扬声器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70324发布日期:2019-03-22 19:36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扬声器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声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扬声器箱。



背景技术:

扬声器箱是便携式电子设备的重要声学部件,用以完成电信号与声音信号之间的转换。随着扬声器箱的腔体容积越来越小,为了使得扬声器能够发挥出良好的性能,降低模组的谐振频率,提高声音质量,技术人员通常会在后腔内添加吸音材料,以吸收掉部分声能,等效于扩大后腔的容积,从而达到降低模组谐振频率的效果。

现有技术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扬声器箱的收容空间内收容有扬声器单体12,扬声器箱的后腔包括灌装有吸音材料的吸音腔,吸音腔一般由平面网布热压在塑壳上,受限于热压工艺,网布13不能存在弯折,因此造成部分外形存在高低落差的扬声器箱的吸音颗粒灌装量较少的问题,影响产品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扬声器箱,包括围成收容空间的上盖和下盖,以及固定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扬声器单体;所述扬声器单体将所述收容空间分隔成前腔和与所述前腔相对的后腔,所述扬声器箱还包括位于所述后腔中的插板;所述插板包括第一平面和自第一平面倾斜延伸的第二平面和自所述第二平面的末端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平面的方向延伸的第三平面;所述上盖上设置有位于所述后腔内的凸起的侧壁,所述侧壁、所述上盖与所述插板围成闭合的填吸音材料的吸音腔。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第二平面自所述第一平面朝向靠近所述下盖的方向倾斜延伸。作为一种改进,所述侧壁的顶部与所述插板无缝隙相配合。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插板包括贴合为一体的金属支架和网布。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金属支架为不锈钢支架。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金属支架和所述网布通过热熔胶带粘合。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网布包括以下任一种:无纺布、防尘网布和金属网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扬声器箱的吸音腔包括具有三个依次连接的平面的插板,可以在下盖形状允许的条件下,增大吸音腔的容积,提升扬声器箱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扬声器箱部分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扬声器箱部分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B’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扬声器箱部分结构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1至图5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以及其各方面的优点。在以下的实施例中,提供以下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便于对本申请公开内容更清楚透彻的理解,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其中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的字词仅是针对所示结构在对应附图中位置而言。

实施例1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扬声器箱包括围成收容空间的上盖21和下盖(图中未示出),以及固定收容于收容空间内的扬声器单体22;扬声器单体22将收容空间分隔成前腔和与前腔相对的后腔,扬声器箱还包括位于后腔中的插板23.如图4所示,插板23包括第一平面2331和自第一平面2331倾斜延伸的第二平面2332和自第二平面2332的末端朝向远离第一平面2331的方向延伸的第三平面2333;上盖21上设置有位于后腔内的凸起的侧壁211,侧壁211、上盖21与插板23围成闭合的填吸音材料的吸音腔。

其中,第二平面2332自第一平面2331朝向靠近下盖的方向倾斜延伸。现有技术中,如图1和图2所示,吸音腔的一端开口处采用热压的方式将网布压合到围成吸音腔的侧壁上,网布13不能弯折,位于上盖11上的侧壁111的各部分高度相同。而在下盖并非平整的情况下,后腔的空间不能充分利用。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吸音腔由侧壁211、上盖21和插板23围成,插板23具有三个相连的平面,侧壁211的顶部与插板23无缝隙相配合,也就是说,侧壁211的顶部具有不同的高度。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大地利用后腔空间,如图2和图4所示,现有技术中的扬声器箱的吸音腔的容积小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扬声器箱的吸音腔的容积,因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吸音腔可以有效增大吸音腔容积,提升声学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插板23包括贴合为一体的金属支架231和网布233,具体地,该金属支架233可以为不锈钢支架。不锈钢支架231和网布233通过热熔胶带232粘合。在粘合过程中,使用热压工艺,不锈钢支架和网布之间结合力好,形成的插板可靠性较高。

这里,网布233可以为无纺布、防尘网布或金属网布。声能穿透过网布后,可以被吸音腔中的吸音颗粒24吸收。

与现有技术相比,相比较现有技术中采用平面网布封闭吸音腔,该扬声器箱的吸音腔包括具有三个依次连接的平面的插板,可以在下盖形状允许的条件下,增大吸音腔的容积,提升扬声器箱性能。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