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嘧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45669阅读:84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井冈霉素、丙硫菌唑和嘧菌酯的三元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有增效减量作用的杀菌剂组合物,其活性成分为井冈霉素、丙硫菌唑和嘧菌酯。



背景技术:

井冈霉素,又称有效霉素,英文通用名:Validamycin或jinggangmycin,其化学结构式如下:

井冈霉素是一种放线菌的次生代谢物,含有A、B、C、D、E、F六种类似氨基葡聚糖苷类衍生物。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A组分是井冈霉素的主要活性组分。因此,在本发明中涉及的井冈霉素主要成分为井冈霉素A。井冈霉素在离体条件下表现专一性干扰担子菌中的丝核菌属真菌(Rhizoctonia spp.)顶端菌丝发育。因此,井冈霉素自20世纪70年代被发现以来,一直作为农用抗生素专一性地防治丝核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或与防治其他植物有害生物的农药加工成复配剂兼治丝核菌(Rhizoctonia spp.)病害。这些丝核菌病害主要包括水稻纹枯病、小麦纹枯病和其他作物纹枯病或立枯病。近年,井冈霉素又被发现还可以用于防治一种难以培养的半知菌(Ustilaginoidea virens)引起的稻曲病。

丙硫菌唑(prothioconazole)是一种三唑类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包含抗菌活性较高的顺式异构体和活性较低的反式异构体,本发明使用的丙硫菌唑是顺式异构体与反式异构体的混合物。其化学结构式如下:

丙硫菌唑对镰刀菌菌丝生长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主要通过抑制麦角甾醇生物合成,破坏真菌细胞膜透性和膜结构,强烈抑制真菌菌丝生长。然而,不同植物病原真菌细胞内的丙硫菌唑受体Cyt.P450不仅具有结构多样性,而且还存在多种调控和颉颃生理机制,以致不同真菌表现不同的敏感性。目前该杀菌剂在国际上主要用于防治谷类作物锈病(Puccinia spp.)、叶枯病或颖枯病(Septoria spp.)、网斑病(Pyrenophora teres)、云纹斑病(Rhynchosporium secalis),麦类白粉病(Erysiphe spp.)和纹枯病(Rhizoctonia cerealis),亦与戊唑醇混用防治赤霉病(Fusarium spp.)。

嘧菌酯,通用名为阿米西达、安灭达,英文名称:Azoxystrobin,化学名称:(E)-[2-[6-(2-氰基苯氧基)嘧啶-4-基氧]苯基]-3-甲氧基丙烯酸甲酯,分子式C22H17N3O5,化学结构式如下:

嘧菌酯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新型高效、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铲除、层移和内吸作用。其作用机制是一种线粒体呼吸抑制剂,破坏病菌的能量合成,即通过在细胞色素bcl向细胞色素c的电子转移,从而抑制线粒体的呼吸。对14-脱甲基化酶抑制剂、苯甲酰胺类、二羧酰胺类和苯并咪唑类产生抗性的菌株有效。主要抑制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并抑制产孢。可用于茎叶喷雾、种子处理、也可进行土壤处理。该药剂几乎对所有的真菌纲(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卵菌纲和半知菌类)的病害如白粉病、锈病、网斑病、霜霉病、稻瘟病等均有良好的活性且与目前已有杀菌剂无交互抗性。

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病害,如不及时进行防治则会对作物产量造成严重损失。目前植物病害的防治难度越来越大,一方面,随着种植结构的改变,瓜果、蔬菜、大豆、油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病害发生程度、发生数量均有所提高,在防治上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同一种药剂在选择压力下的频繁使用,常导致这些病菌产生抗药性,为解决这些问题,将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进行配比组合,既能有效延缓病原群体抗药性的产生,也对植物病害的防治具有增效减量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应用范围广、成本低、用量少、防效显著含井冈霉素、丙硫菌唑与嘧菌酯的杀菌剂组合物。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该杀菌组合物的用途。

