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高活性液体菌种的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813118阅读:36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食用菌栽培领域,特别涉及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高活性液体菌种的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杏鲍菇是一种珍贵的药食皆宜的真菌,杏鲍菇菌肉肥厚、质地脆嫩、口感极佳,是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食用的16种珍稀食用菌之一。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是目前国际上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型栽培技术,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相对于传统的大棚季节性生产的主要区别是:一、效率高:从菇房的建造到设备的配置,基本都按高标准设计,采用机械化操作,部分已采用自动化控制;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减少了劳动强度;二、可周年生产:工厂化生产采用人工控制杏鲍菇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光照,使其不受外界季节变化的影响;三、土地利用率大:工厂化生产采用立体式栽培,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的利用率;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尽管近年来不断改进,但仍然存在生产周期长,手工操作环节多,效益欠佳等问题。

目前国内外杏鲍菇栽培以固体菌种为主,而液体菌种相对于固体菌种具有生产周期短、菌龄一致、出菇齐、便于管理、菌种成本低、接种方便且快速等优点,有利于食用菌生产的规模化、工厂化,近年来由于工厂化栽培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缩短菌种制备周期,提高菌种质量和生产效率,国内外生产厂家研究开发液体菌种用于替换目前杏鲍菇生产中普遍使用的固体菌种,并在实际生产中开始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出一种基于高活性液体菌种的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方法,该栽培方法简单易行,能够使生产技术标准化,产品质量均衡化,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合格率,减少污染,降低成本,进一步提高杏鲍菇栽培的经济效益。

本发明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高活性液体菌种的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杏鲍菇斜面菌种经平板培养基活化后依次经液体种子培养基、摇瓶种子培养基和种子罐培养基逐级扩大培养得到种子罐种子,将种子罐种子接入培养液中得到液体母中;

步骤(2):将发酵液倒入发酵罐中,在120℃下灭菌60-100nin,灭菌中后喷淋冷却并通过无菌空气,接种入培养好的液体母种,接种量为3-5%,发酵罐培养温度为20-35℃,通气压力为0.5-1.0兆帕,恒温发酵培养1-2天,然后以0.5-0.8℃/min的速率降温至18-20℃然后向发酵罐中再次接入液体母种,接种量为8-10%,在通气量为5-7l/min条件下发酵18-20h,最后以0.2-0.4℃/min的速率升温至25-28℃,在通气量为3-5l/min条件下恒温发酵3-7天即可得到杏鲍菇液体菌种待用;

步骤(3):选取混合培养料,并加水搅拌预湿,控制预湿后的混合培养料含水量为64%-66%,ph为6-7,并将混合培养料以宽1.5m、高1m,长度为1.5-2m的等腰梯形堆料,然后在堆料商用木棒插出一些竖直气孔,直通堆料底,最后盖上草苫让其自然发酵;

步骤(4):将步骤(3)中发酵后的混合培养料选用22cm×45cm的聚丙烯袋进行打包装袋得栽培包,然后送至菇房内的床架上,高温灭菌后通入蒸汽,将菇房内温度控制在60-65℃,保持5-7h,停止通入蒸汽,然后在在栽培包上打孔并向孔内插入中空塑料棒,并塞上菌盖,后经冷却工序缓慢降温至25-30℃;

冷却工序具体为:先自然冷却,待温度降到不超过40℃后,利用制冷机进行强制制冷,冷却至25-30℃;

步骤(5):采用空气净化流水线将液体菌种接种到步骤(4)中冷却后的栽培包内,接种时拔除插入栽培包中的塑料棒,并在栽培包上用针扎数个小孔增加通气促进菌丝尽早萌发;

步骤(6):将接种后的栽培包送至温度为25-30℃,空气相对湿度为75-80%的培养室中,培养10-15天并保持培养室的黑暗状态;

步骤(7):菌丝生长满培养包后,搬入温度为20-22℃,空气相对湿度为90%-95%的出菇室中,并拔除栽培包上的菌盖,进行出菇管理,每天通风换气4-7次,每次10-15min,在出菇管理的前6-7天在培养室中增加光照强度300-700lx的漫射光;

