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7185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更具体地,涉及即使在锁闭拉链时施加大的横向拉力也能够实现顺畅的拉头操作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
背景技术
这种类型的隐形拉链常常用于女士的衣服。然而,近年来,隐形拉链已经被应用于其它领域,例如汽车或火车的乘客座椅。在乘客座椅中,事先与框架形成为一体的座垫主体被座椅套覆盖。此时,座椅套的尺寸被设定为小于座垫主体的外部尺寸,使得座垫主体在压缩状态下覆盖上座椅套,从而尽可能地抑制可能发生的座椅套的外形上的松驰和变形。此夕卜,为了容易地应对乘客坐到座椅上时人体的负荷分布,当乘客离开座椅时,座椅套能够使即使发生了弹性变形的座垫主体可靠地恢复至其原始形状,由此防止座垫主体变形。座椅套典型地由片材构成,在该片材中,外层、薄的弹性中间层和背侧基布层通过层压工艺等被层压为一体。外层包括天然皮革、合成皮革或者具有各种结构的编织/纺织布。中间层包括聚氨酯泡沫片材或类似物。背侧基布层包括由极细纱线纺织或编织成的薄编织/纺织布或类似物。该片材典型地根据乘客座椅的形状被切割成多个片材块,这些片材块三维地缝制在一起以生产座椅套。然而,如果整个座椅套通过缝制制造,则具有复杂的外部形状的座垫主体常常不能被座椅套覆盖。为此,到目前为止,座椅套的一部分并不预先缝制。在座椅套覆盖在座垫主体之后,未缝制的部分由手工缝制。然而,在基于手工缝制的该缝制处理中,最终制品倾向于具有不同的品质,或者缝制时间取决于缝制操作者的不同技艺。因此,为了取消手工缝制,沿座椅套的缝制区的一部分,例如接缝部,近来已经常常使用拉链、特别是拉头主体不暴露到外部的隐形拉链。结果, 可以由缝制机器进行整个缝制操作,从而基于技艺不同的传统缺陷被相当程度地减小,生
产率被进一步提高。作为这种传统的隐形拉链,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使用包括如下部分的拉头从拉头主体的下翼板的左右边缘立起的左右侧壁部;从侧壁部的上端沿相互接近的方向延伸的左右第一凸缘;在下翼板的滑动方向上的一端的中央部立起的引导柱;沿着引导柱的外周向外突出的第二凸缘;和设置到第二凸缘的顶面的拉片安装柱。由第一凸缘、引导柱和第二凸缘限定的空间成为牙链的引导通路,形成于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之间的间隙用作布带用的引导间隙。另一方面,在插入到具有这种构造的拉头的牙链带中,沿着一对布带的相对侧缘以链牙的啮合头指向内侧的方式通过缝制或类似方式安装多个链牙。以这种方式获得的一对牙链带的每个牙链带的链牙安装边缘弯曲成U 形,使得各链牙的啮合头突出到外侧,然后通过热定形而固定成弯曲形状。通过使布带的折叠部分通过第一和第二凸缘之间的布带引导间隙向外延伸,同时链牙的啮合头在拉头的肩部嘴口中彼此相对,具有这种结构的一对牙链带被插入到拉头中。由此,获得了隐形拉链。这里,当隐形拉链被应用到上述汽车的乘客座椅的座椅套时,因为座椅套被形成为小于座垫主体的外部尺寸,所以在拉头附近大的横向拉力被施加到牙链带。链牙由于大的横向拉力而站立。被导入到第二凸缘的肩部嘴口同时接近肩部嘴口的部分受到横向拉力的各链牙站立直到变成大致垂直于布带的布带表面。为此,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中,第二凸缘的锥形面的肩部嘴口侧的上端缘被设定为相对于下翼板高于后侧嘴口的端缘,从而,尽管链牙以略微倾斜的姿势安装到下翼板,但是链牙沿着第二凸缘的锥形面被引导而不会与第二凸缘干涉,链牙由此被导入到拉头的链牙引导通路中。在导入过程中,链牙总是受到锥形面的引导和由前面的链牙和布带的拉力引起的倾斜力的影响,因而链牙逐渐倾斜从而呈链牙的联接部趋于爬到第二凸缘的下表面的姿势,防止链牙的啮合头被夹在下翼板的第一和第二凸缘之间, 由此促使拉头顺畅地滑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7-0M1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在包括拉头主体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中,其中下翼板、左右侧壁部、左右第一凸缘、引导柱、第二凸缘和拉片安装柱一体地形成,由于制造拉头时金属模具的限制,难以增大第二凸缘的宽度,第二凸缘的外表面以锥形形状从后侧嘴口侧朝向肩部嘴口侧膨出,并且在肩部嘴口侧的前端部沿着滑动方向直线地形成。因此,形成于第一和第二凸缘之间的用于布带的引导间隙以锥形形状从后侧嘴口侧朝向肩部嘴口侧扩大,并且在肩部嘴口侧的前端部沿着滑动方向直线地形成。因此,当作用有大的横向拉力的牙链带插入到拉头中时,拉头的滑动阻力仍然大,因而,需要在拉座椅套的情况下锁闭拉链。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以提高工作效率。因此,考虑到上述问题而作出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即使拉头被应用到乘客座椅的座椅套等,并且当锁闭拉链时大的横向拉力被施加到拉头,也能够实现拉头的顺畅滑动操作。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面的构造实现。(1) 一种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所述拉头使一对牙链带的链牙接合和解除接合,在所述牙链带中,布带的相对侧缘被弯曲并且被固定为U形,所述链牙沿着所述侧缘的弯曲的端缘安装,所述拉头包括下翼板;左右侧壁部,其沿着所述下翼板的左右方向上的侧缘立起;左右第一凸缘,其从所述左右侧壁部的上端沿相互接近的方向延伸;引导柱,其布置于所述左右第一凸缘之间,并且从所述下翼板的肩部嘴口侧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后侧嘴口延伸;第二凸缘,其从所述引导柱的上部朝向至少所述左右第一凸缘和所述后侧嘴口突出;以及拉片安装部,其用于支撑拉片,
