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44230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固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柔性电路板制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固持柔性电路板的固持
直O
背景技术
随着折叠手机与滑盖手机等可折叠电子产品的不断发展,具有轻、薄、短、小以及可弯折特点的柔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FP(B)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中,以实现不同电路之间的电性连接。正是由于柔性印刷电路板具有轻、薄以及可弯折的特点,给生产过程带来不便需要将柔性电路板转移至不同工站时,容易在转移过程中发生皱折从而在柔性电路板上形成压折伤。这种压折伤轻则影响产品的外观,重则会引起柔性电路板上的导电图案发生断线或短路,直接导致产品报废。

发明内容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固持装置,以避免柔性电路板在转移过程中产生压折伤,提高产品外观性能及良率。一种固持装置,用于固持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具有第一边缘部、与第一边缘部相对的第二边缘部及连接在第一边缘部和第二边缘部之间的第三边缘部。所述固持装置包括收容框、引导片、夹持机构及传动机构。所述收容框包括第一边框、第二边框及连接边框。所述第一边框与第二边框相对,且具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二边框具有与第一滑槽相对的第二滑槽。所述连接边框连接在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之间,从而使得第一边框、第二边框及连接边框形成一个收容空间,以收容所述柔性电路板。所述引导片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二端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滑槽内。所述引导片用于固定所述柔性电路板的第三边缘部。所述夹持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一滑槽内的第一夹持组件和设置于第二滑槽内的第二夹持组件。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和第二夹持组件分别用于夹持柔性电路板的第一边缘部和第二边缘部。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二边框的第一传动组件。所述第一传动组件与引导片的第二端部相连接,用于带动所述引导片沿第二滑槽滑动,从而,同时带动第三边缘部固定于所述引导片的柔性电路板沿第一滑槽滑动,并使柔性电路板的第一边缘部和第二边缘部分别被第一夹持组件和第二夹持组件夹持。本技术方案的固持装置的夹持机构可稳固地夹持柔性电路板,传动机构可方便地移动引导片以收容或带出柔性电路板。使用该固持装置可在不产生压折伤的前提下方便地固持并转移柔性电路板,有利于提高产品外观性能及良率。


图1是本技术方案提供的固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沿II-II线的剖视图。图3是图1沿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使用上述固持装置固持柔性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固持装置10收容框11第一边框110第一内侧面1100第一外侧面1101第一滑槽1102第一顶壁1103第一连接壁1104第一底壁1105第一通槽1106第一容置空间1107连接边框111第一连接端部1110第二连接端部1111第二边框112第二内侧面1120第二外侧面1121第二滑槽1122第二顶壁1123第二连接壁1124第二底壁1125第二通槽1126第二容置空间1127收容空间113握持柄12引导片13第一端部130第二端部131第一表面132第二表面133引导面134连接面135导引凸起136定位凸起137第一连接件138
第二连接件139第一传动组件140第一滑轮1400第二滑轮1401第一传动绳1402转动柄1403第二传动组件141第三滑轮1410第二传动绳1411第一夹持组件150第一引导柱1500第一弹性件1501第一挡条1502第一压条1503第一止挡件1δ04第一抵靠端部I5O5第二抵靠端部1506第二夹持组件151第二引导柱1510第二弹性件1511第二挡条1512第二压条1513第二止挡件1514第三抵靠端部1515第四抵靠端部1516柔性电路板100上表面101下表面102定位孔103第一边缘部104第二边缘部105第三边缘部10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方案的固持装置进行详细说明。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固持装置10,用于固持柔性电路板。 所述柔性电路板一般为长方形,具有两条长边和两条宽边。所述柔性电路板包括靠近一条长边的第一边缘部、靠近另一条长边的第二边缘部以及靠近一条宽边的第三边缘部。也就是说,第一边缘部与第二边缘部相对,第三边缘部连接在第一边缘部和第二边缘部之间。