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辛菌胺和戊菌唑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45671阅读:207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辛菌胺和戊菌唑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在防治果树、林木枝干、蔬菜病害中应用,属农药防治技术领域应用。



背景技术:

枝干病害是果树、林木的主要病害之一,且近年来其发生率、危害性逐年加重,成为危害果业、林业生产的重大病害。果树、林木枝干病害包括腐烂病、枝干轮纹病、流胶病、干腐病、溃疡病、枝枯病等病害,其中,苹果树枝干轮纹病近几年随着果实套袋技术的普及推广发生越来越严重,以富士、红星等树种发病最重,发病株率达90%以上;苹果树腐烂病主要危害苹果树的主枝和侧枝,导致苹果树势衰弱,果实产量和品质下降,发病严重的果园大量死树甚至毁园;杨树溃疡病病菌的寄主范围非常广泛,且其寄生性弱,再加上检疫措施的不得力,导致大量病菌随着苗木的调运而扩散,致使杨树溃疡病发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对栽植初期的苗木和幼树的危害更大,引起大量苗木的死亡,造成整个春季造林的失败,据报道,在发病严重的地区,林木的发病率可达96.1%~100%,杨树溃疡病已成为发展我国杨树人工林的严重障碍。

鉴于枝干病害危害的严重程度,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有效的防治措施,但在猖獗爆发的今天,各项防治措施均难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目前常用的防治枝干病害的较好药剂福美胂属高毒、高残留农药,农业部已于2015年底全面禁止销售和使用,而其他药剂如石硫合剂、腐植酸·铜等,虽然起到一定作用,但存在较多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作用方式单一,防治效果不稳定,药效期短等方面,致使总体防治效果不理想,病斑复发率高,伤口愈合差。因此,迫切需要发明一种高效、低毒、环保,既能彻底杀菌又能促进伤口愈合的低成本的防治果树、林木枝干病害的治疗剂。

辛菌胺,是一种环保型氨基酸类高分子聚合物杀菌剂,是新一代高科技、环保型、高效广谱、低毒杀菌剂。辛菌胺的作用机理是在水溶液中能产生电离,亲水基部分含有强烈的正电性,吸附通常呈负电的各类细菌、病毒从而抑制了细菌、病毒的繁殖,凝固病菌蛋白质,使病菌酶系统变性,加上聚合物形成的薄膜堵塞了这部分微生物的离子通道,使其立即窒息死亡,从而达到最佳的杀菌效果。杀菌广谱,具有内吸性和极强的渗透性,还具有双向输导作用,同时具有保护、治疗、铲除、调养四大功能。辛菌胺可用于果树、蔬菜、瓜类、棉花、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药材、生姜等多种作物由细菌、病毒、真菌引起的多种病害的防治。

戊菌唑(penconazole),化学名称:1-[2-(2,4-二氯苯基)-4-丙基-1,3-二氧戊环-2-甲基]-1-氢-1,2,4-三唑。戊菌唑是一种兼具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的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剂,是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具有很好的内吸性,可由作物根、茎、叶等组织吸收,并向上传导;经室内活性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对大田作物、水果、蔬菜、草皮及观赏植物上的多种病害具有治疗和铲除作用,速效性好,持效期长,可以防治多种作物的白粉病、根腐病、炭疽病、轮纹病、溃疡病、锈病、黑星病以及叶斑病等病害。

目前,尚未见到有将辛菌胺与戊菌唑进行复配使用并用于防治果树、林木枝干病害及蔬菜病害的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辛菌胺和戊菌唑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在防治果树、林木枝干病害及蔬菜病害中应用。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含辛菌胺和戊菌唑的杀菌组合物,有效成分为辛菌胺和戊菌唑,戊菌唑与辛菌胺的重量比为10:1~1:30,优选的,为1:1~15。

所述含辛菌胺和戊菌唑的杀菌组合物中,可以含有农药学中允许使用和可以接受的辅料。

进一步地,所述含辛菌胺和戊菌唑的杀菌组合物是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的:戊菌唑1%~80%,辛菌胺1%~80%,余量为农药学中允许使用和可以接受的辅料。

