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和呋虫胺的复配种衣剂及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72842阅读:3591来源:国知局

含有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和呋虫胺的复配种衣剂及应用,属于农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呋虫胺 (dinotefuran) 为第三代烟碱类杀虫剂,防治效果和持效期均优于吡虫啉等第二代烟碱类杀虫剂,呋虫胺对哺乳动物十分安全,呋虫胺能够防治小麦、水稻、蔬菜、棉花、果树等多种作物上的蚜虫、飞虱、叶蝉、蓟马、粉虱及其抗性品系。噻呋酰胺又叫噻氟菌胺,属于噻唑酰胺类杀菌剂,具有强内吸传导性和长持效性;噻呋酰胺对丝核菌属、柄锈菌属、黑粉菌属、腥黑粉菌属、伏革菌属、核腔菌属等致病真菌均有活性,尤其对担子菌纲真菌引起的病害如纹枯病、立枯病等有特效。吡唑醚菌酯为一种新型广谱杀菌剂,持效期长;作用机理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具有保护、治疗、叶片渗透传导作用。

棉花苗期病虫害主要有棉花立枯病和棉蚜,对棉花危害极大。棉花立枯病菌以侵染棉花幼苗的根部为主,幼苗出土前造成烂籽和烂苗,幼苗出土后,可造成棉苗枯倒,此病发生后常导致棉苗缺苗断垅。棉花蚜虫(简称棉蚜),为蚜科蚜属的一种昆虫,是世界性的棉花害虫,中国各棉区都有发生,是棉花苗期的主要害虫,危害严重时,造成棉花幼叶卷缩、植株矮小、叶片变小、根系缩短、生长发育严重延迟,最终造成棉花大幅减产,甚至绝产。

申请人在研究中发现现有复配种衣剂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现有的技术中,棉花苗期通过喷药的方式防治棉蚜需喷洒3~7遍药,农药使用量大、工作量大、成本高,并且大量药剂在喷洒过程中渗入地下,造成环境污染。其次,现有种衣剂对于棉花立枯病的防治效果不理想,用药量大、防治效果差,现有技术中:吡唑醚菌酯复配种衣剂用于防治棉花立枯病、猝倒病。240克/升噻呋酰胺悬浮剂(山东兆丰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登记号PD20151827),用于防治小麦、玉米病毒,但未见防治棉花病毒的报道。再次,现有种衣剂对于棉蚜的防治效果不理想,现有技术中60%呋虫胺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安徽丰乐农化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登记号LS20160047),用于防治小麦、水稻、棉花、蔬菜、果树、烟叶等多种作物上的蚜虫、叶蝉、飞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含有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和呋虫胺的复配种衣剂及应用,该复合悬浮种衣剂能有效治防治棉花蚜虫和棉花立枯病,实现一次拌种,病虫兼治的目的。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复合悬浮种衣剂,其特征在于,以质量百分比计,由以下成份组成:吡唑醚菌酯0.08~0.12%,噻呋酰胺0.04~0.12%,呋虫胺11.6~18%,增稠剂1.0~1.5%,悬浮剂3.5~4.5%,分散剂3.5~4.5%,颜料0.001~4%,防沉剂0.5~1.5%,润湿剂1.5~2.5%,有机硅消泡剂0.01~0.09%,余量为水。

该复合悬浮种衣剂,其特征在于,以质量百分比计,由以下成份组成:吡唑醚菌酯0.09~0.11%,噻呋酰胺0.09~0.11%,呋虫胺13.0~16.5%,增稠剂1.23~1.27%,悬浮剂3.9~4.1%,分散剂3.9~4.1%,颜料1~3%,防沉剂0.9~1.1%,润湿剂1.9~2.1%,有机硅消泡剂0.03~0.07%,余量为水。

该复合悬浮种衣剂,其特征在于,以质量百分比计,由以下成份组成:吡唑醚菌酯0.1%,噻呋酰胺0.1%,呋虫胺14.8%,增稠剂1.25%,悬浮剂4%,分散剂4%,颜料2%,防沉剂1%,润湿剂2%,有机硅消泡剂0.05%,余量为水。