所述固持装置10包括收容框11、握持柄12、引导片13、传动机构以及夹持机构。所述收容框11可为一端不封口的长方形框体,其包括第一边框110、连接边框111 和第二边框112。所述第一边框110和第二边框112均连接于所述连接边框111,且与所述连接边框111共同围合形成一个收容空间113。所述第一边框110与第二边框112自所述连接边框111相对的两端向连接边框111的同一侧延伸。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边框110、 连接边框111和第二边框112均为长方体形杆。所述第一边框110具有相对的第一内侧面1100和第一外侧面1101。所述第一内侧面1100靠近第二边框112,且位于所述收容空间113内。所述第一外侧面1101远离第二边框112,且位于所述收容空间113外。所述第一边框110靠近第二边框112处开设有第一滑槽1102。所述第一滑槽1102自所述第一内侧面1100向第一外侧面1101方向开设。所述第一滑槽1102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顶壁1103、第一连接壁1104和第一底壁1105。所述第一底壁1105与第一顶壁1103相对。所述第一连接壁1104连接于所述第一顶壁1103和第一底壁1105之间。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壁1104与所述第一内侧面1100平行,所述第一底壁1105和第一顶壁1103均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内侧面1100。所述第一底壁1105 还沿所述第一滑槽1102的延伸方向开设有第一通槽1106。所述第一边框110内开设有第一容置空间1107。所述第一容置空间1107通过所述第一通槽1106连通于所述第一滑槽 110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置空间1107位于所述第一滑槽1102下方。所述第二边框112具有相对的第二内侧面1120和第二外侧面1121。所述第二内侧面1120靠近第一边框110,且位于所述收容空间113内。所述第二外侧面1121远离第一边框110,且位于所述收容空间113外。所述第二边框112靠近第一边框110处开设有第二滑槽1122。所述第二滑槽1122自所述第二内侧面1120向第二外侧面1121方向开设。所述第二滑槽112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顶壁1123、第二连接壁IlM和第二底壁1125。所述第二底壁1125与第二顶壁1123相对。所述第二连接壁IlM连接于所述第二顶壁1123和第二底壁1125之间。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壁IlM与所述第二内侧面1120平行,所述第二底壁1125和第二顶壁1123均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二内侧面1120。所述第二底壁1125 还沿所述第二滑槽1122的延伸方向开设有第二通槽11沈。所述第二边框112内还开设有第二容置空间1127。所述第二容置空间1127通过所述第二通槽11 连通于所述第二滑槽 1122。本实施例中,所述位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1127位于第二滑槽1122下方。所述连接边框111具有相对的第一连接端部1110和第二连接端部1111。所述第一连接端部1110连接于所述第一边框110。所述第二连接端部1111连接于所述第二边框 112。所述握持柄12连接于所述连接边框111,且自所述连接边框111向远离第一边框 110的另一侧延伸。所述握持柄12用于供操作人员握持,以转移固持于收容框11内的固持装置10。所述引导片13大致为长方体形,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130和第二端部131。所述第一端部130设置于第一滑槽1102内,且承载于所述第一底壁1105。所述第二端部131 设置于第二滑槽1122内,且承载于所述第二底壁1125。所述引导片13用于固定所述柔性电路板的第三边缘部,以带动所述柔性电路板沿所述第一滑槽1102和第二滑槽1122向靠近连接边框111处移动,从而将所述柔性电路板收容于所述收容框11内。所述引导片13具有第一表面132、第二表面133、引导面134和连接面135。所述第一表面132靠近所述第一底壁1105和第二底壁1125。所述第一表面132靠近第一端部130处通过所述第一底壁 1105的第一通槽1106部分暴露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1107。所述第一表面132靠近第二端部131处通过所述第二底壁1125的第二通槽11 部分暴露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1127。所述第二表面133与第一表面132相对。所述第二表面133靠近第一顶壁1103和第二顶壁 1123。所述第二表面133用于承载所述柔性电路板。所述引导面134和连接面135均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132和第二表面133之间。所述引导面134远离所述连接边框111。所述连接面135与所述连接边框111相对。所述引导面134与所述第一表面132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以利于将柔性电路板放置于引导片13上。所述引导面134与所述第一表面132之间的夹角优选为小于60度。