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用菌栽培基质及利用其的食用菌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363306阅读:70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人造栽培基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食用菌栽培基质及利用其的食用菌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食用菌是一类有机、营养、保健的绿色食品,深受人们喜爱。近年来,食用菌栽培作为一项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的好项目,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符合人们消费增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农民快速致富的有效途径。

我国传统的食用菌栽培多用木屑与棉籽皮等材料,但是随着木材的过度砍伐造成林木资源匮乏,棉籽壳又因其用途广泛、用量大而价格上扬,严重的制约了食用菌生产。因此,近年来,农作物秸秆越来越多的成为食用菌栽培的原料。农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木质素等有机物,是栽培食用菌的好材料,而且其价廉易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大大丰富了食用菌生产原料的来源。同时,生产鲜菇后剩余的蘑菇糠是一种带菇香味的富含营养的菌体蛋白饲料,也可作为优质有机肥还田。因此,秸秆作为基料栽培食用菌,可使农业资源多级增值,既可大量利用作物秸秆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又可增加农民收益,还具有重要的环保意义。

然而,目前,使用秸秆栽培食用菌,推广并不十分广泛,主要原因是秸秆的处理比较麻烦。第一,秸秆种类多样,体积大密度小,外形蓬松,在食用菌生产中不容易运输和处理;第二,秸秆表面有腊质保护层,食用菌的菌丝难以分解,此外,秸秆中含有大量杂菌,如不进行杀灭或抑制,容易污染食用菌生产,因此,秸秆必须进行预处理。目前,秸秆预处理的常用办法,一是用熟料,二是发酵,三是用石灰水浸泡生料。熟料即将秸秆进行高温灭菌,但必须有高温灭菌设施,投资大,耗能多,成本高,处理量小,不利于大规模生产;发酵虽不需专门设施,但要比较费时,另外,发酵程度也不易掌握,尤其在我国北方,由于低温,很难发酵好;用石灰水浸泡生料,主要利用石灰的碱性来破坏蜡质层,同时将纤维质软化,以利食用菌菌丝的分解,碱性条件还可有效抑制多种杂菌的繁殖。目前,第三种方法即用石灰水浸泡生料,相比较而言,更为省工省时,但通常要将秸秆浸泡2天以上,且需要专门的浸泡场所(如建设浸泡池等),工作量也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食用菌栽培基质。

本发明所提供的食用菌栽培基质,由秸秆颗粒和石灰粉组成,其中,每100kg的秸秆颗粒添加3-4kg的石灰粉。

所述秸秆颗粒通过包括下述步骤的方法制备得到:

将秸秆风干得到风干后秸秆,将所述风干后秸秆粉碎,添加水,混合搅拌,将混拌好的原料制成秸秆颗粒,即可。

其中,所述秸秆风干通过将秸秆在烈日下曝晒3-5天实现。

所述秸秆为当年产、无霉变,并且将存储在垛底、四周雨水淋浸过的秸秆剔除后的秸秆。

所述粉碎具体可为将秸秆粉碎至0.5-1.0厘米规格。

所述水按照秸秆重量的5-15%的比例添加。

可采用压缩法挤压将所述混拌好的原料制成秸秆颗粒。

所述食用菌栽培基质可通过包括下述步骤的方法制备得到:将所述秸秆颗粒与石灰粉均匀混合,装袋,即得所述食用菌栽培基质。

上述方法中,每100kg的秸秆颗粒添加3-4kg的石灰粉。

上述食用菌栽培基质在食用菌栽培中的应用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所述食用菌具体可为耐碱性较强的菌种。

所述食用菌具体可为秸秆栽培适宜型菌种,如平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食用菌栽培方法。

所述食用菌栽培方法采用上述食用菌栽培基质,按照常规的食用菌栽培技术进行栽培,得到食用菌产品。

本发明通过将秸秆制成秸秆颗粒,显著提高了秸秆密度,降低了秸秆的体积,因此,不但容易运输、装袋,而且可提供更高的营养价值,培育食用菌的茬数更多。且其加工过程不但会磨碎秸秆表层的蜡质,还会杀灭一部分杂菌。本发明利用秸秆颗粒,发明了一种简便的用石灰处理秸秆颗粒后进行食用菌栽培的方法。不但运输方便,省工省力,而且料包使用时间更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试剂、材料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以平菇为例,具体的操作规程:

1.产地环境

选择生态环境良好、水质优良、无有毒有害污染源、环境要素综合指标较好的场所作为生产场地,应远离工矿业的“三废”及微生物、粉尘等污染源。生产区与生活区应分离,且生产区的堆料场、制种、发菌及出菇区、产品加工区、仓库区要合理分区。每季栽培结束后,应及时清理废菌料和废土,对菇场进行消毒,并进行菌糠生物质资源的无害化循环利用。

2.技术要点

2.1栽培设施选择

栽培设施应选择在地势平坦、冬暖夏凉、通风良好、便于排水和生产操作的地方,应利于保温、降温、保湿、遮荫和防治病虫害。可采用冬暖式塑料大棚、简易栽培棚、林地拱棚、地沟拱棚、闲置大棚、空闲房屋及通气条件良好的人工土洞、人防工程设施等。

2.2栽培时间

栽培时间以春季至初秋为好,此间可利用自然气温生产平菇,投资少,收益高。播种可分为秋播、冬播和春播。秋播的最适播种期在8月下旬至9旬下旬,一般经35-40天即可出菇。冬播的播种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其中10月下旬播种的,经两个月可出菇,春节前后进入盛产期;11月下旬播种的,需80-90天方可出菇。春播的播种期在2月,虽然气温较低,发菌慢,但是很少有杂菌污染,4月中下旬可出菇。3月以后则不宜播种。

2.3菇棚建造与消毒

菇棚内栽培面积以20平方米为宜,要求门窗设置合理,具有保温、保湿和通风透光性能。棚顶和棚壁都要求有一定厚度,棚室内壁最好用石灰粉刷。为保证棚室有良好的透气性,地面最好采用自然土面,在其表面洒上石灰,这样有利于菇棚清洁和消毒,勿用水泥地面。为了充分利用菇棚内的空间,可在菇棚内设置床架进行栽培。床架四周不要紧靠棚壁,床架之间留有50-60厘米宽的走道,上下层床面相距50厘米,下层离地面20厘米,床面宽为60厘米,这样便于平菇的采摘与管理。

菇棚启用前应晒棚、闷棚,在启用前7天,平整地面,撒一层石灰粉,然后浇一次透水;启用前4天,用1%的漂白粉溶液或波尔多液200倍液将菇棚内墙壁全部喷洒一遍,喷后封闭门窗、通气孔,用二氯异氰尿酸钠烟雾剂2-3克/立方米熏蒸24小时;启用前2天,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和4.3%高氟氯氰甲阿维2000倍液将菇棚内墙壁、地面、立柱分别喷洒1次;在启用前1天打开门窗通风,排除残留的气味。栽培用具应及时刷洗干净,用石灰水、高锰酸钾、过氧乙酸、漂白粉等溶液清洗擦拭消毒。

2.4品种选择

本方法要求栽培品种必须是宜草菌种,且耐碱性较强,例如草平1号、沪平3号等。可从栽培季节、设施条件、市场需求等方面综合考虑,选购适宜的高产、抗病平菇品种。按照农业部颁布的《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有关要求,选用经过出菇试验、适于甘肃省气候及原料特点的优质、高产、生长及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平菇品种或菌株。尽量到正规食用菌研究所或科研单位购买母种。优良的平菇栽培种,其菌丝发育粗壮、洁白、有光泽,全袋均匀一致,菌种生长旺盛,不松散,有弹性,无绿、黄、灰、红等杂色斑点。有杂色斑点的菌种要彻底清除或更换新种。

2.5秸秆颗粒等培养料准备

选择当年产、无霉变的秸秆原料,存储在垛底、四周雨水淋浸过的秸秆要剔除,在烈日下曝晒3-5天后,用切碎机将秸秆粉碎至0.5-1.0厘米规格,随后按照5-15%的比例添加水,进行混合搅拌。混拌好的原料采用压缩法挤压形成秸秆颗粒。秸秆颗粒中加入3%-4%的石灰粉,混合均匀后直接装袋栽培。