所述的悬浮剂为聚醚磷酸酯,分散剂为YUS-207K分散剂。

所述的润湿剂为丙二醇,所述的颜料为永固红F4R。

所述的防沉剂为硅酸镁铝,所述的增稠剂为黄原胶和聚乙烯醇按质量比0.21~0.29:1的混合物。

所述的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呋虫胺的质量比为0.1:0.1:14.5~15。

所述的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呋虫胺的质量比为0.1: 0.1: 14.80~14.85。

所述的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和呋虫胺所占的质量百分比之和为13.5%~16.72%。

该复合悬浮种衣剂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用于制备防治棉花蚜虫和棉花立枯病的棉花包衣种子。

对于本发明的说明如下:

申请人在研究中发现:棉花苗期如遭遇棉蚜或棉花立枯病,易影响棉花幼苗生长发育,严重时造成棉苗死亡,给棉农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棉花幼苗有其特殊的形态特点,棉花幼苗植株矮小且叶片相对较为稀疏,如采用喷洒农药的方式,棉花幼苗上着药量较少,防治成本过高,并且大量农药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农药大量浪费和严重污染环境。因此,申请人设计了以复配种衣剂的形式给药,将干燥或湿润状态的种子,用含有粘结剂的农药组合物所包,药效成分能逐步释放而对作物发芽生长无毒害作用,形成的种衣膜脱落率低、均匀度高,具有透水性、透气性,不影响种子生命和呼吸作用,通过试验证明对棉花种子的出苗率无明显影响。本发明复配种衣剂残效期长,棉花出苗后,在棉花幼苗根系周围的土壤中形成给药环境,保护棉花苗期的根系,降低棉花幼苗的死亡率。

申请人经研究设计了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和呋虫胺三者复配,作为种衣剂的药效成分,其中吡唑醚菌酯和噻呋酰胺联用用于防治棉花立枯病,呋虫胺用于防治棉蚜,现有技术中未见相关报道。申请人采用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和呋虫胺三者复配并非随意选择的,说明如下:

吡唑醚菌酯和噻呋酰胺均为防治棉花立枯病较好的药剂,并且申请人发现吡唑醚菌酯和噻呋酰胺按照0.1:0.05~0.1复配,对于棉花立枯病的防治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优选的,采用吡唑醚菌酯和噻呋酰胺按照0.1:0.1复配,共毒系数最高,防治棉花立枯病增效作用最优。并且,吡唑醚菌酯和噻呋酰胺联用,还可以兼治棉花苗期其他病害。

申请人在研究中发现:棉蚜有两个发生期,一个在棉花苗期,一个在棉花成株期。其中棉花苗期棉蚜发生期为30天左右,现有的种衣剂难以达到30天以上的棉蚜防治效果,控制棉花苗期蚜虫不理想。经申请人研究确定,呋虫胺能控制棉花蚜虫30天以上,并进一步研究设计了呋虫胺的用量。优选的,呋虫胺13.0~16.5%,进一步优选的呋虫胺14.80~14.85%。优选的,采用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呋虫胺的质量比为0.1:0.1:14.8~14.85(最优为0.1:0.1:14.8)能够控制棉花苗期的主要病、虫害,一次施药病虫兼治。

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和呋虫胺所占的质量百分比之和为13.5%~16.72%,是申请人经研究发现的效果较好的浓度范围,在该范围内既能保证棉花立枯病和棉蚜的防治效果,又不会影响棉花的出苗率。优选的,所述的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和呋虫胺所占的质量百分比之和为15.00%~15.05%。进一步优选的,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和呋虫胺所占的质量百分比之和为15.00%,该用量下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证明,防治棉花立枯病和棉蚜的效果最优。

优选的,该复配种衣剂的用途,能用于制备防治棉花蚜虫和棉花立枯病的棉花包衣种子。具体包括如下步骤:将复配种衣剂与棉花种子混合搅拌,复配种衣剂中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和呋虫胺所占的总质量与棉花种子的质量比为300~360g:100kg,5~30℃干燥,获得包衣种子。

