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形绿茶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85066阅读:142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茶叶加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螺形绿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名优绿茶的需求逐渐增大,螺形绿茶以其外形纤细,卷曲成螺,香气芬芳鲜嫩,汤色浅绿釉毫浑,滋味醇甘,叶底嫩匀成朵,匀齐明亮等独特优雅的品质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合理的加工工艺对于螺形绿茶的成品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现有制备螺形绿茶的加工工艺参次不齐,所生产的螺形绿茶品质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螺形绿茶及其制备方法。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螺形绿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采集茶鲜叶;

(2)将所述茶鲜叶杀青,得杀青叶;

(3)将所述杀青叶揉捻10~15min,得揉捻叶;

(4)将所述揉捻叶毛火烘干至含水量在40~50%,然后在55~70℃下做型10~17min至含水量在15~20%;

(5)足火烘至含水量在5~6%,即得。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4)为将所述揉捻叶毛火烘干至含水量在40~50%,然后在65~70℃下做型12~15min至含水量在15~20%。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2)为将所述茶鲜叶在180~200℃杀青3~4min,得杀青叶。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3)中的揉捻工序为先空揉4~5.5min,轻压1~1.5min,再中压3~4min,最后重压2~4min。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3)中揉捻叶成条率≥85%,细胞破损率达45~65%。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上述制备方法所得螺形绿茶。

本发明相较现有技术的优点以及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根据发明人团队凭借对螺形绿茶加工的长年研究所积累的经验,结合大量的实验和对比试验,得出了可得到品质好、稳定的螺形绿茶。本发明所得螺形绿茶条索紧卷成螺,银绿润泽,栗香持久。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中所用原料均为市售普通产品。

实施例1

一种螺形绿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采集茶鲜叶;

(2)将所述茶鲜叶在190℃杀青3.5min,得杀青叶;

(3)将杀青叶揉捻:以投叶至平揉桶上沿为准,装叶要求平稍压紧;先空揉(即使揉盖稍接杀青叶,不施加压力)5min,轻压(即转动控制揉盖升降的手轮,使得杀青叶轻度挤压)1min,再中压(即转动手轮,使揉盖下降至刻度的一半,或揉盘上稍有泡沫出现)3.5min,最后重压(即转动控制揉盖升降的手轮,使得揉桶盖降低到不能再向下为止)2.5min,得揉捻叶(上述空揉、轻压、中压、重压的含义均为本领域常规含义),揉捻要求成条率85%以上,细胞破损率达45~65%;

(4)将所述揉捻叶毛火烘干至含水量在45%,然后在60℃下采用茶叶做型机做型15min至含水量在15~20%;

(5)足火烘至含水量在5~6%,即得。

实施例2

一种螺形绿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采集茶鲜叶;

(2)将所述茶鲜叶在180℃杀青4min,得杀青叶;

(3)将杀青叶揉捻:以投叶至平揉桶上沿为准,装叶要求平稍压紧;先空揉4min,轻压1min,再中压3min,最后重压2min,得揉捻叶,揉捻要求成条率85%以上,细胞破损率达45~65%;

(4)将所述揉捻叶毛火烘干至含水量在40%,然后在55℃下采用茶叶做型机做型10min至含水量在15~20%;

(5)足火烘至含水量在5~6%,即得。

实施例3

一种螺形绿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采集茶鲜叶;

(2)将所述茶鲜叶在200℃杀青3min,得杀青叶;

(3)将杀青叶揉捻:以投叶至平揉桶上沿为准,装叶要求平稍压紧;先空揉5.5min,轻压1.5min,再中压4min,最后重压4min,得揉捻叶,揉捻要求成条率85%以上,细胞破损率达45~65%;

(4)将所述揉捻叶毛火烘干至含水量在50%,然后在70℃下采用茶叶做型机做型17min至含水量在15~20%;

(5)足火烘至含水量在5~6%,即得。

实施例4

一种螺形绿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采集茶鲜叶;

(2)将所述茶鲜叶在200℃杀青4min,得杀青叶;

(3)将杀青叶揉捻:以投叶至平揉桶上沿为准,装叶要求平稍压紧;先空揉5.5min,轻压1min,再中压4min,最后重压3min,得揉捻叶,揉捻要求成条率85%以上,细胞破损率达45~65%;

(4)将所述揉捻叶毛火烘干至含水量在45%,然后在60℃下采用茶叶做型机做型13min至含水量在15~20%;

(5)足火烘至含水量在5~6%,即得。

对比例1

一种螺形绿茶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步骤(4)中的做型温度为75℃。

对比例2

一种螺形绿茶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步骤(4)中的做型温度为50℃。

对比例3

一种螺形绿茶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步骤(4)中的做型时间为8min。

对比例4

一种螺形绿茶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步骤(4)中的做型时间为20min。

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实施例1~4以及对比例1~4所得螺形绿茶的化学成分,其中水浸出物采用GB8305-87(全量法),多酚类总量采用GB8313-87(酒石酸亚铁比色法),氨基酸含量采用GB8314-87(茚三酮比色法),水溶性糖含量采用蒽酮比色法,各实验处理样品测定化学成分时分析三次,取其平均,采用Excel软件等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请见表1。

表1实施例1~4以及对比例1~4所得螺形绿茶的化学成分

取实施例1~4以及对比例1~4所得螺形绿茶进行感官评审,参考SN/T0917-2000进出口茶叶品质感官审评方法,DB33/T303-2001优质茶评选技术规范,用茶量3克,茶水比为1:50,浸泡时间5分钟,结果请见表2。

表2实施例1~4以及对比例1~4所得螺形绿茶的感官评审结果

由表1~2可知,实施例所得螺形绿茶较对比例更佳。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