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降低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对噻唑锌耐药性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用噻唑锌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作为有效成分一同施用防治由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属于农药应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噻唑锌,其化学名称为2-氨基-5-巯基-1,3,4-噻二唑锌,噻唑锌的结构由二个基团组成杀菌,一是噻唑基团,在植物体外对细菌无抑制力,但在植物体内却是高效的治疗剂,药剂在植株的孔纹导管中,细菌受到严重损害,其细胞壁变薄继而瓦解,导致细菌的死亡;二是锌离子,具有既杀真菌又杀细菌的作用,药剂中的锌离子与病原菌细胞膜表面上的阳离子(h+,k+等)交换,导致病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凝固杀死病菌,部分锌离子渗透进入病原菌细胞内,与某些酶结合,影响其活性,导致机能失调,病菌因而衰竭死亡;在二个基团的共同作用下,杀病菌更彻底,防治效果更好,防治对象更广泛。
中国农药信息网显示40%噻唑锌悬浮剂农药登记证号:pd20151347,该产品的电子标签(中国农药信息网数据中心登记信息中可查阅)显示,每季作物最多施药3次,然而随着噻唑锌的多年使用,40%噻唑锌悬浮剂在防治由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引起的作物细菌性病害如黄单胞菌属植物病原细菌引起的水稻白叶枯病(稻黄单胞水稻致病变种),假单胞菌属植物病原细菌引起的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角斑治病型)、马铃薯青枯病(青枯假单胞菌)、欧文氏菌属植物病原物细菌引起的大白菜软腐病(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致病型)、韧皮部杆菌属植物病原细菌引起的柑橘黄龙病(亚洲韧皮杆菌),每季作物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多,防治效果大幅度下降,如下表所示:
表140%噻唑锌sc防治部分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引起的作物细菌性病害单季作物用药4次每次防治效果调查表(2016年,广东地区,ga.i./亩表示每亩有效成分用量的克数,mga.i./千克表示每千克使用药液中中含有有效成分毫克数)
表2为了能保证第二至第四次施药达到相应的防治效果,实际应用中需要大幅度增加噻唑锌的用量(2016年,广东地区;ga.i./亩表示每亩有效成分用量的克数,mga.i./千克表示每千克使用药液中中含有有效成分毫克数)
单季作物第二次使用40%噻唑锌悬浮剂用量相对于第一次增加50%,防治效果却略有降低,第三次使用时用量相对于第一次增加100%,防治效果相对于第一次施药却下降不少,用量的增加提高了使用成本,增加的资源的浪费和环境风险。
聚六亚甲基双胍是一种由英国aveciago公司研制的被公认为21世纪最安全高效的广谱抗菌剂,无色无味,用量低,广谱低毒,作用速度快,泡沫量低,并且能后在在物品表面形成一层阳离子持续长时间的抑菌,并且不会致生成抗菌细菌特性,其安全性得到美国fda和epa认可,其对小鼠类的半致死量ld50>5000mg/kg,属实际无毒级。由于聚六亚甲基双胍作为阳离子杀菌剂在农业领域应用中,可迅速吸附于细菌细胞表面,快速攻击破坏细胞质膜,使胞浆成份渗漏,从而达到最佳的杀菌灭毒效果,将致病菌、病毒斩草除根。常见的其衍生物如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poly(hexamethylenebiguanide)hydrochloride)。
实际的农药经验已经表明,重复且专一施用噻唑锌活性化合物来防治革兰氏阴性菌菌引起的作物细菌性病害将导致菌株的快速选择性,增加噻唑锌用药量和防治成本,增加环境风险,不利于我国农药使用零增长目标的实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降低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对噻唑锌耐药性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用噻唑锌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作为有效成分一同施用防治由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降低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对噻唑锌耐药性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用噻唑锌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作为有效成分一同施用防治由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其中噻唑锌和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的质量份数比例为:1:0.02~20,优选比例为1:0.1~5,更优比例为40:3、20:1、10:1;还包括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有效成分噻唑锌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一同施用提高防治效果;还包括用植物健康剂与有效成分噻唑锌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一同施用提高植物免疫力。
所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选自萘乙酸、萘乙酸钠、吲哚丁酸、吲哚丁酸钠、芸苔素内酯、丙酰芸苔素内酯、苄氨基嘌呤、羟烯腺嘌呤、赤霉酸、噻唑锌、胺鲜酯、阿司匹林、氯吡脲、噻苯隆、2-诱抗素、调环酸钙、复硝酚钠、甲哌鎓、多效唑、烯效唑、1-甲基环丙烯、几丁聚糖、超敏蛋白、氨基寡糖素、三十烷醇、氯化胆碱、冠菌素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植物健康剂,选自吡唑醚菌酯、嘧菌酯、醚菌酯、嘧菌酯、啶氧菌酯、肟菌酯、丁香菌酯、苯醚菌酯、苯氧菌胺、烯肟菌酯、唑菌酯、氰烯菌酯中的一种或几种。
噻唑锌和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作为有效成分施用防治由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加工成农业上常用的剂型如水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颗粒剂、水乳剂、微乳剂等农业上常用的剂型,便于将噻唑锌和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使用。