优选的,该复配种衣剂的制备方法为:按质量百分比依次将水、悬浮剂、分散剂、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和呋虫胺加入剪切混合机中,剪切10~30分钟,然后加入防沉剂、润湿剂和颜料,继续剪切混合5~10分钟,获得混合液,将混合液研磨至粒径3~5微米,加入有机硅消泡剂消泡,最后加入增稠剂进行高剪切混合,即得含有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和呋虫胺的复配种衣剂。制备方法的说明如下:首先,将水、悬浮剂、分散剂、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和呋虫胺剪切混合10~30分钟,此时溶液流动性较高,并且通过添加悬浮剂和分散剂能够提高有效成分(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和呋虫胺)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性,然后加入防沉剂、润湿剂和颜料,继续剪切混合5~10分钟,使小剂量、水溶性较好的组分均匀分散,获得分散性较好的混合液。将混合液研磨至粒径小于等于3~5微米,使有效成份(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和呋虫胺)形成微米级的颗粒,便于有效成份在种子表面的吸附和吸收。有机硅消泡剂的加入,有助于快速消除混合和研磨过程中产生的气泡。最后加入增稠剂高剪切混合,是由于过早的加入增稠剂会影响混合液的流动性,不但增大了混合的能耗,也不利于药效成分的均匀分散,而采用最后加入增稠剂剪切混合,此时药效成分均匀分散并且呈微米级颗粒。高剪切混合所用设备为高剪切混合乳化机。以上制备方法为最优的制备方法,当然,该复配种衣剂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制备方法,进行简单的替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含有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和呋虫胺的复配种衣剂及应用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该复合悬浮种衣剂能有效治防治棉花蚜虫和棉花立枯病,实现一次拌种,病虫兼治的目的。

首先,申请人首次采用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和呋虫胺三者复配,制成种衣剂,用于防治棉花立枯病和棉花蚜虫,实现一次拌种,病虫兼治的目的,现有技术中未见相关报道。吡唑醚菌酯和噻呋酰胺联用防治棉花立枯病,不仅具有增效作用,而且还能抑制棉花立枯病菌对两种杀菌剂的抗性增长和扩大复配制剂的防治范围;呋虫胺能控制棉花蚜虫30天以上,有效控制棉花苗期棉蚜的发生;并且呋虫胺能够防治多种害虫,对蚜虫、飞虱、叶蝉、蓟马、粉虱等害虫防治效果和持效期优于吡虫啉等传统的烟碱类杀虫剂。

其次,申请人通过研究确定了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呋虫胺的最佳用量配比,其中吡唑醚菌酯和噻呋酰胺按照0.1:0.05~0.1复配增效作用较好,以吡唑醚菌酯与噻呋酰胺质量比1:2复配共毒系数最高,增效作用最优,为吡唑醚菌酯与噻呋酰胺复配防治棉花立枯病的最佳配比。申请人分别测定了吡唑醚菌酯和噻呋酰胺防治棉花立枯病的有效剂量(LC50和LC90)、呋虫胺防治棉蚜的有效剂量(LC50和LC90),以及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和呋虫胺的有效剂量(LC50和LC90),最终发现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呋虫胺的质量比为0.1:0.05~0.1:14~15对棉花立枯病、棉蚜均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其中0.1:0.1:14.80防治效果最优,能够控制棉花苗期的主要病虫害。

再次,申请人通过田间试验证明,包衣种子播种防治棉花蚜虫效果为84.94%~96.45%播种30天后调查,其防治棉花立枯病效果为87.18%~95.72%,证明了本发明的复配种衣剂对于棉花立枯病防治效果较好,并且确实能够控制棉蚜30天以上,实现了一次拌种,病虫兼治的效果。

2、该复配种衣剂的流动性和成膜性较好,包衣均匀度高,脱落率低。该复配种衣剂具有较好的流动性,既便于测量体积,又便于与棉花种子混合。该复配种衣剂中以黄原胶和聚乙烯醇按质量比0.21~0.29:1的混合物作为增稠剂,并且添加了硅酸镁铝作为防沉剂,干燥后在种子表面的成膜效果好,使药效成分均匀包覆种子,并且成膜不易脱落,脱落率≤5%。申请人在配方中添加了悬浮剂为聚醚磷酸酯,分散剂为YUS-207K分散剂,以提高药物在复配种衣剂中的分散程度,提高种子包衣的均匀程度,包衣均匀度≥90%。

