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带行进装置和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6601阅读:530来源:国知局
履带行进装置和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380036774.3、申请日为2013年6月26日、发明名称为“履带行进装置和收割机”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涉及履带行进装置和收割机。



背景技术:

[1]从专利文献1中已知有这样的履带行进装置:在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履带架的前端和后端设置有驱动链轮和张紧链轮,进而在驱动链轮和张紧链轮之间,在履带架的下表面安装有多个滚轮。在该履带行进装置中,厚壁的安装板通过焊接等固定于履带架的下表面侧,进而在该安装板的下表面螺栓固定有支承体,上述支承体对支承滚轮的支承轴进行轴支承。该支承体包括对支承轴进行轴支承的凸台部和从该凸台部向上方延伸的截面为t字形的凸缘部。在凸缘部设置有贯穿孔,在安装板设置有与该贯穿孔为同轴心的内螺纹。通过使凸缘部的上表面与安装板的下表面配合,而使凸缘部与安装板螺栓连结,由此将支承体能够拆装地固定于安装板即履带架。该支承体被制造成将支承一个滚轮的凸台部与凸缘部铸造成一体的铸造件,一个支承体对应于一个滚轮。也就是说,由于针对各滚轮分别设置有一个支承体,因此在滚轮个数多的情况下,组装工时增加,并且支承体的制造成本上升。并且,在为了维护和检查等而取下所有滚轮的情况下,各滚轮七零八落。

[2]作为如上所述的收割机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收割机。该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收割机包括吸尘风扇(在文献中是抽吸排尘风扇)和捕捉部件(在文献中是网体)。吸尘风扇从吸尘口抽吸喂料器箱(在文献中是喂料器外壳)内的尘埃并排出到外部。捕捉部件安装于吸尘口,捕捉朝向吸尘风扇流动的禾秆。由此,能够实现防止禾秆向吸尘风扇的吸入。

[3]从以往公知有装备于如上所述的收割机的脱粒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脱粒装置中包括:配备于筛箱的上部前端的前部谷粒盘;以沿左右方向隔开预定间隔地排列的状态从前部谷粒盘的后端部朝向后方延伸设置的多条筛线;以位于前部谷粒盘的后下方的方式配备于筛箱的前上部的辅助谷粒盘;以及以沿左右方向隔开预定间隔地排列的状态从辅助谷粒盘的后端部朝向后方延伸设置的多条辅助筛线。该筛线和辅助筛线筛选处理物,一边使单粒化谷粒和带枝梗的谷粒等漏下,一边朝向后方移送碎禾秆等。

[4]以往,作为这样的技术如专利文献4所示,将操作杆(在文献中是“主变速杆”)配置于驾驶部处的座席左方。在该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技术中,在操作杆的握持部的后表面装备有第一指令输入机构(在文献中是“割取升降开关”)和第二指令输入机构(在文献中是“卷筒交叉开关”)。

根据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技术,能够在用左手握住操作杆的状态下,利用左手的一根手指(例如拇指)进行第一指令输入机构和第二指令输入机构的输入操作,能够用一只手进行对多个控制对象的动作指令。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7666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17481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20419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7-24433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1]对应于背景技术[1]的课题如下。

根据上述实际情况,期望一种改善了滚轮相对于履带架的支承结构的履带行进装置。

[2]对应于背景技术[2]的课题如下。

在上述以往的收割机中,由于捕捉部件由网状部件构成,即捕捉部件包括跨越吸尘口以彼此交叉的方式配置的多条棒状部件,因此捕捉到的禾秆容易缠绕在捕捉部件上。并且,当大量的禾秆缠绕在捕捉部件上时,缠绕在捕捉部件上的禾秆(草秆聚集物)成为阻力,吸尘风扇难以抽吸尘埃。

本发明是鉴于如上所述的状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捕捉到的禾秆不易缠绕到捕捉部件上的收割机。

[3]对应于背景技术[3]的课题如下。

然而,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脱粒装置中,由于筛线和辅助筛线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平坦(以沿水平方向大致直线状地延伸的方式),因此在将处理物朝向后方顺畅地输送这一点上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状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如下脱粒装置的收割机:能够在利用筛线顺畅地输送来自谷粒盘的脱粒处理物的同时进行分选。

[4]对应于背景技术[4]的课题如下。

然而,在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技术中,由于不同的输入操作方式的第一指令输入机构与第二指令输入机构配设于同一面,因此不仅存在弄错两个机构而进行操作的可能性,而且还需要进行复杂的手指(例如拇指)的动作,有时在同时对操作杆进行操作时等不能特别如愿地进行操作输入。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对包括两个指令输入机构的操作杆误操作少并且操作性优良的收割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对应于课题[1]的解决手段如下。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履带行进装置包括:履带架,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并支承于机体框架;驱动链轮,配置于上述履带架的前部;张紧链轮,配置于上述履带架的后部;履带,跨越上述驱动链轮和上述张紧链轮绕挂;以及多个滚轮,对上述履带进行对地引导,装备有安装单元,该安装单元拆装自如地安装在安装部件上并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安装部件设置在上述履带架上,上述安装单元以多个为单位轴承支承沿车体前后方向排列的上述滚轮。

根据该构成,对于安装部件,由于结果在拆装自如地固定于履带架的安装单元上轴承支承多个滚轮,因此多个滚轮能够一体地相对于履带架进行取下或安装。并且各滚轮不会七零八落。

将多个滚轮作为单元处理的安装单元是简单的结构,要求容易地进行相对于履带架的拆装作业。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中,上述安装单元由槽形部件和凸台部件构成,上述槽形部件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向下方开口,上述凸台部件沿机体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上述槽形部件的底板部螺栓固定于上述安装部件,在上述凸台部件上轴支承有装配上述滚轮的滚轮轴。由于在安装单元中设置有长条的槽形部件和在该槽形部件的开口侧与滚轮的配置间距对应地对滚轮轴进行轴支承的凸台部件,因此,仅通过使用槽形部件的底板部将安装单元螺栓固定到履带架,就将单元化的多个滚轮固定于履带架。另外,由于使用槽形部件的底板部进行螺栓固定,因此螺栓紧固部位位于槽形部件的槽内,能够抑制来自外部的泥水和异物的侵入。

为了轻量化,大多在履带架中使用比较薄壁的角管。因此优选的是,在将安装单元螺栓固定于履带架的情况下,使位于履带架和安装单元之间的安装部件承受螺栓紧固力。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中,上述安装部件是固定于构成上述履带架的框架体的加强板,在上述加强板上形成有用于上述螺栓固定的内螺纹(形成有内螺纹的孔)。由于安装部件存在于螺栓固定部位以外会导致重量化,因此优选只使安装部件存在于螺栓固定部位。因此,安装部件也可以构成为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安装部件片。通过使这样的安装部件具有能够作为履带架的加强板发挥功能的形状尺寸,使得针对履带架的附加加强板的必要性降低。

在安装单元的最佳的具体构成之一中,上述槽形部件是横截面为u字状的长条部件,由与上述安装部件接抵的底板部和从上述底板部的各侧缘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板部构成,上述凸台部件跨越上述左右一对侧板部地接合。也就是说,作为槽形部件,将作为槽形钢公知的简单形状的钢材朝下地使用,并且采用了仅在其侧板部的缘部通过焊接等接合凸台部件的简单结构,从而对于制造成本方面是有利的。

在将安装单元固定于履带架的固定螺栓的紧固作业时,为了使凸台部件不碍事,因此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中,在上述槽形部件的底板部沿机体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螺栓固定用的安装孔,在上述安装孔的机体前后方向形成间隔的中间接合有上述凸台部件。

在与张紧链轮的安装结构相关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中,上述张紧链轮的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承杆以能够沿着上述履带架的延伸方向移位的方式支承于上述履带架,上述履带架为筒体,上述支承杆具有与上述筒体的内侧截面一致或大致一致的外侧截面,上述支承杆被上述履带架的内表面引导着在上述履带架内滑动,上述安装部件的长度和用于将上述槽形部件的底板部螺栓固定于上述安装部件的螺栓的长度设定为,上述螺栓的末端进入到上述履带架内且不与上述支承杆干涉。使张紧链轮沿机体前后方向移动的机构由在形成履带架的筒体的内部滑动的支承杆构成,由此,削减了追加的引导部件,并且履带架周边的结构也变得整洁。

关于滚轮,采用如下构成:上述滚轮轴具有从上述凸台部件的两端突出的突出部,在各突出部固定有构成上述滚轮的滚轮半体,由此使履带的突起从外侧接抵,能够良好地引导履带。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中,引导上述履带的下侧回送带边的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履带导向件以夹在上述槽形部件的侧板部之间的姿势,与上述槽形部件螺栓连结。通过采用该构成,使得安装单元不仅能够将滚轮安装于履带架,而且也能够将履带导向件以稳定的双支承的方式安装于履带架,这对于品质方面和成本方面都是有利的。并且,通过采用引导上述履带的上侧回送带边的引导轮经由托架安装于上述履带架的构成,而成为托架从履带架向上侧回送带边笔直地向上方延伸的简单结构,同样对于品质方面和成本方面是有利的。

[2]对应于课题[2]的解决手段如下。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喂料器,具有在顶板形成有吸尘口的喂料器箱,并在该喂料器箱内输送收割禾秆;吸尘风扇,从上述吸尘口抽吸上述喂料器箱内的尘埃并将其排出到外部;以及捕捉部件,安装于上述吸尘口,捕捉朝向上述吸尘风扇流动的禾秆,上述捕捉部件包括跨越上述吸尘口以彼此不交叉的方式配置的多个棒状部件。

根据本特征构成,在捕捉部件中,多个棒状部件跨越吸尘口以彼此不交叉的方式配置。即,在捕捉部件中,多个棒状部件中的彼此相邻的棒状部件之间的间隙跨越吸尘口的全长形成。因此,即使利用多个棒状部件捕捉朝向吸尘风扇流动的禾秆,在多个板状部件中的彼此相邻的板状部件彼此之间也不易发生禾秆的缠绕。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多个棒状部件与上述喂料器的输送方向大致平行。

通常,喂料器箱内的禾秆中的大部分以与喂料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姿势被输送。根据本特征构成,由于多个板状部件与喂料器的输送方向大致平行,即禾秆的纵长方向与多个棒状部件的方向交叉,因此,多个板状部件容易对禾秆发挥作用,能够牢牢地捕捉朝向吸尘风扇流动的禾秆。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棒状部件为圆棒。

根据本特征构成,由于棒状部件没有角部,因此禾秆不易缠绕到棒状部件上,并且由于利用棒状部件不易切断禾秆,因此能够减少吸入到吸尘风扇中的碎禾秆的发生。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吸尘风扇绕左右朝向的轴心旋转。

根据本特征构成,在吸尘风扇的轴心方向上,由于吸尘风扇与吸尘口不对置,因此即使禾秆从吸尘口朝向吸尘风扇流动,禾秆也不易与吸尘风扇直接接触。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捕捉部件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上述喂料器箱拆装。

根据本特征构成,由于能够进行捕捉部件的拆卸和更换,因此能够提高维护性。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包括覆盖上述吸尘风扇的风扇壳体,由上述喂料器箱的顶板和上述风扇壳体的下端夹持支承上述捕捉部件。

根据本特征构成,能够稳定地支承捕捉部件。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包括从上述顶板向上方突出的突状部,上述捕捉部件和上述风扇壳体的下端通过紧固件而共同紧固连结于上述突状部。

