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吡氟硫磷和呋虫胺的农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81771阅读:41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药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领域,具体地说是以吡氟硫磷和呋虫胺为有效成分复配的二元复合物,用于防治水稻及蔬菜害虫。
背景技术
:吡氟硫磷英文名称flupyrazofos,是由韩国化学研究院(krict)发现,并由sungbochemicalsco.ltd主导开发的新型吡唑有机磷类杀虫剂,属于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主要用于大白菜等作物防治桃蚜、褐飞虱、小菜蛾等鳞翅目害虫的防治,结构式如下:呋虫胺(dinotefuran),属于第三代烟碱类杀虫剂,该药剂具有触杀、胃毒、和根部内吸性强、速效高、持效期长(3-4周)等特点。呋虫胺主要作用于昆虫神经传递系统,使害虫麻痹从而发挥杀虫作用。该药剂杀虫谱广,可用于水稻、果树、蔬菜等众多作物同翅目、鳞翅目、鞘翅目等害虫防治。农业害虫的抗药性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一直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关注的重点课题。随着害虫化学防治的一年又一年的延续、农药使用量的增加以及不科学使用农药等因素,导致害虫抗性日益严重,产生抗性的害虫种类不断增多。同时,高强度的使用农药,导致了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污染环境和农民用药成本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制高效、低毒、不同作用机理、同时又有协同增效作用的复配产品,不仅有助于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而且还可以延长农药品种的使用寿命,降低使用剂量,节约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本发明人对吡氟硫磷和呋虫胺的复配配方筛选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吡氟硫磷和呋虫胺进行复配,在一定的复配比例范围内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对农作物上的害虫有着较好的防治效果,经进一步研究,完成了本发明。目前尚未见吡氟硫磷和呋虫胺复配的相关文献报道。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吡氟硫磷和呋虫胺农药组合物,该复配组合物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在使用中可以减少用药量、降低农药在农作物上的残留量、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还能使其对害虫的防治效果较之单剂单独使用相比明显提高,省力、省钱,减轻农民负担。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农药组合物,包括第一有效成分吡氟硫磷和第二有效成分呋虫胺及常用的辅助成分,其中吡氟硫磷和呋虫胺在组合物中的重量比为50:1~1:50,吡氟硫磷和呋虫胺在组合物中的总重量百分含量为1~80%。本发明农药组合物可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生产上使用的任意一种剂型,比较好的剂型有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颗粒剂、水分散粒剂和可湿性粉剂。制备实施例:制备悬浮剂时,各组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吡氟硫磷1~40%;呋虫胺1~40%;湿润剂5~10%;分散剂5~20%;防冻剂1~5%;增稠剂0.1~2%;消泡剂0.1~1%;去离子水加至100%。该悬浮剂的具体生产步骤为:先将其他助剂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然后加入有效成分吡氟硫磷与呋虫胺,在磨球机中研磨2~3小时,使微粒粒径全部在5μm以下,即可制成本发明组合物的悬浮剂制剂。制备水乳剂时,各组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吡氟硫磷1~50%;呋虫胺1~50%;乳化剂5~25%;溶剂5~15%;稳定剂2~10%;防冻剂1~5%;增稠剂0.1~2%;去离子水加至100%。该水乳剂的具体生产步骤为:首先将吡氟硫磷与呋虫胺、溶剂和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的油相;然后将部分去离子水、稳定剂等其他的助剂混合在一起成均匀的水相;接着在反应釜中高速搅拌的同时将油相加入水相,缓缓加水直至达到转相点,开启剪切机进行高速剪切,并加入剩余的去离子水,剪切约半小时,形成水包油型的水乳剂,即可制成本发明组合物的水乳剂制剂。制备微乳剂时,各组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吡氟硫磷1~50%;呋虫胺1~50%;溶剂10~30%;乳化剂5~30%;防冻剂1~5%;稳定剂1~10%;去离子水加至100%。该微乳剂的具体生产步骤为:先将吡氟硫磷与呋虫胺用溶剂完全溶解,再加入乳化剂、防冻剂等其他助剂,在搅拌混合釜中搅拌混合均匀,即可制成本发明组合物的微乳剂制剂。制备可湿性粉剂时,各组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吡氟硫磷1~60%;呋虫胺1~80%;分散剂5~10%;湿润剂5~10%;填料加至100%。该可湿性粉剂的具体生产步骤为:将有效成分吡氟硫磷与呋虫胺以及分散剂、润湿剂和填料混合,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即可制成本发明组合物的可湿性粉剂制剂。制备水分散粒剂时,各组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吡氟硫磷1~60%;呋虫胺1~80%;分散剂5~15%;湿润剂5~10%;崩解剂1~8%;填料加至100%。