所述引导片13具有至少一个导引凸起136。所述导引凸起136自所述第二表面 133向远离所述第一表面132的方向延伸。所述至少一个导引凸起136靠近所述连接边框 111,且,所述至少一个导引凸起136突出于所述第二表面133的高度大于所述柔性电路板的厚度。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引凸起136的数量为两个,一个位于所述第一端部130,另一个位于第二端部131。所述两个导引凸起136均为三棱柱形,其突出于所述第二表面133的最大高度为3毫米。当然,导引凸起136的数量还可以为一个,其自第一端部130处延伸至第二端部131。导引凸起136的数量还可以为三个、四个或更多个。当承载有柔性电路板的引导片13向靠近连接边框111方向移动时,导引凸起136可抵住夹持机构避免夹持机构与柔性电路板表面发生摩擦而损伤柔性电路板。所述引导片13还具有用于固定柔性电路板的多个定位凸起137。所述多个定位凸起137均自所述第二表面133向远离所述第一表面132的方向延伸。所述多个定位凸起 137均位于所述导引凸起136远离所述连接边框111的一侧。所述多个定位凸起137突出于所述第二表面133的高度均小于所述柔性电路板的厚度。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凸起137 的数量两个,一个靠近所述第一端部130,另一个靠近第二端部131。所述两个定位凸起137 均为圆柱体形,其突出于所述第二表面133的高度均为1毫米至2毫米。所述引导片13还具有自所述第一表面132延伸的第一连接件138和第二连接件 139。所述第一连接件靠近第一端部130,其穿过第一底壁1105的第一通槽1106并延伸至所述第一容置空间1107内。第二连接件139靠近第二端部131,其穿过第二底壁1125的第二通槽11 并延伸至所述第二容置空间1127内。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二边框112的第一传动组件140和设置于第一边框 110的第二传动组件141。所述第一传动组件140与引导片13的第二端部131相连接,用于带动所述引导片 13沿第二滑槽1122滑动,从而,同时带动第三边缘部固定于所述引导片13的柔性电路板沿第一滑槽1102滑动。所述第一传动组件140包括第一滑轮1400、第二滑轮1401、第一传动绳1402和转动柄1403。所述第一滑轮1400和第二滑轮1401均固设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 1127内,所述第一滑轮1400位于远离所述连接边框111处,第二滑轮1401位于靠近所述连接边框111处。所述第一传动绳1402绕设于所述第一滑轮1400和第二滑轮1401之间。 所述引导片13的第二端部131通过第二连接件139固定于所述第一传动绳1402。所述转动柄1403机械连接于所述第二滑轮1401,且延伸至所述第二边框112外。通过转动所述转动柄1403使得所述第一传动绳1402在所述第一滑轮1400和第二滑轮1401之间传动。所述第二传动组件141与第一传动组件140的结构大致相同,也包括第三滑轮
1410、第四滑轮(图未示)和绕设于所述第三滑轮1410与第四滑轮之间的第二传动绳
1411。所述引导片13的第一端部130通过第一连接件138固定于所述第二传动绳1411。所述第一传动组件140的转动柄1403带动第一传动绳1402移动时,引导片13随第一传动绳1402移动,从而可带动第二传动组件141的第三滑轮1410、第四滑轮及第二传动绳1411相应转动或移动。当然,所述第二传动组件141也可以具有转动柄,从而操作人员无论在哪一侧,都可以方便地通过转动转动柄使引导片13在收容空间113内向靠近或远离连接边框111的方向移动。所述夹持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一滑槽1102内的第一夹持组件150和设置于第二滑槽1122内的第二夹持组件151。所述第一夹持组件150用于夹持柔性电路板的第一边缘部。所述第一夹持组件 150包括多个第一引导柱1500、多个第一弹性件1501、一个第一挡条1502、一个第一压条 1503和一个第一止挡件1504。所述多个第一引导柱1500均可伸缩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压条 1503与第一顶壁1103之间。所述多个第一弹性件1501与所述多个第一引导柱1500 —一对应。所述多个第一弹性件1501可以均为弹簧,每个第一弹性件1501均套设于一个对应的第一引导柱1500。每个第一弹性件1501均具有相对的第一抵靠端部1505和第二抵靠端部1506。所述第一抵靠端部1505靠近所述第一顶壁1103并与第一顶壁1103相抵靠。所述第一挡条1502套设于多个第一引导柱1500,且位于所述第一弹性件1501与所述第一压条1503之间。所述第一挡条1502与所述多个第一弹性件1501的第二抵靠端部1506相抵靠。第一压条1503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滑槽1102的长度。所述第一止挡件1504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壁1104,用于限定所述第一挡条1502的位置。以利于放置或取出柔性电路板。当所述多个第一弹性件1501均处于自然状态时,其抵靠第一挡条1502以及第一压条 1503,使得第一压条1503与引导片13上的柔性电路板的第一边缘部紧密接触,从而可将柔性电路板的第一边缘部夹持于第一滑槽1102内。所述第二夹持组件151用于夹持柔性电路板的第二边缘部。所述第二夹持组件 151与第一夹持组件150的结构大致相同。