根据本特征构成,能够将捕捉部件和风扇壳体集中而简单地与突状部连结。并且,利用突状部,使得捕捉部件和风扇壳体的定位容易。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包括从上方按压上述风扇壳体的下端的按压部件,上述按压部件与上述风扇壳体和上述捕捉部件一起通过上述紧固件而共同紧固连结于上述突状部。

根据本特征构成,能够将按压部件、风扇壳体以及捕捉部件集中而简单地与突状部连结。另外,利用突状部,使得按压部件、风扇壳体以及捕捉部件的定位容易。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紧固件为翼形螺母或者旋钮螺母。

根据本特征构成,由于能够不使用工具而用手来松紧紧固件,因此能够提高作业性。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包括驱动上述吸尘风扇的马达,上述马达用的断路器与上述吸尘风扇相邻地装备。

根据本特征构成,由于断路器位于马达的附近,因此容易进行断路器与马达之间的配线的绕装。

[3]对应于课题[3]的解决手段如下。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筛箱中,在其输送始端侧设置有谷粒盘,在上述谷粒盘的输送终端部设置有筛线,上述筛线从侧面观察形成为大致波形状。

根据本特征构成,筛线形成为大致波形状,由此,能够利用筛线对脱粒处理物施加输送作用。因此,能够一边利用筛线顺畅地输送来自谷粒盘的脱粒处理物一边进行分选。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筛线从侧面观察倾斜成输送终端侧上升。

根据本特征构成,通过筛线倾斜,能够利用筛线对脱粒处理物施加返回作用。因此,通过利用筛线使来自谷粒盘的脱粒处理物返回到输送始端侧,能够确保利用筛线的分选机会多。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上述谷粒盘的输送终端部设置有多条上述筛线,上述多条筛线在上述筛箱中沿输送方向并列设置。

根据本特征构成,通过利用多条筛线对来自谷粒盘的脱粒处理物进行阶段性的分选,能够实现分选精度的提高。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上述多条筛线中,输送终端侧的筛线设置在比输送始端侧的筛线高的位置。

根据本特征构成,脱粒处理物从位于高位置的输送终端侧的筛线下落,通过其下落时的冲击,使得脱粒处理物的块打碎,因此能够实现分选精度的提高。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上述多条筛线中,输送始端侧的筛线的输送终端侧设置在比输送终端侧的筛线的输送始端侧高的位置。

根据本特征构成,在输送始端侧的筛线的输送终端侧与输送终端侧的筛线的输送始端侧之间存在阶差,由此,在输送始端侧的筛线与输送终端侧的筛线的交接期间,脱粒处理物不易堵塞。并且,脱粒处理物从输送始端侧的筛线的输送终端侧向输送终端侧的筛线的输送始端侧下落,通过其下落时的冲击,使得脱粒处理物的块打碎,因此能够实现分选精度的提高。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多条筛线在侧视观察时倾斜成输送终端侧上升,而且越是输送终端侧的筛线其倾斜角度越大。

根据本特征构成,越是输送终端侧的筛线倾斜得越大,由此,越是输送终端侧,通过筛线施加到脱粒处理物的返回作用越大。因此,利用筛线使输送终端侧的脱粒处理物向输送始端侧较大地返回,由此,能够确保利用筛线的分选机会多。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包括向上述筛箱中的上述谷粒盘的输送终端部供给分选风的风车,在上述多条筛线中,在沿输送方向相邻的一条筛线的输送终端部与另一条筛线的输送始端部之间形成有预定的间隙。

根据本特征构成,由于分选风吹过一条筛线与另一条筛线之间的间隙,因此分选风顺畅地流动。并且,通过在一条筛线与另一条筛线之间存在间隙,使得在一条筛线与另一条筛线的交接期间,脱粒处理物不易堵塞。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上述筛箱中,在上述筛线的下方设置有粗筛,在俯视观察时,上述间隙与上述粗筛的输送始端侧重叠。

根据本特征构成,即使脱粒处理物从一条筛线与另一条筛线之间的间隙下落,也是下落到粗筛的输送始端侧上,因此,能够将从一条筛线与另一条筛线之间的间隙下落的脱粒处理物向粗筛继续交接。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上述筛箱中,在上述筛线的下方设置有粗筛,上述多条筛线中的输送终端侧的筛线配置在上述粗筛的输送始端侧上方,并且至少其一部分在俯视观察时与上述粗筛的输送始端侧重叠。

根据本特征构成,由于来自输送始端侧的筛线的脱粒处理物下落至粗筛的输送始端侧上,因此,能够将从输送始端侧的筛线下落的脱粒处理物向粗筛继续交接。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上述粗筛的下方设置有第一类回收部,上述多条筛线中的输送终端侧的筛线配置在上述第一类回收部的上方,并且至少其一部分在俯视观察时与上述第一类回收部重叠。

根据本特征构成,由于来自输送终端侧的筛线的脱粒处理物下落至第一类回收部上,因此,能够利用第一类回收部来回收从输送终端侧的筛线下落的脱粒处理物。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筛线的至少一部分比上述筛箱的上边部向上方突出。

根据本特征构成,脱粒处理物从处于高位置的输送终端侧的筛线下落,通过其下落时的冲击使得脱粒处理物的块打碎,因此能够实现分选精度的提高。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包括向上述筛箱中的上述谷粒盘的输送终端部供给分选风的风车,上述风车包括:向上述筛箱的下部供给的分选风所流经的第一风路;和向上述筛箱的上部供给的分选风所流经的第二风路,上述第二风路向上述筛箱的输送始端侧供给分选风。

根据本特征构成,利用第一风路和第二风路分开地向筛箱的下部和上部供给分选风,能够使分选风遍及筛箱的下部和上部。并且,通过利用第二风路向筛箱的输送始端侧供给分选风,能够使分选风从筛箱的输送始端侧遍及至输送终端侧。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谷粒盘仅设置于上述筛箱的输送始端部。

根据本特征构成,将谷粒盘设定得短,将漏下分选部的漏下面积设定得大,能够提高谷粒的回收率。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包括筛箱和向上述筛箱供给分选风的风车,上述风车包括:向上述筛箱的下部供给的分选风所流经的第一风路;和向上述筛箱的上部供给的分选风所流经的第二风路,上述第二风路形成为向输送始端侧方向延伸并向输送终端侧方向进行u形转弯,并且向上述筛箱的输送始端侧供给分选风。

根据本特征构成,利用第一风路和第二风路分开地向筛箱的下部和上部供给分选风,能够使分选风从筛箱的下部遍及至上部。并且,通过利用第二风路向筛箱的输送始端侧供给分选风,能够使分选风从筛箱的输送始端侧遍及至输送终端侧。并且,第二风路形成为u形转弯的结果为,第二风路的风路长度变长,因此分选风的流动容易变成层流。因此,能够供给流动稳定的分选风。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风车包括:能够绕俯视观察时的输送正交方向的轴心旋转的叶片部件;和覆盖上述叶片部件的风扇壳体,上述第二风路与上述风扇壳体的输送始端侧上部连通。

根据本特征构成,通过使第二风路与风扇壳体的输送始端侧上部连通,使得利用u形转弯形状的第二风路,能够容易地构成将分选风供给到筛箱的输送始端侧的u形转弯形状的第二风路。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上述筛箱中形成有来自上述第二风路的分选风所流经的第三风路。

根据本特征构成,来自第二风路的分选风流经第三风路,由此能够可靠地向筛箱的上部供给分选风。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第三风路的入口部设置于上述筛箱的输送始端侧纵壁。

根据本特征构成,由于第三风路的入口部在筛箱的输送始端侧前壁开口,因此,能够容易地使第二风路与第三风路的入口部连通连接。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第三风路的入口部设置于上述筛箱的输送始端侧下壁。

根据本特征构成,由于第三风路的入口部在筛箱的输送始端侧下壁开口,因此,能够容易地使第二风路与第三风路的入口部连通连接。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包括筛箱和向上述筛箱供给分选风的风车,在上述筛箱装备有:设置于上述筛箱的输送始端侧的第一谷粒盘;设置于上述第一谷粒盘的下方的第二谷粒盘;设置于上述第一谷粒盘的输送终端部的漏下分选部;以及设置于上述第二谷粒盘的输送终端侧方的粗筛,上述漏下分选部配置于上述第二谷粒盘的上方并且是上述粗筛的上方的位置。

根据本特征构成,通过使漏下分选部延伸至粗筛的上方,使得向粗筛供给由漏下分选部粗略地分选后的脱粒处理物。因此,能够减轻施加到粗筛的分选负荷。另外,若能够减轻施加到粗筛的分选负荷,则能够不使粗筛进而不使脱粒装置大型化地分选大量的作物。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第二谷粒盘与上述粗筛配置在大致相同高度。

根据本特征构成,由于在第二谷粒盘与粗筛之间没有阶差,因此风车的分选风的流动良好。另外,由于利用漏下分选部来粗略地分选脱粒处理物,因此即使在第二谷粒盘与粗筛之间不设置阶差,脱粒处理物也不会堵塞。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粗筛在从侧面观察时倾斜成输送终端侧上升。

根据本特征构成,脱粒处理物沿着粗筛的倾斜被引导至输送始端侧,由此容易从粗筛的输送始端侧漏下。因此,能够在脱粒装置的尽量输送始端侧回收谷粒,因此能够实现谷粒的损失的降低。另外,由于脱粒处理物被漏下分选部粗略地分选,因此,即使粗筛倾斜成输送终端侧上升,脱粒处理物也不会堵塞。

[4]对应于课题[4]的解决手段如下。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装备有:第一作业部;与上述第一作业部不同的第二作业部;以及与上述第一作业部和上述第二作业部不同的第三作业部,在驾驶席的附近装备有能够对上述第一作业部指示动作的操作杆,在上述操作杆上装备有形成有第一面和第二面的握持部,使操纵者的拇指位于上述第一面,上述第二面是与上述第一面不同的面,使拇指以外的四个手指位于上述第二面,在上述第一面上装备有第一指令输入机构,该第一指令输入机构能够对上述第二作业部指示相反的动作,并且使拇指沿着上述第一面并绕指根摆动,来输入相反的动作指令,在上述第二面上装备有第二指令输入机构,该第二指令输入机构能够对上述第三作业部指示相反的动作,并且通过拇指以外的四个手指的任一手指的按压操作来输入相反的动作指令。

根据本特征构成,由于第一指令输入机构和第二指令输入机构配设于不同的面上,因此与设置于同一面的情况相比,两机构的误操作减少。另外,第一指令输入机构是通过使拇指沿着第一面并绕指根摆动来进行输入的机构,并且第二指令输入机构是通过拇指以外的四个手指的任一手指的按压操作来进行输入的机构,两机构能够通过简单的手指的操作来进行输入操作,因此操作性优良,即使在对操作杆和上述机构同时进行操作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可靠的操作输入。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第一指令输入机构是跷板开关。

根据本特征构成,第一指令输入机构是能够择一地选择不同的输入的跷板开关(交互转换式开关),因此,不会同时发出相反的动作指令,能够准确地输入针对第二作业部的动作指令。并且,通过跷板开关的形状特性,由于两个输入部位由平滑的面连结,因此仅通过使拇指沿着跷板开关的表面摆动,就使拇指从一个输入部位移动到另一个输入部位。这样,根据本特征构成,防止了第一指令输入机构的输入操作错误,并且能够实现第一指令输入机构的顺畅的输入操作。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第二指令输入机构是跷板开关。

