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脱型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9244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脱型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右侧和左侧的履带走行装置所支撑的机体上具备脱谷装置和谷粒回 收部、机体的前部具备收割部的自脱型(culm-headcharging type)的联合收割机。本发明 尤其涉及所述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的配置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
背景技术
自脱型联合收割机具备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S卩,专利文献1中,收割部具备有右侧和左侧的分禾器(专利文献的第1、2、3图的 4A、4C)、中央的分禾器(第1、2、3图的4B)、右侧和中央的分禾器之间具备的扶起装置(第 1、2、3图的3)、左侧和中央的分禾器之间具备的扶起装置(第1、2、3图的3’)。构成使得 右侧的分禾器的位置和右侧的履带走行装置(第2图的6)的右端部从正面视角看位于大 致相同的位置,构成使得左侧的分禾器的位置和左侧的履带走行装置(第2图的6)的右端 部从正面视角看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专利文献1中,将中央的分禾器从收割部的机体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向左侧分禾器 侧偏离而配置,设定使得右侧和中央的分禾器的间隔比左侧和中央的分禾器的间隔更大。 由此,构成使得在左侧和中央的分禾器之间容纳1个种植垄来收割,在右侧和中央的分禾 器之间容纳两个种植垄来收割。通过将右侧(左侧)的分禾器的位置和右侧(左侧)的履带走行装置的右端部 (左端部)配置于从正面视角看大致相同的位置,构成使得中央收割作业(在收割田地的中 央的状态下,收割部的右侧和左侧两边有未收割的作物)能够进行(在中央收割作业时,右 侧(左侧)履带走行装置的右端部(左端部)不压踏未收割的作物)。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公开昭57-12562号公报(JP-B-57-012562)

发明内容
自脱型联合收割机中,邻接的分禾器之间容纳1个种植垄来收割作物为一般的结 构。对此,在专利文献1中,构成使得右侧和中央分禾器之间容纳两个种植垄来收割作物, 来利用较少的分禾器和扶起装置来收割多个种植垄的作物。专利文献1中,右侧(左侧)的分禾器的位置和右侧(左侧)的履带走行装置的 右端部(左端部)配置于从正面视角看大致相同的位置的情况下,将中央分禾器配置为从 收割部的机体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向左侧分禾器侧偏离。因此,收割部和机体的左右平衡的 方面上有改善的余地。本发明的自脱型的联合收割机中,目的是在右侧(左侧)的分禾器的位置和右侧 (左侧)的履带走行装置的右端部(左端部)配置于从正面视角看大致相同的位置的情况 下改善收割部和机体的左右平衡。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1特征结构如下述。即一种自脱型联合收割机,在右侧和左侧的履带走行装置所支撑的机体上具备脱谷 装置和谷粒回收装置,机体的前部具备收割部,其中,所述收割部具备右侧和左侧的分禾器、所述右侧和左侧的分禾器之间的大 致中央位置上配备的中央分禾器、所述右侧和中央分禾器之间配备的扶起装置、所述左侧 和中央分禾器之间配备的扶起装置,构成所述收割部,使得所述右侧和中央分禾器之间能够容纳两个种植垄来收割作 物,所述左侧和中央分禾器之间能够容纳两个种植垄来收割作物,构成使得所述右侧的分禾器的位置和右侧的履带走行装置的右端部从正面视角 看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所述左侧的分禾器的位置和左侧的履带走行装置的左端部从正面 视角看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所述脱谷装置具备围绕机体前后方向的轴芯被旋转驱动的脱谷筒,在机体左右方 向上并列地具备所述脱谷装置和驾驶席,将所述驾驶席的机体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与中央分禾器之间的机体左右方向的间 隔,与所述脱谷筒被旋转驱动的轴芯和中央分禾器之间的机体左右方向的间隔设定为大致 相同。通过该特征结构,在右侧(左侧)的分禾器的位置和右侧(左侧)的履带走行装 置的右端部(左端部)配置于从正面视角看大致相同的位置的情况下,右侧和左侧的分禾 器之间的大致中央位置上具备中央分禾器(右侧和左侧的履带走行装置之间的大致中央 位置上具备中央分禾器)。构成使得右侧和中央分禾器之间能够容纳两个种植垄来收割作 物,左侧和中央分禾器之间能够容纳两个种植垄来收割作物。由此,在收割部的右侧和左侧部分中,使得大致等量的作物得到收割(在收割部 的右侧和左侧部分中,收割的作物的量不会偏向其中一方),收割部的左右平衡得到改善。在此情况下,由于右侧(左侧)的分禾器的位置和右侧(左侧)的履带走行装置 的右端部(左端部)配置于从正面视角看大致相同的位置上,和专利文献1相同,中央收割 作业能够不受妨碍地进行。通过在右侧和左侧的履带走行装置之间的大致中央位置上配备中央的分禾器,收 割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与右侧和左侧的履带走行装置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位于从 正面视角看大致相同的位置上,收割部和机体(右侧和左侧的履带走行装置)的平衡得到 了改善。自脱型联合收割机中,大多数为在收割部的后侧在脱谷装置中具备绕机体前后方 向的轴芯被旋转驱动的脱谷筒,脱谷装置和驾驶席并列配置在机体左右方向的型号。通过本发明的第1特征结构,由于驾驶席的机体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和中央分禾器 之间的机体左右方向的间隔,与所述脱谷筒被旋转驱动的轴芯和中央分禾器之间的机体左 右方向的间隔设定为大致相同,由驾驶席(驾驶员)和脱谷筒引起的机体的左右平衡的破 坏变小(通过驾驶席(驾驶员)和脱谷筒使机体的左右平衡得到改善)。因此,由于右侧(左侧)的分禾器的位置和右侧(左侧)的履带走行装置的右端 部(左端部)配置于从正面视角看大致相同的位置上,具有中央收割作业能够不受阻碍地 进行的优点的同时,能够改善收割部和机体的左右平衡,能够改善收割部和机体(右侧和左侧的履带走行装置)之间的平衡,能够实现走行性能的稳定化。能够附加于上述第1特征结构的本发明的第2特征结构为如下所述在右侧和左侧的履带走行装置之间的前部、中央分禾器的后方配备向右侧和左侧 的履带走行装置和收割部传递动力的变速箱。将发动机与变速箱相对地配备在驾驶席侧。 将把收割部支撑在机体上的支撑框架与变速箱相对地配备在脱谷装置侧。通过该特征结构,配备了向右侧和左侧的履带走行装置和收割部传递动力的变速 箱的情况下,通过将变速箱配备于右侧和左侧的履带走行装置之间的前部、中央分禾器的 后方上,变速箱位于右侧和左侧履带走行装置之间的大致中央位置,由变速箱所引起的机 体的左右平衡的破坏变小(通过变速箱使机体的左右平衡得到改善)。如上所述将变速箱配备于在右侧和左侧的履带走行装置之间的前部、中央分禾器 的后方的情况下,根据本发明的第2特征,将发动机与变速箱相对地配备在驾驶席侧,将把 收割部支撑在机体上的支撑框架与变速箱相对地配备在脱谷装置侧。由此,在机体中发动机的重量施加于驾驶席侧上,收割部(支撑框架)的重量施加 于脱谷装置上,由发动机和收割部(支撑框架)所引起的机体的左右平衡的破坏变小(通 过发动机和收割部(支撑框架)使机体的左右平衡得到改善)。因此,通过变速箱、发动机和收割部(支撑框架)使机体的左右平衡得到改善,能 够实现走行性能的稳定化。针对其它的特征结构以及由其达到的效果和优点,通过参照附图的同时阅读以下 说明可知。并且,以下的说明中,把自脱型的联合收割机简称为“联合收割机”。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自脱型的联合收割机(下面直到图9都相同)的 左侧面图。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右侧面图。图3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图4是联合收割机的正面图。 图5是收割部的横框架、右侧和左侧的镇压器,右侧和左侧的拨入装置的附近的 纵截面正面图。图6是收割部的右侧和左侧的镇压器、右侧和左侧的拨入装置、挟持与卡止搬送 装置的附近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收割部的右侧、左侧和中央的分禾器(分禾器框架)、支撑框架、变速 箱、右侧和左侧的履带走行装置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在中央收割作业中,收割部的右侧、左侧和中央的分禾器、右侧和左侧 的履带走行装置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图9是表示在外围收割作业中,收割部的右侧、左侧和中央的分禾器、右侧和左侧 的履带走行装置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图10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下面直到图29都相同)的整体左 侧面图。图11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右侧面图。
图12是联 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图13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正面图。图14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结构的概略图。图15是收割部的左侧面图。图16是收割部的右侧面图。图17是收割部的主要部分的横截俯视图。图18是收割部的主要部分的纵截正面图。图19是收割部的主要部分的纵截背面图。图20是收割部的主要部分的纵截右侧面图。图21是表示扶起装置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纵截俯视图。图22是表示拨入搬送装置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横截俯视图。图23是表示拨入搬送装置和供给搬送装置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横截俯视图。图24是表示4条收割作业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概略俯视图。图25是表示3条收割作业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概略俯视图。图26是表示左分草杆的分草终端部侧的安装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27是表示左分草杆切换到收纳姿势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28是表示收割部的另一个方式的收割部的左侧面图。图29是表示收割部的另一个方式的收割部的正面图。图30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下面直到图41都相同)中的脱谷装置的纵截侧 面图。图31是脱谷筒的纵截侧面图。图32是图31的XXXII-XXXII的截面向视图。图33是脱谷筒的滚筒展开图。图34是检查开口在关闭状态下的俯视图。图35是图34的XXXV-XXXV的截面向视图。图36是盖体的俯视图。图37是图36的XXXVII-XXXVII的截面向视图。图38是另一个方式1的脱谷装置用脱谷筒的检查开口配设部的俯视图。图39是图38的XXXIX-XXXIX的截面向视图。图40是另一个方式2的脱谷装置用脱谷筒的检查开口配设部的俯视图。图41是图40的XLI-XLI截面向视图。图42是表示盖体安装结构的、与第3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的截面图。图43是显示同比较例的截面图。图44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自脱型联合收割机(下面直到图48都相同)中 的脱谷装置的纵截侧面图。图45是脱谷筒的纵截侧面图。图46是脱谷筒的纵截背面图。图47是显示遮蔽部件的结构的纵截侧面图。图48是显示遮蔽部件的结构的背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第1实施方式]首先,参照图1 图9,针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2、3所示,在由右侧履带走行装置1和左侧履带走行装置2所支撑的机体3 上,机体3的前部升降自由地支撑了收割部4,机体3的左侧部分上支撑了自脱型脱谷装置 5,机体3的右侧部分的前侧支撑了驾驶部6,机体3的右侧部分的后侧支撑了镇压器7(相 当于谷粒回收部),机体3的后部上支撑了排秆粉碎装置,从而构成自脱型联合收割机。如 图4和图7所示,右侧和左侧的履带走行装置1、2之间,配备了变速箱9并固定于机体3上, 右侧和左侧的履带走行装置1、2的链轮lb、2b被支撑在从变速箱9向右和向左伸出的车轴 箱10的端部。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机体3中,变速箱9的右侧部分(驾驶席13侧的部分)上 支撑了发动机11,发动机11的动力通过皮带传动装置(图中未示出)传递到变速箱9,经 变速箱9中配备的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图中未示出)变速,传递到右侧和左侧的履带 走行装置1、2的链轮lb、2b上。传递到变速箱9的动力通过皮带传动装置(图中未示出) 传递到收割部4。如图2、3、4所示,驾驶部6以覆盖发动机11的方式构成。配备覆盖发动机11的 发动机罩12、支撑于发动机罩12的上部的驾驶席13、配备于发动机罩12的前侧的操纵部 14、配备于发动机罩12的左侧的侧板15等,从而构成驾驶部6。操纵部14中配备了进行机 体3的转向操作和收割部的4的升降操作的操纵杆14,侧板15上配备了对静液压式无级变 速装置进行变速操作的变速杆17。如图1、3、4所示,配备可围绕机体前后方向的轴芯Pl自由旋转的脱谷筒17、配备 于脱谷筒17下侧的凹板筛18、配备于凹板筛18下侧的分选部(图中未示出)、沿着脱谷筒 17配置的喂送链19等,从而构成脱谷装置5。如图2、3、4所示,在机体3的右侧部分中,在 驾驶部6 (驾驶席13)的后侧在脱谷装置5的右侧支撑有漏斗7,漏斗7上配备了两个可自 由开闭操作的排出口 7a,脱谷装置5的第1产物回收部(图中未示出)和漏斗7之间连接 了搬送装置20,并配置了操作者站立的台阶21。跨机体3的后部的大致全部宽度支撑有排 秆粉碎装置8,排秆粉碎装置8具备多个圆盘切割器(图中未示出)而构成。如下述[4]所记载,由收割部4所收割的作物的株干送到喂送链19,以作物的穗端 横放的姿势插入脱谷装置5的入口 5a,作物的穗端在脱谷筒17和凹板筛18之间进行脱谷 处理。从作物的穗端分离而从凹板筛18漏下的谷粒由分选部进行分选处理,从第1产物回 收部通过搬送装置20供给到漏斗7。站立在台阶21的操作者,将回收袋(图中未示出)放置于漏斗7的排出口 7a的 下侧,将谷粒从漏斗7的排出口 7a供给到回收袋,回收袋满时封闭回收袋投下到田地中,将 下一回收袋放置于漏斗7的排出口 7a的下侧,进行上述相同的操作。完成脱谷处理后的作物(排秆)从脱谷装置排出,从喂送链送到排秆链(图中未 示出),供给给排秆粉碎装置,经过粉碎处理投下到田地中。[2]接着,针对在收割部4中的右侧、中央和左侧的分禾器29、30、31、收割装置28、右侧和左侧的扶 起装置33、34等进行说明。如图1、2、3所示,在机体3中,变速箱9的左侧部分(脱谷装置5侧的部分)上可 绕机体左右方向的轴芯P2自由上下摇动地支撑有管状支撑框架22,对支撑框架22升降操 作的液压缸23连接于机体3和支撑框架22之间。如图1、2、3、7所示,支撑框架22的前部固定了管状的横框架24,从横框架24沿 机体前后方向向前侧伸出右侧的分禾器框架25、左侧的分禾器框架26和中央的分禾器框 架27,右侧的分禾器框架25的前部固定有右侧的分禾器29,左侧的分禾器框架26的前部 固定有左侧的分禾器30,中央的分禾器框架27的前部固定有中央的分禾器31。分草杆57 从左侧的分禾器30向后侧伸出,以如图1和图3所示工作姿势和立起的收纳姿势操作自如 地构成。如图1、2、7所示,跨右侧、左侧和中央的分禾器框架25、26、27支撑有理发推剪式 的收割装置28。如图3和图4所示,在收割装置28的前侧,右侧和中央的分禾器框架25、 27之间固定有右侧的扶起装置33,左侧和中央的分禾器框架26、27之间固定有左侧的扶起 装置34。