所述的助剂除含有水杨酸及其盐、乙酰水杨酸及其盐中的一种或几种外,还含有分散剂、崩解剂、润湿剂、固体载体或液体载体、增稠剂、防冻剂、乳化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伤口愈合剂含有腐殖酸、葡萄糖、萘乙酸、萘乙酸钠、吲哚丁酸、吲哚丁酸纳、芸苔素内酯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一种降低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对噻唑锌耐药性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用噻唑锌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作为有效成分一同施用防治由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使用该方法显著降低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物细菌对噻唑锌及噻唑锌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混合物的耐药性,降低农药使用量,而噻唑锌与铜制剂、抗生素类、多糖类杀细菌剂混合,则不具有这种有益效果。
2、进一步的,一种降低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对噻唑锌耐药性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用噻唑锌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作为有效成分一同施用防治由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其中噻唑锌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对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有协同作用,提高对由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的防治效果。
3、更进一步的,所述的降低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对噻唑锌耐药性的方法,包括用噻唑锌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作为有效成分噻唑锌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一同施用防治由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还包括用植物健康剂与有效成分噻唑锌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一同施用提高植物免疫力。
4、更进一步的,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低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对噻唑锌耐药性的方法,包括用噻唑锌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作为有效成分一同施用防治由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还包括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有效成分噻唑锌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一同施用提高防治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简洁明了,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绝非仅限于这些例子。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仅仅用于描述本发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降低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对噻唑锌耐药性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用噻唑锌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作为有效成分一同施用防治由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其中噻唑锌和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的质量份数比例为:1:0.02~20,优选比例为1:0.1~5,更优比例为40:3、20:1、10:1;还包括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有效成分噻唑锌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一同施用提高防治效果;还包括用植物健康剂与有效成分噻唑锌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一同施用提高植物免疫力。
所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选自萘乙酸、萘乙酸钠、吲哚丁酸、吲哚丁酸钠、芸苔素内酯、丙酰芸苔素内酯、苄氨基嘌呤、羟烯腺嘌呤、赤霉酸、噻唑锌、胺鲜酯、阿司匹林、氯吡脲、噻苯隆、2-诱抗素、调环酸钙、复硝酚钠、甲哌鎓、多效唑、烯效唑、1-甲基环丙烯、几丁聚糖、超敏蛋白、氨基寡糖素、三十烷醇、氯化胆碱、冠菌素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植物健康剂,选自吡唑醚菌酯、嘧菌酯、醚菌酯、嘧菌酯、啶氧菌酯、肟菌酯、丁香菌酯、苯醚菌酯、苯氧菌胺、烯肟菌酯、唑菌酯、氰烯菌酯中的一种或几种。
噻唑锌和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作为有效成分施用防治由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加工成农业上常用的剂型如水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颗粒剂、水乳剂、微乳剂等农业上常用的剂型,便于将噻唑锌和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使用。
所述的助剂除含有水杨酸及其盐、乙酰水杨酸及其盐中的一种或几种外,还含有分散剂、崩解剂、润湿剂、固体载体或液体载体、增稠剂、防冻剂、乳化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伤口愈合剂含有腐殖酸、葡萄糖、萘乙酸、萘乙酸钠、吲哚丁酸、吲哚丁酸纳、芸苔素内酯中的一种或几种。