其中,所述拉头包括拉头主体和与所述拉头主体接合的拉头上板构件,所述拉头主体具有至少所述下翼板、所述左右侧壁部和所述左右第一凸缘,所述拉头上板构件具有至少所述第二凸缘,所述引导柱被设置于所述拉头主体和所述拉头上板构件中的一方,以及所述拉片安装部被设置于所述拉头主体和所述拉头上板构件中的一方。(2)根据(1)所述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其中,所述拉头主体包括形成于所述下翼板的肩部嘴口侧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的拉头主体侧接合部,以及所述拉头上板构件包括与所述拉头主体侧接合部接合并且形成于所述第二凸缘下方的拉头上板构件侧接合部。(3)根据(1)所述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其中,所述拉头上板构件被构造成使得,通过使所述拉头上板构件从所述拉头主体的后侧嘴口侧朝向肩部嘴口侧相对移动使所述拉头主体侧接合部与所述拉头上板构件侧接合部接合,以及所述拉头主体侧接合部和所述拉头上板构件侧接合部中的一方一体地形成有接触壁,所述接触壁能限制所述拉头上板构件在接合之后进一步朝向肩部嘴口侧移动。(4)根据(3)所述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其中,所述拉头主体侧接合部和所述拉头上板构件侧接合部中的一方为朝所述引导柱的肩部嘴口侧和后侧嘴口侧中的一方开口的燕尾槽,以及所述拉头主体侧接合部和所述拉头上板构件侧接合部中的另一方为形状与所述燕尾槽对应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包括站立部和从所述站立部的上端沿左右方向突出的肋,所述突出部具有大致T字形的截面。(5)根据(4)所述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其中,所述燕尾槽敞开的开口的相反侧由所述接触壁闭锁。(6)根据(5)所述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其中,所述引导柱被设置于所述拉头上板构件,所述拉头上板构件侧接合部设置有朝向所述引导柱的肩部嘴口侧开口的所述燕尾槽和能够变形以封锁所述燕尾槽的开口的一对腿部,所述拉头主体侧接合部是具有大致T字形截面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包括从所述下翼板立起的站立部和从所述站立部的上端朝向所述左右第一凸缘向外突出的肋,以及
在所述突出部从肩部嘴口侧插入到所述燕尾槽之后,使所述一对腿部变形以封锁所述开口。(7)根据(1)至(6)所述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其中,所述第二凸缘具有从所述后侧嘴口朝向所述肩部嘴口连续增大的宽度。(8)根据(1)至(7)所述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其中,所述左右侧壁部被构造成使得,在肩部嘴口侧处的内表面之间的宽度从后侧嘴口侧朝向所述肩部嘴口连续增大。(9)根据(1)至(8)所述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其中,从所述拉头的垂直于滑动方向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线到所述第二凸缘的各最外端的距离为从所述中心线到所述侧壁部的在后侧嘴口侧处的各内表面的距离的0. 8倍以上。
6
(10)根据(9)所述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其中,所述第二凸缘的所述最外端沿左右方向突出超过所述侧壁部的在后侧嘴口侧处的内表面。(11)根据(1)至(10)所述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其中,所述拉头上板构件的肩部嘴口侧的端面具有从所述肩部嘴口朝向所述后侧嘴口逐渐向下倾斜的倾斜面,以及所述倾斜面向上延伸超过所述左右第一凸缘的上表面。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由于拉头包括具有至少下翼板、侧壁部和第一凸缘的拉头主体和具有第二凸缘并且与拉头主体接合的拉头上板构件这两个组成部件, 第二凸缘的形状不受金属模具的限制。由此,通过具有理想形状的第二凸缘,链牙能够被导入到链牙引导通路中,并且在顺畅地朝向后侧嘴口侧进一步移动的同时彼此啮合。因而,即使在拉链闭锁时施加大的横向拉力,也可以使拉头顺畅地滑动。根据本发明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拉头主体具有形成于下翼板的肩部嘴口侧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的拉头主体侧接合部,拉头上板构件具有与拉头主体侧接合部接合并且形成于第二凸缘的下方的拉头上板构件侧接合部。因此,可以通过使拉头主体侧接合部和拉头上板构件侧接合部接合来使拉头主体和拉头上板构件实质上一体化,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可以由两个组成部件形成。此外,通过使拉头上板构件从拉头主体的后侧嘴口侧朝向肩部嘴口侧相对移动使拉头主体侧接合部与拉头上板构件侧接合部接合。该接合方向与拉头使一对牙链带的链牙彼此啮合的滑动方向一致。即使当链牙彼此啮合时较大的操作力作用于设置有拉片安装部的拉头上板构件,也可以防止拉头主体侧接合部与拉头上板构件侧接合部解除接合。而且, 拉头主体侧接合部和拉头上板构件侧接合部中的一方设置有接触壁,该接触壁限制拉头上板构件在接合之后朝向肩部嘴口侧进一步移动,使得可以可靠地防止拉头上板构件在接合之后移动。