所述第二夹持组件151也包括多个第二引导柱1510、多个第二弹性件1511、一个第二挡条1512、一个第二压条1513和一个第二止挡件 1514。所述多个第二引导柱1510均可伸缩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压条1513与第二顶壁1123 之间,并与所述引导片13的第二端部131相对。所述多个第二弹性件1511与所述多个第二引导柱1510—一对应。每个第二弹性件1511均套设于一个对应的第二引导柱1510。每个第二弹性件1511均具有相对的第三抵靠端部1515和第四抵靠端部1516。所述第三抵靠端部1515靠近所述第二顶壁1123并与第二顶壁1123相抵靠。所述第二挡条1512套设于多个第二引导柱1510,且位于所述第二弹性件1511与所述第二压条1513之间。所述第二挡条1512与所述多个第二弹性件1511的第四抵靠端部1516相抵靠。第二压条1513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滑槽1122的长度。所述第二止挡件1514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壁1124,用于限定所述第二挡条1512的位置。以利于放置或取出柔性电路板。当所述多个第二弹性件1511均处于自然状态时,其抵靠第二挡条1512以及第二压条1513,使得第二压条1513与引导片13上的柔性电路板紧密接触,从而可将柔性电路板的第二边缘部夹持于第二滑槽1122内。当然,所述第一夹持组件150还可以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底壁1105和引导片13的第一端部130之间的第一支承条。所述第一支承条与第一压条1503相对,用于共同夹持柔性电路板的第一边缘部。第二夹持组件151还可以具有位于所述第二底壁1125和引导片 13的第二端部131之间的第二支承条。所述第二支承条与第二压条1513相对,用于共同夹持柔性电路板的第二边缘部。请一并参阅图2、图3以及图4,使用本技术方案的固持装置10固持柔性电路板时,可采取以下步骤第一步,提供柔性电路板100和如上所述的固持装置10。所述柔性电路板100具有相对的上表面101和下表面102。所述柔性电路板100还具有贯穿所述上表面101和下表面102的多个定位孔103。本实施例中,与所述引导片13的多个定位凸起137相对应的, 所述定位孔103的数量也为两个。所述柔性电路板100具有第一边缘部104、与第一边缘部 104相对的第二边缘部105及连接在第一边缘部104和第二边缘部105之间的第三边缘部 106。所述定位孔103均靠近所述第三边缘部106。第二步,将固持装置10的引导片13移至收容框11远离连接边框111处。可先将所述第一挡条1502和第二挡条1512分别承载于第一止挡件1504和第二止挡件1514上。 再握持并沿第一方向转动转动柄1403,使第一传动绳1402带动引导片13向远离连接边框 111的方向移动,直至部分引导片13以及定位凸起137均位于收容空间113外。第三步,将柔性电路板100结合于引导片13。可使柔性电路板100的下表面102 与所述第二表面133相对,并将定位孔103对准引导片13的定位凸起137,将柔性电路板 100的第三边缘部106固定于所述引导片13,并使第一边缘部104靠近引导片13的第一端部130,第二边缘部105靠近引导片13的第二端部131。由于定位凸起137突出于所述第二表面133的高度小于所述柔性电路板100的厚度,所述定位凸起137并不会突出于柔性电路板100的上表面101。优选地,柔性电路板100的第三边缘部106与所述导引凸起136 相抵靠。第四步,使引导片13带动柔性电路板100移至收容框靠近连接边框111处。可握持并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转动柄1403,使第一传动绳1402带动引导片13的第二端部131向远离连接边框111方向移动,从而引导片13的第一端部130带动第二传动组件141的第二传动绳1411也在第三滑轮1410、第四滑轮之间移动,直至柔性电路板100 及引导片13全部位于收容空间113内。移动的过程中,两个导引凸起136可在前端分别抵住第一压条1503和第二压条1513,从而可避免第一压条1503及第二压条1513与柔性电路板100的上表面101发生摩擦。由于第一压条1503及第二压条1513的长度分别小于所述第一滑槽1102和第二滑槽1122的长度,当引导片13移至靠近连接边框111处时,其导引凸起136与第一压条1503及第二压条1513脱离接触,第一压条1503及第二压条1513均与柔性电路板100的上表面101相接触。第五步,使第一压条1503和第二压条1513均与所述引导片13上的柔性电路板 100相抵靠。将所述第一挡条1502和第二挡条1512分别从第一止挡件1504和第二止挡件1514上取下,从而多个第一弹性件1501抵靠第一挡条1502和第二挡条1512的作用分
