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微藻养殖效率的开放式跑道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3009阅读:650来源:国知局
一种提高微藻养殖效率的开放式跑道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提高微藻养殖效率的开放式跑道池。包括开放式跑道池,还包括太阳能驱动潜水发光二极管光源系统和二氧化碳防溢罩。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跑道池中放置若干依靠太阳能驱动的LED光源,为深层藻液提供光照,根据实际需要,调节LED光源强度,在夜间和阴天条件时,为藻细胞的生长提供光源;在跑道池中放置二氧化碳防溢罩,增加二氧化碳与水体的接触时间,提高二氧化碳的利用效率。从而解决了微藻阴天或夜间的光限制生长问题、二氧化碳的高效利用问题,大幅提高了微藻生物质的生产效率。
【专利说明】一种提高微藻养殖效率的开放式跑道池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微藻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微藻养殖效率的开放式跑道 池。

【背景技术】:
[0002] 微藻是一类体积较小、可进行光合作用的低等植物,它在生物制药、营养品、保健 品、生物肥料、天然食品加工、生物饵料、污水处理和可再生能源生产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开 发和利用价值,随着全球石化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的恶化,微藻作为一种潜在的可再生 能源生产者,更加受到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关注。
[0003] 目前商品化微藻主要利用户外开放式跑道池进行养殖(如螺旋藻、小球藻和盐藻 等),最典型的开放式跑道池是由〇swald(1969)设计,该跑道池以自然光为光源,依靠桨轮 的转动,使培养液在池内混合循环。开放式跑道池微藻培养系统虽然已经历了多年的发展, 但其生产效率偏低的缺点却一直未被突破,开放式跑道池中微藻生物质的浓度普遍低于 I. Og · Γ1,与高密度培养相差甚远,并且较低的细胞密度会导致微藻采收成本的大幅增加。
[0004] 影响开放式跑道池养殖效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有:1)光照,光合作用是专性自养 微藻一切代谢活动,如营养元素吸收、细胞生长、物质合成、细胞分裂等所需能量和碳骨 架的来源,太阳是目前开放式跑道池中微藻生长的光源供应者,日照强弱和照射时间对 微藻生长具有重要影响,阴天光强低,微藻生长缓慢,夜间无光照,微藻生长停滞,此外, 一些微藻夜间的呼吸速率较大,藻细胞白天积累的生物质在夜间会分解20-50%以上,影 响生产效率;2)碳源,碳源是微藻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约占细胞干重的 50% ),无碳源供给,微藻的生命活动将终止,对光自养型微藻而言,CO32'HC<V和CO 2均 可作为它生长所需的碳源,但研究表明:C0广和HCCV不能被微藻直接利用,而需要通过 "C〇2+H 20 H2CO3T^ H_+HC(V 2H>CO,2"':转换为 CO2,才可以参与细 胞的碳固定,CO2是卡尔文循环唯一的碳源底物。自然条件下,C032'HC<V和CO 2之间的转换 效率较低(淡水的饱和CO2浓度约为17μΜ),如果仅依靠三种无机碳源形式之间的自然转 换,将难以满足微藻快速生长的需要,同时,微藻生长过程中,会导致培养液PH值的升高, 当PH值升高至对其不利的状态时,将抑制微藻的生长,因此,微藻培养过程中需要定期补 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一方面补充微藻生长所需的一部分无机碳,另一方面调控培养液的 PH值,传统开放式跑道池通常在池底部设置若干管路,直接通入二氧化碳,此方法二氧化碳 吸收利用效率较低,大量未被吸收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引起环境污染。
[0005] 目前针对开放式跑道池中光限制和碳利用两个问题,科研工作者已经提出了一些 解决方案:
[0006] 1) 一种实现微藻规模化培养的跑道池光生物反应器(中国专利, CN201110253992. 5),该跑道池光生物反应器包括主体跑道池、藻液喷淋单元、搅拌系统及 藻液循环系统,其中,藻液喷淋单元通过金属支撑架固定在所述主体跑道池内,通过将藻液 喷淋,增加藻液与空气的接触面,提高二氧化碳的传质效率,使更多二氧化碳溶解在藻液 中,供藻细胞生长使用。但此方法需要格外增加隔膜泵,增加能耗,目前仍未被应用在开放 式跑到池培养系统中。
[0007] 2) -种用于微藻规模培养的装置及培养方法(中国专利,CN201010136300. 4),该 发明将开放式跑道池与光生物反应器进行耦合,在光生物反应器中补入二氧化碳,通过输 送泵将补充二氧化碳的藻液泵入跑道池中,该装置明显提高开放式跑道池微藻培养的光合 固碳效率、生长速率与培养密度,缩短培养周期,降低微藻规模培养装置成本与运行成本。 该系统以成本换取产量,成本较高,目前仅限于实验室研究。
[0008] 3)太阳能内光源微藻生物反应器(中国专利,CN201310168483. 1),该实用新型公 开了一种太阳能内光源微藻生物反应器,包括跑道池、搅拌叶轮、供气装置和供液装置,跑 道池内设有太阳能内光源模块,可使藻液深层内部也能获得光照,极大地增加了培养池中 藻液的光照表面积体积比,改善了光生物反应器的太阳能利用率,大大提高了开放式光生 物反应器的培养密度。该系统未考虑光能的储存模块,应用范围较窄。