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拉头主体侧接合部和拉头上板构件侧接合部中的一方为燕尾槽,该燕尾槽向引导柱的肩部嘴口侧或后侧嘴口侧开口,拉头主体侧接合部和拉头上板构件侧接合部中的另一方是突出部,该突出部具有与燕尾槽相对应的形状并且包括站立部和肋,该肋从站立部的上端沿左右方向突出,突出部具有大致T字形的截面。因此,通过将突出部插入(压配合到)燕尾槽中,可以可靠地防止拉头上板构件沿向上方向与拉头主体分离。此外,由于燕尾槽开放的开口所在侧的相反侧由接触壁闭锁,所以仅通过将突出部插入到燕尾槽中,拉头上板构件就可以与接触壁接触,并且拉头上板构件被定位并且防止拉头上板构件在接合之后进一步移动。此外,引导柱被设置于拉头上板构件,拉头上板构件侧接合部设置有燕尾槽和一对腿部,燕尾槽向引导柱的肩部嘴口侧开口,一对腿部能变形以封锁燕尾槽的开口,拉头主体侧接合部是具有大致T字形截面的突出部,该突出部包括从下翼板立起的站立部和从站立部的上端朝向左右第一凸缘向外突出的肋。在突出部从肩部嘴口侧插入到燕尾槽之后, 使一对腿部变形以封锁所述开口。因此,可以可靠地使拉头主体和拉头上板构件一体化。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第二凸缘具有从后侧嘴口朝向肩部嘴口连续增大的宽度,使得链牙可以由第二凸缘引导并且被恒定的力拉,因而能够使拉头顺畅地滑动。此外,通过独立于拉头主体地形成具有第二凸缘的拉头上板构件,可以实现宽度连续增大的第二凸缘的形状。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左右侧壁部被构造成使得,在肩部嘴口侧处的内表面之间的宽度从后侧嘴口侧朝向肩部嘴口连续增大。相似地,侧壁部被布置成面对宽度从后侧嘴口朝向肩部嘴口逐渐增大的第二凸缘,使得第二凸缘的外表面和侧壁部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能够被维持为大致恒定的间隔。由此,可以将链牙顺畅地引导到链牙引导通路,以使拉头顺畅地滑动。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由于从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线到第二凸缘的各最外端的距离为从该中心线到拉头主体的后侧嘴口侧的侧壁部的各内表面的距离的0.8倍以上。因此,获得如下拉头在该拉头中,在传统拉头(即,一体成型的拉头)中由于金属模具的限制而难以成型的第二凸缘被很好地形成。由此,呈相对于布带以大致直角站立的姿势的链牙可以由第二凸缘引导并且由恒定且较小的力拉。因而,即使在拉链闭锁时施加大的横向拉力,也可以使拉头顺畅地滑动。同时,第二凸缘的最外端优选地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突出超过侧壁部的后侧嘴口侧的内表面。也就是,从中心线到第二凸缘的各最外端的距离与从中心线到拉头主体的后侧嘴口侧的侧壁部的各内表面的距离的距离比优选地大于1。此外,从中心线到第二凸缘的各最外端的距离为从中心线到拉头主体的后侧嘴口侧的侧壁部的各内表面的距离的0. 8 倍以上的原因在于,尽管当距离比小于1时在理论上可以由一体成型用的金属模具形成第二凸缘,但是拉头芯变得太纤细而不能维持强度,因此难以生产实用的金属模具。因此,当为难以生产一体成型的金属模具的0. 8倍以上的距离比时,本发明的由两个组成部分构成的拉头是有效的。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由于拉头上板构件的肩部嘴口的端面延伸过第一凸缘的上表面,并且从肩部嘴口侧朝向后侧嘴口侧逐渐向下倾斜,即使在链牙由于大的横向拉力的作用而相对于布带以大致直角站立时,链牙也能够在由端面引导和倾斜的情况下被导入到链牙引导通路。因而,即使在拉链闭锁时施加大的横向拉力,也可以使拉头顺畅地滑动。


图1是示出应用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的座椅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的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从斜下方观察的图3所示的拉头上板构件被沿着中心线剖开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 (a)是图3所示的拉头主体的俯视图,图5(b)是沿着线V-V截取的剖视图,图 5(c)是图3所示的拉头上板构件的俯视图,图5(d)是沿着线V’ -V’截取的剖视图。图6是示出拉头上板构件被组装到拉头主体的组装顺序的剖视图。图7是沿着图6中的线VII-VII截取的剖视图。
图8是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的俯视图的部分剖视图,用于示出第一凸缘与第二凸缘之间的位置关系。图9是用于解释链牙的啮合行为的说明图。图10是从肩部嘴口侧观察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的侧视图。图1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的分解立体图。图12(a)和图12(b)是示出图11所示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的组装顺序的剖视图。图13(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的第二变型例的分解立体图,图13(b)是组装之后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的立体图。图14(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的分解立体图,图14(b)是组装之后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的剖视图。