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59828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保护膜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贴膜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保护膜。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保护膜应用比较广泛,用量最大的为汽车、手持终端和其他显示装置,尤其是手机行业呈高上升需求,行业发展迅速,大曲面成为趋势衍生大量产品系类,tpu膜、热弯pet膜、热弯玻璃膜、热弯组合膜等。除开tpu膜其他保护膜近两年来发展迅速加工工艺越来越复杂但并未提升消费者体验感,例如热弯pet低抗划伤和不确定工差吻合度、热弯玻璃膜的低吻合度造成胶尺寸缩减和视窗使用物理网点触控、热弯组合膜的适应范围较窄及产品弊病多难加工等特征。相比于tpu膜,其大量应用于汽车行业外,其优点在于能完美覆盖大曲面、产品轻薄易贴趋于隐形、易成型加工,其缺点是很难同时兼顾软(或柔性)和硬的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护膜,该保护膜同时具备较高的柔性和较高的硬度。

一种保护膜,包括柔硬复合层,所述柔硬复合层包括叠加设置的柔性基材层和硬化层,所述硬化层包括多个排布在柔性基材层表面的硬化模块层,所述硬化模块层之间设有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硬化模块层包括沿所述柔性基材层厚度方向叠加设置的多个硬化单元层。

进一步地,所述硬化单元层的数量为3~8层。

进一步地,所述硬化单元层的厚度为0.5~2μm。

进一步地,所述间隙的宽度在所述柔性基材层厚度方向上沿背离所述柔性基材层的方向渐减。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基材层为tpu基材层。

进一步地,所述柔硬复合层还包括功能层,所述功能层包括依次叠加设置的填充层、自修复层、指纹油层、抗菌层,所述填充层叠加设置于所述硬化层的表面。

进一步地,还包括叠加设置在所述功能层表面的保护层。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基材层的表面叠加设有粘合层。

进一步地,还包括叠加设置在所述粘合层表面的剥离层。

本发明的保护膜,硬化模块层之间所设置的间隙能使得硬化模块层能够柔性活动而具有柔性的功能。硬化模块层自身所具有的较高的硬度,由此保证了同时具备较高的柔性和较高的硬度。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地是,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保护膜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保护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硬化层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保护膜;20—柔硬复合层;21—柔性基材层;22—硬化层;221—硬化模块层;2221—硬化单元层;222—间隙;30—保护层;40—粘合层;50—功能层;60—剥离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保护膜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保护膜的首选实施例。但是,保护膜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保护膜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在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并且并非意在限制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如在此所使用,单数形式意在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另有指示。除非另有限定,否则在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所述术语(诸如在一般使用的词典中限定的术语)将被解释为具有与在相关技术领域中的语境含义相同的含义并且将不被解释为具有理想化的含义或过于正式的含义,除非在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中被清楚地限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在本文公开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表述(诸如“第一”、“第二”等)可修饰在各种实施例中的各种组成元件,不过可不限制相应组成元件。例如,以上表述并不限制所述元件的顺序和/或重要性。以上表述仅用于将一个元件与其它元件区别开的目的。例如,第一用户装置和第二用户装置指示不同用户装置,尽管二者都是用户装置。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元件可被称为第二元件,同样地,第二元件也可被称为第一元件。

应注意到:如果描述将一个组成元件“连接”到另一组成元件,则可将第一组成元件直接连接到第二组成元件,并且可在第一组成元件和第二组成元件之间“连接”第三组成元件。相反地,当将一个组成元件“直接连接”到另一组成元件时,可理解为在第一组成元件和第二组成元件之间不存在第三组成元件。

此外,本文要素或组分前的不定冠词“一种”和“一个”对要素或组分的数量要求(即出现次数)无限制性。因此“一个”或“一种”应被解读为包括一个或至少一个,并且单数形式的要素或组分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所述数量明显旨指单数形式。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膜100包括柔硬复合层20,柔硬复合层20包括叠加设置的柔性基材层21和硬化层22,硬化层22包括多个排布在柔性基材层21表面的硬化模块层221,硬化模块层221之间设有间隙222。

上述实施例的保护膜100,硬化模块层221之间所设置的间隙222能使得硬化模块层221能够柔性活动而具有柔性的功能。硬化模块层221自身所具有的较高的硬度,由此保证了同时具备较高的柔性和较高的硬度。

上述“叠加设置”可以理解的是指多个具有层结构的物件(例如薄膜等)采用一者贴合于另一者表面的堆叠方式。以a、b、c、d依次叠加设置为例,是指a的一个表面设置b、b的表面设置c、c的表面设置d,即按照某一方向(例如从上至下),a、b、c、d依次排列。

硬化模块层221在柔性基材层21表面的排布方式,可以是,多个硬化模块层221之间无叠加地排布方式。以硬化模块层221有3个为例(记为第一硬化模块层221、第二硬化模块层221、第三硬化模块层221),第一硬化模块层221、第二硬化模块层221、第三硬化模块层221中二二无任何不堆叠,即第一硬化模块层221位于柔性基材层21表面的位置与第二硬化模块层221位于柔性基材层21表面的位置不发生交叉重叠。

