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合复合内饰零件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456974阅读:来源:国知局
品10的车辆用车门装饰件12的上端的肩部分(窗的下端部分)的示意图,是从车辆右侧的车门的设计面侧即室内侧所见的主视图。图2是单独表示图1的装饰品10的图,从设计面侧透视地表示在表层部件16的里面所设的多个微小突起20 (参照图6等)的图,图3是取下装饰品10的表层部件16而表示基材14的图。另外,图4是与图1中的IV -1V向视部分相当的装饰品10的剖视图,图5是与图1中的V-V向视部分相当的装饰品10的剖视图。
[0081]上述装饰品10是由板状的基材14和配置成沿该基材14的表面22大致平行地重合的表层部件16构成的重合复合内饰零件,与板状面板相当,基材14的表面22与重合面相当。另外,表层部件16是第2部件,由软质聚氯乙烯等比较柔软的能够弹性变形的合成树脂材料一体成型,具有与上述表面22大致平行的板状部18,并且在该板状部18的里面一体地设有向基材14的表面22突出的多个微小突起20。而且,通过这些微小突起20在板状部18与表面22之间形成有空间24,并且以微小突起20的顶端紧贴表面22的状态板状部18的外周终端部26卷绕在基材14的外周边缘部,从而表层部件16 —体地安装于基材14。微小突起20与突起相当。
[0082]基材14与第I部件相当,由比上述表层部件16硬质的聚丙稀等合成树脂材料一体成型,使得上述终端部26挂于在里面的外周边缘部所设的多个钩挂突起28。在基材14的里面还一体地设置有多个安装接合部30,经由该安装接合部30 —体地安装于车辆用车门装饰件12。在这样装饰品10经由安装接合部30 —体地安装于车辆用车门装饰件12的状态下,通过在车辆用车门装饰件12所设的多个按压部32将上述终端部26按压到基材14的外周边缘部,并保持卷绕于该外周边缘部的状态。此外,也可以将终端部26通过粘接剂等其他固定手段固定于基材14的周边缘部。
[0083]图6是说明在上述表层部件16的里面所设的多个微小突起20的图,(a)是以接近实际大小的状态(直径Φ = 50mm)示出的俯视图,(b)是放大表示(a)中的中心部分VIb部的俯视图。这些俯视图都是从相对于上述板状部18垂直的方向所见的状态。另外,图7是图6(b)中的VI1-VII向视部分的放大纵剖图,也就是微小突起20的板厚方向的剖视图,图8是图7中的VIII — VIII向视部分的放大纵剖图,也就是用微小突起20的倾斜的中立面S剖切的板宽方向的剖视图,图9是从斜上方观察多个微小突起20所见的立体图。根据这些图可以明确,多个微小突起20是同一形状,其平行于板状部18的横截面为长条形状,设置为在构成该多边形的各边的位置以该边与横截面的长边方向大致平行的姿势,使得多个多边形的各边与分别相邻的多边形的边重叠的网格图案34。在本实施例中,微小突起20的横截面形状为4角带圆角的长方形,以其长边方向与多边形的各边一致的姿势配置。另夕卜,如图6 (b)中双点划线所示,网格图案34是作为多边形的一定大小的正六边形连续重复的蜂窝图案,在该正六边形的各边的中央部分各配置一个微小突起20。
[0084]微小突起20,形成为横截面大致为长方形的板形状,并且呈随着朝向顶端侧截面积变小的平缓的细尖形状。另外,根据图7可以明确,板形状的板厚方向的中立面S,遍及从微小突起20的基端部到顶端部为止的全长,相对于该微小突起20的基端部处的板状部18的法线方向O按倾斜角度α倾斜。中立面S是将在与板状部18平行的横截面上将板厚二等分的中立线与微小突起20的轴向相连而成的面,包括将与板状部18平行的横截面的中心点(重心)沿微小突起20的轴向相连而成的中心线C。另外,板状部18与基材14的表面22大致平行,所以在各个微小突起20附近的比较狭窄的区域板状部18的法线方向O与表面22的法线方向大致一致,微小突起20的顶端部分以按与倾斜角度α大致相同的角度倾斜的姿势抵接于表面22。该倾斜角度α在15° ^ a ^ 25°的范围内,例如设定为20°左右,通过该倾斜,微小突起20与表面22的接触中心Q在表面22的面方向上与微小突起20的基端部分离不重叠。如果换言之,则在将微小突起20的基端部垂直地投影于表面22的情况下,接触中心Q脱离该基端部的投影范围。如图4、图5所示,在表层部件16相对于基材14 一体安装的初始状态下,在微小突起20与表面22的接触范围的中心位置,接触中心Q根据上述倾斜角度α和/或微小突起20的高度尺寸H、微小突起20的顶端形状等来确定。板形状的微小突起20的顶端部,形成为平滑地弯曲使得在图7所示的板厚方向的纵截面上呈圆弧形状的部分圆筒形状,并且在图8所示的板宽方向的纵剖图中两端部平滑变圆,相对于表面22圆滑地滑动。
