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工诱发小麦赤霉病自然发生的方法

文档序号:266396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一种人工诱发小麦赤霉病自然发生的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工诱发小麦赤霉病自然发生的方法,其包含整地起畦、撒播带病碎麦秆、漫灌、覆盖薄膜等步骤。本发明采用人工诱发小麦自然发病不需要人工接种那样费工费时,供试小麦数量不受限制,有利于大群体育种材料的筛选和鉴定,克服了人工接菌只能鉴定品种(品系)的抗赤霉病扩展能力,不利于鉴定小麦的抗侵染能力的缺点,同时人为控制自然发病也更接近于生产上病原菌的循环再侵染的过程,鉴定结果更加准确。
【专利说明】一种人工诱发小麦赤霉病自然发生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小麦抗病育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人工诱发小麦赤霉病自然发生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小麦赤霉病(Gibberella zeae (Schw.) Perch.)广泛分布于我国温暖潮湿或半潮湿地区,多发于长江上游、中下游及黄淮南片区,对小麦生产的危害甚大。病小麦不仅会造成严重减产,更会恶化籽粒品质。赤霉病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性强,食用后会引起眩晕、发烧、恶心、呕吐、腹泻等急性中毒症状,影响免疫能力和降低生育能力等,危害人畜健康。国际上发达国家规定一旦检出毒素D0N,即不能食用,DON食量超过2mg /kg便不能作饲料。
[0003]选育抗赤霉病的小麦优良品种,是最有效及环保的防治小麦赤霉病方法。选育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必须在赤霉病发生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筛选。在1954-2013年中,赤霉病大流行8年,中度流行15年,其余27年为无病或轻病年,流行频率为46%,具有明显的间歇性。因此在小麦赤霉病抗病性选育过程中如何控制每季小麦赤霉病充分、稳定发病,保证在发病的条件下进行压力选择,是筛选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的关键问题。目前,人为诱发赤霉病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人工接菌配合人工保湿完成。人工接菌是通过室内培养病原菌并通过人工单花滴柱完成,由于工作量大,其无法实现大群体小麦赤霉病材料的培育,也无法模拟自然发病的循环侵染过程。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实现大群体小麦赤霉病诱发从而实现小麦赤霉病大群体鉴定的方法。
[0005]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人工诱发小麦赤霉病自然发生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整地起畦:选择排灌条件好的田块做畦,畦沟垂直方向及田块周围开设有与畦沟连通的排灌水沟,畦沟以及排水沟的尺寸以实现灌水沟有积水,畦沟湿润但无积水即可;
2)撒播带病碎麦杆:小麦抽穗初期用粉碎的带赤霉病菌的麦杆撒播在麦穗上,让病原菌自然萌发和侵染;
3)漫灌:在小麦抽穗初期,配合撒播带病碎麦杆的同时,漫灌田块,从抽穗期至整个发病期田块湿度保证排灌水沟有积水,畦沟湿润但无积水;
4)覆盖薄膜:小麦扬花至扬花后5?7天,搭建塑料薄膜大棚,保证大棚内湿度在80%?100%,薄膜覆盖5?7天后,撤膜;薄膜的覆盖不仅能提高棚内温度,加速田块沟内水分增发并防止扩散,达到保持棚内湿度的要求,同时营造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病原菌生长和循环再侵染,保证小麦鉴定品种充分发病。
[0006]为了更好的技术效果,本发明技术方案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1、所述步骤I)中畦的长度彡20m,宽度为I?1.2m,深度为0.2?0.3m。畦太长,不利于排水,太短不利于土地利用率;1?1.2米的宽度可以播种30?50粒种子,方便播种以及后期发病调查,宽度太宽不利于调查,宽度太窄则种植的植株数量不足以用于试验调查。
[0007]2、所述步骤I)中畦沟深度和宽度均为20?30cm,畦沟垂直方向及田块周围开设有与畦沟连通的排灌水沟,排灌水沟宽度和深度均为40?50cm,可以保证排水方便,保持畦沟湿润的同时保证田间空气的湿润,雨季时可以将畦沟内的水排出去,其他时节可以用于蓄水,排灌水沟内有积水既可以保证田块表面湿度,也不会造成小麦根部受淹。
[0008]3、所述步骤I)中排灌水沟的深度至少较畦沟深20cm,可以保证雨季时可以快速将畦沟内的水排出去。
[0009]4、所述步骤4)中大棚长度为30?40m、宽度为6?12m,高度为2.5?3.5m。大棚规格过大不利于保证大棚结构的稳定性,规格过小会造成材料及人工费的浪费。
[0010]5、撤膜后设置防鸟网,保证小麦鉴定品种不被鸟类破坏。
