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有双丙环虫酯的杀虫组合物及其用途,组合物由第一活性成分双丙环虫酯,第二活性成分唑虫酰胺以及助剂组成,属于复配农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双丙环虫酯,英文名称为afidopyropen,一种全新结构且具有全新作用机制的杀虫剂,对刺吸式害虫如粉虱、蚜虫、飞虱、介壳虫以及叶蝉具有很高的毒力,可用于蔬菜、果树、中耕作物以及观赏植物等。
唑虫酰胺,英文名称为tolfenpyrad,化学名称为4-氯-3-乙基-1-甲基-n-{[4-(4-甲基苯氧基)苯基]-甲基}-1h吡唑-5-羧酰胺,是原日本三菱化学公司(其农药部分现属日本农药公司)开发的新型吡唑杂环类杀虫杀螨剂,它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阻止昆虫的氧化磷酸化作用,还具有杀卵、抑食、抑制产卵及杀菌作用。
申请人经试验发现,将作用机理不同的双丙环虫酯与唑虫酰胺复配,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1、使用复配方案,对蚜虫、椿象、介壳虫、白粉虱、蓟马等刺吸式口器、锉吸式口器害虫具有明显增效作用,显著提高了防治效果;2、减少用药量和用药次数,降低防治成本;3、克服长期单一使用容易产生抗性的缺点,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分合理、增效作用显著、杀虫效果好、用药成本低、对作物安全的农用杀虫组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含有双丙环虫酯的杀虫组合物剂型。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组合物在防治蚜虫、椿象、介壳虫、白粉虱、蓟马等刺吸式口器、锉吸式口器害虫上的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解决的:
一种含有双丙环虫酯的杀虫组合物及其用途,其特征在于,
(1)第一活性成分:双丙环虫酯;
(2)第二活性成分:唑虫酰胺;
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为1:80~60:1,优选为1:70~50:1;含量之和为所述组合物总重量的1%~60%,优选为2%~55%。
本发明一种含有双丙环虫酯的杀虫组合物按照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方法可以配制的制剂剂型是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悬乳剂、水乳剂、微乳剂、微囊悬浮剂、微囊悬浮-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
对可湿性粉剂,可使用的助剂有:分散剂如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润湿剂如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填料如硫酸铵、尿素、蔗糖、葡萄糖、硅藻土、高岭土、白炭黑、轻钙、滑石粉、凹凸棒土、陶土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对水分散粒剂,可使用的助剂有:分散剂如聚羧酸盐(tersperse2700、t36、gy-d06等)、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中一种或多种;润湿剂如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萘磺酸盐中一种或多种;崩解剂如硫酸铵、硫酸钠、聚乙烯吡咯烷酮、淀粉及其衍生物、膨润土中一种或多种;粘结剂如淀粉、葡萄糖、聚乙烯醇、聚乙二醇、羧甲基纤维素钠、蔗糖中的一种或多种;填料如硅藻土、高岭土、白炭黑、轻钙、滑石粉、凹凸棒土、陶土一种或多种。
对悬浮剂,可使用的助剂有:分散剂如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磺酸盐、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烷基聚氧乙烯醚磺酸盐、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拉开粉、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中一种或多种;润湿剂如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嵌段聚合物一种或多种;增稠剂如黄原胶、聚乙烯醇、膨润土、硅酸镁铝、羧甲基纤维素、羧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中一种或多种;防腐剂如甲醛、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钾、异噻唑啉酮中一种或多种;消泡剂如硅油、硅酮类化合物、c10-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c8-10脂肪醇类、己醇、丁醇、辛醇中的一种或多种;防冻剂如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聚乙二醇、山梨醇、尿素、无机盐类中一种或多种;水为去离子水。
