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贝类苗种繁育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贝类育苗的微生物活菌饵料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2013年我国海水养殖产量为1.74×107吨,其中贝类养殖产量为1.27×107吨,占73.0%。海水养殖贝类的苗种绝大部分来自全人工苗种繁育。目前,在海水贝类人工育苗过程中,贝类幼虫和稚贝饵料主要依靠全人工单胞藻饵料的培养。但因单胞藻饵料培养周期长、成本高,占用水体面积大,且易受藻种品质、原生动物污染以及天气变化等因素的影响(robert等,1997),一直困扰着苗种生产企业,束缚了苗种产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科研与技术人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一方面开展了饵料微藻的新品系培育与高密度生产工艺的优化。如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筛选出抗逆性强的小球藻、三角褐指藻,耐高温的角毛藻藻株等多株优良饵料微藻(李凌,2016);naumann等(2013)采用新型双层固体生物反应器进行微藻高密度培养,可无需浓缩采收。另一方面进行了人工代用饵料方面的研究,以期替代或部分替代单胞藻饵料,如植物淀粉(erjr等,1984;perez等,1998)、干藻粉(
上个世纪70年代,一些科研工作者尝试使用微生物进行贝类苗种代用饵料的研究(epifanio,1979)。酵母菌因其易于培养的特点,成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以期直接应用于贝类工厂化苗种繁育。如epifanio(1979)对4种滤食贝类的幼贝投以不同比例的酵母和硅藻,研究表明酵母可替代50%的单胞藻活饵料,但不能完全使用酵母为饵料投喂。李雷斌等(2008)将自溶面包酵母与小球藻混合投喂马氏珠母贝浮游幼虫,结果表明混合投喂效果最佳,单独投喂面包酵母,幼虫无法正常发育至附着变态。由上可见,酵母饵料因其营养不均衡且不易消化吸收,不是一种非常合适的代用饵料。但有研究认为,微生物一直存在于贝类苗种生产用水、人工单胞藻饵料以及贝类生长的自然环境中,可能为幼虫及稚贝的生长提供营养(robert等,1997)。微生物种类的选择以及营养调控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cn102960269a公开了一种利用养殖水培育贝类苗种的方法,该方法是将微藻放入养殖塘中与虾类一起培养,然后将养殖塘中含有微藻的养殖水引入育苗池中用于培育贝类幼苗。cn103211129a公开了一种海洋硅藻作为缢蛏饵料的应用,即选择威氏海链藻分别采用特定的培养液配方进行三级扩大培养,并在缢蛏稚贝生长到平均体长大于0.45mm后进行投喂。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培养液配方,该海洋硅藻繁殖速度极快,而且根据本发明提供的投喂方式,投喂该微藻后可以明显提高缢蛏稚贝的生长速度。上述方法仅针对贝类幼稚贝阶段,缓解单胞藻饵料的培养压力,但无法满足浮游幼虫阶段对饵料营养的要求。
现有技术中仍存在贝类育苗需要分级培养,工艺较为复杂,且培养成本较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贝类育苗的无需前期分级培养、工艺简单、培养成本低的古方微生物活菌饵料及其生产方法。
本发明中的一种用于贝类育苗的古方微生物活菌饵料,是由以下微生物菌种经培养后按比例混合的复合微生物菌液,其组成为类球红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三种菌等比例混合,总有效菌数达到20亿/ml。
本发明人意外的发现,将用于贝类育苗的微生物活菌饵料与经过优选的中药材配合使用,不仅可以提供饵料活菌生长所需的外源营养物质,而且还提高了贝类幼苗的免疫力和生长速度,有利于提高贝类幼苗的成活率。具体来说就是先将药材经过粉碎处理,然后经过加热熬制。粉碎处理可以将药材细化,而加热煮沸则可以让药材颗粒进一步膨胀,并有效析出营养成分,溶解在水中的营养成分可以供菌类生长,而药材的未溶解残渣则可以作为食物直接被贝类幼苗食用,这样一方面增加了贝类的食物,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菌类生长,提供更加丰富的菌类食物。本发明所述营养物质的选择与组成参考了传统中医补益理论,同时针对贝类和菌的生长所需的营养,调整了用量和使用方法。本发明避免了化学试剂的使用,减少了对贝类苗种的影响,同时大大简化了贝类幼苗培养常见的步骤,不需要进行幼苗的转移和换水,避免了由于环境变化对贝类幼苗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种用于贝类育苗的微生物活菌饵料,按照如下步骤制备:
(1)根据贝类苗种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和摄食特点,选择复合微生物菌群,其中包括类球红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
(2)将营养物质用研磨机研磨成细粉末状,放入水中煮沸10分钟,冷却后即得营养液;
(3)将微生物活菌饵料培养用水、所需使用的容器及气泡石用次氯酸消毒,消毒12-15小时后投放硫代硫酸钠中和,次氯酸与硫代硫酸钠按照摩尔比1:1使用;所述培养用水的盐度采用适宜于贝类苗种生长的盐度范围;
(4)将步骤(1)获得的复合微生物菌液与步骤(2)获得的营养液均匀的泼洒至步骤(3)经消毒的培养用水中,在水温20-25℃下,充气培养12-48小时即可使用。
