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切纵流脱粒分离装置动力传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67451阅读:1120来源:国知局
一种切纵流脱粒分离装置动力传输系统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属于联合收割机技术研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切纵流脱粒分离装置动力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多采用切纵流型的双滚筒脱粒方式,脱粒行程长分离面积大,可以在不增大机体体积的情况下提高生产效率,对潮湿难脱作物适应性好。传动装置是联合收割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动装置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直接影响到联合收割机的作业性能和使用寿命。而现有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切纵流型脱粒滚筒的传动方式主要有两种,.种是单侧链传动,它的传动结构均布置在同侧,即由发动机将动力通过.根传动轴传递至脱粒机左边,再由链传动传至横置脱粒滚筒,同时由组合链轮将动力传递至纵置脱粒滚筒左后边的锥齿轮传动箱,再通过传动箱由链传动将动力传递给纵置脱粒滚筒,这种形式的传动,行程较远,需要多级传动才能实现,这就使得传动线路复杂多变,功率消耗大,整机尺寸及重量都较大,传动不可靠,并且传动距离长,级数多会不可避免造成振动及噪声都很大。另.种是采用两侧动力传动,即动力传递至切流滚筒左侧后,经切流滚筒右侧输出,通过锥齿轮换向箱和传动轴或链条传递至机器尾部,采用链条把动力最终传递给纵轴流滚筒,这种传递方式虽然改善了动力传递结构,便于整机造型布置,但是动力传递距离依然较远,传动结构复杂,传递效率低,并且由于链条较长,运转过程中链条颤动剧烈,不仅带来相对磨损快,可靠性降低,还会产生较大的噪声和振动,运行平稳性差。

中国专利CN102860184A所公开的.种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切纵流型脱粒滚筒动力传动机构,横置脱粒滚筒的动力输入端与输出端分部于横置脱粒滚筒两侧,输出端连接锥齿轮传动箱,再经传动轴将动力传递至机器尾部,然后再经传动件带动纵轴流滚筒主轴后部使其转动。这种传动方式传动轴过长功率损耗增大,且裸露较危险,另外结构复杂不利于整机布局等。

中国专利CN104904416A所公开的.种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切纵流脱粒滚筒动力传输系统,他通过设置锥齿轮换向箱和过渡链轮,动力直接从.级锥齿轮换向箱输出后需要首先通过链传动传递给安装位置较高的过渡链轮以提高动力输出位置而后再通过链传动传递给纵轴流滚筒,这种方案虽然简化了切流滚筒与纵轴流滚筒之间的动力传递结构,减少了动力传递距离,但是过渡传动箱与锥齿轮传动箱和纵轴流滚筒之间分别采用链传动,传动稳定性差,振动与噪声较大,易出现跳齿和脱链现象,并且在狭窄的空间不易布置张紧装置。

中国专利CN103650782A采用变速伞齿轮箱,变速伞齿轮箱中设有大伞齿轮和小伞齿轮,大伞齿轮通过花键与前滚筒轴连接,与小伞齿轮为啮合连接,动力经变速伞齿轮箱输出后通过链条传至后滚筒轴。此种传动装置虽然结构简单,减少了动力传递距离,但是,此种方案动力输出位置与动力输入位置处于同一水平面内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传动链条易与机架侧壁干涉,一般需通过设置过渡链轮先提高动力传动高度再传递给纵轴流滚筒,传动平稳性差,可靠性低,并且张紧装置难以布置,不适于纵轴流为倾斜布置的斜置切纵流型式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切纵流脱粒分离装置动力传输系统,通过齿轮传动箱和一组传动件实现动力传递大大简化了切流滚筒和纵轴流滚筒之间动力传递的结构,减少了动力传输距离,提高了动力传递的平稳性和传动效率,有效降低了脱粒机架的振动和整机噪音,不仅适于倾斜布置的斜置切纵流型式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也适用于水平布置的切纵流型式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切纵流脱粒分离装置动力传输系统,包括切流滚筒、齿轮传动箱、传动件和纵轴流滚筒;

