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高效脱皮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4136阅读:73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红薯脱皮装置,具体的说,涉及了一种能够实现自动化生产的红薯高效脱皮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传统的红薯的食用方法以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目前红薯加工行业多采用红薯作为原料进行各种副产品的加工,红薯副产品加工工程中,红薯去皮的质量决定了产品最终的质量和口感,随着工业化的生产传统手工作业方式以无法满足需求,机械脱皮是在必行,然后脱皮时如何避免红薯营养价值的流失和避免过度脱皮是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理想的技术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从而提供一种设计科学、实用性强、使用方便、生产效率高、生产质量可靠的红薯高效脱皮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红薯高效脱皮装置,它包括机架、固定在所述机架上的脱皮桶和收集漏斗,所述脱皮桶上分别开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脱皮桶内横向转动设置有输送绞龙,所述脱皮桶底部设置有至少一对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位于所述输送绞龙的下方,所述转动轴上套装有筒状毛刷, 所述脱皮桶对应所述转动轴开设有红薯皮输出口,所述收集漏斗对应所述红薯皮输出口设置。

基于上述,所述机架上安装有驱动所述输送绞龙的电机和分别驱动所述转动轴的动力电机。

基于上述,所述输送绞龙包括输送转轴和螺旋设置在所述输送转轴上的叶片,所述叶片上套装有柔性保护壳。

基于上述,所述进料口开设在所述脱皮桶一侧的顶部,所述出料口开设在所述脱皮桶另一侧的底部。

基于上述,所述收集漏斗的出口处设置有过滤筛网,所述收集漏斗位于所述过滤筛网上方设置有清洁口。

基于上述,所述脱皮桶的桶身上设置有冲洗口,所述收集漏斗底部设置有污水出口。

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包括脱皮桶和收集漏斗,利用所述脱皮桶内的转动轴对红薯进行摩擦脱皮,同时利用所述输送绞龙进行自动化输送,使得脱皮后的红薯离开所述脱皮桶进入下游设备,所述收集漏斗用于收集红薯皮;有效的解决了红薯自动化生产中的脱皮问题,脱皮时利用筒状毛刷进行摩擦脱皮以此保证脱皮质量;其具有设计科学、实用性强、使用方便、生产效率高、生产质量可靠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 脱皮桶;2. 收集漏斗;3. 电机;4. 输送绞龙;5. 动力电机;6. 转动轴;11. 进料口;12. 出料口;21. 污水出口;61. 筒状毛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红薯高效脱皮装置,它包括机架、固定在所述机架上的脱皮桶1和收集漏斗2,所述机架用于提供固定空间支撑所述脱皮桶1和所述收集漏斗2。所述脱皮桶1上分别开设有进料口11和出料口12,清洗后的红薯通过所述进料口11进入所述脱皮桶1;所述脱皮桶1内横向转动设置有输送绞龙4,进入所述脱皮桶1的红薯会随着所述输送绞龙4转动而产生位移,进而通过所述出料口12输送出下游设备;所述脱皮桶1底部设置有一对转动轴6,所述转动轴6位于所述输送绞龙4的下方,所述转动轴6上套装有筒状毛刷61,一对所述转动轴6可同向转动也可相向转动,随着所述转动轴6的转动红薯表皮被所述筒状毛刷61刷掉,以此完成红薯的脱皮;所述脱皮桶1对应所述转动轴6开设有红薯皮输出口,所述收集漏斗2对应所述红薯皮输出口设置,脱落的薯片随着所述转动轴6的转动被输送进入所述收集漏斗2内。

整个红薯高效脱皮装置能够对清洁后的红薯进行自动化脱皮,随着所述输送绞龙4的转动,进入所述脱皮桶1的红薯开始移动,同时利用所述转动轴6上的所述筒状毛刷61进行毛刷脱皮。

为了保证转动正常和脱皮顺利,所述机架上安装有驱动所述输送绞龙4的电机3和分别驱动所述转动轴6的动力电机5。需要说明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可根据所述脱皮桶的直径大小设置所述转动轴的个数,保证位于所述脱皮桶底部的红薯被彻底脱皮。

为了减少脱皮时对红薯的损伤,所述输送绞龙4包括输送转轴和螺旋设置在所述输送转轴上的叶片,所述叶片上套装有柔性保护壳,利用所述柔性保护壳接触红薯,使得红薯产生位移。

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料口11开设在所述脱皮桶1一侧的顶部,所述出料口12开设在所述脱皮桶1另一侧的底部。为了便于红薯皮的处理,所述收集漏斗2的出口处设置有过滤筛网,所述收集漏斗位于所述过滤筛网上方设置有清洁口,利用所述清洁口进行红薯皮的回收。

为了保证红薯皮脱落进入所述收集漏斗,所述脱皮桶1的桶身上设置有冲洗口,所述收集漏斗2底部设置有污水出口21;利用清洁水对所述脱皮桶1进行冲洗,使得脱落的红薯皮和污水随着所述转动轴6的转动进入所述收集漏斗2。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