步骤(8):当菇蕾长出后,将栽培包两头敞开,继续保持步骤(7)的通风,向出菇室的地面、墙壁喷水,保持湿度为85-90%,当子实体菌盖颜色由深变浅,下凹部有白色草状物,菌盖边缘开始上卷,孢子尚未大量散发时,即达七八成熟,为采收适期采收包装,采收完一、二潮菇后,再按上述管理方法进行管理至全部收完。

步骤(9):采收后及时对出菇房进行彻底清扫、消毒,通风1-2天后再用。

本发明进一步限定的技术方案为:

前述基于高活性液体菌种的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方法中,步骤(1)中活化后的斜面菌种经摇瓶种子培养基时具体操作为:

将接入菌种的摇瓶种子培养基放入24-26℃、转速为170-190转/min摇床中培养6-8天,并控制ph值为6。

前述基于高活性液体菌种的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方法中,摇瓶种子培养基和种子罐培养基相同,按质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小麦粒:50-60份,木屑:20-30份,油菜杆:7-9份,玉米芯:10-15份,麸皮:9-11份,红糖:1-3份,硫酸镁:0.1-0.3份,石灰:1-3份,磷酸二氢钾:0.3-0.5份;

该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具体为:

(1)用清水对所用小麦漂洗干净,去除上浮的杂质及空瘪颗粒;

(2)在40℃-50℃温度下浸泡小麦粒或蒸煮小麦粒,使小麦粒吸水至中间无白芯为止;

(3)将红糖、磷酸二氢钾及硫酸镁用水溶解,得到营养液,然后将吸水膨胀的小麦粒、木屑、,油菜杆、玉米芯、麸皮、石灰及营养液混合搅拌均匀,调制到含水率60%-65%,得到培养基,将培养基装瓶或装袋、灭菌、冷却。

前述基于高活性液体菌种的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方法中,发酵液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组分:葡萄糖:3-5份,麦麸1-2份,玉米粉:2-4份,蛋白胨:0.3-0.5份,kh2po4:0.1-0.3份,mgso4:0.1-0.2份,vb:1份,cmc:0.2-0.4份。

前述基于高活性液体菌种的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方法中,混合培养料预湿前按质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玉米秸粉:70-80份,杏鲍菇菌渣:60-70份,土豆:20-30份,甘蔗渣:10-20份,麸皮:10-19份,棉籽壳:20-25份,豆粕:10-13份,硫酸镁:1-3份,聚丙烯甘油:0.4-0.7份,维生素b1:1份;

杏鲍菇菌渣在使用前要进行的预处理,具体为:将杏鲍菇菌渣去皮,然后粉碎成细颗粒;

其预湿搅拌操作具体为:采用预湿搅拌机对混合培养料进行搅拌,时间为10-15min,再利用微电脑时间控制器、电磁阀及加压水泵连动,根据需要控制加水量,再搅拌至少15分钟制得混合培养料。

技术效果,目前的栽培杏鲍菇的主料为木屑或棉籽壳,随着栽培面积的扩大和木材资源的减少,木屑资源越来越紧张,已形成了栽培面积的扩大与资源减少的矛盾,棉籽壳是棉花生产业上的副产品,棉花属农业经济作物,棉花种植量基本上是稳定的,因而棉籽壳年产量基本上也是稳定的,也存在着资源危机,本发明以玉米秸为主的混合培养基,资源来源广,价格低廉,且菌丝分解玉米秸纤维丝,从中获取碳源作为能量,且混合培养料实现了杏鲍菇菌渣的再次利于,减少了菌渣堆放造成的环境污染,且可利用本厂食用菌废料,降低外地调运带来的高成本。

采用小麦粒及木屑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扩繁菌种,所得到的菌种营养丰富,颗粒大小适宜,活力强,萌发早,生长快,能在基质内及基质表面同时生长,且在栽培基质内的发菌点数多,具备拌料接种的条件;

