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江蓠属海藻藻床修复方法

文档序号:280071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一种江蓠属海藻藻床修复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具体的说是一种江蓠属海藻藻床修复方法。以经室内育苗生长至盘状体或直立枝开始形成阶段的江蓠藻体幼苗作为增殖种质,将增殖种质撒播于适宜的附着基上,使其自然附着、生长,进而使江蓠属海藻的藻床得以修复。采用本发明附苗率可达80%以上,能够成功地修复江蓠属海藻的藻床,以最终使藻场通过自身繁育及演替实现其生态服务功能的长久维持。
【专利说明】_种江萬属海藻藻床修复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具体的说是一种江蓠属海藻藻床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0002]海藻场是近岸海域典型的子系统之一,位于沿岸潮间带下区和潮下带浅水区,同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一起,构成结构复杂、物种多样的近海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中海洋植物各自的生态功能适合于各自所处的生态位,不可替代。海藻场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其初级产量中一部分通过被海胆或草食性腹足类直接摄食进入食物网,一部分通过碎肩和溶解有机质进入食物链,被各种水生动植物直接或间接利用,支持其上的各种水生生物,保持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海藻场形成的空间结构以及内部相对稳定的水环境,为许多饵料生物及渔业生物资源幼体提供了优良栖息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有意义。
[0003]我国的海区横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近海有丰富的自然分布的海藻资源,其固碳量不亚于我国陆地有限的森林碳汇资源。从大型海藻增加碳汇的能力来看,海藻广泛分布于潮间带和潮间带以下的渐深带,构成海洋初级生产力的10%以上,在近岸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Suzuki (1997)的研宄,全球海域适于生长大型藻类(包括海草)的面积约为0.6-2X 106km2以上,每年可以从海水中固定0.46Gt C yr'相当于全部海水固碳的23%。我国的海区横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近海有丰富的自然分布的海藻资源,其固碳量不亚于我国陆地有限的森林碳汇资源。与海洋微藻相比,大型海藻光合固碳的周转时间(turnover time)约为I年,而浮游植物仅为数周,固碳效率要高于微藻。因此,近岸大型海藻藻场的生态功能不可替代,进行近岸大型海藻藻场修复具有重要生态意义。
[0004]此外,近年来我省动物性养殖发展迅猛,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江蓠具有较强的产氧和氮、磷吸收能力。我省是全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拥有适于大型海藻养殖的广阔近岸海域。在这些海区栽培江蓠,每公顷养殖海区如生产50吨鲜菜,就可以固定海水中1250kg碳,吸收海水中125kg的氮,同时放出3000kg的氧气,因而净化水质的效果十分明显,生态效应显著。同时,海藻养殖是一种重要的碳汇渔业形式,规模化的江蓠养殖能够快速、大量的消耗溶解在水体中的二氧化碳。因此,进行藻床修复对改善近海水域的富营养化、调节和优化海洋生态平衡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江蓠属海藻藻床修复方法。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技术方案为:
[0007]一种江蓠属海藻藻床修复方法,以经室内育苗生长至盘状体或直立枝开始形成阶段的江蓠藻体幼苗作为增殖种质,将增殖种质撒播于适宜的附着基上,使其自然附着、生长,进而使江蓠属海藻的藻床得以修复。
