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祛火清香味特色药膳调味品及其制造工艺的制作方法
21世纪人类的公害——化肥、农药残毒的广泛存在,空气、地下水污染……象一张很大的网,包围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大环境,人们怕它,而又离不开它。
为解决“残毒”污染问题,政府在不断地强化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加强监管治理力度,但饮食不能回归自然,犹为百姓所忧虑。现代都市“亚健康”人群逐年在增多,而且是以“有火”之人居多,“老年病”也在悄悄地年轻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一日三餐的饭菜,油腻的多,缺少清淡、清香味的饮食调解,于是,急待有清香味的饭菜与调味品的问世。
本品与民间的气味俱浓、热性中药为主料的传统调味品不同,它是以清香味淡为特色,具有清热养阴,清肝利胆,清肺火、肝火和胃火,调脾润肠,养心健脑、养颜乌发等多种功效。
本品采用“且以驱邪、且以养正”的40余种优质中草药配伍而成,加工成粉剂或水剂,经科学灭菌而为食用。它包括技术方案(中药组份)实施例1纯清香型主味薄荷、荷叶、淡竹叶、桑叶、大青叶(总组份为7~12份)。
其余药味芦根、白鲜皮、北沙参、马齿苋、蒲公英、车前、茯苓、陈皮、地骨皮、玄参、黄精、南瓜子、乌梅、山楂、葛根、葛花、何首乌、党参、甘草、白术、黄芪、五加皮、当归、白芍、麦冬、百合、龙眼肉、菟丝子、枸杞子、五味子、桑椹子、高良姜、丁香、桂枝、肉桂、小茴香等(总组份为30~50份)。
实施例2清香香辣型主味肉桂、当归、南瓜子、小茴香、荷叶、淡竹叶(总组份为8~15份)。
其余药味薄荷、大青叶、桑叶、地骨皮、玄参、芦根、白鲜皮、北沙参、马齿苋、蒲公英、车前、茯苓、陈皮、黄精、乌梅、山楂、葛根、葛花、何首乌、党参、甘草、白术、黄芪、五加皮、白芍、麦冬、百合、龙眼肉、菟丝子、枸杞子、五味子、桑椹子、高良姜、丁香、桂枝等(总组份为30~50份)。
辅料辣椒粉适量。
实施例3清香甘味型主味当归、龙眼肉、黄精、桑椹子、薄荷、甘草、大青叶、桑叶(总组份为6~15份)。
其余药味荷叶、淡竹叶、芦根、地骨皮、玄参、白鲜皮、北沙参、马齿苋、蒲公英、车前、茯苓、陈皮、南瓜子、乌梅、山楂、葛根、葛花、何首乌、党参、白术、黄芪、五加皮、白芍、麦冬、百合、菟丝子、枸杞子、五味子、高良姜、丁香、桂枝、肉桂、小茴香等(总组份为30~60份)。
实施例4清香酸味型主味乌梅、五味子、山楂、荷叶、淡竹叶、大青叶(总组份为5~12份)。
其余药味桑叶、地骨皮、玄参、芦根、白鲜皮、北沙参、马齿苋、蒲公英、车前、茯苓、陈皮、黄精、南瓜子、葛根、葛花、何首乌、党参、甘草、白术、黄芪、五加皮、当归、白芍、麦冬、百合、龙眼肉、菟丝子、枸杞子、桑椹子、高良姜、丁香、桂枝、肉桂、小茴香等(总组份为30~65份)。
一、本品技术特征本品独特的技术配方,使用后不仅可以清热养阴,而且微量消解菜肴之中化肥、农药残毒的含量,还菜肴一个本来的香味,即回归菜肴的原汁原味。
使用本品做菜,降解油腻,色鲜味美、口感好,可谓色香味俱全。
本品营养丰富,它含有多种人体所必需的无机元素和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如VA、B1、B2、B12、VC、VE等)、甘露糖、卵磷脂、胡萝卜及钙、铁、锌、磷等微量元素等,趋向绿色食品,有益健康。
二、消解“残毒”的原理化肥、农药及食品添加剂的残毒分子(以下简称“残毒”)通常是以直接摄入或间接附着的形式,存在于蔬菜、瓜果、米面和肉、蛋、禽、虾之中,往往浸渗得相当牢固而融为一体;况且不同食物所含“残毒”的种类、含量的差异,也相当复杂。人们看不见,摸不着,却可以感觉到它们实实在在的存在着,而且在无情地侵蚀着人们的健康。现在城市人口中,面色明润的少,气色灰黯的却大有人在。难怪老年人常叹息“现在生活好了,可菜没菜味儿,肉没肉味儿!”原来是“残毒”的存在,夺走了食物和菜肴的香味儿。
对比,在不加药膳调味品的烹炒过程中,“残毒”分子,即使在高温烹炒中也难以分解,更不易被释放出来,大部分滞留于菜肴内而被食用。人们吃在嘴里,往往觉得菜没味儿、肉没味儿。总之,不能小瞧一日三餐小小调味品,它和您的健康息息相关。
使用清香味儿药膳调味品,消解“残毒”包括两个过程(一)烹制过程中,“残毒”分子的高温释放使用清香味儿药膳调味品,它是以“磨饮”的形式,存在于菜肴与羹汤之中。按中医理论“是取它的气达味和”,也就是便于充分发挥药膳调味作用。
在烹制过程中,本品快捷散入菜肴之中,从各个方面对菜肴形成“包围”之势,由表及里,使菜肴发生着气和味的变化;随着烹制过程热能的增加,药膳调味品的某些微观成份,与部分“残毒”分子之间产生特异性结合,使“残毒”分子的立体结构发生变化,使“残毒”分子加剧释放出来。如果食物中“残毒”的含量有所降解,那么,食物本来的香味就会被还原出来,一尝一看便知。本品不含任何化学添加剂。
