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吲唑磺菌胺和氟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9947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包含吲唑磺菌胺和氟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背景技术:

植物卵菌病害是由鞭毛菌亚门卵菌纲病原真菌侵染所致。卵菌纲病原真菌种类多.寄主范围广,可致蔬菜、果树、花卉、林木、棉、麻、粮食、油料以及中草药等植物发生病害,可引起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天南星科、百合科、芸香科、葡萄科、豆科、禾本科、菊科、仙人掌科、苋科、藜科等数百种植物发生各种病害,如猝倒病、绵腐病、疫病、绵疫病、霜霉病、白锈病以及根腐、茎腐、果腐等等。这些病害几乎年年发生流行,造成很大损失。因此,卵菌纲病原真菌是作物十分重要的病原菌。

吲唑磺菌胺是日本日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研究开发的三唑磺酰胺类杀菌剂,该药剂对疫病及霜霉病具有很高的杀菌活性,特别对病菌游离孢子活性甚高,是一个以预防为主的药剂。该药剂主要用于防控由卵菌亚纲和变形菌引起的真菌疾病,对黄瓜、葡萄霜霉病,马铃薯、番茄晚疫病以及辣椒疫病等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吲唑磺菌胺对哺乳动物低毒,对非目标生物安全。具有持效性强,耐雨水冲淋,对病害有稳定效果等特点。吲唑磺菌胺原药于2007年在英国获得临时登记,之后在德国、日本、台湾和韩国等也获得登记批准。尽管吲唑磺菌胺对卵菌纲真菌病害有较好的防效,但它作用机理单一,上市后存在着抗性风险,导致防效降低。

氟吡菌胺(fluopicolide)是拜耳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吡啶酰胺类内吸性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卵菌纲病原菌引起的病害如霜霉病和疫病等。氟吡菌胺具有独特的作用方式,杀菌机理与目前所有已知的卵菌类杀菌剂不同,与其他类杀菌剂无交互抗性,主要作用于细胞膜和细胞间的特异性蛋白而表现杀菌活性,对病原菌的各主要形态均有很好的抑制活性,而且具有很好的持效性。氟吡菌胺防治植物卵菌纲病害专用农药,病原菌对其产生抗性的速度也很快,单独施用用药量越来越大,和常规药剂复配,多年使用抗性逐年加大,目前还没有这类农药和吲唑磺菌胺混配的文献报道。

发明人通过试验发现,将作用机理不同的吲唑磺菌胺和氟吡菌胺防治卵菌纲类病害的杀菌剂复配,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能显著提高治疗、保护的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对作物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组分合理,增效作用显著,杀菌效果好,用药成本低不易产生抗药性、对作物安全的农用杀菌组合物;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组合物用于防治农作物病害的应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包含吲唑磺菌胺和氟吡菌胺,其中,所述吲唑磺菌胺和氟吡菌胺的重量比为1:20-20:1,优选为3:1-1:3,更优选为5:2、7:4。

进一步的,所述农药组合物中吲唑磺菌胺和氟吡菌胺占组合物的重量比为1-90%,优选为10-70%。

进一步的,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可以通过常规方法制备成农药剂型加工中的任意一种制剂,所述制剂选自悬浮剂、悬乳剂、微乳剂、水乳剂、可分散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油悬浮剂、可溶粒剂中任一种。

进一步的,本发明的组合物还可以加入其它农用活性成分,例如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肥料等农用活性成分。

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以成品制剂形式提供即组合物中各物质已经混合,也可以以单剂形式提供,使用前直接在桶或罐中按比例混合,然后稀释至所需要的浓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单剂相比,本发明杀菌组合物对抗性真菌病害如猝倒病、疫病、霜霉病、白锈病有明显增效作用,克服和延缓了抗药性,扩大防治谱,明显提高了防治效果;(2)减少防治用工,用药成本;(3)可替代常规和易产生抗性的农药;(4)与单剂相比,生产和使用成本降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中的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但不能因此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一、制剂实施例

1、实施例1: 21%吲唑磺菌胺·氟吡菌胺可湿性粉剂(20:1)

吲唑磺菌胺 20%

氟吡菌胺 1%

十二烷基硫酸钠 2%

亚甲基双萘磺酸钠 6%

轻质碳酸钙 补齐至100%

所述可湿性粉剂的加工步骤为:按上述配方将吲唑磺菌胺和氟吡菌胺以及分散剂、润湿剂和填料混合,在搅拌釜中均匀搅拌,经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本发明所述的含有吲唑磺菌胺和氟吡菌胺的可湿性粉剂。

2、实施例2: 22%吲唑磺菌胺·氟吡菌胺可湿性粉剂(10:1)

