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由果糖和茶叶提取物组成的醒酒护肝的保健食品的配方及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05793发布日期:2018-11-02 21:48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食品与保健食品生产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组由果糖和茶叶提取物组成的具有醒酒护肝的保健食品及药品的配方及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长期大量饮酒可以导致酒精性肝损伤,这在常年饮酒的人群中是一种很常见的一种肝脏疾病,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劝酒”是中国人的饭桌上热情好客的行为。大量饮酒由于酒精过量摄入引起肝脏中氧化压力,氧化和抗氧化体系失衡,引起酒精性肝损伤。酒精肝的发病率是与生活水平的提高紧密相关的。它也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常见疾病。但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日常饮食中白酒、啤酒、红酒等酒精类饮料的消费也大幅度增加,酒精引起的相关疾病和问题日益严重,如:酒精性肝病发病率迅速上升,据统计,酒精性肝硬化病人肝癌发病率超过50%,在肝炎病毒感染率低的地区,嗜酒已成为引发肝癌的主要原因;长期酗酒可引起记忆学习能力下降、多发性神经病、慢性胃炎、心肌损害及器质性精神病等;酒后驾车所引发的交通事故一直是一个公共卫生难题,因此,与酒精相关问题的研究一直受到高度重视。调查发现,酒精肝逐渐成为肝硬化的主要诱因,肝硬化病人中约有60%有长期过量饮酒的经历。另一方面,酒精肝的发病人群以中青年为主,80%的酒精肝患者在40岁左右。据估计,全世界酗酒人群多达1500万~2000万人,其中10%~20%(150万~400万)引发了程度不同的酒精性肝病。于此相对应的,长期过量饮酒导致的脂肪肝、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的发病人群在日趋扩大,严重肝硬化导致的死亡率也在日趋攀升,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研究表明,酒精性肝病是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是继发于酒精在肝脏代谢之后的产生的,人们饮酒后约有20%-25%的乙醇能够进入人体,其中90%以上是在肝脏内进行代谢的,其余则被人体通过呼吸或者尿液、粪便的形式很快排泄出人体。而人体吸收乙醇的主要器官是胃和小肠,在乙醇脱氢酶(adh)、乙醛脱氢酶(aldh)、微粒体乙醇氧化酶系包括细胞色素p4502e1(cyp4502e1)的参与下进行代谢。约80%的乙醇经乙醇脱氢酶作用生成乙醛,再经乙醛脱氢酶作用生成乙酸,然后进入氧化循环反应,最终代谢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另有约20%的乙醇则由微粒体的cyp4502e1代谢,还有少部分以原形经呼吸道、尿液、汗液直接排出。

乙醇脱氢酶主要分布于胃肠道和肝脏,乙醇在胃部的首过代谢可减少机体对乙醇的生物利用度,缓解乙醇对肝脏、脑等器官的毒性作用。长期大量饮酒将导致胃部乙醇脱氢酶活性进行性下降,而肝脏乙醇脱氢酶活性则进行性增加。乙醇进入肝脏细胞后,主要通过三种不同的代谢途径被氧化成乙醛。乙醇脱氢酶是在肝脏中参与酒精代谢的重要酶,在酒精的代谢和利用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生成的乙醇则通过乙酸脱氨酶的催化脱氨作用生产乙酸。乙酸在乙酰辅酶a的帮助下进入三羧酸循环。乙醇最终被代谢成co2并释放atp。另外过氧化氢体分解酶和微粒体氧化酶系统也在酒精的代谢中起到一定作用。一般来说,酒精在体内的代谢主要经乙醇脱氨酶和过氧化氢酶进行脱氢氧化作用生成乙醛,在这两个途径中均能激活氧自由基。自由基引起的氧化损伤被认为是酒精性肝损伤的一个基本的病理机制。乙醇氧化产生的乙醛对肝细胞有显著的毒性,严重干扰了肝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在乙醛的长期毒害下,肝细胞很容易变性和坏死,细胞活性逐渐下降,甚至丧失,继而发生纤维化。如果任其发展,严重时肝脏将发生硬化。