如图1、2、3、4所示,跨右侧和左侧的扶起装置33、34的上部固定有拱状的连接部 件32,跨中央的分禾器31和连接部件32固定有圆棒状的分草部件35。如图5所示,支撑框架22中内装了传动轴(图中未示出),发动机11的动力传递 到传动轴,由于传动轴插入到横框架24中,传动轴的动力通过锥齿轮43传递到内装于横框 架24的传动轴44上。如图5和图7所示,横框架24中配备了上下朝向的传动轴48,传动 轴44的动力通过锥齿轮47传递到传动轴48,传动轴48的动力传递到右侧的扶起装置33 的上部。如图5和图7所示,管状的支撑框架36上下朝向地固定在横框架24的左端部,配 置使得向机体左右方向的中央侧倾斜。支撑框架36中内装了传动轴46,传动轴44的动力 通过锥齿轮45传递到传动轴46上,传动轴46的动力传递到左侧的扶起装置34上部。横 框架24的右端部上下朝向地支撑有驱动轴42,传动轴44的动力通过锥齿轮49传递到驱动 轴42上,通过驱动轴42驱动收割装置28。如图4所示,右侧和左侧的扶起装置34、34配备了可自由起伏的扶起爪33a、34a。 由传动轴46、48(参照图5)的动力,右侧和左侧的扶起装置33、34的扶起爪33a、34a在正 面视角(参照图4)中从右侧和左侧的分禾器29、30的附近向下方突出,沿着地面向机体左 右方向上的中央侧(中央分禾器31侧)移动,被旋转驱动使得在正面视角(参照图4)中 从中央分禾器31附近沿着分草部件35向上方移动。[3]下面针对在收割部4中右侧和左侧的镇压器37、38、右侧和左侧的拨入装置39、 40、挟持搬送装置53和卡止搬送装置54等进行说明。如图5和图6所示,右侧和左侧的扶起装置33、34的后侧上,在横框架24和收割 装置28的上侧,配备了右侧的镇压器37和左侧的镇压器38,右侧和左侧的镇压器37、38的 上侧装备了右侧的拨入装置39和左侧的拨入装置40。如图5和图6所示,圆筒轴50可相对自由旋转地外嵌于传动轴48上,在圆筒轴50 的下部固定有右侧的镇压器37,左侧的镇压器38可自由旋转地支撑于固定在支撑框架36 上的支撑框架51上。右侧和左侧的镇压器37、38从俯视视角(参照图6)上成大齿轮形状相互咬合。如图5和图6所示,右侧的拨入装置39配备了可相对圆筒轴50自由旋转地外嵌 并止转的平板状的支撑板39a、固定于圆筒轴50上的驱动滑轮39b、自由旋转地支撑在支撑 板39a上的 从动滑轮39c、环绕驱动和从动滑轮39b、39c的皮带39d、皮带39d上配备的多 个拨入爪39e等而构成。如图5和图6所示,左侧的拨入装置40配备了固定于支撑框架51的平板状的支 撑板40a、左侧镇压器38上配备的驱动滑轮38a、自由旋转地支撑在支撑板40a上的从动滑 轮40b、环绕驱动和从动滑轮38a、40b的皮带40c、皮带40c上配备的多个拨入爪40d等而 构成。如图6所示,在中央的分禾器框架27上固定了圆棒状的右侧的引导部件55并以 悬臂状向后侧伸出,右侧的引导部件55的后部位于右侧的拨入装置39 (拨入爪39e)的上 侧。中央的分禾器框架27上固定了圆棒状的左侧的引导部件56并以悬臂状向后侧伸出, 左侧的引导部件56的后部位于左侧的拨入装置40 (拨入爪40d)的上侧。如图5和图6所示,从传动轴48传递到右侧的扶起装置33的上部的动力分配传 递到圆筒轴50的上部,圆筒轴50被向图6的纸面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由此,右侧的镇压 器37和右侧的拨入装置39 (皮带39d)被向图6的纸面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与右侧的镇压 器37连动的左侧镇压器38被向图6的纸面顺时针方向旋转驱动,左侧的拨入装置40(皮 带40c)被向图6的纸面顺时针方向旋转驱动。如图1、3、6所示,在支撑框架22的上侧沿机体前后方向支撑有挟持搬送装置53。 挟持搬送装置53配备了有凸起的搬送链53a和沿着搬送链53a配置的导轨(图中未示出) 而构成,搬送链53a被向图6的纸面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如图1、3、6所示,在挟持搬送装置53的上侧沿着机体前后方向支撑有卡止搬送装 置54。卡止搬送装置54配备了自由起伏的卡止爪54a、和沿着卡止爪54a配置的导轨(图 中未示出)而构成,卡止爪54a被向图6的纸面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4]下面针对在收割部4中作物的收割流程进行说明。如图3和图6所示,进入右侧和中央的分禾器29、31之间的作物被右侧的扶起装 置33扶起,作物的株干通过右侧的镇压器37和右侧的拨入装置39 (拨入爪39e)送向右 侧的引导部件55,作物的株干被收割装置28所收割。进入左侧和中央的分禾器30、31之 间的作物被左侧的扶起装置34扶起,作物的株干通过左侧的镇压器38和左侧的拨入装置 40 (拨入爪40d)送向左侧的引导部件56,作物的株干被收割装置28所收割。如图3和图6所示,送到右侧的镇压器37以及右侧的拨入装置39 (拨入爪39e)与 右侧的引导部件55之间的作物,以及送到左侧的镇压器38以及左侧的拨入装置40(拨入 爪40d)与左侧的引导部件56之间的作物,在右侧和左侧的镇压器37、38之间汇流,再在右 侧和左侧的拨入装置39、40之间汇流,汇流的作物的株干送到挟持搬送装置53的始端部, 汇流后的作物的穗端送到卡止搬送装置54的始端部。通过挟持和卡止搬送装置53、54,作物被变换到横放的姿势,同时搬送到后侧,横 放姿势的作物的株干被送到喂送链19的始端部,如前项[1]所记载,在脱谷装置5中作物 被脱谷处理。
如图1和图6所示,以挟持和卡止搬送装置53、54的终端部为支点,挟持和卡止搬 送装置53、54被一体地能够上下自由摇动地支撑,通过上下摇动操作挟持和卡止搬送装置 53,54,能够将挟持和卡止搬送装置53、54接收汇流后的作物的位置沿着秆长方向改变,因 此能够将喂送链19接收作物的株干的位置沿着秆长方向改变。配备了能够对挟持和卡止 搬送装置53、54进行上下摇动操作的电动机(图中未示出),挟持和卡止搬送装置53、54上 配备了检测作物的穗端位置的位置传感器52。由此,基于位置传感器52的检测,通过电动机自动地对挟持和卡止搬送装置53、 54进行上下摇动操作,能够将喂送链19接收作物的株干的位置沿着秆长方向改变,与作物 的长度无关地将从喂送链19进入脱谷装置5的作物的长度维持在设定值(控制作物处理 深度)。[5]接着对在收割部4中,右侧和左侧的拨入装置39、40、挟持和卡止搬送装置53、54 等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在收割部4中,右侧和左侧的镇压器37、38、右侧和左侧的拨入装置 39,40大致左右对称地配置,与此相对,挟持和卡止搬送装置53、54偏向收割部4的左侧部 分(驾驶部6的相反侧)(脱谷装置5侧)地配置。如图5所示,右侧和左侧的镇压器37、 38以大致相同高度配置,与此相对,右侧的拨入装置39配置于比左侧的拨入装置40更高的位置。在俯视视角(参照图6)中,对于右侧的拨入装置39的拨入爪39e的前侧的通过 轨迹与中央的分禾器框架27之间的角度All,以及左侧的拨入装置40的拨入爪40d的前侧 的通过轨迹与中央的分禾器框架27之间的角度A12,角度All和角度A12成大致相同的值, 角度All、A12成接近90°的值。由此,右侧的拨入装置39的拨入爪39e的前侧的通过轨 迹和左侧的拨入装置40的拨入爪40d的前侧的通过轨迹,成为沿着机体左右方向的状态, 并成为沿着横框架24的状态。在俯视视角(参照图6)中,对于右侧和左侧的拨入装置39、40的拨入爪39e、40d 的前侧的通过轨迹之间的角度Al (角度A11、A12之和),以及左侧的拨入装置40的拨入爪 40d的前侧的通过轨迹和挟持搬送装置53的搬送链53a的前侧的通过轨迹之间的角度Bi, 角度Al为比角度Bl更大的值。如前项[4]所记载,进行挟持和卡止搬送装置53、54的自 动的上下摇动操作,进行作物处理深度控制的情况下,即使角度Bl变化,角度Al仍为比变 化的角度Bl的最大值更大的值(变化的角度Bl的最大值为比角度Al更小的值)。如图5和图6所示,通过增加角度Al (角度A11、A12),减小角度Bi,从右侧和左侧 的拨入装置39、40的拨入爪39e、40d的前侧的通过轨迹到挟持和卡止搬送装置53、54的终 端部的机体前后方向的长度变短,收割部4的机体前后方向的长度变短。如果角度Bl减小,挟持和卡止搬送装置53、54的始端部变得接近驾驶部6 (侧板 15的前部15a)。在此情况下,侧板15的前部15a倾斜地切去,挟持和卡止搬送装置53、54 的始端部不干涉侧板15的前部15a的前侧地进入。由右侧和左侧的扶起装置33、34从正面视角(参照图3和图4)为三角形状(相 比右侧和左侧的扶起装置33、34的下部,右侧和左侧的扶起装置33、34的上部的机体左右 方向的宽度较小),支撑框架36向机体左右方向的中央侧倾斜配置(参照图5), 以及挟持和卡止装置53、54的始端部接近驾驶部6 (侧板6的前部15a)(参照图6),在左侧的扶起装 置34的左侧(图3和图4的纸面右侧)以及挟持和卡止搬送装置53、54的左侧(图3和 图6的纸面右侧)形成较大的空间。由此,在立起了分草杆57的收纳姿势下进行操作时,通过使分草杆57充分地进入 上述的空间来在收纳姿势下操作,在收纳姿势下,分草杆57为从收割部4向左侧伸出不太 多的状态。在以收纳姿势操作分草杆57的状态下,在左侧的扶起装置34的左侧(图3和图 4的纸面右侧)以及挟持和卡止搬送装置53、54的左侧(图3和图6的纸面右侧)形成了 比较大的空间,因此能轻松地进行手动输送作业(停止机体3和收割部4,在脱谷装置5和 喂送链19运转的状态下,田地里的操作者用手将已经收割的作物供给给喂送链19的始端 部,进行作物的脱谷处理的作业)。[6]
接着,针对收割部4和各部分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如图3、4、7所示,右侧的分禾器29的前端部的位置(右侧的分禾器框架25)与右 侧的履带走行装置1的右端部Ia从正面视角(参照图4)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或者,右 侧的分禾器29的前端部的位置(右侧的分禾器框架25)相比右侧的履带走行装置1的右 端部Ia从正面视角(参照图4)稍微地更位于机体左右方向的中央侧)。左侧的分禾器30 的前端部的位置(左侧的分禾器框架26)与左侧的履带走行装置2的左端部2a从正面视 角(参照图4)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如图3、4、7所示,中央的分禾器31位于右侧和左侧的分禾器29、30之间的大致中 央位置,对于右侧和中央的分禾器29、31的前端部(右侧和中央的分禾器框架25、27)的机 体左右方向的间隔Li,以及左侧和中央的分禾器30、31的前端部(左侧和中央的分禾器框 架26、27)的机体左右方向的间隔L2,间隔Ll和间隔L2为大致相同的值。中央的分禾器框 架27位于从俯视视角(参照图6)右侧和左侧的扶起装置33、34的扶起爪33a、34a的前端 部的正下方。如图4和图7所示,右侧和左侧的履带走行装置1、2的右端和左端部la、2a之间 的大致中央位置上配备了变速箱9,对于右侧的履带走行装置1的右端部Ia与变速箱9的 机体左右方向的间隔L3,以及左侧的履带走行装置2的左端部2a与变速箱9的机体左右方 向的间隔L4,间隔L3和间隔L4为大致相同的值。如图4和图7所示,中央的分禾器31 (中央的分禾器框架27)的后方(正后方) 上配备了变速箱9。由此,变速箱9的左侧部分(脱谷装置5侧的部分)配备了支撑框架22,从横框架 24的机体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向左侧偏移的位置上支撑框架22成为被固定的状态(支撑框 架22固定于横框架24中的左侧和中央的分禾器框架26、27之间的部分的状态),收割部4 的整体的重心位于支撑框架22上。间隔Ll和间隔L3为大致相同的值,间隔L2和间隔L4 为大致相同的值。如图4所示,对于驾驶席13(驾驶部6)的机体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与中央的分禾器 31 (中央的分禾器框架27)(变速箱9)之间的机体左右方向的间隔L5,旋转驱动脱谷筒17 的轴芯Pl与中央的分禾器31 (中央的分禾器框架27)(变速箱9)之间的机体左右方向的间隔L6,间隔L5 和间隔L6为大致相同的值。从俯视视角(参照图4),驾驶席13 (驾驶席13的座位部)与脱谷装置5的入口 5a位于大致相同的高度,从俯视视角(参照图3),脱谷装置5的入口 5a位于驾驶席13 (驾 驶席13的靠背)的横向旁边(正横向)上。[7]接着,针对收割部4和田地的种植垄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如图8和图9所示,作物C11、C12、C2以间隔L7 (例如300mm左右)种植。在此情 况下,间隔Li、L2设定为比间隔L7大、比间隔L7的两倍略小的值。如图8所示,在中央收割作业中,设定机体3的位置,使得未收割的作物Cll的两 个种植垄Dll进入右侧和中央的分禾器29、31之间,未收割的作物Cll的两个种植垄Dll 进入左侧和中央的分禾器30、31之间,如前项[4]所记载地收割四个种植垄Dll的未收割 的作物Cll。在如图8所示的中央收割的操作中,由于右侧的分禾器29的前端部和右侧的履 带走行装置1的右端部Ia位于将要收割的未收割作物Cll的种植垄Dll和不收割的未收 割作物C12的种植垄D12之间,右侧的履带走行装置1不压踏到不进行收割的未收割作物 C12 (即使右侧的履带走行装置1的右端部Ia将田地的土向右侧挤出,田地的土也极少滞留 于不进行收割的未收割作物C12的株干部)。如图8所示的中央收割作业中,左侧的分禾器30的前端部和左侧的履带走行装置 2的左端部2a位于将要收割的未收割作物Cll的种植垄Dll和不进行收割的未收割作物 C12的种植垄D12之间,左侧的履带走行装置2不压踏到不进行收割的未收割作物C12(即 使左侧的履带走行装置2的左端部2a将田地的土向左侧挤出,田地的土也极少滞留于不进 行收割的未收割作物C12的株干部)。如图9所示,外围收割作业(收割田地的作物的外周部分)中,设定机体3的位置, 使得右侧的分禾器29的前端部位于已收割的作物C2的种植垄D2中。由此,未收割的作物 Cll的1个种植垄Dll进入右侧和中央的分禾器29、31之间,未收割的作物Cll的两个种植 垄Dll进入左侧和中央的分禾器30、31之间,如前项[4]所述收割3个种植垄Dll的未收 割作物Cll。如图9所示的外围收割作业中,左侧的分禾器30的前端部和左侧的履带走行装置 2的左端部2a位于将要收割的未收割作物Cll的种植垄Dll与不进行收割的未收割作物 C12的种植垄D12之间,左侧的履带走行装置2不压踏不进行收割的未收割作物C12(即使 左侧的履带走行装置2的左端部2a将田地的土向左侧挤出,田地的土也极少滞留于不进行 收割的未收割作物C12的株干部)。[第1实施方式的另一方式1]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使得从正面视角(参照图4),右侧的 分禾器29的前端部位置(右侧的分禾器框架25)相比右侧的履带走行装置1的右端部Ia 稍微地位于机体左右方向的外侧。从正面视角(参照图4),左侧的分禾器30的前端部的位 置(左侧分禾器框架26)相比左侧的履带走行装置2的左端部2a稍微地位于机体左右方 向的中央侧或者外侧。[第1实施方式的另一方式2]
