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04050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合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结构强度及保持力均较好的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作为一种习知电连接器,主要用于进行电流的传输。现有的电连接器通常包括有若干或单独一根导电端子以及用以承载该导电端子以对导电端子周围进行绝缘处理的绝缘座体。然而传统电连接器中,导电端子通过弹片与绝缘座体卡持,绝缘座体上需要开设有卡固槽以与所述弹片固持,如此会导致绝缘座体的塑胶结构脆弱,并且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可能会有插错的风险。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强度及保持力均较好的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合。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导电端子及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的限位件,所述绝缘本体具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将其贯穿的端子槽,所述导电端子自后向前组装并收容于对应的端子槽内,且包括沿横向方向排列的至少一排,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与对接端子相接触的接触臂及与线缆相连的铆压部,所述绝缘本体于高度方向上的其中一侧设有沿横向方向延伸的定位槽,所述限位件插入并固定于该定位槽内,以同时对若干导电端子进行锁定。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件于横向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具有一卡扣部,所述绝缘本体于横向方向上的两侧壁分别具有与所述卡扣部相锁固的卡扣槽,当所述限位件沿高度方向未完全插入所述定位槽内且卡扣部进入卡扣槽内时,所述导电端子沿前后方向插入对应的端子槽内并被所述限位件预定位。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件具有至少一排沿横向方向排列的限位槽,每一限位槽内沿所述限位件的插入方向突伸形成有一凸台,所述导电端子设有朝向靠近铆压部的方向延伸的弹性臂,所述弹性臂倾斜延伸且其自由端抵接于所述凸台的前表面以实现预定位。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端子还具有位于所述弹性臂一侧的挡板,当所述导电端子沿前后方向完全插入到对应的端子槽内后,所述限位件沿其插入方向完全插入至所述定位槽内,所述挡板的后端抵靠于所述限位件的抵接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卡扣槽自对应侧壁的外表面向内凹陷以将其贯穿,所述卡扣槽与所述定位槽相连通。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两侧的所述卡扣槽位于不同的高度。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端子设有沿高度方向延伸的限位凸板,所述限位凸板位于所述导电端子上于横向方向上的其中一侧,且自所述端子槽内的对应侧插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件沿前后方向上的其中一侧还具有至少一与所述绝缘本体相配合的扣合结构。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包括电连接器以及与所述电连接器相配合的对接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及对接连接器均包括绝缘本体、组装入所述绝缘本体内之若干导电端子及组装至绝缘本体的限位件,每一所述绝缘本体于高度方向上的其中一侧设有沿横向方向延伸的定位槽,所述限位件插入并固定于该定位槽内以同时对若干导电端子进行锁定。

所述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的限位件结构相同且位于所述电连接器组合的同一侧。

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结构强度较好,并且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可防止误插;同时利用限位件对导电端子进行二次定位,有效防止导电端子退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组装图。

图2是本发明插座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

图3是图2所示插座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4是图2所示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图4所示插座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6是图4所示插座连接器的第一导电端子与线缆相连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图4所示插座连接器的第一限位件的立体图。

图8是图7所示第一限位件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9是图2所示插座连接器沿a-a向阶梯剖视示意图。

图10是图2所示插座连接器将第一导电端子及线缆移除后的剖视示意图。

图11是图6所示第一导电端子及线缆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发明插头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

图13是图12所示插头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14是图12所示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15是图14所示插头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16是图14所示插头连接器的第二导电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图17是图14所示插头连接器的第二限位件未完全插入第二绝缘本体时且第二导电端子未插入第二绝缘本体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18是图17所示插头连接器在第二限位件未完全插入第二绝缘本体时且第二导电端子部分插入第二绝缘本体时的剖视示意图。

图19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合的剖视示意图。

图20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合的插头连接器部分插入插座连接器中且未相互锁扣时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照图1、图19及图20所示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其包括插座连接器100及与插座连接器100相配合的插头连接器200,在以下说明中,仅以插座连接器100作为电连接器、插头连接器200作为对接连接器进行说明;在其他描述方式中,也可将插头连接器200作为电连接器、插座连接器100作为对接连接器进行说明。为了表述方便,下文在单独介绍插座连接器100或插头连接器200时,均以其对接端为前端,其接线端为后端。