所述农药学中允许使用和可以接受的辅料选自溶剂、渗透剂、分散剂、扩散剂、崩解剂、乳化剂、稳定剂、润湿剂、消泡剂、防冻剂等及其它有助于有效成分药效的稳定和发挥的允许使用助剂。

所述含辛菌胺和戊菌唑的杀菌组合物,可以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加工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生产使用的任意一种剂型,优选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悬浮剂、乳油、水乳剂、水分散粒剂、微乳剂。

本发明的含辛菌胺和戊菌唑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果树、林木(苹果树、樱桃树、梨树、桃树、枣树、板栗、核桃、海棠、杨树、柳树等)上的多种枝干病害,同时可用于防治白粉病、斑点落叶病、黑星病、炭疽病等多种蔬菜和果树病害。尤其适用于苹果腐烂病、苹果枝干轮纹病、苹果干腐病、樱桃流胶病、桃树流胶病、蓝莓枝枯病、杨树枝枯病、杨树溃疡病、核桃枝枯病等病害。优选的,在防治苹果腐烂病菌时,戊菌唑与辛菌胺二者的重量比以1:5~25为佳,1:15~20更佳,1:15最佳。在防治苹果枝干轮纹病菌时,戊菌唑与辛菌胺二者的重量比以2:1~1:30为佳,1:2~15更佳,1:5最佳。在防治樱桃流胶病菌时,戊菌唑与辛菌胺二者的重量比以2:1~1:30为佳,1:2~15更佳,1:5最佳。在防治核桃树枝枯病菌时,戊菌唑与辛菌胺二者的重量比以1:1~20为佳,1:2~10更佳,1:10最佳。在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菌时,戊菌唑与辛菌胺二者的重量比以1:5~15为佳,1:15最佳。在防治黄瓜白粉病菌时,戊菌唑与辛菌胺二者的重量比以10:1~1:20为佳,5:1或1:5~15更佳,5:1最佳。另外,本发明的含辛菌胺和戊菌唑的杀菌组合物还可作为果树、林木嫁接、剪枝的封口剂。

三唑类杀菌剂是我国应用历史较长的杀菌剂品种,在作物病害的防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三唑类药剂依然在大面积的使用,但是病原菌对该类药剂的敏感性已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田间的使用剂量逐渐提高,对环境和抗性产生了更大的压力,因此应当进行相关研究来减缓抗性的产生,而采用不同机理的药剂混用即是主要研究方向。本发明的发明人通过试验发现,将作用机理不同的戊菌唑和辛菌胺杀菌剂复配,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且能提高药剂渗透作用,延长持效期,不仅显著提高对果树、林木枝干病害的治疗、保护效果,同时通过对树体的治疗保护加调理,达到治愈枝干病害并防止其复发的目的。

本发明的含辛菌胺和戊菌唑的杀菌组合物,有效成分戊菌唑和辛菌胺的作用机理完全不同,复配可对病原菌多位点作用,协同增效,扩大杀菌谱,提高防效,降低农药使用量,延缓抗药性的产生,降低抗性风险。

本发明的含辛菌胺和戊菌唑的杀菌组合物,可以成品制剂形式提供,也可以单剂形式提供,使用前直接混合,然后兑水混匀配成所需浓度,刮除枝干部位病疤后涂抹,同时配合全植株喷雾使用效果更佳。

本发明的含辛菌胺和戊菌唑的杀菌组合物,具有以下优点:1、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提高防治效果;2、扩大杀菌谱;3、两种有效成分作用机理不同,混配使用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4、降低施药量,减少使用次数,降低使用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下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仪器、试剂、材料等,若无特别说明,均为现有技术中已有的常规仪器、试剂、材料等,可通过正规商业途径获得。下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实验方法,检测方法等,若无特别说明,均为现有技术中已有的常规实验方法,检测方法等。

实验戊菌唑与辛菌胺复配对病害的防治作用研究(室内毒力测定)

一、供试药剂:戊菌唑原药,辛菌胺原药,以及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将戊菌唑、辛菌胺原药用丙酮溶解,并配成10000μg/mL的母液,以0.2%的体积分数加入乳化剂Tween-80,于冰箱中4℃下贮藏备用,使用时以无菌水稀释至适当浓度。