所述切流滚筒和纵轴流滚筒互相垂直放置;横置的切流滚筒内设有切流滚筒轴,切流滚筒轴的两端穿出切流滚筒的两端且分别与动力输入端和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动力输入端通过传动结构与发动机输出轴连接,所述动力输出端的切流滚筒轴直接插入齿轮传动箱中,动力通过齿轮传动箱(5)进行换向和输出位置的提高;

所述传动件设置在切流滚筒和纵轴流滚筒垂直交错之间的空隙中;齿轮传动箱的输出端通过传动件与纵轴流滚筒内设有纵轴流滚筒轴的一端连接,动力从齿轮传动箱(5)输出通过一组传动件(6)传递给纵轴流滚筒轴(8),纵轴流滚筒轴(8)带动纵轴流滚筒(9)旋转。

上述方案中,所述齿轮传动箱的齿轮传动箱箱体中设有花键轴、中间横轴和齿轮传动箱输出轴;

所述花键轴、中间横轴和齿轮传动箱输出轴的轴线相互平行且位置依次升高的;花键轴、中间横轴和齿轮传动箱输出轴上分别套有圆柱齿轮且依次啮合传动;所述花键轴上还设有输出锥齿轮,所述输出锥齿轮内端面正对于齿轮传动箱输出端面,输入锥齿轮与切流滚筒轴连接并且与输出锥齿轮啮合连接,齿轮传动箱输出轴的输出端通过传动件与纵轴流滚筒内设有纵轴流滚筒轴的一端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齿轮传动箱的齿轮传动箱箱体中设置有花键轴、中间横轴和齿轮传动箱输出轴;

在中间横轴和花键轴上分别套有圆柱齿轮且相互啮合传动,在花键轴上还设置有输入锥齿轮,在齿轮传动箱输出轴上设置有输出锥齿轮,切流滚筒轴、中间横轴和花键轴在齿轮传动箱箱体中的轴线相互平行且位置依次升高;

所述圆柱齿轮与切流滚筒轴的一端连接,并且与中间横轴上的圆柱齿轮啮合传动;动力经切流滚筒轴传递给圆柱齿轮,通过轴线位置依次增高的圆柱齿轮啮合提高动力输出位置,圆柱齿轮带动花键轴转动将动力传递给通过花键连接于其上的输入锥齿轮,输入锥齿轮和输出锥齿轮的啮合再实现动力传递方向的改变,所述输出锥齿轮通过花键带动齿轮传动箱输出轴旋转,齿轮传动箱输出轴的输出端通过传动件与纵轴流滚筒内设有纵轴流滚筒轴的一端连接,带动纵轴流滚筒轴旋转。

上述方案中,所述传动件为三角带或者链条。

上述方案中,还包括张紧装置;所述张紧装置设置在所述齿轮传动箱输出轴和纵轴流滚筒轴之间、且与传动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张紧装置为张紧带轮或者张紧链轮。

上述方案中,所述齿轮传动箱输出轴的轴线比切流滚筒轴的轴线高149~300mm。

上述方案中,所述切流滚筒轴与所述输入锥齿轮通过花键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花键轴与所述输出锥齿轮通过花键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圆柱齿轮分别与所述花键轴、中间横轴和齿轮传动箱输出轴通过平键或者花键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在切流滚筒的输出端设置齿轮传动箱,切流滚筒轴直接插入到齿轮传动箱中通过花键与锥齿轮连接,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首先通过链传动连接切流滚筒和齿轮传动箱,简化了切流滚筒和齿轮传动箱之间的动力传递结构,节约了一组链轮和链条,更便于齿轮传动箱的布置,结构紧凑,安装方便,齿轮传动箱采用闭式润滑,保证传动装置的高速旋转部位充分润滑,使得传动结构的使用寿命得以提高。

2.齿轮传动箱不仅能实现动力换向还能使动力输出位置提高这就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动力直接从一级锥齿轮传动箱输出后需要首先通过链传动传递给安装位置较高的过渡链轮以提高动力输出位置而后再通过链传动传递给纵轴流滚筒造成的传动可靠性低、机构复杂,振动和噪声大、易造成跳齿、脱链等问题,整机结构更加紧凑,节约了一级链传动,传动更加稳定可靠,振动小噪音低,传动效率更高,机械性能好。