[0008]所述室内育苗是将采集成熟江蓠藻体清洗后在空气流通较好的阴凉处进行阴干刺激30-70min,脱水率控制在20% -50% ;阴干刺激后放于室内池底铺有无毒光滑平板的水池中,使孢子自然脱落在板上,而后稳固附着,待附着孢子平均密度达到每平方厘米50-80个时,采用室内自然散射光光照,温度为22±5°C,静止培养至盘状体阶段或直立枝开始长出,待用。
[0009]所述孢子自然脱落在无毒光滑平板上,附着48_60h后,在板上铺设用以控制杂藻的细沙,同时向水体中添加营养盐并使水体不断循环流动,使孢子快速生长至盘状体阶段或直立枝开始长出;
[0010]所述孢子附着48-60h后水池内水体每2-3天更换一次,而后待附着孢子稳定附着生长一周后每1-2天更换一次;细沙每1-2周更换一次;营养盐的加入量为每立方米水池中的水体内添加4-1 Oppm的NO3-N和0.4-1 ppm的PO4-P。
[0011 ] 所述孢子附着48_60h后水体不断以每小时循环5-6次的速度流动;待孢子自然脱落培养一周后水体不断以每小时循环15-20次的速度流动。
[0012]所述每次更换细沙时使用流水冲洗,除去覆盖着的板结的细沙,同时冲走杂藻。
[0013]所述固定于适宜的附着基选择在高潮带、中潮带或低潮带及低潮带以下的适宜于江蓠生长的或曾有江蓠自然种群分布的岩石质海滩。
[0014]本发明所具有的优点:
[0015]本发明采用自然增殖,不改变自然环境,无污染,用本发明附苗率可达80%以上,成活率高,修复效果好。
[0016]采用本发明能够成功地修复江蓠属海藻的藻床,最终使藻场通过自身繁育及演替实现其生态服务功能的长久维持。

【具体实施方式】
[0017]通过以下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具体说明。但是本发明绝非仅限于此。
[0018]其中水体为海水或是按照所需盐度要求用淡水配好的半咸水。
[0019]实施例1
[0020]I)室内生殖细胞育苗:
[0021]采集成熟龙须菜藻体(即,龙须菜的果孢子体和四分孢子体),洗净,去除杂藻和其他附生物,而后将其放在空气流通较好的阴凉处进行阴干刺激50min,脱水率控制在40%。
[0022]种菜经阴干刺激后,放于室内大水池中,海水盐度30%。,温度22±1.5°C,池底铺玻璃板,静止培养让孢子自然脱落在玻璃板上,然后将藻体和生殖枝取出;使其在玻璃板上附着48小时后,直至孢子平均密度达到每平方厘米40-60个,同时可在玻璃板上铺上一层薄薄的细沙,用以控制杂藻,尤其是硅藻,此时向水体中添加营养盐并使水体以每小时循环5次的速度流动不断循环流动,并采用室内自然散射光光照,温度为22±1.5°C的条件下生长20天左右,培养至直立枝开始长出,将幼苗从玻璃板上用软毛刷刷下,用以藻床增殖。
[0023]孢子自然附着后水体2-3天更换一次,待孢子生长一周后每1-2天更换一次;细沙每1-2周更换一次;营养盐的加入量为每立方米水池中的水体内添加4ppm的NO3-N和0.4ppm 的 PO4-P ο
[0024]所述待孢子自然脱落培养一周后水体不断以每小时循环15次的速度流动。
[0025]2)藻床增殖修复:选择低潮带,有江蓠自然种群分布的岩石质海滩低凹处作为附着基的固定地点,将低凹处用速凝水泥堵住漏水点,形成人工堤坝,造成相对平静的水洼,四周用细网围住,撒播之前,去除岩石表面的流沙和浮泥,使适宜幼苗固着的岩石质基质露出,并用木粧和细网围住修复区域做成围隔。将上述生长至直立枝开始形成的幼苗以1000-2000个/平方米的密度撒播于水洼中,使其慢慢沉降到裸露的基质上,将幼苗播种在指定区域后,定期进行观察其生长情况,清除附着生物和食藻动物。当江蓠盘状体牢固生长于人工附着基上,直立枝长度在0.5cm后,可用薄薄细沙掩埋,此后即可转入粗放管理,待直立枝长度达到5cm以上后即可恢复增殖区至自然状态进行修复该地区的藻床。整个修复过程不改变自然环境,无污染,修复后可获得自然附着的江蓠藻床,修复后的藻床密度可达800株/平米以上。
[0026]实施例2
[0027]I)室内生殖细胞育苗:
[0028]采集成熟细基江蓠藻体(即,细基江蓠的果孢子体和四分孢子体),洗净,去除杂藻和其他附生物,而后将其放在空气流通较好的阴凉处进行阴干刺激30min,脱水率控制在30%。
[0029]种菜经阴干刺激后,放于室内大水池中,海水盐度调节至20%。,温度24±3°C,池底铺玻璃板,让孢子自然脱落在玻璃板上,然后将藻体和生殖枝取出;使其在玻璃板上附着64小时后,直至孢子平均密度达到每平方厘米60-80个,同时可在玻璃板上铺上一层薄薄的细沙,用以控制杂藻,尤其是硅藻,此时向水体中添加营养盐并使水体以每小时循环6次的速度流动不断循环流动,并采用室内自然散射光光照,温度为24±3°C的条件下生长20天左右,培养至直立枝开始长出,将幼苗从玻璃板上用软毛刷刷下,用以藻床增殖。
