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农作物种植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水稻盆栽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在土壤中,含氧量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状态、营养元素及重金属元素化学行为(有效性或毒性)、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及活性、土壤结构、还原性物质(有毒物质或温室气体)排放等。土壤缺氧将引发土壤的脱n作用,铁、锰和硫的还原,而大量还原性物质如no2-、mn2+、fe2+、s2-或hs-积累,会对植物根系产生毒害作用。据有关资料,目前我国稻田土壤次生潜育化面积已达20%以上,严重地区达40%以上,而土壤次生潜育化的深层次原因正是土壤氧营养不足。水稻属沼泽性植物,为适应缺氧环境,水稻体内形成了由皮层细胞发育的裂生通气组织。这一组织由叶至根连成一体,在节间及茎根交接处通过细胞间隙相通,能将大气中的氧气和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由气孔经叶脉、叶鞘转运至节部通气组织,而后通过根部的细胞间隙到达根尖。通气组织对氧的吸收和转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水稻对氧的需求。但在水稻的不同生育期,需氧量是不一样的,其中孕穗期至抽穗期是水稻需氧最多的时期,而此时也正是水稻一生中需水的高峰期,灌水必然导致根际含氧量降低,两者矛盾非常突出。水稻早衰现象已成为制约水稻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而由于根系活力下降导致的根系早衰是水稻早衰的重要原因。土壤氧营养成为影响水稻根系生长发育和构建和谐稻田生态环境的关键性因素和应用基础性问题。水稻盆栽后便于搬运而不损伤植株,但传统的盆栽水稻常常因为土壤障碍而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如土壤缺氧、盆栽土壤不易量化调节等,造成盆栽水稻的养分利用率低、根系发育迟缓、产量形成的生态生理失衡、早衰等现象和问题。目前并没有一种高效盆栽种植水稻的相关报道。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稻盆栽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本发明提供的水稻盆栽装置能够解决盆栽水稻土壤供氧不畅的技术难题,使水稻根系健壮发达,水稻植株在氧营养丰富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稻盆栽装置,包括底部封口的桶体,所述桶体侧壁底端设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连通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出口位置设有挂环,所述桶体的外侧壁上间隔装有与所述挂环相配合的多个挂钩。优选的是,所述桶体为圆柱形。优选的是,所述桶体的高度为30~50cm,所述桶体的直径为35~40cm。优选的是,所述桶体内外两侧设有刻度线。优选的是,所述排水管的内径为1~1.5cm。优选的是,所述排水管为软管。优选的是,所述排水口处设有开关。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水稻盆栽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关闭排水口,在桶体中装入1/2~4/5深度的土,灌满水,静置;打开排水口,将排水管挂于土面上方2~3cm处,移栽水稻;一周后,将排水管挂于桶体底端上方3~6cm处,每周灌水一次。优选的是,所述静置时间为12~24h。优选的是,所述移栽的水稻秧龄为20~30天。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稻盆栽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本发明提供的水稻盆栽装置通过调整软管挂靠的高度实现了可调式控水,通过排水过程把空气“吸”入土壤,有利于土壤内气体的交换,能够解决盆栽水稻土壤供氧不畅的技术难题,使水稻根系健壮发达,养分利用率高,水稻植株在氧营养丰富的环境中茁壮成长,避免了水稻早衰等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水稻盆栽装置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稻盆栽装置,包括底部封口的桶体,所述桶体侧壁底端设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连通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出口位置设有挂环,所述桶体的外侧壁上间隔装有与所述挂环相配合的多个挂钩。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水稻盆栽装置的结构如图1所示,图1中,水稻盆栽装置为圆柱形桶体,包括设置在桶体顶部的手把,桶体外侧壁的挂钩和刻度线,桶体侧壁底端的排水口、与排水口联通的排水管和排水管出口处的挂环。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桶体为圆柱形。本发明所述圆柱形桶体有利于土壤的装载与卸载,以及便于桶内土壤量及水量的计算。本发明对所述桶体的材质没有特殊的限定,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栽植用桶体的常规材质即可。在本发明中,所述桶体优选为透明。在本发明中,所述桶体顶部优选安装把手,以便于运输,把手的数量优选为两个。在本发明中,所述桶体的高度为30~50cm,优选为45cm;所述桶体的直径为35~40cm,优选为38cm。