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螺环菌胺、三唑类和甲酰胺的协同的杀真菌活性物质结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171阅读:6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含螺环菌胺、三唑类和甲酰胺的协同的杀真菌活性物质结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有已知的螺环菌胺(spiroxamine)、已知的唑类(azole)和已知的甲酰胺(carboxamide)的新的活性物质结合物,所述结合物非常适于防治不想要的植物致病真菌。
下述化合物的杀真菌性能已被公开N-[(8-叔丁基-1,4-二氧杂螺[4.5]癸-2-基)甲基]-N-乙基丙-1-胺(螺环菌胺),某些唑类,例如1-(4-氯苯基)-4,4-二甲基-3-(1H-1,2,4-三唑-1-基甲基)戊-3-醇(戊唑醇,tebuconazole)和2-[2-(1-氯环丙基)-3-(2-氯苯基)-2-羟基丙基]-2,4-二氢-3H-1,2,4-三唑-3-硫酮(丙硫菌唑,prothioconazole),以及某些甲酰胺,例如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和N-(3’,4’-二氯-5-氟-1,1’-联苯-2-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参见EP-A 0 281 842、EP-A 0 040345、WO 96/16048、WO 03/010149和WO 03/070705。)还已知螺环菌胺与唑类的混合物或螺环菌胺与甲酰胺的混合物或唑类与甲酰胺的混合物可在植物保护中用于防治真菌(参见EP-A 0 627163、WO 98/47367、DE-A 103 49 501和DE-A 103 47 090)。
单个组分的活性以及分别含两种活性物质的已知混合物的活性均是良好的,但当施用率低时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满足需要。
现已发现具有极好的杀真菌性能的新的活性物质结合物,所述结合物包含(A)式(I)的N-[(8-叔丁基-1,4-二氧杂螺[4.5]癸-2-基)甲基]-N-乙基丙-1-胺(螺环菌胺) 和(B)通式(II)的唑
其中,Q代表氢或SH,m代表0或1,R1代表氢、氟、氯、苯基或4-氯苯氧基,R2代表氢或氯,A1代表直接连接的键、-CH2-、-(CH2)2-或-O-,A1还代表*-CH2-CHR5-或*-CH=CR5-,其中标*的键连接于苯环上,并且R3和R5在这种情况下一起代表-CH2-CH2-CH[CH(CH3)2]-或-CH2-CH2-C(CH3)2-,A2代表C或Si(硅),A1还代表-N(R5)-,并且A2还与R3和R4一起代表基团C=N-R6,其中R5和R6在这种情况下一起代表基团 其中标*的键连接于R5上,R3代表氢、羟基或氰基,R4代表1-环丙基乙基、1-氯环丙基、C1-C4烷基、C1-C6羟基烷基、C1-C4烷基羰基、C1-C2卤代烷氧基-C1-C2-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C1-C2烷基、单氟苯基或苯基,R3和R4还一起代表-O-CH2-CH(R6)-O-、-O-CH2-CH(R6)-CH2-或-O-CH-(2-氯苯基)-,R6代表氢、C1-C4烷基或溴;以及(C)通式(III)的甲酰胺 其中,
A代表下列A1至A8基团之一 R7代表甲基、乙基、正丙基或异丙基,R8代表碘、甲基、二氟甲基或三氟甲基,R9代表氢、氟、氯或甲基,R10代表氯、溴、碘、甲基、二氟甲基或三氟甲基,R11代表氢、氯、甲基、氨基或二甲基氨基,R12代表甲基、二氟甲基或三氟甲基,R13代表溴或甲基,R14代表甲基或三氟甲基,R15代表氯或三氟甲基,Y代表下列Y1至Y4基团之一 R16代表氢或氟,X代表-CH2-或O(氧),Z代表下列Z1或Z2基团之一 R17代表氢、氟、氯、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一氟甲基、二氟甲基、三氟甲基、一氯甲基、二氯甲基或三氯甲基,R18代表氟、氯、溴、甲基、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CH=N-OMe或-C(Me)=N-OMe,
R19代表氢、氟、氯、溴、甲基或三氟甲基。
出人意料的是,本发明的活性物质结合物的杀真菌活性远超过单个活性物质的活性之和或已知的两组分混合物的活性。因此存在未预料到的、真正的协同效应,而不是活性的简单互补。
式(II)包括选自唑类组的下列优选混合组分(II-1)下式的戊环唑(azaconazole)(公开于DE-A 25 51 560) (II-2)下式的乙环唑(etaconazole)(公开于DE-A 25 51 560) (II-3)下式的丙环唑(propiconazole)(公开于DE-A 25 51 560) (II-4)下式的苯醚甲环唑(difenoconazole)(公开于EP-A 0 112 284) (II-5)下式的糠菌唑(bromuconazole)(公开于EP-A 0 258 161)
(II-6)下式的环丙唑醇(cyproconazole)(公开于DE-A 34 06 993) (II-7)下式的己唑醇(hexaconazole)(公开于DE-A 30 42 303) (II-8)下式的戊菌唑(penconazole)(公开于DE-A 27 35 872) (II-9)下式的腈菌唑(myclobutanil)(公开于EP-A 0 145 294) (II-10)下式的四氟醚唑(tetraconazole)(公开于EP-A 0 234 242)
(II-11)下式的粉唑醇(FLutriafol)(公开于EP-A 0 015 756) (II-12)下式的氟环唑(epoxiconazole)(公开于EP-A 0 196 038) (II-13)下式的氟硅唑(flusilazole)(公开于EP-A 0 068 813) (II-14)下式的硅氟唑(simeconazole)(公开于EP-A 0 537 957) (II-15)下式的丙硫菌唑(公开于WO 96/16048) (II-16)下式的腈苯唑(fenbuconazole)(公开于DE-A 37 21 786)