3、该复配种衣剂的应用,该复配种衣剂能够用于制备防治棉花蚜虫和棉花立枯病的棉花包衣种子。申请人设计复配种衣剂中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和呋虫胺所占的总质量与棉花种子的质量比为300~360g:100kg,通过田间试验证实,所得包衣种子对于棉花立枯病和棉蚜的防治效果好,并且对棉花的出苗率无明显不良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6是本发明的含有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和呋虫胺的复配种衣剂及应用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实施例1为最佳实施例。实施例1~6的不锈砂的组成配比见表1。制备方法中剪切所用设备为剪切混合机,研磨所用设备为研磨机。实施例1~6所用配制原料为98%吡唑醚菌酯原药,98%噻呋酰胺原药。YUS-207K分散剂为日本竹本生产的。

表1 实施例1~6的组成配比(以质量百分比计)

实施例1~2制备方法

按质量百分比依次将水、悬浮剂、分散剂、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和呋虫胺加入剪切混合机中,剪切20分钟,然后加入防沉剂、润湿剂和颜料,继续剪切混合5分钟,获得混合液,将混合液研磨至粒径3~5微米,加入有机硅消泡剂消泡,最后加入增稠剂进行高剪切混合,即得含有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和呋虫胺的复配种衣剂。

实施例3~4制备方法

按质量百分比依次将水、悬浮剂、分散剂、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和呋虫胺加入剪切混合机中,剪切30分钟,然后加入防沉剂、润湿剂和颜料,继续剪切混合5分钟,获得混合液,将混合液研磨至粒径小于等于3~5微米,加入有机硅消泡剂搅拌消泡,最后加入增稠剂进行高剪切混合,即得含有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和呋虫胺的复配种衣剂。

实施例5~6制备方法

按质量百分比依次将水、悬浮剂、分散剂、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和呋虫胺加入剪切混合机中,剪切10分钟,然后加入防沉剂、润湿剂和颜料,继续剪切混合10分钟,获得混合液,将混合液研磨至粒径3~5微米,加入有机硅消泡剂消泡,最后加入增稠剂进行高剪切混合,即得含有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和呋虫胺的复配种衣剂。

实施例1~6的应用

用于制备防治棉花蚜虫和棉花立枯病的棉花包衣种子的方法如下:将复合悬浮种衣剂与棉花种子混合搅拌,复合悬浮种衣剂中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和呋虫胺所占的总质量与棉花种子的质量比为300~360g:100kg,5~28℃干燥,获得包衣种子。

性能测试

pH值范围测定依据标准GB/T1601-1993,悬浮率的测定依据标准GB/T1825,湿筛试验依据标准 GB/T 16150,包衣均匀度和包衣脱落率的测定方法依据标准NY621-2002,粘度和成膜性测定依据GB-T 17768-1999,低温稳定性的测定依据标准GB/T19137,热贮稳定性的测定依据标准GB/T1913GB/T 17768-1999、NY/T 1154.6-2006,对实施例1~6所得复配种衣剂以下检测。

表2实施例1~6性能检测结果

一、防治棉花立枯病试验

先将吡唑醚菌酯原药、噻呋酰胺原药用分析纯二甲基甲酰胺溶解,配成100g/L母液。然后按照药效成分配比以2:1、1:1、1:2、1:3、1:4(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比例混合配成混剂母液。使用时按照下列剂量准确量取各处理用量(单位:g/100kg种子),用含1%吐温80的水溶液定容至50毫升,与1千克棉花种子混合均匀。

表3 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试剂剂量

采用表3剂量的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试剂进行试验。试验方法依据国家农业行业标准NY/T 1156.6-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 杀菌剂第6部分: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和NY/T 1156.4-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 第4部分:防治小麦白粉病试验 盆栽法)。棉花播种后20天调查结果详见表4。表4中标准误差SD[<X20.05 (3)=7.815]。

表4 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复配对棉花立枯病室内生物活性测定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以使用剂量(g /100 kg种子)的对数值为自变量(X),病株减退率的机率值为因变量(Y)建立回归方程,计算各药剂的有效中剂量和共毒系数。测定结果显示:噻呋酰胺与吡唑醚菌酯以3:1、2:1、1:1、1:2、1:3比例复配,其共毒系数分别为123.15、126.86、135.85、130.26、121.64,其中以1:1比例复配共毒系数最高,具有较好的增效作用,为噻呋酰胺与吡唑醚菌酯复配防治棉花立枯病的最佳配比。

