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料装置及蚯蚓养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63665发布日期:2018-06-12 18:41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加料装置及蚯蚓养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蚯蚓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加料装置及蚯蚓养殖装置。



背景技术:

蚯蚓是一种常见的陆生环节动物,生活在土壤中,昼伏夜出,以畜禽粪便和有机废物垃圾为食连同泥土一同吞入,也摄食植物的茎叶等碎片,对改良土壤、改土造肥、处理垃圾、净化城市和改善卫生均有重大作用。同时,蚯蚓粪是优质的绿色有机肥,特别有利于花卉、草坪、蔬菜等植物的生长,用蚯蚓粪配制的各种专用肥在国内外市场上都非常畅销,因此发展蚯蚓养殖业有着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我国现有的蚯蚓养殖大多数采用大田养殖,通常是人工添加蚯蚓饲料,加料量不精确,劳动量较大,从而也导致了蚯蚓养殖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料装置,以解决现有的人工加料方式存在的加料量不精确且劳动量较大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蚯蚓养殖装置,以解决现有的蚯蚓养殖装置存在的养殖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料装置,包括储料池、第一出料管、输料泵和第二出料管;所述储料池的顶板设置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设置有过滤装置,用于过滤饲料;所述储料池的底板位于地面以下,且所述储料池的底板的板面与地面之间呈倾角设置,所述储料池的底板设置有出料口;所述第一出料管的一端与所述出料口连通,所述出料管的另一端与所述输料泵的进口连通,所述输料泵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出料管的一端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倾角的角度为10~30°。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装置为过滤网或格栅板。

进一步的,所述格栅板的相邻两个栅条之间的距离为1~3cm。

进一步的,所述储料池的底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地面平行。

进一步的,还包括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用于对所述储料池中的饲料进行搅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料管设置有阀门。

基于上述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蚯蚓养殖装置,包括蚯蚓养殖盒和所述的加料装置,所述加料装置用于向所述蚯蚓养殖盒中添加饲料。

进一步的,所述蚯蚓养殖盒包括盒体和支撑部;

所述盒体包括盒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两个第三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相对设置,两个所述第三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盒底板与所述第三侧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侧板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二侧板设置有与所述凹槽相配合的凸起;

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第三侧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当多个所述蚯蚓养殖盒叠放时,相邻两个所述蚯蚓养殖盒中,位于上方的蚯蚓养殖盒的支撑部能够架设于位于下方的蚯蚓养殖盒的第三侧板上,以使所述位于上方的蚯蚓养殖盒的盒底板的下表面与所述位于下方的蚯蚓养殖盒的开口端的端面之间间隙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侧板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三侧板的高度,所述第二侧板设置有加料口,所述加料口靠近所述第二侧板的上边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料装置,包括储料池、第一出料管、输料泵和第二出料管;所述储料池的上表面设置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设置有过滤装置,用于过滤饲料;所述储料池的下表面位于地面以下,且所述储料池的下表面与地面之间呈倾角设置,所述储料池的下表面设置有出料口;所述第一出料管的一端与所述出料口连通,所述出料管的另一端与所述输料泵的进口连通,所述输料泵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出料管的一端连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料装置,能够向蚯蚓养殖盒中进行准确快速加料,降低了养殖人员的劳动强度。在使用时,将饲料倒入储料池中,由于进料口设置有过滤装置,能够对饲料进行过滤,将塑料袋等杂质过滤掉,保证了饲料的安全,同时也保证了输料泵的正常运行以及第一出料管和第二出料管的畅通。由于储料池的底板的板面与地面之间呈倾角设置,饲料能够在重力作用下流向出料口,在输料泵的作用下,饲料依次经过第一出料管和第二出料管,进入蚯蚓养殖盒中,从而完成饲料的添加过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蚯蚓养殖装置,包括蚯蚓养殖盒和所述的加料装置,所述加料装置用于向所述蚯蚓养殖盒中添加饲料。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蚯蚓养殖装置,由于使用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料装置,能够向蚯蚓养殖盒中进行准确快速加料,降低了养殖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养殖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加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加料装置的一种变形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加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蚯蚓养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1-储料池;102-第一出料管;103-输料泵;104-第二出料管;105-格栅板;106-阀门;107-搅拌装置;108-支管;201-第一侧板;202-第二侧板;203-第三侧板;204-盒底板;205-支撑部;206-加料口;207-限位槽;208-凸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加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加料装置的一种变形例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料装置,包括储料池101、第一出料管102、输料泵103和第二出料管104;储料池101的顶板设置有进料口,进料口设置有过滤装置,用于过滤饲料;储料池101的底板位于地面以下,且储料池101的底板的板面与地面之间呈倾角设置,储料池101的底板设置有出料口,本实施例中,可以在地面上挖坑,将储料池101置于坑内,以使储料池101的底板位于地面以下,为了让饲料在重力作用下流向出料口,出料口设置在远离地面的位置,也就是说,出料口的端面与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储料池101的底板的另一侧与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第一出料管102的一端与出料口连通,出料管的另一端与输料泵103的进口连通,输料泵103的出口与第二出料管104的一端连通。