对悬乳剂,可使用的助剂有:乳化剂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农乳500#)、农乳700#、农乳2201、斯盘-60#、乳化剂t-60(通用名:失水山梨醇单硬酯酸酯聚氧乙烯醚)、tx-10(通用名:辛基酚聚氧乙烯(10)醚)、农乳1601#、农乳600#、农乳400#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分散剂如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溶剂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乙酸乙酯、苯甲酸甲酯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消泡剂如硅油、硅酮类化合物、c10-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c8-10脂肪醇类、己醇、丁醇、辛醇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增稠剂如白炭黑、聚乙烯醇、膨润土、硅酸镁铝等中的一种或多种;防冻剂如乙二醇、丙二醇、甘油、尿素、无机盐类如氯化钠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水为去离子水。
对水乳剂,可使用的助剂有:乳化剂如壬基酚聚氧乙烯(eo=10)醚磷酸酯、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农乳700#(通用名: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农乳2201#、斯盘-60#(通用名: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吐温-60#(通用名: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tx-10(通用名:辛基酚聚氧乙烯(10)醚)、农乳1601(通用名: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嵌段聚合物)、农乳600#、农乳400#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溶剂如二甲苯、甲苯、环己酮、溶剂油(牌号:s-150、s-180、s-200)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稳定剂如亚磷酸三苯酯、环氧氯丙烷、环氧大豆油等中的一种或多种;防冻剂如乙二醇、丙二醇、甘油、尿素、无机盐类如氯化钠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增稠剂如黄原胶、聚乙烯醇、膨润土、硅酸镁铝等中的一种或多种;防腐剂如甲醛、苯甲酸、苯甲酸钠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水为去离子水。
对微乳剂,可使用的助剂有:乳化剂选自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农乳500#)、农乳700#、农乳2201、斯盘-60#、吐温60-#、tx-10、农乳1601(通用名: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农乳600#、农乳400#;助乳化剂选自甲醇、异丙醇、正丁醇、乙醇;溶剂选自环己酮、n-甲基吡咯烷酮、二甲苯、甲苯、溶剂油(牌号:s-150、s-180、s-200);稳定剂选自亚磷酸三苯酯、环氧氯丙烷;水为去离子水。
对微囊悬浮剂,可使用的助剂有:高分子囊壁材料如多官能团酰基卤多胺、明胶、阿拉伯胶、变形乳蛋白、褐藻酸钠中一种或多种;分散剂如脂肪醇聚氧乙烯基醚、烷基酚聚氧乙烯嘧甲醛缩合物硫酸盐、烷基苯磺酸盐中一种或多种;溶剂如脂肪酸酯、亚麻油、油酸甲酯中一种或多种;乳化剂如苄基二甲基酚聚氧乙基醚、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中一种或多种;ph调节剂如氢氧化钠和盐酸、柠檬酸、山梨酸中一种或多种;消泡剂如c8-10脂肪醇类、酰胺、有机硅消泡剂、己醇、丁醇、辛醇中一种或多种;水为去离子水。
对微囊悬浮-悬浮剂,可使用的助剂有:崩解剂如膨润土、尿素、硫酸铵、聚乙烯吡咯烷酮、葡萄糖、碳酸氢钠中的一种或多种;防腐剂如甲醛、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钾、异噻唑啉酮等中的一种或多种;乳化剂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醚、十二烷基苯磺酸钙、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蓖麻油聚氧乙烯醚、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失水山梨醇单硬脂酸酯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分散剂如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sopa)、萘和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盐类、eo-po嵌段聚醚类、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酯、脂肪胺聚氧乙烯醚、甘油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润湿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拉开粉bx、湿润渗透剂f、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等中的一种或多种;防冻剂如尿素、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增稠剂如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