3.通过设置一个齿轮传动箱和采用一组传动件实现将现有技术中纵轴流滚筒的动力输入端变换成原动力输入端相对的另一端,不仅大大减少了动力传输距离,提高了传动平稳性,有效较低了机器的振动与噪声,缩短了整机长度和重量;而且在齿轮传动箱和纵轴流滚筒轴之间只设置一组传动件,充分利用了切流滚筒和纵轴流滚筒交错部分的空间,更加便于布置张紧装置,布局更合理,便于整机造型及结构布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向视图;

图3是本发明齿轮传动箱的.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齿轮传动箱的另.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1.动力输入端;2.切流滚筒;3.切流滚筒轴;4.动力输出端;5.齿轮传动箱;501.花键轴;502.输出锥齿轮;503.输入锥齿轮;504.中间横轴;505.齿轮传动箱输出轴;506.圆柱齿轮;507.齿轮传动箱箱体;508.齿轮传动箱输出端面6.传动件;7.张紧装置;8.纵轴流滚筒轴;9.纵轴流滚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图1所示为本发明所述切纵流脱粒分离装置动力传输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切纵流脱粒分离装置动力传输系统,包括切流滚筒2、齿轮传动箱5、传动件6、张紧装置7和纵轴流滚筒9。

所述切流滚筒2和纵轴流滚筒9互相垂直放置;横置的切流滚筒2内设有切流滚筒轴3,切流滚筒轴3的两端穿出切流滚筒2的两端且分别与动力输入端1和动力输出端4连接,所述动力输入端1通过传动结构与发动机输出轴连接,所述动力输出端4的切流滚筒轴3直接插入齿轮传动箱5中,动力通过齿轮传动箱5进行换向和输出位置的提高;所述传动件6设置在切流滚筒2和纵轴流滚筒9垂直交错之间的空隙中;齿轮传动箱5的输出端通过传动件6与纵轴流滚筒9内设有纵轴流滚筒轴8的一端连接,动力从齿轮传动箱5输出通过一组传动件6传递给纵轴流滚筒轴8,纵轴流滚筒轴8带动纵轴流滚筒9旋转。所述张紧装置7设置在所述齿轮传动箱输出轴505和纵轴流滚筒轴8之间、且与传动件6连接。

所述齿轮传动箱5中设有锥齿轮和轴线相互平行且位置依次升高的圆柱齿轮506。动力经切流滚筒轴3传入齿轮传动箱5后不仅改变运动方向并且增高动力输出轴线位置,而后从齿轮传动箱5传出的动力直接通过传动件6传递给纵轴流滚筒9,在齿轮传动箱5和纵轴流滚筒轴8之间还设置有张紧装置7,用来调节传动件6的张紧度。本发明即通过采用齿轮传动箱5和一组传动件6实现动力从切流滚筒2和纵轴流滚筒9交错部分的空隙位置传递,传递距离大幅缩短,传动可靠性和稳定性显著增强,整机振动和噪声大幅降低。

如图2所示,动力从齿轮传动箱5中输出后通过一组传动件6传递给纵轴流滚筒9,动力传递路径更短,在齿轮传动箱输出轴505和纵轴流滚筒轴8之间布置有张紧装置7。所述传动件6可以是三角带或者链条,相应的,所述张紧装置7可以采用张紧带轮或者张紧链轮。传动件6和张紧装置7设置在切流滚筒2和纵轴流滚筒9垂直交错之间的空隙中,动力由齿轮传动箱输出轴505输出后通过传动件6传递给纵轴流滚筒轴8,所述张紧装置7由传动件6带动从而保证传动件6处于合适的张紧度范围,从而可靠带动纵轴流滚筒9转动,切流滚筒2和纵轴流滚筒9位置布置更加紧凑。