图1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变型例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的剖视图。图1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变型例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示出应用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的座椅的立体图。座椅1被构造成使得座椅套(seatcoverU覆盖与框架(未示出)形成为一体的座垫主体。沿座椅套2的一部分例如接缝部3使用隐形拉链10。隐形拉链10允许在没有链牙露出到外部的情况下由座椅套2覆盖座垫主体,使得座椅1具有良好的外观。参见图9和图10,隐形拉链10包括拉头20和一对牙链带(fastener stringer) 11。使用如下类型的牙链带11,在该牙链带11中,每个链牙(fastener element) 14均由诸如聚酰胺或聚脂等合成树脂的单丝形成为螺旋形,芯线(core string) 被插入到各链牙14,通过双链缝(double chain stitching)的缝纫线沿着每个布带 (fastener tape) 12的链牙安装边缘13缝制各链牙14,链牙安装边缘13的一侧被折叠成大致U形,牙链带11通过热定形而被固定为弯曲形。作为可选方案,还可以使用如下类型的牙链带11 在该牙链带11中,各链牙一体地编织到布带中而不使用芯线和缝纫线。在隐形拉链10中,其中链牙14的啮合头彼此相对的牙链带11被插入到拉头20的肩部嘴口(shoulder mouth)中,布带12的折叠部从第一凸缘25a、2^和第二凸缘32之间的间隙S向外延伸。通过沿啮合方向(即,图9中的向上方向)移动拉头20,左右链牙14 以啮合状态(即,锁闭状态)从拉头20的后侧嘴口出来。如图2、图3和图5所示,拉头20包括拉头主体21和拉头上板构件22。拉头主体 21包括下翼板(lower blade) 23,当从上方观察时,该下翼板23具有大致梯形的板状形状;左右侧壁部Ma J4b,它们沿着下翼板23的左右方向(与拉头20的滑动方向垂直的方向,并且是各布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侧缘立起;左右第一凸缘25a、25b,它们从左右侧壁部 24a,24b的上端沿相互接近的方向延伸;以及突出部沈,其在肩部嘴口侧从下翼板2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立起并且具有大致T字形的截面形状。这里,布置在具有大致梯形的板状形状的下翼板23的宽侧的开口被称为肩部嘴口,链牙以分离状态从该肩部嘴口出来;布置在相反侧的开口被称为后侧嘴口,链牙以接合状态从该后侧嘴口出来。此外,肩部嘴口和后侧嘴口彼此连接的方向是拉头20的滑动方向。下翼板23具有形成为大致弧形的前端缘23a。此外,下翼板23在与滑动方向垂直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从前端缘23a到距该前端缘23a的距离为总长度的大约2/3的位置逐渐减小,然后具有大致相同的宽度直到后侧嘴口侧的端缘23b。因而,沿着具有大致梯形的板状形状的下翼板23的侧缘立起的左右侧壁部Ma、 24b之间的横向宽度和左右第一凸缘25a、2^之间的横向宽度从前端缘23a到距该前端缘 23a的距离为总长度的2/3的位置逐渐减小,然后,弯折成具有大致相同的宽度直到后侧嘴口侧的端缘23b。这些横向宽度关于下翼板23的中心线镜面对称。换句话说,左右侧壁部 24a, 24b的内表面2k、24d之间的宽度W2(参见图9)从后侧嘴口向肩部嘴口先是大致恒定,然后连续增加。各第一凸缘25a、2^在其上表面并且于整个长度设置有纤细的锥状部25c,锥状部25c向内逐渐降低(参见图10)。此外,第一凸缘25a、25b的下表面形成为平行于下翼板23的上表面。第一凸缘25a、25b的肩部嘴口侧的前端向前延伸超过下翼板23的前端缘 23a,第一凸缘25a、25b的内侧角部倒角为圆形,由此形成为弯曲部25d。各第一凸缘25a、 25b的肩部嘴口侧的前端从前端缘23a的延伸长度优选地大于各链牙14的一个牙的尺寸。 此外,第一凸缘25a、25b的肩部嘴口侧的前端形成为厚壁部25e,该厚壁部25e的上表面向上膨出。如上所述,拉头20由拉头主体21和拉头上板构件22构成。形成于拉头主体21 的拉头主体侧接合部A与形成于拉头上板构件22的拉头上板构件侧接合部B接合。由此, 获得拉头20 (参见图3)。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拉头主体侧接合部A指的是由站立部(standing up portion) 27和肋28构成的突出部沈,该站立部27在肩部嘴口侧从下翼板2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立起并且具有窄板形状,肋观从站立部27的上端沿左右方向并且朝着后侧嘴口突出。肋观包括凸部^a,其一部分以减小左右方向上的宽度的方式朝向后侧嘴口突出;以及锥状面^b,其以与拉头上板构件22的后述的端面37平齐的方式位于肩部嘴口侧的侧面的上部。突出部沈可以形成为使得,当突出部与后述的燕尾槽34接合时,突出部沈不会在朝第二凸缘32的方向上与下翼板23解除接合。参照图4,拉头上板构件22包括引导柱31 ;第二凸缘32,其从引导柱31的上侧外周面朝向左右第一凸缘25a、2^和后侧嘴口突出;门形的拉片安装部33,其一端以悬臂形式固定到第二凸缘32的上表面并且沿滑动方向延伸。拉片安装部33与拉片38的一端联接,拉片的另一端被弯边(swage),使得拉片38被支撑为能自由枢转(参见图6和图10)。引导柱31形成为后侧嘴口侧具有尖的截面的近似圆柱状,引导柱31在引导柱31 与第二凸缘32之间且在横向中间部设置有燕尾槽34,其中燕尾槽34具有大致T字形的截面并且包括位于引导柱31的与后侧嘴口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即引导柱31的肩部嘴口侧的端部的开口 35。