[001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人工诱发小麦自然发病不需要人工接种那样费工费时,供试小麦数量不受限制,有利于大群体育种材料的筛选和鉴定,本发明克服了人工接菌只能鉴定品种(品系)的抗赤霉病扩展能力,不利于鉴定小麦的抗侵染能力的缺点,同时人为控制自然发病也更接近于生产上病原菌的循环再侵染的过程,鉴定结果更加准确。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进一步描述。
[0013]实施例1:一种人工诱发小麦赤霉病自然发生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I)整地起畦:选择排灌条件好的田块做畦,畦的长度为20m,宽度为lm,深度为0.2m ;畦沟深度和宽度均为20cm,畦沟垂直方向及田块周围开设有与畦沟连通的排灌水沟,排灌水沟宽度和深度均为50cm ;排灌水沟的深度至少较畦沟深20cm ;
5)撒播带病碎麦杆:小麦抽穗初期用粉碎的带赤霉病菌的麦杆撒播在麦穗上,让病原菌自然萌发和侵染;
6)漫灌:在小麦抽穗初期,配合撒播带病碎麦杆的同时,漫灌田块,从抽穗期至整个发病期田块湿度保证排灌水沟有积水,畦沟湿润但无积水;
7)覆盖薄膜:小麦扬花至扬花后5?7天,搭建塑料薄膜大棚,保证大棚内湿度在80%?100% ;大棚长度为40m、宽度为12m,高度为3.5m ;
5)设置防鸟网:薄膜覆盖5?7天后,撤膜,设置防鸟网,保证小麦鉴定品种不被鸟类破坏。
实施例2: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区别在于畦的长度为18m,宽度为1.2m,深度为0.3m ;田圭沟深度和宽度均为25cm,排灌水沟宽度和深度均为45cm ;大棚长度为37m、宽度为10m,高度为3m ο
[0014]实施例3: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区别在于畦的长度为16m,宽度为1.lm,深度为0.2m ;畦沟深度和宽度均为25cm,排灌水沟宽度和深度均为43cm。大棚长度为35m、宽度为8m,高度为 2.8m。
[0015]实施例4: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区别在于畦的长度为15m,宽度为1.2m,深度为0.3m ;田圭沟深度和宽度均为30cm,排灌水沟宽度和深度均为40cm ;大棚长度为30m、宽度为6m,高度为 2.5m。
[0016]经鉴定,上述4个实施例中小麦赤霉病诱发率均达到100%。
[0017]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人工诱发小麦赤霉病自然发生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整地起畦:选择排灌条件好的田块做畦,畦沟垂直方向及田块周围开设有与畦沟连通的排灌水沟,畦沟以及排水沟尺寸以实现灌水沟有积水,畦沟湿润但无积水即可; 撒播带病碎麦杆:小麦抽穗初期用粉碎的带赤霉病菌的麦杆撒播在麦穗上,让病原菌自然萌发和侵染; 漫灌:在小麦抽穗初期,配合撒播带病碎麦杆的同时,漫灌田块,从抽穗期至整个发病期田块湿度保证排灌水沟有积水,畦沟湿润但无积水; 覆盖薄膜:小麦扬花至扬花后5?7天,搭建塑料薄膜大棚,保证大棚内湿度在80%?100%,薄膜覆盖5?7天后,撤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诱发小麦赤霉病自然发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畦的长度彡20m,宽度为1?1.2m,深度为0.2?0.3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诱发小麦赤霉病自然发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步骤1)中畦沟深度和宽度均为20?30cm,排灌水沟宽度和深度均为40?5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诱发小麦赤霉病自然发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排灌水沟的深度至少较畦沟深20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诱发小麦赤霉病自然发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大棚长度为30?40m、宽度为6?12m,高度为2.5?3.5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诱发小麦赤霉病自然发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撤膜后设置防鸟网。
【文档编号】A01G1/00GK104285636SQ201410478253
【公开日】2015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9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9日
【发明者】邓云, 黄继平, 许卿, 邱慧明, 马妙明, 胡忠全 申请人: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