羧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硅酸镁铝、聚乙烯醇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消泡剂如有机硅油、硅酮类化合物、c10-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c8-10脂肪醇、酯醚类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对可分散油悬浮剂,可使用的助剂有:分散剂如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扩散剂nno)、tersperse2020(美国亨斯迈公司huntsman出品,烷基萘磺酸盐类)中一种或多种;乳化剂如by(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系列乳化剂(by-110、by-125、by-140)、农乳700#(通用名: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农乳2201、斯盘-60#(通用名: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吐温-60#(通用名:失水山梨醇单硬脂酸酯聚氧乙烯醚)、农乳1601#(通用名: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tersperse4894(美国亨斯迈公司出品)中的一种或多种;润湿剂如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萘磺酸盐、tersperse2500(美国亨斯迈公司出品)中一种或多种;增稠剂如白炭黑、聚乙烯醇、膨润土、硅酸镁铝中一种或多种;防冻剂如乙二醇、丙二醇、甘油、尿素、无机盐类如氯化钠中一种或多种;分散介质如大豆油、菜籽油、棉籽油、小麦油、蓖麻油、棕榈油、环氧大豆油、油酸甲酯及其甲酯化油类、柴油、机油、矿物油,及酯类溶剂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乙酸乙酯、苯甲酸甲酯中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组分合理,杀虫效果好,用药成本低,且其活性和杀虫效果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而是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对作物安全性好,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本发明对刺吸式口器和锉吸式口器害虫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来说明双丙环虫酯与唑虫酰胺混配对蚜虫、椿象、介壳虫、白粉虱、蓟马是否具有增效作用。
1、对蚜虫的联合毒力测定。
采用浸虫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将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原药,配置成5个系列浓度的药液,备用。
选择室内培养、龄期一致的桃蚜(myzuspersicae)若虫,将靶标昆虫浸入药液10s后,用滤纸吸取多余药液,将试虫转移至正常条件下饲养,每处理重复4次,每重复浸虫10头,以清水处理为对照。24h后检查死、活虫数,对照组死亡率小于20%的试验为有效试验。
根据调查结果,计算各处理的死亡率。求出毒力回归方程、致死中浓度、相关系数等,并用孙云沛法求出共毒系数(ctc值)。
采用共毒系数法评价本发明提供的含环溴虫酰胺的杀虫组合物对桃蚜的联合作用,以药剂浓度的对数和药剂对桃蚜的防效几率值求回归方程,并计算得出药剂对的lc50值,然后求得共毒系数。以共毒系数评价复配药剂对桃蚜的联合作用,共毒系数>120表示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在80~120之间表示为相加作用,共毒系数<80表示为拮抗作用。
表1双丙环虫酯与唑虫酰胺混配对蚜虫的毒力测定结果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双丙环虫酯与唑虫酰胺1:80~60:1混用,均对菠菜蚜虫有较高的毒力,表现为增效作用。
2、对椿象的联合毒力测定。
采用试管药膜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将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原药,用丙酮稀释,配置成5个系列浓度的药液,备用。
选择室内培养、龄期一致的绿盲蝽(apolyguslucorμm),用移液枪取0.2ml处理药液滴入试管(18mm×180mm)中,通过水平转动试管,形成一个均匀药膜,丙酮挥发后,每管接入20头3龄绿盲蝽若虫,让其爬行充分接触药膜3h后,移至温度(25±1)℃、相对湿度60%~70%,光周期l:d=16h:8h的光照培养箱内,用菜豆饲喂,以排除因饥饿而死所产生的影响。每处理重复4次,48h后观察试虫死亡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计算各处理的死亡率。求出毒力回归方程、致死中浓度、相关系数等,并用孙云沛法求出共毒系数(ctc值)。
采用共毒系数法评价本发明提供的含环溴虫酰胺的杀虫组合物对绿盲蝽的联合作用,以药剂浓度的对数和药剂对绿盲蝽的防效几率值求回归方程,并计算得出药剂对的lc50值,然后求得共毒系数。以共毒系数评价复配药剂对绿盲蝽的联合作用,共毒系数>120表示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在80~120之间表示为相加作用,共毒系数<80表示为拮抗作用。