根据本特征构成,第二指令输入机构是能够择一地选择不同的输入的跷板开关,因此,例如在将食指放置于一个输入部位而将中指放置于另一个输入部位的情况下,无需使整个手活动,仅通过任一手指的按压操作就能够进行第二指令输入机构的输入操作。并且,不会通过两个手指同时发出相反的动作指令,能够准确地输入针对第三作业部的动作指令。这样,根据本特征构成,能够轻松地进行第二指令输入机构的输入操作,并且防止了第二指令输入机构的输入操作错误。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上述握持部形成有载置操纵者的手的手掌的上表面,该上表面是与上述第一面和上述第二面不同的面,上述第一指令输入机构形成在握持部的接近操纵者的一侧的侧部,上述第二指令输入机构形成在握持部的远离操纵者的一侧的侧部。

根据本特征构成,当以手的手掌载置在操作杆的上表面上的状态握住操作杆时,不用处于勉强的体态,而是以自然的体态使拇指位于第一面并且使其他四个手指位于第二面。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第二指令输入机构以倾斜成越远离操纵者越位于下方的状态配设。

根据本特征构成,在如上所述的从上方握住的类型的操作杆中,第二指令输入机构倾斜成越远离操纵者越位于下方,因此,越是远离身体的手指(小指)弯入得越大。其结果为,强有力地握住小指侧,使力牢牢地作用于手和手指,能够正确地对第二指令输入机构进行操作。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上表面倾斜成越远离操纵者越位于下方。

根据本特征构成,操作杆的上表面倾斜成越远离操纵者越位于下方,因此,握住操作杆的手成为外侧下降的状态。此时,前臂为自然地沿着手的倾斜的状态,以避免成为手腕扭转的状态。其结果是,肘部靠近身体,成为腋部关闭的状态,与腋部打开的状态相比,不易对肩部施加负担。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第二指令输入机构沿着上述上表面的朝向配设。

通常,在除拇指以外的四个手指中能够强力地发挥按压操作力的是食指、中指、无名指。并且,在从上方握住操作杆的状态下,上述的三个手指的末端位于距离上表面大致相同距离的位置。根据本特征构成,在自然的状态下,使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中的任意两个手指位于第二指令输入机构,第二指令输入机构的操作容易进行。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第二面在俯视观察时倾斜成越远离操纵者越位于后方。

根据本特征构成,手的姿势在俯视观察时为相对于前后方向向外打开的状态,因此,腋部自然地处于关闭的状态,即使为了向前后操作操作杆而使手臂前后活动,也不易对肩部和肘部等施加负担。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第一面在俯视观察时倾斜成越远离操纵者越位于前方。

根据本特征构成,手的姿势在俯视观察时为相对于前后方向向外打开的状态,因此,腋部自然地处于关闭的状态,即使为了向前后操作操作杆而使手臂前后活动,也不易对肩部和肘部等施加负担。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第一作业部是行进变速器的变速装置,上述操作杆是能够对上述变速装置指示变速动作的变速杆。

根据本特征构成,由于在使用频率高的变速杆上配设第一指令输入机构和第二指令输入机构,因此用于这些机构的操作输入的手的移动可以较少。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变速杆是主变速杆。

根据本特征构成,在一般始终握住的主变速杆上配设第一指令输入机构和第二指令输入机构,因此不需要为了这些机构的操作输入而特意使手移动。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第二作业部或上述第三作业部是使割取部升降的割取升降控制部或使装备于上述割取部的耙拢卷筒升降的卷筒升降控制部。

根据本特征构成,能够一边利用操作杆操作第一作业部,一边用握着操作杆的手来进行割取部的升降操作或卷筒的升降操作,从而能够成为操作情况优良的联合收割机。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第二作业部是使割取部升降的割取升降控制部。

根据本特征构成,能够一边利用操作杆操作第一作业部,一边用握着操作杆的手来进行割取部的升降操作,从而成为操作情况优良的联合收割机。并且,由于利用位于比其他四个手指靠近身体侧的位置的拇指来对第一指令输入机构进行输入操作,因此第三作业部是位于比割取部靠前侧(远离身体侧)的位置的作业部,在该情况下,能够直觉地理解为能够指示割取部的升降操作的机构是第一指令输入机构,不易产生与第二指令输入机构的弄错。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第二作业部是使收割田间作物的收割部升降的收割升降控制部。

根据本特征构成,能够一边利用操作杆操作第一作业部,一边用握着操作杆的手来进行收割部的升降操作,从而能够成为操作情况优良的联合收割机。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第三作业部是使耙拢卷筒升降的卷筒升降控制部。

根据本特征构成,能够一边利用操作杆操作第一作业部,一边用握着操作杆的手来进行耙拢卷筒的升降操作,从而能够成为操作情况优良的联合收割机。并且,利用位于比拇指远离身体侧的位置的其他四个手指来对第二指令输入机构进行输入操作,因此第二作业部是位于比耙拢卷筒靠后侧(接近身体侧)的位置的作业部,在该情况下,能够直觉地理解为能够指示耙拢卷筒的升降操作的机构是第一指令输入机构,不易产生与第一指令输入机构的弄错。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第三作业部是使旋转切碎机升降的旋转切碎机升降控制部,上述旋转切碎机对收割作物后残留于田间的茎秆进行粉碎处理。

根据本特征构成,能够一边利用操作杆操作第一作业部,一边用握着操作杆的手来进行旋转切碎机的升降操作,从而能够成为操作情况优良的联合收割机。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引导上述操作杆的杆导向件装备于与驾驶席的座面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

根据本特征构成,能够将操作杆配置于操纵者容易操作的高度位置。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操作杆装备于驾驶席的右侧。

根据本特征构成,例如当在通过法律规定右侧通行的国家中进行路上行进时,能够以与该国的一般汽车等(驾驶席:车体左侧,变速杆:驾驶席的右侧)相同的感觉进行变速操作。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第一作业部是行进变速器的变速装置,包括前轮和后轮,上述行进变速器驱动上述前轮和上述后轮。

根据本特征构成,与履带式联合收割机相比,对于田间以外的路上的行进是有利的。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后轮是转向轮,装备有对上述后轮进行转向操作的方向盘。

根据本特征构成,由于后轮是转向轮,因此与前轮是转向轮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回转半径设定得小,成为能在狭小地方转弯的联合收割机。并且,由于是利用方向盘对后轮进行转向操作的构成,因此与转向杆等相比,能够将转向支承件相对于单位回转量的操作量设定得大,能够细微地指示回转量,而且还能够进行果断的回转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履带行进装置的基本构成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装备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履带行进装置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之一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的侧视图。

图3是履带行进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沿着图3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着图3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支承张紧链轮的进退机构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履带导向件的安装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吸尘风扇和捕捉部件的侧视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吸尘风扇和捕捉部件的正视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吸尘风扇和捕捉部件的俯视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吸尘风扇和捕捉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吸尘风扇和捕捉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脱粒装置的侧视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分选部的前部侧的侧视剖视图。

图18是表示分选部的前部的正视剖视图。

图19是表示分选部的前部侧的左侧部的侧视剖视图。

图20是表示分选部的前部侧的右侧部的侧视剖视图。

图21是表示动力传递轴的动力传递路径的线图。

图22是表示第一筛线和第二筛线的俯视图。

图23是表示第一筛线和第二筛线的立体剖视图。

图24是表示分选部的后部侧的侧视剖视图。

图25是表示第一逐秆器、第二逐秆器以及第三逐秆器的俯视图。

图26是表示第一逐秆器、第二逐秆器以及第三逐秆器的立体剖视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的侧视图。

图28是表示驾驶部的俯视图。

图29是表示驾驶部的正视图。

图30是表示主变速杆的周边的俯视图。

图31是表示主变速杆位于作业前进区域时的主变速杆周边的正视图中的局部剖视图。

图32是表示驾驶部的立体图。

图33是图31中的xxxiii-xxxiii剖视图。

图34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玉米收割机的整体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收割机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之前,使用图1对具有本发明的特征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

该履带行进装置1包括支承于联合收割机和反铲等作业车辆的机体框架3的履带架20。履带架20沿机体前后方向左右一对地延伸,在图1中图示了前进方向左侧的履带架20。在履带架20的前部配置有驱动链轮21,在履带架20的后部配置有张紧链轮22。跨越驱动链轮21和张紧链轮22绕挂有履带26。在履带架20的下方配置有沿地面方向引导履带26的多个滚轮23。

滚轮23是将左右一对的滚轮半体23a利用滚轮轴8连结而成的结构体。在履带架20的下表面设置有形成了内螺纹6a的安装部件6,上述内螺纹6a用于安装滚轮23。滚轮23经由安装单元60通过固定螺栓90安装于安装部件6,结果能够拆装地安装于履带架20。为了加强基于固定螺栓90的螺纹紧固,内螺纹6a需要足够的长度,因此,安装部件6由厚壁部件形成,安装部件6还作为构成履带架20的框架体(通常使用角管等型钢材)的加强板发挥功能。另外,安装部件6从重量化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不是一个长条部件,而是分成多个安装部件片间歇地配置。

由于在一个安装单元60中安装有多个滚轮23,因此通过从安装部件6取下安装单元60,多个单位的滚轮23也被取下。安装单元60由对滚轮轴8进行轴支承的凸台部件60b、和固定该凸台部件60b的槽形部件60a构成。凸台部件60b是圆筒体,在两端的内壁面装配有轴承,对贯穿凸台部件60b的滚轮轴8进行轴支承。滚轮半体23a分别固定于从凸台部件60b的两端突出的滚轮轴8的突出部。

槽形部件60a是在内部制造出向下方开口的凹部的纵长部件,其截面实质上为倒u字形,门形、拱形,但是也可以在前后方向的中途设置实心部或横断隔壁。槽形部件60a的上表面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水平面且与形成于安装部件6的下部的接抵面面接触。多个凸台部件60b以跨越从该槽形部件60a的上表面部的左右端垂下的侧面部的方式,沿机体前后方向隔开预定间隔地优选通过焊接而接合。另外,为了确保槽形部件60a与凸台部件60b之间的焊接长度,而在其侧面部形成保持凸台部件60b的圆弧状的承接面,或者设置作为连接中继材料发挥功能的辅助的凸缘板。

在槽形部件60a的上表面部以不与凸台部件60b重叠的间隔设置有使固定螺栓90通过的贯穿孔。该贯穿孔对应于安装部件6的内螺纹6a的位置。由此,在将安装单元60能够拆装地固定于安装部件6的情况下,使从形成于槽形部件60a的槽的下方开口通过贯穿孔插入的固定螺栓90与安装部件6的内螺纹6a旋合。

接下来,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履带行进装置1的具体实施方式之一进行说明。该履带行进装置1装备于联合收割机。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侧视图。

如图2所示,该联合收割机是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在沿作为行进方向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机体框架3的下方具有左右一对的履带行进装置1,通过来自设置于驾驶座席11的下方的发动机(未图示)的驱动力来驱动该左右一对的履带行进装置1,由此自动行进。在机体框架3的前部连结有割取部10,在机体框架3的后部装备有脱粒装置12和谷粒箱13。割取部10通过液压缸15而能够在下降作业位置与上升非作业位置之间摆动升降。该联合收割机通过使割取部10位于下降作业位置并使行进机体行进,从而进行水稻、麦子等的收割作业。

