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余热回收利用节能炒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88813发布日期:2019-06-13 15:05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层余热回收利用节能炒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层余热回收利用节能炒锅。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干果用炒锅通常包括箱式的炉体,炉体中转动安装有一个转筒式的锅体,其次,炉体的底部设有用于加热锅体的炉腔,炉体的顶部设有烟筒;其次,炉体中通常仅有一层锅体,锅体仅有一端设有用于投料和卸料的锅口;因此,在炒干作业中,炉体中的高温烟气可直接从顶部的烟筒排出,浪费热能。其次,锅体内食品受热所产生的热气也直接从锅口排出,也浪费了能源。因此,上述炒锅具有以下几点缺点:1、炉体中的热气不能充分利用,继而降低了利用效率,增加了能耗;2、锅体中的热气也不能充分利用,继而降低了利用效率;3、由于只有一个锅体,因此,炒干作业只能进行装料和卸料的单次循环作业,继而降低了炒干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提高热量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同时,能实现循环炒干作业,继而提高炒干效率的双层余热回收利用节能炒锅。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炉体,其结构特点是:所述炉体中转动连接有两个上下间隔设置的锅体,两个锅体与炉体之间设有同步驱动两个锅体转动的驱动装置,上侧锅体的前端设有投料口、后端设有上出料口;下侧锅体的前端设有下出料口、后端设有回料口;上侧锅体与下侧锅体之间通过导料管将上出料口和回料口连通从而将上侧锅体排出的料体导入下侧锅体中;所述炉体的底部设有加热装置,所述炉体的顶部设有烟筒。

采用上述结构后,打开加热装置,并使两个锅体同步转动,之后,将鲜料从投料口陆续投入上侧的锅体中,此时,上侧的锅体将对鲜料进行初期的烘干作业,同时,初期烘干的料体从上侧的锅体陆续排出并经导料管落入下侧的锅体中,之后再经下侧的锅体进行完全烘干,烘干完成的料体再从下出料口排出;其次,在烘干作业时,下侧锅体主要是通过加热装置进行加热,从而进行烘干作业,而下侧锅体内的余热会经导料管排入上侧锅体中,因此,实现对上侧锅体中的鲜料进行预烘干,继而提高热空气的利用率;其次,炉体中的高温烟气在上升至炉体顶部时,也对上侧锅体进行加热,因此,能提高烟气余热的利用率。

为了实现锅体的结构,所述锅体包括位于炉体内腔中且呈圆筒状的锅肚段,所述锅肚段的前端设有伸出炉体外侧的前管段、后端设有伸出炉体外侧的后管段。

为了使加热沙提前排出,从而仅使烘干的料体从下出料口排出,位于炉体外侧的下侧前管段的管壁上均布有将加热沙筛出的漏沙孔。

为了实现导料管与后管段的连接结构,上侧后管段的后端部与导料管的上端部套装在一起且与导料管滑动密封接触,下侧后管段的后端部与导料管的下端部套装在一起且与导料管滑动密封接触。

为了方便实现锅体转动,所述炉体的前侧部安装有用于支撑前管段转动的前支撑装置,所述炉体的后侧部安装有用于支撑后管段转动的后支撑装置;所述前支撑装置包括两个左右间隔设置且支撑在前管段下方左右相应一侧的前支撑轮;所述后支撑装置包括两个左右间隔设置并分别支撑在后管段下方左右相应一侧的后支撑轮。

为了实现驱动装置的具体结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同轴设置在后管段外侧的外齿圈,所述炉体的后侧部安装有与外齿圈分别啮合的蜗杆及驱动蜗杆转动的驱动电机。