表2双丙环虫酯与唑虫酰胺混配对椿象的毒力测定结果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双丙环虫酯与唑虫酰胺1:80~60:1混用,均对椿象有较高的毒力,表现为增效作用。
3、对介壳虫的联合毒力测定。
介壳虫选取褐圆蚧(chrysomphalusaonidum),属同翅目,蚧总科。供试药剂为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原药,首先将单剂及各混配药剂设置5个不同浓度梯度(介壳虫死亡率在5%~90%的范围内按等比级数设定)。
试验采用喷雾法。供试虫选择采集于柑橘园并在室内饲育繁殖的介壳虫若虫。在实验室挑选健康的、龄期一致的介壳虫若虫,放入带有柑橘叶片的培养皿内,每皿40头虫子,每处理4个培养皿,重复4次,用potter喷雾塔在50psi压力下喷雾,每次喷一个皿,每皿喷药液1ml,沉降1min后取出培养皿,然后将处理过的培养皿放入25℃,12h/12h光照培养箱内培养,空白对照喷等量清水。处理72小时检查试虫死亡情况,记录总虫数和死虫数,计算死亡率。通过死亡率的机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lc50值,用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试虫的活性。
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3双丙环虫酯与唑虫酰胺混配对介壳虫的毒力测定结果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双丙环虫酯与唑虫酰胺1:80~60:1混用,均对介壳虫有较高的毒力,表现为增效作用。
4、对白粉虱的联合毒力测定。
白粉虱(trialeurodesvaporariorum),同翅目,粉虱科。将原药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试验方法为琼脂保湿浸叶法。首先将单剂及各混配药剂设置5个不同浓度梯度(在预备试验结果的基础上,试虫死亡率在5%~90%的范围内按等比级数设定)。试虫温室白粉虱采自田间,温室内用黄瓜苗饲养3代,挑选均匀一致的3龄若虫备用。用打孔器将新鲜、平展的寄主叶片打成叶碟,打取时尽量避免选取叶脉大而粗的部位。将叶碟浸入待测药液中10s后,取出晾干,用镊子将叶片正面朝下平铺于已经加好琼脂的平底玻璃管中,叶碟须与琼脂及管壁严密紧贴,不留空隙。每处理4次重复,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为对照。将铺好叶碟的玻璃管,倾斜倒放在温室白粉虱的寄主植物上,轻拍植株或者用嘴吹,使粉虱进入管内,每管20头,将管口朝下待粉虱飞(爬)入管底叶碟处时,用棉塞塞口至离管底大约15mm的位置,使粉虱强制性的处于管底的叶碟上。试虫接入约10min后,逐一检查并记录每管内的活虫数。将处理后的试虫倒置于温度为(25±1)℃、相对湿度为60%~80%、光周期为l:d=14h:10h条件下饲养和观察,特殊情况可以适当调整试验环境条件。处理后48h逐一检查并记录每管内的死虫数,试虫不动者或不能正常行动即认为死亡。
对照死亡率在<5%,无需校正;死亡率在5%~20%之间,应进行校正;死亡率>20%,试验需重新进行。
通过校正死亡率的机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lc50值,用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试虫的活性。
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4双丙环虫酯与唑虫酰胺混配对白粉虱的毒力测定结果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双丙环虫酯与唑虫酰胺1:80~60:1混用,均对白粉虱有较高的毒力,表现为增效作用。
5、对蓟马的联合毒力测定。
采用浸渍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将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原药,配置成5个系列浓度的药液,备用。
选择室内培养、龄期一致的棕榈蓟马(thripspalmi),用吸虫器将试虫20头移入容积为50ml的浸虫盒中,用药液浸虫10s,用滤纸吸干浸虫盒中多余药液。放入长3cm的节瓜叶,封口膜将浸虫盒封口,后置于温度为26℃、湿度70%的光照培养箱中培养。每处理重复4次,每重复浸虫20头,以清水处理为对照。24h后检查死、活虫数,对照组死亡率小于20%的试验为有效试验。
根据调查结果,计算各处理的死亡率。求出毒力回归方程、致死中浓度、相关系数等,并用孙云沛法求出共毒系数(ctc值)。
采用共毒系数法评价本发明提供的含环溴虫酰胺的杀虫组合物对棕榈蓟马的联合作用,以药剂浓度的对数和药剂对棕榈蓟马的防效几率值求回归方程,并计算得出药剂对的lc50值,然后求得共毒系数。以共毒系数评价复配药剂对棕榈蓟马的联合作用,共毒系数>120表示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在80~120之间表示为相加作用,共毒系数<80表示为拮抗作用。
表5双丙环虫酯与唑虫酰胺混配对蓟马的毒力测定结果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双丙环虫酯与唑虫酰胺按1:80~60:1混用,均对蓟马有较高的毒力,表现为增效作用。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内容作进一步说明。
制剂实施例1
