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升降吊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50547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身升降吊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升降吊具,尤 其是ー种双臂式拖起结构,单链上下循环运动输送的车身升降吊具。
背景技术
汽车制造行业中,在对白车身进行加工时是由多道不同的エ序组合而成,且每道エ序的位置也各不相同,需要将白车身在各不同的エ序位置间转移。转移的时候包括在同一条轨道上进行横向的转移和不同轨道间进行转移。不同轨道间进行转移的时候,除了平移外,还要通过上升和下降转移来进行过渡。白车身在从ー个车间向另ー个车间转移中也需要通过上升和下降转移来进行过渡。因此上述的转移除了用到地面的平移轨道外还需要配备升降的吊具。汽车生产环境中,一般都采用侧面四抓的方式工作。升降过程中用到的吊具,比如吊钩、吊环、起重吸盘、夹钳和货叉等。起重吸盘、夹钳和货叉在起重机上作为专用吊具长久使用。常用的4抓电动葫芦结构的吊具,稳定性差,维修频率高,吊具两边还需要定位,吊具的两边设有两定位销,两定位孔,晃荡的定位以及完成起吊工作。还有的吊具始终与车身对应,包括在同一车间内的横向转移和升降后横向转移到另ー个车间,这样使得吊具的行程比较大,吊具的轮换时间较长,使得吊具在轮换过程中处于空工作状态,降低了吊具的工作的效率。中国专利局于2009年3月4日公开了ー份CN101376409A号文献,名称为L型水平吊具,该吊具是在内吊具与外吊具顶端部均铰接在横向设置的承载横板的内外两端部,在固定顶板下端面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向下伸出的左基板与右基板,在左基板上开设有左滑槽,在右基板上开设有右滑槽,在左滑槽内嵌有与其滑动连接的左销轴,在右滑槽内嵌有与其滑动连接的右销轴,左滑槽的右侧壁、右滑槽的左侧壁均为圆弧面,且左滑槽的右侧壁、右滑槽的左侧壁所在圆弧的半径与左滑槽顶端部到右滑槽底端部或者左滑槽底端部到右滑槽顶端部之间距离相等。这种吊具在工作的时候是将内吊具和外吊具张开,再由承载横板支撑车身实现输送,但是张开内吊具和外吊具的时候,需要较大的空间,张开的角度要保证车身能进入到承载横板,这种吊具主要使用在横向转移中,如果使用到升降输送,则不方便横向转移的吊具进行对接。中国专利局于2010年10月13日公告了ー份CN101428661B号专利,名称为汽车用多功能吊具。包括支撑架以及与支撑架活动链接的前垂直吊臂和后垂直吊臂,前垂直吊臂的另一端连接有前支撑臂,后垂直吊臂的另一端连接有后支撑臂,前垂直吊臂与前支撑臂连接处设有与前垂直吊臂和前支撑臂所做成的平面具有一定角度的前纵向托臂,后垂直吊臂和后支撑臂连接处设有与后垂直吊臂和后支撑臂所组成的平面具有一定角度的后纵向托臂,前纵向托臂固定连接在前垂直吊臂上,后纵向托臂固定连接在后垂直吊臂上,前支撑臂与前垂直吊臂之间为活动连接,后支撑臂与后垂直吊臂之间为活动连接。吊具在张开的时候,需要较大的空间,张开的角度才能将车身托起,这种吊具主要使用在横向转移中,如果使用到升降输送,则不方便横向转移的吊具进行对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侧面四抓的吊具,稳定性差,维修频率高的缺陷,提供一种采用支撑臂托起车身进行举升,稳定性好,故障率低的车身升降吊具。本发明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吊臂张开后才能使得车身进入到抓取举升空间,张开时占用较大空间而造成空间浪费的缺陷,提供ー种水平展开,占用空间小的车身升降吊具。本发明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侧面四抓的吊具,在升降输送中吊具的顶部容易影响与横向转移的吊具进行对接的缺陷,提供一种双臂托起车身,车身顶部无障碍,不影响与横向转移的吊具的对接的车身升降吊具。