(II-17)下式的戊唑醇(公开于EP-A 0 040 345) (II-18)下式的种菌唑(ipconazole)(公开于EP-A 0 329 397) (II-19)下式的叶菌唑(metconazole)(公开于EP-A 0 329 397) (II-20)下式的灭菌唑(triticonazole)(公开于EP-A 0 378 953) (II-21)下式的联苯三唑醇(bitertanol)(公开于DE-A 23 24 010) (II-22)下式的三唑醇(triadimenol)(公开于DE-A 23 24 010) (II-23)下式的三唑酮(triadimefon)(公开于DE-A 22 01 063)
(II-24)下式的氟喹唑(fluquinconazole)(公开于EP-A 0 183 458) (II-25)下式的quinconazole(公开于EP-A 0 183 458) 式(II)包括选自唑类组的下列特别优选混合组分(II-3)丙环唑(II-4)苯醚甲环唑(II-6)环丙唑醇(II-7)己唑醇(II-8)戊菌唑(II-9)腈菌唑(II-10)四氟醚唑(II-12)氟环唑(II-13)氟硅唑(II-15)丙硫菌唑(II-16)腈苯唑(II-17)戊唑醇(II-19)叶菌唑(II-21)联苯三唑醇(II-22)三唑醇
(II-23)三唑酮(II-24)氟喹唑。
式(II)包括选自唑类组的下列尤其优选混合组分(II-15)丙硫菌唑(II-17)戊唑醇(II-21)联苯三唑醇(II-22)三唑醇(II-24)氟喹唑。
式(II)包括选自唑类组的下列极优选混合组分(II-15)丙硫菌唑(II-17)戊唑醇(II-24)氟喹唑。
式(III)包括选自甲酰胺组的下列优选混合组分(III-1)下式的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公开于JP-A 10-251240) (III-2)下式的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公开于WO 03/010149) (III-3)下式的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氯-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公开于JP-A 10-251240)
(III-4)下式的3-(二氟甲基)-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 (III-5)下式的3-(三氟甲基)-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公开于WO 2004/067515) (III-6)下式的3-(三氟甲基)-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氯-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公开于JP-A 10-251240) (III-7)下式的1,3-二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 (III-8)下式的5-氟-1,3-二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公开于WO 03/010149) (III-9)下式的3-(二氟甲基)-1-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
(III-10)下式的3-(三氟甲基)-1-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 (III-11)下式的3-(三氟甲基)-5-氟-1-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公开于WO 2004/067515) (III-12)下式的3-(三氟甲基)-5-氯-1-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 (III-13)下式的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2-碘苯甲酰胺(公开于WO2004/005242) (III-14)下式的2-碘-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苯甲酰胺(公开于WO 2004/005242)
(III-15)下式的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2-(三氟甲基)苯甲酰胺(公开于WO 2004/005242) (III-16)下式的2-(三氟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苯甲酰胺(公开于WO 2004/005242) (III-17)下式的2-氯-N-(1,1,3-三甲基茚满-4-基)烟酰胺(公开于EP-A 0256 503) (II-18)下式的啶酰菌胺(boscalid)(公开于DE-A 195 31 813) (III-19)下式的呋吡唑灵(furametpyr)(公开于EP-A 0 315 502) (III-20)下式的N-(3-对甲苯基噻吩-2-基)-1-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甲酰胺(公开于EP-A 0 737 682)
(III-21)下式的吡噻菌胺(penthiopyrad)(公开于EP-A 0 737 682) (III-22)下式的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1-甲基-4-(三氟甲基)-1H-吡咯-3-甲酰胺(公开于WO 02/38542) (III-23)下式的N-(3’,4’-二氯-5-氟-1,1’-联苯-2-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公开于WO 03/070705) (III-24)下式的3-(二氟甲基)-N-{3’-氟-4’-[(E)-(甲氧基亚氨基)甲基]-1,1’-联苯-2-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公开于WO 02/08197) (III-25)下式的3-(三氟甲基)-N-{3’-氟-4’-[(E)-(甲氧基亚氨基)甲基]-1,1’-联苯-2-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公开于WO 02/08197)