[0030]孢子自然附着后水体2-3天更换一次,待孢子生长一周后每1-2天更换一次;细沙每1-2周更换一次;营养盐的加入量为每立方米水池中的水体内添加6ppm的NO3-N和0.6ppm 的 PO4-P ο
[0031]所述待孢子自然脱落培养一周后水体不断以每小时循环20次的速度流动。
[0032]2)藻床增殖修复:选择低潮期,曾有江蓠自然种群分布的高潮带岩石质海滩作为附着基的固定地点,将低凹处用速凝水泥堵住漏水点,四周围上岩石,形成人工堤坝,造成相对平静的水洼,撒播之前,去除岩石表面的流沙和浮泥,使适宜幼苗固着的岩石质基质露出。将上述生长至直立枝开始形成的幼苗以1500-2000个/平方米的密度撒播于水洼中,使其慢慢沉降到裸露的基质上,将幼苗播种在指定区域后,定期进行观察其生长情况,清除附着生物和食藻动物。当江蓠盘状体牢固生长于人工附着基上,直立枝长度在0.5cm后,可用薄薄细沙掩埋,此后即可转入粗放管理,待直立枝长度达到2cm以上后即可恢复增殖区至自然状态进行修复该地区的藻床。整个修复过程不改变自然环境,无污染,修复后可获得自然附着的江蓠藻床,修复后的藻床密度可达1000株/平米以上。
【权利要求】
1.一种江蓠属海藻藻床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以经室内育苗生长至盘状体或直立枝开始形成阶段的江蓠藻体幼苗作为增殖种质,将增殖种质撒播于适宜的附着基上,使其自然附着、生长,进而使江蓠属海藻的藻床得以修复。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江蓠属海藻藻床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育苗是将采集成熟江蓠藻体清洗后在空气流通较好的阴凉处进行阴干刺激30-70min,脱水率控制在20% -50% ;阴干刺激后放于室内池底铺有无毒光滑平板的水池中,使孢子自然脱落在板上,而后稳固附着,待附着孢子平均密度达到每平方厘米50-80个时,采用室内自然散射光光照,温度为22 ± 5 °C,静止培养至盘状体阶段或直立枝开始长出,待用。
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江蓠属海藻藻床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孢子自然脱落在无毒光滑平板上,附着48-60h后,在板上铺设用以控制杂藻的细沙,同时向水体中添加营养盐并使水体不断循环流动,使孢子快速生长至盘状体阶段或直立枝开始长出; 所述孢子附着48-60h后水池内水体每2-3天更换一次,而后待附着孢子稳定附着生长一周后每1-2天更换一次;细沙每1-2周更换一次;营养盐的加入量为每立方米水池中的水体内添加 4-1 Oppm 的 NO3-N 和 0.4-1 ppm 的 PO4-P。
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江蓠属海藻藻床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孢子附着48-60h后水体不断以每小时循环5-6次的速度流动;待孢子自然脱落培养一周后水体不断以每小时循环15-20次的速度流动。
5.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江蓠属海藻藻床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每次更换细沙时使用流水冲洗,除去覆盖着的板结的细沙,同时冲走杂藻。
6.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江蓠属海藻藻床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于适宜的附着基选择在高潮带、中潮带或低潮带及其低潮带以下的适宜于江蓠生长的或曾有江蓠自然种群分布的岩石质海滩。
【文档编号】A01G33/00GK104488690SQ201410833289
【公开日】2015年4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4年12月26日
【发明者】王广策, 林阿朋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