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的另一方式1]中,也可以配备谷仓(图 中未示出)(谷粒回收部)来代替漏斗7,构成使得谷粒储留在谷仓中,并配备排出谷仓的谷 粒的卸谷器。 [第1实施方式的另一方式3]在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的另一方式1][第1实施方式的另一 方式2]中,也可以在机体3的左侧部分配备驾驶部6、漏斗7 (谷仓)和发动机11等,在机 体3的右侧部分配备脱谷装置5、喂送链19、支撑框架22、挟持和卡止搬送装置53、54,而构 成自脱型联合收割机。[第2实施方式]下面,参照图10 图29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0为联合收割机的整体左侧面图,图11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右侧面图,图12 是联合收割机的自脱俯视图,图13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正面图。如这些图所示,本实施例 所示例的联合收割机在机体101的前部右侧形成了驾驶部。机体101的前部左侧上可升降 摇动地连结了作业走行时收割水稻或小麦等作物C的谷秆并搬送的收割部103。机体101 的左半部中,搭载了脱谷装置104,该脱谷装置接收由收割部103所搬送的收割后的谷秆, 对该收割后的谷秆进行脱谷处理,对该脱谷处理所得的处理物进行分选处理。脱谷装置104 的后部上连结了将作为脱谷处理后的谷秆的排秆排出到车外的排秆处理装置105。机体 101的后部右侧上搭载了漏斗(相当于谷粒回收部)107,该漏斗储留从扬送螺旋器106搬 送的来自脱谷装置104的单粒化谷粒,并可使储留的单粒化谷粒装袋。图14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结构的概略图。如图10 14所示,机体101构成 使得将来自搭载于车体框架108上的发动机109的动力,通过配备了皮带式传动装置110、 变速箱111中一体装备的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下面简称为HST) 112以及变速箱111内 部配备的走行传动系(图中未示出)等,传递至配备于车体框架108的下部的左右一对的 履带 113A、113B。尽管省略图示或附加标记,车体框架108在由角管所形成的多个侧梁和横梁所形 成的基本框架上连接了多种钢材所形成的多个加强部件和支撑部件等而构成。发动机109 为水冷式,与散热器一起配置于车体框架108前部的右侧部分。变速箱111为左右两分构 造,位于车体框架108的前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部分的靠车体右边。变速箱111的内 部,配备了制动对应的履带113A、113B的左右一对的侧制动器。HST112位于变速箱111的 左侧箱体的上部,将变速后的动力作为走行用传递到走行传动系。走行传动系配备了将 向对应的履带113A、113B的传动切断或接续的左右一对的侧离合器等而构成。左右的履 带113A、113B,通过对应的侧离合器所传递的动力来运行,通过对应的侧制动器的动作来制 动。左右的侧离合器和侧制动器以液压操作方式构成。另外,在机体101中,也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在变速箱111的内部配备齿轮式变 速装置来代替HST112,将来自发动机109的动力,通过皮带式传动装置110、齿轮式变速装 置和侧离合器等向左右的履带113A、113B传递。此外,走行传动系也可以装备将由HST112 变速后的动力进行变速的副变速装置。如图10 图13所示,驾驶部102在车体框架108的前部右侧配备了前板114、侧 板115和发动机盖116等,形成使得能够从车体右侧乘降。此外,其右端部被设定使得位于相比右侧的履带113B的右端部(车体横向外侧的端部)113Ba更靠车体右外侧。前板114 中装备了十字摇动式的中立复归型的操纵杆117等。侧板115中装备了摇动式位置保持型 变速杆118等。发动机盖116上装备了驾驶席119。图15是收割部103的左侧面图,图16为收割部103的右侧面图,图17是收割部 103的主要部分的横截俯视图。如图10 图17所示,收割部103在可升降摇动地连结于车 体框架108的前部左侧上的支 撑框架(收割框架)102上配备了 3个分禾器121A 121C、 左右一对的扶起装置122A、122B、理发推剪型的收割装置123、左右一对的拨入搬送装置 124AU24B以及供给搬送装置125等而构成。然后,将3个分禾器121A 121C沿左右方 向隔开给定的间隔来配置,这些分禾器121A 121C中的邻接的两个之间配置了对应于左 或右的扶起装置122A、122B,由此在收割部103的前部形成了左右一对的扶起框架126A、 126B。3个分禾器121A 121C为位于收割部103的左端部的左分禾器121A、位于收割 部103的右端部的右分禾器121B和位于两者之间的中分禾器121C,作业走行时分别将作 为收割对象的作物C的谷秆划分到扶起框架126A、126B中。左右的扶起装置122A、122B扶 起导入到对应的分禾器121A 121C之间的作物C的谷秆。收割装置123收割左右扶起装 置122A、122B扶起的作物C的谷秆。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124A、124B将收割后的谷秆向设 于收割部10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的谷秆通过部127拨入搬送,使通过谷秆通过部127。 供给搬送装置125从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124A、124B接收通过了谷秆通过部127的谷秆, 将接收到的谷秆从接收时的立起姿势变更到脱谷用的右倾姿势,并向脱谷装置104供给搬 送。如图14所示,来自发动机109的动力,通过皮带式传动装置110、HST112的输入轴 128和皮带张紧式的收割离合器129等传递到收割部103。另外,虽然在图中省略,也可以构成为将HST112变速后的动力传递到收割部103。 此外,也可以配备收割搬送专用的变速装置,将来自发动机109的动力通过皮带式传动装 置110、HST的输入轴128、收割搬送专用的变速装置以及收割离合器129等传递到收割部 103。并且,收割搬送专用的变速装置可以采用齿轮式的变速装置或HST等。如图10所示,收割部103通过跨车体框架108和支撑框架120架设的升降缸130 的动作来升降摇动。升降缸130采用单作用液压缸。虽然省略图示,操纵杆117通过升降用液压控制系连接到升降缸130,使得基于其 前后方向的摇动操作来控制升降缸的130的动作。由此,通过对操纵杆117沿前后方向进行 摇动操作,能够使收割部103在下限侧的作业区域和上限侧的非作业位置之间升降摇动。 从而,该作业区域中,通过收割部103的升降摇动,能够进行相对于待收割作物C调节收割 装置123的高度位置的收割高度调整。此外,操纵杆117,通过转向用液压控制系连接到左右的侧离合器和侧制动器上, 使得基于其左右方向的摇动操作,控制与其操作方向相应的左右的侧离合器和侧制动器的 动作。变速杆118通过连接机构连接HSTl 12的变速操作轴,使得HST112基于其摇动操作 来动作。由此,通过对变速杆118进行摇动操作,能够对左右的履带113A、113B无级地切换 到停止状态、前进驱动状态和后退驱动状态。此外,在前进驱动状态和后退驱动状态中,分 别能够无级地改变左右的履带113A、113B的驱动速度。因此,在前进驱动状态或后退驱动状态下,通过对操纵杆117沿左右方向进行摇动操作,能够将走行状态在勻速驱动左右的 履带113A、113B的笔直前进状态、通过离合操作使左右的履带113A、113B差动的慢转向状 态,对左右一方(转向内侧)的履带113A、113B进行制动的急转向状态之间切换。如图10 13所示,设定脱谷装置104,使得其左侧部上配备的挟持搬送装置131 相比左侧的履带113A的左端部(车体横向外侧的端部)113Aa位于更靠近车体左外侧。此 夕卜,通过该挟持搬送装置131,接收从收割部130以右倾姿势搬送的谷秆的株干侧,并将来 自收割部103的谷秆向后方的排秆处理装置105挟持搬送,使得该谷秆的穗前侧供给到脱 谷装置104的内部。另外,虽然省略图示,通过脱谷装置104内部配备的脱谷筒,对供给到其 内部的谷秆的穗前侧进行脱谷处理,通过脱谷装置104的内部配备的筛式或风力式的分选 机构,对该脱谷处理所得的处理物进行分选处理。该分选处理所得的单粒化谷粒,回收到第 一回收部中,通过第一螺旋向扬送螺旋器106搬送。未单粒化谷粒回收到第二回收部,通过 第二螺旋向第二还原装置搬送,在第二还原装置中进行再脱谷处理后,从第二还原装置向 分选机构搬送,使得通过分选机构进行再分选处理。碎秆和秆屑等的 尘埃从形成于脱谷装 置104的后端部的排尘口排出到车外。脱谷装置104所配备的挟持搬送装置131、脱谷筒、 分选机构、第一螺旋、第二螺旋和第二还原装置等,以及扬送螺旋器106,由通过脱谷离合等 所传递的来自发动机109的动力来工作。如图10所示,排秆处理装置105通过其上部配备的排秆搬送机构132,接收通过挟 持搬送机构131从脱谷装置104搬出的排秆并向后方搬送。并且,虽然省略了图示,其构成 为能够在将排秆以长的原样排放到车外的长杆排放状态,和进行通过内部配备的盘形切刀 将排秆粉碎的粉碎处理后排放到车外的粉碎排放状态之间切换排秆排放状态。排秆搬送机 构131和盘形切刀由来自发动机109的动力来工作。图18是收割部103的主要部分的纵截正面图,图19是收割部103的主要部分的 纵截背面图,图20是收割部103的主要部分的纵截右侧面图。如图10 图20所示,支撑 框架120其后端部配备了连结在机体101上的左右方向的连结部件133。连结部件133由 圆管材料等构成,使得其成为升降摇动收割部103时的摇动支点。连结部件133上连结了 沿着车体的前后方向向机体101的前下方伸出的伸出部件134。伸出部件134的伸出端上 在左右方向连结有位于收割部103的底部的中间部件135。中间部件135其左右方向上的 中间部偏左侧的位置上,形成了相对于伸出部件134的连结部135A,使得从其背面沿着车 体前后方向向车体后方伸出。中间部件135的左端部上连结了左分禾器121A,使得其前部 侧沿着车体的前后方向向车体前方伸出。此外,竖直地设置支撑左侧的扶起装置122A的支 撑部件136。中间部件135的右端部上连结了右分禾器121B,使得沿着车体的前后方向向 车体前方伸出。中间部件135的左右方向上的中间部连结了中分禾器121C,使得沿着车体 的前后方向向车体前方伸出。连结部件133的内部配备了与收割离合器129的输出滑轮137 —体地旋转的输入 轴138等。伸出部件134的内部配备了通过一对锥齿轮139与输入轴138连动的传动轴 140等。中间部件135的内部配备了通过一对锥齿轮141与传动轴140连动的前后方向的 中继轴142、通过一对锥齿轮143与中继轴142连动的动力分配轴144等。支撑部件136的 内部配备了通过一对锥齿轮与动力分配轴144连动的左传动轴146等。中间部件135的右 端部朝向右侧的扶起装置122B竖直地设置了通过一对锥齿轮147与动力分配轴144连动的右传动轴148。如图15 图19所示,左分禾器121A构成为,通过左分草支撑杆150A将金属薄板 制的左分草具151A连结到连结在中间部件135的左端部的L字状的左分草管149A的前端 部上,从而位于收割部103的左端部。右分禾器121B构成为,通过右分草支撑杆150B将金 属薄板制的右分草具151B连结到连结在中间部件135的右端部的右分草管149B的前端部 上,从而位于收割部103的右端部。中分禾器121C构成为,通过中分草支撑杆150C将金 属薄板制的中分草具151C连结到连结在中间部件135的左右方向上的中间部的中分草管 149C的前端部,从而位于收割部103的大致左右方向上的中间位置上(使得中分草具151C 位于左分草具151A和右分草具151B之间的大致左右方向上的中间位置)。然后,在左右 方向上隔开给定间隔配置各分禾器121A 121C,使得邻近的两个分禾器121A、121C或者 121B、121C之间最大能够导入两垄作物C。此外,在使收割部103位于作业区域的情况下, 设定它们的姿势为水平姿势或者大致水平姿势。图21为表示扶起装置122A、122B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纵截正面图。如图10 21所示,左右的扶起装置122A、122B以左右对称形状构成。详述地说,左右的扶起装置 122A、122B,在它们的扶起箱152A、152B的上部配备了输入轴153A、153B。各扶起箱152A、 152B的内部,配备了与输入轴153A、153B —体地旋转的驱动链轮154A、154B、邻接于驱动 链轮154A、154B的横侧的张紧链轮155A、155B、配备于 扶起箱152A、152B的下部的第1导 辊156A、156B和第2导辊157A、157B以及环绕于它们上的循环链158A、158B等。各循环链 158A、158B上以固定间距排列配备了多个扶起爪159A、159B。各扶起爪159A、159B以连结到 循环链158A、158B的连结销160A、160B为支点摇动,以达到它们的活动端位于扶起箱152A、 152B的内部的收纳姿势和伸出扶起箱152A、152B的外部作用于作物C的作用姿势。第1导 辊156A、156B和第2导辊157A、157B之间,配备了将扶起爪159A、159B保持为向下的作用 姿势的第1导轨161A、161B。第2导辊157A、157B和驱动链轮154A、154B之间,配备了将扶 起爪159A、159B保持为横向的作用姿势的第2导轨162A、162B。左侧的扶起装置122A其输入轴153A通过一对锥齿轮163与左传动轴146连动。 通过该连动,在正面视角中该循环链158A向右旋转。通过该旋转,各扶起爪159A,在被第1 导轨161B保持为向下的作用姿势的区域Aal中,从收割部103的左端侧向左右方向上的中 央侧移动,通过该移动,导入到左分禾器121A和中分禾器121C之间的最大两垄的作物C的 谷秆被朝向收割部10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拨入引导。此外,在被第2导轨162A保持为 横向的作用姿势的区域Aa2中,从扶起箱152A的下端部向上部移动,通过该移动,扶起拨入 引导后的作物C的谷秆。右侧的扶起装置122B其输入轴153B通过链式传动机构164和一对锥齿轮165与 右传动轴148连动。通过该连动,在正面视角中该循环链158B向左旋转。通过该旋转,各 扶起爪159B,在被第1导轨161B保持为向下的作用姿势的区域Abl中,从收割部103的右 端侧向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移动,通过该移动,导入到右分禾器121B和中分禾器121C之间 的最大两垄的作物C的谷秆被朝向收割部10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拨入引导。此外,在 被第2导轨162B保持为横向的作用姿势的区域Ab2中,从扶起箱152B的下端部向上部移 动,通过该移动,扶起拨入引导后的作物C的谷秆。S卩,左右的扶起装置122A、122B中,通过它们所配备的多个扶起爪159A、159B,形成了将导入三个分禾器121A 121C中的对应分禾器之间的作物C的谷秆向收割部103的 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拨入引导的引导区域Aal、Abl,和将拨入引导后的作物C的谷秆扶起 的扶起区域Aa2、Ab2。 并且,左侧的扶起装置122A构成为,由从收割部103的输入轴138通过传动轴 140、中继轴142、动力分配轴144以及左传动轴146等而传递的动力来动作,通过该动作,扶 起导入到左分禾器121A和中分禾器121C之间的最大2垄的作物C的谷秆。此外,右侧的扶起装置122B构成为,由从收割部103的输入轴138通过传动轴 140、中继轴142、动力分配轴144、右传动轴148以及链式传动机构164等传递的动力来动 作,通过该动作,扶起导入到右分禾器121B和中分禾器121C之间的最大2垄的作物C的谷 秆。由此,能够以扶起最大2垄的谷秆的2垄用的方式构成左右的扶起框架126A、 126B,能够以通过左右一对的扶起框架126A、126B进行最大4垄的作物C的收割的2框架 4垄收割规格而构成收割部103。结果,与配备了 4个分禾器和3个扶起装置进行最大4垄 的作物C的收割的方式所构成的一般的3框架4垄收割规格的收割部相比,在以具有同样 广阔的作业宽度的方式构成的同时,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单化和成本的削减。此外,通过在左右的扶起装置122A、122B中形成引导区域Aal、Abl和扶起区域 Aa2、Ab2,实现了结构的简单化的2框架4垄规格的同时,能够平滑且良好地扶起4垄的作 物谷秆。并且,能够以不需要架设跨左右的扶起装置122A、122B的上部并用以将它们的上 部配备的输入轴153A、153B连动连结的重量较大的轴式传动机构的无拱构造而构成收割 部103,由此,与采用跨左右的扶起装置122A、122B的上部架设轴式传动机构的拱式构造的 情况相比,能够降低收割部103的重心位置,能够提高车体的稳定性。另外,虽然省略图示,在3框架4垄规格的收割部中采用无拱构造的情况下,在作 为谷秆的搬送通道的下方的收割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底部上需要配备与收割部的 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配置的扶起装置相对应的传动系。如果在此位置上配置传动系,传动 系的箱体上容易堆积泥或杂草等杂物,如果谷秆接触该堆积的异物,谷秆的搬送姿势会产 生混乱,由该混乱为起因,由供给搬送装置125将谷秆向脱谷装置104搬送时的穗前侧的齐 整将变差。于是,在脱谷装置104的脱谷处理时容易发生脱谷残留,容易导致谷粒回收效率 的低下。与此相对,本发明所述的收割部103,在为4垄收割的同时是不需要左右方向上的 中央侧的扶起装置的2框架4垄收割规格,能够避免如上的因异物的堆积导致的谷粒回收 效率的低下。如图15 17,图19和图20所示,左侧的扶起箱152A其下部通过左支撑部件166A 支撑在左分草管149A上。此外,其上部支撑在支撑部件136上。右侧的扶起箱152B其下 部通过右支撑部件166B支撑在左分草管149B上。此外,其上部通过拱状的连结部件167 连结到左侧的扶起箱152A的上部。即,右侧的扶起箱152B其上部通过连结部件167和左 侧的扶起箱152A支撑于支撑部件136上。并且,通过这些支撑结构,左右的扶起装置122A、 122B以越靠近它们的上部侧越位于车体后方侧的后倾的姿势装备于收割部103上。并且,作为左右的扶起装置122A,122B,采用伴随着车体的走行,通过将作物C的谷秆向扶起区域Aa2、Ab2在左右方向上滑动引导的引导部件来形成引导区域Aal、Abl的构 造,来代替通过使多个扶起爪159A、159B向左右方向拨入移动来形成引导区域Aal、Abl的