该水分散粒剂的具体生产步骤为:按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吡氟硫磷与呋虫胺和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以及填料混合均匀,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后经取样分析,即可制成本发明组合物的水分散粒剂制剂。制备颗粒剂时,各组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吡氟硫磷0.1~10%;呋虫胺0.1~10%;粘结剂10~30%;分散剂5~15%;湿润剂5~10%;填料加至100%。该颗粒剂的具体生产步骤为:将上述物料一起加入锥形混合机中混合均匀,后经气流粉碎机粉碎,粉碎后的物料再经锥形混合机混合,混合后的物料细度98%通过325目标准筛,即得可湿性粉剂。然后将此可湿性粉剂投入圆盘造粒机中加水造粒,后经干燥筒干燥、筛分、冷却筒冷却,即可制得本发明组合物的颗粒剂制剂。所述的溶剂可以是去离子水、甲醇、乙醇、丁醇、丙二醇、丙三醇、聚乙二醇、环己酮、吡咯烷酮、乙酸乙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所述的乳化剂可以是农乳500#(烷基苯磺酸钙)、农乳400#(苄基二甲基酚聚氧乙基醚)、农乳700#(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农乳1600#(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苯乙烯聚氧乙烯醚硫酸铵盐、烷基联苯醚二磺酸镁盐、三乙醇胺盐、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op系列(壬基酚聚氧乙烯醚)、by系列(蓖麻油聚氧乙烯醚)、司盘系列(山梨醇酐单硬脂酸)、吐温系列(失水山梨醇脂酸酯聚氧乙烯醚)或aeo系列(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的混合。所述的湿润剂可以是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丁基萘磺酸钠、石油磺酸钠、润湿渗透剂f、拉开粉bx、茶枯粉、皂角粉、无患子粉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所述的崩解剂可以是碳酸氢钠、氯化镁、氯化铝、氯化钠、尿素、硫酸铵、膨润土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所述的分散剂可以是木质素磺酸盐、聚羧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盐、烷基苯磺酸钙盐、脂肪酸酯硫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所述的增稠剂可以是聚乙烯醇、聚乙酸乙烯酯、黄原胶、明胶、阿拉伯树胶、聚乙烯吡咯烷酮、硅酸镁铝、酚醛树脂、羟甲基纤维素、海藻酸钠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所述的稳定剂可以木糖醇、甘露醇、季戊四醇、亚磷酸三苯酯、柠檬酸钠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所述的消泡剂可以是选自硅油、硅酮类化合物、c10-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c8-10脂肪醇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所述的防冻剂可以是甘油、丙二醇、二甘醇、聚乙二醇等中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所述的粘结剂可以是粘性高岭土,凹凸棒土、石蜡、松香、糊化淀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所述的填料可以是轻质碳酸钙、陶土、高岭土、硅藻土、膨润土、白炭黑、粘土、滑石粉、石英沙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本发明组合物的施用频率和施用量随农作物、害虫、天气情况变化而有小量变化,可以通过使用适当的剂量达到有效防治的目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吡氟硫磷和呋虫胺复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扩大了杀虫谱,较之单剂单独使用明显提高了对害虫的防治效果。2、吡氟硫磷和呋虫胺分别具有不同的作用机理,可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3、吡氟硫磷和呋虫胺两种有效成分复配,降低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使用成本和对环境的污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实质,下面结合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说明,但不能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一、吡氟硫磷和呋虫胺对小菜蛾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供试虫:室内累代饲养个体大小和生理状态一致的小菜蛾三龄幼虫。供试药剂:98.5%吡氟硫磷原药和99.1%呋虫胺原药。试验方法:采用夹毒叶片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4.2-2006》,具体方法如下。首先用直径1cm的打孔器打取叶蝶,放入培养皿,保湿。接着用毛细管点滴器将各处理药剂从低浓度开始,每叶蝶点滴1μl药液,待溶剂挥发后和另一片涂有淀粉糊的叶蝶对合制成夹毒叶蝶,制作完毕放于12孔组织培养板的孔内。最后组织培养板每个孔内接1头试虫,置于温度26±1℃、相对湿度为70%的智能养虫室内。接虫2~4小时后,待试虫取食完含药叶蝶后,在培养板孔内加入清洁饲料继续饲养至调查,淘汰未食完一张完整叶蝶的试虫。每处理设4次重复,每重复不少于12个夹毒叶蝶,并设不含药剂的相应的有机溶剂的处理作为对照。