此外,燕尾槽34包括凹部34a,该凹部3 的上下表面、侧面和底面与肋28 的位于开口 35后侧的后侧嘴口侧的凸部28a相对。也就是,燕尾槽34具有与作为拉头主体侧接合部A的突出部沈相同的形状,并且用作与突出部沈接合的拉头上板构件侧接合部B。此外,一对腿部36形成于左右侧壁的开口侧的端部,该对腿部36限定燕尾槽34并且从引导柱31朝向肩部嘴口延伸。该对腿部36可以变形为封锁燕尾槽34的开口 35。此外,燕尾槽34的开口 35的相反侧被接触壁39封闭,该接触壁39从第二凸缘32 的下表面立起并且与形成燕尾槽34的左右侧壁形成一体,接触壁39在燕尾槽34的凹部 34a与引导柱31的底部之间立设并且与形成燕尾槽34的左右侧壁形成一体。从引导柱31的外周向外突出的第二凸缘32形成为从上方观察时的大致等腰三角形形状,其中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在肩部嘴口侧。也就是,第二凸缘32被构造成使得横向宽度Wl从后侧嘴口侧向肩部嘴口连续增大(参见图5(c))。拉头上板构件22的肩部嘴口侧的端面37进一步向上延伸超过第二凸缘32的上表面,换句话说,超过第一凸缘32的上表面。端面37变成从肩部嘴口侧朝向后侧嘴口侧逐渐向下倾斜的倾斜面。此外,拉头上板构件22的肩部嘴口侧的端面37位于下翼板23的前端缘23a和第一凸缘25a、25b的肩部嘴口侧的前端之间(参见图8)。通过接合拉头主体21的突出部沈(即,拉头主体侧接合部A)和拉头上板构件22 的燕尾槽34 ( S卩,拉头上板构件侧接合部B),能够将拉头主体21和拉头上板构件22组装为一体。详细地,如图6和图7所示,拉头上板构件22从后侧嘴口侧相对移位,拉头上板构件22在拉头主体21的左右第一凸缘25a、2^之间位于下翼板23的上方并且在朝向肩部嘴口的方向上(即,朝向图6的右侧)超过突出部沈,从而使凹部3 与肋观的凸部^a 嵌合,使突出部26 ( S卩,拉头主体侧接合部A)压配合到燕尾槽34 (即,拉头上板构件侧接合部B)中。然后,一对腿部36从图7中的虚线所示的形状塑性变形为图7中的实线所示的形状,由此封锁燕尾槽34的开口 35。由此,防止突出部沈与燕尾槽34分开,并且将拉头主体21和拉头上板构件22固定为一体。这里,突出部沈优选地压配合到燕尾槽34中,使得拉头主体21与拉头上板构件 22之间的固定力增加,以防止后退(backlash)。然而,本发明不总是限于压配合。例如,可以通过沿其它固定方向牢固地固定腿部36等来防止后退。如图8所示,当拉头主体21和拉头上板构件22彼此结合为一体时,第二凸缘32 的外表面3 大致平行于左右第一凸缘25a、25b的内表面25f,具有基本上恒定的间隔的间隙S形成在外表面3 和内表面25f之间。此外,从拉头20的垂直于滑动方向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线CL到第二凸缘32的各最外端32b的距离L2与从中心线CL到侧壁部Ma、 24b的后侧嘴口侧的各内表面2k、24d的距离Ll的比L2/L1被设定为0. 8或更大(即,L2/ Ll > 0. 8)。在拉头主体21与第二凸缘32 (或者拉头上板构件2 被一体地成型的传统拉头中,由于金属模具的结构所施加的限制,很难设定L2/L1 >0.8。相反,在本发明中,拉头20 由拉头主体21和拉头上板构件22这两个组成部分构成,独立地形成拉头主体21和第二凸缘32。从而,消除了金属模具的限制,使得第二凸缘32可以形成为任意形状。考虑到链牙14的可插入性和拉头20的可滑动性,比L2/L1优选地设定为1或更大。在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凸缘32的最外端32b在左右方向上突出超过侧壁部 24a,24b的位于后侧嘴口侧的内表面Mc、Md。此外,第二凸缘32、第一凸缘25a、25b、侧壁部Ma、Mb的内表面2k、24d形成为使得它们的宽度从后侧嘴口侧(后侧嘴口侧的中间部)朝向肩部嘴口均勻地增大。优选地,外表面3 和内表面25f直线状地形成,使得可以顺畅地进行拉头20的滑动操作,特别是锁闭情况下的操作可以顺畅地进行。此外,从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线CL到第二凸缘32的各最外端32b的距离L2被设定为小于从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线CL到左右第一凸缘25a、25b的各内表面25f的距离减去使布带通过所需的间隙而得到的尺寸。如图9所示,一对牙链带11插入到具有这种形状的拉头20中,布带12的折叠部从第一凸缘25a、2^和第二凸缘32之间的间隙S向外延伸。由此,获得隐形拉链10。在该实施方式的拉头20中,在从由下翼板23限定的平面观察时,一对侧壁部Ma、 Mb、引导柱31、第一凸缘25a、2^和第二凸缘32,大致Y形的空间变成链牙引导通路40,安装到牙链带11的链牙14通过该链牙引导通路40。将参照图9和图10描述本实施方式的操作。例如,当隐形拉链10被应用到汽车的座椅1的座椅套(参见图1)等时,隐形拉链10在沿向外方向使劲地拉左右牙链带11的横向拉力的作用下处于敞开状态。此时,插入到拉头20的链牙引导通路40之前的链牙14 可以呈如下姿势链牙14相对于布带12以大致直角站立。为了锁闭处于该状态的隐形拉链10,拉头20沿啮合方向(即图9中的向上方向) 滑动。然后,站立姿势的链牙14和布带12首先与朝向拉头主体21的第一凸缘25a、25b的肩部嘴口侧的前端延伸的厚壁部2 接触。如图10所示,与厚壁部2 接触的左右链牙14 由形成于第一凸缘25a、25b的锥形部25c和弯曲部25d顺畅地引导,并且从链牙14以大致直角站立的站立姿势逐渐倾斜。此外,与厚壁部2 接触时作用于布带12的接触压力由于各厚壁部2 的大厚度 (即,大的接触面积)而降低,使得拉链20的滑动阻力减小,防止布带12被撕破。锥形部 25c和弯曲部25d也对拉头20的滑动阻力的减小作出贡献。当拉链20沿啮合方向进一步滑动时,倾斜到一定程度的链牙14与拉头上板构件 22的肩部嘴口侧的端面37接触。由于端面37变成从肩部嘴口侧朝向后侧嘴口侧逐渐向下倾斜的倾斜面,所以链牙14沿着该倾斜面被引导,因而进一步倾斜。