二、供试病原菌:苹果腐烂病菌Valsa mali、苹果枝干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核桃枝枯病菌Phomopsisjuglandina、樱桃流胶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黄瓜白粉病菌、苹果白粉病菌、葡萄白粉病菌Podosphaera xanthii(syn.Sphaerothecafuliginea)、苹果斑点落叶病菌Alternaria mali。

三、测定方法:

(1)苹果腐烂病菌、苹果枝干轮纹病菌、核桃枝枯病菌、樱桃流胶病菌、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室内毒力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戊菌唑、辛菌胺及其混配制剂进行毒力测定。

单剂毒力测定方法:

先将供试药剂(包括戊菌唑、辛菌胺、甲基硫菌灵、戊唑醇)配制成6个浓度梯度(戊菌唑:1.0、2.0、4.0、8.0、16.0、32.0mg/kg等6个浓度梯度;辛菌胺:2.0、4.0、8.0、16.0、32.0mg/kg等6个浓度梯度;甲基硫菌灵:0.5、1.0、2.0、4.0、8.0、16.0mg/kg等6个浓度梯度;戊唑醇:1.0、2.0、4.0、8.0、16.0mg/kg等6个浓度梯度),将病原菌于PDA培养基上26℃预培养4d,用直径7mm的打孔器在靠近菌落边缘的同一圆周上打取菌饼,接种到含有不同药剂浓度的培养基平板上,每皿一片,置于26℃恒温箱内培养4d,用十字交叉法测定各处理的菌落生长直径,以清水为对照,每浓度处理重复4次。测定菌落径向线性生长量,确定药剂对菌落生长的抑制率。通过菌丝生长抑制概率值和药剂浓度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对菌株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

混配剂联合毒力测定:

在单剂毒力测定的基础上,将供混配的戊菌唑、辛菌胺分别按其EC50值剂量按体积比例分别设置10:1、5:1、2:1、1:1、1:2、1:5、1:10、1:15、1:20、1:25、1:30、1:35、1:40、1:45、1:50共15个配比,按不同配比配制成最终质量浓度(指戊菌唑、辛菌胺的总质量)为0.25、0.5、1.0、2.0、4.0、8.0mg/kg 6个系列浓度的含药PDA培养基,测定药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每处理(每菌株每浓度水平)重复4次。通过菌丝生长抑制概率值和药剂浓度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混配药剂对菌株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和CTC值,以不加药剂的PDA培养基作为对照。

(2)苹果白粉病菌、黄瓜白粉病菌、葡萄白粉病菌室内毒力测定

单剂毒力测定方法:

先将供试药剂(包括戊菌唑、辛菌胺、甲基硫菌灵、戊唑醇)配制成6个浓度梯度(戊菌唑:0.5、1.0、2.0、4.0、8.0、16.0mg/kg等6个浓度梯度;辛菌胺:2.0、4.0、8.0、16.0、32.0mg/kg等6个浓度梯度;甲基硫菌灵:0.5、1.0、2.0、4.0、8.0、16.0mg/kg等6个浓度梯度;戊唑醇:1.0、2.0、4.0、8.0、16.0mg/kg等6个浓度梯度),试验采取叶盘法,将新枝条上健康无病的4~5个叶片,浸入药液中5s后自然晾干,用打孔器打取直径1cm的叶盘,叶背面朝上置于铺有无菌湿润滤纸的培养皿中,每皿放置15个叶盘;在叶盘中央滴20μL孢子悬浮液,置于生物培养箱中培养,培养条件为温度25℃、湿度保持在80%左右、光照12h/d。对照叶片喷施等量清水,晾干,打取叶盘后滴加等量的菌液。每处理重复4皿,5~7d后调查发病情况。

混配剂联合毒力测定:

在单剂毒力测定的基础上,将供混配的戊菌唑、辛菌胺分别按其EC50值剂量按体积比例分别设置10:1、5:1、2:1、1:1、1:2、1:5、1:10、1:15、1:20、1:25、1:30、1:35、1:40、1:45、1:50共15个配比,按不同配比配制成最终质量浓度为0.25、0.5、1.0、2.0、4.0、8.0mg/kg 6个系列浓度,测定药剂对白粉病菌的抑制率。每处理(每菌株每浓度水平)重复4次,5~7d后调查发病情况。