当动力经切流滚筒轴3进入齿轮传动箱5后,在齿轮传动箱5内动力可以先经锥齿轮啮合改变动力传递方向再经圆柱齿轮506啮合提高动力输出位置,此时齿轮传动箱5可以采用如图3所示结构:所述齿轮传动箱5中设有锥齿轮和花键轴501,所述输出锥齿轮502通过花键固定于花键轴501,所述齿轮传动箱5中还设置有中间横轴504,齿轮传动箱输出轴505,并且花键轴501、中间横轴504、齿轮传动箱输出轴505的轴线相互平行且位置在齿轮传动箱箱体507中依次增高。所述花键轴501、中间横轴504和齿轮传动箱输出轴505上均设有圆柱齿轮506,且相邻的圆柱齿轮506相互啮合传动,所述圆柱齿轮506与花键轴501、中间横轴504、齿轮传动箱输出轴505分别通过平键或者花键连接,所述输出锥齿轮502的内端面正对于齿轮传动箱输出端面508。所述切流滚筒轴3与输入锥齿轮503通过花键连接实现动力传递,所述输入锥齿轮503和输出锥齿轮502的啮合实现动力传递方向改变90°,所述输出锥齿轮502通过花键带动花键轴501转动。动力经锥齿轮啮合实现动力传递换向后又通过花键轴501和输出锥齿轮502的啮合将动力传递到花键轴501从而带动圆柱齿轮506的转动,最终动力从齿轮传动箱输出轴505输出,实现动力输出位置高于切流滚筒轴3所在轴线的位置,所述齿轮传动箱输出轴505的轴线比切流滚筒轴3的轴线高149-300mm。

当动力进入齿轮传动箱5后先通过圆柱齿轮506啮合实现动力输出位置的提高再通过锥齿轮啮合改变传递方向时,所述齿轮传动箱5的结构布置还可以采用如图4所示的结构:所述齿轮传动箱5设置有花键轴501、中间横轴504、齿轮传动箱输出轴505,在中间横轴504和花键轴501上设置有圆柱齿轮506且相互啮合传动,在花键轴501上还设置有输入锥齿轮503,在齿轮传动箱输出轴505上设置有输出锥齿轮502,切流滚筒轴3、中间横轴504和花键轴501在齿轮传动箱箱体507中的轴线相互平行且位置依次升高。圆柱齿轮506与切流滚筒轴3连接,并且与中间横轴504上的圆柱齿轮506啮合传动。动力经切流滚筒轴3传递给圆柱齿轮506,通过轴线位置依次增高的圆柱齿轮506啮合提高动力输出位置,圆柱齿轮506带动花键轴501转动将动力传递给通过花键连接于其上的输入锥齿轮503,输入锥齿轮503和输出锥齿轮502的啮合再实现动力传递方向的改变,所述输出锥齿轮502通过花键带动齿轮传动箱输出轴505旋转将动力输出,所述齿轮传动箱输出轴505轴线比切流滚筒轴3轴线高149-300mm。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

启动发动机,发动机运行产生工作动力,工作动力通过传动机构从切流滚筒的动力输入端1传递到切流滚筒2,切流滚筒2在来自发动机动力的带动下工作,切流滚筒轴3直接插入到齿轮传动箱5将动力输出到齿轮传动箱5上,经齿轮传动箱5改变动力传递方向且提高动力输出位置,由齿轮传动箱输出轴505通过一组传动件6将动力直接传递到纵轴流滚筒轴8,最终带动纵轴流滚筒9工作。

采用上述传动方案可以非常方便的实现切流滚筒2和纵轴流滚筒9之间的动力传递,较传统联合收割机,大大缩小了切流滚筒2和纵轴流滚筒9之间的传递距离,简化了切流滚筒2和纵轴流滚筒9之间的传递结构,并且使用齿轮传动箱5和一组传动件6实现动力传递和变向,有效降低了整机振动和噪声,提高了传动的平稳性和可靠性,传动效率高。动力从切流滚筒2和纵轴流滚筒9垂直交错的空隙中传递,有效缩短了整机的长度,结构更加紧凑,更加便于整机布局和造型。本发明通过齿轮传动箱5和一组传动件6实现动力传递大大简化了切流滚筒2和纵轴流滚筒9之间动力传递的结构,减少了动力传输距离,提高了动力传递的平稳性和传动效率,有效降低了脱粒机架的振动和整机噪音。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是按照各个实施例描述的,但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例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例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