这里,端面37进一步向上延伸超过第二凸缘32的上表面(即,第一凸缘25a、25b 的上表面)。因而,即使链牙14没有充分地倾斜因而呈站立姿势,端面37也可以可靠地与链牙14接触、使链牙14倾斜并且引导链牙14。与第一凸缘25a、2^接触的左右链牙14在沿着第一凸缘25a、2^和倾斜端面37 被引导的情况下朝向拉头20的布置有引导柱31的中间部收拢,并且以预定角度倾斜。在这种状态下,链牙14被顺畅地引导到链牙引导通路40中。此时,第一凸缘25a、2^和侧壁部Ma、Mb的宽度从肩部嘴口朝向后侧嘴口以恒定的角度连续地减小。因而,虽然当拉链10锁闭时施加大的横向力,但是仍可以顺畅地滑动拉头20。当第一凸缘25a、2^被成型为它们的宽度从后侧嘴口侧朝向肩部嘴口连续增大, 并且第二凸缘如传统拉头那样与第一凸缘一体地成型时,由于金属模具的关系,难以增加第二凸缘的宽度。最终,凸缘25a、25b与第二凸缘32之间的间隙S在肩部嘴口侧变宽,因此在隐形拉链10锁闭时,链牙14在间隙S中被夹住,拉头20可能难以滑动。
12
相反地,本发明的拉头20允许第二凸缘32的形状与第一凸缘25a、2^协调地形成为较宽,原因在于(拉头主体21的)第一凸缘25a、2^和(拉头上板构件22的)第二凸缘32独立地成型。由此,凸缘25a、2^与第二凸缘32之间的间隙S变得恒定,从而可以防止夹住链牙14。当进一步沿啮合方向拉拉头20时,一对链牙14沿着链牙引导通路40朝向后侧嘴口大致与下翼板23平行地进一步倾斜移动,从而一对链牙14可以稳定地彼此啮合。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隐形拉链10,由于拉头20由拉头主体21和拉头上板构件22这两个组成部分构成,所以第二凸缘32可以不受金属模具限制地形成为理想的形状。由此,呈相对于布带12以大致直角站立的姿势的链牙14由具有理想形状的第二凸缘 32引导,被适当地倾斜并且被导入到链牙引导通路40中。链牙14可以以顺畅的方式在进一步朝向后侧嘴口移动的同时彼此啮合。因而,虽然当拉链10锁闭时施加大的横向力,但是仍可以顺畅地滑动拉头20。此外,在作为形成于拉头主体21的拉头主体侧接合部A的突出部沈插入到作为形成于拉头上板构件22的拉头上板构件侧接合部B的燕尾槽34的肩部嘴口侧的开口 35 之后,腿部36变形以封锁开口 35,使得拉头主体21和拉头上板构件22可以可靠地彼此成一体。拉头主体侧接合部A适于通过使拉头上板构件22从拉头主体21的后侧嘴口侧向肩部嘴口侧的相对移动来与拉头上板构件侧接合部B接合。该接合方向与使一对链牙啮合的拉头20的滑动方向相同。此外,如图6和图7所示,形成于拉头上板构件侧接合部B的接触壁39与突出部沈的后侧嘴口侧的端面接触,限制拉头上板构件22接合好之后进一步朝向肩部嘴口侧移动。例如,当本发明的隐形拉链用在施加大的横向拉力的诸如汽车座椅等场合时,拉头20锁闭时的滑动阻力大于拉头20打开时的滑动阻力。然而,尽管当链牙彼此啮合时较大的操作力作用于拉头上板构件22,但是该构造可以防止拉头主体侧接合部A 从拉头上板构件侧接合部B解除接合。此外,由于第二凸缘32的宽度Wl形成为从后侧嘴口朝向肩部嘴口连续增大,所以可以由第二凸缘32引导链牙14,并且可以用恒定的力拉链牙14。因而,虽然当拉链10锁闭时施加大的横向力,但是仍可以顺畅地滑动拉头20。而且,由于左右侧壁部Ma、24b的内表面2k、24d之间的宽度W2从后侧嘴口侧朝向肩部嘴口连续增大,所以第二凸缘32的外表面3 和左右侧壁部Ma、24b的内表面Mc、 24d之间的间隙S可以被设定为大致恒定的间隔。由此,可以防止链牙14被夹在间隙S中, 从而顺畅地滑动拉头20。此外,由于从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线CL到第二凸缘32的各最外端32b的距离L2为从中心线CL到拉头主体21的后侧嘴口侧的各内表面2k、24d的距离Ll的0. 8倍以上,所以可以由第二凸缘32引导链牙14,并且可以用恒定且较弱的力拉链牙14。因而,虽然当拉链10锁闭时施加大的横向力,但是仍可以顺畅地滑动拉头20。此外,由于拉头上板构件22的肩部嘴口侧的端面37向上延伸超过第一凸缘25a、 2 的上表面并且从肩部嘴口侧朝向后侧嘴口侧逐渐向下倾斜,所以可以由端面37引导链牙14,使链牙14倾斜,并且将链牙14导入到链牙引导通路40,使得可以顺畅地引导拉头 20。
[第二实施方式]接着,将参照图11至图12(b)描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拉头。图11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的分解立体图,图12(a)和图12(b)是示出组装顺序的剖视图。如图11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拉头20由拉头主体21和拉头上板构件22构成。拉头主体21的下翼板23设置有作为拉头主体侧接合部A的嵌合孔41,该嵌合孔41贯穿下翼板23的肩部嘴口侧的横向中央部。此外,拉头上板构件22的引导柱31设置有作为拉头上板构件侧接合部B的柱状突起42,该柱状突起42从引导柱31向下突出。此外,用于接收拉头上板构件22的柱状突起42a的膨出部的嵌合凹部41a围绕嵌合孔41形成于下翼板的下表面。如图12(a)和图12(b)所示,拉头上板构件22的柱状突起42压入嵌合到拉头主体21的嵌合孔41,然后,柱状突起42的下端通过加压等被压扁。由此,膨出部在嵌合凹部 41a中扩大,在嵌合孔41中弯边,使得拉头上板构件22被固定到拉头主体21。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头20,可以简化拉头主体21的形状,并且降低拉头主体21的制造成本。其它方面的构造和操作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构造和操作相同。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嵌合孔41和柱状突起42被形成为椭圆形,从而防止拉头上板构件22相对于拉头主体21转动。