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摘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90639阅读:1769来源:国知局
玉米摘穗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玉米收获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玉米摘穗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玉米收获机主要分为果穗收获与籽粒收获两种,与果穗收获机相比,玉米籽粒收获机可大大节约农民劳动力,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还可以为收割机用户提供更高的收益。割台摘穗装置在玉米籽粒收获过程中为关键部件,对玉米籽粒收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若结构设计不合理往往会出现拉茎效果不理想,拉茎装置损坏,寿命降低。

目前用于玉米籽粒的收获机的摘穗装置采用悬臂式拉茎装置、拨禾链张紧轮距拉茎刀距离过小并且拨禾链两链条基本平行交叉较小。

对于悬臂式拉茎装置,由于拉茎辊与传动箱采用花键轴配合,加工精度要求非常高,花键轴的配合要求及制造成本也相应很高,玉米籽粒收获过程中由于拉茎装置前端悬空,拉茎辊在运转过程中受到茎秆对辊刀的冲击,长时间作业会导致整个摘穗架的变形及切刀损坏,特别是玉米籽粒含水率较高时损坏更加严重。另外,该结构的拉茎整体稳定性较差,维修成本比较高。

拨禾链张紧轮距拉茎刀距离过小,在收割过程中因距离小拨禾链的扶禾时间过短,扶禾效果较差容易推倒玉米茎秆或堵塞摘穗通道,对于行距偏差大的玉米田,此问题尤为突出。

拨禾链两链条基本平行,交叉较小,拨禾效果较差,对于高速收割,物料较多时,拨禾链的作用起不到,造成喂入端堆积物料影响收割;后端拨禾链有交叉现象,玉米茎秆在被拉下的过程中受到拨禾链的多次打击,极易容易折断,被拨禾链拨到喂入搅龙内进入机体。过多的茎秆进入滚筒会增大脱粒清选负荷造成收割性能指标超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玉米摘穗装置,能够降低割台前端堵塞频次,提高拉茎效果,保证玉米茎秆喂入的流畅性,拓宽割台的行距适应范围,提高割台及整机的收获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玉米摘穗装置,包括两条相对设置的拨禾链,所述拨禾链环绕设置在主动拨禾链轮和从动拨禾链轮上,所述拨禾链的下方分别对应设置有拉茎辊,所述拉茎辊的后端连接有传动箱,所述从动拨禾链轮的直径大于所述主动拨禾链轮的直径;两条所述拨禾链的拨齿轨迹前端交叉,后端设有间隙。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从动拨禾链轮的回转中心与所述拉茎辊的拉茎刀前端之间的距离大于200mm。

作为一种改进,两条所述拨禾链的拨齿轨迹前端的最大交叉距离大于10mm。

作为一种改进,两条所述拨禾链的拨齿轨迹对应所述拉茎辊的拉茎刀后端位置处的间距大于10mm。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拉茎辊前端转动安装在摘穗机架上,后端通过万向联轴器连接所述传动箱。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拉茎辊的导锥上套设有轴承座和轴承,所述摘穗机架上固定安装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和所述轴承座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在一起。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万向联轴器为球铰。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摘穗机架上位于所述拉茎辊的前方设有导向防护板。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传动箱的输出端处设有密封元件。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密封元件为唇形密封圈,所述唇形密封圈设于所述传动箱的箱体上。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玉米摘穗装置的从动拨禾链轮的直径大于所述主动拨禾链轮的直径;两条所述拨禾链的拨齿轨迹前端交叉,后端设有间隙,使得拨禾链前端对茎秆夹持力增大,有较好扶倒作用,减少茎秆推倒,解决拉茎端夹穗现象;茎秆在接近拉茎刀尾部时,免于拨禾链的打击,使茎秆顺利被拉茎辊拉下,减少进入脱粒滚筒茎秆的量,取得满意的收获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玉米摘穗装置,降低了割台前端堵塞频次,茎秆的拉茎效果得到显著提高,保证了玉米茎秆喂入的流畅性,拓宽了割台的行距适应范围,提高了割台及整机的收获性能。

由于所述从动拨禾链轮的回转中心与所述拉茎辊的拉茎刀前端之间的距离大于200mm,使得拨禾链的拨禾时间长,倒伏收获效果好于小间距结构,对于行距偏差的玉米收获效果尤为明显。