技术方案: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嘧菌酯的杀菌组合物,该组合物由按重量计2~80%的活性成分及20~98%的助剂和载体组成;其中所述活性成分井冈霉素、丙硫菌唑与嘧菌酯的重量比为1~20∶1~30∶1~36。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上述井冈霉素、丙硫菌唑与嘧菌酯的重量比为1~10∶1~15∶1~18。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上述井冈霉素、丙硫菌唑与嘧菌酯的重量比为1~5∶1~7∶1~9。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井冈霉素、丙硫菌唑与嘧菌酯三者重量百分含量为所述杀菌组合物总含量的10~50%。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杀菌组合物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微乳剂、水分散粒剂或水乳剂。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助剂为木质素磺酸钠、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六偏磷酸钠、茶枯粉、皂角粉、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拉开粉、吐温60、烷基磷酸酯及其烷氧化物、脂肪酸聚氧乙烯酯、磷酸酯及其衍生物、聚乙二醇、丙三醇、油酸钠、聚乙烯醇、二甲亚砜、异丙醇、松节油、煤油、柴油、甲醇、乙醇、NNO-1、NNO-7、黄原胶、十二烷基硫酸钠、硫酸铵、烷基酚聚氧乙烯醚、月桂醇聚氧乙烯醚、苯乙基酚甲醛树酯聚氧乙基醚、磺酸聚甲醛缩合物、N-甲基吡咯烷酮、烷基苯磺酸钙、丁基萘磺酸钠、苯甲酸、羧甲基纤维素、硅酸镁铝、聚乙烯醇或聚乙烯吡咯烷酮中的一种或几种。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载体为水、高岭土、活性白土、黏土、膨润土、硅藻土、凹凸棒土、轻质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在防治大豆锈病、菜豆锈病、梨锈病、麦类赤霉病、麦类白粉病、麦类锈病、麦类纹枯病、麦类叶枯病、稻瘟病、稻曲病、水稻纹枯病上的应用。

有益效果:发明人通过对植物病害的发生、防治药剂使用技术、作用机制和抗药性的研究,为本发明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本发明通过利用井冈霉素、丙硫菌唑与嘧菌酯进行组合筛选,其目的是获得增效配方、减少农药用量和使用次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防效、治理抗药性。

本发明经室内和田间药效试验,其结果表明,井冈霉素、丙硫菌唑与嘧菌酯三者理化性质互容,使用安全,药效显著。与其他农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所用的井冈霉素是生物农药,丙硫菌唑是新型广谱三唑硫酮类杀菌剂,嘧菌酯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相互组合可协同增效,减少用药量,降低成本,增加了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2.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杀菌谱广,扩大了应用靶标。既能有效防治大豆锈病,梨锈病,蚕豆锈病、麦类作物锈病、麦类赤霉病、小麦纹枯病和叶枯病,也能防治稻瘟病、稻曲病和水稻纹枯病,减少了病害对农作物生产造成的为害,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3.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中有效成分分别为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能降低病原菌对化学药剂的抗药性风险水平,有利于病原菌敏感度的保持,同时能延缓病菌对配方中单剂出现抗药性。

4.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属于复配农药,具有相容性、高效、低毒、低残留、速效性好、持效期长、对环境友好等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受以下实施例所限定,各组分的加入按重量份数计量。

实施例1:

井冈霉素8%、丙硫菌唑8%、嘧菌酯8%、对甲氧基脂肪酸胺基苯磺酸钠2%、NNO-1 3%、拉开粉2%、白炭黑10%、其余为高岭土补充至100%。将上述组分充分混匀,经气流粉碎,制得主要有效成分为24%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2:

井冈霉素20%、丙硫菌唑10%、嘧菌酯20%、对甲氧基脂肪酸胺基苯磺酸钠2%、NNO-13%、拉开粉2%、白炭黑10%、其余为高岭土补充至100%。将上述组分充分混匀,经气流粉碎,制得主要有效成分为50%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3:

井冈霉素10%、丙硫菌唑40%、嘧菌酯25%、对甲氧基脂肪酸胺基苯磺酸钠2%、NNO-13%、拉开粉2%、白炭黑10%、其余为高岭土补充至100%。将上述组分充分混匀,经气流粉碎,制得主要有效成分为75%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4:

井冈霉素10%、丙硫菌唑18%、嘧菌酯20%、乙二醇5%、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4%、木质素2%、硅酸铝镁0.5%、黄原胶0.5%、硅氧乙烷0.1%、其余为水补充至100%,将上述组分充分混匀,经砂磨机粉碎至90%的药剂颗粒直径≤5μm,制成主要有效成分重量百分含量为48%井冈霉素·丙硫菌唑·嘧菌酯悬浮剂。

实施例5:

井冈霉素14%、丙硫菌唑3%、嘧菌酯3%、乙二醇5%、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4%、木质素2%、硅酸铝镁0.5%、黄原胶0.5%、硅氧乙烷0.1%、其余为水补充至100%,将上述组分充分混匀,经砂磨机粉碎至90%的药剂颗粒直径≤5μm,制成主要有效成分重量百分含量为20%井冈霉素·丙硫菌唑·嘧菌酯悬浮剂。

实施例6:

井冈霉素2%、丙硫菌唑2%、嘧菌酯8%、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3%、农乳6002%、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溶剂油13%,其余为水补充至100%。将以上原料按常规配制水乳剂的方法投入混合釜中混合均匀,制成主要有效成分含量为12%井冈霉素·丙硫菌唑·嘧菌酯水乳剂。

实施例7:

井冈霉素22%、丙硫菌唑4%、嘧菌酯8%、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3%、农乳6002%、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溶剂油13%,其余为水补充至100%。将以上原料按常规配制水乳剂的方法投入混合釜中混合均匀,制成主要有效成分含量为34%井冈霉素·丙硫菌唑·嘧菌酯水乳剂。

实施例8:

井冈霉素5%、丙硫菌唑15%、嘧菌酯12%、十二烷基苯磺酸钙6%、烷基聚氧乙烯醚2%、苯乙基酚聚氧乙基醚磷酸酯3%、农乳33#1.5%、异丙醇10%、黄原胶1%,其余为水补充至100%。将以上原料按常规配制微乳剂的方法投入混合釜中混合均匀,制成主要有效成分含量为32%井冈霉素·丙硫菌唑·嘧菌酯微浮剂。

实施例9:

井冈霉素8%、丙硫菌唑2%、嘧菌酯18%、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硫酸铵8%、烷基酚聚氧乙烯醚2.5%、脂肪酸聚氧乙烯酯3.5%,硼砂1%,其余为硅藻土补充至100%,将上述组分充分混匀,经过粉碎制备母粉,将母粉与适量水溶液混合均匀,高速剪切并砂磨机研磨,然后进行流化床造粒,干燥、过筛,制得28%井冈霉素·丙硫菌唑·嘧菌酯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10:

井冈霉素14%、丙硫菌唑10%、嘧菌酯16%、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硫酸铵8%、烷基酚聚氧乙烯醚2.5%、脂肪酸聚氧乙烯酯3.5%,硼砂1%,其余为硅藻土补充至100%,将上述组分充分混匀,经过粉碎制备母粉,将母粉与适量水溶液混合均匀,高速剪切并砂磨机研磨,然后进行流化床造粒,干燥、过筛,制得40%井冈霉素·丙硫菌唑·嘧菌酯水分散粒剂。

实验例1:井冈霉素·丙硫菌唑·嘧菌酯三元复配药剂对大豆锈病的防治效果

将实施例1~10的杀菌组合物制剂进行大豆锈病防治的药效试验。试验地安排在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温网室。品种采用较为感病的白鸟王,种植在盆钵内,每盆5株,种植基质为土∶沙=1∶3,尽量少浇水,保持充足阳光的照射,避免徒长。长至2片互生复叶,每复叶3片小叶时使用。试验前将大豆叶片上培养的夏孢子用无菌刀片刮下,加入无菌水及少许吐温80,配成106个/mL的悬浮液,混合均匀。用农业部南京农机所生产的喷雾塔定量喷药(表1),每处理设3个重复(3盆),共15株,合计90小叶。施药24h后用玻璃喷雾器在叶片背面将备好的孢子悬浮液进行喷雾接种,然后在20℃,RH100%,黑暗条件下培养24h,再将植株转移至人工气候箱中RH85~90%,20℃,12h光暗交替培养。

接种12d后调查结果,分级标准参考大豆锈病国际工作组制定的标准,并适当修改(以小叶为单位):

0级:无病;

1级:<5个/cm2

2级:6-15个/cm2

3级:16-25个/cm2

4级:26-40个/cm2

5级:40个/cm2以上。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病指和防效:

病情指数=100×∑(各级病叶数×各级代表值)/(调查总叶数×最高级代表值)

防治效果(%)=(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100

4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为浙江省桐庐汇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40%丙硫菌唑可湿性粉剂为本实验室加工制成,250g/L嘧菌酯悬浮剂为市售,河北上瑞化工有限公司生产。本发明的三元组合物防治大豆锈病的试验结果表明,井冈霉素单剂的防效较低,仅为25.47%,丙硫菌唑和嘧菌酯的防效分别为82.73%和85.62%,实施例1~10各处理对大豆锈病的防效为94.83~97.34%。因此,本发明的三元组合杀菌剂与三种单剂相比,在大豆锈病防治上表现出显著的增效作用(表1)。