(III-26)下式的N-(3’,4’-二氯-1,1’-联苯-2-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公开于WO 00/14701) (III-27)下式的N-(4’-氯-3’-氟-1,1’-联苯-2-基)-2-甲基-4-(三氟甲基)-1,3-噻唑-5-甲酰胺(公开于WO 03/066609) (III-28)下式的N-(4’-氯-1,1’-联苯-2-基)-4-(二氟甲基)-2-甲基-1,3-噻唑-5-甲酰胺(公开于WO 03/066610) (III-29)下式的N-(4’-溴-1,1’-联苯-2-基)-4-(二氟甲基)-2-甲基-1,3-噻唑-5-甲酰胺(公开于WO 03/066610) (III-30)下式的4-(二氟甲基)-2-甲基-N-[4’-(三氟甲基)-1,1’-联苯-2-基]-1,3-噻唑-5-甲酰胺(公开于WO 03/066610)
(III-31)下式的N-(4’-碘-1,1’-联苯-2-基)-4-(二氟甲基)-2-甲基-1,3-噻唑-5-甲酰胺(公开于WO 03/066610) (III-32)下式的N-(4’-氯-3’-氟-1,1’-联苯-2-基)-2-甲基-4-(二氟甲基)-1,3-噻唑-5-甲酰胺(公开于WO 03/066610) 式(III)包括选自甲酰胺组的下列特别优选混合组分(III-2)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I-5)3-(三氟甲基)-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I-8)5-氟-1,3-二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III-13)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2-碘苯甲酰胺(III-15)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2-(三氟甲基)苯甲酰胺(III-18)啶酰菌胺(III-19)呋吡唑灵(III-21)吡噻菌胺
(III-22)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1-甲基-4-(三氟甲基)-1H-吡咯-3-甲酰胺(III-23)N-(3’,4’-二氯-5-氟-1,1’-联苯-2-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I-24)3-(二氟甲基)-N-{3’-氟-4’-[(E)-(甲氧基亚氨基)甲基]-1,1’-联苯-2-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I-25)3-(三氟甲基)-N-{3’-氟-4’-[(E)-(甲氧基亚氨基)甲基]-1,1’-联苯-2-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I-26)N-(3’,4’-二氯-1,1’-联苯-2-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I-29)N-(4’-溴-1,1’-联苯-2-基)-4-(二氟甲基)-2-甲基-1,3-噻唑-5-甲酰胺(III-31)N-(4’-碘-1,1’-联苯-2-基)-4-(二氟甲基)-2-甲基-1,3-噻唑-5-甲酰胺(III-32)N-(4’-氯-3’-氟-1,1’-联苯-2-基)-2-甲基-4-(二氟甲基)-1,3-噻唑-5-甲酰胺。
式(III)包括选自甲酰胺组的下列尤其优选混合组分(III-2)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I-8)5-氟-1,3-二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III-13)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2-碘苯甲酰胺(III-15)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2-(三氟甲基)苯甲酰胺(III-18)啶酰菌胺(III-21)吡噻菌胺(III-22)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1-甲基-4-(三氟甲基)-1H-吡咯-3-甲酰胺(III-23)N-(3’,4’-二氯-5-氟-1,1’-联苯-2-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I-29)N-(4’-溴-1,1’-联苯-2-基)-4-(二氟甲基)-2-甲基-1,3-噻唑-5-甲酰胺(III-31)N-(4’-碘-1,1’-联苯-2-基)-4-(二氟甲基)-2-甲基-1,3-噻唑-5-甲酰胺(III-32)N-(4’-氯-3’-氟-1,1’-联苯-2-基)-2-甲基-4-(二氟甲基)-1,3-噻唑-5-甲酰胺。
式(III)包括选自甲酰胺组的下列极优选混合组分(III-2)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I-8)5-氟-1,3-二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III-13)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2-碘苯甲酰胺(III-15)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2-(三氟甲基)苯甲酰胺(III-23)N-(3’,4’-二氯-5-氟-1,1’-联苯-2-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I-31)N-(4’-碘-1,1’-联苯-2-基)-4-(二氟甲基)-2-甲基-1,3-噻唑-5-甲酰胺(III-32)N-(4’-氯-3’-氟-1,1’-联苯-2-基)-2-甲基-4-(二氟甲基)-1,3-噻唑-5-甲酰胺。