实施例1:水分散粒剂剂型按重量百分数组成为:噻唑锌0.01~30%,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0.01~20%、分散剂0.1~12%、崩解剂0.1~11%、润湿剂0.1~7%,固体载体补足至100%。具体生产步骤为:将有效成分和其它助剂混合均匀,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制得相应重量百分含量的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2:可湿性粉剂剂型按重量百分数组成为:噻唑锌0.01~30%,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0.01~20%、分散剂0.1~12%、湿润剂0.1~14%,固体载体补足至100%。具体生产步骤为:将有效成分和其它助剂混合,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制得相应重量百分含量的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3:水悬浮剂剂型按重量百分数组成为:噻唑锌0.1~30%,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0.1~20%、有效成分总含量不大于40%,分散剂0.2~15%、湿润剂0.2~13%、增稠剂0.1~1%、防冻剂0.1~3%,去离子水载体补足至100%。具体生产步骤为:将有效成分和其它助剂混合,经高速剪切分散、砂磨机中砂磨后,在水系介质中形成高分散、稳定的悬浮体系,制得相应重量百分含量的悬浮剂。
实施例4:油悬浮剂剂型按重量百分数组成为:噻唑锌0.1~30%,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0.1~20%、有效成分总含量不大于40%,分散剂0.2~16%、湿润剂0.2~13%、增稠剂0.1~1%、防冻剂0.1~4%,油性载体载体补足至100%。具体生产步骤为:将有效成分和其它助剂混合,经高速剪切分散、砂磨机中砂磨后,在油系介质中形成高分散、稳定的悬浮体系,制得相应重量百分含量的悬浮剂。
实施例5:微乳剂剂型按重量百分数组成为:噻唑锌0.1~30%,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0.1~20%、有效成分总含量不大于40%,分散剂0.2~13%、溶剂0.2~20%、湿润剂0.2~8%、增稠剂0.1~2%、防冻剂0.1~3%、乳化剂0.2~15%、溶剂0.2~10%、去离子水载体补足至100%。具体生产步骤为:将噻唑锌、乳化剂、分散剂、增稠剂、防冻剂、溶剂有混合后用去离子水补足至100%,高速剪切乳化后分散后制得噻唑锌水乳剂备用。
实施例6:水乳剂剂型按重量百分数组成为:噻唑锌0.1~30%,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0.1~20%、有效成分总含量不大于40%,分散剂0.2~14%、湿润剂0.2~11%、增稠剂0.1~3%、防冻剂0.1~4%、乳化剂0.2~13%、溶剂0.2~20%、去离子水载体补足至100%。具体生产步骤为:将噻唑锌、乳化剂、分散剂、增稠剂、防冻剂、溶剂有混合后用去离子水补足至100%,高速剪切乳化后分散后制得噻唑锌水乳剂备用。
实施例7:颗粒剂剂型按重量百分数组成为:噻唑锌0.01~5%,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0.01~1%、分散剂0.1~15%、湿润剂0.1~10%、粘结剂0.1~14%、载体补足至100%。具体生产步骤为:具体生产步骤为:将活性成分和其它助剂混合均匀,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制得相应重量百分含量的颗粒剂。
上述实施例中:
所述的消泡剂可以是硅酮类化合物、环氧大豆油、甲醇、硅油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防冻剂可以是甘油、丙二醇、二甘醇、尿素等中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湿润剂可以是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丁基萘磺酸钠、烷基磺酸钠、茶枯粉、皂角粉、无患子粉、麦麸、高粱淀粉、荞麦粉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分散剂可以是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对甲氧基脂肪酰胺基苯磺酸、木质素磺酸盐、聚羧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盐、烷基苯磺酸钙盐、脂肪酸酯硫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聚乙二醇硬脂酸酯、山梨糖醇油酸酯、二丁基萘磺酸钠、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聚合物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崩解剂可以是羧甲基淀粉钠、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交联聚维酮、壳聚糖、海藻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镁、氯化铝、氯化钠、尿素、硫酸铵、膨润土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固体载体可以是轻质碳酸钙、陶土、高岭土、硅藻土、膨润土、白炭黑、粘土、凹凸棒土、滑石粉、石英沙、木粉、胡桃壳粉、木质素、麦麸、稻糠、木屑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粘结剂可以是蔗糖、聚乙烯醇、聚乙二醇、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烯吡咯烷酮、羧甲基纤维素钙、羧丙基纤维素、糊精、淀粉糊精、聚乙烯吡咯烷酮、粘性高岭土、石蜡、松香、木粉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乳化剂可以是农乳33#、农乳34#、农乳500#、农乳600#、农乳700#、农乳1601#、农乳1602#、t60、s80、tx-10、op-10、np-10、壬基酚聚氧乙烯(eo=10)醚磷酸酯、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bbm-3、环氧氯丙烷。
所述溶剂或液体载体可以是甲苯、二甲苯、三甲苯、溶剂油s-150、溶剂油s-200、乙醇、异丙醇、正丁醇、正辛醇、正戊醇、丙酮、环己酮、己烷、二甲基甲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乙腈、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油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醋酸仲丁酯。