[0085]若关于上述微小突起20更为具体地进行说明,则网格图案34的正六边形的相互平行的2边的间隔即间距P、也就是设置在这2边的微小突起20的中心距离在4mm ^ P ^ 7mm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约为5mm。另外,微小突起20的高度尺寸H在2mm彡H彡4.0mm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约为3.5mm。截面长方形的板形状的微小突起20的板厚尺寸d在Imm彡d彡2mm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约为1.2mm。微小突起20的板宽尺寸(长方形横截面的长边尺寸)L在1.5mm ^ L ^ 2.5mm的范围内且比板厚尺寸d大,在本实施例中约为1.8mm。微小突起20的板宽方向(长方形横截面的长边方向)的两侧侧面相对于突出方向的倾斜角度β在5° ^ β ^ 15°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为7°?8°左右,相对于中心线C成为对称形状。板状部18的壁厚t在Imm ^ t ^ 2mm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约为1.5_。这些尺寸和/或角度,可以考虑表层部件16的材质等适宜地确定以得到预定的触感(柔软感和/或刚度感等)和/或强度等。
[0086]而且,在这样的装饰品10中,若表层部件16的板状部18被手指和/或手按压,则微小突起20的顶端被按压于基材14的表面22弹性变形而倒下,通过该弹性变形被付与缓冲性并得到预定的触感。该情况下,本实施例的微小突起20,微小突起20的中立面S相对于法线方向O按倾斜角度α倾斜使得接触中心Q在表面22的面方向上不与基端部重叠,所以在被施加了按压载荷的情况下,通过该接触中心Q相对于基端部的偏置,作用于微小突起20的转矩变大该顶端部沿表面22圆滑地滑动并挠曲变形。也就是,如果从大致垂直方向对板状部18施加按压载荷F,则如图10的(a) — (b) — (c)所示,向根据基端部与接触中心Q的位置关系确定的绕轴的一定方向具体为倾斜方向圆滑地挠曲变形。由此,柔软感(缓冲性)提升,并且起因于微小突起20与表面22之间的摩擦等的粘滑运动受到抑制,能够得到平滑且稳定的柔软感。图9的空心箭头表示微小突起20的挠曲变形方向、也就是倾斜方向。
[0087]相对于此,在例如如图16?图18所示,相对于板状部18大致垂直地竖立设置的垂直微小突起42的情况下,有时仅通过垂直微小突起42如图36的(a) — (b)所示向轴向压缩变形,得不到恰当的柔软感。图16是垂直微小突起42的俯视图,图17以及图18分别是图16中的XVI1-XVII向视部分、XVII1-XVIII向视部分的纵剖图,垂直微小突起42与上述微小突起20同样形成为横截面大致长方形的板形状,并且设置有倾斜角度大的大斜面44,容易向该大斜面44的相反侧挠曲(倒下)变形。但是,在图36(a)的初始状态下,在表面22的面方向上接触中心Q不与基端部重叠,所以垂直微小突起42的挠曲变形因垂直微小突起42与表面22之间的细微摩擦而受阻碍,变为单纯的压缩变形。另外,即使在垂直微小突起42如(a) — (c)所示向大斜面44的相反侧挠曲变形的情况下,在垂直微小突起42与表面22之间的摩擦比较大时和/或表层部件16的弹性模量比较小时,也有可能发生滑动与卡止反复的粘滑运动,使触感产生不适感。
[0088]另一方面,上述多个微小突起20以绕构成网格图案34的多边形即正六边形的中心线挠曲方向交替反向的姿势设置。具体而言,设置于各边以形成正六边形的6个微小突起20中的在周向上位置隔开一个的3个微小突起20,以向正六边形的内侧倾斜的姿势配置,位于其间的其余3个微小突起20以向正六边形的外侧倾斜的姿势配置。也就是,在正六边形的各边设置的6个微小突起20,以横截面的长边方向与各边平行且交替反向的姿势配置,结果,变为相邻的微小突起20各旋转120°后的姿势,其挠曲方向各相差120°。这样的微小突起20的配置姿势,在网格图案34的整个区域中是共通的,形成正六边形的6个微小突起20以同一变形方式挠曲变形。
[0089]这样,本实施例中多个微小突起20以点状形成于板状部18,并且各微小突起20,微小突起20的中立面S相对于法线方向O按倾斜角度α倾斜使得各微小突起20的接触中心Q在表面22的面方向上不与基端部重叠,所以在被施加按压载荷F的情况下作用于微小突起20的转矩变大,各微小突起20容易向各自的倾斜方向挠曲变形。由此,微小突起20如图36(b)所示在轴向上单纯压缩变形的情况受到抑制,柔软感(缓冲性)提升,并且起因于微小突起20与表面22之间的摩擦等的粘滑运动(参照图36(c))受到抑制,能够得到平滑且稳定的柔软感。
[0090]另外,能够通过各微小突起20的倾斜方向控制挠曲(倒下)方向,并且微小突起20弹性变形时的变形方式(挠曲方向等)稳定,所以用手指和/或手按压时的触感不均受到抑制。
[0091]另外,上述微小突起20形成为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