综上所述,本发明中采用的混合培养料配方是针对杏鲍菇不同阶段中所需营养物资,配比含有各阶段中所需营养的原料,达到营养均衡,且该混合培养料中的营养物质易于杏鲍菇吸收的,从而充分提高杏鲍菇各阶段生长所需营养,增快杏鲍菇各个阶段生长的速度,使整个生长周期显著减短;

本发明中采用预湿搅拌机对混合培养料进行搅拌使培养料各组分搅拌更均匀,同时利用微电脑时间控制器、电磁阀及加压水泵连动,根据需要控制加水量使每次培养料的湿度都能达到基本一致,达到所要求的湿度;采用这种机械化的拌料相对于传统的用水池侵泡原料而言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使整个生产工艺流程化,生产技术标准化,产品质量均衡化。

前述基于高活性液体菌种的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方法中,步骤(7)中栽培包在出菇室中进行出菇管理时增加漫射光,每天光照0-9h。

前述基于高活性液体菌种的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方法中,步骤(7)中栽培包在出菇室中进行出菇管理时增加漫射光,每天光照24h。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中的工厂化栽培方法利用现代化工程技术和先进设备,人为设定、自动控制杏鲍菇生长发育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使生产工艺流程化,生产技术标准化,产品质量均衡化,杏鲍菇生产周年化,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合格率和生物学转化率,减少污染,降低成本,进一步提高杏鲍菇栽培的经济效益,使得杏鲍菇质量稳定,产品质量高,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该生产工艺简单,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大大提高了产量。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高活性液体菌种的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杏鲍菇斜面菌种经平板培养基活化后依次经液体种子培养基、摇瓶种子培养基和种子罐培养基逐级扩大培养得到种子罐种子,将种子罐种子接入培养液中得到液体母中;

摇瓶种子培养基和种子罐培养基相同,按质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小麦粒:50份,木屑:20份,油菜杆:7份,玉米芯:10份,麸皮:9份,红糖:1份,硫酸镁:0.1份,石灰:1份,磷酸二氢钾:0.3份;

该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具体为:

(1)用清水对所用小麦漂洗干净,去除上浮的杂质及空瘪颗粒;

(2)在40℃℃温度下浸泡小麦粒或蒸煮小麦粒,使小麦粒吸水至中间无白芯为止;

(3)将红糖、磷酸二氢钾及硫酸镁用水溶解,得到营养液,然后将吸水膨胀的小麦粒、木屑、,油菜杆、玉米芯、麸皮、石灰及营养液混合搅拌均匀,调制到含水率60%%,得到培养基,将培养基装瓶或装袋、灭菌、冷却;

步骤(2):将发酵液倒入发酵罐中,在120℃下灭菌60nin,灭菌中后喷淋冷却并通过无菌空气,接种入培养好的液体母种,接种量为3%,发酵罐培养温度为20℃,通气压力为0.5兆帕,恒温发酵培养1天,然后以0.5℃/min的速率降温至18℃然后向发酵罐中再次接入液体母种,接种量为8%,在通气量为5l/min条件下发酵18h,最后以0.2℃/min的速率升温至25℃,在通气量为3l/min条件下恒温发酵3天即可得到杏鲍菇液体菌种待用;

发酵液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组分:葡萄糖:3份,麦麸1份,玉米粉:2份,蛋白胨:0.3份,kh2po4:0.1份,mgso4:0.1份,vb:1份,cmc:0.2份;

步骤(3):选取混合培养料,并加水搅拌预湿,控制预湿后的混合培养料含水量为64%,ph为6,并将混合培养料以宽1.5m、高1m,长度为1.5m的等腰梯形堆料,然后在堆料商用木棒插出一些竖直气孔,直通堆料底,最后盖上草苫让其自然发酵;

混合培养料预湿前按质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玉米秸粉:70份,杏鲍菇菌渣:60份,土豆:20份,甘蔗渣:10份,麸皮:10-19份,棉籽壳:20份,豆粕:10份,硫酸镁:1份,聚丙烯甘油:0.4份,维生素b1:1份;