割取部10包括将成为割取对象的作物的穗尖侧朝向后方耙拢的旋转卷筒10a、将作物的株根切断来进行割取的理发推子型的割取装置10b、以及将禾秆向机体后方侧输送而供给到脱粒装置12的喂料器12a等。谷粒箱13回收并贮存从脱粒装置12输送的脱粒谷粒。所贮存的脱粒谷粒通过螺旋推运器14而被输送到外部。

图3是表示左侧的履带行进装置1的整体的侧视图。图4是沿着图3中的iv-iv线的剖视图。如图3和图4所示,履带行进装置1包括作为基体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履带架20。履带架20以经由前托架16a和后托架16b从机体框架3悬吊的方式支承于机体框架3。履带架20是四边形截面的角管。

在履带架20的前方部位,经由与前托架16a、履带架20和机体框架3连接的安装部件16c,安装有支承于变速箱17的驱动链轮21。在履带架20的后端部,经由支承于履带架20的进退机构30安装有张紧链轮22。橡胶制的履带26绕挂在驱动链轮21与张紧链轮22上。在驱动链轮21与张紧链轮22之间,在履带架20的下方配置有6个滚轮23,滚轮23对履带26的在接地侧回送的带边进行引导。驱动链轮21和张紧链轮22与形成于谷部26c的齿部啮合,上述谷部26c形成于左右一对的芯部件突起26a之间,芯部件突起26a设置于埋设在履带26的纵长方向上的多个部位的芯部件。滚轮23以跨越左右一对的芯部件突起26a的方式将履带26压入地面。

多个滚轮23经由分为前侧和后侧的安装单元60支承于履带架20。为了安装单元60与履带架20之间的螺栓固定,而在履带架20的下表面的与安装单元60的安装部位焊接固定有安装部件6。该安装部件6具有作为各管的履带架的壁厚的数倍的厚度,还作为履带架20的加强板发挥功能。在安装部件6设置有贯穿孔,在该贯穿孔形成有用于螺栓固定的内螺纹6a。进而,在螺栓固定时,在履带架20的下表面也设置有用于避让从安装部件6突出的螺栓末端部的开口20a。

在该实施方式中,6个滚轮23分为由3个滚轮23构成的前后两组,各组安装于分为前侧和后侧的安装单元60。该两个安装单元60如上所述地螺栓固定于履带架20。前侧的安装单元60和后侧的安装单元60并非形状完全相同,但是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因此这里共同进行说明。

安装单元60由槽形部件60a和焊接于该槽形部件60a的凸台部件60b构成。槽形部件60a是由都是板材的底板部62和左右侧板部61构成的长条部件。左右侧板部61分别从底板部62的左右端相对于底板部62呈直角地连接,在底板部62与左右侧板部61之间制作出了向下方开口的矩形截面的内部空间。另外,作为槽形部件60a也可以使用底板部62与侧板部61为一体的槽钢。凸台部件60b是外径大致恒定的圆筒体,其轴向长度比左右侧板部61的间隔长。其结果为,凸台部件60b具有从侧板部61向外侧突出的部分。在侧板部61与滚轮23的安装间距配合地设置有半圆状的切口,以将凸台部件60b的外周面嵌入到该切口中的状态,将侧板部61与凸台部件60b焊接。

滚轮23由滚轮轴8和螺栓固定于该滚轮轴8的两端的左右一对的滚轮半体23a构成。在凸台部件60b的两端区域的内壁面配置有支承滚轮轴8的滚珠轴承80,将滚轮轴8支承为能够旋转。在各滚珠轴承80的外侧装配有密封部件81。滚轮轴8比凸台部件60b长,在从凸台部件60b的两端突出的滚轮轴8的突出部分别固定有滚轮半体23a。在滚轮轴8中形成有润滑脂注入孔8a,从设置于滚轮轴8的端部的润滑脂注入口注入的润滑脂通过润滑脂注入孔8a,填充到形成于凸台部件60b的内壁面与左右一对的滚珠轴承80之间的空间中。另外形成有在该空间的润滑脂压力升高时释放过剩压力的泄放机构。该泄放机构是与设置于凸台部件60b的周壁的贯穿螺纹孔旋合的插塞82,在该插塞82中形成有轴向的贯穿孔82a作为泄放孔。

如上所述,由于3个滚轮23与安装单元60一体化,因此,通过将安装单元60固定于履带架20,而将3个滚轮23固定于履带架20。为了将安装单元60固定到履带架20,而使固定螺栓90从左右侧板部61之间贯插到设置于底板部62的贯穿孔62a中,与形成有内螺纹6a的安装部件6的贯穿孔旋合。在固定螺栓90的螺栓头部与槽形部件60a的底板部62之间,在垫圈和弹簧垫圈以外夹有垫板91。该垫板91可以针对每个固定螺栓90设置,但是也可以是针对多个固定螺栓90共用的长条板。垫板91通过焊接等固定于履带架20。进而,从图3中可以清楚,为了各安装单元60,两个安装部件6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在各安装部件6中设置有形成了与固定螺栓90旋合的内螺纹6a的两个贯穿孔,该两个贯穿孔在侧视观察时夹着滚轮23。由于固定螺栓90的下方是开放的,因此螺栓固定作业是容易的。另外,任一固定螺栓90的左右侧都被侧板部61覆盖,直接承受泥水和异物的可能性小。

如图5所示,对履带26的上侧回送带边进行引导的引导轮25实际上具有与滚轮23相同的结构,由滚轮轴8和螺栓固定于该滚轮轴8的两端的左右一对的引导轮半体25a构成。将引导轮25安装到履带架20的引导轮用安装单元63也与滚轮23的安装单元60类似。该引导轮用安装单元63由托架63a和凸台部件63b构成,凸台部件63b与安装单元60的凸台部件60b相同。托架63a由左右一对的托架板构成,其一端分别与凸台部件63b焊接,并且其另一端焊接于履带架20的上表面。当然,该引导轮用安装单元63也可以与滚轮23的安装单元60同样地采用与履带架20螺栓连结的构成。另外,也可以使托架63a与后托架16b连接,上述后托架16b将履带架20与机体框架3连接。

如图6和图7所示,张紧链轮22组装到设置于履带架20的后端部的进退机构30中,能够相对于履带架20沿前后方向移动调节。张紧链轮22经由设置于其凸台部的滚珠轴承而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张紧轴22b。张紧链轮22的链轮部22a并非梯形截面,而是具有在梯形下追加了四边形的截面形状,通过追加该四边形截面来提高强度。其结果为,张紧链轮22具有比以往更大的直径。

进退机构30包括保持单元31、支承杆32和调节螺钉机构33。保持单元31由板状的底座31b和立设于该底座31b的后侧的表面的左右一对侧板31a构成。能够旋转地支承张紧链轮22的张紧轴22b由左右一对侧板31a双支承。在底座31b的前侧的表面连结有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承杆32。支承杆32具有与履带架20的四边形状的内侧截面一致或大致一致的四边形状的外侧截面,被履带架20的内表面引导着而能够沿机体前后方向滑动地插入到履带架20的内部。

调节螺钉机构33夹着履带架20具有左右一对。各调节螺钉机构33具有作为螺纹杆的调节螺纹体33a、第一螺纹体承接部33b和第二螺纹体承接部33c。第一螺纹体承接部33b固定于保持单元31的底座31b,第二螺纹体承接部33c固定于与履带架20连结的托架27。第一螺纹体承接部33b和第二螺纹体承接部33c以调节螺纹体33a与支承杆32平行的方式保持调节螺纹体33a。第一螺纹体承接部33b具有与调节螺纹体33a的螺纹部旋合的贯穿螺纹孔。第二螺纹体承接部33c具有卡合孔,该卡合孔被调节螺纹体33a的主体部贯穿并且禁止与调节螺纹体33a之间的相对的轴向移动。也就是说,该调节螺钉机构33是将第一螺纹体承接部33b用作挡块部件的螺纹式往复移动机构。因此,通过使调节螺纹体33a向一个方向旋转,使得张紧链轮22在被支承杆32和履带架20引导的同时前进,通过使调节螺纹体33a向另一个方向旋转,使得张紧链轮22后退。通过张紧链轮22相对于该履带架20的沿机体前后方向的移动调节,来产生履带26的最佳张力,从而将张紧链轮22固定在其最佳位置。

另外,从图4和图7中能够理解,当将安装单元60固定于履带架20的固定螺栓90中的靠近张紧链轮22的固定螺栓90的末端进入到履带架20的内部时,与支承杆32发生干涉。因此,可能与支承杆32发生干涉的固定螺栓90的长度和插入该固定螺栓90的安装部件6的长度设定为,即使将固定螺栓90最大程度地紧固,固定螺栓90的末端也不会到达履带架20的内部。

如图4、图5、图6所示,6个滚轮23的左右一对的滚轮半体23a分别位于履带26的左右一对的芯部件突起26a的两横向外侧,并支承作用于履带26的内周面。如图3和图8所示,将形成于该左右一对的芯部件突起26a之间的谷部26c压入的履带导向件28被螺栓固定于安装单元40的槽形部件60a的侧板部61。

该履带导向件28由滑雪板状的导向件主体部28a和突出设置于该导向件主体部28a的上表面的安装部28b构成,导向件主体部28a和安装部28b通过铸造而一体形成。导向件主体部28a的宽度对应于履带26的谷部26c,安装部28b的宽度对应于槽形部件60a的左右侧板部61的间隔。在侧板部61和安装部28b,在相邻的滚轮轴8之间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共用的贯穿孔61a、28c,利用该贯穿孔61a、28c,使履带导向件28与安装单元40螺栓连结。

[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3个滚轮23作为一套装备于1个安装单元60,但是装备于1个安装单元的滚轮23的数量也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4个以上。

(2)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所有的滚轮23的形状是相同的,但是也可以组合不同形状的滚轮23。

(3)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关于履带导向件28,使导向件主体部28a与安装部28b一体形成,但是也可以在将导向件主体部28a与安装部28b分开地形成之后通过焊接等进行连结。

(4)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履带架20是四边形或正方形的管材,但是也可以是其他的多边形或圆形的管材。此时,嵌入到履带架20的内部的支承杆32也具有与履带架20的内侧截面相应的适合的截面。

(5)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安装部件6为了多个固定螺杆90而由共用的长条板材构成,但是也可以为用于一个固定螺栓90的即只形成有一个内螺纹6a的短板材。

(6)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履带架20固定于机体3,但是也可以采用履带架20经由前后一对的摆动操作自如的支承臂而升降操作自如地支承于机体框架3的构成。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利用图9-图11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普通型联合收割机中具有履带式的行进机体101。在行进机体101的前部设置有驾驶部102。在驾驶部102的后方沿左右方向并排设置有脱粒装置103和谷粒箱104。另外,在行进机体101的前方设置有割取部105。在割取部105的后部设置有将割取禾秆输送至脱粒装置103的喂料器106。

如图11所示,喂料器106在喂料器箱107内输送割取禾秆。在喂料器箱107的前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承有前侧旋转体108。在喂料器箱107的后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承有后侧旋转体109。在前侧旋转体108和后侧旋转体109上卷绕有左右一对的输送链条110。在左右一对的输送链条110中设置有输送板111。左右一对的输送链条110通过未图示的正转机构向箭头a1方向正转,且通过未图示的反转机构向与箭头a1相反的方向反转。

另外,在喂料器箱107的顶板170形成有吸尘口170a。在吸尘口170a的上方设置有从吸尘口170a抽吸喂料器箱107内的尘埃并排放至外部的吸尘风扇112。在吸尘口170a安装有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的捕捉部件120。

