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水稻种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667489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业水稻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水稻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种植其实还有很大的增产空间,只是因为传统水稻种植一直存在一些缺陷而不能增产,这些缺陷在专家学者的许多研究成果中都有涉及,其中四川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张秀英编写的《温度对水稻生长发育各个时期的影响分析》论文具有代表性。下面摘要该论文中的部分试验统计数据予以说明:

该论文中温度对水稻营养生长的影响是:温度20℃时,干重为80g;温度25℃时,干重为97g;温度30℃时,干重为112g;温度35℃时,干重为103g;温度40℃时,干重为80g,结论是:最适水稻营养生长的温度为30℃左右。

该论文中不同温度对水稻开花的影响是:温度20℃时,开花时间/d为92;温度25℃时,开花时间/d为89;温度30℃时,开花时间/d为85;温度35℃时,开花时间/d为73;温度40℃时,多数不开花,结论是:最适水稻开花的温度为20℃。

该论文中不同温度对水稻结实的影响是:温度25℃时,种子干重/g为110;温度30℃时,种子干重/g为126;温度35℃时,种子干重/g为73;温度40℃时,种子干重/g为62,结论是:最适水稻结实的温度为30℃。

综合上述试验统计数据和传统种植经验,传统水稻种植还存以下缺陷:

1、传统水稻种植一直受35℃以上高温气候的影响和制约而减产;大旱之年虽然不多,但35℃以上高温气候年年有,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气候温度逐渐上升,今后每年35℃以上高温气候会更多,时间会更长,面对这种高温气候完全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望着水稻受高温气候的影响和制约而减产,上述试验统计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在水稻营养生长阶段,温度在35℃时水稻干重从30℃的112g降低到103g,温度达到40℃时则降低到80g,而传统的晩稻种植从插秧开始就处于高温气候的时间段受高温的影响和制约;上述试验统计数据中在水稻开花期,温度达到40℃时多数不开花;上述试验统计数据中在水稻结实期,温度在35℃时,水稻种子干重从30℃的126g降低到118g,温度达到40℃时则降低到62g,因此,传统水稻种植一直受35℃以上高温气候的影响

和制约而减产;

2、传统水稻种植流程模式与水稻各生育期所需温度的需求不符而导致减产:

(1)传统水稻种植流程模式与水稻营养生长所需的温度需求不符:从上述试验统计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最适水稻

营养生长的温度是30℃左右,但传统水稻种植是根据一年四季气候温度变化规律来安排的水稻种植流程,这种水稻种植流程一般要求气温在15℃时就开始插秧,而插下的秧苗返青后就是水稻营养生长阶段中最重要的分蘖期和拨节期,其中水稻分蘖期主要是长根、长茎、长叶、长分蘖营养体,是水稻营养生长主要时期,也是决定水稻穗数的关键时期,但传统水稻种植流程模式中水稻分蘖期的气候温度根本没有达到最适水稻营养生长的30℃左右的温度,因此,传统水稻种植流程模式与水稻营养生长所需的温度需求不符,只能眼睁睁望着水稻受低温气候的影响和制约而减产;

(2)传统水稻种植流程模式与水稻开花所需的温度需

求不符;从上述试验统计数据同样可以明显看出:最适水稻开花的温度是20℃,但传统水稻种植是根据一年四季气候温度变化规律来安排的水稻种植流程,无论是早稻、中稻或晩稻在水稻开花时的气候温度都已经超过了最适水稻开花的

20℃的温度,传统水稻种植不可能改变一年四季气候温度的变化规律来安排水稻种植流程,因为在水稻生育期中,水稻营养生长在前,水稻开花在后,在前的最适水稻营养生长温度为30℃左右,而在后的最适水稻开花的温度则是20℃,因此,传统水稻种植流程模式与水稻开花所需的温度需求不

符,只能眼睁睁望着水稻受高温气候的影响和制约而减产。

同样从上述试验统计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水稻种植还有很大的增产空间,因为水稻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三个因素构成,这三个因素分别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形成,在上述试验统计数据中:最适水稻营养生长的温度为30℃左右,只要把稻田及其水稻生长空间的温度调节到30℃左右,就有利于水稻分蘖增加单位面积穗数,为水稻种植增产奠定基础;最适水稻开花的温度为20℃,只要在水稻开花时,把稻田及其水稻生长空间的温度调节到20℃,就有利于水稻开花增加每穗实粒数,提高水稻种植产量;最适水稻结实的温度为30℃,只要把稻田及其水稻生长空间的温度调节到30℃左右,就有利于水稻结实增加千粒重,提高水稻种植产量,因此,水稻种植其实还存在很大的增产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增加单位面积穗数、

