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虾育苗桶吸底排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91833阅读:7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对虾育苗桶吸底排污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对虾育苗桶吸底排污装置。



背景技术:

在虾类繁育过程中,一般使用水泥池进行幼体的培育。在科学研究试验和家系选育中,经常要用到单独的桶来进行幼体培育。在幼体培育的过程中,会不断的进行微颗粒饵料的投入。在幼体培育的后期,由于饵料投入的积累,未被摄食的饵料就会沉积在育苗桶的底部。这些残饵若不及时处理,将会严重影响到育苗桶的水质,造成幼体培育的失败。

通常,处理底部残饵的方法为吸污管虹吸,即将吸污管一端伸入育苗桶底部,操作者用口将吸污管空气吸出,利用虹吸原理进行底部吸污。吸污管在吸出残饵的同时,也会将对虾幼体同时虹吸出来。一般,操作者会在出水口处接一个网捞,将吸出的残饵和幼体进行漂洗分离;或者会在吸污管的吸水口加一层网孔大于颗粒饵料但小于对虾幼体的滤网,以避免幼体被误吸出来。前者做法的弊端是在将幼体吸出及漂洗分离的过程中,极易对幼体造成损伤,而幼体本身又很脆弱;后者做法的缺点就是在虹吸过程中,吸污管吸水处会产生很大的吸力,该吸力会将幼体吸住,附着在滤网表面,不但会造成滤网的堵塞,还会造成幼体的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对虾育苗桶吸底排污装置,本实用新型的吸底排污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够方便快速的进行对虾育苗桶底排污,并且有效防止虾苗幼体被吸出去。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对虾育苗桶吸底排污装置,其包括:吸底器、吸污管、固定夹、逆止阀、开关,所述吸底器投放至对虾育苗桶的底部,所述吸底器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吸污管,所述固定夹将所述吸污管固定至所述对虾育苗桶的桶壁上,所述逆止阀和开关均设置在所述吸污管上;

所述吸底器为喇叭状结构,所述吸底器的进口处设有滤网;

所述固定夹包括:本体、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的第一夹片和第二夹片,所述第一夹片、本体、第二夹片围成一凹槽,所述对虾育苗桶的桶壁卡入所述凹槽中,所述本体的顶部端面上设有容纳所述吸污管的半圆形凹槽;

所述第一夹片和第二夹片与所述对虾育苗桶接触的端面上均设有若干凸起。

进一步包括,所述第二夹片的长度为所述第一夹片的两倍,若干所述凸起设置在所述第二夹片远离所述本体的位置处。

进一步包括,所述第一夹片、本体、第二夹片一体成型,所述凹槽的宽度不小于所述对虾育苗桶的桶壁厚度。

进一步包括,所述半圆形凹槽的表面设有若干锥形刺凸,所述锥形刺凸凸出于所述半圆形凹槽表面的高度为所述半圆形凹槽直径的二十分之一。

进一步包括,还包括弹力带,所述弹力带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本体上,所述弹力带的另一端设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挂在限位件上,所述限位件设置在所述本体上,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弹力带的固定端相对应。

进一步包括,所述逆止阀包括阀体外壳、阀体、虹吸部,所述阀体外壳为中空结构,所述阀体外壳的一端为进水口,所述阀体外壳的另一端为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出水口均与所述吸污管连接;所述阀体设置在所述阀体外壳的中空腔中,所述阀体的进水端对准所述进水口,所述阀体的出水端对准所述虹吸部的进水端,所述虹吸部的出水端对准所述出水口。

进一步包括,所述虹吸部的出水端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虹吸部的进水端 的横截面积。

进一步包括,所述阀体的出水端的横截面积不小于所述虹吸部的进水端的横截面积。

进一步包括,所述阀体的出水端与所述虹吸部的进水端之间的间隙为10-15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在进行对虾育苗桶底部吸污时,只需将吸底器和部分吸污管伸入到育苗桶底部,将固定夹固定在桶壁上,按压逆止阀,即可将底部残饵虹吸出桶外,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2.本实用新型的吸底器呈喇叭状开口,且吸底器的开口被滤网覆盖,滤网的孔径大于残饵粒径且小于对虾幼体,喇叭状的开口可减小虹吸时进水处的吸力,使得幼体不会被吸附在滤网之上,防止了吸力对幼体的损伤。

3.本实用新型采用固定夹将该装置固定在桶壁上,可使操作者腾出双手,来进行精准的局部吸污操作,并且固定夹的结构专门针对吸污管和桶壁设计,只夹在桶壁上,然后将吸污管架在固定夹上即可,使用方便,且支撑力好。