2.6接种

一般选用厚0.015-0.025厘米,宽24-28厘米的高压聚乙烯或低压聚乙烯薄膜筒,截成长30-45厘米的料袋。塑料袋应清洁、牢固、无毒、无污染、无异味,符合gb4455-1994的相关要求。装料松紧一致,均匀压实,采用四层菌种三层料或三层菌种两层料的层播方式播种,菌种用量占培养料的15%-20%。接种时菌种块要分散均匀,封住整个料面。接种时菌袋两端接种量应占菌种总量的70%左右,菌种层周边贴袋壁处适量多播菌种,中间层菌种用量宜少,防止高温烧种。装袋完毕用直径约1.5厘米的尖头木棒从料袋中间打一通气孔,以利于通气,注意小孔不能太大,以防菌种失水干枯,太小达不到通气的目的。扎好袋口,移入发菌场所。

2.7发菌管理

a)调节温度接种7天左右为菌丝体生长发育阶段,应尽量避免光照,尤其不允许强光直射。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5℃,如果春季(2月下旬)温度较低时发菌,阴雨天应进行加热升温,晴天要揭去草帘,让棚内温度自然升高,但要注意不能让光线直接照射到菌袋。夏季温度较高时可在菇棚上方吊一层黑色遮阳网来遮挡强光,以确保棚内温度适宜,当料温达到30℃时,应及时通风降温。

b)控制湿度棚内的湿度对发菌影响很大,要做到适当控制,一般情况下,应将空气湿度稳定在60%左右。春季气温较低,棚内较干燥,应以提高棚内湿度为主。夏季或初秋季节发菌,如遇连续长时间阴雨天,要在棚内放置生石灰,吸水降湿,并且要在天气晴好时及时通风换气。

c)合理通风菌丝生长期间只需要少量的氧气,所以少许通风就可以满足需要,要注意具体的通风时间。春季温度较低时,通风时间尽量安排在中午,而温度较高时则在晚上通风最好。甘肃早晚温差大,特别要注意菇棚内温差。

d)挑出杂菌发现杂菌污染,及时挑出丢弃。若发现异色杂菌,可用消毒刀挖去,撒上石灰或用50%多菌灵500倍液消毒。

2.8出菇期管理

a)温差刺激提早出菇为更好保证出菇量,应适度加大温差来刺激出菇。平菇的特点是变温结实,加大温差能够促进子实体分化,有利于出菇。早晚气温较低,要增加通风次数,使棚内的温度降低,把温差控制在6℃-10℃,可以刺激出菇。秋冬季节,白天要注意增加棚内温度,同时也要注意保持温度,夜间可以加强通风降温。若棚内温度达到28℃以上时,可以通过增加通风次数或喷水降温等方法,加大温差,刺激出菇。

b)水分管理棚内要常常喷水,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为宜。出现菇蕾后,也要进行喷水。喷水时,要注意不可直接喷到菇蕾上,而是要喷到四周,包括地面。菇蕾分化出菌盖和菌柄后,要注意少喷、细喷、勤喷,而且要喷雾状水,便于子实体的生长。采收一二茬菇后,菌袋中的水分会不足,要及时补充水分。

c)通风换气通风换气应在保湿的基础上进行。温度较低时以保湿为主,并保持出菇场地空气新鲜。低温季节每天至少通风1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在中午喷水后进行通风最好;高温季节,每天通风七八次,每次大约20-30分钟。在早晚通风换气最好,当空气湿度过高时切记不要通风;夏季温度最高时则应24小时通风,通风换气时要避免让风直接吹到菇体上,菇体边缘会因为失水过多而向外翻出。

d)光照管理平菇菌丝体生长一般不需要光,光会抑制菌丝的生长,但足够的散射光却有利于子实体的形成,诱导子实体的原基分化,有助于促进早出菇、多出菇;黑暗不利于出菇;光照不足也会少出菇,而且畸形菇的数量会增多。以菇棚内“七分阴、三分阳”为适宜光照。