数据统计方法:

病情指数分级标准: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25%;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75%;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75%以上。

计算病情指数和各浓度药剂对苹果白粉病菌、黄瓜白粉病菌的抑制率,DPS统计软件计算出毒力回归方程及抑菌中浓度(EC50)。

病情指数和抑菌率计算公式为:病情指数=[∑(各级发病叶盘数×相对级数值)/(总叶盘数×9)]×100%;抑菌率(%)=[(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100。

(3)数据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均由Microsoft Excel 2013、DPS数据处理工作平台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每种药剂的EC50值、95%置信限。利用孙云沛法(1960)计算混配剂的共毒系数,根据共毒系数大小评价混配剂的增效作用。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各药剂抑制率:

抑制生长率(%)=[(对照抑菌圈直径-处理抑菌圈直径)/(对照抑菌圈直径-5mm打孔直径)]×100;

抑制生长率(%)=[(对照菌落直径-处理菌落直径)/(对照菌落直径-菌饼直径)]×100;

毒力指数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混配剂实际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混配制剂EC50)×100;

混配剂理论毒力指数TTI=单剂A的TI×PA+单剂B的TI×PB(PA和PB分别为混配剂中有效成分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配剂的实际毒力指数ATI/混配剂的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增效作用判断:CTC≥120,具有增效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80,为拮抗作用。

(4)结果与分析:如表1~表10所示。

表1 5种药剂对苹果腐烂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

表2戊菌唑与辛菌胺不同比例混配对苹果腐烂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1~2可见,戊菌唑、辛菌胺及其混配制剂,对苹果腐烂病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中戊菌唑与辛菌胺的配比在1:5~1:25之间时,对供试病原菌的共毒系数均在120以上,表明这两种杀菌剂在此配比下具有很好的协同增效作用,尤其是配比在1:15~1:20之间增效作用更为显著。

表3 5种药剂对苹果枝干轮纹病菌、樱桃流胶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

表4戊菌唑与辛菌胺不同比例混配对苹果枝干轮纹病菌、樱桃流胶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3~4可见,戊菌唑、辛菌胺及其混配制剂,对苹果枝干轮纹病菌、樱桃流胶病菌均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中戊菌唑与辛菌胺的配比在2:1~1:30之间时,对供试病原菌的共毒系数均在120以上,表明这两种杀菌剂在此配比下具有很好的协同增效作用,尤其是配比在1:2~1:15之间增效作用更为显著。

表5 5种药剂对核桃枝枯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

表6戊菌唑与辛菌胺不同比例混配对核桃枝枯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5~6可见,戊菌唑、辛菌胺及其混配制剂,对核桃枝枯病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中戊菌唑与辛菌胺的配比在1:1~1:20之间时,对供试病原菌的共毒系数均在120以上,表明这两种杀菌剂在此配比下具有很好的协同增效作用,尤其是配比在1:2~1:10之间增效作用更为显著。

表7 5种药剂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

表8戊菌唑与辛菌胺不同比例混配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7~8可见,戊菌唑、辛菌胺及其混配制剂,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中戊菌唑与辛菌胺的配比在1:5~1:15之间时,对供试病原菌的共毒系数均在120以上,表明这两种杀菌剂在此配比下具有很好的协同增效作用。

表9 5种药剂对黄瓜白粉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

表10戊菌唑与辛菌胺不同比例混配对黄瓜白粉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9~10可见,戊菌唑、辛菌胺及其混配制剂,对黄瓜白粉病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中戊菌唑与辛菌胺的配比在10:1~1:20之间时,对供试病原菌的共毒系数均在120以上,表明这两种杀菌剂在此配比下具有很好的协同增效作用,尤其是配比在1:5~1:15之间增效作用更为显著。

实施例1 6%戊菌唑·辛菌胺可湿性粉剂

组分组成如下(各组分按重量百分比计):

制备方法为:将上述各活性成分、各种助剂及填料按比例充分混合均匀,混合物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制得6%戊菌唑·辛菌胺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2 20%戊菌唑·辛菌胺悬浮剂

组分组成如下(各组分按重量百分比计):