接下来,利用图12-图14对吸尘风扇112进行说明。

如图12-图14所示,吸尘风扇112绕左右朝向的轴心x1旋转。吸尘风扇112被马达113驱动。吸尘风扇112被风扇壳体覆盖。并且,吸尘风扇112配置于喂料器箱107的顶板170的左横端附近。吸尘风扇112中的旋转轨迹的下端部位于吸尘口170a的周缘(或其附近)。吸尘风扇112中的尘埃流动方向下游侧的端缘与喂料器箱107的横板部171的外表面大致是同一面。

风扇壳体115包括抽吸侧壳体116和排出侧壳体117。抽吸侧壳体116相对于吸尘风扇112配置于尘埃流动方向上游侧。排出侧壳体117相对于吸尘风扇112配置于尘埃流动方向下游侧。抽吸侧壳体116与排出侧壳体117通过螺栓118能够拆装(能够解除连结)地连结。抽吸侧壳体116与排出侧壳体117的连结部分与喂料器箱107的横板部171的外表面大致位于同一面上。

抽吸侧壳体116的下端通过旋钮螺母125(相当于本发明的“紧固件”)与从顶部170向上方突出的螺柱124(相当于本发明的“突状部”)连结。多个(例如四个)螺柱124从顶板170向上方突出。在抽吸侧壳体116的下端形成有四个贯插螺柱124的螺栓孔116a。抽吸侧壳体116的下端被按压框架(相当于本发明的“按压部件”)从上方按压。另外,在抽吸侧壳体116中的与吸尘风扇112对置的部分形成有向吸尘风扇112侧凹入的凹入部116b。

凹入部116b形成于抽吸侧壳体116中的与吸尘风扇112在轴心x1的方向上对置的部分。凹入部116b的凹入方向是机体横外方向(左横外方向)。

马达113相对于吸尘风扇112配置于尘埃流动方向上游侧。也就是说,马达113相对于吸尘风扇112从尘埃流动方向上游侧输入动力。并且,马达113配置于吸尘口170a与吸尘风扇112之间。马达113与尘埃流经的尘埃流动路径被划分开。具体来说,马达113在凹入部116b与吸尘风扇112对置的区间中被罩119覆盖。并且,马达113以贯穿凹入部116b(凹入部116b的底部)的状态被支承。

在按压框架126中形成有四个贯插螺柱124的螺栓孔126a。按压框架126通过旋钮螺母125与抽吸侧壳体16的下端共同紧固连结于螺柱124。也就是说,按压框架126通过旋钮螺母125与抽吸侧壳体116和捕捉部件120共同紧固连结于螺柱124。另外,在按压框架126上经由安装撑条127安装有马达113用的断路器114。也就是说,马达113用的断路器114与吸尘风扇112相邻地装备。

接下来,利用图12-图14对捕捉部件120进行说明。

如图12-图14所示,捕捉部件120捕捉朝向吸尘风扇112流动的禾秆。捕捉部件120被喂料器箱107的顶板170与抽吸侧壳体116的下端夹持支承。捕捉部件120构成为相对于喂料器箱107能够拆装。具体来说,捕捉部件120通过旋钮螺母125与抽吸侧壳体116的下端共同紧固连结于螺柱124。并且,捕捉部件120具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是三个)圆棒121(相当于本发明的“棒状部件”)和前后一对的支承框架122和123。

圆棒121跨越吸尘口170a以彼此不交叉的方式配置。具体来说,圆棒121配置成与喂料器106的输送方向(前后方向)大致平行。并且,三根圆棒121彼此隔开预定间隔(例如相等间隔)地配置。三根圆棒121中的彼此相邻的圆棒121之间的间隙跨越吸尘口170a的全长(前后方向)地形成。圆棒121只配置于吸尘口170a的左右方向的宽度b中的左侧(横向外侧)。圆棒121配置成不比喂料器箱107的顶板170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也就是说,圆棒121配置于前后一对的支承框架122和123的下表面。

前后一对的支承框架122和123配置于喂料器箱107的顶板170的上表面。前后一对的支承框架122和123中的前侧的支承框架122沿着吸尘口170a的前侧缘配置。在前侧的支承框架122中的左端部形成有贯插螺柱124的螺栓孔122b。在前侧的支承框架122形成有前固定部122a。前固定部122a从吸尘口170a中的前侧缘朝向吸尘口170a的中心侧突出。在前固定部122a的下表面固定(例如焊接等)有圆棒121的前端部。

前后一对的支承框架122和123中的后侧的支承框架123沿着吸尘口170a的后侧缘配置。在后侧的支承框架123中的左端部形成有贯插螺柱124的螺栓孔123b。在后侧的支承框架123形成有固定圆棒121的后端部的后固定部123a。后固定部123a从吸尘口170a中的后侧缘朝向吸尘口170a的中心侧突出。圆棒121的后端部固定(例如焊接等)于后侧的支承框架123的后固定部123a的下表面。

通过以上的构成,在捕捉部件120中,三根圆棒121跨越吸尘口170a以彼此不交叉的方式配置。也就是说,在捕捉部件120中,跨越吸尘口170a的全长(前后方向)地形成三根圆棒121中的彼此相邻的圆棒121之间的间隙。因此,利用三根圆棒121来捕捉朝向吸尘风扇112流动的禾秆,同时在三根圆棒121中的彼此相邻的圆棒121彼此之间不易发生禾秆的缠绕。

[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在捕捉部件120上装备有前后一对的支承框架122和123,但是例如也可以如图15所示,前侧的支承框架122的一端部与后侧的支承框架123的一端部通过支承框架连结。另外,在该情况下,在前侧的支承框架122的一端部与支承框架的连结部分、以及后侧的支承框架123的一端部与支承框架的连结部分分别形成螺栓孔。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也可以是,前侧的支承框架122的一端部与后侧的支承框架123的一端部通过支承框架连结,并且前侧的支承框架122的另一端部与后侧的支承框架123的另一端部通过支承框架连结。

(2)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圆棒121与喂料器106的输送方向大致平行地配置,但是圆棒121也可以与喂料器106的输送方向大致正交地配置。并且,圆棒121还可以相对于喂料器106的输送方向倾斜地配置。

(3)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棒状部件”是圆棒121,但是本发明的“棒状部件”也可以是方棒(例如,截面为四边形形状的方棒)。

(4)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圆棒121是三根,但是圆棒121也可以是两根,还可以是四根以上。

(5)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螺柱124是四个,但是螺柱124也可以是五个以上。

(6)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紧固件”是旋钮螺母125,但是本发明的“紧固件”也可以是翼形螺母。

(7)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抽吸侧壳体116与排出侧壳体117通过螺栓118能够拆装地连结,但是螺栓118也可以是旋钮螺栓。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通过图16对脱粒装置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脱粒装置中,将脱粒处理物的输送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将输送始端侧方向设为前方,将输送终端侧方向设为后方。

如图16所示,脱粒装置对禾秆进行脱粒并进行分选。并且,脱粒装置具有脱粒部201和分选部202。顺便说一下,在本实施方式中,脱粒装置是装备于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装置,但是也可以是装备于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装置。

脱粒部201对禾秆进行脱粒。并且,脱粒部201具有禾秆脱粒用的脱粒筒203。脱粒筒203经由前后方向的旋转轴203a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脱粒室204。并且,在脱粒部201中具有使脱粒筒203的脱粒处理物漏下的承接网205。

分选部202对脱粒处理物(从承接网205漏下的脱粒处理物)进行分选。并且,分选部202具有摆动分选装置206、风车207、第一类回收部208以及第二类回收部209。另外,在后面对风车207进行详细说明。

摆动分选装置206对脱粒处理物(从承接网205漏下的脱粒处理物)进行摆动分选。并且,摆动分选装置206具有筛箱210、第一谷粒盘211、第一筛线212、第二筛线213、第二谷粒盘214、粗筛215、第一逐秆器216、第二逐秆器217、第三逐秆器218以及谷粒筛219。另外,在后面对第一筛线212、第二筛线213、第一逐秆器216、第二逐秆器217和第三逐秆器218进行详细说明。

筛箱210构成为能够摆动。也就是说,筛箱210通过偏心凸轮式的摆动机构220而向前后方向摆动。并且,在筛箱210中设置有第一谷粒盘211、第一筛线212、第二筛线213、第二谷粒盘214、粗筛215、第一逐秆器216、第二逐秆器217、第三逐秆器218以及谷粒筛219。因此,第一谷粒盘211、第一筛线212、第二筛线213、第二谷粒盘214、粗筛215、第一逐秆器216、第二逐秆器217、第三逐秆器218以及谷粒筛219与筛箱210一起向前后方向摆动。

第一谷粒盘211对脱粒处理物进行比重差分选。也就是说,第一谷粒盘211通过与筛箱210一起向前后方向摆动,而一边向后方输送脱粒处理物,一边将脱粒处理物上下分层为比重小的稻草屑等和比重大的谷粒等。并且,第一谷粒盘211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波形形状。在该第一谷粒盘211中的波形部中的位于最后端侧的波形部固定有第一筛线212。另外,第一谷粒盘211设置于筛箱210的前端侧(仅筛箱210的前端部)。也就是说,第一谷粒盘211在侧视观察时形成得比第一谷粒盘214短。

粗筛215对脱粒处理物进行漏下分选。也就是说,粗筛215具有沿前后方向隔开预定间隔排列的能够调节角度的多个粗选板215a。并且,通过粗筛215与筛箱210一起向前后方向摆动,使得一边使谷粒等从粗选板215a之间漏下,一边向后方输送没有漏下的稻草屑等。另外,利用未图示的角度调节部来调节粗选板215a的角度。

并且,粗筛215在侧视观察时倾斜成后端侧上升。并且,粗筛215设置于第二谷粒盘214的后方。也就是说,粗筛215设置于第一筛线212和第二筛线213的下方。换言之,粗筛215在筛箱210中设置于风车207的后方。

第二谷粒盘214对脱粒处理物进行比重差分选。也就是说,通过第二谷粒盘214与筛箱210一起向前后方向摆动,使得一边向后方输送脱粒处理物,一边上下分层为比重小的稻草屑等和比重大的谷粒等。并且,第二谷粒盘214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波形形状。并且,在第二谷粒盘214的前端侧形成有比第二谷粒盘214中的其他波形部深的波形部214a。也就是说,波形部214a形成于第二谷粒盘214的前端部(最前端部)。

另外,第二谷粒盘214设置于第一谷粒盘211的下方。也就是说,在第二谷粒盘214的上方设置有与第二谷粒盘214不同的第一谷粒盘211。并且,第二谷粒盘214和粗筛215配置在大致相同的高度。并且,第二谷粒盘214的后端部与粗筛215的前端部(位于最前端侧的粗选板215a)在俯视观察时重叠。

谷粒筛219对脱粒处理物进行漏下分选。也就是说,谷粒筛219一边将单粒化谷粒作为第一类物漏下,一边将没有漏下的带枝梗的谷粒等作为第二类物与稻草屑等一起向后方输送。并且,谷粒筛219设置于风车207的后方且是设置于粗筛215的下方的位置。并且,在谷粒筛219的前端侧设置有向上方凸出的凸部219a。例如,凸部219a由以向上方凸出(大致山形)的方式弯折的板状部件构成。