临床上关于急性酒精中毒的常规治疗方法是对患者采取洗胃、补液、补充维生素和利尿等治疗基础上,按酒精中毒轻重分为三期,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纳洛酮,其能特异性的阻断脑内阿片受体及降低β-内啡肽含量,发挥对急性酒精中毒的治疗作用。目前国内解酒药物的机制研究主要是指通过增加肝脏和胃中乙醇脱氢酶的活性,增强乙醇的首过代谢而降低血醇浓度,从而减轻其对肝脏、脑等器官的损伤作用。在传统中药的复方及初提物方面,如复方葛根合剂、葛花、枳椇子水提物、橄榄解酒饮等。茶叶中富含多酚类化合物、嘌呤类生物碱、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类物质,以茶来解酒精中毒,这是人们早已熟悉并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常识。这在我国历代医学文献中多有记载。如《本草纲目拾遗》、《仁斋直指方》等,都称为“解酒”。清代《本草备要》中,就有“茶有解酒食、油腻、烧炙之毒,利大小便”的记载,茶叶中含有的茶多酚、茶碱、黄嘌呤、咖啡碱、茶甙、黄酮类有机酸、多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等物质,相互配伍,使茶汤如同一副药味齐全的“醒酒剂”。它的主要作用是“兴奋中枢神经,对抗和缓解酒精的抑制作用;扩张血管,利于血液循环;提高肝脏代谢能力;利尿,促进酒精从体内迅速排出。实验表明,茶的利尿作用抑制了肾小管对酒精的再吸收,可以加强肾脏局部免疫能力和泌尿系统的抗感染力。茶在解酒过程中,既不抑制神经,也不损害性功能。所以酒后饮茶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是有益无害的。

另外,关于喝浓茶解醉酒的问题,也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无论何种酒,其中的主要成分都是酒精(乙醇)。酒里的酒精含量越高,对人体的危害就越大。过量饮酒可引起急性酒精中毒,即醉酒。虽然茶叶中的咖啡碱有利尿作用,可加速乙醇的排出,但由尿排出的乙醇总量很少,不超过饮量的3%。这是因为喝进的酒90%的乙醇会在体内代谢成水和二氧化碳,只有不足10%的乙醇是通过尿、汗、唾液和呼吸排出的,茶汤中的咖啡碱并不能中和酒中的乙醇。美国的科技期刊也曾指出:“许多人相信或希望咖啡碱有对抗酒精的作用。由于这种观念,咖啡碱曾用以治疗酒精中毒和醉酒,但实际上酒精和咖啡碱的作用具有相加性。”咖啡碱和乙醇所产生的相加作用不仅不能醒酒,反而会加重醉酒。此外,茶中的咖啡碱含量约为干物重的2~5%,冲泡时约有80%的咖啡碱可溶解存茶汤里,通常一两杯茶汤中就含有咖啡碱150~250毫克。浓茶中的咖啡碱含量相对较高,在醉酒时喝会强烈刺激肾脏;同时由于咖啡碱是强有力的中枢神经兴奋剂,浓茶中的咖啡碱量较大,会引起整个中枢神经系统极度亢奋,醉酒者可能出现阵挛性惊厥而死亡。另外,酒中的乙醇绝大部分需要在肝脏中处理,乙醇先经乙醇脱氢酶作用分解成乙醛,而乙醛又需在醛脱氢酶的作用下才能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醉酒情况下喝浓茶,由于浓茶较强的利尿作用使得乙醛还来不及转化咸水和二氧化碳就已匆忙进入肾脏,导致乙醛对肾脏的直接刺激和损害。近年的研究表明茶叶提取物能消除小鼠因酒醉引起的兴奋燥动及共济失调现象,具有醒酒作用,且该作用与茶叶咖啡碱无关,茶多酚能有效抑制乙醇小鼠的兴奋性,降低其共济失调能力,提高其乙醇半数致死量,提示茶多酚具有解酒作用,还有研究表明,茶多酚是良好的自由基清除剂,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凋亡、抗辐射、抗肿瘤、神经保护和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有人报道茶多酚对酒精中毒后的精子损伤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对酒精的降解器官肝脏,也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他们通过检测血清ast、alt和肝组织中sod、mda、ros、gsh-px的水平以及免疫组化观察肝细胞组织病理学形态学的改变,证明了茶多酚对酒精性肝损害小鼠肝细胞中bcl-2阳性表达明显降低和bax阳性表达均明显升高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提示慢性酒精中毒可以引起肝损伤,而喂服茶多酚能减轻损伤程度,实验还观察到酒精组小鼠肝组织ros,mda水平显著性升高,而抗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给予茶多酚+酒精的小鼠肝组织ros,mda水平显著低于酒精组,gsh-px、sod活性明显高于酒精组。结果提示,酒精代谢在肝细胞不仅产生了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和引起脂质过氧化,并导致抗氧化酶系统活性降低,处于氧化应激态,而茶多酚对酒精所致肝组织氧化应激具有明显缓解作用。(汤银娟,茶多酚对慢性酒精中毒肝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6年第34卷第2期:198~201)。

