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工黄茶加工方法

文档序号:515975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工黄茶加工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属于茶叶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手工黄茶的制作方法。一种手工黄茶的制作方法,所述制作方法包括茶鲜叶采摘、鲜叶清洗、晒青、初炒、做形、摊凉、初烘、一次闷黄、复烘、二次闷黄、拣剔、复火提香。本发明所述一种手工黄茶的加工方法,是霍山黄茶的特有的加工方法,鲜叶进行清洗除尘保持清洁,初烘后回潮机闷黄,堆放厚度10cm左右,初烘后进行堆放闷黄,复烘后进行再闷黄,主要是使内含物进一步转换,达到黄茶独特的香气滋味。采用本发明方法加工的霍山黄茶,具有形似雀舌,色泽微黄,清香持久,滋味醇厚回味甘甜,汤色黄亮清澈,经久耐泡,在常温下密封可保存2年。
【专利说明】一种手工黄茶加工方法【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茶叶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手工黄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茶叶是中国最常见的饮品,茶叶中含有机化学成分达四百五十多种,无机矿物元素达四十多种,茶叶中的有机化学成分和无机矿物元素含有许多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有机化学成分主要有:茶多酚类、植物碱、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果胶素、有机酸、脂多糖、糖类、酶类、色素等。
[0003]中国黄茶起源于明朝,黄茶是从绿茶加工演变而来,属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即绿茶、红茶、黄茶、青茶、黑茶、白茶。霍山黄茶茶叶生产有2000多年生产历史,其中霍山黄芽在唐朝初期,当时以芽叶嫩黄制作的茶叶就已出名,在“茶经” “国史补”里被列为贡茶,明清被列为御用贡茶,霍山黄芽以形似雀舌,清香可口,回味甘甜著称,享誉海内外。霍山黄大茶起源于明朝,创制于隆庆年间,距今已有500年,许次纾的《茶疏》云:“天下名山必产灵草,……大江以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实产霍山大蜀山也。……顾彼山中不善制造,就于食铛大薪炒焙,未及出釜,辄就萎黄,仅供下食,奚堪品斗”。这段记载与现时的黄大茶制法大致相同,焦味和闷黄,正是霍山黄大茶的特征。霍山黄芽根据黄大茶制法,增加了闷黄工艺,形成了霍山黄芽的独特品质。
[0004]黄茶作为一个茶类,黄茶是一种后发酵茶,它能在闷黄过程中,在湿热条件下较长时间的非酶促氧化所引起,糖类和氨基酸含量起显著变化。这些物质的转化,对黄茶香气、滋味起重要作用。淀粉一部分可能转化为可溶性糖,但氨基酸的含量明显增加。氨基酸是茶汤滋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香气的一种先质。在热的作用下,糖与氨基酸结合形成糖胺化合物,参与茶叶芳香物质的组成。黄茶通过热化,挥发性醛类含量增加,构成黄茶香气的重要组分。在热作用下,低沸点的芳香物质挥发,使具有良好香气的芳香物质显露出来,也都是黄茶香气形成的原因。由此可见,真正的黄茶在色香味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0005]黄茶在加工过程中,使多酚类物质进行转化成可溶性物质,同时发生异构化,使黄茶茶汤滋味浓醇。同时还可促进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淀粉转化为可溶性糖类,糖与氨基酸结合形成糖胺化合物,参与茶叶芳香物质的组成。在闷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消化酶,对脾胃有健胃消寒工效,很多人因为饮酒过度,肠胃敏感易受刺激,不能喝绿茶,乌龙茶又觉的泡饮麻烦,黄茶这种折中之茶恰好满足需求,另外黄茶因为对肠胃刺激小,又最大程度的保留了绿茶的抗氧化成分,所以可以大量饮用,最大化的发挥茶叶的减肥养生功效。所以说黄茶的复兴是对人类的重要贡献。