吲唑磺菌胺 20%

氟吡菌胺 2%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2%

甲基萘磺酸钠的甲醛缩合物 8%

羧甲基淀粉钠 2%

可溶性淀粉 补齐至100%

该组合物水分散粒剂的具体加工步骤为:按上述配方将吲唑磺菌胺和氟吡菌胺和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以及填料混合均匀,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经捏合,然后进入挤压造粒机造粒,沸腾干燥机中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制得本发明所述的含有吲唑磺菌胺和氟吡菌胺的水分散粒剂。

3、实施例3: 40%吲唑磺菌胺·氟吡菌胺可分散油悬浮剂(5:3)

吲唑磺菌胺 25%

氟吡菌胺 15%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 15%

蓖麻油聚氧乙烯醚 8%

有机膨润土 3%

油酸甲酯 补齐至100%

该组合物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具体加工步骤为:按上述配方将油和分散剂、增稠剂、乳化剂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吲唑磺菌胺和氟吡菌胺,继续剪切混匀,然后进入卧式砂磨机中研磨,使制剂粒径全部在10um以下,制得本发明所述的含有吲唑磺菌胺和氟吡菌胺的可分散油悬浮剂。

4、实施例4: 45%吲唑磺菌胺·氟吡菌胺微乳剂(2:1)

吲唑磺菌胺 30%

氟吡菌胺 15%

碳酸二甲酯 10%

四氢糠醇 10%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20%

水 补齐至100%

该组合物微乳剂的具体加工步骤为:按上述配方碳酸二甲酯和四氢糠醇混匀,加入吲唑磺菌胺和氟吡菌胺,完全溶解后,加入乳化机混合均匀,最后加入去离子水,搅拌均匀,制得本发明所述的含有吲唑磺菌胺和氟吡菌胺的微乳剂。

5、实施例5: 40%吲唑磺菌胺·氟吡菌胺悬浮剂(1:1)

吲唑磺菌胺 20%

氟吡菌胺 20%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1%

亚甲基双萘磺酸钠 4%

黄原胶 0.1%

丙二醇 4%

消泡剂 0.1%

水 补齐至100%

该组合物悬浮剂的具体加工步骤为:按上述配方中将水和润湿剂、分散剂、增稠剂、抗冻剂以及消泡剂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吲唑磺菌胺和氟吡菌胺,继续剪切混匀,然后进入卧式砂磨机中研磨,使制剂粒径全部在5 um以下,制得本发明所述的含有吲唑磺菌胺和氟吡菌胺的悬浮剂。

6、实施例6: 30%吲唑磺菌胺·氟吡菌胺微乳剂(1:2)

吲唑磺菌胺 10%

氟吡菌胺 20%

碳酸二甲酯 10%

四氢糠醇 10%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20%

水 补齐至100%

所述微乳剂的具体加工步骤为:按上述配方碳酸二甲酯和四氢糠醇混匀,加入吲唑磺菌胺和氟吡菌胺,完全溶解后,加入乳化机混合均匀,最后加入去离子水,搅拌均匀,制得本发明所述的含有吲唑磺菌胺和氟吡菌胺的微乳剂。

7、实施例7: 36%吲唑磺菌胺·氟吡菌胺水乳剂(1:3)

吲唑磺菌胺 9%

氟吡菌胺 27%

溶剂油 10%

四氢糠醇 10%

端羟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 10%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5%

水 补齐至100%

所述水乳剂的具体加工步骤为:按上述配方碳酸二甲酯和四氢糠醇混匀,加入吲唑磺菌胺和氟吡菌胺,完全溶解后,加入乳化剂混合均匀形成油相,在剪切作用下将水加入油相中,继续剪切约30分钟,制得本发明所述的含有吲唑磺菌胺和氟吡菌胺的水乳剂。

8、实施例8: 18%吲唑磺菌胺·氟吡菌胺可分散油悬浮剂(1:5)

吲唑磺菌胺 3%

氟吡菌胺 15%

十二烷基苯磺酸钙 10%

蓖麻油聚氧乙烯醚 8%

有机膨润土 3%

油酸甲酯 补齐至100%

该组合物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具体加工步骤为:按上述配方将油和分散剂、增稠剂、乳化剂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吲唑磺菌胺和氟吡菌胺,继续剪切混匀,然后进入卧式砂磨机中研磨,使制剂粒径全部在10 um以下,制得本发明所述的含有吲唑磺菌胺和氟吡菌胺的可分散油悬浮剂。

9、实施例9: 11%吲唑磺菌胺·氟吡菌胺可湿性粉剂(1:10)