结构。 如图13 图18所示,收割装置123支撑于各分禾器121A 121C的分草管149A 149C上。并且,通过在其上侧以左右方向上一直线状地连续并排方式排列配置的多个可动 刀168相对在其下侧以左右方向上一直线状地连续并排方式排列配置的多个固定刀169在 左右方向上以固定行程往复滑动,收割由左右的扶起装置122A、122B所扶起的作物C的谷 秆。各可动刀168通过曲柄式的割刀驱动装置170与动力分配轴144连动,相对于固定刀 169在左右方向上以固定行程往复滑动。S卩,收割装置123构成为,通过从收割部103的动力分配轴144经由割刀驱动装置 170所传递的动力来动作,通过该动作,收割由左右的扶起装置122A、122B所扶起的作物C 的谷秆。图22是表示拨入搬送装置124A、124B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横截俯视图,图23是 表示拨入搬送装置124A、124B和供给搬送装置125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横截俯视图。如 图14 图19、图22以及图23所示,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124A、124B将对谷秆的株干侧的 上部进行拨入作用的皮带式拨入搬送装置171A、171B和作为对谷秆的株干部的下部进行 拨入作用的旋转体的镇压器172A、172B上下地配置,并且,在它们之间,配备将谷秆引导向 拨入搬送装置171A、171B和镇压器172A、172B的拨入搬送区域的引导部件173A、173B而构 成。左右的拨入搬送机构171A、171B,将橡胶制的拨入皮带174a、174b环绕于大径的驱动滑 轮175A、175B和小径的从动滑轮176A、176B而构成,其中该拨入皮带以固定间距一体地形 成拨入搬送用的多个突出部174a、174b。左右的拨入搬送机构171A、171B的上部装备了通 过与拨入皮带174a、174b的皮带侧一起将驱动滑轮175A、175B和从动滑轮176A、176B从上 方覆盖,防止谷秆卷入拨入搬送机构171A、171B的盖177A、177B。左右的镇压器172A、172B 其外周部以一定间距一体地形成了拨入搬送用的多个突出部172A、172B。左侧的拨入搬送装置124A,其拨入搬送机构171A的驱动滑轮175A和镇压器172A 通过L字状的支轴178支撑于支撑部件136上,使得其位于能够绕收割部103的左右方向 上的中央侧旋转的状态。此外,收割部103的左端部中,该拨入搬送机构171A的从动滑轮 176A被一体地装备于左支撑部件166A的左端部上的左辅助部件179A所支撑,使得其比驱 动滑轮175A更靠近车体前侧。右侧的拨入搬送装置124B,其拨入搬送机构17IB的驱动滑轮175B和镇压器172B 装备于外嵌在右传动轴148的筒轴180上,使得其位于收割部10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 艮口,右传动轴148和筒轴180作为支撑拨入搬送机构171B的驱动滑轮175B和镇压器172B 的支撑部件来起作用。此外,收割部103的右端部中,该拨入搬送机构171B的从动滑轮 176B,被一体地装备于右支撑部件166B的右端部上的右辅助部件179B所支撑,使得其比驱 动滑轮175B更靠近车体前侧。并且,通过该支撑构造,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124A、124B装备于收割部103上,使 得在使收割部103位于作业区域内的状态下,这些拨入搬送机构171A、171B的姿势为越靠 近收割部10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越位于车体后方侧的倾斜姿势,成为后部上抬的倾斜 姿势,此外,这些镇压器172A、172B的姿势为后部上抬的倾斜姿势。
由此,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124A、124B,通过这些拨入皮带174a、174b的突出部 174a、174b和镇压器172A、172B的突出部172A、172B,在收割部103的左右两侧上,将位于 这些搬送区域内的收割后的谷秆从左右外侧的下方接收并提起,同时拨向谷秆通过部127, 在谷秆通过部127之前,从前下方接收拨来的谷秆并提起,同时拨入谷秆通过部127,在谷 秆通过部127中,从前下方接收拨入的谷秆并提起,同时向位于谷秆通过部127的后方的供 给搬送装置125拨出,由此通过谷秆通过部127。结果,通过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124A、124B将收割后的谷秆拨入搬送时,能够使 谷秆的株干侧难以接触收割装置123,由此,能够避免由该接触引起谷秆的搬送姿势混 舌L以该混乱为起因,由供给搬送装置125将谷秆向脱谷装置104搬送时的穗前侧的齐整变 差,在脱谷装置104的脱谷处理时容易发生脱谷残留,即谷粒回收率的低下。左侧的拨入搬送装置124A,其驱动滑轮175A和镇压器172A—体地形成,使得其拨 入搬送机构171A的驱动滑轮175A和镇压器172A—体地旋转。右侧的拨入搬送装置124B, 其驱动滑轮175B和镇压器172B与筒轴180连结,使得其拨入搬送机构171B的驱动滑轮 175B和镇压器172B与筒轴180 —体地旋转。筒轴180通过齿轮式的减速机构181与右传 动轴148连动。左侧的镇压器172A与右侧的镇压器172B啮合连动。S卩,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124A、124B构成为,通过从右传动轴148通过减速机构 181和筒轴180所传递的动力来动作,通过该动作,将收割后的谷秆向作为左右的镇压器 172A、172B的啮合部的谷秆通过部127拨入搬送,并从谷秆通过部127向后方的供给搬送装 置125拨出搬送。如图10、图12、图13 图16以及图23所示,供给搬送装置125上下配备株干挟 持搬送机构182和穗端卡止搬送机构183而构成,其中,株干挟持搬送机构182挟持由左 右的拨入搬送装置124A、124B向谷秆通过部127的后方拨出的谷秆的株干侧,并向脱谷装 置104的挟持搬送机构131搬送,穗端卡止搬送机构183卡止谷秆的穗前侧,并向脱谷装置 104的供给口 104A搬送。株干挟持搬送机构182和穗端卡止搬送机构183构成使得,作为 它们的输入轴起作用的传动轴184通过一对锥齿轮185与收割部103的输入轴138连动, 由此将通过谷秆通过部127的谷秆从立起姿势变更到脱谷用的右倾姿势的同时,向脱谷装 置104供给搬送。供给搬送装置125构成使得能够以位于其搬送终端部125的收割部103的输入轴 138为支点上下摇动。然后,通过该上下摇动,能够对该搬送始端部125b相对于通过谷秆通 过部127的谷秆在秆长方向上进行位置调节,通过该位置调节,能够改变搬送来的谷秆相 对于脱谷装置104的内部的穗前侧的供给长度,能够进行调节脱谷装置104对谷秆的处理 深度的处理深度调节。收割部103中,竖直设置了引导杆186,其在抑制供给搬送装置125左右方向的振 动的同时,对供给搬送装置125的搬送始端部125b在上下方向上进行摇动引导。引导杆 186弯曲形成以供给搬送装置125的摇动支点为中心的圆弧状。供给搬送装置125中装备了调节单元187,通过以收割部103的输入轴138为支点 对供给搬送装置125在上下方向上进行摇动驱动,对供给搬送装置125的搬送始端部125b 相对于通过谷秆通过部127的谷秆在秆长方向上进行位置调节。此外,跨供给搬送装置125 的谷秆搬送通路188配备了支撑株干挟持搬送机构182的挟持引导杆189的支撑框架190。
调节单元187构成使得,由收割部103上配备的电动机191的动作,通过电动机 191的输出轴(图中未示出)上配备的小齿轮(图中未示出)和与该小齿轮啮合的扇形齿 轮192对一体装备在扇形齿轮192上的摇动臂193进行摇动,由此对通过悬杆194连接到 摇动臂193的供给搬送装置125在上下方向上进行摇动驱动。支撑框架190上配备了检测由供给搬送装置125所搬送的谷秆的穗端位置的穗端 传感器195。穗端传感器195上配备了 一对传感器臂196A、196B。一对传感器臂196A、196B 在由供给搬送装置125所搬送的谷秆的穗前侧以在秆长方向上隔开给定的间隔来放置的 方式来配置。并且,穗端传感器195将由一对传感器臂196A、196B检测出的谷秆的穗端位 置输出到利用微计算机构成的控制装置197中。控制装置197中,配备了处理深度调节用 的控制单元197A,该控制单元基于穗端传感器195的输出,控制调节单元187的电动机191 的动作,使得供给到脱谷装置104的内部的谷秆的穗前侧的长度固定。控制单元197A通过 控制电动机191的动作,使得维持在位于谷秆的株干侧的传感器臂196A检测到谷秆的穗前 侧且位于谷秆的穗前侧的传感器臂196B检测不到谷秆的穗前侧的状态,从而使得供给到 脱谷装置104的内部的谷秆的穗前侧的长度固定。

虽然省略图示,一对的传感器臂196A、196B构成为能够一体地进行相对于供给搬 送装置125所搬送的谷秆的在秆长方向上的位置变更。然后,通过该位置变更,将两传感器 臂196A、196B的位置向谷秆的株干侧变更,由此能够将脱谷装置104的谷秆处理深度调节 到使供给到脱谷装置104的内部的谷秆的穗端长度变短的浅处理侧。此外,通过将两传感 器臂196A、196B的位置向谷秆的株干侧变更,能够将脱谷装置104的谷秆处理深度调节到 使供给到脱谷装置104的内部的谷秆的穗端长度变长的深处理侧。图10 图12、图15和图16所示,穗端传感器195上装备了能够进行一对传感器 臂196A、196B的位置变更操作的操作杆198。操作杆198配置设定在穗端传感器195的靠 近驾驶部102的位置上。由此,在驾驶部102中就能够操作操作杆198,能够调节脱谷装置 104的谷秆处理深度。如图17、图18和图22所示,在收割部103中,中分禾器121C配置为位于谷秆通过 部127的左右宽度内的左右镇压器172A、172B的槽直径da、db之间。通过该配置,在由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124A、124B将收割后的谷秆向谷秆通过部 127搬送时,能够防止该谷秆越过中分禾器121C而移动。结果,和谷秆越过中分禾器121C 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该谷秆的株干侧难以接触中分禾器121C,由此,能够避免由该接触引 起谷秆的搬送姿势混乱为起因,由供给搬送装置125将谷秆向脱谷装置104搬送时的穗前 侧的齐整变差,在脱谷装置104的脱谷处理中容易发生脱谷残留,即谷粒回收率的低下。此外,如上所述,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124A、124B,在使收割部103位于作业区域 内的状态下,这些拨入搬送机构171A、171B的姿势为越靠近收割部10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 央侧越位于后方的倾斜姿势,并成为后部上抬的倾斜姿势,此外,这些镇压器172A、172B的 姿势为后部上抬的倾斜姿势,由此,在使收割部103位于作业区域内的情况下,对于为水平 姿势或者大致水平姿势的中分禾器121C,越靠近其搬送方向的下手侧,越从中分禾器121C 向上方偏离。由此,能够防止由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124A、124B向谷秆通过部127拨入搬 送的谷秆在谷秆通过部127中接触中分禾器121C,结果,能够阻止以该接触引起的谷秆的 搬送姿势的混乱为起因的谷粒回收率的低下。
图24为表示4垄收割作业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概略俯视图,图25是表示3垄收割 作业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概略俯视图。如图12、图13、图24和图25所示,位于收割部103的 左侧端(收割部103中远离驾驶部102侧的左右一侧)的左分禾器121A和左侧(远离驾 驶部102的一侧)的履带113A配置为使得左分禾器121A的分草始端121Aa与左侧的履带 113A的左端部113Aa在车体左右方向上的位置一致。此外,位于收割部的103的右侧端(收 割部103中驾驶部102侧的左右一侧)的右分禾器121B和右侧(驾驶部侧)的履带113B 配置为使得在右侧的履带113B的右端部113Ba从右分禾器121B的分草始端121Ba向车体 右外侧稍微凸出的状态下,右分禾器121B的分草始端121Ba和右侧的履带113B的右端部 113Ba在车体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大约一致。

S卩,左右的履带113A、113B在左右方向上隔开给定间隔来配置,使得使它们的车 体横向外侧的端部间距离L比构成为能够进行最大4垄收割搬送的收割部103的作业宽度 W更大。由此,能够增大左右的履带113A、113B的辙间距离,不会导致因各履带113A、113B 的接地长度变长引起的转向性能低下,能够提高在湿田中的性能。此外,左侧的履带113A,通过使其左端部113Aa的位置与左分禾器121A的分草始 端121Aa在左右方向上一致,左侧的履带113A不会从该分草始端121Aa向车体左侧凸出。 由此,在机体101的左外侧存在未收割的作物Cx的外围收割或机体101的左右两侧外侧存 在未收割的作物Cx、Cy的中央收割等的作业走行时,能够防止左侧的履带113A压踏位于其 左外侧近旁的未收割作物Cx,或者左侧的履带113A将泥溅到其左外侧近旁的未收割作物 Cx上等的问题的发生,能够避免因压踏和溅泥导致的作业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右侧的履带113B,通过使其右端部113Ba的位置与右分禾器121B的分 草始端121Ba在左右方向上大约一致,在机体101的左右两侧外侧存在未收割的作物Cx、Cy 的中央收割等作业走行时,如果设定使得右分禾器121B的分草始端121Ba通过收割部103 的作业宽度内最右边的作物Cb和与该作物Cb相邻的作业宽度外的作物Cy之间的作业宽 度内的作物Cb,能够防止右侧的履带113B压踏位于其右外侧近旁的未收割作物Cy等的问 题的发生,能够避免因压踏导致的作业效率的低下。此外,右侧的履带113B的从右分禾器121B的分草始端121Ba向车体右外侧凸出 的长度Lz,只需为能够防止右侧的履带113B压踏位于车体右外侧近旁的未收割作物Cy的 长度即可,例如,从与作物C的种植间隔Sc的关系,可以设定为Lz = l/3*Sc或Lz = l/4*Sc 等各种长度,但优选LzS l/6*Sc。于是,该凸出长度Lz越短,越能抑制右侧的履带113B将 泥溅到车体右外侧近旁的未收割作物Cy,能够防止溅泥导致的作业效率的低下。相反,该凸 出长度Lz越长,则左右履带113A,113B的辙间距离越长,能够提高在湿田中的性能。S卩,在外围收割或中央收割等的作业走行时,能够构成可防止左右的履带113A、 113B对未收割作物Cx、Cy的压踏或对未收割作物Cx、Cy溅泥的全面收割的规格。并且,也可以配置右侧的履带113B使得,其右端部113Ba与右分禾器121B的分 草始端121Ba在左右方向上一致,或者比右分禾器121B的分草始端121Ba更靠近车体内 侧。此外,也可以配置左侧的履带113A,使得其左端部113Aa比左分禾器121A的分草始端 121Aa更靠近车体内侧,并且,在能够防止左侧的履带113A压踏位于车体左外侧近旁的未 收割作物Cx,并且抑制对未收割作物Cx的溅泥的范围内,也能够配置使得其左端部113Aa 比左分禾器121A的分草始端121Aa更靠近车体左外侧。
如图24所示,3个分禾器121A 121C配置使得,在收割4垄作物C的作业走行 时,将右分禾器121B相对作物C调整位置,使得其分草始端121Ba通过收割部103的作业 宽度内最右边的作物Cb和该作物Cb相邻的右侧的作业宽度外的作物Cy或者作物的收割 轨迹Cz之间的、作业宽度内的作物Cb的侧旁的情况下,中分禾器121C通过成为其作用对 象的作业宽度内的左右方向上的中间侧的2垄作物Ce、Cd的中间位置或者大致中间位置, 并且,左分禾器121A通过收割部103的作业宽度内最左边的作物Ca和与该作物Ca相邻的 左侧的作业宽度外的作物Cx或者作物的收割轨迹Cz之间的、比它们的中间位置更靠近作 业宽度内的作物Ca的位置。 S卩,在4垄收割的作业走行时,将因位于驾驶部102的前下方使得从驾驶部102目 视性高的右分禾器121B的分草始端121Ba调整位置使其通过位于作业宽度内的最右边的 作物Cb的右横向侧附近,由此对于因远离驾驶部102从驾驶部102目视性低的左分禾器 121A和中分禾器121C,不必进行它们的目视确认,能够从偏离作物C的种植位置的合适的 位置通过,能够避免这些分禾器121A、121C推倒或者压踏作物C。由此,在作物的C的倒伏严重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并可靠地将各分禾器121A 121B调整位置到对应于作物C合适的位置上,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各分禾器121A 121B 以及左右的扶起装置122A、122B的谷秆扶起。此外,由于中分禾器121C通过位于作业宽度内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的2个作物 CcXd的中间位置或者大致中间位置,因此能够使导入到左侧的扶起框架126A的框架内的 2垄作物Ca、Cc的谷秆和导入右侧的扶起框架126B的框架内的2垄作物Cb、Cd的谷秆位 于在中分禾器121C的正上方、隔着谷秆通过部127左右对称的位置上,能够使成为其左右 对象的谷秆离谷秆通过部127的距离同样地缩短。由此,使在左右的扶起框架126A、126B中分别导入2垄的作物C的谷秆的同时,中 分禾器121C远离位于作业宽度内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的2个作物Cc、Cd的中间位置,能 够防止导入左右的扶起框架126A、126B中的任一个的谷秆离谷秆通过部127的距离不必要 地变长,左右任一个的拨入搬送装置124A、124B的谷秆搬送效率降低。此外,能够防止左右 任一个的拨入搬送装置124A、124B的谷秆的搬送中产生不必要的延迟,能够防止由于以 该延迟为起因的谷秆的搬送姿势的混乱,由供给搬送装置125将谷秆向脱谷装置104搬送 时的穗前侧的齐整变差,在脱谷装置104的脱谷处理时容易发生脱谷残留,即谷粒回收率 的低下。