杏鲍菇菌渣在使用前要进行的预处理,具体为:将杏鲍菇菌渣去皮,然后粉碎成细颗粒;

预湿搅拌操作具体为:采用预湿搅拌机对混合培养料进行搅拌,时间为10min,再利用微电脑时间控制器、电磁阀及加压水泵连动,根据需要控制加水量,再搅拌至少15分钟制得混合培养料;

步骤(4):将步骤(3)中发酵后的混合培养料选用22cm×45cm的聚丙烯袋进行打包装袋得栽培包,然后送至菇房内的床架上,高温灭菌后通入蒸汽,将菇房内温度控制在60℃,保持5h,停止通入蒸汽,然后在在栽培包上打孔并向孔内插入中空塑料棒,并塞上菌盖,后经冷却工序缓慢降温至25℃;

冷却工序具体为:先自然冷却,待温度降到不超过40℃后,利用制冷机进行强制制冷,冷却至25℃;

步骤(5):采用空气净化流水线将液体菌种接种到步骤(4)中冷却后的栽培包内,接种时拔除插入栽培包中的塑料棒,并在栽培包上用针扎数个小孔;

步骤(6):将接种后的栽培包送至温度为25℃,空气相对湿度为75%的培养室中,培养10-15天并保持培养室的黑暗状态;

步骤(7):菌丝生长满培养包后,搬入温度为20℃,空气相对湿度为90%的出菇室中,并拔除栽培包上的菌盖,进行出菇管理,每天通风换气4次,每次10min;

步骤(8):当菇蕾长出后,将栽培包两头敞开,继续保持步骤(7)的通风,向出菇室的地面、墙壁喷水,保持湿度为85,当子实体菌盖颜色由深变浅,下凹部有白色草状物,菌盖边缘开始上卷,孢子尚未大量散发时,即达七八成熟,为采收适期采收包装,采收完一、二潮菇后,再按上述管理方法进行管理至全部收完。

步骤(9):采收后及时对出菇房进行彻底清扫、消毒,通风1天后再用。

在本实施例中:步骤(1)中活化后的斜面菌种经摇瓶种子培养基时具体操作为:

将接入菌种的摇瓶种子培养基放入24℃、转速为170转/min摇床中培养6天,并控制ph值为6。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高活性液体菌种的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杏鲍菇斜面菌种经平板培养基活化后依次经液体种子培养基、摇瓶种子培养基和种子罐培养基逐级扩大培养得到种子罐种子,将种子罐种子接入培养液中得到液体母中;

摇瓶种子培养基和种子罐培养基相同,按质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小麦粒:60份,木屑:30份,油菜杆:9份,玉米芯:15份,麸皮:11份,红糖:3份,硫酸镁:0.3份,石灰:3份,磷酸二氢钾:0.5份;

该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具体为:

(1)用清水对所用小麦漂洗干净,去除上浮的杂质及空瘪颗粒;

(2)在50℃温度下浸泡小麦粒或蒸煮小麦粒,使小麦粒吸水至中间无白芯为止;

(3)将红糖、磷酸二氢钾及硫酸镁用水溶解,得到营养液,然后将吸水膨胀的小麦粒、木屑、,油菜杆、玉米芯、麸皮、石灰及营养液混合搅拌均匀,调制到含水率65%,得到培养基,将培养基装瓶或装袋、灭菌、冷却;

步骤(2):将发酵液倒入发酵罐中,在120℃下灭菌100nin,灭菌中后喷淋冷却并通过无菌空气,接种入培养好的液体母种,接种量为5%,发酵罐培养温度为35℃,通气压力为1.0兆帕,恒温发酵培养2天,然后以0.8℃/min的速率降温至20℃然后向发酵罐中再次接入液体母种,接种量为10%,在通气量为5-7l/min条件下发酵20h,最后以0.4℃/min的速率升温至28℃,在通气量为5l/min条件下恒温发酵7天即可得到杏鲍菇液体菌种待用;