强调的本发明活性物质结合物为这样的结合物,它除了含有螺环菌胺和(II-15)丙硫菌唑以外,还含有一种选自如下所述的甲酰胺(III-2)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I-8)5-氟-1,3-二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III-13)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2-碘苯甲酰胺、(III-15)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2-(三氟甲基)苯甲酰胺、(III-23)N-(3’,4’-二氯-5-氟-1,1’-联苯-2-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I-32)N-(4’-氯-3’-氟-1,1’-联苯-2-基)-2-甲基-4-(二氟甲基)-1,3-噻唑-5-甲酰胺。
下表记载了强调的活性物质结合物,它们分别含有至少三种出自上述组(A)、(B)和(C)的活性物质。
表1
除了活性物质(A)螺环菌胺以外,本发明的活性物质结合物还包含式(II)的活性物质(B)和式(III)的活性物质(C)。它们还可含有用于混合的其它杀真菌活性组分。
当活性物质以某些重量比存在于本发明的活性物质结合物中时,协同效应特别显著。然而,活性物质结合物中的活性物质的重量比可在相对宽的范围内变化。通常,每一重量份活性物质(A)螺环菌胺使用0.05至20重量份、优选0.1至10重量份的式(II)的活性物质(B),使用0.02至50重量份、优选0.05至20重量份、尤其优选0.1至10重量份的式(III)的活性物质(C)。优选通过对混合比的选择获得协同混合物。
本发明的活性物质结合物具有非常好的杀真菌性能,可用于防治植物致病真菌,例如根肿菌(Plasmodiophoromycetes)、卵菌(Oomycetes)、壶菌(Chytridiomycetes)、接合菌(Zygomycetes)、子囊菌(Ascomycetes)、担子菌(Basidiomycetes)、半知菌(Deuteromycetes)等。
本发明的活性物质结合物特别适于防治禾谷白粉菌(Erysiphegraminis)、圆核腔菌(Pyrenophora teres)和颖枯壳小球腔菌(Leptosphaeria nodorum)。
归于以上详述的属名的真菌病害的病原体,可提及以下非限制性实例腐霉(Pythium)属种,例如终极腐霉(Pythium ultimum);疫霉(Phytophthora)属种,例如致病疫霉(Phytophthorainfestans);假霜霉(Pseudoperonospora)属种,例如草假霜霉(Pseudoperonospora humuli)或古巴假霜霉(Pseudoperonosporacubensis);轴霜霉(Plasmopara)属种,例如葡萄生轴霜霉(Plasmoparaviticola);盘霜霉(Bremia)属种,例如莴苣盘霜霉(Bremia lactucae);霜霉(Peronospora)属种,例如豌豆霜霉(Peronospora pisi)或十字花科霜霉(P.brassicae);
白粉菌(Erysiphe)属种,例如禾谷白粉菌(Erysiphe graminis);单囊壳属(Sphaerotheca)属种,例如凤仙花单囊壳(Sphaerothecafuliginea);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属种,例如白叉丝单囊壳(Podosphaera leucotricha);黑星菌属(Venturia)属种,例如苹果黑星病菌(Venturiainaequalis);核腔菌属(Pyrenophora)属种,例如圆核腔菌(Pyrenophorateres)或麦类核腔菌(P.graminea)(分生孢子形式Drechslera,synHelminthosporium);旋孢腔菌属(Cochliobolus)属种,例如禾旋孢腔菌(Cochliobolussativus)(分生孢子形式Drechslera,synHelminthosporium);单胞锈菌属(Uromyces)属种,例如疣顶单胞锈菌(Uromycesappendiculatus);柄锈菌(Puccinia)属种,例如隐匿柄锈菌(Puccinia recondita);核盘菌属(Sclerotinia)属种,例如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腥黑粉菌属(Tilletia)属种,例如小麦网腥黑粉菌(Tilletiacaries);黑粉菌(Ustilago)属种,例如裸黑粉菌(Ustilago nuda)或燕麦黑粉菌(Ustilago avenae);薄膜革菌属(Pellicularia)属种,例如佐佐木薄膜革菌(Pellicularia sasakii);梨孢(Pyricularia)属种,例如稻梨孢(Pyricularia oryzae);镰孢属(Fusarium)属种,例如黄色镰孢(Fusariumculmorum);葡萄孢属(Botrytis)属种,例如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壳针孢属(Septoria)属种,例如颖枯壳针孢(Septoria nodorum);小球腔菌属(Leptosphaeria)属种,例如Leptosphaeria nodorum;尾孢属(Cercospora)属种,例如变灰尾孢(Cercosporacanescens);链格孢属(Alternaria)属种,例如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brassicae);以及假小尾孢属(Pseudocercosporella)属种,例如小麦基腐病菌(Pseudocercosporella herpotrichoides),丝核菌属(Rhizoctonia)属种,例如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
防治植物病害所需浓度下的活性物质结合物具有良好的植物耐受性,这使得可以处理完整的植物体(地上植物部位以及根部)、无性繁殖材料和种子以及土壤。本发明的活性物质结合物可用于叶面施用或用作拌种剂。
可使用的活性物质在防治植物病害所需浓度下具有的良好的植物耐受性使得可以处理种子。因此,本发明的活性物质可用作拌种剂。
因植物致病真菌引起的大部分作物损害是由于种子在储存期间或播入土壤后已被侵袭,以及在植株萌芽期间或者刚萌芽后已被侵袭。这个阶段特别关键,因为生长中的植物的根和芽特别敏感,即使轻微的损害也可导致整个植株的死亡。因此,通过使用合适的组合物保护种子和萌芽中的植物是特别有意义的。
对损害发芽后的植物的植物致病真菌的防治主要通过用植物保护产品处理土壤和地上植物部位来实现。由于进行植物保护可能影响环境以及人体和动物健康,人们试图降低活性物质的施用量。