并且,由于左分禾器121A通过位于作业宽度内的最左边的作物Ca的左侧横向近 旁,在收割4垄作物C的作业走行时,始终有如下需要对右分禾器121B的分草始端121Ba 进行位置调整,使其通过位于作业宽度内最右边的作物Cb的右侧横向近旁。由此,在收割4垄作物C的作业走行时,始终能够使各分禾器121A 121C可靠地 通过相对于作物C的上述的合适位置,结果,能够实现收割4垄作物C的作业走行时的作业 性的提高。如图25所示,3个分禾器121A 121C配置使得,在收割3垄作物C的作业走行 时,将右分禾器121B相对于右侧的作物的收割轨迹Cz调整位置,使得其分草始端121Ba通 过与收割部103的作业宽度内最右边的作物Cb相邻的右侧的作物的收割轨迹Cz上方的情 况下,中分禾器121C通过比位于成为其作用对象的作业宽度内的右侧和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的2个作物Cb、Cc之间的右侧的作物Cb更靠近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的作物Cc的位 置,并且,左分禾器121A通过成为其作用对象的收割部103的作业宽度内最左边的作物Ca 和与该作物Ca相邻的左侧的作业宽度外的作物Cx或者作物的收割轨迹Cz之间的中间位 置或者大致中间位置。即,在3垄收割的作业走行时,将因位于驾驶部102的前下方使得从驾驶部的目视 性高的右分禾器121B的分草始端121Ba调整位置使其通过右侧的收割轨迹Cz的上方,由 此对于因远离驾驶部102从驾驶部102目视性低的左分禾器121A和中分禾器121C,不必进 行它们的目视确认,能够在离开作物C的种植位置的合适的位置通过,能够避免这些分禾 器121A、121C推倒或者压踏作物C。由此,即使在作物的C的倒伏严重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并可靠地将右分禾器121B 和中分禾器121C调整位置到对于作物C合适的位置,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各分禾器 121A 121B以及左右的扶起装置122A、122B的谷秆的扶起。此外,由于中分禾器121C通过位于作业宽度内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的作物Cc 的右侧横向近旁,因此能够使导入到左侧的扶起框架126A的框架内的2垄作物Ca、Cc的 谷秆和导入到右侧的扶起框架126B的框架内的1垄作物Cb的谷秆中的、离位于中分禾器 121C的正上方的谷秆通过部127最远的左侧的作物Ca的谷秆离谷秆通过部127的距离最短。由此,能过提高通过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124A、124B将3垄谷秆向谷秆通过部127 拨入搬送时的搬送效率。此外,能够防止左右任一个的拨入搬送装置124A、124B的谷秆的 搬送中产生不必要的延迟,能够防止由于以该延迟为起因的谷秆的搬送姿势的混乱,由供 给搬送装置125将谷秆向脱谷装置104搬送时的穗前侧的齐整变差,在脱谷装置104的脱 谷处理时容易发生脱谷残留,即谷粒回收率的低下。此外,由于左分禾器121A通过位于作业宽度内的最左边的作物Ca和左侧的作业 宽度外的作物Cx或者作物的收割轨迹Cz之间的中间位置或者大致中间位置,在收割3垄 作物C的作业走行时,能够使从驾驶部102目视性最低的左分禾器121A位于在其作用范围 内、离其作用对象的作物C的种植位置最远的位置上。由此,在收割3垄作物C的作业走行时,能够使从驾驶部102目视性最低的左分禾 器121A良好地作用于其作用对象的作物C,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左分禾器121A位于作用对象 的作物C的种植位置上。另外,作为用于满足上述3个分禾器121A 121C和作物C的位置关系的3个分 禾器121A 121C的具体配置,3个分禾器121A 121C的左右间隔Sa、Sb和作物C的种植 间隔Sc之间的关系,可考虑为Sa = Sb = 1. 75*Sc的配置、Sa=Sb N 1.75*Sc的配置,或 者 Sa> Sb 下 Sah 1.75*Sc 且 Sbh 1.75*Sc 的配置,或者 Sa 小于 Sb 下 Sa— 1.75*Sc 且Sbh 1.75*Sc的配置等。并且,在收割4垄作物c的作业走行时,优选使左分禾器121A 与位于其右侧横向的作业宽度内的最左边的作物Ca的间隔距离La大于右分禾器121A与 位于其左侧横向的作业宽度内的最右边的作物Cb的间隔距离Lb。如图12、13和图17所示,左右的分禾器121A、121B构成使得它们的分草具151A、 151B的姿势为越靠近车体后部侧越位于车体左右方向的车体内侧的倾斜姿势。由此,能够 使位于收割部103的作业宽度内的左右两端部的作物Ca、Cb更容易向作业宽度内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 靠近。如图10 图13和图15 图18所示,收割部103的左右方向的前端部上配备了 左分草杆199A、右分草杆199B和位于该左分草杆199A和右分草杆199B的左右方向上的中 央的中分草杆199C。如图10、图12、图13和图15所示,左分草杆199A装备在收割部103的左侧部,使 得其通过摇动,能够在向机体101的左外方伸出方式倾斜的作用姿势和退入机体侧的立起 的收纳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变换。并且,通过将左分草杆199A切换到作用姿势,能够阻止存 在于机体101的左外侧的未收割作物Cx向车体内侧方向的倒伏。图26为表示左分草杆199A的分草终端部侧的安装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如 图10、图12、图13、图15和图26所示,左分草杆199A将其分草始端部199a通过第1连结 部200可摇动地连结于左分草具151A上。此外,将从该分草终端部侧伸出的连结杆201的 伸出端部201a通过第2连结部202可摇动地连结于收割部103的支撑部件136上。第1连结部200由焊接于左分草具151A上的L字形托架203和将左分草杆199A 的分草始端部199a可摇动地连结于该托架203上的连结销204构成,并使得连结销204接 近于左分草具151A的左侧部。第2连结部202由焊接于支撑部件136的托架205、将连结杆201的伸出端部201a 可摇动地连结于该托架205上的连结销206以及能够保持左分草杆199A的姿势的保持机 构207构成。并且,有效利用左侧的扶起框架126A上的左侧端部的正后方位置上存在的空 间,配置使得位于比第1连结部200更靠近收割部10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并且比左侧 的履带113A的左端部113Aa更靠近机体10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保持机构207构成为,在托架205上形成了以连结销206为中心的圆弧状的长孔 205a,在将螺栓208插过该长孔205a后,在该螺栓208的插过始端侧外嵌压缩弹簧209,螺 合一对螺母210,在压缩弹簧209的作用下,通过压接连结杆201的伸出端部201a和托架 205,在容许沿长孔205a进行左分草杆199A的作用姿势和收纳姿势之间的摇动操作的同 时,进行左分草杆199A的姿势保持。通过上述的结构,即使第2连结部202以配备了保持机构207的大型方式所构成, 在左分草杆199A的姿势切换到收纳姿势时,在使收割部103的左端部位于埂边对埂边的作 物C进行收割的作业走行时等情况下,能够避免第2连结部接触田埂等其它物体而变形。这 在由混凝土块等形成较低的田埂的田地中,在防止因接触该混凝土块引起第2连结部202 的变形方面尤其有效。此外,通过第1连结部200的连结销204和第2连结部202的连结销206的中心 的左分草杆199A的摇动轴心P是越靠近收割部103的后部侧越位于收割部103的左右方 向上的中央侧的倾斜姿势,因此与将左分草杆199A的摇动轴心P设定为沿着收割部103的 前后方向的姿势相比,能够减小将左分草杆199A在收纳姿势和作用姿势之间进行摇动操 作时的操作角,能够提高左分草杆199A的操作性。图27是显示左分草杆199A切换到收纳姿势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如图13 和图27所示,左分草杆199A构成为,在其收纳姿势中,在其分草终端部199b位于比收割部 103的左端侧更靠近机体10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的状态下,其分草终端部199b和收割 部103的左端侧在车体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大约一致。
由此,左分草杆199A,在其收纳姿势中,在其分草终端部199b位于比左侧的履带 113A的左端部113Aa更靠近机体10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的状态下,其分草终端部199b 和左侧的履带113A的左端部113Aa在车体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大约一致。S卩,通过将左分草杆199A切换到收纳姿势,能够使左分草杆199A的分草终端部 199b位于比收割部103的左侧端和左侧的履带113A的左端部113Aa更靠近机体101的左右 方向上的中央侧,由此,能够使左分草杆199A的整体比挟持搬送机构131的左外侧端更靠 近车体左右方向的车体内侧,其中该挟持搬送机构131比左侧的履带113A的左端部113Aa 更靠近车体左外侧。结果,与左分草杆199A的分草终端部199b等比挟持搬送装置131的 左外侧端更靠近车体左外方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将左分草杆199A切换到收纳姿势状态下 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的左右宽度变小,能够提高对车库等的收纳性。左分草杆199A构成使得在其收纳姿势下,其分草终端部199b比供给搬送装置125 的谷秆搬送通路188更靠近车体上方侧。由此,即使在将左分草杆199A切换到收纳姿势的 状态下,能够由供给搬送装置125将 谷秆在不接触左分草杆199A的分草终端部199b的情 况下向脱谷装置104搬送。即,即使在将左分草杆199A切换到收纳姿势的状态下进行作业走行,能够避免由 供给搬送装置125所搬送的谷秆接触左分草杆199A的分草终端部199b。结果,能够避免 由于以该接触为起因的谷秆的搬送姿势的混乱而引起的穗前侧的齐整变差,在脱谷装置 104的脱谷处理时容易发生脱谷残留,即谷粒回收率的低下。并且,在将左分草杆199A切换到收纳姿势的状态下,由于左分草杆199A的整体比 脱谷装置104的挟持搬送装置131的左外侧端更靠近车体左右方向上的车体内侧方向,因 此在埂边进行作业走行等情况下,能够使车体更靠近田埂的状态下进行作业走行,更容易 进行左分禾器121A对埂边的作物C的位置调整。结果,能够提高在埂边的作业性。此外,对于秆长为65 75cm左右、倒伏的担忧较少的短秆的作物C,通过将左分草 杆199A切换到收纳姿势使得左分草杆199A不作用于其穗端,能够避免因左分草杆199A对 作物C的谷秆的分草作用使得谷粒脱离谷秆,结果,能够提高谷粒回收效率。这在收割容易 脱粒的籼稻等时尤为有效。如图10 图13和图15 图17所示,中分草杆199C在收割部103C的前端部中, 竖立设置在中分草具151C到连结部件167之间,使其位于左右的扶起装置122A、122B的大 致左右方向上的中间位置。由此,通过左右的各扶起装置122A、122B的引导区域Aal、Abl中的各扶起爪159A、 159B的拨入作用而向另一边的扶起装置122A、122B倒伏从而在各扶起装置122A、122B的扶 起区域Aal、Abl的车体前方上从车体正面视角上成交差的作物C的谷秆通过中分草杆199C 的分草作用,向着所对应的扶起装置122A、122B的扶起区域Aal、Abl向左右分开。

结果,能够避免所收割的作物C的谷秆因各扶起装置122A、122B的引导区域Aal、 Abl中的各扶起爪159A、159B的拨入作用而在各扶起装置122A、122B的扶起区域Aal、Abl 的车体前方侧从车体正面视角交叉并交缠,能够防止其交缠 引起的作物谷秆的扶起效率底 下或扶起不良的发生。如图12、图13、图17、图21和图22所示,在右侧的扶起框架126B上配备的2垄用 扶起装置122B构成使得其扶起区域Aa2位于远离驾驶部102的左侧。
由此,与右侧的扶起框架126B上装备了以扶起区域Ab2位于为驾驶部侧的右侧的 方式构成的2垄用扶起装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从驾驶部102对车体前方的视线更良好,能 够提高从驾驶部102对车体前方的作业地等的目视性。左右的扶起装置122A、122B以使它们的扶起区域Aa2、Ab2的左右宽度Wa、Wb对应 于最大2垄的谷秆的扶起的宽度的方式形成。此外,左右的扶起装置122A、122B上配备的 扶起爪159A、159B形成了对应较宽扶起区域Aa2、Ab2的长度。由此,在进行左右的扶起装置122A、122B始终分别扶起2垄的谷秆的4垄收割的 作业走行时,能够防止谷秆通过左右对应的扶起区域Aa2、Ab2时的阻力超过容许范围。结 果,在进行4垄收割的作业走行时,能够平滑并良好地进行左右扶起装置122A、122B的谷秆 扶起。此外,由于使各扶起爪159A、159B形成了对应较宽扶起区域Aa2、Ab2的长度,能够 防止在较宽的扶起区域Aa2、Ab2中形成扶起爪159A、159B不作用于谷秆的死区。结果,使 左右的扶起装置122A、122B的各扶起区域Aa2、Ab2形成了容许2垄谷秆通过的宽度的同 时,能够可靠地进行左右的扶起装置122A、122B对谷秆的扶起。并且,不管是在3垄收割的作业走行时还是在4垄收割的作业走行时,仅使始终供 给了 2垄谷秆的左侧的扶起装置122A其扶起区域Aa2的左右宽度Wa形成了对应最大2垄 谷秆的扶起的宽度,并且,其扶起爪159A可构成为对应较宽的扶起区域Aa2的长度。如图11、图14和图16 图18所示,割刀驱动装置170配置于中间部件135的右 端部使得位于收割部103的右侧端。由此,能够防止将割刀驱动装置170配备于收割部103 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的情况下所导致的收割后的谷秆缠绕于割刀驱动装置170的不理 想,和将割刀驱动装置170配备于收割部103的左侧端的情况下导致的仅在机体101的左 外方存在未收割的作物Cx的作业频度较高的外围收割的作业走行时该未收割作物Cx缠绕 在割刀驱动装置170上的不理想。此外,因使供给搬送装置125配置于收割部103上的靠左的位置上使得拨入搬送 到谷秆通过部127的谷秆向车体左侧的脱谷装置104供给搬送,重量比较大的割刀驱动装 置170配备于左侧较重的收割部103的右侧端,能够提高收割部103的左右平衡。收割部103的右侧端上配置了覆盖割刀驱动装置170的金属板制的盖211。盖211 利用将右分禾器121B连结到中间部件135的右端部的3颗螺栓212之中的上侧的两颗螺 栓212,与右分草杆199B共同连结到中间部件135的右端部。由此,在机体101的右外侧方存在未收割作物Cy的中央收割的作业走行时,由于 右分草杆199B和盖211,能够避免该车体右外侧的未收割作物Cy缠绕于割刀驱动装置170上。此外,与用螺栓将右分禾器121B、右分草杆199B和盖211分别连结于中间部件 135的右端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组装性。而且,进行右分草杆199B和盖211的更换的情 况下,能够防止右分禾器121B从中间部件135的右端部完全卸下的同时进行它们的更换。如图11 图13所示,位于机体101的前部右侧端的侧框架213,其前半部向车体 左右方向倾斜,使得越靠近前端侧越接近右侧的履带113B的右端部113Ba。由此,在机体 101的右外侧方也存在未收割作物Cy的中央收割的作业走行时,能够使侧框架213的外侧 面213a起到作为引导面将车体右外侧方的未收割作物Cy引导到车体右外侧的作用。结果,能够和分草杆199B —起,阻止存在于机体101的右外侧的未收割作物Cy向车体内侧的倒
伏。