发酵液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组分:葡萄糖:5份,麦麸1-2份,玉米粉:2-4份,蛋白胨:0.5份,kh2po4:0.3份,mgso4:0.2份,vb:1份,cmc:0.2-0.4份;

步骤(3):选取混合培养料,并加水搅拌预湿,控制预湿后的混合培养料含水量为66%,ph为7,并将混合培养料以宽1.5m、高1m,长度为12m的等腰梯形堆料,然后在堆料商用木棒插出一些竖直气孔,直通堆料底,最后盖上草苫让其自然发酵;

混合培养料预湿前按质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玉米秸粉:80份,杏鲍菇菌渣:70份,土豆:30份,甘蔗渣:20份,麸皮:19份,棉籽壳:25份,豆粕:13份,硫酸镁:3份,聚丙烯甘油:0.7份,维生素b1:1份;

杏鲍菇菌渣在使用前要进行的预处理,具体为:将杏鲍菇菌渣去皮,然后粉碎成细颗粒;

预湿搅拌操作具体为:采用预湿搅拌机对混合培养料进行搅拌,时间为15min,再利用微电脑时间控制器、电磁阀及加压水泵连动,根据需要控制加水量,再搅拌至少15分钟制得混合培养料;

步骤(4):将步骤(3)中发酵后的混合培养料选用22cm×45cm的聚丙烯袋进行打包装袋得栽培包,然后送至菇房内的床架上,高温灭菌后通入蒸汽,将菇房内温度控制在65℃,保持7h,停止通入蒸汽,然后在在栽培包上打孔并向孔内插入中空塑料棒,并塞上菌盖,后经冷却工序缓慢降温至30℃;

冷却工序具体为:先自然冷却,待温度降到不超过40℃后,利用制冷机进行强制制冷,冷却至30℃;

步骤(5):采用空气净化流水线将液体菌种接种到步骤(4)中冷却后的栽培包内,接种时拔除插入栽培包中的塑料棒,并在栽培包上用针扎数个小孔;

步骤(6):将接种后的栽培包送至温度为30℃,空气相对湿度为80%的培养室中,培养15天并保持培养室的黑暗状态;

步骤(7):菌丝生长满培养包后,搬入温度为22℃,空气相对湿度为95%的出菇室中,并拔除栽培包上的菌盖,进行出菇管理,每天通风换气7次,每次15min,在出菇管理的前7天在培养室中增加光照强度700lx的漫射光,每天光照9h;

步骤(8):当菇蕾长出后,将栽培包两头敞开,继续保持步骤(7)的通风,向出菇室的地面、墙壁喷水,保持湿度为90%,当子实体菌盖颜色由深变浅,下凹部有白色草状物,菌盖边缘开始上卷,孢子尚未大量散发时,即达七八成熟,为采收适期采收包装,采收完一、二潮菇后,再按上述管理方法进行管理至全部收完。

步骤(9):采收后及时对出菇房进行彻底清扫、消毒,通风2天后再用。

在本实施例中:步骤(1)中活化后的斜面菌种经摇瓶种子培养基时具体操作为:

将接入菌种的摇瓶种子培养基放入26℃、转速为190转/min摇床中培养8天,并控制ph值为6。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高活性液体菌种的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杏鲍菇斜面菌种经平板培养基活化后依次经液体种子培养基、摇瓶种子培养基和种子罐培养基逐级扩大培养得到种子罐种子,将种子罐种子接入培养液中得到液体母中;

摇瓶种子培养基和种子罐培养基相同,按质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小麦粒:55份,木屑:25份,油菜杆:8份,玉米芯:13份,麸皮:10份,红糖:2份,硫酸镁:0.2份,石灰:2份,磷酸二氢钾:0.4份;

该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具体为:

(1)用清水对所用小麦漂洗干净,去除上浮的杂质及空瘪颗粒;

(2)在45℃温度下浸泡小麦粒或蒸煮小麦粒,使小麦粒吸水至中间无白芯为止;