步骤(1)中所述菌种优选是类球红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按照0.2-5:0.2-5:1的比例混合,更优选是等比例混合。
步骤(1)中所述的贝类苗种为贝类浮游幼虫。
以1立方水体用量为1份,步骤(2)中所述营养物质的组成及配比如下:
山楂200-300份;神曲100-200份;麦芽50-100份;红枣50-150份;低聚异麦芽糖5-20份;复合维生素1-5份。
步骤(2)中所述营养物质的粉末粒径小于50微米,优选粒径是10-30微米。
所述微生物活菌饵料的用量为:培养水1m3使用微生物菌液100-500ml,更优选是100-300ml。
所述营养液的用量是培养水1m3使用营养液300-800g,更优选是500-600g,所述营养液重量是以干营养物质计。
本发明还包括将利用所述饵料进行贝类育苗的用途。
本发明具有以下的优点:
(1)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微生物技术相结合,获得的古方微生物活菌饵料既可满足贝类苗种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又可调节贝类苗种生长的内外部环境,促进苗种的健康生长。
(2)微生物活菌饵料生成工艺简单,可直接进行工厂化生产,满足了贝类苗种规模化生产对大量饵料的需求,同时避免了前期分级培养的繁琐工序,节约了生产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将古方微生物活菌饵料应用于毛蚶苗种生产;根据毛蚶催产计划,提前2-3天开始进行古方微生物活菌饵料培养。
复合微生物活菌包括类球红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等比例混合;饵料培养用营养物质为山楂240份、神曲150份、麦芽70份、红枣100份、低聚异麦芽糖10份和复合维生素2份,按比例混合后,使用研磨机研磨成细粉末状,经300目筛绢过滤,放入经过滤的淡水中,煮沸10分钟,冷却后即得营养液待用。饵料培养用海水经双层过滤至饵料培育池,使用次氯酸消毒过夜,次氯酸浓度为200ppm;次日早使用等量的硫代硫酸钠进行中和。将复合微生物活菌与营养液均匀泼洒于培养海水中,添加比例为培养水1m3中添加微生物菌液200ml,添加营养液572g(以干营养物质计),充气培养。
于当日晚进行毛蚶亲贝催产。产卵30小时后,幼虫发育至d型幼虫,开始摄食。依据幼虫密度,少量投喂古方微生物活菌饵料,初始投喂量为1.5-2.0l/m3。随着幼虫生长,古方微生物活菌饵料的投喂量逐渐增加至40-50l/m3·天。幼虫培育至第17天开始附着变态为稚贝,幼虫平均壳长256μm,经过6天全部幼虫完成附着变态;自d型幼虫至完成附着变态,幼虫成活率为91%。
对比例1
将古方微生物活菌饵料应用于毛蚶苗种生产;根据毛蚶催产计划,提前2-3天开始进行古方微生物活菌饵料培养。
复合微生物活菌包括类球红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等比例混合;饵料培养用海水经双层过滤至饵料培育池,使用次氯酸消毒过夜,次氯酸浓度为200ppm;次日早使用等量的硫代硫酸钠进行中和。将复合微生物活菌与营养液均匀泼洒于培养海水中,比例为培养水1m3中添加微生物菌液200ml,充气培养。
于当日晚进行毛蚶亲贝催产。产卵30小时后,幼虫发育至d型幼虫,开始摄食。依据幼虫密度,少量投喂古方微生物活菌饵料,初始投喂量为1.5-2.0l/m3。随着幼虫生长,古方微生物活菌饵料的投喂量逐渐增加至40-50l/m3·天。幼虫培育至第21天开始附着变态为稚贝,幼虫平均壳长186μm,经过8天全部幼虫完成附着变态;自d型幼虫至完成附着变态,幼虫成活率为42%。
对比例2
将古方微生物活菌饵料应用于毛蚶苗种生产;根据毛蚶催产计划,提前2-3天开始进行古方微生物活菌饵料培养。
复合微生物活菌包括类球红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等比例混合;饵料培养用营养物质为低聚异麦芽糖10份和复合维生素2份,按比例混合后,使用研磨机研磨成细粉末状,经300目筛绢过滤,放入经过滤的淡水中,煮沸10分钟,冷却后即得营养液待用。饵料培养用海水经双层过滤至饵料培育池,使用次氯酸消毒过夜,次氯酸浓度为200ppm;次日早使用等量的硫代硫酸钠进行中和。将复合微生物活菌与营养液均匀泼洒于培养海水中,添加比例为培养水1m3中添加微生物菌液200ml,添加营养液12g(以干营养物质计),充气培养。
于当日晚进行毛蚶亲贝催产。产卵30小时后,幼虫发育至d型幼虫,开始摄食。依据幼虫密度,少量投喂古方微生物活菌饵料,初始投喂量为1.5-2.0l/m3。随着幼虫生长,古方微生物活菌饵料的投喂量逐渐增加至40-50l/m3·天。幼虫培育至第19天开始附着变态为稚贝,幼虫平均壳长204μm,经过7天全部幼虫完成附着变态;自d型幼虫至完成附着变态,幼虫成活率为19%。
对比例1没有使用营养液,对比例2中使用了营养液,但是没有添加中药成分。根据对比试验数据很明显可以看出,使用了本发明所述的营养和和培养方法后,实施例1中贝类幼苗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对比例1和2,幼虫的成活率高于对比例至少50%以上,幼苗的个体大小也明显好于对对比例1和2。因此本发明的培养方法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取得了意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实施范例,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凡是采用本领域公知的等同替换或等同交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