4.本实用新型采用与喇叭状结构的吸底器配合的逆止阀,省去了操作者用口吸的繁琐,出水口处开关的应用,可使虹吸过程随时停止,在需要继续吸污时,打开开关即可继续吸污。

5.本实用新型的逆止阀是专用逆止阀,其能够适应对虾育苗桶使用,在逆止阀内部还设有虹吸部,虹吸部能够保证污水持续排出,但是水流速度又不至于过快,与吸底部的结构配合使用,确保了整个装置在正常排水状态下,吸力较小,有效防止吸力过大对幼体损伤。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固定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右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逆止阀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吸底器,2-吸污管,3-固定夹,4-逆止阀,5-开关,6-对虾育苗桶,101-滤网,301-本体,302-第一夹片,303-第二夹片,304-凹槽,305-凸起,306-弹力带,307-限位环,308-限位件,309-半圆形凹槽,310-锥形刺凸,401-阀体外壳,402-阀体,403-虹吸部,404-进水口,405-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参照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对虾育苗桶吸底排污装置,其结构包括:吸底器1、吸污管2、固定夹3、逆止阀4、开关5。其中,吸底器1投放至对虾育苗桶6的底部,吸底器1的出水口连接吸污管2,固定夹3将吸污管2固定至对虾育苗桶6的桶壁上,逆止阀4和开关5均设置在吸污管2上。

在本实施例中,吸底器1为喇叭状结构,并且在吸底器1的进口处设有滤网101,滤网101的孔径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滤网101的孔径大于残饵粒径, 小于对虾幼体。

吸底器1呈喇叭状开口,且吸底器1的开口被滤网101覆盖,滤网101的孔径大于残饵粒径且小于对虾幼体,喇叭状的开口可减小虹吸时进水处的吸力,使得幼体不会被吸附在滤网之上,防止了吸力对幼体的损伤。

如图2所示,固定夹3的结构是:本体301、设置在本体301上的第一夹片302和第二夹片303,本体301、第一夹片302、第二夹片303一体成型,采用塑料材料,第一夹片302、本体301、第二夹片303围成一凹槽304,对虾育苗桶6的桶壁卡入凹槽304中,凹槽304的宽度不小于对虾育苗桶6的桶壁厚度。上述第一夹片302和第二夹片303有一定的弹性,当对虾育苗桶6桶壁较厚时,它们二者之间的距离可以被对虾育苗桶6桶壁撑开,不影响使用。

第二夹片303的长度为第一夹片302的两倍,在第一夹片302和第二夹片303与对虾育苗桶6接触的端面上均设有若干凸起305,在第二夹片303上,凸起305设置在第二夹片303远离本体301的位置处。

上述凸起305增大了第一夹片302和第二夹片303与对虾育苗桶6之间的摩擦,尤其是沿着对虾育苗桶6轴向上的摩擦,使固定夹3能够较为牢固的架设在桶壁上。

如图3所示,在本体301的顶部端面上设有容纳吸污管2的半圆形凹槽309,半圆形凹槽309的方向与吸污管2的走线方向相适应;在半圆形凹槽309的表面设有若干锥形刺凸310,锥形刺凸310凸出于半圆形凹槽309表面的高度为半圆形凹槽309直径的二十分之一。

上述刺凸结构的设计,使得固定夹3对吸污管2的压力减小,并且减小吸污管2在半圆形凹槽309中移动。

并且,为了加强吸污管2在固定夹3中的固定性能,防止吸污管2在重力作用下掉下来,还设置了弹力带306,弹力带306的一端固定于本体301上,弹力带306的另一端设有限位环307,限位环307挂在限位件308上,限位件308设置在本体301上,限位件308与弹力带306的固定端相对应。

采用固定夹3将该装置固定在桶壁上,可使操作者腾出双手,来进行精准的局部吸污操作,并且固定夹的结构专门针对吸污管和桶壁设计,只夹在桶壁上,然后将吸污管架在固定夹上即可,使用方便,且支撑力好。

如图4所示,逆止阀4包括阀体外壳401、阀体402、虹吸部403,阀体外壳401为中空结构,阀体外壳401的一端为进水口404,阀体外壳401的另一端为出水口405,进水口404与出水口405均与吸污管2连接。

阀体402设置在阀体外壳401的中空腔中,阀体402的进水端对准进水口404,阀体402的出水端对准虹吸部403的进水端,虹吸部403的出水端对准出水口405。

并且,虹吸部403的出水端的横截面积小于虹吸部403的进水端的横截面积。阀体402的出水端的横截面积不小于虹吸部403的进水端的横截面积。阀体402的出水端与虹吸部403的进水端之间的间隙为10-15mm。

虹吸部403能够保证污水持续排出,但是水流速度又不至于过快,与吸底部的结构配合使用,确保了整个装置在正常排水状态下,吸力较小,有效防止吸力过大对幼体损伤。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进行育苗桶吸底时,将喇叭状的吸底器1伸入至桶底部,将固定夹3固定在桶壁上,按压逆止阀4上的气室,可将该装置内的空气排出,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从喇叭状的吸底器1处进入装置,在开关5处排出。将适宜孔径的滤网101覆盖在喇叭状的吸底器1上,在吸污的同时,水的吸力也不会太大,防止了吸力对幼体的损伤。在完成一个桶的吸底工作之后,操作者只需将开关5关闭,将该装置转移至下一个育苗桶,打开开关5,即可继续进行吸底工作。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 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