并且,在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124A、124B中,在左右的拨入搬送机构171A、171B通 过橡胶制的拨入皮带174a、174b进行谷秆的拨入搬送而作用于收割前的谷秆的情况下,拨 入皮带174a、174b的突出部174a、174b因收割前的谷秆的强度而变形,由该变形,在直到收 割该谷秆前,不会将该谷秆向谷秆通过部127拨入搬送。此外,通过此时的作业走行,将收 割前的谷秆压弯向车体前方。因此,如此压弯的谷秆到达收割装置123的收割位置并被收割时,在收割的同时, 有时在从压弯向车体前方的状态回到笔直的状态的复原作用下,向远离左右的拨入搬送机 构171A、171B的车体前方侧跳出,离开左右的拨入搬送机构171A、171B的搬送区域,散落到 收割装置12的前方。如果发生这样的现象,散落到收割装置12的前方的谷秆被伴随着作业走行而向 左右的拨入搬送机构171A、171B的搬送区域依次导入的后继的未收割谷秆按回到收割装 置12的收割位置,其株干侧和未收割的谷秆一起再次被收割。如果发生这样的谷秆的二次收割,则谷秆的杆长变得不齐整,由该不齐整为起因, 在将谷秆向脱谷装置104搬送时的穗前侧的齐整变差,于是,在脱谷装置104的脱谷处理时 容易发生脱谷残留,结果,容易导致谷粒回收效率的低下。于是,如图17、图18、图22和图23所示,该联合收割机中,使得左右的拨入搬送装 置124A、124B中的左右的拨入搬送机构171A、171B构成为它们的直线搬送通路214A、214B 相对于车体前后方向、向车体左右方向的倾斜角θ a、0 b相同。此外,设定左右的拨入搬送 机构171A、171B和供给搬送装置125的姿势,使左侧的拨入搬送机构171A的直线搬送通路 214A和右侧的拨入搬送机构171B的直线搬送通路214B之间的夹角θ A大于左侧的拨入搬 送机构171Α的直线搬送通路214Α与供给搬送装置125中的株干挟持搬送装置182的直线 搬送通路215之间的夹角θ B。若如此设定左右的拨入搬送机构171Α、171Β的姿势,则通过在收割装置123的上 方排列配置多个可动刀168和固定刀169使其在左右方向上直线状地连续排列,可以使直 线搬送通路214Α、214Β相对于在左右方向上直线状排列的各可动刀168和固定刀169的收 割位置而位于大致沿着收割位置的状态。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124Α、124Β通过收割装置123作用于 收割前的谷秆,能够有效地抑制因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124Α、124Β作用于收割前的谷秆而 导致的谷粒回收效率的低下。此外,能够使由收割装置123刚刚收割的谷秆通过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124Α、 124Β迅速地向谷秆通过部127拨入搬送,结果,能够提高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124Α、124Β对 谷秆的拨入搬送效率。如图17和图22所示,在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124Α、124Β中,在引导部件173Α、 173Β上配备了从收割部103的左右的端部向对应的左右的镇压器172Α、172Β的旋转中心延 伸的直线引导部173Α、173Β。各直线引导部173Α、173Β形成为垂直车体前后方向的横向直 线状。由此,左右的引导部件173Α、173Β的直线引导部173Α、173Β在作业走行时,作用于收割前的谷秆上,能够防止该谷秆被压弯向车体前方。结果,能够避免该压弯的谷秆在收割 时由从压弯状态的复原作用散落于收割装置12的前方而被二次收割。如图12和图23所示,供给搬送装置125以搬送始端部125b从车体正面视角与驾 驶部102重合的方式设定其搬送姿势。由此,通过以2框架4垄收割的规格构成收割部103, 使得左分禾器121A的分草始端121Aa和左侧的履带113A的左端部113Aa在车体左右方向 上的位置一致,并且右分禾器121B的分草始端121Ba和右侧的履带113B的右端部113Ba 在车体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大致一致,则相对于位于车体10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间部的谷秆 通过部127,能够使供给搬送装置125的搬送始端部125b位于能够直接地接收通过谷秆通 过部127后的谷秆的谷秆通过部127的正后方的位置上。即,能够得到在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124A、124B和供给搬送装置125之间没有对 谷秆的交接进行中转的辅助搬送装置的、适合于以2框架4垄收割规格构成的收割部103 的供给搬送结构。驾驶部102在与供给搬送装置125的搬送始端部125b在车体正面视角中重合的 侧板115的前端部上形成容许供给搬送装置125的搬送始端部125b进入的凹部102a。 供给搬送装置125增大相对于车体前后方向的株干挟持搬送机构182的直线搬送 通路215向车体左右方向的倾斜角θ c和相对于车体前后方向的穗端卡止搬送机构183的 直线搬送通路216向车体左右方向的倾斜角θ d,使得将搬送始端部125b进入驾驶部102 的凹部102a。由此,与驾驶部102上不形成凹部102a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供给搬送装置125的 搬送始端部侧接近驾驶部102,由此能够缩短供给搬送装置125的车体前后方向上的长度, 能够缩短联合收割机的全长。此外,随着供给搬送装置125的搬送始端侧更靠近驾驶部102,由此,供给搬送装 置125的支撑框架190上配备的处理深度调节用的操作杆198也更靠近驾驶部102,结果, 从驾驶部102能够更容易进行对处理深度调节用的操作杆198的操作。并且,若增大供给搬送装置125相对于车体前后方向向车体左右方向的倾斜角 θ C、θ d,则供给搬送装置125靠近左侧的拨入搬送机构171Α。因此,由供给搬送装置125 搬送的谷秆的株干侧接触左侧的拨入搬送机构171A,导致谷秆的搬送姿势混乱。因此,如图10、图11、图14 图16和图18所示,在该联合收割机中,将左侧的拨 入搬送机构171A的高度位置配置为比右侧的拨入搬送机构171B更低。由此,能够防止由 供给搬送装置125搬送的谷秆的株干侧接触左侧的拨入搬送机构171A而导致其谷秆的搬 送姿势混乱,能够防止由该混乱为起因,由供给搬送装置125将谷秆向脱谷装置104搬送 时的穗前侧的齐整变差,在脱谷装置104的脱谷处理时容易发生脱谷残留,即谷粒回收效 率的低下。此外,如果左侧的拨入搬送机构171A构成为2垄用,并且增大供给搬送装置125 相对于车体前后方向向车体左右方向的倾斜角θ c、θ d,则左侧的扶起框架126A所收割的 谷秆由左侧的拨入搬送机构171A和供给搬送装置125以大致U字形搬送。因此,在成为该 大致U字形搬送的谷秆的搬送方向的切换地点的谷秆通过部127上,该谷秆的株干侧有因 离心力而大幅摇动的倾向。因此,如图10、图11、图15 图19和图22所示,在该联合收割机中,在伸出部件134和中间 部件135之间安装了前后方向的连结部135A,通过使伸出部件134从谷秆通过 部127向车体后方侧偏离,在伸出部件134和中间部件135之间,形成了能够容许从左右的 拨入搬送装置124A、124B转移到供给搬送装置125的谷秆的株干侧通过的、前后宽度较大 的转移通路217。由此,在谷秆通过部中,即使谷秆的株干侧因离心力而大幅摇动,也能够防止该谷 秆的株干侧接触伸出部件134的伸出端,能够防止由该接触带来的谷秆的搬送姿势的混乱 而引起的谷秆的穗前侧的齐整变差,在脱谷装置104的脱谷处理中容易发生脱谷残留,即 谷粒回收率的低下。此外,配置伸出部件134使其位于比谷秆通过部127更靠近收割部103的左端侧。 由此,在谷秆通过部127中,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因离心力而大幅摇动的谷秆的株干侧接触 伸出部件134的伸出端,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因该接触而引起的谷粒回收率的低下。进一步地,形成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124A、124B的引导部件173A、173B使得将通 过谷秆通过部127的谷秆的株干侧向供给搬送装置125引导,并且,左侧的引导部件173A 的引导终端部73c固定于支撑部件136,右侧的引导部件173A的引导终端部73d固定于伸 出部件134的伸出端部。由此,在谷秆通过部127中,即使谷秆的株干侧因离心力而大幅摇动,也能够通 过右侧的引导部件173B有效地防止其摇动,能够将该谷秆的株干侧通过左右的引导部件 173A、173B迅速并可靠地转移到供给搬送装置125的株干挟持搬送机构182中。结果,能够 防止因转移不良而导致的谷秆堵塞或因转移不良使得谷秆的搬送姿势混乱而导致的谷粒 回收率的低下。如图15、图18和图22所示,在连结部135A的上方,从伸出部件134的伸出端到中 间部件135装备了支撑板218,其从下方接住并支撑从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124A、124B转移 到供给搬送装置125的谷秆的下端。由此,能够使从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124A、124B向供给搬送装置125转移的谷秆 的株干侧更容易变得齐整。结果,谷秆的穗前侧变得齐整,在脱谷装置104的脱谷处理中脱 谷残留难以发生,能够提高谷粒回收率。图28是表示收割部103的另一方式的收割部103的左侧面图,图29是表示收割 部103的另一方式的收割部103的正面图。如这些图所示,收割部103通过更换左分禾器 121A,能够在其左侧端部上的左分草具151A和左侧的扶起装置122A之间装备驱动式的分 草装置219。如图14、图28和图29所示,分草装置219能够由从左侧的扶起装置122A的输入 轴153A通过锥齿轮式的辅助传动机构220所获得的动力来驱动。接着,由该驱动,通过环 绕配备于其上部的驱动链轮221和配备于其下部的从动链轮222的循环链223的转动,通 过以一定间距排列配备于该循环链223的多个扶起爪224,将收割部103的作业宽度内最左 的作物Ca和与该作物Ca相邻的左侧作业宽度外的作物Cx梳理分开。即,通过在左分草具151A和左侧的扶起装置122A之间装备驱动式的分草装置 219,能够提高收割部103的作业宽度内最左的作物Ca和与该作物Ca相邻的左侧作业宽度 外的作物Cx的分草精度和分草效率。其效果在作物C的倒伏严重的田地中进行收割作业 的情况下表现得尤为明显。
分草装置219以向着车体左右方向上的车体内方倾倒的倾斜姿势装备。由此,将 收割部103的作业宽度内最左的作物Ca和与该作物Ca相邻的左侧的作业宽度外的作物Cx 梳理分开的同时,能够将作业宽度内最左边的作物Ca的穗前侧梳向左侧的扶起装置122A 的扶起区域Aal。由此,能够 提高左侧的扶起装置122对作物C的扶起精度和扶起效率。其效果在 利用左侧扶起装置122A扶起2垄作物C的情况下表现得尤为显著。[第2实施方式的其它方式][1]作为收割部103,也可以是左右的扶起框架126A、126B中的任一个(例如,驾 驶部侧的扶起框架126B)构成为1垄用,并且,另个构成为2垄用的2框架3垄收割规格。[2]也可以在机体101的右侧连结收割部103,在机体101的左侧形成驾驶部102。[3]作为分草装置219也可以采用非驱动式。此外,也可以将分草装置219的姿态 设定为垂直姿势。[4]也可以将连结部135A —体地形成于伸出部件134的伸出端,此外,也可以独立 地形成连结部135A,连结于中间部件135和伸出部件134上。[第2实施方式的摘要]如上所述,该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以以下结构为特征。即一种联合收割机的收割搬送结构,在机体左右一侧上连结收割部,在所述机体的 左右方向上的另一侧上形成驾驶部,在所述机体中的所述收割部的后方的位置上配备了脱 谷装置,所述收割部上,以扶起装置位于相邻2个分禾器之间的方式来配备3个分禾器和 左右一对的扶起装置,形成左右一对的扶起框架,左右的所述扶起框架上,分别配备了拨入搬送装置,将所述收割部上左右方向上 直线状配备的收割装置所收割的作物的谷秆拨入搬送到左右的所述扶起框架之间形成的 谷秆通过部,所述收割部上,配备了供给搬送装置,将由左右的所述拨入搬送装置搬送到所述 谷秆通过部的作物的谷秆搬送到所述脱谷装置,其中,构成使得远离所述驾驶部侧的所述拨入搬送装置中的直线搬送通路的相对于车 体前后方向向车体左右方向的倾斜角与驾驶部侧的所述拨入搬送装置中的直线搬送通路 的相对于车体前后方向向车体左右方向的倾斜角相同或大致相同,设定左右的所述拨入搬送装置和所述供给搬送装置的姿势,使得远离所述驾驶部 侧和驾驶部侧的所述拨入搬送装置中的直线搬送通路的夹角大于远离所述驾驶部的一侧 的所述拨入搬送装置的直线搬送通路和所述供给搬送装置的直线搬送通路的夹角。通过该特征结构,能够将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的直线搬送通路在收割装置的上方 相对于左右方向的直线状的收割装置的收割位置位于大致沿这些收割位置的状态。由此,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作用于收割装置收割前的作物谷秆上,能够在车体的 行进的同时有效地抑制收割前的作物谷秆向车体前方压弯。结果,能够有效地抑制压弯的 作物谷秆在达到收割装置的收割位置被收割时,从压弯向车体前方的状态回到笔直的状态 的复原作用下,向远离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的车体前方跳出,离开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的 搬送区域,散落到收割装置的前方,由此导致的作物谷秆的二次收割。
这在将2垄作物谷秆导入到扶起框架中的情况下,即多个作物谷秆在左右方向上 隔着种植间隔被导入扶起框架内的情况下尤为有效,能够有效地抑制位于车体前方侧的拨 入搬送装置的搬送始端部侧作用于扶起框架内远离谷秆通过部的一侧的左右一侧部中所 导入的作物谷秆上并压弯。此外,能够将刚刚被收割装置收割的作物谷秆,通过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迅速地 向谷秆通过部拨入搬送,在谷秆通过部中能够将作物谷秆在良好状态下平滑地转移到供给 搬送装置。因此,在能够防止作物谷秆的二次收割带来的谷粒回收效率的低下的同时,能够 提高收割部中的作物谷秆的搬送效率。优选地,构成使得远离所述驾驶部侧的所述拨入搬送装置的高度位置比驾驶部侧 的所述拨入搬送装置更低。这在如下的方面有利。

供给搬送装置设置于靠近远离驾驶部侧的拨入搬送装置的情况下,由供给搬送装 置所搬送的作物谷秆的株干侧接触该拨入搬送装置,可能导致其搬送姿势混乱。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使得远离驾驶部侧的拨入搬送装置的高度位置比驾驶部 侧的拨入搬送装置更低,由此,能够使由供给搬送装置所搬送的作物谷秆的株干侧难以接 触到远离驾驶部侧的拨入搬送装置,能够防止该接触带来的作物谷秆的搬送姿势的混乱。结果,能够防止该搬送姿势的混乱为起因,由供给搬送装置将作物谷秆向脱谷装 置搬送时的作物谷秆的穗前侧的齐整变差,在脱谷装置的脱谷处理时容易发生脱谷残留。因此,能够防止由供给搬送装置所搬送的作物谷秆接触远离驾驶部侧的拨入搬送 装置所带来的谷粒回收效率的低下。优选地,在所述拨入搬送装置上配备具有拨入搬送用的多个突起部的旋转体和将 作物的谷秆引导到所述旋转体的拨入搬送区域的引导部件,在左右的所述引导部件中,以 垂直于车体前后方向的横向直线状方式形成从所述收割部左右的端部向对应的所述旋转 体的旋转中心延伸的直线引导部。通过该特征结构,能够防止左右的引导部件的直线引导部在作业走行时作用于收 割前的作物谷秆上,将该作物谷秆压弯向车体前方。结果,能够能够避免该压弯的作物谷秆 在收割时因从压弯状态的复原作用而散落于收割装置的前方而被二次收割。因此,能够防止因引导部件作用于收割前的作物谷秆带来的作物谷秆的二次收割 导致的谷粒回收效率的低下。优选地,将3个所述分禾器配置为具有相邻分禾器之间能够导入最多2垄的作物 谷秆的左右间隔,使左右的所述扶起装置构成为能够扶起最多2垄的作物谷秆,使左右的 所述拨入搬送装置构成为能够拨入搬送最多2垄的作物谷秆,使左右的所述扶起框架构成 为扶起最多2垄的作物谷秆的2垄用,使位于所述收割部的左右两端的所述分禾器构成为 它们的前端部配备的分草具的姿势为越靠近车体后部侧越位于车体左右方向的车体内侧 的倾斜姿势。根据该特征结构,配备了左右一对的扶起框架的结构的同时能够收割最多4垄的 作物。此外,在4垄收割的作业走行时,位于收割部的左右两端的分禾器的分草具作用 于被导入扶起框架内远离谷秆通过部的一侧的左右一侧部的作物谷秆时,将扶起框架内的左右一侧部的作物谷秆压向远离与该作物谷秆相邻的扶起框架外的作物谷秆的一侧的、且 为谷秆通过部所在的一侧的、扶起框架内的左右另一侧部侧。由此,能够在提高分草具的分草性能的同时提高搬送效率。优选地,在配置于远离所述驾驶部的一侧的左右一侧端部的所述分禾器的分草具 和所述扶起装置之间,竖立设置分草装置。通过该特征结构,能够将 导入收割部的作业宽度内的远离驾驶部的一侧的左右一 侧端部的作物谷秆和与该作物谷秆相邻接的收割部的作业宽度外的作物谷秆精度良好地、 可靠地分开。因此,能够提高分草精度和分草效率。该结构在作物倒伏严重的田地中进行收割 作业时尤为有效。此时,如果将所述分草装置以向着车体左右方向的车体内方倾斜的倾斜姿势竖立 设置,在以下方面更为有利。通过该特征结构,分草装置能够将导入收割部的作业宽度内的远离驾驶部的一侧 的左右一侧端部的作物谷秆梳向远离与该作物谷秆相邻的收割部的作业宽度外的作物谷 秆的一侧的、且为谷秆通过部所在的一侧的、收割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因此,能够在提高分草装置的分草性能的同时提高搬送效率。此外,优选地,在所述收割部中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的前端部竖立设置分草杆。通过该特征结构,即使由左右的扶起装置所扶起的作物谷秆由于向另一方向的扶 起装置倒伏而使得其穗前侧在扶起区域的车体前方侧从车体正面视角看交叉,也能够将该 作物谷秆通过中分草杆的分草作用向所对应的扶起装置的扶起区域左右分开。由此,能够 避免在左右的扶起装置的车体前方侧的作物谷秆的穗前侧互相缠绕。因此,能够防止在左右的扶起装置的车体前方侧,作物谷秆的穗前侧互相缠绕导 致的作物谷秆的扶起效率低下和扶起不良的发生。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以下述结构为特征。