然而,嵌合孔41和柱状突起42可以分别形成为角孔和角柱,从而防止嵌合孔41和柱状突起42之间的相对转动。[第三实施方式]接着,将参照图13(a)至图13(b)描述第三实施方式的拉头。图13(a)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的分解立体图,图13(b)是示出组装好的拉链的立体图。如图13(a)至图13(b)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拉头20被构造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相反,其中,用作拉头主体侧接合部A的引导柱31和燕尾槽34设置于拉头主体21,作为拉头上板构件侧接合部B且与燕尾槽34接合的倒T字形的突出部沈设置于拉头上板构件22。燕尾槽34为倒T字形的槽,窄凹部34b形成于引导柱31,宽凹部3 形成为引导柱 31的下部和下翼板23之间的中空凹部。此外,燕尾槽34的开口 35形成于引导柱31的肩部嘴口侧。拉头20将拉头上板构件22的突出部沈从肩部嘴口侧压配合到拉头主体21的燕尾槽34中,然后,形成于引导柱31的肩部嘴口侧的一对腿部36被塑性变形以封锁开口 35。 由此,拉头主体21和拉头上板构件22被固定为一体。其它方面的构造和操作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构造和操作相同。另一方面,虽然未示出,但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开口 35可以不形成于肩部嘴口侧而是形成于后侧嘴口侧,锁闭燕尾槽34的开口 35的接触壁39可以与构成下翼板23 和燕尾槽34的侧壁形成一体。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那样,即使在被施加大的横向拉力的布带12的链牙14彼此啮合时,该构造也能防止拉头20损坏。[第四实施方式]接着,将参照图14(a)至图14(b)描述第四实施方式的拉头。图14(a)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的分解剖视图,图14(b)是示出组装好的拉链的立体图。如图14(a)至图14(b)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拉头20与第三实施方式的拉头20 的不同之处在于,为了防止拉头主体21与拉头上板构件22分离,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构造的基础上,除一对可塑性变形的腿部36之外还设置有另一部位(one spot)。详细地,在拉头主体21的下翼板23的下表面形成有接合凹部45,在拉头上板构件22中,门形接合臂46从突出部的肩部嘴口侧的下表面朝向后侧嘴口延伸。接合臂46的末端设置有能嵌合到接合凹部45中的钩47。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拉头20中,将拉头上板构件22的突出部沈从肩部嘴口侧压配合到拉头主体21的燕尾槽34中,一对腿部36被塑性变形以封锁开口 35。另外,使接合臂 46塑性变形以使钩47嵌合到接合凹部45中。由此,拉头主体21和拉头上板构件22被组装为一体。拉头主体21和拉头上板构件22被构造成在一对塑性变形的腿部36和嵌合到接合凹部45中的钩47这两个部位处防止拉头上板构件22与拉头主体21分开。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嵌合到接合凹部45中的钩47用作限制拉头上板构件22接合之后进一步朝向肩部嘴口侧移动的接触壁39。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拉头20,即使在拉头20使一对牙链带11 (链牙14)啮合的滑动方向与拉头上板构件22的使拉头主体21和拉头上板构件22之间解除接合的方向一致的情况下,也可以使拉头主体21和拉头上板构件22彼此接合。其它方面的构造和操作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构造和操作相同。另一方面,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是可以适当地变型或改进。例如,拉片安装部的形状实质上不受限制,因而可以适当地修改。例如,如图15所示,拉片安装部48可以形成为环状。同时,如上所述,图15示出了突出部沈的肋观可以从站立部27仅沿左右方向突出,而没有凸部观3。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拉片安装部33被安装到拉头上板构件22。然而,如图 16所示,拉片安装部33可以从拉头主体的下翼板23的肩部嘴口侧的下表面沿滑动方向延伸。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隐形拉链被描述为螺旋形链牙被缝制到各布带的隐形拉链,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种隐形拉链。因而,可以使用各链牙被独立地安装到各布带的隐形拉链。附图标记说明10隐形拉链11牙链带12 布带13链牙安装边缘(侧缘)14 链牙20 拉头21拉头主体22拉头上板构件