通过处理植物种子防治植物致病真菌早已为人所知,并且是不断改进的主题。然而,处理种子导致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总是能得到满意的解决。通过干法种子处理方法,通过使用用于种子处理的溶液、水溶性粉末或水分散性粉末进行种子处理,导致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总是能得到满意的解决。因此,需要开发保护种子和发芽植物的方法,所述方法免除在播种后或植物发芽后额外施用作物保护产品,或者至少大幅降低所述额外施用。此外,需要将活性物质用量以这样的方式优化,即给予种子和发芽植物尽可能最好的保护以抵御植物致病真菌的侵袭,同时不使植物自身被所用的活性物质损害。特别是,种子处理方法还应当结合转基因植物的固有杀真菌性能,以便在施用最少量的植物保护产品的同时获得对种子和发芽植物的最佳保护。
因此,本发明还特别涉及通过用本发明的组合物处理种子来保护种子和发芽植物以使其抵御植物致病真菌侵袭的方法。
本发明还涉及本发明的组合物用于处理种子、保护种子和发芽植物免受植物致病真菌侵袭的用途。
此外,本发明涉及用本发明的组合物处理过以保护其不受植物致病真菌侵袭的种子。
本发明的一个优点在于,由于本发明组合物的特殊的内吸性,用这些组合物处理种子不仅保护种子自身,还保护种子发芽后得到的植株,使其抵御植物致病真菌的侵袭。因此,无需在播种时或播种后立即对作物进行即时处理。
同样可视为优点的是,本发明的混合物还可特别用于转基因种子。
本发明的组合物适于保护农业、温室、林业或园艺中使用任何植物品种的种子。具体表现为谷物(例如小麦、大麦、黑麦、高粱/粟和燕麦)、玉米、棉花、大豆、稻、马铃薯、向日葵、菜豆、咖啡、甜菜(例如糖用甜菜和饲料甜菜)、花生、蔬菜(例如番茄、黄瓜、洋葱和莴苣)、草皮和观赏植物的种子。谷物(例如小麦、大麦、黑麦和燕麦)、玉米和稻的种子的处理特别重要。
为本发明的目的,将本发明的组合物以其自身或合适的制剂的形式施用于种子。优选地,将种子在足以避免处理后受损害的稳定状态下进行处理。通常,种子的处理可以在收获和播种之间的任何时间点进行。通常会使用已从植株上分离并已脱除了穗芯、荚、茎、壳、纤维或果肉的种子。因此,可以使用例如已收获、清理并干燥至水含量低于15重量%的种子。或者,也可以使用在干燥后用例如水处理过并再次干燥的种子。
通常,在处理种子时必须注意选择施用于种子的本发明组合物和/或其它添加剂的量,以使种子发芽不受负面影响,或者使种子长成的植株不受损害。在活性化合物在某些施用率下能导致对植物的毒性作用的情况下,必须特别考虑这一点。
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直接施用,也就是说不含其它组分并且不稀释。通常,优选将组合物以合适的制剂的形式施用于种子。处理种子的合适制剂和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并且记载于例如下列文献中US 4,272,417 A、US 4,245,432 A、US 4,808,430 A、US 5,876,739A、US 2003/0176428 A1、WO 2002/080675 A1、WO 2002/028186 A2。
本发明的活性物质结合物也适于提高产量。此外,它们具有低毒性和良好的植物耐受性。
所有的植物及植物部位均可依据本发明来处理。本发明中植物的含义应理解为所有的植物和植物种群,例如需要的和不需要的野生植物或作物(包括自然存在的作物)。作物可以是通过常规植物育种和优选法,或通过生物技术和重组方法,或通过前述方法的结合而获得的植物,包括转基因植物,也包括受植物种苗权保护或不受其保护的植物品种。植物部位的含义应理解为植物的所有地上及地下部位和器官,例如芽、叶、花和根,可提出的实例有叶、针叶、茎、干、花、子实体(fruitingbody)、果实和种子,以及根、块茎和根茎。植物部位还包括采收物,以及无性和有性繁殖物,例如插条、块茎、根茎、腋芽和种子。
本发明的使用活性物质对植物和植物部位进行的处理,通过使用常规处理方法直接进行或使活性物质作用于其周边、环境或贮存空间,所述常规处理方法包括例如浸渍、喷雾、蒸发、弥雾(fogging)、撒播、涂抹(brushing),并且在繁殖物特别是种子的情况下,还可进行一层或多层包衣。
如上所述,可依据本发明处理所有的植物及其部位。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处理了野生植物种和变种,或由常规生物育种方法,例如由杂交或原生质体融合获得的植物种和变种,以及所述植物种和变种的部位。在另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处理了由重组方法——如果合适还可与常规方法结合——而获得的转基因植物和植物变种(遗传修饰的生物)及其部位。术语“部位”或“植物的部位”或“植物部位”解释如上。
特别优选依据本发明处理各自市售或使用的植物栽培种的植物。
依据植物种或植物栽培种、其种植地点和生长条件(土壤、气候、植物生长期、营养),本发明的处理也可产生超加和(“协同”)效应。由此,例如,可获得超过实际预期效果的以下效果可降低按本发明使用的物质和组合物的施用率和/或加宽其作用谱和/或提高其活性,可改善植物生长、提高高温或低温耐受性、提高干旱耐受性或水或土壤含盐量耐受性、提高开花品质、使采收更简易、加速成熟、提高产量、提高采收产品的质量和/或改善其营养价值、改善采收产品的贮存能力和/或其加工性能。
优选由本发明处理的转基因植物或植物栽培种(即通过基因工程获得)包括在重组修饰中接受了遗传物质的所有植物,所述遗传物质将特别有利的有用特性(“特征”)赋予所述植物。所述特性的实例包括改善植物生长、提高高温或低温耐受性、提高干旱耐受性或水或土壤含盐量耐受性、提高开花品质、使采收更简易、加速成熟、提高产量、提高采收产品的质量和/或提高其营养价值、改善采收产品的贮存能力和/或其加工性能。特别强调的所述特性的其他实例包括改善植物对动物和微生物害虫的抵抗力,例如对昆虫、螨虫、植物致病真菌、细菌和/或病毒的抵抗力,以及提高植物对某些除草活性化合物的耐受性。可提出的转基因植物的实例包括重要的作物,例如谷物(小麦、稻)、玉米、大豆、马铃薯、棉花、油菜和果树(果实为苹果、梨、柑橘类果实和葡萄),特别强调玉米、大豆、马铃薯、棉花和油菜。特别强调的特征为通过在植物体内形成毒素,特别是由苏云金杆菌的遗传物质(例如基因Cry IA(a)、Cry I A(b)、Cry I A(c)、Cry II A、CryIIIA、CryIIIB2、Cry9c、Cry2Ab、Cry 3Bb和Cry I F及其结合)在植物体内形成的毒素,来提高植物对昆虫的抵抗力(以下简称为“Bt植物”)。特别强调的其他特性为提高植物对某些除草活性物质的耐受性,例如咪唑啉酮类、磺酰脲类、草甘磷或phosphinotricin(例如“PAT”基因)。赋予所需特征的基因也可各自在转基因植物体内相互结合。可提出的“Bt植物”的实例包括市售的商标名称为YIELD GARD(例如玉米、棉花、大豆)、KnockOut(例如玉米)、StarLink(例如玉米)、Bollgard(棉花)、Nucotn(棉花)和NewLeaf(马铃薯)的玉米品种、棉花品种、大豆品种和马铃薯品种。可提出的具有除草剂耐受性的植物的实例为市售的商标名称为Roundup Ready(具有草甘磷耐受性,例如玉米、棉花、大豆)、Liberty Link(具有phosphinotricin耐受性,例如油菜)、IMI(具有咪唑啉酮耐受性)和STS(具有磺酰脲耐受性,例如玉米)的玉米品种、棉花品种和大豆品种。可提出的具有除草剂抗性的植物(以常规的除草剂耐受性方式育种的植物)还包括名称为Clearfield的市售品种(例如玉米)。当然,以上叙述也适用于具有所述基因特性或待开发基因特性的植物品种,所述植物品种将在未来开发和/或上市。
