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吡虫啉、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的种子处理悬浮剂及其使用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3112882阅读:266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药
技术领域
,涉及一种含有吡虫啉、苯醚甲环唑和咯菌腈的杀虫杀菌种子处理悬浮剂。
背景技术
:小麦蚜虫俗称油虫、腻虫、蜜虫,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可对小麦进行刺吸危害,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及营养吸收、传导。小麦抽穗后集中在穗部危害,形成秕粒,使千粒重降低造成减产。全世界各麦区均有发生。主要危害麦类和其他禾本科作物与杂草,以成虫和若虫刺吸麦株茎、叶和嫩穗的汁液。麦苗被害后,叶片枯黄,生长停滞,分蘖减少;后期麦株受害后,叶片发黄,麦粒不饱满,严重时麦穗枯白,不能结实,甚至整株枯死。此外,麦蚜还可以传播多种麦类毒素病。麦长管蚜和二叉蚜是黄矮病的主要传病媒介,二叉蚜的传毒力最强。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有的时候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小麦根腐病是由禾旋孢腔菌引起,为害小麦幼苗、成株的根、茎、叶、穗和种子的一种真菌病害。根腐病分布极广、小麦种植国家均有发生,中国主要发生在东北、西北、华北、内蒙古等地区,近年来不断扩大,广东、福建麦区也有发现。病菌侵入叶组织后,菌丝体在寄主组织细胞间蔓延,并分泌毒素,破坏寄主组织,使病斑扩大,病斑周围变黄,被害叶片呼吸增强,发病初期叶面水分蒸腾增强,后期病叶丧失活力,造成植株缺水,叶枯死亡。小麦纹枯病又称小麦尖眼点病,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淮平原各麦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与为害,是这些麦区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小麦叶鞘和茎秆上,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病菌的菌核或菌丝在被害植物残体上或在土壤内越夏或越冬,成为初次侵染的主要菌源。被害植株上的新病斑可长出菌丝,伸出寄主表面,向邻近的麦株蔓延进行再侵染。冬麦播种过早,太密,冬前麦苗过旺或使用氮肥过多,麦苗徒长的麦田,以及春季遭受低温寒害、脱肥或灌水太多的麦田,发病均较重。在小麦的种植过程中,为了较好的防治病虫害,通常需要在不同时期施用杀虫或杀菌剂,总施药遍数达到3-4次,不仅农药使用量大、成本高,同时也需要投入较大的劳动量。随着种子处理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利用种子处理悬浮剂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已经是防治地下害虫及农作物土传、种传病害的经济简便的方法之一。种衣剂紧贴种子,药力集中,利用率高,因而比喷雾、土壤处理、毒土等施药方法省药、省工、省种;种子处理悬浮剂隐蔽使用,对大气、土壤无污染,不伤天敌,使用安全;种子处理悬浮剂包覆种子后,农药一般不易迅速向周边扩散,又不受日晒雨淋和高温影响,故具有缓释作用,因而有效期长。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对小麦病虫害防治效果好、用量少的含有吡虫啉、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的种子处理悬浮剂及其使用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有吡虫啉、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的种子处理悬浮剂,所述悬浮剂包括有效成分;所述有效成分包括吡虫啉、苯醚甲环唑和咯菌腈。优选地,所述吡虫啉的质量分数为1%~10%;苯醚甲环唑的质量分数为0.1%~1%;咯菌腈的质量分数为0.1%~1%。优选地,所述悬浮剂还包括助剂;所述助剂包括:润湿分散剂、增稠剂、成膜剂、警戒色、消泡剂、防冻剂、防腐剂和水。优选地,所述润湿分散剂的质量分数为1%-6%;所述增稠剂的质量分数为0.1%-4%;所述成膜剂的质量分数为1%-3%;所述警戒色的质量分数为1%-3%;所述防冻剂的质量分数为1%-5%;所述消泡剂的质量分数为0.1%-0.3%;所述防腐剂的质量分数为0.1%-0.3%;水补足100%。优选地,所述悬浮剂中吡虫啉的质量分数为6.4%;苯醚甲环唑的质量分数为0.4%;咯菌腈的质量分数为0.2%;润湿分散剂的质量分数为5%;增稠剂的质量分数为1.4%;成膜剂的质量分数为2%;警戒色的质量分数为2%;消泡剂的质量分数为0.2%;防腐剂的质量分数为0.2%;防冻剂的质量分数为4%;水补足至100%。优选地,所述润湿分散剂为质量比为3:2的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和聚羧酸盐分散剂;所述增稠剂为质量比为1:6的黄原胶和硅酸镁铝;所述警戒色为永固红fgr(杭州固若科技有限公司);所述防腐剂为苯甲酸钠;所述防冻剂为乙二醇;所述成膜剂为辛甘醇/甘油/聚丙烯酸共聚物。上述物质均是已知的物质并且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物质。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含有吡虫啉、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的种子处理悬浮剂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水为介质,将有效成分和除成膜剂以外的助剂加入砂磨釜中,进行砂磨,达到规定细度后,加入成膜剂500r/min搅拌均匀,即制得本发明的含有吡虫啉、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的种子处理悬浮剂;所述规定细度指粒度d90<5μm;所述有效成分包括吡虫啉、苯醚甲环唑和咯菌腈;所述助剂包括:润湿分散剂、增稠剂、成膜剂、警戒色、消泡剂、防冻剂、防腐剂和水。