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的一种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水稻种植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在保持水稻育秧、插秧、施肥、病虫害防治和中耕等传统种植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当地气候温度调整早稻和中稻育秧、插秧时间,使气候温度与最适早稻和中稻分蘖时营养生长所需的温度基本接近,减少低温气候对早稻、中稻分蘖时营养生长的影响和制约;在稻田间设置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装置,再根据最适水稻营养生长、最适水稻开花、最适水稻结实所需的温度需求,操作使用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装置,引用低于气候温度的水体,经水雾喷头雾化,以雾化后低于气候温度的水雾来降低稻田及其空间的温度,把稻田及其水稻生长空间的温度调节到有利于水稻营养生长、有利于水稻开花、有利于水稻结实的温度范围内,产生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增加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的技术效果,提高水稻产量,促进水稻种植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本发明在稻田间设置使用一种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装置是:在稻田田埂上设置输水管道,在稻田水稻种植区设置输水管道与田埂上的输水管道连接,在输水管道上方连接装配水雾喷头,在水稻种植区输水管道下方设置输水管道

支撑架支撑和固定输水管道,使输水管道高于水稻种植区水面,并使水雾喷头朝上,在田头设置水体过滤装置连接低于气候温度的水体,在水体过滤装置与稻田输水管道之间设置增压泵,并用输水管道分别与水体过滤装置和稻田输水管道连接,组合成一种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装置,该装置通过引用低于气候温度的水体,经水雾喷头雾化,以雾化后低于气候温度的水雾来降低稻田及其空间的温度,达到调节稻田及其水稻生长空间温度的目的。

本发明根据最适水稻开花温度、最适水稻结实温度的温度需求,调节稻田及其水稻生长空间温度的操作方式是:在水稻营养生长阶段、水稻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当

气候温度高于33℃时,启动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装置,

引用低于气候温度的水体,经水雾喷头雾化后来降低稻田及其水稻生长空间的温度,当气候温度低于28℃时,关闭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装置,恢复气候温度变化规律,当气候

温度又高于33℃时,再启动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装置,

如此间断性循环操作,把稻田及其水稻生长空间的温度调节到最适水稻营养生长的范围内,产生有利于水稻分蘖,增加有效分蘖数,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的技术效果;在水稻开花期,当每天早晨气候温度高于25℃时,在水稻开花前1至2小时

内,启动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装置,把稻田及其水稻生长空间的温度调节到最适水稻开花的20℃的温度,当水稻开花时,尤其是颖花受粉(精)时,则关闭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装置,把稻田及其水稻生长空间的温度调节到有利于水稻开花的温度范围内,产生增加开花数,增加每穗实粒数的技术效果;在水稻结实期,当气候温度高于33℃时,启动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装置,引用低于气候温度的水体,经水雾喷头雾化后来降低稻田及其水稻生长空间的温度,当气候温度低于28℃时,关闭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装置,恢复气候温度变化规律,当气候温度又高于33℃时,再启动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装置,如此间断性循环操作,把稻田及其水稻生长空间的温度调节到有最透水稻结实的温度范围内,产生有利于水稻结实,增加千粒重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水稻种植区输水管道的间距和输水管道上方装配的水雾喷头的间距,以水雾喷头形成的水雾冷却面积能覆盖稻田面积为标准设置。

本发明中的输水管道为金属输水管道、pvc输水管道、耐高压橡胶输水管道制品。

本发明中一种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装置是可拆装设备,应用时设置使用,水稻收割时拆散收回以后每年再设置使用。

本发明低于气候温度的水体为井水、山泉水、水库低层等水体,这些水体水温与气候温度相差越大,调节稻田及其水稻生长空间温度的效果越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为水稻种植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种植方法,产生了预先难以想到的技术效果,能够促进水稻种植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本发明能产生有利于水稻分蘖和拨节期长根、长茎、长叶、长分蘖营养体,增加有效分蘖数、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的技术效果,为提高水稻种植产量奠定基础。

3、一朵颖花受粉(精)结实形成一粒稻谷,增加水稻开花的数量,就是直接增加稻谷粒数,本发明克服了高温气候对水稻开花的影响和制约,产生了有利于水稻开花,增加每穗实粒数的技术效果,能直接提高水稻种植产量。

4、本发明克服了高温气候对水稻结实的影响和制约,产生了有利于水稻结实、增加种子干重、增加千粒重的技术效果,直接提高水稻种植产量。

5、最适水稻结实的湿度为50~90%,而本发明在水稻结实期间断性启动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装置,水雾喷头形成的水雾湿润了水稻植物增加了稻田空间的湿度,产生了有利于水稻结实的技术效果。