即一种联合收割机的收割搬送结构,在机体左右一侧上连结收割部,在所述机体的 左右方向上的另一侧上形成驾驶部,在所述机体中的所述收割部的后方的位置上配备了脱 谷装置,所述收割部上,将3个分禾器和左右一对的扶起装置配置为扶起装置位于相邻2 个分禾器之间,从而形成左右一对的扶起框架,左右的所述扶起框架上,分别配备了拨入搬送装置,将所述收割部的收割装置所 收割的作物的谷秆拨入搬送到左右的所述扶起框架之间形成的谷秆通过部,所述收割部上,配备了供给搬送装置,将由左右的所述拨入搬送装置搬送到所述 谷秆通过部的作物的谷秆搬送到所述脱谷装置,配备了将所述收割部连结到所述机体上的连结部件、从所述连结部件向车体下方 伸出的伸出部件、连结到所述伸出部件的伸出端的中间部件,所述中间部件上,装备了支撑左右的所述拨入搬送装置的支撑部件,其中,配置位于远离所述驾驶部的一侧的左右一侧端的分禾器和与该分禾器相邻的分 禾器,使得它们之间具有能够导入最多2垄作物谷秆的左右间隔,将位于该2个分禾器之间 的扶起装置构成为能够扶起最多2垄的作物谷秆,将位于远离所述驾驶部的一侧的拨入搬送装置构成为能够拨入搬送最多2垄的作物谷秆,将远离所述驾驶部一侧的扶起框架构成 为扶起最多2垄作物谷秆的2垄用,通过利用前后方向的连结部将所述中间部件连结到所述伸出部件的伸出端,在所 述中间部件和所述伸出部件之间,形成能够容许从所述拨入搬送装置向所述供给搬送装置 转移的作物谷秆的株干侧通过的转移通路。 通过该特征结构,能够至少以作业宽度较宽的2框架3垄收割规格构成收割部,远 离驾驶部一侧的扶起框架是能够扶起最多2垄的作物谷秆的2垄用。于是,如果将该作业 宽度较大的收割部固定配备于机体的正面或者大致正面,则不管是在机体的作业两侧外方 存在未收割的作物的中央收割的作业走行时,还是在远离驾驶部一侧的车体横向侧外方存 在未收割的作物的外围收割作业走行时,都能够容易地收割存在于车体的左右宽度内的作 物。此外,通过以2垄用的方式构成远离驾驶部一侧的扶起框架,不管是在机体的左 右两侧外方存在未收割的作物的中央收割的作业走行时,还是在远离驾驶部一侧的车体横 向侧外方存在未收割的作物的外围收割作业走行时,都始终存在扶起2垄作物谷秆的扶起 框架,结果,能够收割比形成于收割部的扶起框架的数量更多垄数的作物。此外,如果以左右宽度较宽的2垄用的方式构成远离驾驶部一侧的拨入搬送装 置,则左侧的扶起框架所收割的作物谷秆由拨入搬送装置和供给搬送装置以大致U字形搬 送。因此,在成为该大致U字形搬送的作物谷秆的搬送方向的切换地点的谷秆通过部上,该 作物谷秆的株干侧有因离心力而大幅摇动的倾向。因此,在该特征结构中,在伸出部件和中间部件之间安装了前后方向的连结部,在 伸出部件和中间部件之间形成了前后幅度较宽的转移通路,由此,在谷秆通过部中,即使作 物谷秆的株干侧因离心力而大幅摇动,也能够防止该作物谷秆的株干侧接触伸出部件。结 果是,能够防止因该接触带来的转移到供给搬送装置时的作物谷秆的搬送姿势产生混乱, 由供给搬送装置所搬送的作物谷秆的穗前侧的齐整变差,在脱谷装置的脱谷处理中容易发 生脱谷残留,即谷粒回收率的低下。因此,在以能够收割比收割部上所形成的扶起框架的数量更多垄数的作物的、收 割效率较高的方式构成的同时,在不导致收割搬送装置的构造的复杂化和成本的上升的情 况下,能够以在中央收割和外围收割两者的作业走行都能良好地进行的、作业性优良的方 式构成,并且能够防止因作物谷秆接触伸出部件而导致的谷粒回收率的低下。优选地,在所述连结部的上方,装备有支撑板,其从下方接住并支撑从前述拨入搬 送装置转移到前述供给搬送装置的作物谷秆的下端。通过该特征结构,能够使从左右的拨入搬送装置向供给搬送装置转移的作物谷秆 的株干侧容易变得齐整。由此,作物谷秆的穗前侧容易变得齐整,在脱谷装置的脱谷处理中 脱谷残留不容易发生。由此,能够提高谷粒回收率。优选地,在所述拨入搬送装置上配备向该拨入搬送区域引导作物谷秆的引导部 件,在所述伸出部件的伸出端部上固定了驾驶部侧的所述拨入搬送装置上配备的所述引导 部件的引导终端部。通过该特征结构,由远离驾驶部一侧的拨入搬送装置向谷秆通过部拨入搬送的作物谷秆,在谷秆通过部中,即使因离心力而大幅摇动,也能够通过将引导终端部固定于伸出 部件的引导部件而有效地抑制该摇动。由此,能够迅速并可靠地将作物谷秆转移到供给搬
送装置。 由此,能够防止因从拨入搬送装置到供给搬送装置转移不良而导致的谷秆堵塞或 因转移不良使得作物谷秆的搬送姿势混乱而导致的谷粒回收率的低下。优选地,配置所述伸出部件使其位于所述收割部中相比所述谷秆通过部更远离所 述驾驶部的左右一侧端侧。通过该特征结构,由远离驾驶部一侧的拨入搬送装置向谷秆通过部所拨入搬送的 作物谷秆,在谷秆通过部中,即使因离心力而大幅摇动,由于在其摇动侧的相反一侧的位置 上配置了伸出部件,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该作物谷秆接触伸出部件。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因作物谷秆接触伸出部件而导致的谷粒回收率的低下。[第3实施方式]下面,参照图30 图43,针对本发明的自脱型联合收割机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 明。下面主要针对作为该实施方式的特征的脱谷装置的脱谷筒进行说明。图30是配备了脱谷装置用脱谷筒的脱谷装置的纵截侧面图。如该图所示,该脱谷 装置配备了脱谷机体301、具有在该脱谷机体301的前端侧的上部的内侧设置的脱谷室302 的脱谷部A、具有在该脱谷机体301的内部的所述脱谷室302的下方设置的摇动分选装置 303的分选部B、设置于所述脱谷机体301的下部的内侧上的第1螺旋输送器304和第2螺 旋输送器305、设置于所述脱谷机体301的内部的所述脱谷室302的后方的排秆搬送装置 306以及连结于所述脱谷机体301的后部的排秆处理装置307。该脱谷装置搭载于联合收割机的走行机体上,对来自联合收割机的收割部的收割 谷秆进行脱谷处理,并对脱谷排秆或进行粉碎处理并排出,或以长秆状态排出。 即,所述脱谷部A,除了配备所述脱谷室302之外,还配备了该脱谷室302中以可 围绕脱谷机体前后方向的旋转轴芯X自由驱动的方式设置的脱谷筒310,在所述脱谷室302 的下部沿脱谷筒310设置的凹板筛311和在所述脱谷机体301的横向外侧驱动自由地设置 的脱谷喂送链312。S卩,脱谷部A将来自联合收割机的收割部的收割谷秆的株干侧用所述脱谷喂送链 312挟持并向脱谷机体后方方向搬送,由此将收割谷秆的穗前侧插入所述脱谷室302的脱 谷筒310的下侧,由脱谷筒310和凹板筛311进行脱谷处理,使脱谷粒等脱谷处理物从凹板 筛311的网孔落下,将脱谷排秆从位于脱谷室302的后端部的排尘口由脱谷喂送链312排
出ο所述分选部B除了具备所述摇动分选装置303外,还配备设置于该摇动分选装置 303的前端部的下方的风选机316和设置于所述摇动分选装置303的后端部上方的排尘扇 317。S卩,分选部B将从所述凹板筛311落下的脱谷处理物通过所述摇动分选装置303 接收,由该摇动分选装置303进行摇动分选,通过由所述风选机316向脱谷机体后方方向供 给的分选风进行谷粒和尘埃的分选,使得谷粒从摇动分选装置303落下,尘埃与分选风一 起从内装了排尘扇317的排尘箱的排出口 318或者位于脱谷机体301的后部的排尘口 319 排出脱谷机体外。
所述第1螺旋输送器304接收来自摇动分选装置303的谷粒中的第1产物,搬送 向脱谷机体横向方向,搬出到脱谷机体301的横向外侧。所述第2螺旋输送器305,接收来 自摇动分选装置303的谷粒中的第2产物,搬送向脱谷机体横向方向,搬出到脱谷机体301 的横向外侧。来自第2螺旋输送器305的第2产物,通过由螺旋输送器等构成的还原装置 320向位于脱谷机体301的横壁的上部的还原口扬送,从该还原口投入脱谷机体内还原到 摇动分选装置303的始端侧。

所述排秆搬送装置306,从所述脱谷喂送链312接收脱谷排秆,将接收的排秆以横 放姿势使穗前侧靠近脱谷机体301的横壁侧的同时向脱谷机体后方侧搬送,从位于脱谷机 体301的后部的排秆搬出口 321搬出到脱谷机体301的外部并落下到所述排杆处理装置 307的切割箱325之上。所述排杆处理装置307配备了设置于切割箱325的上部的排秆接收口 326、开闭该 排秆接收口 326的可自由摇动开闭的盖板327、可自由驱动地设置在所述切割箱325的内部 的一对旋转割刀328、328。S卩,所述排杆处理装置307中,如果对所述盖板327进行了上升开放操作,使从所 述排秆搬送装置306落下的脱谷排秆从排秆接收口 326落入到切割箱325的内部,进入切 割箱325的脱谷排秆被旋转的所述一对的旋转割刀328、328沿秆身方向粉碎,并使粉碎的 秆从切割箱325的下部落下到脱谷机体301的后方。所述排秆处理装置307中,如果对所述盖板327进行下降关闭操作,使从所述排秆 搬送装置306落下的脱谷排秆落下到盖板327之上,并以长秆的原状态从盖板327落下到 切割箱325的后方。如图31和图32所示,脱谷筒310配备了可自由旋转地一体地具有脱谷机体前后 方向的支轴330的金属板制的脱谷筒滚筒331,该脱谷筒滚筒331的周壁部332上配置在 该周壁部332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的2个检查开口 333、333、分别封闭所述2个检查开 口 333、333的盖体334、在所述周壁部332和所述各盖体334上在脱谷筒310的旋转方向F 和旋转轴芯方向上并列设置的脱谷齿335、336。各脱谷齿335、336配备了位于脱谷齿335、 336的内侧的板335a、336a,由该板335a、336a防止谷秆的交缠。所述2个检查开口 333、333用于位于脱谷筒滚筒331的所述周壁部332的脱谷齿 335的安装和更换作业。如图32和图33所示,所述的2个检查开口 333、333以隔着脱谷筒 310的旋转轴芯X而相向的状态分散于脱谷筒310的圆周方向。如图36和图37所示,所述盖体334由连串地配备了具有所述脱谷齿336的矩形 的盖部340和在该盖部340的外侧围绕盖部的整个圆周的连结部341而形成的一块板体所 构成。所述盖体334在盖体334的横宽度方向和前后方向上并排地配备了 4个所述脱谷 齿336。该盖体334在所述盖部340的表面340a的盖体横宽度方向上的一端部配备了安装 设置了带板的盖体前后方向的突条342。所述连结部341配备了设于连结部341的全体上与所述盖部340的表面340a齐 平地设置的连结面341a、在位于连结部341中的盖体334的横方向上的两端侧上的部位上 沿盖体334的前后方向并排设置的3个连结孔343、在位于连结部341中的盖体334的前后 方向上的两端侧的部位上设置的1个连结孔334。
如图34和图35所示,相对于各检查开口 333的所述盖体334成为盖体334的横方 向为脱谷筒的310的圆周方向,盖体334的前后方向为脱谷筒310的前后方向的安装姿势, 且使连结部341的连结面341a抵接在脱谷筒滚筒331的周壁部332的里表面,通过作为安 装在连结部341的各连结孔343、344中的连结具的连结螺栓345、346、347将连结部341和 周壁部332紧固连结。由此,盖体334为安装状态,盖体340面向检查开口 333,盖体334通 过盖部340封闭检查开口 333。此时,所述突条342在沿着脱谷筒滚筒331的周壁部332的 检查开口边缘中的朝着脱谷筒旋转方向下游侧的部分350的状态下位于检查开口 333上, 成为相对于所述检查开口边缘部分350的保护单元,防止脱谷谷秆或脱谷粒接触所述检查 开口边缘部分350。作为所述各连结螺栓345、346、347,采用难以磨损的盖螺栓(六角孔螺 栓)。[第3实施方式的另一方式1]与图30 图37所示的脱谷筒310比较,另一方式1的图38 图39所示的脱谷 筒310,通过作为位于比检查开口 333更靠近脱谷筒旋转方向F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连结具 的连结螺栓345、346而紧固连结盖体334的连接部341和脱谷筒滚筒331的周壁部332 这 一点上具有相同的结构。该另一方式1的脱谷筒310中,在比检查开口 333更靠近脱谷筒旋转方向的上游 侧在脱谷筒旋转方向F上并列的所述连结具345和检查开口边缘350之间的间隔Dl (连结 具345的轴芯到检查开口边缘350的距离)大于比检查开口 333更靠近脱谷筒旋转方向 的下游侧在脱谷筒旋转方向F上并列的所述连结具346和检查开口边缘351之间的间隔 D2 (连结具346的轴芯到检查开口边缘351的距离)的状态下,配备所述各连结具345、346。S卩,脱谷筒旋转方向上游侧的检查开口边缘350中容易发生因脱谷谷秆和脱谷粒 的接触而产生的磨损。但是,检查开口边缘350和连结具345之间的间隔Dl的大小,能够 防止检查开口边缘350的磨损到达连结具345而使盖体334不能安装。[第3实施方式的另一方式2]另一方式2的图38 图39所示的脱谷筒310与另一方式1的脱谷筒310相同,在 比检查开口 333更靠近脱谷筒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在脱谷筒旋转方向F上并列的所述连结具 345和检查开口边缘350之间的间隔Dl (连结具345的轴芯到检查开口边缘350的距离) 大于比检查开口 333更靠近脱谷筒旋转方向的下游侧在脱谷筒旋转方向F上并列的所述连 结具346和检查开口边缘351之间的间隔D2(连结具346的轴芯到检查开口边缘351的距 离)的状态下,配备所述各连结具;345、346。该另一方式2的脱谷筒310与图30 图37所示的脱谷筒310相同,配备了沿着 脱谷筒滚筒331的周壁部332的检查开口边缘中的朝着脱谷筒旋转方向下游侧的部分的所 述检查开口边缘350设置于盖体334的盖部340的突条342,由所述突条342防止脱谷谷秆 或脱谷粒抵接所述检查开口边缘350。[第3实施方式的概要]作为检查开口的盖体,如果采用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盖体,由于盖体上设置了 脱谷齿,容易设计成检查开口较大且使用简单。即,盖体上不设置脱谷齿的情况下,由于避开脱谷筒滚筒的圆周方向和旋转轴芯 方向上并排的脱谷齿来设置检查开口,或者检查开口变小,或者变成细长或者弯曲的形状。
对此,在盖体上设置脱谷齿,即使以检查开口的大小和形状不受脱谷齿左右的方 式来设定,在安装了盖体的状态下,在需要设置脱谷筒滚筒的脱谷齿的地方利用盖体设置 脱谷齿。在采用设置了脱谷齿的盖体的情况下,因为将盖体安装于脱谷筒滚筒的构造的结 构,容易发生关于盖体或脱谷齿的结构或配置的问题。S卩,如图42所示,如果以将盖体334抵附于脱谷筒滚筒的周壁部332的表面侧并 连结的方式构成,将盖体334能够以结构简单地得到的平板形所构成的情况下,盖体334的 整体变得位于比脱谷筒滚筒的周壁部332更靠近脱谷筒滚筒331的外侧,设置于盖体334 上的脱谷齿336相对于脱谷筒滚筒的周壁部332所支撑的脱谷齿335偏离向脱谷筒滚筒 331的外侧,盖体334的脱谷齿336成为异常接近凹板筛311的状态。此外,将盖体334抵附于脱谷筒滚筒的周壁部332的表面侧的情况下,由于盖体 334的周缘部露出脱谷筒滚筒的周壁部332的表面侧,盖体334的周缘部中比检查开口 333 更靠近脱谷筒旋转方向下游侧的部分,容易发生因与谷秆和谷粒的接触引起的磨损。如图43所示,如果要回避设置于盖体334上的脱谷齿336对凹板筛的异常接近, 即使将盖体334配置为以下结构,即连结盖体334的脱谷齿336的部分比连结脱谷筒滚筒 的周壁部332的部分偏离到更靠近脱谷筒滚筒331的内侧,但由于制造误差的发生,也会存 在盖体334的脱谷齿336比脱谷筒滚筒的周壁部332的脱谷齿335更靠近凹板筛311的情 况。因此,为了提供能得到具有较大且使用简单的形状的检查开口的同时即使使盖体 结构简单,也能够避免盖体的磨损和脱谷齿异常接近凹板筛的脱谷装置用脱谷筒,在第3 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中,脱谷装置用脱谷筒具有以下的特征结构。即,在配备了设置于脱谷筒滚筒的周壁部的检查开口,和封闭所述检查开口的可 自由装卸的盖体的脱谷装置用脱谷筒中,在所述盖体中,具备将该盖体安装到所述周壁部而将该盖体抵附连结到所述周壁 部的内面侧的连结部,和设在封闭所述盖体的所述检查开口的盖部上的脱谷齿,设定使得抵接所述连结部的所述周壁部的内表面的连结面与面向所述盖部的所 述检查开口的表面齐平。通过该结构,即使检查开口的大小和形状不被脱谷齿所左右地设定,在安装了盖 体的状态下,在需要脱谷筒滚筒的脱谷齿的地方由盖体的盖部设置脱谷齿。此外,在安装了盖体的状态下,盖体的连结部连结于脱谷筒滚筒的周壁部的里表 面侧而不露出到周壁部的表面侧,不像连结部露出到周壁部的表面侧的情况,不会发生谷 秆和谷粒接触盖体的周缘部的情况。此外,在安装了盖体的状态下,盖体的盖部位于进入脱谷筒滚筒的周壁部的内侧 的位置,在该位置盖体的脱谷齿被支撑。由此,位于盖体的脱谷齿不比位于脱谷筒滚筒的周 壁部的脱谷齿更突出到凹板筛侧。即使由于盖体的制造误差盖部相对于脱谷筒滚筒的周壁 部的位置发生变化,位于盖体的脱谷齿也不比位于脱谷筒滚筒的周壁部的脱谷齿更突出到 凹板筛侧。由此,能够将检查开口设置在较大且容易使用状态,以良好效率进行脱谷齿的安 装和更换作业,并且使盖体为连接部的连结面与盖部的表面齐平的简单结构的同时,能够高精度地回避支撑于盖体的脱谷齿对凹板筛的异常接近,能够得到不发生因盖体与谷秆和 谷粒的接触而引起的磨损的高品质的脱谷装置用脱谷筒。优选地,设置将所述盖体的所述连结部和所述脱谷筒滚筒的所述周壁部紧固连结 的连结具,设定使得比所述检查开口更靠近脱谷筒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在脱谷筒旋转方向上 并列的所述连结具和所述的周壁部的检查开口边缘之间的间隔大于比所述检查开口更靠 近脱谷筒旋转方向的下游侧在脱谷筒旋转方向上并列的所述连结具和所述周壁部的检查 开口边缘之间的间隔。