请参图1至图11所示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100,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1、若干第一导电端子12、组装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的第一限位件13及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2电性连接的线缆14。

请参图2至图5,并结合图9、图10所示,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具有第一主体部111、沿前后方向将所述第一主体部111贯穿的若干第一端子槽112及自所述第一主体部111的上表面突伸形成的锁扣臂113,所述第一端子槽112自第一绝缘本体11的对接面1110贯通至第一绝缘本体11的后端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槽112包括上、下两排,且上、下两排第一端子槽112沿横向方向错开设置。所述锁扣臂113向后且向上倾斜延伸、其后端为向上翘起的自由末端。

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的后端面上看,所述第一端子槽112具有高度加大的插入槽1121,所述插入槽1121位于第一端子槽112沿横向方向上的其中一侧,且朝向相对的另一侧延伸,在本发明中,所述插入槽1121朝向相对的另一侧延伸的宽度不限,也即,如图3所示,下排第一端子槽112中的部分第一端子槽112内还同时设置有加深部1122,所述加深部1122紧邻所述插入槽1121设置,且其高度比插入槽1121的高度大。

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的顶部还具有沿横向方向延伸的横梁114,所述横梁114位于所述锁扣臂113的上方,且靠近所述锁扣臂113的后端设置(如图9所示),以防止锁扣臂113在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200的插拔过程中过压及掀翻。

所述第一主体部111具有相对设置的顶、底壁1112、1113及将顶、底壁1112、1113相连的一对侧壁1114,其中所述第一主体部111于高度方向上的其中一侧(在本实施例中为第一绝缘本体11的底壁1113上)设有沿横向方向延伸的定位槽1115,且其于横向方向上的两侧壁1114分别具有卡扣槽1116,所述卡扣槽1116自对应侧壁1114的外表面向内凹陷以将其贯穿,所述卡扣槽1116与所述定位槽1115相连通。所述定位槽1115自所述底壁1113的下表面向上凹陷形成,且与第一端子槽112相连通。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两侧的所述卡扣槽1116位于不同的高度。

所述第一主体部111的底壁1113还具有向上凹陷形成的配合槽1117及突伸槽1118,所述突伸槽1118位于所述配合槽1117前方且与其相连通,所述配合槽1117位于所述定位槽1115的前侧且与其相连通,于高度方向上,所述配合槽1117的高度较所述定位槽1115的高度小。所述配合槽1117内设有向下突出的至少一凸包1119。

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还具有设置于所述锁扣臂113上的锁扣凸起1131,所述锁扣凸起1131的前侧为向后倾斜延伸的导引面1132、后侧为与对接连接器200相锁扣的锁附面1133。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还具有至少一限位凸肋115和/或凹槽116,所述限位凸肋115和/或凹槽116设置于第一主体部111的上侧,也即第一绝缘本体11上与所述定位槽1115相对的另外一侧。在本实施例中,若干所述限位凸肋115自第一主体部111的顶壁1112的上表面向上突伸形成,每一限位凸肋115沿前后方向延伸,且相邻两限位凸肋115沿横向方向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凹槽116;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凹槽116也可自上而下凹陷形成于所述顶壁1112的上侧。

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2自后向前组装并收容于对应的第一端子槽112内,且包括沿横向方向排列的至少一排,在本发明所展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2包括沿高度方向设置的两排,每排中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12沿横向方向排列,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2也可包括沿高度方向设置的三排甚至更多排。

每根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2的前端具有供对接端子(插头连接器200的导电端子)插入的插入口120,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2还具有与对接端子相接触的接触臂121、与线缆14相连的铆压部122、沿高度方向延伸的限位凸板123、朝向靠近所述铆压部122的方向延伸的弹性臂124及位于所述弹性臂124一侧的挡板125,所述限位凸板123位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2上于横向方向上的其中一侧,且自所述第一端子槽112内的对应侧(也即设置所述插入槽1121的一侧)插入并穿过所述插入槽1121。另外,所述限位凸板123与所述挡板125同向延伸,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2沿横向方向上的两侧,且限位凸板123位于所述挡板125前方更靠近接触臂121的位置。