请参阅图2。硬化模块层221可较好地为多层结构。具体而言,硬化模块层221包括沿柔性基材层21厚度方向叠加设置的多个硬化单元层2221。这里,沿柔性基材层21厚度方向是指垂直于硬化模块层221叠加于柔性基材层21的表面之方向。当然,可根据产品的需要,将硬化模块层221设置成单层。

上述硬化单元层2221的数量没有特别要求,如可参考性地为3~8层。

硬化单元层2221的厚度可为0.5~2μm。当然,也可以根据该保护膜100适用于对象的不同,可以采用其它的厚度。

硬化单元层2221的叠加的实施方式可列举出一种。以硬化单元层2221为4层为例(为方便说明,记为第一硬化单元层2221、第二硬化单元层2221、第三硬化单元层2221、第四硬化单元层2221),并且假定第一硬化单元层2221、第二硬化单元层2221、第三硬化单元层2221、第四硬化单元层2221依次叠加设置在柔性基材层21,那么第一硬化单元层2221的表面可小于第二硬化单元层2221,第二硬化单元层2221小于第三硬化单元层2221,第三硬化单元层2221的表面小于第四硬化单元层2221,这里,所说的表面是指四者发生堆叠的那个表面。四者叠加设置可形成一由上至下(即从第四硬化单元层2221到第一硬化单元层2221的方向)呈现锥形的构型而具有一定的弧度。

在该种硬化单元层2221的叠加的实施方式中,间隙222的作用是填充、连接、消影(缝隙痕迹)。对于填充作用而言,其可填充伸缩性高透性填充剂。

间隙222的宽度在柔性基材层21厚度方向上沿背离柔性基材层21的方向渐减。此处,宽度是指垂直于柔性基材层21的其中任意一个方向(垂直于厚度有二个方向)。渐减的规律可以是线性逐渐减小,或者按照非线性的规律(如二次函数等)。

上述硬化层22的硬度可以为3-9h。其制作工艺可以是由硬化液涂覆在柔性基材层21表面固化(例如紫外光固化)成膜而制成。于此情形下,硬化模块是由硬化液分多次叠加涂覆再固化成膜制成。

这里,可以列举出几种上述硬化液的实施形式。如中国专利cn104371536a所述,具体为:硬化涂层组合物以重量份计,包括40份~60份的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酯、2份~6份的超支化聚酯丙烯酸酯、25份~50份的丙烯酸酯、2份~4份的光引发剂。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官能度选自2或3。丙烯酸酯的官能度选自1或2。丙烯酸酯选自异冰片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丙烯酸酯、四氢化糠基丙烯酸酯和环三羟甲基丙烷甲缩醛基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任意组合。光引发剂选自α-羟烷酮类光引发剂或酰基氧化物类光引发剂。光引发剂选自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和2-苯基苄-2-二甲基胺-1-(4-吗啉苄苯基)丁酮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任意组合。该硬化涂层组合物的涂覆厚度可以为5微米~10微米,紫外光照射的能量可以为350mj/cm2~400mj/cm2。涂覆固化后可采用压印。压印的压力可以为20pa~30pa,压印的速度可以为4m/min~8min/min,压印的温度可以为40℃~60℃;压印的温度可以为45℃~55℃。

或者又如中国专利cn103869387a,具体为:紫外光固化光学硬化膜,包括透明基材和涂布于基材上表面的紫外光固化硬化涂层,所述的硬化涂层由紫外光固化涂布液涂布于透明基材上并通过紫外线固化形成;所述的紫外光固化涂布液由30-70重量份uv光固化树脂、5-30重量份的活性稀释剂、2-10重量份的光引发剂和0.1-2重量份的助剂组成。透明基材为光学级pet薄膜,厚度为30-188微米,超镜面辊为镀铬材质或包玻璃材质,表面粗糙度小于或等于0.005或0.006微米,uv硬化层22厚度约为3.02-5.32微米,uv硬化层22中含有:40-53重量份的6官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酯,5-10重量份的二官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酯,5-15重量份的甲基丙烯酸羟乙酯,2-5重量份的2(2-乙氧基乙氧基)乙基丙烯酸酯,6-7重量份的光固化引发剂184,和0.1-1重量份的表面助剂byk-uv3500。uv光固化树脂选自聚氨酯丙烯酸酯(pua)、环氧丙烯酸酯和聚酯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所述uv光固化树脂为齐聚物。活性稀释剂为具有脂肪族或脂环族基团的uv可交联的烯属不饱和的单体;所述助剂为消泡剂和润湿分散剂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光引发剂选自2-羟基-2-甲基苯基丙烷-1-酮(1173)、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184)、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基-1-丙酮(907)、安息香双甲醚(651)、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tpo),二苯甲酮(bp)、2-异丙基硫杂蒽酮(itx)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透明基材选自聚碳酸酯(p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酰胺树脂(pa)、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或三醋酸纤维素酯(tac)中的一种。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紫外光固化涂布液加入设备的涂布液涂布系统;(2)将透明基材装上机台,启动设备和uv灯;(3)将线速度设为5-15米/秒,uv光照强度为400-2000mj/cm2;通过调节辊将透明基材与超镜面辊的包角调整到140-160度;(4)将涂布液按设计的流量经狭缝挤出模头上胶涂布到经过除尘系统的透明基材上,的紫外光固化涂布液涂层的厚度为1-15μm;(5)带涂布液的透明基材经uv压印固化后收卷,得到uv光固化硬化膜。