处理后24h调查试虫死亡情况,记录总虫数和死虫数。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l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表1吡氟硫磷和呋虫胺对小菜蛾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药剂及配比lc50(mg/l)atittictc吡氟硫磷(a)2.6873100————呋虫胺(b)4.148564.77————a:b=50:12.2511119.3899.31120.21a:b=30:12.1560124.6498.86126.07a:b=20:12.1762123.4898.32125.59a:b=1:12.703799.3982.39120.64a:b=1:203.211983.6766.45125.89a:b=1:303.181384.4765.91128.16a:b=1:503.289981.6865.46124.77从表1可以看出,吡氟硫磷和呋虫胺在50:1~1:5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说明对小菜蛾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见吡氟硫磷和呋虫胺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二、吡氟硫磷和呋虫胺对稻飞虱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供试虫:室内累代饲养个体大小和生理状态一致的稻飞虱三龄若虫。供试药剂:98.5%吡氟硫磷原药和99.1%呋虫胺原药。试验方法:采用稻茎浸渍法进行测定,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4.11-2008》,具体方法如下。首先选取实验室培养健壮一致的分蘖期水稻苗,连根挖起,洗净,剪成约10cm长的带根稻茎,置于阴凉处晾干。接着将准备好的稻茎在配制好的药液中浸渍30s,取出晾干,用湿脱脂棉包住根部保湿,外包保鲜膜,置于试管中,每试管3株。然后用吸虫器将试虫移入试管中,每管15头,管口用纱布包住。最后将处理后的试虫置于培养条件为温度(26±1)℃,相对湿度60%~80%,光照周期为l:d=(16:8)h的条件下饲养。每处理设4次重复,并设不含药剂的相应的有机溶剂的处理作为对照。处理后48h调查试虫死亡情况,记录总虫数和死虫数。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l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表2、吡氟硫磷和呋虫胺对稻飞虱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药剂及配比lc50(mg/l)atittictc吡氟硫磷(a)2.7419100————呋虫胺(b)3.670574.70————a:b=50:12.2633121.1599.50121.75a:b=30:12.3036119.0399.18120.01a:b=20:12.2712120.7298.79122.20a:b=1:11.6736163.8387.35187.56a:b=1:202.1940124.9775.90164.64a:b=1:302.998591.4475.52121.09a:b=1:502.966292.4475.19122.93从表2可以看出,吡氟硫磷和呋虫胺在50:1~1:5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说明对稻飞虱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可见吡氟硫磷和呋虫胺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三、吡氟硫磷和呋虫胺复配对甘蓝小菜蛾的田间药效试验。该实施例用于防治甘蓝小菜蛾,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3d、7d、10d分别调查残留活虫数,调查时每小区按对角线5点取样法进行,每点查2株甘蓝上残留小菜蛾幼虫,记载活虫数,计算防治效果。防治效果计算方法如下:防治效果(%)=(1-ck1×pt1/ck2×pt2)×100。其中:ck1代表对照区药前虫口数;pt1代表处理区药后虫口数;ck2代表对照区药后虫口数;pt2代表处理区药前虫口数。表3、各处理药剂防治甘蓝小菜蛾的试验结果。从表3可以看出,20%吡氟·呋虫胺水分散粒剂随着使用剂量的增加对甘蓝小菜蛾的防治效果明显提升;在制剂亩用量为30-35克时,药后3d、7d、10d对甘蓝小菜蛾的防效均明显优于各单剂单独使用,同时药后10d防效均仍达85%以上,说明该复配药剂具有较好的持效性,在试验调查过程中未发现该复配药剂对甘蓝产生药害。四、吡氟硫磷和呋虫胺复配对水稻稻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该实施例用于防治水稻稻飞虱,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3d、7d、10d分别调查残留活虫数,调查时每小区按平行跳跃法进行,调查20点,每点2丛,摇动或拍打稻丛,统计稻丛间水面漂浮的飞虱数量,计算防治效果。防治效果计算方法如下:防治效果(%)=(1-ck1×pt1/ck2×pt2)×100其中:ck1代表对照区药前虫口数;pt1代表处理区药后虫口数;ck2代表对照区药后虫口数;pt2代表处理区药前虫口数。表4、各处理药剂防治水稻稻飞虱的试验结果。从表4可以看出,20%吡氟硫磷·呋虫胺悬浮剂随着使用剂量的增加对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效果明显提升;在制剂亩用量为30-35克时,药后3d、7d、10d对水稻稻飞虱的防效均明显优于各单剂单独使用,同时药后10d防效均仍达80%以上,说明该复配药剂具有较好的持效性,在试验调查过程中未发现该复配药剂对水稻产生药害。综上所述,本发明采用两种活性成分为吡氟硫磷和呋虫胺的复配组合物,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与现有的单一制剂相比,杀虫效果明显提高,且持效期长,对作物安全,值得在农业生产上推广应用。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