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提式新型木耳菌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08265阅读:54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木耳菌袋,特别涉及一种手提式新型木耳菌袋,属于农业种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黑木耳是含有多种维生素,无农药污染的保健食品,越来越被人们所青睐。市场价格也由前几年的36-40元/kg提高到48-52/kg。常规的栽培方法是用柞木和塑料袋露地栽培。为了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和土地,使木耳提前上市,补充市场空缺,有时会对木耳进行温室种植,增加效益。木耳菌袋在木耳种植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现有的木耳菌袋大多为普通塑料袋,对木耳种植没有显著的帮助,且塑料袋没有手提装置,采摘收集木耳时很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木耳菌袋大多为普通塑料袋,对木耳种植没有显著的帮助,且塑料袋没有手提装置,采摘收集木耳时很不方便的缺陷,提供一种手提式新型木耳菌袋。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提式新型木耳菌袋,包括菌袋主体、封口线和菌袋手提口,所述菌袋主体的底部密闭,顶部设置有开口,所述菌袋主体的上端设置有所述封口线,所述封口线的上方设置有位于所述菌袋主体上的所述菌袋手提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菌袋主体使用低压聚乙烯材料或聚丙烯材料制造。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封口线为直刀封口线,且所述封口线距离所述开口3.5C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菌袋手提口的两侧边均为圆弧形,且所述菌袋手提口的高度为1CM,长度为1.8C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菌袋主体为折角袋。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菌袋主要使用低压聚乙烯材料或聚丙烯材料制造,使菌袋更加耐磨,能防止装袋及运输过程中磨破,且更能抗扎破,防止菌袋被扎破,减少菌种的感染,大大提高成品率。且该木耳菌袋在袋子的上端设置有封口线,在向袋内添加菌种和培养基时,可以用封口线作为参考,使得菌种和培养基既不会添加过多,也不会添加过少,且添加完成后,可在封口线位置将木耳菌袋密封,使得封袋时更加方便;封口线的上方设置有菌种带手提口,可在采摘收集木耳时,通过手提口提起木耳菌袋,从而方便木耳的采摘。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菌袋主体;2、封口线;3、菌袋手提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提式新型木耳菌袋,包括菌袋主体1、封口线2和菌袋手提口3,菌袋主体1的底部密闭,顶部设置有开口,菌袋主体1的上端设置有封口线2,封口线2的上方设置有位于菌袋主体1上的菌袋手提口3。

菌袋主体1使用低压聚乙烯材料或聚丙烯材料制造,使菌袋更加耐磨,能防止装袋及运输过程中磨破,且更能抗扎破,防止菌袋被扎破,减少菌种的感染,大大提高成品率。封口线2为直刀封口线,且封口线2距离开口3.5CM。菌袋手提口3的两侧边均为圆弧形,且菌袋手提口3的高度为1CM,长度为1.8CM,手提口较小,方便采摘木耳时采集者使用两根手指穿过手提口提起菌袋,且占用地方小,增加菌袋装袋时的的使用体积。菌袋主体1为折角袋,可将菌袋的两边折进菌袋内,减少菌袋占地面积,方便菌袋的运输储存。

具体工作原理:种植木耳时,首先将木耳菌种和培养基通过开口装入木耳菌袋中,直到装入的木耳菌种和培养基的位置略低于封口线2,然后在封口线2的位置将木耳菌袋密封;当收集采摘木耳时,可通过菌袋手提口3提起菌袋,而不需要将手放在菌袋上木耳生长的地方来拿起菌袋,使木耳采摘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菌袋主要使用低压聚乙烯材料和聚丙烯材料制造,使菌袋更加耐磨,能防止装袋及运输过程中磨破,且更能抗扎破,防止菌袋被扎破,减少菌种的感染,大大提高成品率。该木耳菌袋在袋子的上端设置有封口线,在向袋内添加菌种和培养基时,可以用封口线作为参考,使得菌种和培养基既不会添加过多,也不会添加过少,且添加完成后,可在封口线位置将木耳菌袋密封,使得封袋时更加方便;封口线的上方设置有菌种带手提口,可在采摘收集木耳时,通过手提口提起木耳菌袋,从而方便木耳的采摘,且手提口的边沿设置有保护封边,可防止手提口开裂。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