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含有吡虫啉、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的种子处理悬浮剂的应用,所述悬浮剂用于防治小麦全蚀病、根腐病、腥黑穗病、散黑穗病、纹枯病和小麦蚜虫。本发明含有吡虫啉、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的种子处理悬浮剂的有益之处在于:以吡虫啉、苯醚甲环唑、咯菌腈按照一定比例复配并制成种子处理悬浮剂,复配组合物相对于各成分单独使用具有明显增效作用,并且一次施药同时防治小麦病害和虫害,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各有效成分在低含量范围内合理复配,使本发明可以不兑水直接对种子进行包衣,大大提高了种子处理悬浮剂使用的方便性;另外,由于添加了经过大量筛选的新型成膜剂-辛甘醇/甘油/聚丙烯酸共聚物,使得包衣更加均匀,药膜更加牢固,并且保证药剂对种子安全性。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用以下非限定性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中的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生物活性的处理剂量均为有效成分含量。实施例1(11%吡虫啉·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种子处理悬浮剂)实施例2(9%吡虫啉·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种子处理悬浮剂)实施例3(6%吡虫啉·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种子处理悬浮剂)实施例4(3.6%吡虫啉·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种子处理悬浮剂)实施例5(7%吡虫啉·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种子处理悬浮剂)实施例6(8%吡虫啉·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种子处理悬浮剂)实施例7(1.2%吡虫啉·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种子处理悬浮剂)上述实施例中的含有吡虫啉、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的种子处理悬浮剂按以下步骤制备:以水为介质,将有效成分和除成膜剂以外的助剂加入砂磨釜中,进行砂磨,达到规定细度后,加入成膜剂500r/min搅拌均匀,即制得上述实施例的含有吡虫啉、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的种子处理悬浮剂;规定细度指粒度d90<5μm;上述有效成分包括吡虫啉、苯醚甲环唑和咯菌腈;上述助剂包括:润湿分散剂、增稠剂、成膜剂、警戒色、消泡剂、防冻剂、防腐剂和水吡虫啉是烟碱类超高效杀虫剂,是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的作用体,干扰害虫运动神经系统使化学信号传递失灵,害虫接触药剂后,中枢神经正常传导受阻,使其麻痹死亡。主要用于防治蚜虫、蓟马、粉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对鳞翅目、双翅目的一些害虫也有较好的防效。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不易产生抗性,对人、畜、植物和天敌安全等特点。咯菌腈是一种吡咯类触杀性杀菌剂,可用于种子处理,可防治种子带菌及土壤传播的真菌病害。持效期长,且不易与其它杀菌剂发生交互抗性。通过抑制葡萄糖磷酰化有关的转移,并抑制真菌菌丝体的生长,最终导致病菌死亡。作用机理独特,与现有杀茵剂无交互抗性。苯醚甲环唑属于三唑类内吸性杀菌剂,具保护和治疗作用。是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抑制细胞壁甾醇的生物合成,阻止真菌的生长。杀菌谱广,叶面处理或种子处理可提高作物的产量和保证品质。本发明三者复配的比例最佳,增效明显,使用方法简便,避免了使用者兑水稀释不同造成的包裹参差不齐,生物活性试验进一步说明。生物活性验证试验实施例8小麦病虫害防效试验1、试验材料供试药剂:实施例4和实施例5所述种子处理悬浮剂对照药剂:(1)600克/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2)30克/升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3)25克/升咯菌腈悬浮种衣剂(4)市售50%吡虫啉·1%苯醚甲环唑·1%咯菌腈悬浮种衣剂试验作物品种:小麦,烟农21号2、试验时间和地点试验时间:2016年10月7日,试验地点:安徽省泗县。3、试验设计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4次重复,小区面积30m2(10m×3m)。试验共设置7个处理:(1)实施例4所述种子处理悬浮剂,每100千克种子用药量2500g;(2)实施例5所述种子处理悬浮剂,每100千克种子用药量1500g;(3)600克/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每100千克种子用药量200g;(4)30克/升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每100千克种子用药量250g;(5)25克/升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每100千克种子用药量200g;(6)市售某厂家50%吡虫啉·2%苯醚甲环唑·2%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每100千克种子用药量200g;(7)空白对照(ck),不施任何药剂。4、播种方法在塑料袋内装入适量小麦种子,按照上述用药量称量制剂于种子上,握紧袋口,充分摇动,直至种子包衣均匀,晾干后播种。