2.9病虫害防治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依据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以规范栽培管理技术预防为主,对平菇病虫杂菌采取综合防控措施。药剂使用应符合gb4285-1989、gb/t8321的要求。

a)常规措施菇棚通风口封两层阻隔网,外层为防鼠的金属网,内层为0.28毫米孔径的防虫纱网,菇棚门口挂封窗纱,避免栽培袋和子实体被咬破、蛀伤并诱发杂菌污染。出菇期间进出菇棚应做到随手关门,门口设置消毒防虫隔离带。使用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源,提高平菇菌丝体和子实体的抗杂抗病抗逆能力。菇棚内采用安装黑光灯、杀虫灯、粘虫板或设置糖醋药液、诱杀毒饵等措施进行害虫防治。如需使用农药,则优先选择使用微生物源、植物源农药制剂防治,如中生菌素、多抗霉素等农用抗菌素。保持发菌场所、出菇棚及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降低空气湿度。每年秋季和春末,栽培场地及周围环境定期消毒灭虫,减少虫源。可喷洒波尔多液、甲基托布津、二氯异氰尿酸钠等药剂消毒,用氟虫腈或高效氟氯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药剂喷洒杀虫。栽培结束后的残料应及时清理出栽培场地,进行无害化循环利用。

b)病区治理菇棚内发生病害后,应及时清理掉病菇、病料,停止喷水,降低菇棚湿度和温度。对病区采取隔离措施,并进行消毒处理。接触过病菇、病料的手或工具,应清洗干净,并用75%酒精或0.25%新洁尔灭溶液擦拭消毒。受杂菌污染的菌料应远离菇场填埋或进行灭活处理。

c)常见病虫害防治

菌丝疯长:即菌丝表层气生菌丝浓密,影响出菇。形成菌丝疯长的原因主要是空气湿度大,通风不良。可加强通风,降低湿度。

大脚菇:即子实体菌盖极小,菌柄粗长。这主要是缺氧、通风不良造成的。只要加强通风,注意光线即可防治。

平菇枯萎:菇蕾或子实体生长停滞,逐步萎缩、变干枯死、腐烂。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水分不足,通风过大。可增加空气相对湿度,不使料面干燥,通风时切勿让风直吹菇蕾或子实体。

平菇药害:子实体喷药后,菌盖停止生长,边缘形成一条黑边、翻卷。是使用有害农药所致,要禁止使用。

锈斑:即平菇菌盖、菌柄上产生锈褐色斑点。发生的原因主要是通风不良、湿度过大。可加强通风,降低湿度。

褐斑病(干泡病):即被其他杂菌污染致使发病或死亡,症状为子实体表面产生白色绒毛状菌丝,出现褐色斑点,菌盖萎缩、干裂。可降低温度,加强通风,并在病区喷2%甲醛液或1:500倍多菌灵。

青霉和木霉杂菌:青霉初期为白色,以后变成浅绿色。木霉一开始即为绿色,以后绿色逐渐加深。在湿度高,通风不良,酸性环境易发生。可挖掉污染部位,然后洒上多菌灵原粉或生石灰。料内污染,应全部烧掉或深埋。

链孢霉杂菌。在25℃-30℃温度下,孢子形成大量棉絮状菌丝,48小时后产生大量粉红色的分生孢子。可在培制培养料用1:500倍多菌灵或霉锈净拌料预防,如果发生,及早销毁或深埋。

石膏状霉菌杂菌:常发生在培养料表面,产生粉状浓密的白色菌丝。可增加料的磷肥含量,喷洒1:7的乙酸溶液。

黄曲霉杂菌:菌丝开始为白色,以后大量产生黄色孢子。高温(27℃以上),培养料水分偏干的情况下,发生严重。可通过降低温度,控制温度在25℃以下,适宜提高水分来防治。

菌蛆:菌蝇、蚊等的幼虫都是白色或黄色没有脚的小蛆,主要危害菌丝体或子实体。可清除衰老的菌丝体;利用成虫趋光性,设杀虫灯进行诱杀,或喷高效低毒农药,如敌百虫1000倍液喷射,能杀死幼虫和虫卵。

菌螨:属于蜘蛛纲、蜱螨目的一些小虫,个体很小,黄白色,成堆时是淡黄褐色,像灰尘或米糠,繁殖力很强,行动迅速,会吃菌丝和菌盖,造成菇蕾枯萎。发生后用4%三氯杀螨醇乳剂800倍液喷洒。