结晶果糖是一种左旋性的六碳糖,果糖进人人体后可与肠粘膜上皮细胞载体蛋白结合吸收进入人体内,在肝、肾、小肠中与特异性果糖激酶作用参与体内代谢。果糖口服比葡萄糖吸收慢,但吸收后或静脉给药后在体内代谢却比葡萄糖快,易被机体吸收利用,且不依赖胰岛素,对血糖影响小,适用于葡萄糖代谢及肝功能不全的患者补充能量。进人体内的果糖可通过己糖激酶的催化生成果糖-6-磷酸,而进入糖酵解。在肝内,果糖通过肝脏果糖激酶及醛缩酶b作用,经过果糖-1-磷酸而裂解为二羟丙酮磷酸和甘油醛,后者经甘油醛激酶催化转变成甘油醛-3-磷酸。二羟丙酮磷酸和甘油醛-3-磷酸即可参入糖酵解或糖异生途径。果糖对酒精分解度快,适合解酒,这一结论的得出源于1983年jonesaw发表在《medbiol.1983;61(6):319-23.》上的论文,该论文得出结论:果糖是一种抗血液酒精增高最有效的糖,它具有延缓酒精吸收和加快酒精清除的协同作用。实验表明,人体对酒精的吸收比其他食物的吸收要快得多,酒精吸收进入血液后,主要依靠乙醇酶促进其氧化分解。乙醇酶氧化分解酒精需要能量,能量直接依靠atp提供。葡萄糖和果糖都能提供atp,但它们提供分别需要葡萄糖磷酸激酶和果糖磷酸激酶的帮助。葡萄糖需要先剌激胰岛素分泌,支持提高葡萄糖液激酶的活性,才能较缓慢地产生去帮助乙醇氧化酶分解酒精。而果糖磷酸激酶的活性高,且不依赖胰岛素的辅助,因此,果糖能迅速提供大量的atp去帮助乙醇氧化酶分解酒精。还有研究者观察到成年雌性大鼠在其饮用水中添加果糖后的10天,其乙醇排除率显著提高,大鼠乙醇清除率提高到(4.85±0.28)mmol·l-1(乙醇)·min-1·g-1(肝重),而无果糖对照组为(3.65±0.29)mmol·l-1(乙醇)·min-1·g-1(肝重),提示补充果糖增强了乙醇的消除,但并没有改变乙醇脱氢酶的活性。在另一项对与乙醇代谢相关的过氧化氢酶的研究中,也证明了2g·kg-1果糖注射可刺激鼠乙醇代谢,但大剂量(10g·kg-1)则可阻断乙醇代谢,从而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肯定了果糖在一定剂量下具有醒酒的作用。果糖过量摄入也会造成许多不良反应,如可出现血脂异常、脂肪肝、胰岛素抵抗、体质量增加、血压增高及高尿酸血症等表现,这种与代谢效应有关的症状称为果糖过量摄入过多引起的代谢综合征。有报道日饮食量中大于20%的果糖摄入可以引起高血胰岛素水平的男性个体的血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动物实验观察到高果糖饮食可诱导肝脏脂质沉积,短期和长期的高果糖喂养均可导致啮齿类动物脂肪肝,但该现象在人体研究中观察还没有得到证实;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果糖的摄入量和血尿酸浓度显著相关,即高剂量的果糖可以引起尿酸增加,由两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果糖的摄入量和高尿酸血症相关性疾病痛风和肾结石也相关,动物实验的结果与人体研究一致,因此,大量服用果糖要注意检测尿酸,预防痛风和肾结石的发生。

