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的加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72304阅读:516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茶的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红茶是全发酵茶,因其干茶、汤色、叶底均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据我国相应的临床研究表明,构成其独特风味的重要物质茶色素类在调节血脂,抗脂质过氧化,消除自由基,抗凝和促纤溶等多方面起作用。

中国红茶品种众多,主要有:日照红茶、祁红、昭平红、霍红、滇红、越红、泉城红、泉城绿、苏红、川红、英红、东江楚云仙红茶等,尤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关于红茶的加工方面,它是以茶树幼嫩芽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或揉切)、发酵、干燥等工艺制成的茶。如中国发明专利(公开号:cn104489144a)公开了一种红茶的加工方法,该方法包括:鲜叶选取及预处理、萎凋处理、杀青处理、揉捻处理、发酵处理和干燥处理。该专利解决了众多红茶加工技术中存在的加工步骤复杂繁琐、耗时较长、加工过程中揉捻及发酵程度难以控制的问题。茶叶香气和滋味的产生主要是依靠揉捻和发酵工序,因为在揉捻的过程中机械碰撞致使细胞壁破裂,促使茶多酚以及茶汁流出,在发酵的过程中充分发酵,使其具有香高和味浓的特点,但是仅通过上述红茶加工工艺的揉捻和发酵,即依靠机械碰撞破碎使细胞壁破裂,揉捻过度难以保证红茶的成茶率,而揉捻不足又不足以保证细胞壁的破碎率,因此在保证红茶外形的同时,却难以使红茶在香气、滋味等品质上再有所突破。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红茶的加工工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红茶加工时揉捻难以保证红茶香气和滋味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红茶的加工工艺,包括萎凋工序、揉捻工序、发酵工序和干燥工序,还包括选叶摊晾工序和真空微波处理工序,具体操作如下:

a、选叶摊晾工序:在海拔800米以上的茶园内采摘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的茶鲜叶,将鲜叶放置在旋转的摊晾架上,摊叶厚度为2~3cm,摊晾架每隔8~10min旋转一次,每次耗时1~2min,置于温度为20~26℃,光照强度在30000~50000lux的户外下摊晾0.5~1h;

b、萎凋工序:将经过选叶摊晾的茶叶放置在萎凋槽中进行热风萎凋,热风温度为30~50℃,萎凋时间为2~4h;

c、真空微波处理工序:将步骤b处理后的茶叶放置到真空微波室内处理,开启微波,将温度升高到60℃以后,开启真空,此时真空度为0.050~0.075mpa,处理时间为90~120s;

d、揉捻工序:将经过步骤c处理所得的茶叶放入揉捻机中揉捻10~20min,揉捻室内温度控制在20~25℃;

e、发酵工序:将揉捻后的茶叶放置在发酵床上,摊叶厚度为10~15cm,室内温度控制在20~25℃,发酵时间为4~6h;

f、干燥工序:将发酵好的茶叶平摊在烘干床上进行烘培烘干,控制温度在80~100℃,烘培时间为30~40min。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1、本发明采用的是高海拔地区无病虫害的绿色有机茶园里面的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的茶鲜叶,通过放置在旋转的摊晾架上,置于阳光强度较低(光照强度在30000~50000lux)室外温度较低(20~26℃)的户外进行摊晾,一般强光光照强度为100000lux以上,而阴天的光照强度在10000lux左右,本发明选用30000~50000lux的光强,避免阳光太强茶叶失水太快,同时又可以利用适宜的光能热量使鲜叶适度失水,促进酶的活化,这对形成红茶的香气和去除臭味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为下步的萎调和揉捻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摊晾架对茶叶进行有节奏地进行旋转摇动,使鲜叶均匀移动,叶片不重叠或稍重叠,加速散发叶面水分和叶温,使茶青"转活"保持新鲜度。2、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这些结构比较致密坚硬所以不容易被破坏,而本发明采用的是真空微波辐射,由于植物组织内的水分分布在植物细胞壁内及其细胞间隙之中,在真空微波的辐射加热作用下,这些水分先迅速升温至该压力下的汽化温度,随着微波的持续作用,其中的部分水分将进一步吸热汽化变成水蒸气,在气化阶段以及真空的作用下,细胞壁可承受的最大应力逐渐升高,当超过细胞壁所能承受的压力值使,细胞就会发生破裂,在较低的温度下高效地使植物细胞破裂,使茶汁、茶多酚和茶叶内含物等成分能尽快释放出来,茶叶的破碎率达到80~90%,但是不会影响茶叶的整体形状,在发酵步骤能够充分发酵,确保茶叶香高和滋味浓厚,同时相较于通过机械摩擦或碰撞来使细胞壁破裂而言,该方法能最大限度的保证茶叶的成茶率,减少脆末。3、真空微波处理后再辅以揉捻,此时的揉捻时间(10~20min)远低于传统揉捻时间(30~60min),用以使茶叶成型,由于前述的工序已经能将茶叶的细胞壁破坏,因此该工艺的揉捻时间短,成茶率更高。本发明通过旋转的日光摊晾、真空微波处理与短时揉捻相结合,在提高茶叶细胞破碎率的同时,又避免成茶率的降低,确保茶叶的发酵效果,通过上述工艺加工出来的成品茶,与传统工艺相比,成品茶的产量提高了10%~20%,茶形完整,保存期长,香气浓郁持久,滋味醇厚悠长。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c中,真空度为0.075mpa,处理时间为90s。经试验验证,当真空度为0.075mpa,处理时间为90s时,细胞内压取值为0.9mpa,此时细胞所承受的最大应力可达3.9mpa以上,远超出了超出了植物细胞壁所能承受的2.5~3.1mpa的应力范围,此时绝大部分细胞已经破裂,细胞壁的破裂可达到95%以上。