跳虫:成虫有灵活的尾部,弹跳如蚤,咬食子实体。可喷洒0.1%的鱼藤精。

还有一些害虫如蛄蝓、蚂蚁、蟑螂、蝼蛄等,防治时可在地面撒些生石灰。

2.10及时采收

平菇菇盖充分展开,颜色由深逐渐变浅,下凹部分白色毛状物开始出现,菌盖边缘开始向上卷起,孢子尚未散落时就可采收。采收时,一手按住培养料,一手捏住菇柄,轻轻扭下,也可用刀贴料面割下。对从生成对的菇体,可一次采下。

2.11再出菇管理

每批采收后,要及时整理床面,捡去残根和死菇、烂菇及其它杂质,并将料面整平压实,停止喷水2-3天。再重喷1次1%的石灰水,使料面充分湿润(但不能有积水),使部分水渗入培养料内,这样有利于提高产量。以后恢复喷水,使料面保持湿润,同时按照菌丝培养期的技术要求进行管理,约7-10天,又可长出第二批菇。到平菇出菇后期,培养料中养分消耗殆尽,此时应及时追施肥料,能提高平菇产量,改善品质。可将出过菇的菌棒两侧料面完全清理干净;用养分充足的土壤填充菌棒之间的空隙,土层要覆盖菌棒表面约0.5-1.0厘米;及时喷洒营养液,而且营养液中要增加尿素等物质,也可喷糖水,以保证平菇正常生长,施用肥料要求符合ny/t496-2002的相关要求;在出菇适宜的条件下,约7天左右就可现菇蕾,那时再按照出菇的技术要求进行管理。每次栽培一般可采4-6批菇,每百千克培养料产鲜菇60-100千克。

2.12包装与加工

鲜菇采收后,先去除残留的料根和杂质,经检验合格后,进行分级包装,然后送去销售或加工。平菇进行加工干燥的,可晒干或烘干,干平菇产品应色泽金黄,气味芬芳,用塑料袋包装贮藏,严防吸潮变质。也可用盐水腌制保存,腌制的平菇能存放6个月至1年,风味不变。还可进行速冻保鲜贮藏。

2.13场地清理

出菇结束后,菇棚要彻底清理,及时清除废弃培养料、杂物等,运离产地,集中处理,并进行清洁卫生和消毒灭虫工作。处理后,菇棚通风干燥至下次使用。

2.14注意事项

禁止使用剧毒、高毒和高残留化学农药、重金属制剂、杀鼠剂及对生产操作人员危害大的药物等;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和绿色食品生产中规定不得使用的农药种类;不得在平菇栽培基质和填土、覆土中加入或在发菌、出菇期喷洒禁用化学药剂;有限度地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或生物农药;不得在平菇子实体上使用农药及生长激素类物质。

平菇出菇阶段用药剂量、浓度应低于栽培前或发菌阶段的正常用药量,要于无菇期或避菇使用药剂,以喷洒地面环境为主,不接触菌丝体和子实体,并控制用药次数,最后一次喷药至采菇间隔时间应长于该药剂的安全间隔期。

不得使用非农用抗生素制剂及活体微生物农药。采用生物药剂与化学农药合理搭配,以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防止或延缓病虫产生抗药性。采取局部用药,防止发生药害。

采收人员应身体健康,无传染病。防止平菇加工产品中超标添加亚硫酸盐、荧光物质等有害物质。

以秸秆颗粒与石灰粉混合制得的栽培基质进行平菇的栽培,出菇6茬,平菇的生物转化率可达240%-320%,平菇成熟子实体的蛋白质含量提高5.4%,氨基酸、糖、纤维素、矿物质含量分别提高1.2%-6.3%。培养过程中,检测培养料中有害杂菌的区系与数量,结果显示,发明例中检出绿霉菌与黄曲霉菌,但数量较少。

对比例

以石灰水浸泡秸秆为栽培基质参照实施例中的方法进行平菇的栽培,出菇5茬,平菇的生物转化率为180%-240%,平菇成熟子实体的品质与实施例相比较差。对比例中检出绿霉菌、黄曲霉菌、黑曲霉菌、链孢霉菌四种,不但种类增加,数量也比实施例增加180.45%。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