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高效电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35072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节能高效电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节能高效电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加热装置,由于在结构设计上不够完善,导致其在电热输出功率、电加热装置的体积大小以及形状方面难以做出大幅度的调整,由此导致其难以满足客户的各种设计要求。此外,现有的电加热装置,其单位体积内管路集成程度很低,由此导致其换热面积较小,热交换效率不高,所用材料较多,重量较大,造价相对较高,占用空间较大,拆装及维修方便也不太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位体积内管路集成程度高,换热面积大,热交换效率高,节能效果显著,所用材料少,重量轻,造价低,占用空间小,拆装及维修方便,并且可对电热输出功率、体积大小以及形状方面进行调整,以满足客户的各种设计要求的节能高效电加热装置。本实用新型的节能高效电加热装置,包括一个以上金属材料制成的换热体,每个换热体内沿左右方向设有多个水通道,多个水通道自上而下并列设置,每个水通道内的中部分别设有一个以上导热片,每个导热片的外侧边分别与水通道的内壁一体相连,每个导热片沿着左右方向贯穿水通道,每个换热体内的全部水通道分别在水通道的左、右两端相互连接成串连相通的换热管路,每个换热体的前、后表面沿左右方向分别设有多个布线槽, 布线槽内嵌装有电热线,每个所述换热体的前表面和/或上表面沿左右方向设有插槽,每个换热体的后表面和/或下表面沿左右方向设有与插槽位置相对应的连接榫,换热体的前后表面之间可通过将一个换热体的连接榫插入另一个换热体的插槽中让二个换热体的前后表面相贴连在一起,换热体的上下表面之间可通过将一个换热体的连接榫插入另一个换热体的插槽中让二个换热体的上下表面相贴连在一起,多个相贴连在一起的换热体构成换热单元,换热单元中的换热体的换热管路相互连接成彼此串连相通的供热管路,换热单元的外表面包覆有保温材料层,保温材料层的外面设有外壳,所述供热管路的两端向外穿出保温材料层和外壳并分别构成进水口和出水口。本实用新型节能高效电加热装置,其中每个所述换热体为矩形,换热体采用铝合金或铜或不锈钢材料制成,所述换热单元的左端与左盖板的右表面密封相贴,左盖板的右表面上设有多个左端连通槽,所述换热单元的右端与右盖板的左表面密封相贴,右盖板的左表面上设有多个右端连通槽,换热单元中的换热体的换热管路通过右端连通槽和所述左端连通槽相互连接成彼此串连相通的供热管路。本实用新型节能高效电加热装置,其中所述保温材料层采用聚氨酯制成,所述导热片的表面垂直于所述换热体的前、后表面。本实用新型节能高效电加热装置,其中每个所述换热体的前表面上设有二个所述插槽,二个插槽对称地设置在换热体前表面的上、下两端,每个所述换热体的后表面上设有二个所述连接榫,二个连接榫对称地设置在换热体后表面的上、下两端,连接榫和所述插槽的横截面为燕尾形。本实用新型节能高效电加热装置,其中所述布线槽的横截面为半圆弧形,布线槽的半圆弧形半径为1.2-2. 6mm,所述电热线的半径与布线槽的半圆弧形半径相同或略小一些,布线槽开口处的宽度比所述电热线的直径小0. 2-0. 3mm,相邻布线槽之间的壁厚为 0. 6-2. 8mm。本实用新型节能高效电加热装置,其中所述水通道的横截面为圆形或矩形或六边形,水通道的直径为10-36mm,相邻水通道之间的壁厚为l_3mm。本实用新型节能高效电加热装置,其中所述布线槽的半圆弧形半径为1-1. 5mm,相邻布线槽之间的壁厚为0. 6-1. 5mm,所述水通道的直径为6_18mm,相邻水通道之间的壁厚为 l_3mm。本实用新型节能高效电加热装置,其中每个所述换热体的前、后表面上,所述电热线分别从一个布线槽的左端进入该布线槽,从该布线槽的右端离开该布线槽,然后翻转弯折进入与其相邻的另一个布线槽的右端,再从该布线槽的左端离开,如此循环往复,让电热线布设到该所述换热体的每个布线槽内。本实用新型节能高效电加热装置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其每个换热体内沿左右方向设有多个水通道,每个水通道内的中部分别设有一个以上导热片,每个导热片的外侧边分别与水通道的内壁一体相连,每个导热片沿着左右方向贯穿水通道,每个换热体内的全部水通道分别在水通道的左、右两端相互连接成串连相通的换热管路,每个换热体的前、 后表面沿左右方向分别设有多个布线槽,布线槽内嵌装有电热线,换热单元的外表面包覆有保温材料层,保温材料层的外面设有外壳,故本实用新型节能高效电加热装置单位体积内管路集成程度高,换热面积大,热交换效率高,节能效果显著,而且使用材料较少,重量较轻,造价较低,在安装后占用空间小,拆装及维修也很方便。此外,本实用新型节能高效电加热装置的换热体的前后表面之间可通过将一个换热体的连接榫插入另一个换热体的插槽中让二个换热体的前后表面相贴连在一起,换热体的上下表面之间可通过将一个换热体的连接榫插入另一个换热体的插槽中让二个换热体的上下表面相贴连在一起。