茶叶提取物,特别是茶叶的主要成分茶多酚对果糖引起的高尿酸血症有明显的预防作用,有研究研究者应用饮用10g/100ml果糖溶液诱导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发现150、300mg/(kg·d)茶多酚可显著降低高尿酸血症大鼠血尿酸水平,同时150、300mg/(kg·d)茶多酚还显著降低了肝脏黄嘌呤氧化酶的表达和活力,明显减少肾脏中urat1、glut9表达和增加了uat表达。当今社会高尿酸血症发病率逐年增高且年轻化趋势明显的背景下,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研究和治疗药物研发成为当前热门研究领域,关于高果糖饮食与人类高尿酸血症的高发病率是否相关,至今仍在争论不休,但饮用10g/100ml果糖溶液饲喂的大鼠却已成为现在被广泛应用于建立高尿酸血症模型的方法之一。在肝脏,吸收的果糖被果糖激酶快速代谢成为1-磷酸果糖。接着醛缩酶b催化1-磷酸果糖最终代谢为脂肪酸和二氧化碳。果糖代谢为1-磷酸果糖过程中消耗大量的三磷酸腺苷为二磷酸腺苷,致使一磷酸腺苷和肌苷酸水平增加。后两者会生成次黄嘌呤和黄嘌呤,最终在黄嘌呤氧化酶作用下代谢为尿酸。在该实验中,饲喂大鼠10g/100ml果糖溶液8周后,大鼠血尿酸水平比对照组大鼠高度显著增高。给予临床常用的降尿酸药物别嘌呤醇治疗4周,大鼠血尿酸水平显著降低,接近对照组大鼠尿酸水平。尿酸是嘌呤碱代谢终产物,黄嘌呤氧化酶是介导黄嘌呤代谢为尿酸的关键酶,在人体中,黄嘌呤氧化酶主要存在于肝脏,少量存在于肠道等其他组织器官,所以,肝脏是机体尿酸的主要生产车间,调控肝脏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可显著降低血尿酸水平,临床常用的治疗高尿酸血症药物如别嘌呤醇、非布司他,均是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在证实了茶多酚可降低10g/100ml果糖溶液诱导的高尿酸血症大鼠血尿酸水平之后,该课题组还观察了茶多酚对肝脏黄嘌呤氧化酶表达与活性的影响,从调控尿酸产生的角度探讨茶多酚降尿酸的潜在机制。结果发现,饲喂大鼠10g/100ml果糖溶液8周后,大鼠肝脏黄嘌呤氧化酶活力和表达量均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给予别嘌呤醇或者给于茶多酚后,高尿酸血症大鼠肝脏黄嘌呤氧化酶活力和表达均高度显著降低,与高尿酸血症组大鼠比较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gtp降低10g/100ml果糖溶液诱导高尿酸血症大鼠血尿酸水平、抑制肝脏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和表达,从而减少尿酸产生密切相关。此外,机体产生的尿酸约70%通过肾脏排泄,剩下的30%通过消化道排泄,血尿酸几乎全部以原型经肾小球滤过,但滤过的尿酸98%~100%在肾小管被重吸收,然后再分泌入肾小管,最后通过尿液排出体外。urat1和glut9是两个介导尿酸在肾小管重吸收的重要转运子,主要表达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管中的尿酸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顶膜上的urat1转运至上皮细胞内,然后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glut9转运至肾间质,最近一种新的降尿酸药物zurampic片剂(lesinurad,urat1抑制剂)在美国被批准上市,突显了调控肾脏尿酸转运子功能在维持机体尿酸稳态中的重要作用。尿酸特异性转运蛋白在肾脏丰富表达于近端小管曲段和升段,重吸收入血液的尿酸将近50%由其介导分泌入管腔,随尿液排出体外。因此,尿酸特异性转运蛋白被公认为维持机体血尿酸稳态的重要调节因素。在该研究中,与正常饮水的对照组大鼠比较,给予10g/100ml果糖溶液8周后大鼠肾脏urat1和glut9均出现表达量高度显著提高,而尿酸特异性转运蛋白表达量则高度显著降低,提示饮用10g/100ml果糖溶液诱导了大鼠肾脏尿酸代谢紊乱,即重吸收增加、分泌减少,最终导致了血尿酸水平的显著升高。给予茶多酚治疗后,高尿酸血症组大鼠肾脏中urat1和glut9表达均明显减少,而且尿酸特异性转运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上述结果提示茶多酚可通过减少尿酸重吸收和增强尿酸分泌而降低高尿酸血症大鼠血尿酸水平。实验结果表明,150、300mg/(kg·d)茶多酚可降低10g/100ml果糖溶液诱导的高尿酸血症大鼠血尿酸水平,其机制既与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介导的尿酸产生有关,也与调控urat1和glut9介导的尿酸重吸收和尿酸特异性转运蛋白介导的尿酸分泌密切相关。为利用茶多酚研发新的降尿酸保健产品提供了实验依据【陈刚,茶多酚对果糖诱导的高尿酸血症大鼠血尿酸水平的影响及机制,食品科学,2017,38(23):219~223】。