进一步的,所述茶鲜叶为采自大树茶上的鲜叶。大树茶的茶树叶片芳香物质更多,粗纤维含量少,鲜叶内各种成份丰富而协调,制作成茶后使茶叶汤味醇厚,减低苦涩,芳香可口。

进一步,所述摊晾架包括支撑架、摊晾盘和转动电机,所述摊晾盘的下部设有偏离中心轴线10~30cm的偏心轴,所述转动电机的传动轴位于摊晾架的下部,所述传动轴与偏心轴固定连接。摊晾盘通过偏心旋转的设置,使得茶叶向中心移动又向外抛洒,使摊晾时厚薄更均匀,接受阳光萎调的效果更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本发明的摊晾架包括支撑架、摊晾盘和转动电机,摊晾盘上铺设有竹子或者柳条编制的篾条,摊晾盘的下部设有偏离中心轴线10cm的偏心轴,转动电机的传动轴位于摊晾架的下部,所述传动轴与偏心轴固定连接。转动电机的传动轴转动,带动与偏心轴固定连接的摊晾盘做偏心运动,用以完成茶叶的日光摊晾操作。

实施例1:红茶的加工工艺,包括选叶摊晾工序、萎凋工序、真空微波处理工序、揉捻工序、发酵工序和干燥工序6个工序,具体操作如下:

a、选叶摊晾工序:在海拔800米以上的绿色茶园内采摘大树茶上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的茶鲜叶,将鲜叶放置在旋转的摊晾盘内,鲜叶的摊叶厚度为2~3cm,置于温度为20~26℃,光照强度在30000lux的户外的日光下摊晾1h,摊晾架每隔10min旋转一次,每次耗时2min,将茶叶摊薄打散,使其尽快散发水分;

b、萎凋工序:将经过选叶摊晾的茶叶放置在萎凋槽中进行热风萎凋,热风温度为30℃,萎凋时间为4h;

c、真空微波处理工序:将步骤b处理后的茶叶放置到真空微波室内处理,开启微波,将温度升高到60℃后,开启真空,此时真空度为0.075mpa,处理时间为90s;

d、揉捻工序:将经过步骤c处理所得的茶叶放入揉捻机中揉捻10min,揉捻室内温度控制在25℃;

e、发酵工序:将揉捻后的茶叶放置在发酵床上,摊叶厚度为10~15cm,室内温度控制在20~25℃,发酵时间为6h;

f、干燥工序:将发酵好的茶叶平摊在烘干床上进行烘培烘干,控制温度在70~90℃,烘培时间为30~40min。

实施例2:红茶的加工工艺,包括选叶摊晾工序、萎凋工序、真空微波处理工序、揉捻工序、发酵工序和干燥工序6个工序,具体操作如下:

a、选叶摊晾工序:在海拔800米以上的绿色茶园内采摘大树茶上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的茶鲜叶,将鲜叶放置在旋转的摊晾盘内,鲜叶的摊叶厚度为2~3cm,置于温度为20~26℃,光照强度在40000lux的户外的日光下摊晾1h,摊晾架每隔8min旋转一次,每次耗时1.5min,将茶叶摊薄打散,使其尽快散发水分;

b、萎凋工序:将经过选叶摊晾的茶叶放置在萎凋槽中进行热风萎凋,热风温度为40℃,萎凋时间为3h;

c、真空微波处理工序:将步骤b处理后的茶叶放置到真空微波室内处理,开启微波,将温度升高到60℃后,开启真空,此时真空度为0.065mpa,处理时间为100s;

d、揉捻工序:将经过步骤c处理所得的茶叶放入揉捻机中揉捻15min,揉捻室内温度控制在25℃;

e、发酵工序:将揉捻后的茶叶放置在发酵床上,摊叶厚度为10~15cm,室内温度控制在20~25℃,发酵时间为5h;

f、干燥工序:将发酵好的茶叶平摊在烘干床上进行烘培烘干,控制温度在70~90℃,烘培时间为30~40min。

实施例3:红茶的加工工艺,包括选叶摊晾工序、萎凋工序、真空微波处理工序、揉捻工序、发酵工序和干燥工序6个工序,具体操作如下:

a、选叶摊晾工序:在海拔800米以上的绿色茶园内采摘大树茶上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的茶鲜叶,将鲜叶放置在旋转的摊晾盘内,鲜叶的摊叶厚度为2~3cm,置于温度为20~26℃,光照强度在50000lux的户外的日光下摊晾0.5h,摊晾架每隔8min旋转一次,每次耗时1min,将茶叶摊薄打散,使其尽快散发水分;

b、萎凋工序:将经过选叶摊晾的茶叶放置在萎凋槽中进行热风萎凋,热风温度为50℃,萎凋时间为2h;

c、真空微波处理工序:将步骤b处理后的茶叶放置到真空微波室内处理,开启微波,将温度升高到60℃后,开启真空,此时真空度为0.05mpa,处理时间为120s;

d、揉捻工序:将经过步骤c处理所得的茶叶放入揉捻机中揉捻20min,揉捻室内温度控制在20℃;

e、发酵工序:将揉捻后的茶叶放置在发酵床上,摊叶厚度为10~15cm,室内温度控制在20~25℃,发酵时间为5h;

f、干燥工序:将发酵好的茶叶平摊在烘干床上进行烘培烘干,控制温度在70~90℃,烘培时间为30~40min。

表1为本发明实施例1~3与背景技术中的红茶加工工艺同时加工100kg茶鲜叶,细胞破碎率、成茶率和红茶品质的影响:

由上表可知,本发明的工艺无论是在细胞的破碎率还是在成茶率上均远高于现有的加工工艺,同时本发明的红茶带有果香,香味浓郁持久,滋味醇厚悠长,更能满足消费者的口感。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