10别传递至第一压条1503和第二压条1513,使第一压条1503和第二压条1513均与柔性电路板100的上表面101相抵靠,从而将柔性电路板100稳定地固持于引导片13与夹持机构之间。此时,握持住握持柄12即可转移柔性电路板100。本技术方案的固持装置的夹持机构可稳固地夹持柔性电路板,传动机构可方便地移动引导片以收容或带出柔性电路板。使用该固持装置可在不产生压折伤的前提下方便地固持并转移柔性电路板,有利于提高产品外观性能及良率。可以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技术方案的技术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与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与变形都应属于本技术方案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固持装置,用于固持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具有第一边缘部、与第一边缘部相对的第二边缘部及连接在第一边缘部和第二边缘部之间的第三边缘部,所述固持装置包括收容框、引导片、夹持机构及传动机构,所述收容框包括第一边框、第二边框及连接边框,所述第一边框与第二边框相对,且具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二边框具有与第一滑槽相对的第二滑槽,所述连接边框连接在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之间,从而使得第一边框、第二边框及连接边框形成一个收容空间,以收容所述柔性电路板,所述引导片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二端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滑槽内,所述引导片用于固定所述柔性电路板的第三边缘部,所述夹持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一滑槽内的第一夹持组件和设置于第二滑槽内的第二夹持组件,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和第二夹持组件分别用于夹持柔性电路板的第一边缘部和第二边缘部,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二边框的第一传动组件,所述第一传动组件与引导片的第二端部相连接,用于带动所述引导片沿第二滑槽滑动,从而带动固定于所述引导片的柔性电路板沿第二滑槽滑动,并使柔性电路板的第一边缘部和第二边缘部分别被第一夹持组件和第二夹持组件夹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持装置还包括连接于所述连接边框的握持柄,所述握持柄自所述连接边框向远离第一边框的方向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槽具有相对的第一顶壁和第一底壁,所述引导片的第一端部承载于所述第一底壁,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包括多个第一弹性件和一个第一压条,所述多个第一弹性件设置于第一顶壁与第一压条之间,所述第一压条设置于多个第一弹性件和引导片之间,用于在多个第一弹性件的弹性作用力下夹持固定于引导片的柔性电路板的第一边缘部,所述第二滑槽具有相对的第二顶壁和第二底壁, 所述引导片的第二端部承载于所述第二底壁,所述第二夹持组件包括多个第二弹性件和一个第二压条,所述多个第二弹性件设置于第二顶壁与第二压条之间,所述第二压条设置于多个第二弹性件和引导片之间,用于在多个第二弹性件的弹性作用力下夹持固定于引导片的柔性电路板的第二边缘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弹性件为多个第一弹簧, 所述第一夹持组件还包括与所述多个第一弹簧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一引导柱,每个第一弹簧均套设于一个对应的第一连引导柱,所述多个第二弹性件为多个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夹持组件还包括与所述多个第二弹簧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二引导柱,每个第二弹簧均套设于一个对应的第二连引导柱。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组件还包括一个第一挡条,所述多个第一引导柱均由弹性材料制成,且均设置于第一顶壁和第一挡条之间,所述第一挡条位于所述多个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一压条之间,每个第一弹性件均具有相对的第一抵靠端部和第二抵靠端部,所述第一抵靠端部抵靠于所述第一顶壁,所述第二抵靠端部抵靠于所述第一挡条,所述第二夹持组件还包括一个第二挡条,所述多个第二引导柱均由弹性材料制成,且均设置于第二顶壁和第二挡条之间,所述第二挡条位于所述多个第二弹性件与所述第二压条之间,每个第二弹性件均具有相对的第三抵靠端部和第四抵靠端部,所述第三抵靠端部抵靠于所述第二顶壁,所述第四抵靠端部抵靠于所述第二挡条。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槽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顶壁和第一底壁之间的第一连接壁,所述第一夹持组件还包括一个第一止挡件,所述第一止挡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壁,用于限定所述第一挡条的位置,所述第二滑槽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顶壁和第二底壁之间的第二连接壁,所述第二夹持组件还包括一个第二止挡件,所述第二止挡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壁,用于限定所述第二挡条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底壁和引导片的第一端部之间的第一支承条,所述第一支承条与第一压条相对,用于共同夹持柔性电路板的第一边缘部,第二夹持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底壁和引导片的第二端部之间的第二支承条,所述第二支承条与第二压条相对,用于共同夹持柔性电路板的第二边缘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边框内开设有第二容置空间, 所述第一传动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包括第一滑轮、第二滑轮和第一传动绳,所述第一传动绳绕设于所述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之间,所述引导片的第二端部固定于所述第一传动绳。