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加热除雾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05353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平面加热除雾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平面加热除雾结构,其包括:一个透明基材、一个透明导电件及二个电流导入件。透明导电件设置于透明基材的一个表面,且透明导电件包含多个具有一特定图样的透明导电层。二个电流导入件彼此分离地设置于透明导电件,并分别电性连接透明导电件,且二个电流导入件的导电率较透明导电件高。其中,二个电流导入件将电流导入透明导电件,以使透明导电件对平面加热除雾结构进行加热,且透明导电件的透明导电层的截面积大小,与透明导电件的加热速率呈正相关。借以可达到整面性地,而快速地对平面加热除雾结构加热,以除去平面加热除雾结构表面雾气的功效。
【专利说明】平面加热除雾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除雾结构,尤指一种平面加热除雾结构。

【背景技术】
[0002]按市面上常见的防雾、除雾方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其中一种是利用亲水处理技术,将防雾液以喷涂的方式,设置在物体欲防雾的表面上,形成一防雾膜,借以可使雾气不易在物体表面凝结,以达到减少雾气在物体表面形成的功效;此种方式常用于光学领域中,例如:相机、护目镜或是望远镜的镜头与镜片。然,实际应用中,随着防雾膜暴露于物体表面的时间越长,其越容易与物体表面剥离,而使得使用者必须定期喷涂防雾液,为此造成使用上的不便。
[0003]另一种常见应用于汽车玻璃上的除雾方式是,使金属线密布于汽车玻璃的表面,并通过金属线(例如铜线)通电流后,所产生的热能,使汽车玻璃的温度上升,据以达到除去汽车玻璃表面的雾气的功效。然,此种利用金属线通电,以达到升温除雾效果的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不便;举例来说,金属线的升温速度过慢,且耗电量大,而无法有效应用于汽车玻璃、机车安全帽镜片等,必须实时除雾的物品上;再者,金属线是以线条的方式对汽车玻璃进行加热,容易出现各区域升温幅度不相同,而造成局部区域有雾气,局部区域已完成除雾的问题;最严重的问题是,由于金属线不具可视性,因此无法应用于汽车前挡风玻璃、机车安全帽镜片、超市冰柜等。因此,本发明人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而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问题的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平面加热除雾结构,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利用金属线设置于玻璃上进行除雾,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及缺失。
[0005]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面加热除雾结构,其包括:一个透明基材、一个透明导电件及二个电流导入件。透明导电件设置于透明基材的一个表面,且透明导电件包含多个具有一图样的透明导电层。二个电流导入件彼此分离地设置于透明导电件,并分别电性连接透明导电件,且二个电流导入件的导电率较透明导电件高。其中,二个电流导入件将电流导入透明导电件,以使透明导电件对平面加热除雾结构进行加热,且透明导电件的透明导电层的截面积大小,与透明导电件的加热速率呈正相关。
[0006]进一步地,所述导电件为银胶,所述导电件是以涂布或是印刷的方式,形成于所述透明导电件的两个相对的侧边。
[0007]进一步地,所述透明基材为透明塑料或是透明玻璃。
[0008]进一步地,多个所述透明导电层是以印刷或是涂布的方式形成于所述透明基材的所述表面。
[0009]进一步地,所述平面加热除雾结构,还包括一保护件,其设置于所述透明导电件及所述电流导入件的外侧。
[0010]进一步地,所述保护件为不透明或是透明材质。
[0011]进一步地,所述电流导入件的一端,外露于所述透明基材的一侧,而与一电源相连接。
[0012]进一步地,越邻近于所述电流导入件与所述电源连接的所述透明导电层的截面积越小。
[0013]进一步地,所述透明导电件包含至少一个第一加热区及至少一个第二加热区,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加热区的所述透明导电层的截面积较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加热区大。
[0014]进一步地,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加热区位于所述平面加热除雾结构的中心位置,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加热区位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加热区的周围。
[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可以在于:
[0016]I)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加热除雾结构,利用透明导电件通电后,所产生的热能,以对平面加热除雾结构进行加热,进而除去透明基材表面的雾气,由于透明导电件是全面性地贴附于透明基材的表面上,因此可以对透明基材进行全面性地加热,以达到全面性的除雾功效,且透明导电件具有视觉穿透性,可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需除雾的基材上,特别是可以应用于现有利用金属线的技术中,无法应用的地方,例如汽车前挡风玻璃、机车安全帽镜片、展示橱柜等。
[0017]2)通过电流导入件,可快速而均匀地将电流导入透明导电件中,借以可使透明导电件可快速地,对透明基材进行加热,而可有效提升整体除雾的速率。
[0018]3)通过调整透明导电层的截面积,据以可达到依据实际需求,调整透明导电件对平面加热除雾结构加热的速率的功效,进而可达到针对平面加热除雾结构的特定区域,调整加热速率的功效。
[0019]4)相较于现有利用金属线加热的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加热除雾结构,结构简单、组装容易、生产成本低,且对于平面加热除雾结构是进行全面性的平面加热,非同金属线的线加热。
[0020]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加热除雾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00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加热除雾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
[002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加热除雾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分解图。