[0009] 4)用于开放池培养微藻的水平浸没罩式补碳装置及其补碳方法(中国专利, CN201210138845.8),该发明提供的补碳装置包括一个或两个以上罩子和气体分布器,气体 分布器设置于开放池底部,罩子罩于气体分布器上方,罩子呈两端开口的筒体,沿培养液流 动方向布置,罩子的两端口分别为培养液进口和培养液出口,该发明在开放池内培养微藻 细胞时,能够有效利用二氧化碳进行补碳,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未涉及二氧化碳的暂存问 题,二氧化碳通过该装置时间短。
[0010] 5)用于跑道池培养微藻的高压微喷补碳系统(中国专利,CN201210488980. 5),该 发明提供的高压微喷补碳系统包括提供高压液体、高压CO2、高压微喷装置及微喷头组。高 压液体与高压CO 2气体逆向两相密切接触,微喷形成的CO2微小气泡在高压条件下溶解溶解 度增大,通过调节气体、液体流量使CO 2充分溶于液体中,溶解了 CO2的液体进入置于跑道池 的微喷头组,最终被释放到跑道池中。本发明克服了现有跑道池培养过程中直接以气态CO 2 形式补充碳源的缺点,提供了一种CO2利用率高、分布均匀且安装简单的补碳系统。该专利 与"一种用于微藻规模培养的装置及培养方法(中国专利,CN201010136300. 4) "相似,在高 压喷淋容易造成藻细胞损伤。 实用新型内容:
[0011]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提高微藻养殖效率的开放式跑道池。
[0012] 本实用新型的能提高微藻养殖效率的开放式跑道池,包括开放式跑道池,其特征 在于,还包括太阳能驱动潜水发光二极管光源系统和二氧化碳防溢罩;
[0013] 所述的太阳能驱动潜水发光二极管光源系统包括LED光源、光源防水罩、太阳能 电池板、储能电池、中央控制器和光感受器,所述的LED光源置于光源防水罩中,分布于开 放式跑道池的藻液中,LED光源、中央控制器器、储能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顺序电连接,中央 控制器还与光感受器相连;
[0014] 所述的二氧化碳防溢罩包括罩体、液位计、气体分布器和抽气泵,所述的罩体罩于 开放式跑道池的部分藻液上,罩体上表面距藻液距离10?20cm,气体分布器置于罩体下方 的藻液中,气体分布器与二氧化碳储存器相连,所述的液位计置于罩体内部,所述的罩体上 壁设有若干个孔,孔通过气管与抽气泵相连,所述的抽气泵和液位计都与中央控制器相连。
[0015] 所述的气体分布器优选置于距离罩体底部下方5-l〇Cm的开放式跑道池中。
[0016] 所述的气体分布器可以为市售的气石、气头或曝气膜等,也可以为自行加工的多 孔装置(如PPR管或PVC管开具直径0. 1-0. 5mm的小孔)。
[0017] 本实用新型的能提高微藻养殖效率的开放式跑道池,其工作原理是:太阳能电池 板负责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通过电线将电能传输至储能电池;储能电池负责储存电能,太 阳能电池板和储能电池均置于跑道池外,储能电池放置地点需要进行防水处理;光感受器 可以测定某一时刻户外的光照强度,并将信号传输至中央控制器,中央控制器接受来自光 感受器的信号,将信号进行整合处理后,调节储能电池的电流输出,控制LED光源的强度, 当光感受器检测到日光强度低于设定值时,中央控制器将增加输出电流强度,从而提高LED 光源亮度,当光感受器检测到日光强度高于设定值,中央控制器将减少输出电流强度,从而 降低LED光源亮度。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储存器中进入气体分布器中,打散成较小的气泡, 二氧化碳一部分被藻液吸收,剩余部分暂时储存在罩体中;液位计置于罩体内部,主要作用 为探测藻液高度,当藻液高度达到液位计指定位置时,液位计将信号传输至中央控制器,中 央控制器的作用是控制抽气泵的开关,抽气泵连接罩体上壁的孔,用于抽走罩体中原有的 空气,当液位高于设定高度时,抽气泵关闭,当液位低于设定高度时,抽气泵开启。
[0018]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跑道池中放置若干依靠太阳能驱动的LED光源,为深层藻液提 供光照,根据实际需要,调节LED光源强度,在夜间和阴天条件时,为藻细胞的生长提供光 源;在跑道池中放置二氧化碳防溢罩,增加二氧化碳与水体的接触时间,提高二氧化碳的利 用效率。从而解决了微藻阴天或夜间的光限制生长问题、二氧化碳的高效利用问题,大幅提 高了微藻生物质的生产效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能提高微藻养殖效率的开放式跑道池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2是一种罩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3是一种罩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4是一种罩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5是一种气体分布器的结构不意图;
[0024] 图6是一种气体分布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其中0、中央控制器;11、LED光源;12、太阳能电池板;13、储能电池;14、光感受 器;21、罩体;22、液位计;23、气体分布器;24、二氧化碳钢瓶;25、抽气泵;26、孔;3、藻液。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7] 实施例1 :