二、防治棉花蚜虫试验

先将96%呋虫胺原药用分析纯二甲基甲酰胺溶解,配成100g/L母液。使用时按照下列剂量准确量取各处理用量(单位:g/100kg种子),用含1%吐温80的水溶液定容至50毫升,与1千克棉花种子混合均匀;试验设以下处理见表5。具体试验方法参照国家农业行业标准NY/T 1154.4-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 杀虫剂第4部分 内吸活性试验 连续浸液法)。

表5 呋虫胺剂量

试验结果表明:呋虫胺处理5天后,呋虫胺对棉花蚜虫有效中剂量为87.1943g/100kg种子。

表6 呋虫胺对棉花蚜虫室内生物活性测定试验结果

三、测定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防治棉花立枯病、呋虫胺防治棉花蚜虫的有效中剂量

通过试验一、试验二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呋虫胺三者按质量比0.1:0.05~0.1:14~15复配时,对棉花立枯病和棉蚜均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当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呋虫胺三者按0.1:0.1:14.8比例复配,对棉花蚜虫、立枯病均能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是呋虫胺、噻呋酰胺、吡唑醚菌酯复配防治棉花蚜虫、立枯病的最佳配比。确定最佳配比后,结合试验一和试验二的试验方法测定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呋虫胺对棉花立枯病、棉花蚜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见表7~8。

表7 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呋虫胺对棉花立枯病室内生物活性测定试验结果

表8 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呋虫胺对棉花蚜虫室内生物活性测定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呋虫胺三者按0.1:0.1:14.8比例复配,对棉花立枯病有效中剂量为97.4274g/100kg种子,对棉花蚜虫的有效中剂量为87.7046g/100kg种子,对棉花立枯病、棉花蚜虫均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

三、复合悬浮种衣剂防治棉花立枯病、棉花蚜虫田间药效试验

实施例1~6复配种衣剂为本发明复配种衣剂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每个实施例设三种不同的有效成分用量(240g/100kg种子、300g/100kg种子、360g/100kg)。对比例1~3为市售产品;对比例1:供试药剂为60%呋虫胺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安徽丰乐农化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登记号LS20160047;对比例2:供试药剂为240克/升噻呋酰胺悬浮剂,山东兆丰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登记号PD20151827;对比例3:供试药剂为18%吡唑醚菌酯复配种衣剂,巴斯夫欧洲公司生产,登记号LS20150090。

试验作物棉花品种为鲁研棉21号,2016年5月3日棉种拌种、播种,田间按常规管理。只用药1次。试验在淄博开发区闫高村棉田进行,前茬棉花。每小区设定量播种行,每穴2粒,共100粒,小区面积20m2。棉花立枯病的试验方法参照国家标准GB/T 17980.93-200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93部分:杀菌剂种子处理防治棉花苗期病害],棉花苗期棉蚜仅调查种子播种后30天的防治效果,调查方法和统计方法参照国家标准GB/T 17980.75-200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75部分:杀虫剂防治棉蚜]。实验结果详见表9。

表9 田间试验结果

通过表9可看出:试验设240g/100kg种子、300g/100kg种子、360g/100kg种子及空白对照等4个处理,种子包衣,三个药剂处理出苗率分别为92.75%、92.00%,91.25%,与空白对照相当(94.00%),说明试验药剂在供试剂量下,对棉花出苗无不良影响。

实施例1~6对于防治棉花立枯病均有较好的效果,效果优于对比例2~3(单用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对棉花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并且差别显著,其中实施例1的效果最优。实施例1~6随着复配种衣剂随使用剂量增加防治棉花立枯病效果提高,其中最优使用剂量为360g/100kg种子,该剂量下防治棉花立枯病效果最优。

实施例1~6对于防治棉蚜均有较好的效果,效果优于对比例1(单用呋虫胺对棉蚜的防治效果),并且差别显著,其中实施例1的效果最优。实施例1~6随着复配种衣剂随使用剂量增加防治棉蚜效果提高,其中最优使用剂量为360g/100kg种子,该剂量下防治棉蚜效果最优。并且实施例1~6防治棉蚜的时间均超过30天,能够有效防治棉花苗期的棉蚜。

综上所述,本发明复配种衣剂对棉花立枯病、棉蚜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棉花安全。本发明复配种衣剂的配方并非随意选择的,而是申请人经反复研究获得的最佳用量配比,该配比也确实能够获得提高棉花立枯病和棉蚜防治效果、病虫兼治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