表1:井冈霉素·丙硫菌唑·嘧菌酯三元复配药剂防治大豆锈病的效果

实验例2:井冈霉素·丙硫菌唑·嘧菌酯三元复配药剂防治小麦病害的试验效果

将实施例1~10的杀菌组合物制剂进行小麦病害的田间防控药效试验。试验地安排在江苏盐城新洋农场进行。小麦品种分别为淮麦33号,在小麦扬花初期采用农稼乐16L背负式电动喷雾器进行第一次施药,间隔5d进行第二次施药,用水量为50kg/亩,每小区面积50平方米,各处理重复3次,空白对照不施药。同时设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用80克处理作为对照药剂。按照农业部颁发的杀菌剂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行业标准规定的相应方法,在乳熟期调查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纹枯病和叶枯病发生情况,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结果见表2。

表2:井冈霉素·丙硫菌唑·嘧菌酯三元复配药剂防治小麦病害的田间药效试验

实施例1~10田间应用结果表明,井冈霉素·丙硫菌唑·嘧菌酯三元复配药剂在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同时,对小麦白粉病、锈病、纹枯病和叶枯病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远好于常用的多菌灵(经检测试验地病原菌群体中对多菌灵表现抗药性的病菌占37.7%),而且对包括抗药性赤霉病菌引起的赤霉病具有极其显著的增效防治作用。本发明的实施例与常用药剂多菌灵相比,药剂用量减少了70%,防效增加15个百分点以上。因此,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具有用药量少,成本低,利于环境保护,社会效益明显等诸多优点。

实验例3:井冈霉素·丙硫菌唑·嘧菌酯三元复配药剂防治大麦病害的试验效果

将实施例1~10的杀菌组合物制剂进行大麦病害的田间防控药效试验。2014年在大麦扬花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间隔5d进行第二次施药,用水量为50kg/亩,每小区面积50平方米,各处理重复3次,空白对照不施药。用常规药剂多酮可湿性粉剂作为对照药剂。按照农业部颁发的杀菌剂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行业标准规定的相应方法,在乳熟期调查大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和叶枯病发生情况,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结果见表3。

表3:井冈霉素·丙硫菌唑·嘧菌酯三元复配药剂防治大麦病害的田间药效试验

从表中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1~10中杀菌组合物制剂,对大麦赤霉病、叶枯病、白粉病和锈病的防效大幅度提高,防治效果达到89%以上,比常规对照药剂多酮相比,防效增加20个百分点以上,且用药量减少60%。因此,本发明的三元杀菌组合物,可大幅度降低化学杀菌剂的用量,减轻农药的环境压力。

实验例4:井冈霉素·丙硫菌唑·嘧菌酯三元复配药剂防治水稻病害的试验效果

将实施例1~10的杀菌组合物制剂进行水稻病害的田间防控药效试验。试验地安排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淳化街道土桥镇。水稻品种为镇稻18,每个小区面积50平方米,各处理重复3次,空白对照不施药。水稻纹枯病在水稻分蘖末期(上3叶未出)第一次施药,孕穗期第二次施药,齐穗期第三次施药,用浙江省桐庐汇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4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单剂作为对照药剂。稻曲病在破口前5~7天第一次施药,齐穗期第二次施药,用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生产的430g/L戊唑醇悬浮剂单剂作为对照药剂。稻瘟病在水稻破口期第一次施药,齐穗期第二次施药,用江苏丰登作物保护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单剂作为对照药剂。病情稳定后调查发病情况,计算病情及防效。

表4:井冈霉素·丙硫菌唑·嘧菌酯三元复配药剂防治水稻病害的田间试验效果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井冈霉素·丙硫菌唑·嘧菌酯三元复配杀菌剂在防治稻瘟病、稻曲病和水稻纹枯病方面都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与目前常用的主流杀菌剂相比,均具有较显著的防治效果。本发明所提供的井冈霉素·丙硫菌唑·嘧菌酯杀菌组合物能同时防治稻瘟病、稻曲病和水稻纹枯病,不仅提高了防效,而且大大降低了用药量和用药次数,利于环境保护,效益更好。

应当指出,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发明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