依据其具体的物理和/或化学特性,可将本发明活性物质结合物转化为常规制剂,例如溶液、乳剂、悬浮剂、粉剂、粉末剂、泡沫剂、膏剂、可溶性粉剂、颗粒剂、气雾剂、悬乳浓缩剂、用活性物质浸渍过的天然和合成材料、聚合物中与种子包衣组合物中的微胶囊剂以及ULV冷却与加温弥雾(warm fogging)制剂。
这些制剂以已知方式制备,例如将活性物质或活性物质结合物与填充剂混合,即与液体溶剂、加压液化气和/或固体载体混合,如果合适可使用表面活性剂,即乳化剂和/或分散剂和/或发泡剂。
若使用的填充剂为水,还可例如使用有机溶剂作为助溶剂。以下基本上适用作液体溶剂芳香族化合物,例如二甲苯、甲苯或烷基萘;氯代芳香族化合物或氯代脂族烃,例如氯苯、氯乙烯或二氯甲烷;脂族烃,例如环己烷或石蜡,如矿物油馏分、矿物油和植物油;醇,例如丁醇或乙二醇及其醚和酯;酮,例如丙酮、甲乙酮、甲基异丁基酮或环己酮;强极性溶剂,例如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亚砜;以及水。
液化气填充剂或载体的含义应被理解为常温及大气压下为气态的液体,例如气溶胶喷雾剂,例如丁烷、丙烷、氮气及二氧化碳。
适合的固体载体为例如铵盐和粉碎的天然矿物,例如高岭土、粘土、滑石粉、白垩、石英、凹凸棒石、蒙脱石或硅藻土,以及粉碎的合成矿物,例如高分散二氧化硅、氧化铝及硅酸盐。适用于颗粒剂的固体载体为例如粉碎并分级的天然岩石,例如方解石、大理石、浮石、海泡石、白云石以及合成的无机及有机粉颗粒,以及有机物颗粒,例如锯木屑、椰壳、玉米穗芯及烟草茎。适合的乳化剂和/或发泡剂为例如非离子及阴离子乳化剂,例如聚氧乙烯脂肪酸酯、聚氧乙烯脂肪醇醚例如烷基芳基聚乙二醇醚,烷基磺酸盐、烷基硫酸盐、芳基磺酸盐和蛋白质水解产物。适合的分散剂为例如木素亚硫酸盐废液及甲基纤维素。
所述制剂中可使用粘合剂,例如羧甲基纤维素,以及粉末、颗粒或胶乳形式的天然及合成聚合物,例如阿拉伯树胶、聚乙烯醇、聚乙酸乙烯酯,以及天然磷脂例如脑磷脂和卵磷脂,以及合成磷脂。其它添加剂可为矿物油及植物油。
可使用着色剂,例如无机颜料,例如氧化铁、氧化钛、普鲁士蓝,以及有机染料,例如茜素染料、偶氮染料及金属酞菁染料,以及微量营养物,例如铁盐、锰盐、硼盐、铜盐、钴盐、钼盐及锌盐。
由市售制剂制备的使用形式的活性物质含量可在较宽的范围内变化。用于防治动物害虫——例如昆虫和螨虫——的使用形式的活性物质浓度可在0.0000001至95重量%活性物质的范围内变化,优选0.0001至1重量%。以适合于使用形式的常规方式进行施用。
用于防治不想要的植物致病真菌的制剂一般包含0.1至95重量%、优选0.5至90重量%的活性物质。
可将本发明的活性物质结合物以其本身、其制剂形式或由其制备的使用形式进行使用,如即用溶液、可乳化浓缩物、乳剂、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粉末剂和颗粒剂。它们以常规方式施用,例如通过浇灌、滴灌、喷雾、雾化、撒播、喷粉、喷沫、涂抹、刷涂,通过干法种子处理,用溶液、水溶性粉末或水分散性粉末进行种子处理,通过结壳(encrusting)等。
在市售制剂以及由这些制剂制得的使用形式中,本发明的活性物质结合物可以与其它活性物质的混合物的形式存在,所述其它活性物质包括例如杀昆虫剂、引诱剂、消毒剂、杀细菌剂、杀螨剂、杀线虫剂、杀真菌剂、生长调节剂或除草剂。
当使用本发明的活性物质结合物时,施用率可依据施用类型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变化。在处理植物部位时,活性物质结合物的施用率一般在0.1至10000g/ha之间,优选10至1000g/ha。在处理种子时,活性物质结合物的施用率一般在0.001至50g每千克种子之间,优选0.01至10g每千克种子。在处理土壤时,活性物质结合物的施用率一般在0.1至10000g/ha之间,优选1至5000g/ha。
活性物质结合物可以其本身、以浓缩剂形式或通常的常规制剂形式使用,如粉末剂、颗粒剂、溶液、悬浮剂、乳剂或膏剂。
上述制剂可以本身已知的方式制备,例如将活性物质与至少一种溶剂或稀释剂、乳化剂、分散剂和/或粘合剂或固定剂、防水剂混合,如果合适还可与干燥剂及UV稳定剂混合,并且如果合适也可与着色剂、颜料及其它处理助剂混合。
本发明的活性物质结合物的良好杀真菌活性可以从下列实施例中看出。虽然单个活性物质的杀真菌活性弱,但是结合物表现出的作用超过活性的简单加和。
本发明由以下实施例说明。然而,本发明不限于实施例。
应用实施例圆核腔茵(Pyrenophora teres)测试(大麦)/芽处理,大田试验为制备合适的活性物质制剂,将活性物质或活性物质结合物的“市售”制剂用水稀释至所需浓度。
在旗叶出现后,将活性物质制剂以所述施用率施用。
在病征发展完全并且易于识别时进行评价。对于此,0%表示相当于对照组的药效,1O0%的药效表示没有观察到病害。
为表明本实验中使用的活性物质之间的协同作用,通过R.S.Colby所描述的方法(Calculating Synergistic and AntagonisticResDonses of Herbicide Combinations;Weeds1967,15,20-22)评价所得结果。以未处理对照组的百分比计的预期药效用以下公式计算E=X+Y-X×Y100]]>在该公式中,x和y表示两种产品分别施用时获得的药效,表示为未处理对照组的百分比。如果活性物质结合物的实际药效超过按上述公式计算的预期药效值(E),则作用是超加和性的,即存在协同效应。
表圆核腔菌测试(大麦)/芽处理,大田试验
*评分长期效果,施用后41天
权利要求