[0006]现有的制茶工艺与方法,采用的步骤较多,处理方法也多样,而大多数的制茶工艺都有一定程度上的破坏茶叶内的化学成分和造成有益的化学元素的流失,降低了茶叶的功效,且在制茶的过程中,基本没有对茶叶进行清洗清洁,茶叶生长在野外,会经过灰尘和雨水甚至是动物昆虫的粪便污染,将采摘回来的茶叶不经过清洁及制茶及不卫生。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单的、卫生的茶叶的制作方法。
[000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手工黄茶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鲜叶采摘一鲜叶清洗一晒青一初炒一做形一摊凉一初烘一一次闷黄一复烘——二次闷黄——拣剔——复火提香,
[0009](I)鲜叶采摘:在清明与谷雨之间采摘,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为标准,做到四不采:即露水叶不采,病虫害叶不采,紫色芽叶不采,无芽不采,要求芽叶大小一致,长度在2.5-3.5cm,采用提采法,杜绝切采法,防止芽蹄红变;
[0010](2)鲜叶清洗:鲜叶采收回来后,应立即用水进行浸泡,时间在5-10分钟,浸泡清洗后的鲜叶立即用脱水机进行脱水,将浸泡产生的水从鲜叶上快速脱去,将脱水后的茶叶立即薄摊在团簸内,晾干;
[0011](3)晒青:将清洗后晾干的鲜叶置于阳光下晒青,晒至茶叶变软,发出青香即可付制;
[0012](4)初炒:将锅温至 120_130°C,一次投叶量在20_30克,将经过晒青后的鲜叶在锅内进行挑、拨、抖炒制,使得充分散失水分,当鲜叶的叶色由绿变为暗绿,即可出锅;
[0013](5)做形:将锅升温至95-105?,将经过杀青的鲜叶投入锅内,茶叶在锅内进行拨、抖、捺炒制,主要目的是做形,使芽叶绉缩形似雀舌,发出清香即可出锅;
[0014](6)摊凉:将经过做形后的茶叶进行摊凉,摊放时间15-20分钟,厚度I厘米,待茶叶冷软上烘;
[0015](7)初烘:初烘温度在110-130°C,每烘笼投叶量在4_5锅杀青叶,采取高温、勤翻、快烘,需要做到2分钟翻一次,烘至稍有刺手感,6-7成干时下烘;
[0016](8) 一次闷黄:闷黄是黄芽的关键措施,初烘下烘后,趁热摊放于团簸内,厚度10-15厘米左右,在茶叶上覆盖八成干的棉湿布,放置于温室内20-30小时,保持温室温度在20-35°C,直至叶色微黄,花香显露;
[0017](9)复烘:复烘温度85-95°C,投叶量0.5-0.75公斤,复烘时做到3_4分钟翻一次,动作要轻快,复烘时间约10-18分钟,烘至九成干;
[0018](10) 二次闷黄:将经过复烘后的茶叶进行二次闷黄,将茶叶,趁热摊放于团簸内,厚度10-15厘米左右,在需要闷黄的茶叶上,均匀喷洒上初烘过程中收集的冷凝蒸汽,在茶叶上覆盖八成干的棉湿布,放置于温室内20-25小时,保持温室温度在20-35°C,至茶色至黄绿润泽;
[0019](11)栋副:栋去飘叶、黄片杂质;
[0020](12)复火提香:复火是茶叶香气高低的关键工序,烘笼温度在75_80°C,一次投叶量1.5-2公斤,做到翻烘轻、快、勤,直至手捻茶叶成末,茶香浓郁,白毫显露,下烘,趁热装筒密封。