技术实现要素:

本项目申请人提出,用果糖和茶叶提取物组成的一组具有醒酒护肝功效的保健食品,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由于大量饮酒导致的醉酒,肝肾损伤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以及长期酗酒引起记忆学习能力下降、多发性神经病、慢性胃炎、心肌损害及器质性精神病等。本发明所述的果糖是指结晶果糖,也包括果葡糖浆,特别是含果糖为55~78%的高果葡糖浆,茶叶提取物是指红茶提取物,也包括绿茶,乌龙茶,普洱茶,白茶和黑茶的提取物,本发明的果糖醒酒茶组合物的配方比例结晶果糖占85~95%,茶叶提取物占3~15%;本发明的茶叶提取物也可以用茶多酚、茶氨酸、谷氨酸及天门冬氨酸等茶叶的活性成分取代。本发明应用果糖加速体内酒精的代谢,可使血液中的酒精迅速经肾排出体外,茶叶提取物可以促进乙醇脱氢酶的活性,加速酒精的代谢转化,同时茶的利尿作用抑制了肾小管对酒精的再吸收,也可以加强肾脏局部免疫能力和泌尿系统的抗感染力,两者在酒精不同代谢途径上发挥了不同的综合作用可以使体内的酒精更快地从体内排出,使体内酒精中毒的浓度迅速降低,从而产生出快速醒酒作用。此外,茶叶提取物和茶多酚对果糖的高尿酸血症也有明显的预防及拮抗作用,避免了大量应用果糖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本发明配制的果糖醒酒茶产品,通过应用市售的56%二窝头酒进行小鼠的醉酒实验,按照小鼠体重给予56度红星二锅头0.15ml/10g,给药1小时内100%小鼠全部出现醉酒的表现(翻正反射消失),而在给于56度红星二锅头前30分钟给以果糖醒酒茶,小鼠的不醉率达到57.2%,单独给以果糖或者单独给以茶叶提取物,小鼠的不醉率分别为14.3%和28.6%,同时,醉酒维持时间二锅头对照组平均为221分钟,果糖醒酒茶平均为127分钟,单独给以果糖或者单独给以茶叶提取物醉酒维持时间分别为212和264分钟,果糖醒酒茶与对照组相比,醉酒维持时间缩短了57.4%,说明了果糖醒酒茶确实有明显的醒酒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作描述,但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凡是不背离本发明构思的改变或等同替代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一

制备果糖醒酒护肝红茶的配方及生产工艺:配方:红茶提取物3~10kg,结晶果糖90kg;生产工艺是先把红茶粉碎为粗粉,按照料液比1∶25的比例添加75%的乙醇,先用超声提取法提取,超声波功率为200w,提取温度为70℃,提取时间为30min,趁热过滤,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1.30~1.32,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滤渣再加水蒸煮两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合并蒸液,过滤,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30~1.32的清膏,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把两种细粉合并,按3~10:90的比例与结晶果糖混合均匀,分装为10~12g/包,铝膜封装,即得。