第一类回收部208将单粒化谷粒作为第一类物回收,第一类回收部208设置于筛箱210的前部下方。

第二类回收部209将带枝梗的谷粒等作为第二类物回收,第二类回收部209设置于筛箱210的后部下方。

接下来,使用图17-图21对风车207进行说明。

如图17-图20所示,风车207具有叶片部件221、风扇壳体222、第一风路223以及第二风路224。

叶片部件221经由左右方向的旋转轴221a能够旋转地支承于风扇壳体222。也就是说,叶片部件221构成为能够绕左右方向的轴心x2旋转。另外,叶片部件221的旋转方向在侧视观察时是逆时针方向(图2所示的旋转方向a2)。并且,叶片部件221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向其旋转方向的上手侧(与旋转方向a2相反方向侧)凹入的大致圆弧形状。也就是说,叶片部件221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向其旋转方向上手侧(与旋转方向a2相反方向侧)鼓出的大致弓形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例如四个)叶片部件221在侧视观察时绕左右方向的轴心x2以等角度(例如90度)间隔配置。另外,叶片部件221经由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圆形形状的多个(例如两个)凸缘部221b固定于旋转轴221a。

风扇壳体222构成为覆盖叶片部件221。并且,在风扇壳体222的左右两侧部设置有吸入外部气体的吸入口222a。

吸入口222a被能够调节其开度的调节板225覆盖。并且,左侧的调节板225和右侧的调节板225通过单一的连杆棒226连结。也就是说,左右两侧的调节板225构成为能够以连杆棒226为摆动支点摆动。并且,在左侧的调节板225设置有用于对左右两侧的调节板225进行摆动操作的摆动操作部227。

摆动操作部227具有形成于左侧的调节板225的导向孔228、插入导向孔228中的导向轴229、以及旋插至导向轴229的螺母230。这样,当左侧的调节板225经由导向孔228沿导向轴229摆动时,经由连杆棒226,右侧的调节板225也摆动。由此来变更左右两侧的吸入口222a的开度。即,通过左右两侧的调节板225经由连杆棒226摆动,来变更左右两侧的吸入口222a的开度。另外,通过紧固螺母230,能够将左侧的调节板225固定于任意的摆动位置。

向筛箱210的下部供给的分选风流经第一风路223。并且,第一风路223配置于在风车207的下部且是筛箱210的下方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一风路223与风扇壳体222的后端侧下部连通。并且,在粗筛215的前侧下方设置有向后侧上方引导第一风路223的分选风的引导板233。

引导板233在侧视观察时倾斜成后端侧上升。并且,引导板233的倾斜角度α1与多个粗选板215a中的位于最前端侧的粗选板(以下称为“最前端侧的粗选板”。)215a的角度调节范围β中的中央角度α2大致一致。也就是说,引导板233的倾斜角度α1与最前端侧的粗选板215a的角度调节范围β中的中央角度α2是大致相同的角度。另外优选的是,引导板233的倾斜角度α1与最前端侧的粗选板215a的角度调节范围β中的中央角度α2完全一致(是相同角度)。

向筛箱210的上部供给的分选风流经第二风路224。并且,第二风路224配置在风车207的上部且是筛箱210的前方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二风路224与风扇壳体222的前端侧上部连通。并且,第二风路224形成为向前方延伸然后向后方u形转弯,并且向筛箱210的前端侧供给分选风。并且,第二风路224的上部由倾斜成后端侧上升的向上倾斜风路224a形成。另外,在筛箱210中形成有供来自第二风路224的分选风流经的第三风路232,上述第三风路232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另外,在第二风路224的上方配置有被传递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的动力传递轴231(参照图21)。也就是说,动力传递轴231配置于第二风路224的向上倾斜风路224a的前端侧上部。另外,动力传递轴231的动力被传递至脱粒筒203和风车207等。

第三风路232形成于第一谷粒盘211与第二谷粒盘214之间。并且,第三风路232通过倾斜成后端侧下降的向下倾斜风路232a、和倾斜成后端侧上升的向上倾斜风路232b,而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v字状。

并且,第三风路232(向下倾斜风路232a)的入口部跨越筛箱210的前端侧纵壁(前壁)和前端侧下壁设置。另外,第三风路232(向下倾斜风路232a)的入口部也可以只设置于筛箱210的前端侧纵壁(前壁),或者还可以只设置于筛箱210的前端侧下壁。

另外,第三风路232(向上倾斜风路232b)的出口部配置于第一谷粒盘211的后端侧下方。并且,在第三风路232(向上倾斜风路232b)的出口部的下部设置有第二谷粒盘214。特别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谷粒盘214的前端部构成第三风路232的一部分(向上倾斜风路232b的底面)。

并且,第三风路232的向上倾斜风路232b的倾斜角度与第一筛线212或者/以及第二筛线213的倾斜角度大致相同。进而,第三风路232的向上倾斜风路232b的倾斜角度与第二风路224的向上倾斜风路224a的倾斜角度大致相同。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成,利用第一风路223和第二风路224将分选风分开地供给到筛箱210的上部和下部,由此,能够使分选风从筛箱210的下部遍及至上部。并且,通过利用第二风路224将分选风供给到筛箱210的前端侧,能够使分选风从筛箱210的前端侧遍及至后端侧。并且,以u形转弯的方式形成第二风路224的结果为,第二风路224的风路长度变长,因此分选风的流动容易变成层流。因此,能够供给流动稳定的分选风。

接下来,通过图22和图23来说明第一筛线212和第二筛线213。

如图22和图23所示,第一筛线212和第二筛线213沿前后方向并排设置于第一谷粒盘211的后端部。并且,第一筛线212和第二筛线213配置于第二谷粒盘214的上方并且是粗筛215的上方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一筛线212和第二筛线213中的第二筛线213配置于粗筛215的上方,并且在侧视观察时与粗筛215重叠。并且,在第一筛线212的后端部与第二筛线213的前端部之间形成有预定的间隙o。

间隙o在俯视观察时与粗筛215的前端侧重叠。也就是说,间隙o在俯视观察时与第二谷粒盘214的后端部重叠。

另外,例如也可以代替第一筛线212和第二筛线213,而采用逐秆器、金属板冲压式的粗筛、网状或金属板冲压式的谷粒筛等筛线以外的漏下分选部。但是,从增多从漏下分选部的漏下量的观点出发,优选采用筛线。

第一筛线212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波形形状。例如,第一筛线212由钢琴线构成。并且,第一筛线212在侧视观察时倾斜成后端侧上升。该第一筛线212的后端侧设置于比第二筛线213的前端侧高的位置。并且,第一筛线212设置于第一谷粒盘211的后端部。也就是说,第一筛线212固定于第一谷粒盘211的后端部(位于最后端侧的波形部)。

第二筛线213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波形形状。例如,第二筛线213由钢琴线构成。并且,第二筛线213在侧视观察时倾斜成后端侧上升。该第二筛线213的倾斜角度比第一筛线212的倾斜角度大。并且,第二筛线213设置于比第一筛线212高的位置。并且,第二筛线213的至少一部分比筛箱210的上边部向上方突出。并且,第二筛线213配置于粗筛215的前端侧上方,且其至少一部分在俯视观察时与粗筛215的前端侧重叠。进而,第二筛线213配置于第一类回收部208的上方,且其至少一部分在俯视观察时与第一类回收部208重叠。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成,第一筛线212和第二筛线213形成为大致波形形状,由此,能够利用第一筛线212和第二筛线213对脱粒处理物施加进给作用。因此,能够利用第一筛线212和第二筛线213顺畅地输送来自第一谷粒盘211的脱粒处理物同时进行分选。

另外,第一筛线212和第二筛线213延伸至粗筛215的上方,由此,由第一筛线212和第二筛线213粗略分选出的脱粒处理物被供给到粗筛215。因此,能够减轻施加到粗筛215的分选负荷。另外,如果能够减轻施加到粗筛215的分选负荷,则能够不使粗筛215进而不使脱粒装置215大型化地分选大量的作物。

接下来,通过图24-图26对第一逐秆器216、第二逐秆器217和第三逐秆器218进行说明。

如图24-图26所示,第一逐秆器216具有沿左右方向隔开预定间隔g1排列的多个第一架板216a。第一逐秆器216设置于粗筛215的后端部。该第一逐秆器216的后端部配置成在俯视观察时与第二逐秆器217(第二架板固定部件217b)重叠。

第二逐秆器217设置于第一逐秆器216的后方。并且,第二逐秆器217具有沿左右方向隔开预定间隔g2排列的多个第二架板217a、固定有多个第二架板217a的前端部的第二架板固定部件217b、以及设置于相邻的第二架板217a彼此之间的第二筛线217c。该第二逐秆器217(第二架板217a)的后端部配置成在俯视观察时与第三逐秆器218(第三架板固定部件218b)的前端部重叠。

在第二架板固定部件217b固定有第二筛线217c。也就是说,在第二架板固定部件217b的下表面固定有第二架板217a,并且在第二架板固定部件217b的上表面固定有第二筛线217c。

第三逐秆器218设置于第二逐秆器217的后方。并且,第三逐秆器218具有沿左右方向隔开预定间隔g3排列的多个第三架板218a、固定有多个第三架板218a的前端部的第三架板固定部件218b、以及设置于相邻的第三架板218a彼此之间的第三筛线218c。

在第三架板固定部件218b固定有第三筛线218c。也就是说,在第三架板固定部件218b的下表面固定有第三架板218a,并且在第三架板固定部件218b的上表面固定有第三筛线218c。

这里,如图24所示,第二逐秆器217和第三逐秆器218比第一逐秆器216在前后方向上长。并且,第二逐秆器217和第三逐秆器218由同一部件构成。并且,第二逐秆器217和第三逐秆器218配置于相同的高度。并且,第一逐秆器216配置成比第二逐秆器217和第三逐秆器218靠上方。也就是说,第一逐秆器216、第二逐秆器217和第三逐秆器218中的第一逐秆器216配置得最高。

另外,如图25所示,第一逐秆器216和第二逐秆器217配置成在俯视观察时彼此重叠。并且,第二逐秆器217和第三逐秆器218配置成在俯视观察时彼此重叠。多个第二架板217a的间隔g2与多个第三架板218a的间隔g3是相同的。并且,多个第一架板216a的间隔g1比多个第二架板217a的间隔g2和多个第三架板218a的间隔g3大。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成,来自粗筛215的后端部的脱粒处理物从第一逐秆器216下落至第二逐秆器217,通过其下落时的冲击,将脱粒处理物的块打碎。并且,该打碎的脱粒处理物除了第二逐秆器217之外还通过第三逐秆器218进行分选。因此,对于来自粗筛215的后端部的脱粒处理物来说,能够提高谷粒的回收率。

[第四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构成]

以下,根据附图对将本发明应用于轮式的联合收割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27所示,联合收割机301是进行水稻、麦子等作物的收割的全杆喂入型的联合收割机。在联合收割机301中装备有支承机体的行进部302、位于行进部302的上方的驾驶部303、位于驾驶部303的前方的割取部304、位于机体后方的脱粒部305、以及位于脱粒部305的上方的贮存部306。

在行进部302中装备有左右一对的前轮307和作为转向轮的后轮308、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左右一对的前轮307和后轮308的行进变速器(未图示)。在行进变速器中装备有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相当于“变速装置”、“第一作业部”。以下,称为“hst”)。

在割取部304装备有用于割断作物的茎秆的割取刃360。割取部304通过未图示的液压缸的伸缩而绕摆动支点p摆动,从而上下升降。另外,在割取部304装备有耙拢卷筒361,耙拢卷筒361通过绕未图示的左右轴旋转而将作物拉起并且将割取到的茎秆向后方耙拢。耙拢卷筒361通过未图示的液压缸的伸缩而绕摆动支点q摆动从而上下升降。