吲唑磺菌胺 1%

氟吡菌胺 10%

十二烷基硫酸钠 2%

亚甲基双萘磺酸钠 6%

轻质碳酸钙 补齐至100%

所述可湿性粉剂的具体加工步骤为:按上述配方将吲唑磺菌胺和氟吡菌胺以及分散剂、润湿剂和填料混合,在搅拌釜中均匀搅拌,经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本发明所述的含有吲唑磺菌胺和氟吡菌胺的可湿性粉剂。

10、实施例10: 21%吲唑磺菌胺·氟吡菌胺微乳剂(1:20)

吲唑磺菌胺 1%

氟吡菌胺 20%

溶剂油 10%

四氢糠醇 10%

端羟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 10%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5%

水 补足至100%

该组合物微乳剂的具体加工步骤为:按上述配方碳酸二甲酯和四氢糠醇混匀,加入吲唑磺菌胺和氟吡菌胺,完全溶解后,加入乳化剂混合均匀形成油相,在剪切作用下将水加入油相中,继续剪切约30分钟,制得本发明所述的含有吲唑磺菌胺和氟吡菌胺的微乳剂。

11、实施例2: 35%吲唑磺菌胺·氟吡菌胺悬浮剂(5:2)

吲唑磺菌胺 25%

氟吡菌胺 10%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1%

亚甲基双萘磺酸钠 4%

黄原胶 0.1%

丙二醇 4%

消泡剂 0.1%

水 补齐至100%

该组合物悬浮剂的具体加工步骤为:按上述配方中将水和润湿剂、分散剂、增稠剂、抗冻剂以及消泡剂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吲唑磺菌胺和氟吡菌胺,继续剪切混匀,然后进入卧式砂磨机中研磨,使制剂粒径全部在5um以下,制得本发明所述的含有吲唑磺菌胺和氟吡菌胺的悬浮剂。

12、实施例12:44%吲唑磺菌胺·氟吡菌胺水分散粒剂(7:4)

吲唑磺菌胺 28%

氟吡菌胺 16%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2%

甲基萘磺酸钠的甲醛缩合物 8%

羧甲基淀粉钠 2%

可溶性淀粉 补齐至100%

该组合物水分散粒剂的具体加工步骤为:按上述配方将吲唑磺菌胺和氟吡菌胺和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以及填料混合均匀,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经捏合,然后进入挤压造粒机造粒,沸腾干燥机中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制得本发明所述的含有吲唑磺菌胺和氟吡菌胺的水分散粒剂。

二、室内毒力测定

1、对黄瓜霜霉病室内联合作用测定

发明人以吲唑磺菌胺与氟吡菌胺进行了相互复配的增效研究,具体方法如下。试验采用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为测试对象。原药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试验方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6. 3-2006)》。首先将单剂及各混配药剂设置5个不同浓度梯度(在预备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药剂组合和配比不同,浓度梯度设置亦有所不同,抑菌率在5%-90%的范围内按等比级数设定)。试验靶标菌为采自田间自上向下4叶-6叶位的黄瓜霜霉病菌叶片,用40oC蒸馏水洗下叶片背面的霜霉病菌孢子囊,配成悬浮液(浓度控制在每毫升1×105个-1×107个孢子囊),4℃下存放备用;将药液均匀喷施于健康叶片背面,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将各处理叶片叶背向上,按处理标记后排放在保湿盒中。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用准备好的新鲜孢子囊悬浮液点滴10微升接种于叶片背面。每叶片接种4滴,每处理不少于5片叶。在处理前24h接种。接种后盖上皿盖,置于人工气候箱或有光照的保湿箱,在每天连续光照/黑暗12h交替,温度为17℃-22℃,相对湿度90%以上的条件下培养。视处理及空白对照发病情况测量并记录病斑直径,单位为毫米(mm),计算防治效果,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通过防治效果的机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用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

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 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 80 <CTC< 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吲唑磺菌胺和氟吡菌胺在1:20-20:1的范围内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均表现为协同增效作用。

三、田间药效试验

1.试验处理:本试验根据各个成分的不同分别设两个药剂用量,药剂用量是有效成分吲唑磺菌胺(A)和氟吡菌胺(B)的质量和。对照药剂分别是20%吲唑磺菌胺悬浮剂和20%氟吡菌胺悬浮剂及空白清水试验。

2.试验方法:每个小区面积为66.7m2,重复3次;施药前调查及防治后的调查药效方法为:在试验处理区内随机取样5点,按照国家田间试验相关标准进行病情分级,计算防效。试验结果见下表:

通过田间药效结果表明,由表2可知,本发明组合物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组合物的防治效果优良,防治效果均好于单剂品种,在农业应用中具有应用价值。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