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玉米套种秋黄豆无公害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074546发布日期:2020-03-10 09:33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果蔬种植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玉米套种秋黄豆无公害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现如今,像环保、绿色、节能等这样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个节约型社会理念的推动下,地球上的任何自然资源都应该被合理整合和充分利用,玉米套种秋黄豆无公害栽培方法正是对土地资源合理化利用的实践,不仅充分利用了田间剩余空间及土地资源,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单位土地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益,所以绿色、无公害资源的充分利用将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种植人员应该在实际的农业生产工作中,加强对玉米套种秋黄豆无公害栽培方法的应用,为更好地推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但是现有的玉米套种秋黄豆无公害栽培方法不科学,导致农作物收益较低,土地利用率较低,粮食产量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玉米套种秋黄豆无公害栽培方法,它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单位土地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益,绿色、环保、无公害。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玉米套种秋黄豆无公害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选择阳光充足、灌溉便利、通风性好的土壤,先深翻土壤20-25cm后暴晒,然后深耕做畦,每亩地深施有机肥,所述有机肥包括鸭粪肥15m3、鸡粪肥5-7m3和猪粪肥8m3;每亩地还要施化肥,所述化肥包括钙镁磷肥和磷酸二铵各165kg、硫酸钾和硝酸钾各80kg,上述化肥分两次施入,第一次随有机肥深施地下,第二次撒施地面,浅翻入土,以使肥料均匀分布于土层,选择合适土地,用适当的肥料整地,有利于黄瓜的高产;

s2、品种选择:秋黄豆品种选择生长周期短、抗逆性强、矮杆型且受市场消费者青睐的优良黄豆品种,玉米品种选择叶片上冲、株型紧凑、生育期短、抗逆性强、产量高且适合当地气候的种植的杂交品种;

s3、覆膜:垄距1.2m,垄宽65cm,垄沟宽25cm,垄高15cm,垄起好后覆膜;

s4、播种:玉米种子在前期播种时,单行播种玉米种子,保证玉米套种秋黄豆时种苗间的生长不相互影响,玉米的行距在90cm左右,从而使植物能接受更好的光合作用,保证后续秋黄豆的套种工作能够顺利进行;6月中旬-7月中旬套种秋黄豆时,将选好的黄豆种子提前暴晒半天,以提高发芽率,播种时沿着垄向每垄点穴播种2行秋黄豆,穴距20cm左右,每穴播种3-4粒种子,小行距30cm左右,大行距60cm左右;

s5、田间管理:

(a)玉米施肥、追肥:施肥,施用玉米复合肥,每株施肥20-35g,浇适量的水;追肥,在玉米长至高度为1.2-1.5m时追肥,施用肥玉米复合肥,每株施肥10-15g,并适当浇水;

(b)秋黄豆施肥、追肥:施肥,施用复合肥,每株15-25g,浇适量的水;追肥,在黄豆发黄时追肥,施用复合肥,每株施肥5-10g,并适当浇水;

s6、病虫害防治:

(a)玉米病虫害防治:玉米大斑病选择浓度为50%的退菌特800-1000倍或浓度为50%的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液,每亩施60kg左右,时隔7-9d喷施1次,持续防治3次:玉米小斑病选用浓度为90%的代森锰锌800倍液,每亩喷施量为60kg,时隔7-9d喷施1次,持续防治3次;玉米螟与蚜虫选用浓度为1.5%的辛硫磷颗粒剂,使用“三指一撮”法,依照每亩2kg进行播撒;

(b)秋黄豆病虫害防治:在秋黄豆出苗后到开花前期,为了有效预防虫害,对幼苗喷洒菊酯类农药1-2次;在秋黄豆初荚期,喷洒三唑酮药物防治锈病;除此之外不要再使用任何农药,以此来保证玉米套种秋黄豆的基本无公害栽培;

s7、收获:

(a)玉米收获:在秋黄豆种植7d左右进行收获;

(b)秋黄豆收获:在10月中旬-11月中旬进行收获;