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固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还包括一个转动柄, 所述转动柄机械连接于所述第二滑轮,且延伸至所述第二边框外部,通过转动所述转动柄使得所述第一传动绳在所述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之间传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框内开设有第一容置空间,所述传动机构还包括设置于第一边框的第一容置空间内的第二传动组件,所述第二传动组件与引导片的第一端部相连接,用于带动所述引导片沿第一滑槽滑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固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包括第三滑轮、第四滑轮和绕设于所述第三滑轮与第四滑轮之间的第二传动绳,所述引导片的第一端部固定于所述第二传动绳。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槽具有相对的第一顶壁和第一底壁,所述第二滑槽具有相对的第二顶壁和第二底壁,所述引导片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靠近所述第一底壁和第二底壁,所述第二表面靠近第一顶壁和第二顶壁,所述第二表面用于承载所述柔性电路板,所述引导片具有靠近所述连接边框的至少一个导引凸起,所述至少一个导引凸起自所述第二表面向远离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延伸,所述至少一个导引凸起突出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高度大于所述柔性电路板的厚度。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固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片还具有用于固定柔性电路板的多个定位凸起,所述多个定位凸起均自所述第二表面向远离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延伸,且位于所述至少一个导引凸起远离所述连接边框的一侧,所述多个定位凸起突出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高度均小于所述柔性电路板的厚度。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固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片还具有一个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之间的引导面,所述引导面远离所述连接边框,所述引导面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全文摘要
一种固持装置,用于固持柔性电路板。所述固持装置包括收容框、引导片、夹持机构及传动机构。所述收容框包括第一边框、第二边框及连接在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之间的连接边框。所述第一边框具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二边框具有与第一滑槽相对的第二滑槽。所述引导片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二端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滑槽内。所述引导片用于固定所述柔性电路板。所述夹持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一滑槽内的第一夹持组件和设置于第二滑槽内的第二夹持组件。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和第二夹持组件分别用于夹持柔性电路板的相对的两个边缘。所述传动机构用于带动所述引导片沿第二滑槽滑动。
文档编号H05K3/00GK102548217SQ20101058742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14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14日
发明者郑建邦 申请人:富葵精密组件(深圳)有限公司, 臻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