在使用时,可通过换热体之间的多种形式的组合拼装实现其在电热输出功率、体积大小以及形状方面的调整,以满足客户的各种设计要求,故本实用新型节能高效电加热装置的技术方案具有更广阔的市场需求。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节能高效电加热装置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节能高效电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的主视图,其右半部分的外壳和保温材料层已被去掉;图2是图1的右视剖面图;图3是图1的俯视图;图4是左盖板外面的外壳和保温材料层被去掉后的图1的左侧视图;图5是图1的左侧半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节能高效电加热装置,包括2个金属材料制成的换热体1,换热体1的数量也可以是1个或3个或4个或5个或6个或更多个,每个换热体1为矩形,换热体1采用铝合金或铜或不锈钢材料制成,每个换热体1内沿左右方向设有6个水通道4,水通道4的数量也可以是1个或3个或4个或5个或7个或更多个,6个水通道4自上而下并列设置,每个水通道4内的中部分别设有一个导热片5,导热片5的数量也可以是2个或3个或4个或5个或6个或更多个,每个导热片5的外侧边分别与水通道4的内壁一体相连,每个导热片5沿着左右方向贯穿水通道4,每个换热体1内的全部水通道5分别在水通道5的左、右两端相互连接成串连相通的换热管路,每个换热体 1的前、后表面沿左右方向设有多个布线槽6,每个换热体1上的多个布线槽6的轴线并列设置,布线槽6内嵌装有电热线7,在每个换热体1的前后表面上,电热线7从一个布线槽6 的左端进入该布线槽6,从该布线槽6的右端离开该布线槽6,然后翻转弯折进入与其相邻的另一个布线槽6的右端,再从该布线槽6的左端离开,如此循环往复,电热线7就可以布设到该换热体1的每个布线槽6内。本实用新型节能高效电加热装置的每个换热体1的前表面上设有二个插槽2,二个插槽2对称地设置在换热体1前表面的上、下两端,每个换热体1的后表面上设有二个连接榫3,二个连接榫3对称地设置在换热体1后表面的上、下两端,连接榫3和插槽2的横截面为燕尾形。换热体1的前后表面之间可通过将一个换热体1的连接榫3插入另一个换热体1的插槽2中让二个换热体1的前后表面相贴连在一起,换热体1的上下表面之间可通过将一个换热体1的连接榫3插入另一个换热体1的插槽2中让二个换热体1的上下表面相贴连在一起,多个相贴连在一起的换热体1构成换热单元,换热单元中的换热体1的换热管路相互连接成彼此串连相通的供热管路,换热单元的外表面包覆有保温材料层8,保温材料层8最好采用聚氨酯制成,但也可以采用其他公知的保温材料,保温材料层8的外面设有外壳9,供热管路的两端向外穿出保温材料层8和外壳9并分别构成进水口和出水口。上述换热体1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通过连接榫3和插槽2进行叠加,平接和叠加与平接混合连接成多种形状使用。如图1、图4和图5所示,换热单元的左端与左盖板10的右表面密封相贴,左盖板 10的右表面上设有多个左端连通槽,换热单元的右端与右盖板12的左表面密封相贴,右盖板12的左表面上设有多个右端连通槽,换热单元中的换热体1的换热管路通过右端连通槽和左端连通槽相互连接成彼此串连相通的供热管路。上述导热片5的表面最好是垂直于换热体1的前、后表面,这样可更有效地提高传热性能。上述布线槽6的横截面为半圆弧形,布线槽6的半圆弧形半径为1-1. 5mm,电热线8的半径与布线槽的半圆弧形半径相同或略小一些。布线槽6的半圆弧形半径优选 1. 5mm,与之对应的电热线8的半径为1. 4mm,布线槽6开口处的宽度比电热线8的直径小 0. 2-0. 3mm,相邻布线槽6之间的壁厚为0. 6-1. 5mm,相邻布线槽6之间的壁厚优选0. 8mm。上述水通道4的横截面优选为圆形,但也可以是矩形或六边形等形状,水通道4的直径为6-18mm,水通道4的直径优选12mm,相邻水通道4之间的壁厚为l_3mm,相邻水通道4之间的壁厚优选2mm。 本实用新型节能高效电加热装置在使用时,可通过供热管路两端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让水介质或其他载热介质流过水通道4,在这一过程中,电热线7通电释放出来的热能会通过每个换热体1和导热片5传递给水通道4中的水介质或其他载热介质,然后热能再通过水介质或其他载热介质被输送出去。本实用新型节能高效电加热装置由于单位体积内管路集成程度高,换热面积大,故其不仅热交换效率高,节能效果显著,而且使用材料较少,重量较轻,造价较低,在安装后占用空间小,拆装及维修也很方便。