本实施例提供的加料装置,能够向蚯蚓养殖盒中进行准确快速加料,降低了养殖人员的劳动强度。在使用时,将饲料倒入储料池101中,由于进料口设置有过滤装置,能够对饲料进行过滤,将塑料袋等杂质过滤掉,保证了饲料的安全,同时也保证了输料泵103的正常运行以及第一出料管102和第二出料管104的畅通。由于储料池101的底板的板面与地面之间呈倾角设置,饲料能够在重力作用下流向出料口,在输料泵103的作用下,饲料依次经过第一出料管102和第二出料管104,进入蚯蚓养殖盒中,从而完成饲料的添加过程。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倾角α的角度为10~30°。

倾角α的角度过小,会导致饲料流动速度慢,如果断料,则会对输料泵103造成损坏,而且会导致加料效率降低。

倾角α的角度过大,会导致饲料流动速度过快,同时,也可能对储料池101的内部空间造成压缩,出料量减小。

作为优选,倾角的角度为15°。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过滤装置为过滤网或格栅板105。

通过设置过滤网或格栅板105,能够对饲料进行过滤,将饲料中的塑料袋、塑料管等杂质过滤掉,既保证了饲料的安全,同时也保证了输料泵103的正常运行以及第一出料管102和第二出料管104的畅通。

该可选方案中,格栅板105的相邻两个栅条之间的距离为1~3cm。

格栅板105的相邻两个栅条之间的距离过大,会导致过滤效果较差,不能有效地拦截杂质。

格栅板105的相邻两个栅条之间的距离过小,饲料的通过进料口的速率较慢,容易造成饲料堆积在顶板上,造成浪费。

作为优选,格栅板105的相邻两个栅条之间的距离为2cm。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储料池101的顶板的板面与地面平行。

作为优选,储料池101的顶板的上表面与地面重合,这样的方式便于车辆或人员顺利通行。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第一出料管102设置有阀门106。

通过在第一出料管102设置阀门106,这样的方式便于控制饲料的出料与停料,便于加料操作及输料泵103的检修。

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设置变速器,变速器与输料泵103连接,用于调节输料泵103的流量,控制加料速度。

本实施例的另一可选方案中,第二出料管104的另一端设置有多个支管108,这样的方式能够将饲料均匀地添加到蚯蚓养殖盒中。

实施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加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3所示,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加料装置,本实施例的加料装置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的改进,除此之外的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也属于该实施例,在此不再重复描述。相同的零部件使用与实施例一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此参照对实施例一的描述。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搅拌装置107,搅拌装置107用于对储料池101中的饲料进行搅拌。

通过设置搅拌装置107,能够有效地对储料池101中的饲料进行搅拌,形成质地更加均匀的饲料,从而更加有利于蚯蚓生长,提高了蚯蚓养殖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搅拌装置107可以采用目前常见的电动搅拌器。