6、稻田类旅游景区云雾景观很美,但在酷热天气基本没有云雾景观,而本发明水雾喷头形成的水雾能增加稻田类旅游景区的云雾景观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在保持传统水稻种植技术的基础上提供的一种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水稻种植方法,因此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不涉及育秧、插秧、施肥、病虫害防治和中耕等传统种植技术内容;因为水稻种植是根据一年四季气候温度的变化规律安排的种植模式,这种种植模式由于南北温差形成了早稻、中稻、晚稻种植模式;即使是早稻、中稻、晚稻种植模式,又因为各省市经纬度的不同又存在气候温度上的差异而影响水稻的生长和发育,因此,在具体实施方式上还要结合当地实际气候温度变化规律来应用本发明;下面就以中稻、早稻、晚稻等单季稻、双季稻种植为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以中稻种植为例,实施地点: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紫鹊界梯田景区。新化县地貌属山丘盆地,西部、北部是雪峰山余脉,东部是低山或深丘,中部为资水及其支流河谷,有江河平原、溪谷平原、大多在海拨300米以下。新化县位置属中低纬度地区,气候的地带性属亚热带,年平均气温在16.8℃~17.3℃,极端最高气温40.1℃,极端最低气温-10.7℃。日极端最高气温连续5~10天≥35℃的温度几乎每年均有发生,主要发生时段6月下旬9月上旬。紫鹊界梯田景区位于雪峰山余脉奉家山地段,只适宜种植中稻,从海拨400~1000米是8万余亩层层梯田,每年5月15日左右开始插秧,9月26日左右成熟。但根据

新化县的气候温度变化规律,紫鹊界梯田景区5月份气候温度最低气候温度在11~20℃范围内,最高气候温度在18~26℃范围内,还不是最适水稻营养生长的30℃左右的温度,因此,按下列操作步骤实施本发明:

第一步:把中稻插秧时间推迟到5月底,推迟13~15天,此时气候温度最低气候温度在19~24℃范围内,最高气候温度在25~30℃范围内,使插下的秧苗返青分蘖时的气候温度与最适水稻营养生长的30℃左右的温度基本相符,产生有利于中稻分蘖和拨节期长根、长茎、长叶、长分蘖营养体,增加有效分蘖数、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的技术效果,为提高中稻种植产量奠定基础;

第二步:在稻田田埂上设置输水管道,在稻田水稻种植区设置输水管道与田埂上的输水管道连接,在输水管道上方连接装配水雾喷头,在水稻种植区输水管道下方设置输水管道支撑架支撑和固定输水管道,使输水管道高于水稻种植区水面,并使水雾喷头朝上,在田头设置水体过滤装置连接低于气候温度的水体,在水体过滤装置与稻田输水管道之间设置增压泵,并用输水管道分别与水体过滤装置和稻田输水管道连接,组合成一种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装置,为调节稻田及其中稻生长空间的温度做好准备工作;

第三步:在中稻拨节期、中稻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

阶段,当气候温度高于33℃时,启动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装置,引用紫鹊界梯田地下山泉水,经水雾喷头雾化后来降低稻田及其中稻生长空间的温度,当气候温度低于28℃时,关闭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装置,恢复气候温度变化规律,当气候温度又高于33℃时,再启动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装置,如此间断性循环操作,把稻田及其中稻生长空间的温度调节到最适水稻营养生长的温度范围内,产生有利于中稻分蘖,增加有效分蘖数,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的技术效果;

第四步:在中稻开花期的每天早晨,当气候温度高于25℃时,在中稻开花前1至2小时内,启动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装置,把稻田及其中稻生长空间的温度调节到最适水稻开花的20℃的温度,当中稻开花时,尤其是颖花受粉(精)时则关闭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装置,使每天中稻开花时,稻田及其中稻生长空间的温度与最适水稻开花的20℃的温度基本接近,产生增加开花数,增加每穗实粒数的技术效果;

第五步:在中稻结实期,当气候温度高于33℃时,启动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装置,引用紫鹊界梯田地下山泉水,经水雾喷头雾化后来降低稻田及其中稻生长空间的温度,当气候温度低于28℃时,关闭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装置,恢复气候温度变化规律,当气候温度又高于33℃时,再启动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装置,如此间断性循环操作,把稻田及其中稻生长空间的温度调节到最适水稻结实的30℃温度的范围内,产生有利于中稻结实,增加千粒重的技术效果;

本实施例不但产生了有利于中稻分蘖、有利于中稻开花、有利于中稻结实、增加有效分蘖数、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增加每穗实粒数的技术效果,而且增加了有如云雾般的水雾景观,推迟了收割时间,使紫鹊界梯田景区在“十一”黄金周都能让游客观赏到满山遍野金色稻穗沉甸,像座座金塔砌入云霄的景观。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以早稻种植为例,实施地点: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平原区域,该区域一般都种植双季稻,由于新化县域春暖迟而秋寒早,推迟早稻育秧、插秧的时间太长会影响晚稻的种植,因此,按下列操作步骤实施本发明:

第一步:把早稻插秧时间推迟7~10天,使插下的秧苗返青分蘖时的气候温度尽可能高一点,降低传统早稻种植受低温气候影响的程度,产生有利于早稻分蘖和拨节期长根、长茎、长叶、长分蘖营养体,增加有效分蘖数、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的技术效果,为提高早稻种植产量奠定基础;

第二步:在插下的早稻秧苗返青后,在稻田田埂上设置输水管道,在稻田水稻种植区设置输水管道与田埂上的输水管道连接,在输水管道上方连接装配水雾喷头,在水稻种植区输水管道下方设置输水管道支撑架支撑和固定输水管道,使输水管道高于水稻种植区水面,并使水雾喷头朝上,在田头设置水体过滤装置连接低于气候温度的水体,在水体过滤装置与稻田输水管道之间设置增压泵,并用输水管道分别与水体过滤装置和稻田输水管道连接,组合成一种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装置,为调节稻田及其早稻生长空间的温度做好准备工作;

第三步:在早稻分蘖旺盛期、拨节期、早稻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当气候温度高于33℃时,启动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装置,引用井水,或山泉水,或水库河流底层低于气候温度的水体,经水雾喷头雾化后来降低稻田及其

早稻生长空间的温度,当气候温度低于28℃时,关闭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装置,恢复气候温度变化规律,当气候温

度又高于33℃时,再启动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装置,如此间断性循环操作,把稻田及其早稻生长空间的温度调节到最适水稻营养生长的30℃左右的温度范围内,产生有利于早稻分蘖,增加有效分蘖数,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的技术效果;

第四步:在早稻开花期的每天早晨,当气候温度高于

25℃时,在早稻开花前1至2小时内,启动调节稻田及其空

间温度的装置,把稻田及其早稻生长空间的温度调节到最适水稻开花的20℃的温度,当早稻开花时,尤其是颖花受粉(精)时则关闭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装置,使每天早稻

开花时,稻田及其早稻生长空间的温度与最适水稻开花的20℃的温度基本接近,产生增加开花数,增加每穗实粒数的技术效果;

第五步:在早稻结实期,当气候温度高于33℃时,启动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装置,引用井水,或山泉水,或水库河流底层低于气候温度的水体,经水雾喷头雾化后来降低稻田及其早稻生长空间的温度,当气候温度低于28℃时,关闭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装置,恢复气候温度变化规律,

当气候温度又高于33℃时,再启动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装置,如此间断性循环操作,把稻田及其早稻生长空间的温度调节到最适水稻结实的30℃的温度范围内,产生有利于早稻结实,增加千粒重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以晚稻种植为例,实施地点: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平原区域,由于晚稻插秧时已经是高温气候,因此,按

下列操作步骤实施本发明:

第一步:在插下的晚稻秧苗返青后,在稻田田埂上设置输水管道,在稻田水稻种植区设置输水管道与田埂上的输水管道连接,在输水管道上方连接装配水雾喷头,在水稻种植区输水管道下方设置输水管道支撑架支撑和固定输水管道,使输水管道高于水稻种植区水面,并使水雾喷头朝上,在田头设置水体过滤装置连接低于气候温度的水体,在水体过滤装置与稻田输水管道之间设置增压泵,并用输水管道分别与水体过滤装置和稻田输水管道连接,组合成一种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装置,为调节稻田及其晚稻生长空间的温度做好准备工作;

第二步:在晚稻营养生长阶段、晚稻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当气候温度高于33℃时,启动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装置,引用井水,或山泉水,或水库河流底层低于环气候温度的水体,经水雾喷头雾化后来降低稻田及其晚稻生长空间的温度,当气候温度低于28℃时,关闭调节稻田及

其空间温度的装置,恢复气候温度变化规律,当气候温度又高于33℃时,再启动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装置,如此间断性循环操作,把稻田及其晚稻生长空间的温度调节到最适水稻营养生长的30℃的温度范围内,产生有利于晚稻分蘖,增加有效分蘖数,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的技术效果;

第四步:在晚稻结实期,当气候温度高于33℃时,启动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装置,引用井水,或山泉水,或水库河流底层低于气候温度的水体,经水雾喷头雾化后来降低稻田及其晚稻生长空间的温度,当气候温度低于28℃时,关闭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装置,恢复气候温度变化规律,当气候温度又高于33℃时,再启动调节稻田及其空间温度的装置,如此间断性循环操作,把稻田及其晚稻生长空间的温度调节到最适水稻结实的30℃的温度范围内,产生有利于晩稻结实,增加千粒重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