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身升降吊具,包括支撑机构和与支撑结构相连接的升降机构,升降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链条及链轮,链轮连接驱动机构,升降机构包括立柱、设置在立柱上的本体,支撑机构包括铰接在本体上井能水平旋转的两支撑臂,支撑臂与本体之间设置有旋转驱动机构,支撑臂具有两个エ位,一个为处于汽车外部的避让エ位,一个为处于汽车底部并托起汽车的支撑エ位。支撑机构用来支撑车身,升降机构带动车身上下运动,将车身从低端转运到高端,再和高端的横向转移吊具对接,将车身横向转移;升降机构的升降是由链条传动方式来实现,驱动机构带动链轮旋转,链轮带动链条移动,此处的链条采用双向链条,链条一上ー下运行,给本体提供上升和下降的动カ;链条与链轮配合噪音小,故障率较低,查找故障点也比较方便,方便维修;链轮的驱动机构可以采用驱动电机或者液压泵;立柱主要是起支撑固定作用,一般立柱固定在车间地面,立柱的固定位置要让开车身在低端运行的路线;两支撑臂支撑到车身底部,车身的顶部为开放式空间,无障碍物,本体带动支撑臂上升的时候,车身同时上行,与顶部的横向转移吊具对接,对接方便,车身在两吊具之间的转移比较方便;支撑臂支撑车身比较稳定,车身晃动小,为保证车身更加稳定,可以将两台升降吊具同时配合使用;升降吊具的立柱固定在地面上让开车身的位置,处于车身的侧边,车身升降不会与立柱发生干渉;两支撑臂的两个エ位主要对应两个工作状态,ー个是支撑臂水平旋转展开,车身可以进入到支撑位置,另ー个是支撑臂水平收拢,支撑臂插入到车身底部,与车身底部接触并支撑车身同时将车身升起;支撑臂水平旋转实现展开和收拢,占用的空间小。作为优选,支撑臂对称设置在本体上,支撑臂处于避让エ位时,两支撑臂之间的夹角为180°,两支撑臂处于支撑エ位时,两支撑臂之间的夹角为90°。支撑臂对称设置在本体上,在将车身托起吋,立柱处于车身的重心所在竖向平面内,两支撑臂收拢后托起车身吋,车身的重心与立柱共面,保证支撑臂支撑车身比较稳定;避让エ位吋,两支撑臂展开,展开的角度为180°,方便车身进入到支撑位置,同时又不会占用更多的旋转空间,收拢后两支撑臂之间的角度为90°,角度比较合适,旋转的角度适中,两支撑臂的支撑点又比较合适,支撑比较稳定。作为优选,本体呈框型结构,本体套置在立柱上并可沿着立柱上下移动,链条设置在立柱上并与本体的中间对称部位相固定。本体呈框型在链条的牵引下作升降运动,本体套置在立柱上,升降时比较稳定;链条与本体的固定位置处于中间对称部位使得链条的受力方向与车身的重力方向处于同一平面,保证车身升降平稳。作为优选,本体的两侧各固定有两个轴套,同一侧的两个轴套处于同一条轴线,两个轴套之间铰接有转轴,转轴的轴线与立柱平行,支撑臂固定到处于两轴套之间的转轴部位上井随转轴同步旋转。两支撑臂与转轴固定,转轴与轴套铰接,转轴旋转时带动支撑臂旋转。作为优选,转轴上固定有加强臂,加强臂为板式结构,转轴的轴线在加强臂所在的平面内,加强臂的表面与支撑臂相固定井随着转轴同步旋转。通过加强臂对支撑臂起到加强作用,増加支撑臂的支撑力,同时也增加支撑臂与转轴之间的固定力,提高支撑臂与转轴的连接强度。作为优选,旋转驱动机构包括本体的两侧设置的U形的支架和铰接在支架上的气缸,支架所在的平面与立柱所在的平面平行,支架的U形的开ロ端铰接在气缸的中间部位,气缸的轴线与立柱相垂直,气缸的活塞杆端通过传动臂与铰接在本体两侧的转轴的端部相固定。作为优选,立柱的两侧边设置有凹陷的滚槽,本体的两侧边设置有滚轮,本体套置到立柱上滚轮与滚槽相配。本体套置在立柱上沿着立柱升降,滚轮与滚槽配合,减小本体与立柱之间的摩擦阻力。作为优选,支撑臂的上表面固定有橡胶块,ー个支撑臂上固定有两块橡胶块,其中一块橡胶块处于支撑臂的端部位置,另ー块橡胶块处于支撑臂的中间位置。橡胶块能有效保护车身的底部,防止在升降运行过程中的震动,发生碰伤车身的现象。作为优选,本体的上端部位设置有链条锁销,链条锁销上设置有两个圆孔,链条通过圆孔与链条锁销固定。本体通过链条锁销与链条固定,拆卸比较方便。作为优选,链轮的驱动机构包括与链轮相连接的驱动电机,立柱的顶端设置有接触开关,接触开关与驱动电机相接。吊具上行到位后,车身与接触开关相抵触后,接触开关开始工作,对气缸进行互锁,等横向转移的吊具将车身运走后,才打开互锁气缸,使吊具重新下行,进行ー个升降エ序。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链式升降运行,运行比较平稳,噪音小,且故障率低,能较快发现故障点,方便维修;使用水平旋转的两支撑臂托起汽车车身的底部,井随着链条上下升降,车身的顶部为开放结构,方便与横向转移的吊具对接;水平旋转的两支撑臂具有两个エ位,其中的避让エ位使得两支撑臂与车身平行,展开时占用的空间小,方便吊具布置。