为了将加热沙重新投入上方的锅体中,位于炉体的前侧设有将从漏沙孔漏下的加热沙重新投入上侧锅体中的提升机。

为了方便将料体和加热沙投入上侧锅体中,所述炉体的前侧安装有料斗,所述料斗的排料端部伸入上侧的前管段中。

为了方便将烘干的料体输送至后续工位,所述炉体的前侧安装有输送机,所述下出料口位于输送机的输送带上方。

为了使炉体中的高温烟气充分与上方的锅体接触,从而提高对上方锅体的加热效果,所述炉体的顶部炉壁与上侧的炉体同轴设置,位于炉体左右两侧的侧炉壁中部均向两个锅体的上下对称中心线方向弧形凹陷设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能提高热量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同时,能实现循环炒干作业,提高炒干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带有局部剖视且省略提升机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该双层余热回收利用节能炒锅包括箱式的炉体1,该炉体1的底部设有加热装置5,该加热装置5优选以天然气为燃烧介质的燃烧机,相应的,燃烧机的燃烧喷管伸入炉体1的底部腔室中,从而进行加热,另外,炉体1的顶部设有烟筒6;另外,炉体1中转动连接有两个上下间隔设置的锅体,为了实现锅体的结构,锅体包括位于炉体1内腔中且呈圆筒状的锅肚段7,锅肚段7的前端设有伸出炉体1外侧的前管段8、后端设有伸出炉体1外侧的后管段9,其次,优选锅肚段的直径大于或等于前管段8、后管段9的直径;另外,为了实现锅体的转动结构,炉体1的前侧部安装有用于支撑前管段8转动的前支撑装置11,而炉体1的后侧部安装有用于支撑后管段9转动的后支撑装置12;该前支撑装置11包括两个左右间隔设置且支撑在前管段8下方左右相应一侧的前支撑轮;而后支撑装置12包括两个左右间隔设置并分别支撑在后管段9下方左右相应一侧的后支撑轮;因此,每个锅体能在同组前支撑装置11和后支撑装置12的支撑下进行转动。其次,继续参照附图,两个锅体与炉体1之间还设有同步驱动两个锅体转动的驱动装置,为了实现驱动装置的具体结构,驱动装置包括同轴焊接在后管段9外侧的外齿圈13,该外齿圈13位于炉体1外侧,而炉体1的后侧部分别安装有与每个外齿圈13分别啮合的蜗杆,同时,炉体1的后侧部还安装有分别驱动或者同时驱动两根蜗杆进行转动的驱动电机14。

继续参照附图,上侧前管段8的前端管口为投料口2,上侧后管段9的后管段9口为上出料口;下侧前管段8的前端管口为下出料口3,下侧后管段9的后端管口为回料口;同时,上侧锅体与下侧锅体之间通过一根弧形的导料管4将上出料口和回料口连通从而能将上侧锅体排出的料体导入下侧锅体中,该导料管4优选通过连接支架固定在炉体1上,同时,为了实现导料管4与两个后管段9的连接结构,上侧后管段9的后端部优选插装在导料管4的上端部管腔中且与导料管4滑动密封接触,而导料管4的下端部优选插装在下侧后管段9的后端部管口中且与下侧后管段9滑动密封接触;相应的,上方锅体的锅肚段7和后管段9的内周面上应焊接有一圈螺旋叶片,下方锅体的锅肚段7和后管段9的内周面上也应焊接有一圈螺旋叶片,同时,当上下两个锅体转动方向相同时,两个锅体中的螺旋叶片的旋向将相反设置,因此,方便实现将上方锅体中的料体推入导料管4中,而下方锅体中的料体将从下出料口3推出;其次,由于在炒制干果过程中,会在锅体中加入加热沙或者加热盐等颗粒状介质,因此,为了使加热沙提前排出,从而仅使烘干的料体从下出料口3排出,位于炉体外侧的下侧前管段8上具有一段镂空管壁,该镂空管壁上均布有能将加热沙等颗粒状介质筛出的漏沙孔10。其次,为了将筛出的加热沙等颗粒状介质重新投入上方的锅体中,位于炉体1的前侧安装有将从漏沙孔10漏下的加热沙重新投入上侧锅体中的提升机15,相应的,提升机15的进料口位于镂空管壁的下方,其次,为了方便将料体和加热沙投入上侧锅体中,炉体1的顶部前侧优选安装有料斗16,而料斗16的排料端部相应伸入上侧的前管段8中。另外,为了方便将烘干的料体直接输送至后续工位,位于炉体1的前侧还优选安装有输送机17,相应的,下出料口3位于输送机17的输送带上方。

如图2所示,为了使炉体1中的高温烟气充分与上方的锅体接触,从而提高对上方锅体的加热效果,该炉体1的顶部炉壁优选为弧形炉壁,且该弧形炉壁优选与上侧的炉体1同轴设置,另外,位于炉体1左右两侧的侧炉壁中部均向两个锅体的上下对称中心线方向弧形凹陷设置,该弧形凹陷设置的侧炉壁将炉体1的内腔分割成上下两个加热腔室,且在两个加热腔室之间形成一条连通两个加热腔室的狭窄通道;因此,在烘干作业过程中,先打开加热装置5,并使两个锅体同步转动,之后,将鲜料和加热沙投入提升机15上,并从投料口2陆续投入上侧的锅体中,此时,上侧的锅体将对鲜料进行初期的预烘干作业,同时,初期烘干的料体夹杂着加热沙从上侧的锅体陆续排出并经导料管4落入下侧的锅体中,之后再经下侧的锅体进行完全烘干,烘干完成的料体夹杂着加热沙再进入下侧的前管段中,其中,加热沙从漏沙孔10重新排入提升机15中,而烘干的料体则从下出料口3排至输送机17上;其次,在烘干作业时,下侧锅体中的余热会经导料管4排入上侧锅体中,因此,实现对上侧锅体中的鲜料进行预烘干,继而提高热空气的利用率;其次,炉体1中的高温烟气在上升至炉体1顶部时,也能对上侧锅体进行加热,因此,能提高烟气余热的利用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做若干的更改和修饰,所有这些变化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