[0021]以上所述一种黄茶的加工方法,鲜叶进行清洗除尘保持清洁,初烘后回潮机闷黄,堆放厚度IOcm左右,初烘后进行堆放闷黄,主要是黄茶的关键技术,复烘后进行再闷黄,主要是使内含物进一步转换,达到黄茶独特的香气滋味。采用本发明方法加工的黄茶,具有形似雀舌,色泽微黄,清香持久,滋味醇厚回味甘甜,汤色黄亮清澈,经久耐泡,在常温下蜜封可保存2年。[002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摘采时间在清明前3?5天开始摘采,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为标准,保证茶叶的鲜嫩,一般上午摘采下午制茶,下午摘采晚上制茶,保证茶叶的鲜嫩,避免茶叶放置时间过长而出现腐烂或者枯萎的现象,制茶前,对茶叶进行清洗,目的在于除去茶叶上的灰尘、雨水、农药等污物,保证茶叶的洁净,制茶包括杀青、理条、初烘、闷黄、复烘、闷黄、足火提香、装箱存储,过程简单,保证制成的茶叶干燥不回潮,又能够保持茶叶原有的清香,不会破换茶叶内部组织,不会造成茶叶有益物质的流失,经本制作方法制成的茶叶,冲泡时,制成的茶叶很少出现碎茶现象,冲泡后,茶叶展开,与采摘时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形似,茶香淡雅清心悠长,入口甘甜醇厚,在二次闷黄的过程中加入在初烘的过程收集的茶叶上蒸发的冷凝水,使得经过二次闷黄的茶也不但具有闷黄后应有的醇香,更加具有茶叶原有的原味清香,香气宜人。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以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
[0024]一种手工黄茶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鲜叶采摘一鲜叶清洗一晒青一初炒——做形——摊凉——初烘——一次闷黄——复烘——二次闷黄——拣剔——复火提香,
[0025](I)鲜叶采摘:在清明与谷雨之间采摘,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为标准,做到四不采:即露水叶不采,病虫害叶不采,紫色芽叶不采,无芽不采,要求芽叶大小一致,长度在2.5-3.5cm,采用提采法,杜绝切采法,防止芽蹄红变;
[0026](2)鲜叶清洗:鲜叶采收回来后,应立即用水进行浸泡,时间在5分钟,浸泡清洗后的鲜叶立即用脱水机进行脱水,将浸泡产生的水从鲜叶上快速脱去,将脱水后的茶叶立即薄摊在团簸内,晾干;
[0027](3)晒青:将清洗后晾干的鲜叶置于阳光下晒青,晒至茶叶变软,发出青香即可付制;
[0028](4)初炒:将锅温至120°C,一次投叶量在25克,将经过晒青后的鲜叶在锅内进行挑、拨、抖炒制,使得充分散失水分,当鲜叶的叶色由绿变为暗绿,即可出锅;
[0029](5)做形:将锅升温至100°C,将经过杀青的鲜叶投入锅内,茶叶在锅内进行拨、抖、捺炒制,主要目的是做形,使芽叶绉缩形似雀舌,发出清香即可出锅;
[0030](6)摊凉:将经过做形后的茶叶进行摊凉,摊放时间18分钟,厚度I厘米,待茶叶冷软上烘;
[0031](7)初烘:初烘温度在110°C,每烘笼投叶量在5锅杀青叶,采取高温、勤翻、快烘,需要做到2分钟翻一次,烘至稍有刺手感,6?7成干时下烘,并收集在初烘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经冷凝保存;
[0032](8) 一次闷黄:闷黄是黄芽的关键措施,初烘下烘后,趁热摊放于团簸内,厚度10?15厘米左右,在茶叶上覆盖八成干的棉湿布,放置于温室内20-30小时,保持温室温度在30°C,直至叶色微黄,花香显露;
[0033](9)复烘:复烘温度95°C,投叶量0.5公斤,复烘时做到3_4分钟翻一次,动作要轻快,复烘时间约15分钟,烘至九成干;
[0034](10) 二次闷黄:将经过复烘后的茶叶进行二次闷黄,将茶叶,趁热摊放于团簸内,厚度10?15厘米左右,在需要闷黄的茶叶上,均匀喷洒上初烘过程中收集的冷凝蒸汽,在茶叶上覆盖八成干的棉湿布,放置于温室内20-25小时,保持温室温度在20?35°C,至茶色至黄绿润泽;