称取10%双丙环虫酯、25%唑虫酰胺、5%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磺酸钙、8%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3%烷基萘磺酸钠,滑石粉加足至100%的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超微气流粉碎、混合工艺步骤制备得35%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可湿性粉剂。
制剂实施例2
称取20%双丙环虫酯、6%唑虫酰胺、5%木质素磺酸钙、6%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钠、4%烷基磺酸钠,陶土加足至100%的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超微气流粉碎、混合工艺步骤制备得26%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可湿性粉剂。
制剂实施例3
称取8%双丙环虫酯、24%唑虫酰胺、8%gy-d06(聚羧酸盐,美国亨斯迈公司出品)、3%木质素磺酸钠、3%十二烷基硫酸钠、2%烷基磺酸盐钠,滑石粉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常规制取水分散粒剂的方法即混合、超微气流粉碎、混合、造粒步骤制取32%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水分散粒剂。
制剂实施例4
称取3%双丙环虫酯、12%唑虫酰胺、3%gy-d06、4%木质素磺酸钠、3%拉开粉bx(二丁基萘磺酸钠)、4%k-12(十二烷基硫酸钠),轻钙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常规制取水分散粒剂的方法即混合、超微气流粉碎、混合、造粒步骤制取15%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水分散粒剂。
制剂实施例5
称取6%双丙环虫酯、12%唑虫酰胺、4%tersperse2020(美国亨斯迈公司出品)、3%农乳1601#、1%萘磺酸钠、2%硅酸镁铝、1%硅酸镁铝、1%乙二醇、1%苯甲酸、1%有机硅消泡剂(商品名:s-29南京四新应用化学品公司出品)、1%环氧氯丙烷,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机砂磨后制得18%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6
称取4%双丙环虫酯、24%唑虫酰胺、4%tersperse2020(美国亨斯迈公司出品)、2%农乳1601#、1.2%萘磺酸钠、2%硅酸镁铝、1%硅酸镁铝、3%乙二醇、1%苯甲酸、0.5%有机硅消泡剂s-29(南京四新应用化学品公司出品)、1%环氧氯丙烷,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机砂磨后制28%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7
称取4%双丙环虫酯、10%唑虫酰胺、15%二甲基亚砜、6%脂肪酸聚氧乙烯醚磷酸酯、6%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5%黄原胶、0.5%己醇、1%三硅氧烷、0.7%苯甲酸钠,去离子水补足余量。将双丙环虫酯在异丙醇中溶解,加入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搅拌均匀成油相;将去离子水和其它助剂经高速剪切均质机混合均匀,再加入唑虫酰胺,在砂磨机中进行砂磨,使悬浮剂粒径d90在5μm以下。将油相加入砂磨好的悬浮剂中,在高速剪切下,使药液粒径d90在5μm以下,即可制成14%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悬乳剂。
制剂实施例8
称取5%双丙环虫酯、15%唑虫酰胺、10%异丙醇、5%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6%肪酸聚氧乙烯酯、1%聚乙烯醇、0.3%丁醇、2%渗透剂jfc、0.5%山梨酸钾,去离子水补足余量。将双丙环虫酯在二甲基亚砜中溶解,加入脂肪酸聚氧乙烯醚磷酸酯搅拌均匀成油相;将去离子水和其它助剂经高速剪切均质机混合均匀,再加入唑虫酰胺,在砂磨机中进行砂磨,使悬浮剂粒径d90在5μm以下。将油相加入砂磨好的悬浮剂中,在高速剪切下,使药液粒径d90在5μm以下,即可制成20%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悬乳剂。
制剂实施例9
称取5%双丙环虫酯、30%唑虫酰胺、,6%溶剂油s-200、4%甲苯、0.6%膨润土、0.5%苯甲酸钠,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乳化制得35%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水乳剂。
制剂实施例10
称取4%双丙环虫酯、10%唑虫酰胺、3%壬基酚聚氧乙烯(eo=10)醚磷酸酯、5%农乳700#、5%农乳1601、2%吐温-60#、1%环氧大豆油、2%甘油、2%环己酮、0.4%膨润土、0.5%苯甲酸钠,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乳化制得14%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水乳剂。
制剂实施例11
称取4%双丙环虫酯、16%唑虫酰胺、5%农乳2201、6%斯盘-60#、4%吐温60-#、6%n-甲基吡咯烷酮、11%环己酮、5%正丁醇、1%环氧氯丙烷,经溶解完全并混合均匀,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搅拌后制得20%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微乳剂。