由于两条所述拨禾链的拨齿轨迹前端的最大交叉距离大于10mm,进一步减少了茎秆的推倒。

由于两条所述拨禾链的拨齿轨迹对应所述拉茎辊的拉茎刀后端位置处的间距大于10mm,进一步减少了进入脱粒滚筒茎秆的量。

由于所述拉茎辊前端转动安装在摘穗机架上,使得拉茎辊前端支撑在摘穗机架上,提高了作业过程中拉茎辊对茎秆的抗冲击性;由于拉茎辊后端通过万向联轴器连接所述传动箱,与传统的花键轴配合连接相比,不仅装配方便,成本降低,大大提高了可靠性。

由于所述摘穗机架上位于所述拉茎辊的前方设有导向防护板,通过导向防护板的导向作用,便于茎秆进入。

由于所述传动箱的输出端处设有密封元件,采用密封元件对传动箱进行密封防护,密封效果好,防止灰尘、杂草等进入传动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玉米摘穗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仰视图;

图中:1-拨禾链,2-主动拨禾链轮,3-从动拨禾链轮,4-拉茎辊,41-拉茎刀,42-导锥,5-摘穗机架,6-连接板,7-传动箱,71-箱体,8-导向防护板,9-唇形密封圈;

图1中的空心箭头代表茎秆喂入方向;

图1中的A代表从动拨禾链轮的回转中心与拉茎辊的拉茎刀前端之间的距离;

图1中的B代表两条拨禾链的拨齿轨迹前端的最大交叉距离;

图1中的C代表两条拨禾链的拨齿轨迹对应拉茎辊的拉茎刀后端位置处的间距;

图1中的双点划线代表两条拨禾链的拨齿轨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中,定义茎秆的喂入方向为前后方向,上游的位置为前,下游的位置为后。

如图1和图2共同所示,一种玉米摘穗装置,包括两条相对设置的拨禾链1,拨禾链1环绕设置在主动拨禾链轮2和从动拨禾链轮3上,从动拨禾链轮3设置在主动拨禾链轮2的前侧,且从动拨禾链轮3兼做张紧轮,其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赘述;拨禾链1的下方分别对应设置有拉茎辊4,拉茎辊4包括拉茎辊体、拉茎刀41和导锥42,其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赘述。

从动拨禾链轮3的直径大于主动拨禾链轮2的直径;两条拨禾链1的拨齿轨迹前端交叉,后端设有间隙,这样使得拨禾链1前端对茎秆夹持力增大,有较好扶倒作用,减少茎秆推倒,解决拉茎端夹穗现象;茎秆在接近拉茎刀41尾部时,免于拨禾链1的打击,使茎秆顺利被拉茎辊4拉下,减少进入脱粒滚筒茎秆的量,取得满意的收获效果。

优选的,从动拨禾链轮3的回转中心与拉茎辊4的拉茎刀41前端之间的距离A大于200mm,这样使得拨禾链1的拨禾时间长,倒伏收获效果好于小间距结构,对于行距偏差的玉米收获效果尤为明显。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两条拨禾链1的拨齿轨迹前端的最大交叉距离B大于10mm。进一步减少了茎秆的推倒。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两条拨禾链1的拨齿轨迹对应拉茎辊4的拉茎刀41后端位置处的间距C大于10mm。进一步减少了进入脱粒滚筒茎秆的量。

拉茎辊4前端转动安装在摘穗机架5上,这样使得拉茎辊4前端支撑在摘穗机架5上,提高了作业过程中拉茎辊4对茎秆的抗冲击性。具体的,拉茎辊4的导锥42上套设有轴承座(图中未标出)和轴承(图中未示出),摘穗机架5上固定安装有连接板6,连接板6和轴承座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在一起,紧固件优选为螺栓。

拉茎辊4后端通过万向联轴器连接传动箱7,优选的,万向联轴器为球铰(图中未示出),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万向联轴器,在此不再赘述;与传统的花键轴配合连接相比,不仅装配方便,成本降低,大大提高了可靠性。

为了便于茎秆进入,摘穗机架5上位于拉茎辊4的前方设有导向防护板8。

传动箱7的输出端处设有密封元件。采用密封元件对传动箱7进行密封防护,密封效果好,防止灰尘、杂草等进入传动箱7。优选的,密封元件为唇形密封圈9,该唇形密封圈9设于传动箱7的箱体71上。当然,密封元件也可以选用其他形式的密封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玉米摘穗装置,降低了割台前端堵塞频次,茎秆的拉茎效果得到显著提高,保证了玉米茎秆喂入的流畅性,拓宽了割台的行距适应范围,提高了割台及整机的收获性能;同时,拉茎辊前端采用支撑结构,后端采用球铰,使得摘穗装置整体可靠性和稳定性大大提高,维修费用降低,成本降低,作业效率、收获效果明显提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