[0028]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能提高微藻养殖效率的开放式跑道池,包括开放式跑道 池,还包括太阳能驱动潜水发光二极管光源系统和二氧化碳防溢罩;
[0029] 所述的太阳能驱动潜水发光二极管光源系统包括LED光源11、光源防水罩、太阳 能电池板12、储能电池13、中央控制器0和光感受器14,所述的LED光源置于光源防水罩 中,分布于开放式跑道池的藻液中,利用储能电池储存的电能发光,LED光源可以是长条形、 圆盘形、球形或板形等任何形状,LED光源置于光源防水罩中,光源防水罩的制作材料可以 为亚克力、玻璃或塑料等;LED光源、中央控制器器、储能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顺序电连接, 中央控制器还与光感受器相连;
[0030] 所述的二氧化碳防溢罩包括罩体21、液位计22、气体分布器23和抽气泵25,所述 的罩体罩于开放式跑道池的部分藻液3上,罩体是一个底面敞开的透明或不透明箱体,可 以为任意规则形状(方形、圆盘形或梭型等),罩体加工材料可以为透明有机玻璃、玻璃、不 锈钢或塑料等,罩体上表面距藻液距离10?20cm,气体分布器置于罩体下方的藻液中,距 离罩体底部下方5-10cm的开放式跑道池中,气体分布器与二氧化碳储存器(二氧化碳钢 瓶)24相连,所述的液位计置于罩体内部,所述的罩体上壁设有若干个孔26,孔通过气管与 抽气泵相连,所述的抽气泵和液位计都与中央控制器相连。
[0031] 工作原理:阳光充足时,太阳能电池板12吸收太阳能,并转化为电能储存在储能 电池13中,光感受器14置于藻液3中,当光感受器14探测到射入培养池中的光照强度小于 设定值时,它便将该信号传输至中央控制器〇进行整合处理,随后中央控制器〇发出信号至 储能电池13,调控储能电池13输出电流的强弱,从而控制LED光源11的强弱。罩体21置 于跑道池中,罩住部分藻液3,上端露出藻液10_20cm,液位计22置于罩体内部(距离上表 面2cm处),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钢瓶24中进入气体分布器23中,打散成较小的气泡,二氧 化碳一部分被藻液吸收,剩余部分暂时储存在罩体中,当液位计22不接触藻液时,抽气泵 25自动开启,抽空罩体内空气,此过程培养液液面上升,当液面上升并接触至液位计22时, 液位计22会将这一高度传输至中央处理器0,中央控制器0输出关闭抽气泵25的信号,随 着时间的延长,罩体21内储存的二氧化碳逐渐被藻细胞吸收,藻液液面下降,液位计22露 出液面,抽气泵25自动开启,完成整个过程。
[0032] 所述的二氧化碳防溢罩的罩体可以制作成方形,上端开孔,开孔数量可以为1个 (如图2),或制作成圆盘形,上端开孔,开孔数量为1个(如图3),或制作成梭形,上端开孔, 开孔数量为1个(如图4).
[0033] 所述的气体分布器,可以是管状气体分布器,利用PPR、PVC、有机玻璃或不锈 钢管制作而成,一端连接二氧化碳钢瓶,一端封闭,通气管上方开具等距的小孔,孔径在 0. 1-0. 5mm,具体如图5所示;
[0034] 或者所述的气体分布器,可以是盘状气体分布器,利用有机玻璃或不锈钢管制作 而成,一端连接二氧化碳钢瓶,圆盘上表面开具若干小孔,孔径在0. 1-0. 5_,具体如图6所 /Jn 〇
【权利要求】
1. 一种能提高微藻养殖效率的开放式跑道池,包括开放式跑道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太 阳能驱动潜水发光二极管光源系统和二氧化碳防溢罩; 所述的太阳能驱动潜水发光二极管光源系统包括LED光源、光源防水罩、太阳能电池 板、储能电池、中央控制器和光感受器,所述的LED光源置于光源防水罩中,分布于开放式 跑道池的藻液中,LED光源、中央控制器器、储能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顺序电连接,中央控制 器还与光感受器相连; 所述的二氧化碳防溢罩包括罩体、液位计、气体分布器和抽气泵,所述的罩体罩于开放 式跑道池的部分藻液上,罩体上表面距藻液距离10?20cm,气体分布器置于罩体下方的藻 液中,气体分布器与二氧化碳储存器相连,所述的液位计置于罩体内部,所述的罩体上壁设 有若干个孔,孔通过气管与抽气泵相连,所述的抽气泵和液位计都与中央控制器相连。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提高微藻养殖效率的开放式跑道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气体分布器置于距离罩体底部下方5-10cm的开放式跑道池中。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提高微藻养殖效率的开放式跑道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气体分布器为气石、气头、曝气膜或多孔装置。
【文档编号】C12M1/36GK204022811SQ201420420318
【公开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8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8日
【发明者】李涛, 向文洲, 潘建平, 吴华莲, 范洁伟, 王广华, 戴世鲲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