1.一种杀真菌活性物质结合物,其包含(A)式(I)的N-[(8-叔丁基-1,4-二氧杂螺[4.5]癸-2-基)甲基]-N-乙基丙-1-胺(螺环菌胺) 和(B)通式(II)的唑 其中,Q代表氢或SH,m代表0或1,R1代表氢、氟、氯、苯基或4-氯苯氧基,R2代表氢或氯,A1代表直接连接的键、-CH2-、-(CH2)2-或-O-,A1还代表*-CH2-CHR5-或*-CH=CR5-,其中标*的键连接于苯环上,并且R3和R5在这种情况下一起代表-CH2-CH2-CH[CH(CH3)2]-或-CH2-CH2-C(CH3)2-,A2代表C或Si(硅),A1还代表-N(R5)-,并且A2还与R3和R4一起代表基团C=N-R6,其中R5和R6在这种情况下一起代表基团 其中标*的键连接于R5上,R3代表氢、羟基或氰基,R4代表1-环丙基乙基、1-氯环丙基、C1-C4烷基、C1-C6羟基烷基、C1-C4烷基羰基、C1-C2卤代烷氧基-C1-C2-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C1-C2烷基、单氟苯基或苯基,R3和R4还一起代表-O-CH2-CH(R6)-O-、-O-CH2-CH(R6)-CH2-或-O-CH-(2-氯苯基)-,R6代表氢、C1-C4烷基或溴;以及(C)通式(III)的甲酰胺 其中,A代表下列A1至A8基团之一 R7代表甲基、乙基、正丙基或异丙基,R8代表碘、甲基、二氟甲基或三氟甲基,R9代表氢、氟、氯或甲基,R10代表氯、溴、碘、甲基、二氟甲基或三氟甲基,R11代表氢、氯、甲基、氨基或二甲基氨基,R12代表甲基、二氟甲基或三氟甲基,R13代表溴或甲基,R14代表甲基或三氟甲基,R15代表氯或三氟甲基,Y代表下列Y1至Y4基团之一 R16代表氢或氟,X代表-CH2-或O(氧),Z代表下列Z1或Z2基团之一 R17代表氢、氟、氯、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一氟甲基、二氟甲基、三氟甲基、一氯甲基、二氯甲基或三氯甲基,R18代表氟、氯、溴、甲基、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CH=N-OMe或-C(Me)=N-OMe,R19代表氢、氟、氯、溴、甲基或三氟甲基。
2.权利要求1的活性物质结合物,其包含选自以下所列的式(II)的唑(II-1)戊环唑、(II-2)乙环唑、(II-3)丙环唑、(II-4)苯醚甲环唑、(II-5)糠菌唑、(II-6)环丙唑醇、(II-7)己唑醇、(II-8)戊菌唑、(II-9)腈菌唑、(II-10)四氟醚唑、(II-11)粉唑醇、(II-12)氟环唑、(II-13)氟硅唑、(II-14)硅氟唑、(II-15)丙硫菌唑、(II-16)腈苯唑、(II-17)戊唑醇、(II-18)种菌唑、(II-19)叶菌唑、(II-20)灭菌唑、(II-21)联苯三唑醇、(II-22)三唑醇、(II-23)三唑酮、(II-24)氟喹唑、(II-25)quinconazole。
3.权利要求1或2的活性物质结合物,其包含选自以下所列的式(III)的甲酰胺(III-1)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I-2)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I-3)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氯-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I-4)3-(二氟甲基)-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I-5)3-(三氟甲基)-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I-6)3-(三氟甲基)-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氯-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I-7)1,3-二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III-8)5-氟-1,3-二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III-9)3-(二氟甲基)-1-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III-10)3-(三氟甲基)-1-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III-11)3-(三氟甲基)-5-氟-1-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III-12)3-(三氟甲基)-5-氯-1-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III-13)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2-碘苯甲酰胺、(III-14)2-碘-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苯甲酰胺、(III-15)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2-(三氟甲基)苯甲酰胺、(III-16) 2-(三氟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苯甲酰胺、(III-17)2-氯-N-(1,1,3-三甲基茚满-4-基)烟酰胺、(III-18)啶酰菌胺、(III-19)呋吡唑灵、(III-20)N-(3-对甲苯基噻吩-2-基)-1-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I-21)吡噻菌胺、(III-22)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1-甲基-4-(三氟甲基)-1H-吡咯-3-甲酰胺、(III-23)N-(3’,4’-二氯-5-氟-1,1’-联苯-2-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I-24)3-(二氟甲基)-N-{3’-氟-4’-[(E)-(甲氧基亚氨基)甲基]-1,1’-联苯-2-基}-1-甲基-1N-吡唑-4-甲酰胺、(III-25)3-(三氟甲基)-N-{3’-氟-4’-[(E)-(甲氧基亚氨基)甲基]-1,1’-联苯-2-