进一步的,所述秋黄豆整体播种时间满30d左右时,种植人员对田间进行一次全方位的人工除草。

进一步的,所述s7中,玉米收获15d后,进行玉米秸秆砍除;如果过早收割玉米秸秆,就会造成土壤水分流失,从而使土壤板结,不利于秋黄豆出苗和生长,相反,如果将玉米秸秆砍除工作延后,就会影响光照,从而使黄豆苗的光合作用不充分。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本发明不仅符合农作物互利共生的原则,还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益,玉米与大豆在植株高度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将这两种作物采用套种方法,不但可以对自然光能进行充分利用,而且还能减少复种情况,从而能够直接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玉米和秋黄豆采用套种的方式,可以预防大规模虫害和有效抑制杂草生长,为培育出无公害农作物提供良好的条件,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农作物在无公害环境中生长,除此以外,还可以减轻杂草对土地本身的伤害,因此保证了土层的肥沃、疏松,对接下来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具有直接影响,由于玉米是须根系植物,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对氮肥的需求量比较大,而黄豆是直根系植物,根可以下扎到土壤深处,吸收深层土壤养分,同时黄豆的根系有根瘤菌,有固定空气中氮元素的作用,从而能够提高土地肥力以及改良土壤情况,因此,玉米与秋黄豆采用套种的方式可以建立起二者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不仅提高了土壤养分的利用率,还能最大化挖掘土地的增产潜力,对提高玉米产量和土地利用率有着积极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一种玉米套种秋黄豆无公害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选择阳光充足、灌溉便利、通风性好的土壤,先深翻土壤20-25cm后暴晒,然后深耕做畦,每亩地深施有机肥,所述有机肥包括鸭粪肥15m3、鸡粪肥5-7m3和猪粪肥8m3;每亩地还要施化肥,所述化肥包括钙镁磷肥和磷酸二铵各165kg、硫酸钾和硝酸钾各80kg,上述化肥分两次施入,第一次随有机肥深施地下,第二次撒施地面,浅翻入土,以使肥料均匀分布于土层,选择合适土地,用适当的肥料整地,有利于黄瓜的高产;

s2、品种选择:秋黄豆品种选择生长周期短、抗逆性强、矮杆型且受市场消费者青睐的优良黄豆品种,玉米品种选择叶片上冲、株型紧凑、生育期短、抗逆性强、产量高且适合当地气候的种植的杂交品种;

s3、覆膜:垄距1.2m,垄宽65cm,垄沟宽25cm,垄高15cm,垄起好后覆膜;

s4、播种:玉米种子在前期播种时,单行播种玉米种子,保证玉米套种秋黄豆时种苗间的生长不相互影响,玉米的行距在90cm左右,从而使植物能接受更好的光合作用,保证后续秋黄豆的套种工作能够顺利进行;6月中旬-7月中旬套种秋黄豆时,将选好的黄豆种子提前暴晒半天,以提高发芽率,播种时沿着垄向每垄点穴播种2行秋黄豆,穴距20cm左右,每穴播种3-4粒种子,小行距30cm左右,大行距60cm左右;

s5、田间管理:

(a)玉米施肥、追肥:施肥,施用玉米复合肥,每株施肥20-35g,浇适量的水;追肥,在玉米长至高度为1.2-1.5m时追肥,施用肥玉米复合肥,每株施肥10-15g,并适当浇水;

(b)秋黄豆施肥、追肥:施肥,施用复合肥,每株15-25g,浇适量的水;追肥,在黄豆发黄时追肥,施用复合肥,每株施肥5-10g,并适当浇水;

s6、病虫害防治:

(a)玉米病虫害防治:玉米大斑病选择浓度为50%的退菌特800-1000倍或浓度为50%的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液,每亩施60kg左右,时隔7-9d喷施1次,持续防治3次;玉米小斑病选用浓度为90%的代森锰锌800倍液,每亩喷施量为60kg,时隔7-9d喷施1次,持续防治3次;玉米螟与蚜虫选用浓度为1.5%的辛硫磷颗粒剂,使用“三指一撮”法,依照每亩2kg进行播撒;

(b)秋黄豆病虫害防治:在秋黄豆出苗后到开花前期,为了有效预防虫害,对幼苗喷洒菊酯类农药1-2次;在秋黄豆初荚期,喷洒三唑酮药物防治锈病;除此之外不要再使用任何农药,以此来保证玉米套种秋黄豆的基本无公害栽培:

s7、收获:

(a)玉米收获:在秋黄豆种植7d左右进行收获;

(b)秋黄豆收获:在10月中旬-11月中旬进行收获;

进一步的,秋黄豆整体播种时间满30d左右时,种植人员对田间进行一次全方位的人工除草。

进一步的,在s7中,玉米收获15d后,进行玉米秸秆砍除;如果过早收割玉米秸秆,就会造成土壤水分流失,从而使土壤板结,不利于秋黄豆出苗和生长,相反,如果将玉米秸秆砍除工作延后,就会影响光照,从而使黄豆苗的光合作用不充分。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