[0024]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加热除雾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
[0025]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加热除雾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第一示意图。
[0026]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加热除雾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第二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1-平面加热除雾结构;2_平面加热除雾结构;10_透明基材;20_透明导电件;30-电流导入件;40_保护件;A-第一加热区;B-第二加热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是借由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加热除雾结构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也可借由其他不同的具体实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实用新型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又本实用新型的图示仅为简单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描绘,也即未反应出相关构成的实际尺寸,先予叙明。以下的实施方式是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观点,但并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畴。
[0030]〔第一实施例〕
[0031]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其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加热除雾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平面加热除雾结构I包括:一透明基材10、一透明导电件20及二电流导入件30。透明基材10可以是透明玻璃、透明塑料片等相关可透视的材质。透明导电件20由多个具有特定图样的透明导电层所组成,且透明导电层的截面积与透明导电件20加热的速率成正比。在具体的实施例中,透明导电件20可以是包含有一透明载体(例如透明塑料片或是薄型透明玻璃片上)及一具有特定图样的透明导电层的透明导电膜,且透明导电膜形成于透明载体表面上。在另外的实施中,也可以是将透明导电层以印刷或是涂布的方式直接形成于透明基材10上,以在透明基材10上直接形成透明导电件20。
[0032]二个电流导入件30与透明导电件20相比,具有较高的导电率,且二个电流导入件30彼此分离的形成于透明导电件20上,而电性连接透明导电件20 ;二个电流导入件30的设置位置,较佳地可以是设置于透明导电件20彼此相对的侧边上;当然,在特殊的应用中,也可以是设置于透明导电件20邻近的两个侧边上。在实际应用中,电流导入件30较佳地可以是银胶,且可以是以涂布或是印刷的方式,形成于透明导电件20上。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流导入件30也可以是由高导电率的金属导线电性胶合于透明导电件20上。本实施例图式中,是以透明导电件20与透明基材10具有相同大小,而电流导入件30对应设置于透明导电件20的上,而相对不外露于透明基材10为例,但实际应用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部分透明导电件20外露于透明基材10,而电流导入件30形成于外露的透明导电件20上,或可以是部分透明导电件20小于透明基材10,而电流导入件30形成于透明导电件20的周围,且电性连接透明导电件20,也即电流导入件30也可以是非形成于透明导电件20上,而是独立设置于透明基材10上的构件。
[0033]如图2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加热除雾结构I的示意图,透明导电件20设置于透明基材10的其中一个表面上,而二个电流导入件30则彼此分离的设置于透明导电件20上,借以通过二个电流导入件30将电流导入透明导电件20后,可使透明导电件20产生热能,据以可对透明基材10进行全面性的加热,以去除透明基材10相对设置有透明导电件20的另一表面上的雾气。
[0034]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利用导电率较高的电流导入件30,以将电流导入透明导电件20,可以使电流均匀且快速地进入透明导电件20中,借以使透明导电件20各区域的温度呈现均匀分布,而可有效达到对透明基材10整面同时进行加热除雾的功效。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加热除雾结构1,由于透明导电件20的透明导电层的截面积大小与透明导电件20的加热速率成正比,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平面加热除雾结构I可以是通过调整透明导电件20的透明导电层的截面积大小,而有效地依据实际需求调整透明导电件20对透明基材10的加热速率,也即,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加热除雾结构I可以是通过调整透明导电件20的透明导电层的截面积大小,而可调整除雾的速率。
[0035]本实施例可达到的技术功效为,透明导电件20可以快速且全面性地对透明基材10进行加热,且可保有透明基材10的可视性,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加热除雾结构I可以广泛的应用于各种需除雾的领域中,尤其是必须具有可视性的领域中,例如是汽车的前挡风玻璃、超市的饮料柜等。本实施例经实际实验后,得到以下数据结果:在室温19.TC?20°C下,平面加热除雾结构在5分钟内,通过透明导电件的加热,可以升温至43.1°C,而持续加温至15分钟后,透明基材的温度可到达53°C。
[0036]〔第二实施例〕
[0037]请参阅图3及图4,其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加热除雾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分解及组合示意图。如图所示,平面加热除雾结构2包含:一透明基材10、一透明导电件20、二电流导入件30及一保护件40。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透明导电件20相对于与透明基材10相接合的另一侧,可以是设置有一保护件40。保护件40例如可以是不透光或是透光的材质,举例来说,平面加热除雾结构2应用于一般镜面(如浴室镜面)时,保护件40也可为不透光材质,而应用于汽车前挡风玻璃、机车安全帽镜片、冰柜、饮料展示柜等时,则可以是透光材质。其中,不透光材质的保护件40可以是以涂布的方式直接形成于透明导电件20相对与透明基材10相接合的表面上;透光材质的保护件40较佳地可以是与透明基材10相同材质,也即,在实际应用中,透明导电件20可以是夹设于两个透明基材10间。又,夹设于两个透明基材10内的透明导电件20可以是由两个透明导电膜(图未示)分别形成于一透明载体(例如透明塑料片或薄型玻璃片)上所组成,借以各透明基材10则可分别通过透明导电件20上的各个透明导电膜进行加热。