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桶体侧壁的底端设置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的长度优选为3~4cm,外径优选为1~1.5cm。在本发明中,所述排水口处设有开关,控制水的排出。在本发明中,所述排水口处设置有排水管,与排水口连通。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管的内径为1~1.5cm,优选为1.2cm。本发明所述排水管优选为可拆卸安装的排水管,本发明对排水管与排水口的连接方式没有特殊的限定,采用常规排水口与排水管的连接方式即可。在本发明中,所述排水管为软管。在本发明中,所述软管的长度为80~100cm。在本发明中,所述排水管的出口设有挂环,所述挂环的作用为固定排水口的高度。在本发明中,所述软管的材质优选为塑料。在本发明中,所述桶体内外两侧设有刻度线,刻度线优选在同一位置,所述刻度线从桶体底部开始计数,计数单位优选为cm。在本发明中,所述刻度线位置优选为透明,用于观察土壤或水位的高度。在本发明中,所述刻度线的安装位置优选为排水口正对面或1/2正对面。在本发明中,对应所述刻度线的高度位置设置有挂钩。在本发明中,相邻挂钩的间距优选为1cm。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水稻盆栽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关闭排水口,在桶体中装入1/2~4/5深度的土,灌满水,静置;打开排水口,将排水管挂于土面上方2~3cm处,移栽水稻;一周后,将排水管挂于桶体底端上方3~6cm处,每周灌水一次。本发明关闭排水口,在桶体中装入1/2~4/5深度的土,优选装入3/5深度的土,灌满水,静置。在本发明中,所述静置的时间为12~24h,更优选为14h。在本发明中,所述静置的作用为浮土层的沉淀。静置后,本发明打开排水口,将排水管挂于土面上方2~3cm处,移栽水稻后,高于土面2~3cm的水自动排出,维持水稻秧苗处于2~3cm的水层中,提供淹水的环境是为了使秧苗恢复活力。在本发明中,移栽用水稻的秧龄优选为20~30天,更优选为25天,所述移栽的数量优选为每桶3~5棵,更优选为3棵,当秧苗数量为3时,所述秧苗优选呈等边三角形排布。本发明在移栽一周后,将排水管挂于桶体底端上方3~6cm处,更优选为5cm处,每周灌水一次,直至水稻成熟。在本发明中,每次灌水优选灌满水桶,高于桶体底端3~6cm的水会自动排出。在本发明中,每盆水稻在同一水分状态下生长发育,水稻植株生长发育均匀一致,能够消除处理间本底的差异,得到的水稻适合科学研究应用。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水稻盆栽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做进一步详细的介绍,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实施例。实施例1水稻盆栽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桶体为50cm高的盆栽装置中装入25~40cm高的水稻田干土。在确认排水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后,向盆栽装置中注满水,过夜平衡(12h)后,打开排水口,将排水管的挂环挂于土面上方2~3cm处,进行水稻秧苗移栽,每桶移栽3棵秧苗,秧龄为20~30天,三棵秧苗的排布呈等边三角形。秧苗移入盆栽桶后,保持排水口开关处于开放状态,这样高出土层2~3cm的水就会自动排出,这样可以维持秧苗2~3厘米的水层中,保持这种水层一周。一周后把排水管的挂环挂在距桶底部5cm的挂钩上,保持排水口开关处于开放状态,高于5cm刻度的水自动排出。每周灌水(灌至满刻度)一次,自由落干至5cm刻度线,直到水稻成熟。对照采用相似形状相同体积的普通水桶,按传统方法进行水分管理。两种处理的肥料水平一致。分别于齐穗期后30天和收获前1天,测定分析水稻茎秆直径和抗折力参数。从表1与表2可以看出,本发明的水稻盆栽装置培养的水稻均显著增加茎秆直径和抗折力,且对茎秆基部第1、2和3节间的直径及抗折力增加较基部第4节间明显,说明本发明水稻盆栽装置使水稻茎秆抗倒能力显著增强(表1、表2)。表1、不同盆栽装置对水稻茎秆直径的影响(单位:毫米)*d1、d2、d3和d4分别指基部第1、2、3和4节间直径,供试水稻品种为中浙优1号。表2、不同盆栽装置对水稻茎秆抗折力的影响(单位:牛顿)*d1、d2、d3和d4分别指基部第1、2、3和4节间,供试水稻品种为中浙优1号。于始穗期取样分析或活体测定稻株的多项生理指标(表3)表明,(1)于始穗期挖取整丛稻株,用自来水冲洗根部后,把根部与地上部分开,调查根系并测定根系活力。表明,本发明水稻盆栽装置处理均显著增加始穗期的根长与根干重。(2)四氮唑还原强度是水稻根系活力的传统表达参数,从表3可以看出,本发明水稻盆栽装置处理显著增强始穗期的水稻根系活力。(3)利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于始穗期对稻株剑叶进行活体测定,表明,本发明水稻盆栽装置处理对始穗期剑叶光合速率也有增强效果。表3、不同盆栽装置对稻株各项生理参数的影响(中浙优1号)*始穗期取样分析表4、不同盆栽装置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项目每盆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g产量/盆.g产量差常规盆栽20.816074.427.668.2/本发明水稻盆栽装置21.516980.928.178.8﹢15.5*供试水稻品种为中浙优1号。表4为盆栽水稻收获后的产量结构分析,表明本发明水稻盆栽装置显著提高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进而显著增加产量,产量增幅达15.5%。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技术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前第1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