图I是本发明一种结构示意 图2是本发明图I所示结构的侧视 图3是本发明图I所示结构的俯视 图中1、立柱,2、链条,3、链条锁销,4、滚轮,5、本体,6、支架,7、传动臂,8、气缸,9、加强臂,10、支撑臂,11、橡胶块,12、轴套,13、转轴,14、底座,15、接触开关,16、滚槽。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ー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一种车身升降吊具(參见附图I附图2附图3),包括升降机构和支撑机构。升降机构包括立柱I、套置在立柱上的本体5、设置在立柱上与本体固定的链条2、固定在立柱上与链条配合的链轮及与链轮相连接的驱动电机,支撑机构包括两相对本体对称设置的支撑臂10。支撑臂与本体之间设置有旋转驱动机构。立柱的下端固定有底座14,立柱通过底座固定到车间地面。立柱呈方柱结构,链条设置在立柱的其中两相对的侧面,链条为双排双向链条,立柱的另外两相对侧面设置有凹陷的矩形的滚槽16,本体5的两侧设置有滚轮4,本体5套置到立柱I上滚轮4与滚槽16相配。立柱的顶部固定有接触开关15。本体5呈框型结构,本体5套置在立柱I上并可沿着立柱上下移动,本体的中间对称部位的上端处固定有链条锁销3,链条锁销上设置有两个圆孔,本体通过链条锁销3上的圆孔与链条2相固定。本体的两侧各固定有两个轴套12,同一侧的两个轴套12处于同一条轴线,两个轴套之间铰接有转轴13,转轴13的轴线与立柱平行,支撑臂10固定到处于两轴套之间的转轴部位上并随转轴同步旋转。转轴上固定有加强臂9,加强臂9为板式结构,转轴13的轴线在加强臂所在的平面内,加强臂的表面与支撑臂相固定井随着转轴同步旋转。 支撑臂10的截面呈方形,支撑臂的上表面固定有橡胶块11,ー个支撑臂上固定有两块橡胶块11,其中一块橡胶块处于支撑臂的端部位置,另一块橡胶块处于支撑臂的中间位置。旋转驱动机构包括本体的两侧设置的U形的支架6和铰接在支架6上的气缸8,支架6所在的平面与立柱所在的平面平行,支架的U形的开ロ端铰接在气缸8的中间部位,气缸的轴线与立柱相垂直,气缸的活塞杆端通过传动臂7与铰接在本体两侧的转轴13的端部相固定。支撑臂具有两个エ位,一个为处于汽车外部的避让エ位,一个为处于汽车底部并托起汽车的支撑エ位。支撑臂处于避让エ位时,两支撑臂之间的夹角为180°,两支撑臂处于支撑エ位吋,两支撑臂之间的夹角为90°。车身加工过程中不断在车间内的轨道上横向转移,在完成相应エ序后,或者到达轨道的末端,此时升降吊具的两支撑臂处于展开状,两支撑臂间隔180°。随着车身在轨道上移动逐渐进入到举升位置,车身的中间重心部位到达升降吊具的立柱的位置处,軌道停止不在移动,此时气缸的活塞杆伸出,传动臂推动转轴旋转,转轴带动支撑臂旋转,两支撑臂各旋转45°后间隔90°,两支撑臂伸入到车身底部,其中ー个支撑臂的支撑部位处于前机舱的纵梁中段位置,另ー个支撑臂的支撑部位处于后桥的后地板备胎面板处。接着驱动电机驱动链轮旋转,链轮带动链条旋转,链条带动本体上升,支撑臂带动车身同时上行。等车身上升到位后与顶部的接触开关相抵触,此时驱动电机停止,气缸互锁,接着处于顶部的横向转移吊具将该车身运走,再打开互锁的气缸,升降吊具重新下行,重新开始下ー个エ序。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种较佳方案,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有其它的变体及改型。