所述接触臂121的前部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2的一侧部相连、后部为自由端且向上倾斜设置,如此实现所述接触臂121的弹性接触,所述接触臂121的靠近其自由端的位置设置有向上突出的接触部126,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2的顶部内侧设有朝向接触臂121的自由端突出的另一接触部126,所述顶部上设置的接触部126与接触臂121上设置的接触部相向突伸设置,以实现与对接端子(第二导电端子22)可靠的双面接触,增大对接时电性接触的可靠性。

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2还具有一弹性支撑梁127,所述支撑梁127和接触臂121与第一导电端子12的同一侧部相连,且支撑梁127的前端部位于所述接触臂121的接触部126的下方,所述支撑梁127的前端部为自由端、后部与第一导电端子12的侧部相连。由于对接端子在接触臂121的上侧与其电性连接,当接触臂121受到对接端子挤压时,所述支撑梁127可在接触部126下侧对其提供一定的支撑力,进而加强第一导电端子12的两个接触部126对所述对接端子22的夹持力,以保证可靠的电性连接。

所述第一限位件13插入并固定于所述定位槽1115内,以同时对若干第一导电端子12进行锁定,其包括基体131、自基体131的底部向前延伸的延伸部132、自所述延伸部132的前端向前突伸的突伸部133及自所述基体131的前表面向前突出形成的凸块134。所述延伸部132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有凹陷部1321;所述突伸部133、凹陷部1321及凸块134中的任意一个均为第一限位件13与第一绝缘本体11相配合的扣合结构,换言之,所述第一限位件13的前侧具有至少一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相配合的扣合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件13具有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突伸部133、一对凹陷部1321及一对凸块134,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有一个或多个凹陷部1321和凸块134。

当第一限位件13组装至第一绝缘本体11时,所述延伸部132伸入所述配合槽1117内,所述突伸部133向前伸入所述突伸槽1118内,所述凸包1119向下突伸入对应的凹陷部1321内,所述凸块134插入并收容定位于所述加深部1122的前端部分(如图10所示),如此,实现第一限位件13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的底壁形成可靠的扣合定位。

所述基体131具有沿前后方向将其贯穿的若干限位槽1311,所述第一限位件13具有至少一排沿横向方向排列的所述限位槽131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件13具有两排位于不同高度的所述限位槽1311,且上、下排的限位槽1311沿横向方向错开设置,其中上、下排的限位槽1311均由相邻的两个挡墙1312沿横向方向间隔形成,上、下两排限位槽1311之间由一横向延伸的间隔壁1313隔开。形成所述上、下排限位槽1311的上、下排所述挡墙1312沿第一限位件13的插入方向的延伸高度不同,其中上排挡墙1312的延伸高度较小、下排挡墙1312的延伸高度较大。

每一限位槽1311内沿所述第一限位件13的插入方向突伸形成有一凸台131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件13自下向上组装入第一绝缘本体11内,所述凸台1314位于所述限位槽1311内且向上突伸设置;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上排挡墙1312向上延伸的高度较对应凸台1314的突伸高度小,下排挡墙1312向上延伸的高度较对应凸台1314的突伸高度大。

所述第一限位件13于横向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具有一弹性卡扣部135,且两侧的所述卡扣部135位于不同的高度,具体地,所述第一限位件13的其中一侧设有向后凸设形成的悬臂136,其中一侧的所述卡扣部135自悬臂136外表面的后端沿横向方向向外突伸,由于悬臂136的前端与所述基体131相连、后端呈悬空状,使得设置于所述悬臂136后端的所述卡扣部135具有一定的弹性;所述第一限位件13的另外一侧为其基体131沿高度方向延伸的竖直壁1315,另一侧的所述卡扣部135设置于所述竖直壁1315的外侧面。

所述卡扣部135分别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两侧的对应卡扣槽1116相锁固,当所述第一限位件13沿高度方向未完全插入所述定位槽1115内且所述卡扣部135进入卡扣槽1116内时,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2沿前后方向插入对应的第一端子槽112内并被所述第一限位件13预定位,具体地,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2的弹性臂124倾斜延伸且其自由端抵接于所述凸台1314的前表面以实现所述预定位。

当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2沿前后方向完全插入到对应的第一端子槽112内后,所述第一限位件13沿其插入方向完全插入至所述定位槽1115内,所述挡板125的后端抵靠于所述第一限位件13朝前设置的抵接面131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抵接面1310为所述基体131的前端面。