权利要求1.节能高效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以上金属材料制成的换热体(1),每个换热体(1)内沿左右方向设有多个水通道G),多个水通道自上而下并列设置,每个水通道内的中部分别设有一个以上导热片(5),每个导热片(5)的外侧边分别与水通道 (4)的内壁一体相连,每个导热片( 沿着左右方向贯穿水通道G),每个换热体(1)内的全部水通道( 分别在水通道( 的左、右两端相互连接成串连相通的换热管路,每个换热体(1)的前、后表面沿左右方向分别设有多个布线槽(6),布线槽(6)内嵌装有电热线(7), 每个所述换热体(1)的前表面和/或上表面沿左右方向设有插槽O),每个换热体(1)的后表面和/或下表面沿左右方向设有与插槽( 位置相对应的连接榫(3),换热体(1)的前后表面之间可通过将一个换热体⑴的连接榫⑶插入另一个换热体⑴的插槽⑵中让二个换热体(1)的前后表面相贴连在一起,换热体(1)的上下表面之间可通过将一个换热体 (1)的连接榫C3)插入另一个换热体(1)的插槽O)中让二个换热体(1)的上下表面相贴连在一起,多个相贴连在一起的换热体(1)构成换热单元,换热单元中的换热体(1)的换热管路相互连接成彼此串连相通的供热管路,换热单元的外表面包覆有保温材料层(8),保温材料层⑶的外面设有外壳(9),所述供热管路的两端向外穿出保温材料层⑶和外壳(9) 并分别构成进水口和出水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高效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换热体(1)为矩形,换热体(1)采用铝合金或铜或不锈钢材料制成,所述换热单元的左端与左盖板(10)的右表面密封相贴,左盖板(10)的右表面上设有多个左端连通槽,所述换热单元的右端与右盖板(1 的左表面密封相贴,右盖板(1 的左表面上设有多个右端连通槽,换热单元中的换热体(1)的换热管路通过右端连通槽和所述左端连通槽相互连接成彼此串连相通的供热管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节能高效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材料层(8)采用聚氨酯制成,所述导热片( 的表面垂直于所述换热体(1)的前、后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节能高效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换热体(1)的前表面上设有二个所述插槽O),二个插槽( 对称地设置在换热体(1)前表面的上、下两端, 每个所述换热体(1)的后表面上设有二个所述连接榫(3),二个连接榫( 对称地设置在换热体(1)后表面的上、下两端,连接榫C3)和所述插槽O)的横截面为燕尾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节能高效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布线槽(6)的横截面为半圆弧形,布线槽(6)的半圆弧形半径为1-1. 5mm,所述电热线(8)的半径与布线槽(6) 的半圆弧形半径相同或略小一些,布线槽(6)开口处的宽度比所述电热线(8)的直径小 0. 2-0. 3mm,相邻布线槽(6)之间的壁厚为0. 6-1. 5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节能高效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通道的横截面为圆形或矩形或六边形,水通道的直径为6-18mm,相邻水通道(4)之间的壁厚为 l-3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节能高效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布线槽(6)的半圆弧形半径为1. 5mm,相邻布线槽(6)之间的壁厚为0. 8mm,所述水通道(4)的直径为12mm,相邻水通道⑷之间的壁厚为2mm。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节能高效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每个所述换热体⑴的前、后表面上,所述电热线(7)分别从一个布线槽(6)的左端进入该布线槽(6),从该布线槽(6)的右端离开该布线槽(6),然后翻转弯折进入与其相邻的另一个布线槽(6)的右端,再从该布线槽(6)的左端离开,如此循环往复,让电热线(7)布设到该所述换热体(1)的每个布线槽(6)内。
专利摘要节能高效电加热装置,包括换热体,每个换热体内沿左右方向设有多个水通道,每个水通道内的中部分别设有一个以上导热片,每个换热体内的全部水通道分别在水通道的左、右两端相互连接成串连相通的换热管路,每个换热体的前、后表面沿左右方向分别设有多个布线槽,布线槽内嵌装有电热线,多个相贴连在一起的换热体构成换热单元,换热单元中的换热体的换热管路相互连接成彼此串连相通的供热管路,换热单元的外表面包覆有保温材料层,保温材料层的外面设有外壳。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位体积内管路集成程度高,换热面积大,热交换效率高,节能效果显著,所用材料少,重量轻,造价低,占用空间小,拆装及维修方便的节能高效电加热装置。
文档编号H05B3/02GK201967150SQ20102028128
公开日2011年9月7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4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4日
发明者王振水 申请人:王振水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