处理3、4、5、6按照制剂使用说明适当兑水后摇匀包衣。播种前亩施小麦专用复合肥50公斤;10月7日播种,精播机条播,基本苗15万/亩。各小区栽培管理条件一致,田间管理方法与生产上相同,防治地下害虫方面未采取其它措施。5、调查方法(1)发芽势及发芽率调查每处理选取300粒种子,分三盒在室内智能光照培养箱中进行发芽试验,调查三天时的发芽势及最终发芽率。(2)药害调查在小麦出苗后至生育期结束期间,随时观察小麦的生长情况及是否有药害症状。(3)苗期地下害虫调查在小麦3叶期时进行地下害虫调查。在每小区中随机调查3个1米单行的样段,凡是被蝼蛄、蛴螬、金针虫或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咬伤或咬死的麦苗均为虫伤苗,记录虫伤苗数,计算虫伤苗率及防治效果。(4)蚜虫调查沿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20株,定点定株调查整株上的活蚜数。于3月25日开始调查,每20天调查1次,共调查3次,计算百株蚜量和防治效果。防治效果=(空白对照区蚜虫数-处理区蚜虫数)/空白对照区蚜虫数×100%(5)小麦纹枯病调查在2月下旬每小区随机抽取3个1米单行的样段调查纹枯病发病情况,记录病株数及总株数,计算发病率及防治效果。(6)小麦根腐病调查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调查,每点调查50*50cm区域内小麦株数和发病株数。于小麦成株期调查小麦根腐病发生情况。6、试验结果(1)室内发芽试验结果表1室内发芽势和发芽率实验结果处理1234567发芽势%92.092.086.784.784.789.788.3发芽率%96.796.392.793.393.794.395.3通过表1结果可以看出,与单剂和高含量复配制剂相比,本发明实施例4、5处理后的小麦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更高,出苗整齐性更好。(2)药害情况经观察,在小麦生长的整个生育期内,本发明的小麦种子处理悬浮剂对小麦出苗和生长无不良影响,未见药害发生。(3)对小麦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表2各处理对小麦地下害虫防治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应用本发明实施例4、5对小麦种子进行处理,对小麦地下害虫的防效分别为85.51%、86.70%,高于单独使用600g/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与高含量吡虫啉·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复配制剂的防效83.38%、82.73%。说明本发明的低含量复配直接包衣种子处理悬浮剂对小麦地下害虫具有良好防效,且相对于吡虫啉单剂和同等组分及用药量的高含量制剂具有显著增效作用。(4)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表3各处理对小麦蚜虫防治效果由表3中结果可以看出,应用本发明实施例4、实施例5对小麦种子进行处理后,对小麦蚜虫的防效分别为95.8%、96.33%,均表现出较长的持效期,且前中后期均表现出较高防效。与600g/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和高含量复配种衣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效93.51%、93.90%相比,本发明实施例4、5具有更好的防治效果,说明吡虫啉与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复配后,在防治小麦蚜虫上具有增效作用,并且本发明的低含量直接用药技术防效优于市售高含量产品。(5)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表4各处理对小麦纹枯病防治效果由表4中结果可以看出,本发明的实施例4、实施例5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分别为91.10%、92.34%,相对于30g/l苯醚甲环唑单剂和市售高含量复配制剂的防效87.26%、89.18%,具有明显增效作用。(6)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表5各处理对小麦根腐病防治效果由表5中结果可以看出,本发明的实施例4、实施例5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效分别为92.15%、93.66%,相对于25g/l咯菌腈单剂和市售高含量复配制剂的防效88.41%、90.52%,具有明显增效作用。实施例9成膜剂对小麦出苗率及长势影响试验按照实施例5所述配方,分别采用辛甘醇/甘油/聚丙烯酸共聚物、聚乙烯醇(pva)17-88、聚醋酸乙烯酯为成膜剂制备种子处理悬浮剂,并对小麦种子进行包衣,于2016年10月8日在安徽省泗县某田地播种,观察播种10天后各处理出苗率和株高。以未经处理的小麦种子为对照,每个处理重复三次,每个重复播种量为2000粒。表6成膜剂对小麦出苗率及长势影响试验结果由表6中结果可以看出,以辛甘醇/甘油/聚丙烯酸共聚物作为成膜剂处理后的小麦种子出苗率为92.77%,明显高于聚乙烯醇17-88和聚醋酸乙烯酯的出苗率(90.97%和88.22%),并且以辛甘醇/甘油/聚丙烯酸共聚物作为成膜剂处理后的小麦平均株高为78.6mm,明显高于聚乙烯醇17-88和聚醋酸乙烯酯。说明本发明所筛选的成膜剂辛甘醇/甘油/聚丙烯酸共聚物相对于常用成膜剂聚乙烯醇17-88和聚醋酸乙烯酯透水性透气性更好,显著提高小麦出苗率,药膜耐溶性更强,降低药物对小麦生长的抑制作用,提高小麦长势。上述参照实施例是对该一种含有吡虫啉、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的种子处理悬浮剂组合物进行的详细描述,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可按照所限定范围列举出若干个实施例,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总体构思下的变化和修改,应属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