制备方法为:将上述各活性成分、各种助剂和水按比例充分混合均匀,投入砂磨机,研磨至粒径5μm,20%戊菌唑·辛菌胺悬浮剂。

实施例3 11%戊菌唑·辛菌胺乳油

组分组成如下(各组分按重量百分比计):

制备方法为:将上述各活性成分、各种助剂和水按比例充分混合,加入混合釜中,搅拌均匀的11%戊菌唑·辛菌胺乳油。

实施例4:20%戊菌唑·辛菌胺水乳剂

组分组成如下(各组分按重量百分比计):

制备方法为:将上述各活性成分、各种助剂按比例充分混合,使溶解成均与油相,高速搅拌下,油相与水相混合,得20%戊菌唑·辛菌胺水乳剂。

实施例5:7%戊菌唑·辛菌胺水分散粒剂

组分组成如下(各组分按重量百分比计):

制备方法为:将上述各活性成分、烷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润湿剂、崩解剂、填料按比例充分混合,经气流粉碎机粉碎至粒径5μm,得母粉,将母粉与木质素磺酸钠充分混合后造粒、烘干、过筛,从而制得7%戊菌唑·辛菌胺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6:18%戊菌唑·辛菌胺微乳剂

组分组成如下(各组分按重量百分比计):

制备方法为:将上述各活性成分、各种助剂按比例充分混合,使溶解成均与油相,高速搅拌下,油相与水相混合,得18%戊菌唑·辛菌胺微乳剂。

应用实例1:田间防治苹果腐烂病田间药效试验

2014年在山东省肥城市进行了实施例1(6%戊菌唑·辛菌胺可湿性粉剂)防治苹果树腐烂病田间药效试验,验证该药剂的防治效果、有效剂量及对苹果树的安全性。试验方法参照《GB/T 17980.98-200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杀菌剂防治苹果树腐烂病药效试验》。试验地点在安驾庄镇张安村,试验树为17年生新红星,株距×行距=3m×4m,肥水管理水平一般,管理粗放,树势衰弱,腐烂病、轮纹病等枝干病害发生较重。

试验药剂及剂量为:6%戊菌唑·辛菌胺可湿性粉剂200倍、700倍、600倍;3%甲基硫菌灵糊剂;2.12%腐植酸·铜水剂;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50倍;空白对照,只清除病疤不用药剂处理。选择树势相近、病疤部位及病疤大小接近的病疤进行标记。每小区成龄树至少5株,当年新生病疤至少8个,重复4次。

试验于2014年3月12日进行。病斑清理后用药,是采用生产上常用的刮治法,即先用刮刀将腐烂病病部刮净并清边超出病部坏死组织0.5-1cm,病疤切口要求立茬、梭形,然后再用毛刷将药液涂抹病部并超出切口2-3cm,以涂药部位全部湿润,药液稍有下流为度。空白对照只刮除病斑,清好边,但不涂药剂。

于2014年12月3日初冬和2015年3月15日初春时各调查一次病斑复发情况。记录复发病疤数量。同时用游标卡尺测量并记录病疤的最大愈合宽度(mm)。并对病斑清理后用药和直接用药分别进行统计比较。

药效统计分析方法:按下列公式计算药剂防效。

a.

b.

结果如表11所示(注:表11~表14中,各稀释倍数,对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等固体剂型而言,是指质量倍数,对液体剂型而言,是指体积倍数)。

表11 6%戊菌唑·辛菌胺可湿性粉剂防治苹果树腐烂病的药效结果

田间苹果树腐烂病治疗试验结果见表11。由表可见,6%戊菌唑·辛菌胺可湿性粉剂各浓度处理的田间防治效果最好,治愈率在80.0%以上,其中以200倍效果最佳,显著优于其他各常规处理,并且伤口愈合快,光滑平整。

应用实例2:田间苹果树枝干轮纹病治疗试验

2014年在山东省肥城市进行了实施例2(20%戊菌唑·辛菌胺悬浮剂)防治苹果树枝干轮纹病田间药效试验,验证该药剂的防治效果、有效剂量及对苹果树的安全性。试验地点在吴村镇吴村,试验树为19年生金帅苹果,肥水管理水平一般,树势衰弱,株距×行距=3×4m,枝干病瘤较多。