请参照图12至图18所示,为本发明插头连接器200的示意图,所示插头连接器200包括第二绝缘本体21、组装入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1内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2、组装至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1的第二限位件23及与第二导电端子22电性连接的线缆24。

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1包括第二主体部211、自第二主体部211的后端向后延伸的结合部212及沿前后方向将所述第二主体部211与结合部212贯穿的若干第二端子槽213,所述第二主体部211具有中空的收容腔2110及自所述第二主体部211的上表面的内侧突伸形成以与插座连接器100相锁扣的锁扣部2112。另外,同第一绝缘本体11,所述第二主体部211的上表面的内侧还具有至少一限位凸肋2113和/或凹槽2114,也即所述限位凸肋2113和/或凹槽2114设置于与所述定位槽2121相对的另外一侧,所述限位凸肋2113及凹槽2114分别与所述电连接器100上的对应凹槽116及限位凸肋115相配合。

与电连接器100的结构类似,每一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1于高度方向上的其中一侧设有沿横向方向延伸的定位槽212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槽2121位于所述结合部212的底部,且靠近所述第二主体部211设置,所述第二限位件23插入并固定于该定位槽2121内以同时对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2进行锁定。

同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类似,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1的结合部212于横向方向上的两侧壁也具有位于不同高度的所述卡扣槽2122,所述卡扣槽2122自对应侧壁的外表面向内凹陷以将其贯穿,所述卡扣槽2122与所述定位槽2121相连通并与所述第二限位件23的卡扣部235相锁固。

同所述第一端子槽112类似,所述第二端子槽213也具有高度加大的插入槽2131,所述插入槽2131位于第二端子槽213沿横向方向上的其中一侧,且朝向相对的另一侧延伸,在本发明中,所述插入槽2131朝向相对的另一侧延伸的宽度也不限,也即,如图17所示,下排第二端子槽213中的部分第二端子槽213内还同时设置有加深部2132,所述加深部2132紧邻所述插入槽2131设置,且其高度比插入槽2131的高度大。

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自后向前组装并收容于对应的第二端子槽213内,每一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具有与第一导电端子12相接触的接触臂221、与线缆相连的铆压部222及沿高度方向延伸的限位凸板223,所述限位凸板223位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上于横向方向上的其中一侧,且自所述第二端子槽213内的对应侧插入。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还设有朝向靠近所述铆压部222的方向延伸的弹性臂224及位于其弹性臂224横向方向上其中一侧的挡板225。

所述电连接器100的第一限位件13与对接连接器200的第二限位件23结构相同,且可共用,因此所述第二限位件23的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限位件13与第二限位件23位于所述电连接器组合的同一侧,在本发明中,其均位于电连接器组合的下侧。且如图20所示,所述第一限位件13与第二限位件23在电连接器组合上的前后方向也一致,换言之,各连接器单独来看,插座连接器100与插头连接器200中限位件13、23在对应绝缘本体11、21底部的设置方向相反。

同电连接器100的锁定方式一致,当所述第二限位件23沿高度方向未完全插入所述定位槽2121内且所述卡扣部235进入卡扣槽2122内时,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沿前后方向插入对应的第二端子槽213内并被所述第二限位件23预定位,也即,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的弹性臂224倾斜延伸且其自由端抵接于所述凸台2314的前表面以实现预定位。

当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沿前后方向完全插入到对应的第二端子槽213内后,所述第二限位件23沿其插入方向完全插入至所述定位槽2121内,所述挡板225的后端抵靠于所述第二限位件23朝前设置的抵接面230,与插座连接器100不同的是,第二限位件23抵接挡板225的抵接面与插座连接器100的第一限位件13抵接其挡板115的抵接面相反,为相对设置的前、后表面,也即,插头连接器200的抵接面为图8中所示第一限位件13的后表面,在插头连接器200中的第二限位件23与插座连接器100中的第一限位件13前后颠倒;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13的抵接面也可与第一限位件13相同。

另外,当所述第二限位件23组装至第二绝缘本体21上时,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1相配合的所述扣合结构位于其后侧,当然,也可于其前侧与第二绝缘本体21相配合。

请参照图19及图20所示,当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200互配时,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锁扣部2112越过所述电连接器100的锁扣凸起1131并锁固于所述锁附面1133后侧。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接触臂221的上下表面被电连接器100的两个接触部126夹持以形成电性接触。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