制剂实施例12
称取3%双丙环虫酯、9%唑虫酰胺、4%农乳2201、3%斯盘-60#、6%吐温60-#、8%n-甲基吡咯烷酮、12%环己酮、2%正丁醇、2%环氧氯丙烷,经溶解完全并混合均匀,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搅拌后制得12%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微乳剂。
制剂实施例13
称取3%双丙环虫酯、6%唑虫酰胺、5%阿拉伯胶、7%烷基苯磺酸钙、6%亚麻油、3%苄基二甲基酚聚氧乙基醚、3%氢氧化钠和盐酸、1%有机硅消泡剂,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将活性成分、高分子囊壁材料、溶剂混合成均匀油相,将油相加入到水相溶液中,剪切分散后固化后制得9%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微囊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14
称取2%双丙环虫酯、3%唑虫酰胺、4%明胶、5%烷基酚聚氧乙烯嘧甲醛缩合物硫酸钠、5%脂肪酸酯、3%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3%氢氧化钠和盐酸、1%辛醇,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将活性成分、高分子囊壁材料、溶剂混合成均匀油相,将油相加入到水相溶液中,剪切分散后固化后制得5%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微囊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15
称取3%双丙环虫酯、12%唑虫酰胺、8%尿素、8%甲醛、4%蓖麻油聚氧乙烯醚、3%脂肪酸聚氧乙烯酯、32%十二烷基硫酸钠、5%丙二醇、1.2%甲基纤维素、0.5%丁醇,去离子水补足余量。在带有变频调速的反应釜中加入尿素和甲醛,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溶液的ph值到7.5~8.5左右,然后升温至55~70℃,反应得到稳定的脲醛树脂预聚体。取一定量的双丙环虫酯溶于溶剂中,加入乳化剂搅拌均匀后加入水中,在高剪切均质下,配成含乳化分散剂o/w型稳定乳液。将上述的脲醛树脂预聚体加入乳液中,调节ph值,在酸催化条件下发生聚合反应,使油相物质被包裹起来,形成微胶囊颗粒。缓慢升温,固化,温度控制在45~55℃,固化时间1~1.5h,再加入分散剂,先制得含双丙环虫酯微囊悬浮剂;将唑虫酰胺和水及其它助剂在反应釜剪切均匀后,在砂磨机中进行砂磨,使悬浮剂粒径d90在5μm以下,可制成含唑虫酰胺的悬浮剂。将含唑虫酰胺的悬浮剂和含双丙环虫酯的微胶囊悬浮剂按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即可制成15%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微囊悬浮-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16
称取5%双丙环虫酯、10%唑虫酰胺、10%尿素、8%甲醛、4%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8%脂肪胺聚氧乙烯醚、1%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丙三醇、1.5%黄原胶、0.4%辛醇醇,去离子水补足余量。按照制剂实施例15的加工方法,即可制成15%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微囊悬浮-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17
称取4%双丙环虫酯、10%唑虫酰胺、4%木质素磺酸钠、3%农乳700#、8%by-110、1%萘磺酸钠、1%膨润土、4%丙二醇,小麦油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机砂磨后制得14%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18
称取6%双丙环虫酯、14%唑虫酰胺、2%扩散剂nno、5%农乳700#、5%by-110、1%tersperse2500(美国亨斯迈公司出品)、1%硅酸镁铝、3%甘油,菜籽油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机砂磨后制得20%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
生物实施例1:防治苹果黄蚜田间试验。
发明人于2016年5月25日在陕西省咸阳市彬县巷庙镇进行了制剂实施例1(35%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可湿性粉剂)、制剂实施例3(32%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水分散粒剂)、制剂实施例9(35%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水乳剂)、制剂实施例11(20%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微乳剂)防治苹果黄蚜田间药效试验,验证了本发明对苹果黄蚜的防治效果及对苹果的安全性。
试验作物为苹果,防治对象为苹果黄蚜(aphiscitricola)。试验药剂及剂量详见表6。各小区的栽培条件、水肥管理均匀一致。用药液量为200kg/667㎡,采用手动喷雾器均匀喷施,要求各小区苹果叶片正反面均匀着药。另设空白对照,每处理4次重复,每小区3棵树,共28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药前调查基数,药后1~3天、7天各调查一次。同时观察苹果生长情况,目测试验药剂对苹果有无药害产生。