(二)体内二次消解“残毒”的祛邪扶正清香味药膳调味品,可以滋阴降火、清肝利胆、调和脾胃,养心健脑、养颜乌发等多种祛邪养正的功效。
试分析部分“残毒”分子,随着食物的摄入进入人体,它在体内二次被消解的过程相当复杂。只能做探讨性摸拟说明如下中草药特有的功效——“祛邪”与“扶正”同时进行,清热解毒,变有毒为无毒,一旦“残毒分子”进入体内,又开始下一个“消解”过程——以汗或两便的形式排出体外,即本品可增强机体的吸收及代泄功能。
所以本品使用安全,归结到中医理论,就是药食同源,同气相求,长期使用,可以全面调理人体气血平衡、阴阳平衡,提高人体免疫调节能力,适用于广大人群,老幼皆宜。
三
图1、图2是祛火清香味特色药膳调味品制造工艺流程图。
四、使用方法及用途家庭做菜时,一般用量为常规调味品花椒面儿的2倍量,不经油炸。待豆油在铁勺内煎好后,将所做的鱼、肉或蔬菜先放入炒少许时,后放本调味品,其它烹炒过程,如常规方法操作。
本品可广泛用于家庭、宾馆及餐饮业。适用于各式菜肴、火锅,多种烹制方法及包子、饺子等主食的调味。
禁忌妇女围产期30天禁用;贮存防潮湿与高温;有效期三年(保存得当)。
写在后面(技术论证材料)1、用中草药做成调味品有益健康的想法,由来已久。为了考虑能如何消解食物中“残毒”含量,发明人潜心研究了十几年,做过多种尝试,因为必须考虑味好、营养好,人们才会接受它;配方九个→六个→三个→最后筛选出一个,研制而成祛火清香味特色药膳调味品。
2、按中医理论分析,可以消减;实践上看,只有微量消解化肥、农药残毒,菜肴本身的原汁原味才能还原出来,且体内尚可二次消解。为了给本品一个使人信服的“可行性检测报告”,发明人曾多方奔走,请教有关专家,上网查询,但目前国内,对比检测的“指标及标准”尚未规范,还有待以后日趋完善,再作定夺。
权利要求
1.一种食用调味品,其特征是独特的技术配方,使它与使用久远的气味俱浓、热性中药为主料的传统调味品不同;它是以清香味淡为特色,具有清热养阴等多种功效,采用“且以驱邪,且以养正”的40余种中草药(即自然草)配伍而成(不含任何化学添加剂),它包括荷叶、淡竹叶、大青叶、桑叶、芦根、白鲜皮、北沙参、马齿苋、蒲公英、车前、茯苓、陈皮、薄荷、黄精、南瓜子、地骨皮、玄参、乌梅、山楂、葛根、葛花、何首乌、党参、甘草、白术、黄芪、五加皮、当归、白芍、麦冬、百合、龙眼肉、菟丝子、枸杞子、五味子、桑椹子、高良姜、丁香、桂枝、肉桂、小茴香等(其组分为0.5~7份)。
2.根据权利1、所述的调味品,其特征是,既可以降解油腻,调出菜肴色泽鲜亮、味美口感好,又可以祛火(包括无名火)、养阴。
3.根据权利1、所述的调味品,其特征是,既可微量消解菜肴之中化肥、农药残毒的含量,还食物一个本来的原汁原味儿,使食物趋向绿色菜肴。
4.根据权利1、所述的调味品,其特征是,调节其配比组分,可以做成不同口味,如纯清香型、清香香辣型、清香甘味型、清香酸味型等。
5.根据权利1、所述的调味品,其特征是,制作工艺简单,可加工成粉沫状或液体两种剂型,而且加入其它辅料,可制成不同口味的特色料酒、特种酱油、特种酱、特色火锅料里等。
6.根据权利1、所述的调味品,其特征是,本品营养丰富,可以在一日三餐中补充人体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素,长期使用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用祛火的调味品来促进健康,将是中国调味品一大进步。第二主权项制造工艺保护要求。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药膳调味品的技术配方。本品与气味俱浓、热性中药为主料的传统调味品不同,它是以清香味淡为特色,具有清热养阴、清肝利胆、调和脾胃、养心健脑、养颜乌发等多种功效,采用“且以驱邪、且以养正”的40余种中草药配伍而成,其主要成分为荷叶、淡竹叶、大青叶、桑叶、地骨皮、马齿苋、蒲公英、车前、茯苓、薄荷、葛根、乌梅、麦冬、百合、枸杞子、当归、党参、何首乌、肉桂、甘草等。它独特的优点在于,不仅可以降解油腻,调出菜肴色泽鲜亮、味美口感好;且可微量消解菜肴之中化肥农药残毒的含量,还食物一个本来的原汁原味。本品营养丰富,可以做成不同口味。长期使用,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用祛火的调味品增进健康,将是中国调味品的一大进步。
文档编号A23L1/221GK1586288SQ200410080238
公开日2005年3月2日 申请日期2004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04年9月28日
发明者杨学君, 王江丹 申请人:杨学君, 王江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