设计5个试验处理:20%戊菌唑·辛菌胺悬浮剂300倍、600倍、800倍;3%甲基硫菌灵糊剂;430g/L戊唑醇悬浮剂200倍;空白对照,只清除病疤不用药剂处理。每20株树为一个小区,重复4次,每小区选择树势相近、病疤相近的部位进行标记。

试验于2014年11月30日进行,刮除主干及2年生以上枝条上病瘤后,用毛刷均匀涂抹药液,直至主干基部,平均每株涂药液约500毫升左右,涂抹完后,进行全树喷雾。于涂药前,在每小区的二株树按东南西北中方位每方位选5个3-4年生枝,在其上分别用油漆标定60-100平方厘米的有一定病瘤的主干或枝段。

于施药前和2015年4月30号各调查一次,共调查两次。调查各小区各标记面积内的病瘤数量,以涂药前病瘤数为基数,统计病瘤增长率,计算防治效果。

结果如表12所示。

表12 20%戊菌唑·辛菌胺悬浮剂防治苹果枝干轮纹病试验原始数据统计表(2015)

20%戊菌唑·辛菌胺悬浮剂防治苹果枝干轮纹病试验结果见表12。由表可见,20%戊菌唑·辛菌胺悬浮剂300倍田间防治效果最好,治愈率在86.05%,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在生产上以枝干涂抹的方式使用20%戊菌唑·辛菌胺悬浮剂,杀菌效果好,对环境污染小,是防治苹果枝干轮纹病的适合剂型。

应用实例3:田间樱桃树流胶病治疗试验

2014年在山东省泰安市进行了实施例4(20%戊菌唑·辛菌胺水乳剂)防治樱桃树流胶病田间药效试验,验证该药剂的防治效果、有效剂量及对樱桃树的安全性。

试验在泰山区西苑庄大樱桃种植基地进行,试验树为16年生红灯,选取树势相当、病情相近、管理措施一致的植株作为试材。设计5个试验处理:20%戊菌唑·辛菌胺水乳剂300倍、600倍、800倍;430g/L戊唑醇悬浮剂200倍;3%甲基硫菌灵糊剂;5波美度石硫合剂;空白对照,只清除胶体不用药剂处理。每4株树为一个小区,重复4次,随机排列。

于2014年4月25日(雨季开始前)清除病部死皮、裂口和胶块,用利刀在病皮层处纵横划痕,然后用硬毛刷涂抹试验药剂,范围超出病部3~5cm。间隔7天再涂一次。

每小区涂20个流胶病斑,每处理共计80个。涂后60天观察治愈(不再流胶)数和流胶处愈合情况(停止流胶,周围死组织被新生组织取代),以治愈率作为指标统计防治效果。

结果如表13所示。

表13樱桃树流胶治疗试验结果

田间樱桃树流胶病治疗试验结果见表13。20%戊菌唑·辛菌胺水乳剂300倍田间防治效果最好,治愈率在88.75%,显著优于其他各常规处理,并且伤口愈合快,光滑平整。

应用实例4:田间黄瓜白粉病防治试验

2015年在山东省泰安市进行了实施例5(7%戊菌唑·辛菌胺水分散粒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验证该药剂的防治效果、有效剂量及对黄瓜的安全性。

试验在山东农业大学园艺试验站进行,试验地各小区白粉病发病均匀。分别设7%戊菌唑·辛菌胺水分散粒剂1500、2500、3500倍三个处理,以430g/L戊唑醇悬浮剂3000倍、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为对照药剂。每处理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施药方法为全株喷雾,药液量为700L/hm2。于发病前开始用药,共施药3次,间隔期为10天。于末次施药后7天调查病情级数,每小区随机取4点调查,每点查2株,每株调查全部叶片,分别记载各级病叶数,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黄瓜白粉病分级标准: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占6%~10%;5级:占11%~20%;7级:占21%~40%;9级:占40%以上。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应病级数)/(调查总叶数×9)]×100。

防治效果(%)=1-(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100。

结果见表14。

表14黄瓜白粉病药剂防治试验结果

田间黄瓜白粉病治疗试验结果见表14。7%戊菌唑·辛菌胺水分散粒剂1500倍田间防治效果最好,治愈率在84.78%,显著优于其他各常规处理,并且安全无药害。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