所述的油系介质是花生油、玉米油、葵花油、棕榈油、油酸甲酯、椰子油、蓖麻油、菜籽油、大豆油、松节油中的一种或几种。
中国农药信息网显示40%噻唑锌悬浮剂农药登记证号:pd20151347,该产品的电子标签(中国农药信息网数据中心登记信息中可查阅)显示,每季作物最多施药3次,然而随着噻唑锌的多年使用,40%噻唑锌悬浮剂在防治由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引起的作物细菌性病害如黄单胞菌属植物病原细菌引起的水稻白叶枯病(稻黄单胞水稻致病变种),假单胞菌属植物病原细菌引起的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角斑治病型)、马铃薯青枯病(青枯假单胞菌)、欧文氏菌属植物病原物细菌引起的大白菜软腐病(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致病型)、韧皮部杆菌属植物病原细菌引起的柑橘黄龙病(亚洲韧皮杆菌),每季作物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多,防治效果大幅度下降,表3、表4举例说明:
表340%噻唑锌悬浮剂防治部分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引起的作物细菌性病害单季作物用药4次每次防治效果调查表(2016年,广东地区,ga.i./亩表示每亩有效成分用量的克数,mga.i./千克表示每千克使用药液中中含有有效成分毫克数,差异性比较为同一种病害不同施药次数之间在0.05水平上的比较,不同病害未进行比较,采用dpsv14.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表3数据显示,单季作物用药40%噻唑锌悬浮剂按不同剂量对不同作物细菌性4次,第一次至第四次药后10天的防治效果均存在显著差异,防治效果显著递减。
为了能保证第二至第四次施药达到相应的防治效果,实际应用中需要大幅度增加噻唑锌的用量。
表440%噻唑锌悬浮剂不同时间段不同剂量防治细菌性病害的防治效果(2016年,广东地区;ga.i./亩表示每亩有效成分用量的克数,mga.i./千克表示每千克使用药液中中含有有效成分毫克数)
单季作物第二次使用40%噻唑锌悬浮剂用量相对于第一次增加50%,防治效果却略有降低,第三次使用时用量相对于第一次增加100%,防治效果相对于第一次施药却下降不少。
而当噻唑锌中加入适量的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后,单季作物4次使用每次药后10天调查防治细菌性病害的防治效果并无显著差异,均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表5、表6、表7、表8、表9、表10、
表11举例说明
表5单季作物噻唑锌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不同施用比例对水稻白叶枯病不同防治阶段的防治效果
表6单季作物噻唑锌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不同施用比例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不同防治阶段的防治效果
表7单季作物噻唑锌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不同施用比例对马铃薯青枯病不同防治阶段的防治效果
表8单季作物噻唑锌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不同施用比例对大白菜软腐病不同防治阶段的防治效果
表9单季作物噻唑锌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不同施用比例对烟草野火病不同防治阶段的防治效果
表10单季作物噻唑锌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不同施用比例对柑橘溃疡病不同防治阶段的防治效果
表11单季作物噻唑锌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不同施用比例对柑橘黄龙病不同防治阶段的防治效果
噻唑锌中加入适量的铜制剂、抗生素、多糖类杀细菌剂并不能改变植物病原物细菌的耐药性,表12、表13、表14、表15、表16、表17举例说明。
表12噻唑锌与喹啉铜混合使用
表13噻唑锌与王铜混合使用
表14噻唑锌与中生菌素混合使用
表15噻唑锌与梧宁霉素混合使用
表16噻唑锌与几丁聚糖混合使用
表17噻唑锌与氨基寡糖素混合使用
colby等式用于确定混合物的期望的效果(colby,s.r.weeds1967,15,20-22.calculationofthesynergisticandantagonisticresponseofherbicidecombinations):
下述等式用于计算含有两种活性成分a和b的混合物的期望值:
式中:
a=所观测到的混合物所用的相同(剂量)浓度的活性成分a的功效;
b=所观测到的混合物所用的相同(剂量)浓度的活性成分b的功效。
观测值为实际观测到的病指防效,当混合物所用浓度(剂量)活性实际观察值(e)大于期望值(e0)时,混合物表现为对靶标具有意料不到的协同作用。
噻唑锌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混用对由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引起的植物细菌性病害具有协同作用,如表18、表19举例说明。
表18茎叶处理用于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马铃薯青枯病(第一次施药),喷雾,药后10天,e-e0大于零,观测值大于预期值。
表19茎叶处理用于防治柑橘黄龙病、柑橘溃疡病(第一次施药),喷雾,药后10天,e-e0大于零,观测值大于预期值。
噻唑锌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混合物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使用对由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引起的植物细菌性病害具有协同作用,表20举例说明。
表20茎叶处理用于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马铃薯青枯病(第一次施药),喷雾,药后10天,e-e0大于零,观测值大于预期值。
噻唑锌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混合物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使用对由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引起的植物细菌性病害具有协同作用,表21举例说明。
表21茎叶处理用于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马铃薯青枯病(第一次施药),喷雾,药后10天,e-e0大于零,观测值大于预期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