(3)将红糖、磷酸二氢钾及硫酸镁用水溶解,得到营养液,然后将吸水膨胀的小麦粒、木屑、,油菜杆、玉米芯、麸皮、石灰及营养液混合搅拌均匀,调制到含水率63%,得到培养基,将培养基装瓶或装袋、灭菌、冷却;

步骤(2):将发酵液倒入发酵罐中,在120℃下灭菌80nin,灭菌中后喷淋冷却并通过无菌空气,接种入培养好的液体母种,接种量为4%,发酵罐培养温度为27℃,通气压力为0.8兆帕,恒温发酵培养1天,然后以0.6℃/min的速率降温至19℃然后向发酵罐中再次接入液体母种,接种量为9%,在通气量为6l/min条件下发酵19h,最后以0.3℃/min的速率升温至26℃,在通气量为4l/min条件下恒温发酵5天即可得到杏鲍菇液体菌种待用;

发酵液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组分:葡萄糖:4份,麦麸2份,玉米粉:3份,蛋白胨:0.4份,kh2po4:0.2份,mgso4:0.1份,vb:1份,cmc:0.3份;

步骤(3):选取混合培养料,并加水搅拌预湿,控制预湿后的混合培养料含水量为65%,ph为7,并将混合培养料以宽1.5m、高1m,长度为1.8m的等腰梯形堆料,然后在堆料商用木棒插出一些竖直气孔,直通堆料底,最后盖上草苫让其自然发酵;

混合培养料预湿前按质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玉米秸粉:75份,杏鲍菇菌渣:65份,土豆:25份,甘蔗渣:15份,麸皮:15份,棉籽壳:23份,豆粕:12份,硫酸镁:1-3份,聚丙烯甘油:0.6份,维生素b1:1份;

杏鲍菇菌渣在使用前要进行的预处理,具体为:将杏鲍菇菌渣去皮,然后粉碎成细颗粒;

预湿搅拌操作具体为:采用预湿搅拌机对混合培养料进行搅拌,时间为13min,再利用微电脑时间控制器、电磁阀及加压水泵连动,根据需要控制加水量,再搅拌至少15分钟制得混合培养料;

步骤(4):将步骤(3)中发酵后的混合培养料选用22cm×45cm的聚丙烯袋进行打包装袋得栽培包,然后送至菇房内的床架上,高温灭菌后通入蒸汽,将菇房内温度控制在63℃,保持6h,停止通入蒸汽,然后在在栽培包上打孔并向孔内插入中空塑料棒,并塞上菌盖,后经冷却工序缓慢降温至28℃;

冷却工序具体为:先自然冷却,待温度降到不超过40℃后,利用制冷机进行强制制冷,冷却至8℃;

步骤(5):采用空气净化流水线将液体菌种接种到步骤(4)中冷却后的栽培包内,接种时拔除插入栽培包中的塑料棒,并在栽培包上用针扎数个小孔;

步骤(6):将接种后的栽培包送至温度为28℃,空气相对湿度为78%的培养室中,培养13天并保持培养室的黑暗状态;

步骤(7):菌丝生长满培养包后,搬入温度为21℃,空气相对湿度为93%的出菇室中,并拔除栽培包上的菌盖,进行出菇管理,每天通风换气5次,每次13min,在出菇管理的前7天在培养室中增加光照强度500lx的漫射光,每天光照24h;

步骤(8):当菇蕾长出后,将栽培包两头敞开,继续保持步骤(7)的通风,向出菇室的地面、墙壁喷水,保持湿度为88%,当子实体菌盖颜色由深变浅,下凹部有白色草状物,菌盖边缘开始上卷,孢子尚未大量散发时,即达七八成熟,为采收适期采收包装,采收完一、二潮菇后,再按上述管理方法进行管理至全部收完。

步骤(9):采收后及时对出菇房进行彻底清扫、消毒,通风2天后再用。

在本实施例中:步骤(1)中活化后的斜面菌种经摇瓶种子培养基时具体操作为:

将接入菌种的摇瓶种子培养基放入25℃、转速为180转/min摇床中培养7天,并控制ph值为6。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发明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