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身升降吊具,包括支撑机构和与支撑结构相连接的升降机构,升降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链条及链轮,链轮连接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升降机构包括立柱、设置在立柱上的本体,支撑机构包括铰接在本体上井能水平旋转的两支撑臂,支撑臂与本体之间设置有旋转驱动机构,支撑臂具有两个エ位,一个为处于汽车外部的避让エ位,一个为处于汽车底部并托起汽车的支撑エ位。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身升降吊具,其特征在干支撑臂对称设置在本体上,支撑臂处于避让エ位吋,两支撑臂之间的夹角为180°,两支撑臂处于支撑エ位时,两支撑臂之间的夹角为90°。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身升降吊具,其特征在于本体呈框型结构,本体套置在立柱上并可沿着立柱上下移动,链条设置在立柱上并与本体的中间对称部位相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车身升降吊具,其特征在于本体的两侧各固定有两 个轴套,同一侧的两个轴套处于同一条轴线,两个轴套之间铰接有转轴,转轴的轴线与立柱平行,支撑臂固定到处于两轴套之间的转轴部位上并随转轴同步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升降吊具,其特征在于转轴上固定有加强臂,加强臂为板式结构,转轴的轴线在加强臂所在的平面内,加强臂的表面与支撑臂相固定井随着转轴同步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车身升降吊具,其特征在于旋转驱动机构包括本体的两侧设置的U形的支架和铰接在支架上的气缸,支架所在的平面与立柱所在的平面平行,支架的U形的开ロ端铰接在气缸的中间部位,气缸的轴线与立柱相垂直,气缸的活塞杆端通过传动臂与铰接在本体两侧的转轴的端部相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车身升降吊具,其特征在于立柱的两侧边设置有凹陷的滚槽,本体的两侧边设置有滚轮,本体套置到立柱上滚轮与滚槽相配。
8.根据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车身升降吊具,其特征在干支撑臂的上表面固定有橡胶块,ー个支撑臂上固定有两块橡胶块,其中一块橡胶块处于支撑臂的端部位置,另ー块橡胶块处于支撑臂的中间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车身升降吊具,其特征在于本体的上端部位设置有链条锁销,链条锁销上设置有两个圆孔,链条通过圆孔与链条锁销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车身升降吊具,其特征在于链轮的驱动机构包括与链轮相连接的驱动电机,立柱的顶端设置有接触开关,接触开关与驱动电机相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臂式拖起结构,单链上下循环运动输送的车身升降吊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侧面四抓的吊具,稳定性差,维修频率高的缺陷,包括支撑机构和与支撑结构相连接的升降机构,升降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链条及链轮,链轮连接驱动机构,升降机构包括立柱、设置在立柱上的本体,支撑机构包括铰接在本体上并能水平旋转的两支撑臂,支撑臂与本体之间设置有旋转驱动机构。采用链式升降运行,运行比较平稳,噪音小,且故障率低,能较快发现故障点,方便维修;使用水平旋转的两支撑臂托起汽车车身的底部,并随着链条上下升降,车身的顶部为开放结构,方便与横向转移的吊具对接。
文档编号B66C1/16GK102642768SQ20111031262
公开日2012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15日
发明者叶钦鸿, 潘巨林 申请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