[关于驾驶部]

如图28和图29所示,在驾驶部303装备有:驾驶席310,配置于机体的中央部;主变速杆311(相当于“操作杆”),支承于配置在驾驶席310的右侧的杆箱313,能够对hst指示变速动作;以及方向盘314。通过操作方向盘314,能够对作为转向轮的后轮308进行转向操作。

如图28、图30、图32所示,在杆箱313的上表面形成有杆导向件350。主变速杆311贯插于杆导向件350,且支承于杆箱313的内部,并沿着杆导向件350被摆动操作。主变速杆311位于驾驶席310的附近(操纵者d的右斜前方)。在杆导向件350中从前方起依次形成有路上行进区域d1、作业区域d2和后退区域r。杆箱313构成为杆导向件350位于与驾驶席310的座面318大致相同的高度。

如图30所示,当使联合收割机301在田间以外的路上行进时,操作主变速杆311而使其位于路上行进区域d1。当使联合收割机301在田间进行割取作业时,操作主变速杆311而使其位于作业区域d2。在使联合收割机301后退时,操作主变速杆311而使其位于后退区域r。在路上行进区域d1和作业区域d2中,越是向前方推倒主变速杆311,机体的行进速度越增加。在后退区域r中,越是向后方推倒主变速杆311,机体后退的速度越增加。这样,通过对主变速杆311向前后的推拉操作,来进行机体的行进速度的调节。

杆箱313的上表面形成为朝向上方弯曲,作业区域d2位于杆箱313的最顶部部分。这样,越是向前侧操作主变速杆311,主变速杆311处于越低的位置(远离身体的位置),与杆箱313的上表面形成为水平面的情况相比,能够伸展手臂,而不会成为受拘束的姿势。进而,如图28所示,由于使用频率高的作业区域d2位于比操纵者稍微靠前侧的位置,因此在将主变速杆311操作到作业区域d2时,能够以舒适的姿势进行割取作业。

如图30所示,在主变速杆311上装备有跷板开关334(相当于“第一指令输入机构”)和跷板开关337(相当于“第二指令输入机构”)。通过跷板开关334的输入操作,来对使割取部304升降的液压缸指示动作。即,使割取部304升降的液压缸构成割取升降控制部(相当于“第二作业部”)。并且,通过跷板开关337的输入操作,来对使耙拢卷筒361升降的液压缸指示动作。即,使耙拢卷筒361升降的液压缸构成卷筒升降控制部(相当于“第三作业部”)。

[关于主变速杆的形状]

主变速杆311是树脂制成的,如图31所示,经由金属制的杆321支承于杆箱313。在主变速杆311上具有握持部322和支承握持部322的轴部323。

如图31所示,在轴部323设置有贯插跷板开关334和跷板开关337的电气配线345的贯插孔346、和贯插杆321的贯插孔347。如图33所示,电气配线345用的贯插孔346和杆321用的贯插孔347以重叠的状态设置。

在轴部323的底面与杆箱313的杆导向件350之间,沿上下方向设置有预定的间隙344,来避免主变速杆311与杆箱313的干涉。在轴部323的下端部形成有向外周方向鼓出的下端鼓出部343。即使间隙344大,通过下端鼓出部343也防止了从间隙344完全看见电气配线345和杆321。即,即使在将间隙344设定得大而将主变速杆311组装到杆321时的组装精度设定得不太高的情况下,也成为外观上良好的组装。

如图30所示,握持部322整体形成为带有圆度的横长形状。在握持部322形成有第一面324、作为与第一面324不同的面的第二面326、作为与第一面324以及第二面326不同的面的上表面327、以及位于第二面326的相反侧的背面331。关于握持部322的表面,除了第一面324以外,为带有圆度的形状。因此,在使食指f、中指m、无名指r以及小指p位于第二面326或上表面327上时,手h容易适应于主变速杆311。

另外,握持部322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比手h的宽度更宽的横向宽度。也就是说,握持部322形成为沿着第二面326的方向的宽度比沿着第一面324的方向的宽度大。

第一面324是配置拇指t的面。如图28、图30和图31所示,第一面324形成为大致平面状,并且在俯视观察时以越是向左方向远离驾驶席310的左右中心线x越是位于前方的方式倾斜,即,第一面324在俯视观察时以越是远离操纵者d越是位于前方的方式倾斜。第一面324与第二面326的边界部分、第一面324与上表面327的边界部分、以及第一面324与背面331的边界部分形成为略微有棱角的形状。另外,在第一面324上装备有上述的跷板开关334。

在跨越第一面324中的靠近操纵者d侧的部分和背面331的部分形成有切口部325。切口部325形成于第一面324中的靠近操纵者d侧的部分。切口部325形成为随着从背面331侧朝向第一面324而末端变宽的三角形形状,并且与拇指t的形状对应地形成为向主变速杆311的杆中心侧弯曲的带圆度的形状。由此,为了操作跷板开关334,在绕指根摆动操作拇指t时,切口部325成为拇指t的导向件。

第二面326是配置食指f、中指m、无名指r、小指p的面。关于第二面326,整体形成为带有圆度的形状,并且在俯视观察时以越是向右方远离左右中心线x越是位于后方的方式倾斜。即,第二面326在俯视观察时以越是远离操纵者d越是位于后方的方式倾斜。第二面326与上表面327形成为略带圆度地连续。另外,在第二面326上装备有上述的跷板开关337。

如图28所示,在第二面326上,以接近左右中心线x的顺序形成有外侧鼓出部328、凹入部329和内侧鼓出部330。

如图28、图29和图31所示,外侧鼓出部328在握持部322中的远离操纵者d侧的端部形成于第二面326的上端部(第二面326与上表面327的边界部分)。外侧鼓出部328的上端部与上表面327的前端部连续地形成。外侧鼓出部328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朝向前方(准确来说是远离操纵者d的身体地略微右斜前方)弯曲的圆弧形状。在将手h放置于主变速杆311时,能够将无名指r和小指p弯曲而钩挂于外侧鼓出部328,在拉动操作主变速杆311时,能够防止手h的打滑。

如图28、图29和图31所示,凹入部329与外侧鼓出部328的左侧连续地形成。凹入部329形成为从上表面327的上端部直至第二面326的下端部向背面331侧凹入的形状。能够使食指f位于凹入部329,凹入部329成为握住主变速杆331时的抓持部。

如图28、图29和图31所示,内侧鼓出部330与凹入部329的左侧连续地形成。内侧鼓出部330通过使跨越第一面324和第二面326的部分朝向前方(准确来说是远离操纵者d的身体地略微右斜前方)鼓出而形成。内侧鼓出部330的上端部与上表面327的前端部连续地形成。内侧鼓出部330在正视观察时形成为向前方突出的形状。在内侧鼓出部330能够钩挂食指f,在拉动操作主变速杆331时,能够防止手h打滑。

通过这样构成外侧鼓出部328、凹入部329以及内侧鼓出部330,使得上述部分成为握住主变速杆331时的抓持部,并且牢固地定位食指f、中指m、无名指r、小指p,使手h的位置稳定。另外,由于手h的位置稳定,因此能够牢牢地握住主变速杆311,从而提高主变速杆311的操作性。

上表面327主要是载置手掌p1的面。如图29和图31所示,上表面327以越是向右方远离机体中的左右中心线x越是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即,上表面327以越是远离操纵者d越是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上表面327与背面331的边界部分形成为带有圆度地连续。

背面331是在进行主变速杆311的推动操作时手掌p1主要抵接的面。如图30所示,背面331以朝向驾驶席310侧略微弯曲的方式带有圆度地形成,并且与上表面327和第一面324相邻地形成,形成于第二面326的相反侧。如图28所示,背面331以越是向右方远离左右中心线x越是位于后方的方式倾斜。背面331的下端部附近形成为朝向斜左后上方的大致平面状。握持部322的远离驾驶席310侧的端部,即第二面326、上表面327与背面331的边界部分形成为朝向右斜后方侧呈大致半球状地鼓出的形状。

另外,在握持部322,在避开插入杆321的部分的位置形成有未图示的分割面。握持部322通过分割面能够分割为两个部件。如果将握持部322分割,则能够简单地进行收纳于握持部322的内部的电气配线345和杆321的维护。

[关于开关的配置]

如图30-图32所示,跷板开关334设置于第一面324上。跷板开关334经由树脂制的台座335从第一面324略微上浮地安装。跷板开关334形成于握持部322中的靠近操纵者d侧的侧部。在跷板开关334中具有一个旋钮334a、和与该一个旋钮334a连续地形成的另一个旋钮334b。跷板开关334是瞬时式的开关,构成为当解除对一个旋钮334a或另一个旋钮334b的按压时,自动恢复至中立位置。

如图30所示,在至少使主变速杆311位于作业区域d2中的前侧区域(通常的割取作业时使用的区域)时,跷板开关334以随着从下方朝向上方而成为前倒倾斜的方式,以一个旋钮334a位于比另一个旋钮334b靠上方的位置的状态配置。跷板开关334以一个旋钮334a与另一个旋钮334b的并列方向沿着以切口部325(大致三角形)的后方侧的顶点为中心的圆周的切线方向(拇指t的末端部的摆动轨迹(圆弧)的大致中央处的切线方向)的方式倾斜。也就是说,跷板开关334以跷板开关334的倾斜方向沿着拇指t的摆动方向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轻松地利用拇指t来进行操作一个旋钮334a或另一个旋钮334b的动作。并且,特别在使主变速杆311位于作业区域d2的前侧区域(通常的割取作业区域)而末端比手腕l略微前倾的状态下,由于跷板开关334配置成随着从下方朝向上方而成为前倒倾斜,因此拇指t在摆动操作时不会成为勉强的姿势,从而容易进行跷板开关334的操作。

当通过按压而使一个旋钮334a摆动时,割取部304上升,当通过按压而使另一个旋钮334b摆动时,割取部304下降。也就是说,跷板开关334构成为当按压一个旋钮334a时,对割取部304输入动作的指令,当按压另一个旋钮334b时,对割取部304输入与按压一个旋钮334a时的指令相反的动作指令。并且,当解除一个旋钮334a或另一个旋钮334b的按压时,停止割取部304的升降。

另外,通过操作位于上方的旋钮334a来实现割取部304的上升,并且通过位于下方的旋钮334b来实现割取部304的下降,由于这样的构成,使得割取部304的升降动作与跷板开关334的操作在感觉上是有联系的,能够快速地选择旋钮334a、334b,不易产生旋钮334a与旋钮334b的选择错误。

如图31所示,跷板开关337配置于第二面326中的向下方略微远离外侧鼓出部328的部位(略微远离上表面327的位置)。也就是说,跷板开关337配置于在使中指m和无名指r略微弯曲时难以够到但是在有意识地伸长中指m和无名指r时足以够到的位置。跷板开关337经由树脂制的台座338从第二面326略微上浮地安装。跷板开关337形成于握持部322中的远离操纵者d侧的侧部。在跷板开关337具有一个旋钮337a和与该一个旋钮337a连续地形成的另一个旋钮337b。

如图30所示,跷板开关337以倾斜成一个旋钮337a位于比另一个旋钮337b靠上方的位置的状态配置。跷板开关337沿着上表面327的倾斜方向倾斜。跷板开关337是瞬时式的开关,构成为当解除对一个旋钮337a或另一个旋钮337b的按压时,自动恢复至中立位置。