调查统计方法:每小区调查2株,每株按东、西、南、北、中固定5个被害梢,每次调查顶梢5~10片叶的活蚜虫数,每处理总蚜量不低于500头。
pt为药剂处理区虫口减退率;ck为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
表6防治苹果黄蚜田间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以上4个制剂实施例稀释5000倍,对苹果黄蚜有较显著的防治效果,药后7天的防效分别为92.97%、93.95%、93.22%和92.41%,明显优于20%双丙环虫酯、30%唑虫酰胺悬浮剂稀释4000倍对苹果黄蚜的防效(表6),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
安全性调查,试验期间观察,所有供试药剂对苹果生长安全,无药害现象发生。
生物实施例2:防治茄子蓟马田间药效试验。
发明人于2016年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城区进行了制剂实施例5(18%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悬浮剂)、制剂实施例7(14%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悬乳剂)、制剂实施例9(35%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水乳剂)、制剂实施例11(20%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微乳剂)防治茄子蓟马田间药效试验,验证了该药剂对茄子蓟马的防治效果及对茄子的安全性。
试验作物为茄子,防治对象为茄子蓟马,在茄子蓟马2龄若虫发生盛期喷雾。试验田地势平坦,土壤为沙壤土,肥力中等,排灌便利。试验药剂及剂量详见表7。另设空白对照,每处理4次重复,每小区30㎡,共28个小区,小区随机区组排列。
每小区于茄子中上部固定选取20片叶,施药前进行虫口基数调查,施药后5天和10天调查残留活虫数。计算幼虫死亡率和防治效果。
ck0:空白对照区施药前活虫数,单位为头;
ck1:空白对照区施药后活虫数,单位为头;
pt0:药剂处理区施药前活虫数,单位为头;
pt1:药剂处理区施药后活虫数,单位为头。
表7防治茄子蓟马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以上4个制剂实施例稀释5000倍,对茄子蓟马有较显著的防治效果,药后10天的防效分别为89.62%、91.02%、88.41%和91.32%,明显优于20%双丙环虫酯悬浮剂、30%唑虫酰胺悬浮剂稀释4000倍对茄子蓟马的防效(表7),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
安全性调查,试验期间观察,所有供试药剂对茄子生长安全,无药害现象发生。
生物实施例3:防治温室白粉虱田间试验。
发明人于2016年9月20日在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镇进行了制剂实施例9(35%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水乳剂)、制剂实施例11(20%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微乳剂)、制剂实施例13(9%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微囊悬浮剂)、制剂实施例15(15%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微囊悬浮-悬浮剂)防治温室白粉虱田间药效试验,验证了该药剂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及对黄瓜的安全性。
试验作物为黄瓜,防治对象为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vaporariorum),试验药剂及剂量详见表8。各小区的栽培条件、水肥管理均匀一致。用药液量为45kg/667㎡,采用手动喷雾器均匀喷施,要求各小区黄瓜叶片正反面均匀着药。另设空白对照,每处理4次重复,每小区面积20㎡,共28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药前调查基数,药后1天、7天调查防效,同时观察黄瓜生长情况,目测试验药剂对黄瓜有无药害产生。
调查统计方法:每小区标定10株黄瓜,在不惊动虫子的情况下,叶子背面必须仔细检查,记录活成虫数,在早晨成虫不大活动时检查叶子。
pt为药剂处理区虫口减退率;ck为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
表8防治温室白粉虱田间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以上4个制剂实施例稀释5000倍,对茄子蓟马有较显著的防治效果,药后10天的防效分别为89.62%、91.02%、88.41%和91.32%,明显优于20%双丙环虫酯悬浮剂、30%唑虫酰胺悬浮剂稀释4000倍对茄子蓟马的防效(表7),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
安全性调查,试验期间观察,所有供试药剂对茄子生长安全,无药害现象发生。
生物实施例3:防治温室白粉虱田间试验。