实施例三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蚯蚓养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蚯蚓养殖装置,包括蚯蚓养殖盒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加料装置,加料装置用于向蚯蚓养殖盒中添加饲料。

本实施例提供的蚯蚓养殖装置,由于使用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加料装置,能够向蚯蚓养殖盒中进行准确快速加料,降低了养殖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养殖效率。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蚯蚓养殖盒包括盒体和支撑部205;盒体包括盒底板204、第一侧板201、第二侧板202和两个第三侧板203,第一侧板201与第二侧板202相对设置,两个第三侧板203相对设置,底板与第三侧板203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盒底板204设置有卡槽,卡槽可以为燕尾槽,第一侧板201与第二侧板202均设置有与卡槽相配合的凸条208,凸条208能够沿卡槽的长度方向移动。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卡槽的长度方向与盒底板204的短边侧平行,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得第二侧板202沿平行于盒底板204的方向移动,从而便于通过抽拉的方式将第二侧板202与盒底板204可拆卸连接。

该可选方案中,盒底板204与第三侧板203固定连接,盒底板204的上表面与第三侧板203的下表面相接触。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第二侧板202的高度大于第三侧板203的高度,第二侧板202设置有加料口206,加料口206靠近第二侧板202的上边缘。

支撑部205与第三侧板20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当多个蚯蚓养殖盒叠放时,相邻两个蚯蚓养殖盒中,位于上方的蚯蚓养殖盒的支撑部205能够架设于位于下方的蚯蚓养殖盒的第三侧板203上,以使位于上方的蚯蚓养殖盒的底板的下表面与位于下方的蚯蚓养殖盒的开口端的端面之间间隙设置。

该可选方案中,支撑部205呈方柱状,支撑部205与底板和两个第三侧板203固定连接,这样的方式能够进一步增强盒体的承重能力,延长蚯蚓养殖盒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支撑部205为两个,两个支撑部205沿底板的长边侧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第三侧板203的上表面设置有与支撑部205相配合的限位槽207。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参见图4所示,限位槽207的长度方向与第三侧板203的长度方向垂直,这样的方式不会妨碍盒底板204向下翻转,而且能够减少支撑部205所用的材料,有利于节约成本。

作为优选,限位槽207的宽度与支撑部205的宽度相适应,当多个蚯蚓养殖盒叠放时,相邻两个蚯蚓养殖盒中,位于上方的蚯蚓养殖盒的支撑部205能够限位于位于下方的蚯蚓养殖盒的限位槽207中,这样的方式能够增加蚯蚓养殖装置的整体结构稳定性。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第二侧板202的高度大于第三侧板203的高度,第二侧板202设置有加料口206,加料口206靠近第二侧板202的上边缘。

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二侧板202设置加料口206,便于将第二出料管104插入加料口206中,无需人工手扶,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养殖效率。此外,加料口206靠近第二侧板202的上边缘,这样的方式不会影响盒体的深度,即不会影响基料和饵料的铺设厚度,保证蚯蚓正常生长。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蚯蚓养殖装置,包括蚯蚓养殖盒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加料装置,加料装置用于向蚯蚓养殖盒中添加饲料。

本实施例提供的蚯蚓养殖装置,由于使用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加料装置,能够向蚯蚓养殖盒中进行准确、快速且均匀地加料,降低了养殖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养殖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料装置,能够向蚯蚓养殖盒中进行准确快速加料,降低了养殖人员的劳动强度。在使用时,将饲料倒入储料池101中,由于进料口设置有过滤装置,能够对饲料进行过滤,将塑料袋等杂质过滤掉,保证了饲料的安全,同时也保证了输料泵103的正常运行以及第一出料管102和第二出料管104的畅通。由于储料池101的底板的板面与地面之间呈倾角设置,饲料能够在重力作用下流向出料口,在输料泵103的作用下,饲料依次经过第一出料管102和第二出料管104,进入蚯蚓养殖盒中,从而完成饲料的添加过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蚯蚓养殖装置,由于使用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料装置,能够向蚯蚓养殖盒中进行准确快速加料,降低了养殖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养殖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