当通过按压而使一个旋钮337a摆动时,耙拢卷筒361上升。当通过按压而使另一个旋钮337b摆动时,耙拢卷筒361下降。也就是说,跷板开关337构成为当按压一个旋钮337a时,对耙拢卷筒361输入动作指令,当按压另一个旋钮337b时,对耙拢卷筒361输入与按压一个旋钮337a时的指令相反的动作指令。并且,当解除一个旋钮337a或另一个旋钮337b的按压时,耙拢卷筒361的升降停止。

另外,通过操作位于接近操纵者d的身体一侧的旋钮337a来实现耙拢卷筒361的上升(接近操纵者d的身体的动作),并且通过位于远离操纵者d的身体一侧的旋钮337b来实现耙拢卷筒361的下降(远离操纵者d的身体的动作),由于这样的构成,使得耙拢卷筒361的升降动作与跷板开关337的操作在感觉上是有联系的,能够快速地选择旋钮337a、337b,不易产生旋钮337a与旋钮337b的选择错误。

[关于主变速杆311的操作方法]

当在田间进行作业时,操作主变速杆311而使其位于作业区域d2。

在加速机体时,通过利用手掌p1向前方推动背面331,从而向前方推动操作主变速杆311。此时,由于不需要对拇指t、食指f、中指m、无名指r、小指p施加太大的力,因此能够进行拇指t对跷板开关334的操作、以及中指m和无名指r对跷板开关337的操作。

另一方面,在使机体减速时,通过将食指f、中指m、无名指r、小指p钩挂于第二面326并拉动,从而向后方拉动操作主变速杆311。此时,由于不需要对拇指t、中指m、无名指r施加太大的力,因此能够进行拇指t对跷板开关334的操作、以及中指m和无名指r对跷板开关337的操作。此时,跷板开关337在第二面326上位于稍微弯曲中指m和无名指r时难以够到但是有意识地伸长中指m和无名指r就会够到的位置,因此防止了伴随主变速杆311的拉动操作而误操作跷板开关337。

因此,能够一边推动操作或拉动操作主变速杆311而使机体加速或减速,一边利用拇指t操作跷板开关334而使割取部304升降,或者利用中指m和无名指r操作跷板开关337而使耙拢卷筒361升降。

例如,在收割倒伏的作物时,优选的是,能够根据作物的倒伏状态,一边减速调节机体的前进速度,一边适当地变更割取部304的割取刃360对作物的茎秆的割取高度、和耙拢卷筒361对割取到的茎秆的耙拢作用高度。若是本构成的主变速杆311,则能够通过一只手的操作轻松地进行这样的作业。

在对田间以外的路上行进、田间中的作业时的行进、与后退进行切换时,主变速杆311在路上行进区域d1、作业区域d2与后退区域r之间移动。

在使主变速杆311从路上行进区域d1向作业区域d2移动时、以及从后退区域r向作业区域d2移动时,向左方按压主变速杆311。此时,由于能够将食指f钩挂于内侧鼓出部330,因此食指f不会打滑。另外,通过利用无名指r和小指p握住外侧鼓出部328,而容易用力。

在使主变速杆311从作业区域d2向后退区域r移动时、以及从作业区域d2向路上行进区域d1移动时,向右方按压主变速杆311。此时,由于能够将拇指t的指根钩挂于切口部325,因此能够防止拇指t打滑。另外,通过利用无名指r和小指p握住外侧鼓出部328,而容易用力。

[第四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将第二作业部设为由使割取部304升降的液压缸构成的割取升降控制部,将第三作业部设为由使耙拢卷筒361升降的液压缸构成的卷筒升降控制部,但是并非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第二作业部设为卷筒升降控制部,将第三作业部设为割取升降控制部。并且,还可以将第二作业部或第三作业部设为与割取升降控制部和卷筒升降控制部不同的其他作业部。

(2)在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关于一般的联合收割机进行了叙述,但是也可以是收割玉米的玉米收割机。例如,如图34所示,在玉米收割机401中装备有收割田间作物的收割部402、和在作物收割之后对残留于田间的茎秆进行粉碎处理的旋转切碎机403。

收割部402通过液压缸404的伸缩而绕摆动支点p2摆动,从而上下升降。将第二作业部设为由使收割部402升降的液压缸404构成的收割升降控制部。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基于装备于主变速杆311的跷板开关334的操作来进行收割部402的摆动升降。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通过操作跷板开关334中的位于上方的旋钮来实现收割部402的上升,并且通过跷板开关334中的位于下方的旋钮来实现收割部402的下降。由此,收割部402的升降动作与跷板开关334的操作在感觉上是有联系的,能够快速地选择旋钮,并且不易产生旋钮的选择错误。

旋转切碎机403绕机体中的左右方向轴心摆动升降自如。旋转切碎机403通过液压缸405的伸缩而绕摆动支点p3摆动,从而上下升降。将第三作业部设为由使旋转切碎机403升降的液压缸405构成的旋转切碎机升降控制部。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基于装备于主变速杆311的跷板开关337的操作来进行旋转切碎机403的摆动升降。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通过操作跷板开关337中的位于上方(接近操纵者d的身体的一侧)的旋钮来实现旋转切碎机403的上升(接近操纵者d的身体的动作),并且通过跷板开关337中的位于下方(远离操纵者d的身体的一侧)的旋钮来实现旋转切碎机403的下降(远离操纵者d的身体的动作)。由此,旋转切碎机403的升降动作与跷板开关337的操作在感觉上是有联系的,能够快速地选择旋钮,并且不易产生旋钮的选择错误。

另外,这里将第二作业部设为由使收割部402升降的液压缸404构成的收割升降控制部,将第三作业部设为由使旋转切碎机403升降的液压缸405构成的旋转切碎机升降控制部,但是也可以将第二作业部设为旋转切碎机升降控制部,将第三作业部设为收割升降控制部。

(3)在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在握持部322形成有切口部325,但是也可以是未形成切口部325的握持部。

(4)握持部322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沿着第二面326的方向的宽度比沿着第一面324的方向的宽度大,但是也可以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沿着第一面324的方向的宽度比沿着第二面326的方向的宽度大。

(5)在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中,握持部322的上表面327以越是远离操纵者d越是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但是并非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上表面以大致水平的状态配置的握持部。

(6)在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在握持部322形成外侧鼓出部328、凹入部329以及内侧鼓出部330,但是也可以是任意地形成有外侧鼓出部328、凹入部329以及内侧鼓出部330的握持部。

(7)在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引导主变速杆311的杆导向件350装备于与驾驶席310的座面318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但是杆导向件350也可以装备于与驾驶席310的座面318不同的高度位置。

(8)在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在主变速杆311的轴部323设置有跷板开关334和跷板开关337的电气配线345用的贯插孔346、以及支承主变速杆311的杆321用的贯插孔347,但是并非限定于此。也可以在主变速杆311的外侧绕装电气配线345。

(9)在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一面324在俯视观察时以越是远离操纵者d越是位于前方的方式倾斜,但是也可以将第一面324设为与机体的前后方向大致平行的面。

(10)在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在握持部322中,电气配线345用的贯插孔346与杆321用的贯插孔347以重叠的状态设置,但是电气配线345用的贯插孔346与杆321用的贯插孔347也可以不重叠,而是独立地设置。

(11)在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在握持部322形成有下端鼓出部343,但是也可以是未形成下端鼓出部343的握持部。

(12)在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驾驶部303装备有方向盘314,但是也可以代替方向盘314,而在转向杆等上装备其他的转向支承件。

(13)在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通过操作旋钮334a来实现割取部304的上升,并且通过旋钮334b来实现割取部304的下降,但是并非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以下相反的构成:通过操作旋钮334b来实现割取部304的上升,并且通过旋钮334a来实现割取部304的下降这一构成。

(14)在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通过操作旋钮337a来实现耙拢卷筒361的上升,并且通过旋钮334b来实现耙拢卷筒361的下降,但是并非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通过操作旋钮337b来实现耙拢卷筒361的上升,并且通过旋钮334a来实现耙拢卷筒361的下降。

(15)在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将第一指令输入机构设为跷板开关334,将第二指令输入机构设为跷板开关337,但是并非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第一指令输入机构和第二指令输入机构分别设为指示相反动作的两个按钮开关。并且,还可以使第一指令输入机构和第二指令输入机构为通过短按操作和长按操作来分别进行两种不同的指令的一个按钮开关。

(16)在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中,作为操作杆的一例对主变速杆311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副变速杆。

(17)在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由多个车轮构成行进部302的示例,但是也可以由履带装置构成行进部302。

(18)在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主变速杆311配置于驾驶席310的右侧的示例,但是也可以配置于左侧。

(19)在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将后轮308设为转向轮,但是也可以将前轮307设为转向轮。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除了具有半喂入型的脱粒装置的联合收割机之外,还能够用于装备于普通型的联合收割机的履带行进装置,所述普通型的联合收割机具有将割取禾秆的株根侧与穗尖侧一起投入到脱粒室中的脱粒装置。除了联合收割机之外,还能够用于以圆葱和胡萝卜等禾秆以外的作物为收割对象的收割机、拖拉机、反铲、或者运输车等作业车所装备的履带行进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履带行进装置

3:机体框架

6:安装部件(加强板)

6a:内螺纹

8:滚轮轴

10:割取部

11:驾驶席

12:脱粒装置

17:变速箱

20:履带架

21:驱动链轮

22:张紧链轮

23:滚轮

26:履带

25:引导轮

27:横梁

28:履带导向件

30:进退机构

31:保持单元

31a:侧板

31b:底座

32:支承杆

33:调节螺钉机构

33a:调节螺纹体

33b:第一螺纹体承接部

33c:第二螺纹体承接部

60:安装单元

60a:槽形部件

60b:凸台部件

61:侧板部

62:底板部

63:引导轮用安装单元

63a:托架板

80:滚珠轴承

81:密封部件

82:泄放件

90:固定螺栓

91:垫板

106:喂料器

107:喂料器箱

112:吸尘风扇

113:马达

114:断路器

115:风扇壳体

120:捕捉部件

121:圆棒(棒状部件)

124:螺柱(突状部)

125:旋钮螺母(紧固件)

126:按压框架(按压部件)

170:顶板

170a:吸尘口

207:风车

208:第一类回收部

210:筛箱

211:第一谷粒盘(谷粒盘)

212:第一筛线(筛线、漏下分选部)

213:第二筛线(筛线、漏下分选部)

214:第二谷粒盘

215:粗筛

221:叶片部件

222:风扇壳体

223:第一风路

224:第二风路

232:第三风路

301:联合收割机

308:后轮

310:驾驶席

311:主变速杆(操作杆、变速杆)

313:杆箱

314:方向盘

318:座面

321:杆

322:握持部

323:轴部

324:第一面

325:切口部

326:第二面

327:上表面

328:外侧鼓出部

329:凹入部

330:内侧鼓出部

334:跷板开关(第一指令输入机构)

337:跷板开关(第二指令输入机构)

343:下端鼓出部

345:电气配线

346:贯插孔

347:贯插孔

350:杆导向件

401:玉米收割机

402:收割部

403:旋转切碎机

404:液压缸(收割升降控制部、第二作业部)

405:液压缸(旋转切碎机升降控制部、第三作业部)

d:操纵者

a:手臂

h:手

o:间隙

p:手掌

x1:轴心

t:拇指

f:食指

m:中指

r:无名指

p:小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