发明人于2016年9月20日在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镇进行了制剂实施例9(35%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水乳剂)、制剂实施例11(20%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微乳剂)、制剂实施例13(9%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微囊悬浮剂)、制剂实施例15(15%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微囊悬浮-悬浮剂)防治温室白粉虱田间药效试验,验证了该药剂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及对黄瓜的安全性。
试验作物为黄瓜,防治对象为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vaporariorum),试验药剂及剂量详见表8。各小区的栽培条件、水肥管理均匀一致。用药液量为45kg/667㎡,采用手动喷雾器均匀喷施,要求各小区黄瓜叶片正反面均匀着药。另设空白对照,每处理4次重复,每小区面积20㎡,共28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药前调查基数,药后1天、7天调查防效,同时观察黄瓜生长情况,目测试验药剂对黄瓜有无药害产生。
调查统计方法:每小区标定10株黄瓜,在不惊动虫子的情况下,叶子背面必须仔细检查,记录活成虫数,在早晨成虫不大活动时检查叶子。
pt为药剂处理区虫口减退率;ck为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
表8防治温室白粉虱田间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以上4个制剂实施例稀释5000倍对温室白粉虱有较显著的防治效果,药后7天的防效分别为90.09%、91.52%、89.18%和88.32%,明显优于20%双丙环虫酯悬浮剂、30%唑虫酰胺悬浮剂稀释4000倍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效(表8),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
安全性调查,试验期间观察,所有供试药剂黄瓜生长安全,无药害现象发生。
生物实施例4:防治柑橘介壳虫田间试验。
发明人于2016年4月25日在广东省肇庆市云浮市进行了制剂实施例7(14%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悬乳剂)、制剂实施例9(35%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水乳剂)、制剂实施例11(20%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微乳剂)、制剂实施例17(14%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防治柑橘介壳虫田间药效试验,验证了该药剂对柑橘介壳虫的防治效果及对柑橘的安全性。
试验作物为柑橘,防治对象为褐圆蚧(chrysomphalusaonidum)。试验药剂及剂量详见表10。各小区的栽培条件、水肥管理均匀一致。用药液量为200kg/667㎡,采用手动喷雾器均匀喷施,要求各小区柑橘叶片正反面均匀着药。另设空白对照,每处理4次重复,每小区3棵树,共28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药前调查基数,每次药后10~15进行一次枝条或果实调查,同时观察柑橘生长情况,目测试验药剂对柑橘有无药害产生。
调查统计方法:每小区的每棵树在四个不同方位随机选取一年或二年生的新稍,共调查10~20个枝条或叶片上的至少200头虫。药前基数应以自然死亡率(从调查区以外取虫进行镜检计算而得)进行校正,药后则直接进行镜检,分别记录发育阶段、死活虫数。
pt为药剂处理区虫口减退率;ck为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
表9防治柑橘介壳虫田间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以上4个制剂实施例稀释5000倍对柑橘介壳虫有较显著的防治效果,药后20天的防效分别为93.42%、92.96%、92.97%和91.95%,明显优于20%双丙环虫酯悬浮剂、30%唑虫酰胺悬浮剂稀释4000倍对柑橘介壳虫的防效(表9),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
安全性调查,试验期间观察,所有供试药剂对柑橘生长安全,无药害现象发生。
从以上生物实施例可知,双丙环虫酯与唑虫酰胺按照重量比为1:80~60:1进行复配,可制成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悬乳剂、水乳剂、微乳剂、微囊悬浮剂、微囊悬浮-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对蚜虫、椿象、介壳虫、白粉虱、蓟马等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增效作用明显,降低了用药量及用药成本,且对作物安全,是防治农作物刺吸式口器和锉吸式口器害虫的理想药剂,因此生产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组合物是采用两种活性成分复配方案,其活性和杀虫效果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与现有的单一制剂相比,除具有明显的杀虫效果外,而且有显著的增效作用,防治成本降低,对作物安全,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