根据该结构,如果盖体安装于脱谷筒滚筒的周壁部的内表面侧,脱谷筒滚筒的周 壁部上的检查开口边缘将露出,在比检查开口更靠近脱谷筒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检查开口 边缘上,容易发生因与谷秆和谷粒的接触而带来的磨损。通过本第2发明的结构,即使比检 查开口更靠近脱谷筒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检查开口边缘上发生了磨损,也能够通过比检查 开口更靠近脱谷筒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检查开口边缘和连结具之间的间隔的大小来防止 该磨损发展到连结具而使得盖体不能安装。由此,能够得到将盖体安装到脱谷筒滚筒的周壁部的里表面侧上的同时,防止了 因脱谷筒滚筒的检查开口边缘的磨损使得盖体不能安装,并能够长期使用的脱谷装置用脱 谷筒。此外,在所述盖体封闭所述检查开口的状态下,优选将沿着向着所述周壁部的脱 谷筒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检查开口边缘、位于所述检查开口的突条设置于所述盖部的所述 表面。根据该结构,在安装了盖体的状态下,设置于盖体的突条沿着向着脱谷筒旋转方 向的下游侧的检查开口边缘位于所述检查开口,成为对所述检查开口边缘的保护单元,能 够通过突条防止谷秆和谷粒接触所述检查开口边缘。由此,能够得到在将盖体安装到脱谷筒滚筒的周壁部的里表面侧上的同时,防止 了因脱谷筒滚筒的检查开口边缘与谷秆和谷粒接触带来的磨损,并能够长期使用的脱谷装 置用脱谷筒。[第3实施方式的其它方式]除了上述自脱型的联合收割机的脱谷筒,还能够将本发明适用于全秆投入型或者 普通型(whole-culm charging type or normal type)的联合收割机的脱谷筒中。此外, 该类型的联合收割机以对从穗端到株干的整体供给到脱谷室的收割谷秆进行脱谷处理的 方式构成。[第4实施方式]下面,参照图44 图48,针对本发明的自脱型联合收割机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 明。下面主要针对该实施方式的特征的脱谷装置的遮蔽部件进行说明。图44中表示了搭载于联合收割机上的脱谷装置401。并且,作为用于实施该发明 的最佳方式,为了表示脱谷装置401搭载于联合收割机上的例子,图44中的左边相当于处 理物的搬送上游侧,图44的右边相当于处理物的搬送下游侧。在下面的说明中,处理物的 搬送上游侧表示为前方,处理物的搬送下游侧表示为后方。该脱谷装置401在其上部侧配设了脱谷室400A,中间部侧配设了摇动分选装置400B,下部侧配设了回收装置400C。脱谷装置401中,在脱谷室400A中轴架了将收割处理 后的谷秆利用喂送链402挟持搬送并脱谷处理的脱谷筒403,同时在脱谷筒403的下方配设 了使脱谷处理后的处理物漏下的凹板筛405。摇动分选装置400B中,在前后摇动驱动的筛箱416中架设了接收从凹板筛405漏 下的处理物的谷粒盘406、依次位于该谷粒盘406的后方的颖壳筛407和逐稿器408、位于 颖壳筛407下方的谷粒筛409,同时在谷粒盘406的下游侧设置了能够调整风量的风选机 410。摇动分选装置400B在筛箱416中设置了粗分选部439和精分选部440,其中粗分 选部439用可自由调节开度的颖壳筛407接收从脱谷室400A漏下的处理物并在摇动移送 的同时进行粗分选,精分选部440将从该粗分选部439漏下的分选处理物进行摇动移送的 同时将其分选为谷粒和二次产物。颖壳筛407的终端部后方上配设了向处理物移送方向的 下游侧延伸的秆屑移送用逐稿器408,使得从下方接收风选机410的分选风的同时动作,构 成使得排秆屑从排尘口 427排出到机体外方。风选机410在风选箱424中内装了风选扇423,配置于脱谷室400A的前部下方。逐稿器408通过摇动分选装置400B的摇动来摇动秆屑在来自风选机的分选风的 协作下向后方的排尘口 427搬送,并回收筛落的谷粒。回收装置400C中,配设了在谷粒筛409的下方回收来自谷粒筛409的漏下物(一 次产物)并横向搬送到横向一侧的一次产物搬送螺旋411,同时配设了回收来自谷粒筛409 或颖壳筛407等的漏下物(二次产物)并横向搬送到横向一侧的二次产物搬送螺旋412。如图44所示,在脱谷筒403的后方下方配备处理筒417,构成使得从脱谷筒403 的后端部排出的处理物经该处理筒分解处理,从尘埃中取出谷粒。在处理筒417的后方配 设排尘扇404,覆盖着该排尘扇404安装了上侧风扇护罩414。覆盖着该排尘扇404的下侧 安装的下侧风扇护罩415的下方,横跨左右的侧壁418、418之间的大致全部宽度地安装了 下述的遮蔽部件420,位于排尘口 427附近的筛箱416的后端上,以不妨碍下述的遮蔽部件 420的摇动的方式可上下自由调节地配设了排尘下唇板428。图45是表示前端部上形成伸缩脱谷齿431a的脱谷棒431的细节的脱谷筒403的 纵截侧面图,图46是脱谷筒403的纵截背面图。配备了脱谷齿432的脱谷筒403的滚筒430,其前端壁430a和中间壁430b固定于 脱谷筒433上,并且后端壁430c由固定于脱谷室400A的后壁似6上的第1固定轴435可 自由旋转地支撑,比脱谷筒旋转轴433的脱谷室400A的前壁425更向前方突出的轴部上固 定了输入滑轮434。第1固定轴435中,在脱谷筒403的内部,在比第1固定轴435更靠近 下方位置上,从第1固定轴435以曲柄状延伸设置了固定托架436和第2固定轴437,固定 于第2固定轴437上的轴支部件441上可自由旋转地支撑了脱谷筒旋转轴433的后端部。 第2固定轴437上,可围绕第2固定轴自由旋转地支撑了 2根脱谷棒431,设定脱谷棒431 的长度,使得在脱谷棒431的前端部位于朝下的下方时,脱谷棒431的前端部(伸缩脱谷齿 431a)成为从脱谷筒403的滚筒430向外方突出的突出姿势,在脱谷棒431位于朝上的上方 时,成为从脱谷筒403的滚筒430缩回的非突出姿势。脱谷棒431的基部可自由旋转地支撑于第2固定轴437上,脱谷棒431的活动端 部保持为被在滚筒430的外周上开设了脱谷棒保护孔的脱谷棒保护体438所保护的状态。39因此,受到来自输入滑轮434的的旋转动力后,脱谷筒403以脱谷筒旋转轴433为中心旋 转,脱谷棒431被滚筒430的脱谷棒保护体438引导的同时,围绕第2固定轴437旋转,活 动端部的伸缩脱谷齿431a随着向下而突出到滚筒430的外方,伸缩脱谷齿431a随着向上 方旋转移动而缩回滚筒430中,在上端位置附近,如图46所示成为缩回最多的状态。这样, 通过脱谷棒431的伸缩动作,伸缩脱谷齿431a在下部使谷粒脱落,在上端部附近时由于脱 谷棒431变为缩回状态,不携带处理物,随着脱谷筒403的旋转将带谷粒的处理物放开并脱 谷,能够以良好的效率进行脱谷处理。如图47和图48所示,遮蔽部件420在横跨左右的侧壁418、418之间安装的下侧 风扇护罩415的下表面固定了用于安装由板状体所构成的遮蔽板421的支撑部件422,通过 在宽度方向多个地方用螺钉紧固将遮蔽板421吊设于支撑部件上。如图48所示,遮蔽部件420配备了上部吊设于支撑部件422的遮蔽板421,遮蔽板 421的上部在宽度方向上一体地相连,并且,在其下方部分在宽度方向上的多个地方形成了 左右分开的狭缝419。遮蔽板421利用软质的可自由弹性变形的氯乙烯树脂来成型。如此,通过利用轻量的可自由弹性变形的树脂来成型遮蔽部件420,构成为能够根 据从风选机410向后方的排尘口 427送来的分选风的风量使遮蔽部件420向后方上升地摇动。具体地说明,在风选机410的风量设为最大的状态下,吊设于遮蔽部件420的支撑 部件422上的遮蔽板421大幅度向后方弯曲,遮蔽板421的下端部向后方上方摇动,与排尘 下唇板4 之间大幅开放,秆屑被排出机外。遮蔽板421中,由于除了上端部外下方过半部被上下方向切断的狭缝419而在宽 度方向上形成了多个小宽度的板状部421a,来自风选机410的风势较强的地方的板状部 421a与其风量相应,向后方的弯曲量相比风势较小的地方更大,形成了与风量相应的开口, 能够以与风量相应的开口量将排杆排出机外,相比以往的没有切开狭缝的遮蔽装置相比,处理效率更高。在脱谷处理量变小的轻负荷时,减缓输出使风选机410的风量变弱。此时,遮蔽部 件420封闭排尘口 427并自动地遮蔽,如果从前方供给包含回收装置400C未能回收的谷粒 的秆屑,则该谷粒和秆屑碰到遮蔽部件420上,比重较重的谷粒落下到筛箱416内。比重较 轻的秆屑即使碰到了遮蔽部件420,也随着从风选机410所供给的分选风通过遮蔽部件420 和筛箱416之间,被导向后方。如此,在低流量时,反弹谷粒即使要排出机外,也会被遮蔽部 件420阻止从排尘口排出而导向筛箱416内,能够减少从排尘口 427排出的第三次损失。[第4实施方式的另一方式1]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通过上部在宽度方向上一体地相连的一块板状体来构成遮 蔽板421,但也可以通过在宽度方向上并排设置多个从上端到下端截断的小宽度的板状体 (板状部)来构成遮蔽板421。[第4实施方式的另一方式2]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用可自由弹性变形的软质的氯乙烯树脂构成遮蔽板421,但 在通过从上端到下端截断的小宽度的板状体构成遮蔽板421的情况下,可以用硬质的氯乙 烯或者其它弹性变形困难的板状体来构成遮蔽板421,并且在非作业时通过螺旋弹簧等的施力部件维持在给定角度姿势的方式围绕横轴可旋转地支撑各板状体,在作业时与秆屑的 按压力相应,各板状体分别独立地绕横轴旋转的方式来构成。[第4实施方式的另一方式3]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显示了遮蔽部件420以利用氯乙烯的合成树脂制的材料来 成型的例子,只要能达到同样的功能,可以采用厚度薄的合成橡胶、塑料板等。[第4实施方式的另一方式4]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在遮蔽板上形成了狭缝419,但作为狭缝419,可以不是将 一块遮蔽板421用切割器仅以给定的长度切断,也可以以形成宽度较小的缝隙的方式切 断。或者,在另一方式1中,也可以以在邻接的小宽度的板状体片之间形成小缝隙的状态并 列设置。[第4实施方式的另一方式5]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显示了利用氯乙烯的树脂材料所形成的一块板状体来成型 遮蔽部件420的遮蔽板421的例子,但也可以将2块薄板状体重叠作为板状体,或者为在此 之上的多重的板状体。通过改变板状体的重叠块数,能够改变相对相同风量的开度,具有能够根据稻或 者小麦等的收割作物条件,例如通过收割小麦时比收割稻时减少板状体的重叠块数,能够 设定为适合作物条件的开度的优点。[其它的不同方式]在利用软质的氯乙烯等可自由弹性变形地形成遮蔽板421的情况下,在无负荷状 态(不进行由风选机来风选的状态)下摇动分选装置400B被前后摇动驱动的状态下,遮蔽 板421的下端部以总是(筛箱416位于最下方位置的情况下)和安装于筛箱416的部件 (例如逐稿器408)接触,随着筛箱416的摇动分选动作摇动的方式来构成。由此,能够在防 止遮蔽板421被排尘扇404所吸引的同时,在比较轻的负荷下进行摇动风选的作业状态下 通过筛箱416的摇动邻接的小宽度的板状部间形成缝隙,在防止第三次损失的同时进行良 好的分选。[第4实施方式的概要]如上所述,该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中,以如下结构为特征。即一种脱谷装置,在脱谷室的下方配备摇动分选装置,摇动分选装置的处理物的搬 送上游侧的下方配备风选机,通过该风选机向处理物的搬送下游侧的排尘口提供分选风, 并且配备了能够遮蔽排尘口并且能够在处理物的搬送下游侧改变位置的遮蔽部件,其中遮 蔽部件上部吊设于支撑部件上,其下方部分由宽度方向上分别可独立摇动的多个板状部形 成。根据该特征,因分选而排出机外的秆屑较多的情况下,由于较强的分选风,遮蔽部 件大幅度地向后方后退,排尘口大幅度地开放。此外,机体的旋转时等的分选处理的处理量 较少、从风选机供给的分选风的风量减少的情况下,遮蔽部件向关闭方向摇动,排尘口的开口变窄。如果脱谷处理量减少,即使降低输出,稍微减少风选机的分选风量,移动到排尘口 附近的谷粒也有反弹(跳起)而容易被排出机外的倾向,根据本发明的第1特征,要排出机 外的谷粒,受遮蔽部件接住而被抑制排出到机外。另外,遮蔽部件在上部吊设于支撑部件的同时,其下方部分由在宽度方向上能够分别独立摇动的多个板状部形成,因此向排尘口排 放的秆屑,不仅在遮蔽部件的狭窄的下方空间,或者摇动或者翻动多个各板状部,从被扩大 的板状部之间的缝隙排出机外,因此能够通过遮蔽部件良好地进行谷粒的回收,并减少三 次损失,同时在不产生堵塞的情况下能够将秆屑良好地排出到机外,能够提高分选效率。因此,通过由宽度方向上能够分别独立摇动的多个板状部形成遮蔽部件的下方部 分,在处理量较多的高流量时不妨碍秆屑的排出,而且在转向时等处理量较小的低流量时, 即使减少输出(分选风量),因为小幅的各板状部容易卷起或者邻接的各板状部间容易产 生缝隙,因此在能够良好地排出排秆的同时,能够有效地防止三次损失。为了产生如此效果,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以可弹性变形的板状体形成遮蔽部 件,上部在宽度方向上一体地相连,其下方部分由宽度方向上多个狭缝所左右截断的板状 部所形成。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遮蔽部件的板状部由从上端到下端截断的多个小宽 度的板状体所构成。此外,以氯乙烯制的合成树脂构成遮蔽部件也有利。由此,遮蔽部件虽然能以硬质的氯乙烯构成,如果以软质的氯乙烯构成,则富有柔 软性,具有狭缝的侧部容易部分地卷起,即使较少风量,只有少量秆屑也能易于从狭缝之间 排出,能够提高排尘性能。此外,使遮蔽部件能够以2块以上的板状体重合来构成也是有利的。由此,例如在比较重的作物的情况下,将2块以上的板状体重合,只需使板状体不 容易卷起即可。由此,能够减少较重的作物简单地卷起板状体而被排出的情况。反之在较 轻的作物(例如小麦)的情况下,只需减少板状体的重合块数,或者不重合用1块板状体, 使得板状体能够简单地卷起即可。由此,能够减少较轻的秆屑无法卷起板状体而不能被排 出的情况。工业上的实用性如上所述,本发明能够利用于将收割谷秆的株干侧通过喂送链保持、搬送,并且通 过脱谷齿对穗前侧进行脱谷处理的自脱型联合收割机。并且,各实施方式的结构,只要不是 相反的就能够应用在同一联合收割机中。
权利要求
1.一种自脱型联合收割机,在右侧和左侧的履带走行装置所支撑的机体上具备脱谷装 置和谷粒回收部,机体的前部具备收割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割部具备右侧和左侧的分禾器、所述右侧和左侧的分禾器之间的大致中央位 置上配备的中央分禾器、所述右侧和中央分禾器之间配备的扶起装置、所述左侧和中央分 禾器之间配备的扶起装置,构成所述收割部,使得所述右侧和中央分禾器之间能够容纳两个种植垄来收割作物, 所述左侧和中央分禾器之间能够容纳两个种植垄来收割作物,构成使得所述右侧的分禾器的位置和右侧的履带走行装置的右端部从正面视角看位 于大致相同的位置,所述左侧的分禾器的位置和左侧的履带走行装置的左端部从正面视角 看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所述脱谷装置具备围绕机体前后方向的轴芯被旋转驱动的脱谷筒,在机体左右方向上 并列地具备所述脱谷装置和驾驶席,将所述驾驶席的机体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与中央分禾器之间的机体左右方向的间隔,与 所述脱谷筒被旋转驱动的轴芯和中央分禾器之间的机体左右方向的间隔设定为大致相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脱型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右侧和左侧的履带走行装置之间的前部、中央分禾器的后方配备向所述右侧和 左侧的履带走行装置和收割部传递动力的变速箱,将发动机与所述变速箱相对地配置在驾驶席侧,将把所述收割部支撑在机体上的支撑 框架与变速箱相对地配置在脱谷装置侧。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良了收割部和机体的左右平衡的自脱型联合收割机。在该联合收割机中,收割部(4)具备右侧和左侧的分禾器(29、30)、所述右侧和左侧的分禾器(29、30)之间的大致中央位置上配备的中央分禾器(31),构成使得所述右侧(左侧)和中央分禾器(29、30)之间分别能够容纳两个种植垄来收割作物。构成使得右侧和左侧的分禾器(29、30)的位置和右侧和左侧的履带走行装置(1、2)的右端部和左端部(1a、2a)从正面视角看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将所述驾驶席(13)的机体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与中央分禾器(31)之间的机体左右方向的间隔(L5),与所述脱谷筒(17)被旋转驱动的轴芯(P1)和中央分禾器(31)之间的机体左右方向的间隔(L6)设定为大致相同。
文档编号A01D63/04GK102045999SQ20098012015
公开日2011年5月4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18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19日
发明者前田一郎, 堀内真幸, 小谷真司, 平田晋, 松下肇, 松本健太, 永田哲治, 浜西正, 田中如一, 高木雅志 申请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