[0038]如图4所示,设置于透明基材10及保护件40间的透明导电件20的大小,可以是大于透明基材10及保护件40,而外露于透明基材10及保护件40,借以使设置于透明导电件20上的二电流导入件30外露于透明基材10及保护件40外,以使电源(图未示)可直接与电流导入件30相连接。
[0039]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是通过调整各区的透明导电层的截面积大小,以使透明基材10各区域具有均匀的加热温度,而可达到整面同时除雾的效果,也即,透明基材10进行除雾作业时,不会发生部分区域已除雾完成,部分区域仍未除雾完成的情况。具体来说,透明导电件20的越邻近于电流导入件30与电源(图未示)连接的透明导电层的截面积越小,也即,透明导电件20越邻近于电流导入件30与电源相连接的区域的加热速率越慢,而越远离电流导入件30与电源相连接的区域的加热速率越快,借以可使透明基材10整面具有均匀的加热温度。
[0040]〔第三实施例〕
[0041]请一并参阅图5及图6,其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加热除雾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上视图。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平面加热除雾结构I的透明导电件20可以是包含有一第一加热区A及一第二加热区B ;其中,第一加热区A与第二加热区B的透明导电层具有不相同的截面积大小,而对于透明基材10相对应的区域具有不相同的加热速率。举例来说,如图5、6所示,位于透明基材10中央部分的区域可以是具有截面积相对较大,而加热速率较快的第一加热区A,而透明基材10的其余部分,即第一加热区A的邻近区域,即为具有截面积相对较小,而加热速率较慢的第二加热区B。具体来说,如应用于汽车前挡风玻璃时,在驾驶者的视线范围内的区域的除雾速率必须相对快速(即第一加热区A),以有效及时提供驾驶者清楚的视线范围,而相对于非驾驶者视线范围内的区域的除雾效率则可相对缓慢(即第二加热区B)。换言之,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加热除雾结构1,可以通过调整透明导电件20各区域的透明导电层的截面积大小,以依据需求调整各区域的除雾速率。特别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图式中,第一加热区A及第二加热区B是以矩形外观为例,但实际应用不局限于此,可依据实际需求加以变化其外观;且第一加热区A及第二加热区B的位置不局限于图式所绘示,可以依需求加以变化。
[004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平面加热除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加热除雾结构包括: 一个透明基材; 一个透明导电件,所述透明导电件设置于所述透明基材的一个表面,且所述透明导电件包含多个具有一图样的透明导电层;以及 二个电流导入件,其彼此分离地分别电性连接所述透明导电件,且二个所述电流导入件的导电率较所述透明导电件高; 其中,二个所述电流导入件将电流导入所述透明导电件,以使所述透明导电件对所述平面加热除雾结构进行加热,且所述透明导电件的所述透明导电层的截面积大小,与所述透明导电件的加热速率呈正相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加热除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件为银胶,所述导电件是以涂布或是印刷的方式,形成于所述透明导电件的两个相对的侧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面加热除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基材为透明塑料或是透明玻璃。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面加热除雾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透明导电层是以印刷或是涂布的方式形成于所述透明基材的所述表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面加热除雾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保护件,其设置于所述透明导电件及所述电流导入件的外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平面加热除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件为不透明或是透明材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平面加热除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导入件的一端,外露于所述透明基材的一侧,而与一电源相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平面加热除雾结构,其特征在于,越邻近于所述电流导入件与所述电源连接的所述透明导电层的截面积越小。
9.如权利要求1至8其中任一项所述的平面加热除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件包含至少一个第一加热区及至少一个第二加热区,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加热区的所述透明导电层的截面积较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加热区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平面加热除雾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加热区位于所述平面加热除雾结构的中心位置,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加热区位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加热区的周围。
【文档编号】H05B3/84GK203951635SQ201420207926
【公开日】2014年11月19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25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25日
【发明者】连昭志, 于裕正, 蔡金龙 申请人:东元奈米应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