23下翼板2 侧壁部24b侧壁部24c内表面24d内表面2 第一凸缘25b 第一凸缘沈突出部(拉头主体侧接合部)27站立部28 肋31引导柱32第二凸缘3 最外端33拉片安装部34燕尾槽(拉头上板构件侧接合部)35 开口36 腿部37端面(倾斜面)38 拉片39接触壁48拉片安装部A拉头主体侧接合部B拉头上板构件侧接合部CL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线Ll从中心线到侧壁部的内表面的距离L2从中心线到第二凸缘的最外端的距离Wl第二凸缘的宽度W2侧壁部的内表面之间的宽度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隐形拉链(10)的拉头(20),所述拉头00)使一对牙链带(11)的链牙(14) 接合和解除接合,在所述牙链带(11)中,布带(1 的相对侧缘(1 被弯曲并且被固定为 U形,所述链牙(14)沿着所述侧缘(1 的弯曲的端缘安装,所述拉头包括下翼板(23);左右侧壁部0如,24b),其沿着所述下翼板的左右方向上的侧缘立起; 左右第一凸缘0 , 25b),其从所述左右侧壁部Q^,24b)的上端沿相互接近的方向延伸;引导柱(31),其布置于所述左右第一凸缘(25a,25b)之间,并且从所述下翼板03)的肩部嘴口侧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后侧嘴口延伸;第二凸缘(32),其从所述引导柱(31)的上部朝向至少所述左右第一凸缘(25a,25b)和所述后侧嘴口突出;以及拉片安装部(33),其用于支撑拉片(38),其中,所述拉头包括拉头主体和与所述拉头主体接合的拉头上板构件02), 所述拉头主体具有至少所述下翼板、所述左右侧壁部(Ma,Mb)和所述左右第一凸缘0^1,2 ),所述拉头上板构件0 具有至少所述第二凸缘(32),所述引导柱(31)被设置于所述拉头主体和所述拉头上板构件0 中的一方,以及所述拉片安装部(33)被设置于所述拉头主体和所述拉头上板构件02)中的一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头主体包括形成于所述下翼板03)的肩部嘴口侧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的拉头主体侧接合部(A),以及所述拉头上板构件0 包括与所述拉头主体侧接合部(A)接合并且形成于所述第二凸缘(3 下方的拉头上板构件侧接合部(B)。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头上板构件0 被构造成使得,通过使所述拉头上板构件0 从所述拉头主体的后侧嘴口侧朝向肩部嘴口侧相对移动使所述拉头主体侧接合部(A)与所述拉头上板构件侧接合部(B)接合,以及所述拉头主体侧接合部(A)和所述拉头上板构件侧接合部(B)中的一方一体地形成有接触壁(39),所述接触壁(39)能限制所述拉头上板构件0 在接合之后进一步朝向肩部嘴口侧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头主体侧接合部(A)和所述拉头上板构件侧接合部(B)中的一方为朝所述引导柱(31)的肩部嘴口侧和后侧嘴口侧中的一方开口的燕尾槽(34),以及所述拉头主体侧接合部(A)和所述拉头上板构件侧接合部(B)中的另一方为形状与所述燕尾槽(34)对应的突出部( ),所述突出部06)包括站立部、2 )和从所述站立部、2 ) 的上端沿左右方向突出的肋( ),所述突出部06)具有大致T字形的截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燕尾槽(34)敞开的开口(35)的相反侧由所述接触壁(39)闭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柱(31)被设置于所述拉头上板构件02),所述拉头上板构件侧接合部(B)设置有朝向所述引导柱(31)的肩部嘴口侧开口的所述燕尾槽(34)和能够变形以封锁所述燕尾槽(34)的开口(3 的一对腿部(36),所述拉头主体侧接合部(A)是具有大致T字形截面的突出部( ),所述突出部06)包括从所述下翼板立起的站立部(XT)和从所述站立部(XT)的上端朝向所述左右第一凸缘(25a, 25b)向外突出的肋( ),以及在所述突出部06)从肩部嘴口侧插入到所述燕尾槽(34)之后,使所述一对腿部(36) 变形以封锁所述开口(35)。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缘(3 具有从所述后侧嘴口朝向所述肩部嘴口连续增大的宽度(Wl)。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侧壁部(Ma,Mb)被构造成使得,在肩部嘴口侧处的内表面(Mc,Md)之间的宽度(W2) 从后侧嘴口侧朝向所述肩部嘴口连续增大。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其特征在于,从所述拉头OO)的垂直于滑动方向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线(CL)到所述第二凸缘(32)的各最外端(32b)的距离为从所述中心线(CL)到所述侧壁部Q^,24b)的在后侧嘴口侧处的各内表面(24c, 24d)的距离(Li)的0.8倍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缘(32)的所述最外端(32b)沿左右方向突出超过所述侧壁部(Ma,Mb)的在后侧嘴口侧处的内表面 (24c, 24d)。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头上板构件02)的肩部嘴口侧的端面(37)具有从所述肩部嘴口朝向所述后侧嘴口逐渐向下倾斜的倾斜面,以及所述倾斜面向上延伸超过所述左右第一凸缘0如,2恥)的上表面。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即使在拉头被应用于座椅的座椅套并且当拉链被闭锁时大的横向拉力被施加到拉头时,也能够实现拉头的顺畅滑动操作。用于隐形拉链(10)的拉头(20)包括拉头主体(21),其具有至少下翼板(23)、左右侧壁部(24a,24b)和左右第一凸缘(25a,25b);以及与拉头主体(21)接合的拉头上板构件(22),其具有至少朝向至少左右侧壁部(24a,24b)突出的第二凸缘(32)。
文档编号A44B19/08GK102481037SQ20098016111
公开日2012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27日
发明者岩濑裕一, 槻庆一 申请人:Yk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