[0035](11)拣剔:拣去飘叶、黄片杂质;
[0036](12)复火提香:复火是茶叶香气高低的关键工序,烘笼温度在75_80°C,一次投叶量1.5-2公斤,做到翻烘轻、快、勤,直至手捻茶叶成末,茶香浓郁,白毫显露,下烘,趁热装筒密封。
[0037]采用本发明方法加工的霍山黄茶,具有形似雀舌,色泽微黄,清香持久,滋味醇厚回味甘甜,汤色黄亮清澈,经久耐泡,在常温下蜜封可保存2年。
[0038]上述对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这种非实质改进,或未经改进将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他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手工黄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鲜叶采摘一鲜叶清洗一晒青一初炒一做形一摊凉一初烘一一次闷黄一复烘一二次闷黄一拣剔 复火提香, (1)鲜叶采摘:在清明与谷雨之间采摘,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为标准,做到四不采:即露水叶不采,病虫害叶不采,紫色芽叶不采,无芽不采,要求芽叶大小一致,长度在2.5-3.5cm,采用提采法,杜绝切采法,防止芽蹄红变; (2)鲜叶清洗:鲜叶采收回来后,应立即用水进行浸泡,时间在5?10分钟,浸泡清洗后的鲜叶立即用脱水机进行脱水,将浸泡产生的水从鲜叶上快速脱去,将脱水后的茶叶立即薄摊在团簸内,晾干; (3)晒青:将清洗后晾干的鲜叶置于阳光下晒青,晒至茶叶变软,发出青香即可付制; (4)初炒:将锅温至120-130°C,一次投叶量在20-30克,将经过晒青后的鲜叶在锅内进行挑、拨、抖炒制,使得充分散失水分,当鲜叶的叶色由绿变为暗绿,即可出锅; (5)做形:将锅升温至95-105°C,将经过杀青的鲜叶投入锅内,茶叶在锅内进行拨、抖、捺炒制,主要目的是做形,使芽叶绉缩形似雀舌,发出清香即可出锅; (6)摊凉:将经过做形后的茶叶进行摊凉,摊放时间15-20分钟,厚度I厘米,待茶叶冷软上烘; (7)初烘:初烘温度在110?130°C,每烘笼投叶量在4-5锅杀青叶,采取高温、勤翻、快烘,需要做到2分钟翻一次,烘至稍有刺手感,6?7成干时下烘,并收集在初烘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经冷凝保存; (8)一次闷黄:闷黄是黄芽的关键措施,初烘下烘后,趁热摊放于团簸内,厚度10?15厘米左右,在茶叶上覆盖八成干的棉湿布,放置于温室内20-30小时,保持温室温度在20?35°C,直至叶色微黄,花香显露; (9)复烘:复烘温度85?95°C,投叶量0.5-0.75公斤,复烘时做到3_4分钟翻一次,动作要轻快,复烘时间约10?18分钟,烘至九成干; (10)二次闷黄:将经过复烘后的茶叶进行二次闷黄,将茶叶,趁热摊放于团簸内,厚度10?15厘米左右,在需要闷黄的茶叶上,均匀喷洒上初烘过程中收集的冷凝蒸汽,在茶叶上覆盖八成干的棉湿布,放置于温室内20-25小时,保持温室温度在20?35°C,至茶色至黄绿润泽; (11)栋副:栋去飘叶、黄片杂质; (12)复火提香:复火是茶叶香气高低的关键工序,烘笼温度在75-80°C,一次投叶量1.5-2公斤,做到翻烘轻、快、勤,直至手捻茶叶成末,茶香浓郁,白毫显露,下烘,趁热装筒密封。
【文档编号】A23F3/06GK103444916SQ201310360023
【公开日】2013年12月18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16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16日
【发明者】文亮, 衡永志, 任鸿 申请人:霍山抱儿钟秀茶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