实施例二

制备果糖护肝绿茶的配方及生产工艺:配方:绿茶提取物3~10kg,牛磺酸3~10kg,结晶果糖95kg;生产工艺是绿茶粉碎为粗粉,按照料液比1∶40的比例蒸馏水,控制提取温度为70℃,浸提90min,过滤,保留滤液,滤渣再按前法提取一次,保留滤液,合并两次滤液,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1.32的清膏,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滤渣按照料液比1∶20的比例添加75%的乙醇,在温度为70℃使加热回流提取,提取时间为50min,趁热过滤,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1.30~1.32,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把两种细粉合并,按绿茶提取物3~10,牛磺酸3~10,结晶果糖85~95的比例与结晶果糖混合均匀,分装为10~12g/包,铝膜封装,即得。

实施例三

制备果糖乌龙茶的配方及生产工艺:配方:乌龙茶提取物3~10kg,硫辛酸3~10kg,结晶果糖85~95kg;生产工艺是把乌龙茶粉碎为粗粉,按照料液比1∶25的比例添加75%的乙醇,用超声提取法提取,超声波功率200w,提取温度为70℃,提取时间为30min,趁热过滤,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1.30~1.32,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滤渣再加水蒸煮两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合并蒸液,过滤,滤液浓缩至相对为密度1.30~1.32的清膏,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按乌龙茶提取物3~10,硫辛酸3~10,结晶果糖85~95的比例与结晶果糖混合均匀,分装为10~12g/包,铝膜封装,即得。

实施例四

制备果糖普洱茶的配方及生产工艺:配方:普洱茶提取物3~10kg,牛磺酸3~10kg,硫辛酸3~10kg,结晶果糖85~95kg;生产工艺是先把普洱茶粉碎为粗粉,按照料液比1∶25的比例添加75%的乙醇,在温度为70℃时回流提取40min,趁热过滤,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1.30~1.32,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滤渣再加水蒸煮两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合并蒸液,过滤,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30~1.32的清膏,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按普洱茶提取物3~10,牛磺酸3~10,硫辛酸3~10,结晶果糖85~95的比例与结晶果糖混合均匀,分装为10~12g/包,铝膜封装,即得。

实施例五

制备果糖解酒茶的配方及生产工艺:配方:茶多酚2~5kg,茶氨酸1~2kg,谷氨酸1~2kg,天门冬氨酸1~2kg,结晶果糖85~95kg;生产工艺是先把配方中的各个成分与结晶果糖混合均匀,粉碎成细粉,分装为10~12g/包,铝膜封装,即得。

实施例六

制备果糖解酒饮料的配方及生产工艺:配方:茶多酚2~5kg,茶氨酸1~2kg,谷氨酸1~2kg,天门冬氨酸1~2kg,结晶果糖85~95kg;生产工艺是先把配方中的各个成分与结晶果糖溶解在可作为饮料应用的洁净水中,混合均匀,使果糖的浓度达到8~10%,分装为150~250ml/瓶,封装,即得。

实施例七

制备果糖与茶叶提取物组成的解酒饮料的配方及生产工艺:配方:茶叶提取物3~8kg,结晶果糖90~95kg;生产工艺是把茶叶提取物与结晶果糖溶解在可作为饮料应用的洁净水中,混合均匀,使果糖的浓度达到8~10%,分装为150~250ml/瓶,封装,即得。该工艺的茶叶提取物可以按照上述实施例之一的方法制备,也可以用现有的其他工艺制备,与结晶果糖配制制备成饮料。

实施例八

制备果糖与茶叶提取物组成的解酒饮料的配方及生产工艺:配方:茶叶提取物3~8kg,含果糖为78%的果葡糖浆90~95kg;生产工艺是把茶叶提取物与结晶果糖溶解在可作为饮料应用的洁净水中,混合均匀,使果糖的浓度达到8~10%,分装为150~250ml/瓶,封装,即得。该工艺制备的解酒饮料,采用果葡糖浆来代替结晶果糖,果葡糖浆中果糖的浓度可以在42%~90%的范围,以含78%的果葡糖浆为。

根据以上实施例制备的果糖醒酒茶以及果糖醒酒饮料,经动物醉酒实验证明,均有良好的解酒和醒酒作用,可以降低动物的醉酒率,明显缩短动物的醉酒时间,给一些长期饮酒的人饮用,在服用比他们平时饮酒的量稍大时,没有出现醉酒的情况,实践证实,以大剂量果糖与茶叶提取物为主配制的果糖醒酒茶和果糖醒酒饮料,可以发挥解酒和保护肝脏的作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