或者又如中国专利cn105038575a,具体为:水性防眩uv涂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预聚物:30~90份、稀释单体:10~60份、防眩粒子:5~100份、水性润湿分散剂:0.05~10份、水性流平剂:0.05~5份、水:1~20份、水性光引发剂:0.5~10份、水性异氰酸酯固化剂:1~30份。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预聚物为两官能度及以上的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预聚物;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预聚物的重量份数为40~80份。稀释单体包括丙烯酸酯类稀释单体;稀释单体的重量份数为15~50份。防眩粒子包括二氧化硅、氧化铝、硅酸镁、硅酸铝、硅酸镁铝、碳酸钙、碳酸镁、氢氧化铝、二氧化钛、聚丙烯、氧化锆、球形硅树脂粒子和丙烯酸类树脂粒子中的一种或几种;水性防眩粒子的重量份数为10~80份。水性润湿分散剂包括高分子量酸性聚合物的烷基醇胺盐、丙烯酸类共聚物、低分子量多元羟酸聚合物的烷羟基胺盐、带酸性基团的高分子共聚酯的烷醇胺、多官能基聚合体的烷基铵盐和含颜料亲和基团高分子共聚体中的一种或几种;水性润湿分散剂的重量份数为0.1~5。水性流平剂包括非反应型的聚醚有机硅、反应型的聚醚改性有机硅或反应型聚酯改性有机硅、丙烯酸酯类流平剂、氟改性丙烯酸酯共聚物、磺酸盐型氟流平剂、羧酸盐类氟碳表面活性剂;水性流平剂的重量份数为0.1~2.5份。水性光引发剂包括裂解型引发剂和/或夺氢型引发剂;裂解型引发剂包括2-羟基-4'-(2-羟乙氧基)-2-甲基苯丙酮、1,1'-(亚甲基二-4,1-亚苯基)双[2-羟基-2-甲基-1-丙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基-1-丙酮、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安息香双甲醚、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和苯甲酰基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几种;夺氢型引发剂包括二苯甲酮、4-苯甲酰基-4'-甲基-二苯硫醚、2-苯甲酰基苯甲酸甲酯、异丙基硫杂嗯酮和4-(n,n-二甲氨基)苯甲酸乙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水性光引发剂的重量份数为2~8份。由水性防眩uv涂料得到硬化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以重量份数计,将30~90份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预聚物、10~60份稀释单体、5~100份防眩粒子、0.05~10份水性润湿分散剂、0.05~5份水性流平剂、1~20份水、0.5~10份水性光引发剂和1~30份水性异氰酸酯固化剂混合,得到水性防眩uv涂料;b)将步骤a)得到的水性防眩uv涂料涂覆在基体表面,进行紫外光照射,得到硬化膜半成品;c)将步骤b)得到的硬化膜半成品进行热固化,得到硬化膜。

柔性基材层21可以为tpu基材层。此处,tpu是指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当然,还可为tpe、tpr等其它任何形式的柔性材质。

柔硬复合层20还包括功能层50,功能层50包括依次叠加设置的填充层、自修复层、指纹油层、抗菌层,填充层叠加设置于硬化层22的表面。填充层、自修复层、指纹油层、抗菌层的厚度不作限定。

上述保护膜100还包括叠加设置在所述功能层50表面的保护层30。保护层30的作用是对柔硬复合层20进行保护作用(例如防尘、防湿等、防磨损等不限于此)可以为pet、pbt等。此处,pet是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化学式为coc6h4cooch2ch2o。(英文: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简称pet),由对苯二甲酸二甲酯与乙二醇酯交换或以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酯化先合成对苯二甲酸双羟乙酯,然后再进行缩聚反应制得。pbt是指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英文名polybutyleneterephthalate(简称pbt),属于聚酯系列,是由1.4-pbt丁二醇(1.4-butyleneglycol)与对苯二甲酸(pta)或者对苯二甲酸酯(dmt)聚缩合而成。保护层30的厚度可以是50μm。

柔性基材层21的表面叠加设有粘合层40。粘合层40可采用本领域公知的胶黏剂,如亚克力和硅胶。此处,亚克力胶是丙烯酸类化学品的通称。粘合层40的厚度可参考性地为30μm。

上述保护膜100还包括叠加设置在粘合层40表面的剥离层60。剥离层60的作用是在使用时被剥离。剥离层60可采用本领域的任何剥离薄膜材质。

本发明的保护膜100由于同时兼具有柔性和硬度,可广泛应用于汽车保护膜100、名贵木质家具、手机等行业,能降低意外划伤风险,提高产品实用性。

上述未述及之处,适用于现有技术。

尽管以上较多使用了表示结构的术语,例如“柔硬复合层”、“柔性基材层”、“硬化层”等,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发明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发明精神相违背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