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I-26)N-(3’,4’-二氯-1,1’-联苯-2-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I-27)N-(4’-氯-3’-氟-1,1’-联苯-2-基)-2-甲基-4-(三氟甲基)-1,3-噻唑-5-甲酰胺、(III-28)N-(4’-氯-1,1’-联苯-2-基)-4-(二氟甲基)-2-甲基-1,3-噻唑-5-甲酰胺、(III-29)N-(4’-溴-1,1’-联苯-2-基)-4-(二氟甲基)-2-甲基-1,3-噻唑-5-甲酰胺、(III-30)4-(二氟甲基)-2-甲基-N-[4’-(三氟甲基)-1,1’-联苯-2-基]-1,3-噻唑-5-甲酰胺、(III-31)N-(4’-碘-1,1’-联苯-2-基)-4-(二氟甲基)-2-甲基-1,3-噻唑-5-甲酰胺、(III-32)N-(4’-氯-3’-氟-1,1’-联苯-2-基)-2-甲基-4-(二氟甲基)-1,3-噻唑-5-甲酰胺。
4.权利要求1、2或3的活性物质结合物,其选自下列结合物1)螺环菌胺、(II-15)丙硫菌唑、(III-2)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2)螺环菌胺、(II-17)戊唑醇、(III-2)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3)螺环菌胺、(II-21)联苯三唑醇、(III-2)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4)螺环菌胺、(II-22)三唑醇、(III-2)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5)螺环菌胺、(II-24)氟喹唑、(III-2)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16)螺环菌胺、(II-15)丙硫菌唑、(III-15)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2-(三氟甲基)苯甲酰胺,17)螺环菌胺、(II-17)戊唑醇、(III-15)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2-(三氟甲基)苯甲酰胺,18)螺环菌胺、(II-21)联苯三唑醇、(III-15)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2-(三氟甲基)苯甲酰胺,19)螺环菌胺、(II-22)三唑醇、(III-15)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2-(三氟甲基)苯甲酰胺,20)螺环菌胺、(II-24)氟喹唑、(III-15)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2-(三氟甲基)苯甲酰胺,36)螺环菌胺、(II-15)丙硫菌唑、(III-23)N-(3’,4’-二氯-5-氟-1,1’-联苯-2-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37)螺环菌胺、(II-17)戊唑醇、(III-23)N-(3’,4’-二氯-5-氟-1,1’-联苯-2-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38)螺环菌胺、(II-21)联苯三唑醇、(III-23)N-(3’,4’-二氯-5-氟-1,1’-联苯-2-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39)螺环菌胺、(II-22)三唑醇、(III-23)N-(3’,4’-二氯-5-氟-1,1’-联苯-2-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40)螺环菌胺、(II-24)氟喹唑、(III-23)N-(3’,4’-二氯-5-氟-1,1’-联苯-2-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51)螺环菌胺、(II-15)丙硫菌唑、(III-32)N-(4’-氯-3’-氟-1,1’-联苯-2-基)-2-甲基-4-(二氟甲基)-1,3-噻唑-5-甲酰胺,52)螺环菌胺、(II-17)戊唑醇、(III-32)N-(4’-氯-3’-氟-1,1’-联苯-2-基)-2-甲基-4-(二氟甲基)-1,3-噻唑-5-甲酰胺,5 3)螺环菌胺、(II-21)联苯三唑醇、(III-32)N-(4’-氯-3’-氟-1,1’-联苯-2-基)-2-甲基-4-(二氟甲基)-1,3-噻唑-5-甲酰胺,54)螺环菌胺、(II-22)三唑醇、(III-32)N-(4’-氯-3’-氟-1,1’-联苯-2-基)-2-甲基-4-(二氟甲基)-1,3-噻唑-5-甲酰胺,55)螺环菌胺、(II-24)氟喹唑、(III-32)N-(4’-氯-3’-氟-1,1’-联苯-2-基)-2-甲基-4-(二氟甲基)-1,3-噻唑-5-甲酰胺。
5.权利要求1的活性物质结合物用于防治不想要的植物致病真菌的用途。
6.权利要求1的活性物质结合物用于处理种子的用途。
7.权利要求1的活性物质结合物用于处理转基因植物的用途。
8.权利要求1的活性物质结合物用于处理转基因植物种子的用途。
9.用权利要求1的活性物质结合物处理过的种子。
10.防治不想要的植物致病真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的活性物质结合物施用于不想要的植物致病真菌和/或其环境和/或种子。
11.制备杀真菌组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的活性物质结合物与填充剂和/或表面活性剂混合。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新的活性物质结合物,所述结合物含有已知的螺环菌胺、已知的唑类和已知的甲酰胺,所述结合物非常适于防治植物致病真菌。
文档编号A01N43/30GK101022729SQ200580031348
公开日2007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3日 优先权日2004年9月17日
发明者P·丹门, U·瓦切恩多尔夫-诺伊曼, R·东克尔 申请人:拜尔农作物科学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