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杆驱动的遮阳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2708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螺杆驱动的遮阳伞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螺杆驱动的遮阳伞,遮阳伞包括具有一长槽的一主杆,主杆上枢设一第一传动轮,主杆内枢设与第一传动轮啮合的一第二传动轮,第二传动轮与一螺杆具有的一支撑杆结合而一起转动,螺杆进一步包括圆筒形的结合在支撑杆上的一螺旋弹簧,螺旋弹簧具有的一第一固定端与一第二固定端固设于支撑杆上,造成螺旋弹簧能够沿支撑杆的纵轴产生弹性变形,螺杆转动驱动遮阳伞展开、收合或倾斜,进一步当遮阳伞误操作或受到外力时螺旋弹簧产生弹性变形具有缓冲效果而降低遮阳伞损坏的机率。
【专利说明】螺杆驱动的遮阳伞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螺杆驱动的遮阳伞,尤指一种透过转动外露的一把手造成螺杆转动,进一步操作遮阳伞展开、收合或使伞面倾斜的且用来遮蔽阳光的大型遮阳伞。
【背景技术】
[0002]用于户外的落地式大型遮阳伞具有一主杆,主杆的顶端设置一固定件,固定件与一转动件枢接,转动件与一固定环固接,并且于主杆上且位于固定环下方一距离滑动地设置一滑动环,固定环外周缘可枢转地环设多个伞骨,滑动环外周缘可枢转地环设多个支撑杆,且各支撑杆的一端与对应的伞骨枢接,当滑动环位移靠近固定环时,各支撑杆将各伞骨撑开呈放射状,当滑动环位移远离固定环时,各支撑杆连动各伞骨靠拢主杆收折。这种遮阳伞在主杆上枢设具有一把手的一轴杆,轴杆提供一条拉绳的一端捆绑,拉绳的另一端绕出主杆外侧且捆绑于滑动环上,因此转动把手卷收拉绳时,造成滑动环被拉绳拉动而往靠近固定环的方向位移,进一步造成伞骨被支撑杆撑开而展开伞布。当遮阳伞展开后继续转动把手会驱使转动件连动上、滑动环、多个伞骨以及多个支撑杆一起倾斜,因此使用者可以依据太阳的角度调整遮阳伞的伞布倾斜而获得较佳的遮阳效果。
[0003]这种遮阳伞由于拉绳的一部分位于主杆的外侧,因此拉绳容易遭外力破坏,及因拉绳在使用上承受太大拉力而容易断裂造成把手卷动时无法拉动滑动环位移,而失去所有开伞的功能.此外,由于遮阳伞的顶端可以弯曲,此弯曲功能靠手把转动拉绳,因此当遮阳伞的伞面受到强风吹袭时,遮阳伞伞面因承受压力会让手把回弹,导致绳子松散而使原本倾销的伞面造成回弹.如此不稳定的结构会造成在太阳伞下方的人,有导致受伤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螺杆驱动的遮阳伞,其包括
[0005]一主杆(111),包括沿主杆(111)的纵轴隔开的一上端(113)与一下端(115),主杆(111)进一步包括一外周面(112)以及沿垂直于主杆(111)的纵轴的径向隔开的一内周面(114),主杆(111)的内周面(114)界定出一纵孔(117),主杆(111)的下端(115)与一底座(467)结合;
[0006]一支撑杆(573),枢设在主杆(111)的纵孔(117)中;
[0007]—螺旋弹簧(579),套设在支撑杆(573)的外周围,螺旋弹簧(579)包括固定在支撑杆(573)上的一第一固定端(591)与以及一第二固定端(593),造成螺旋弹簧(579)与支撑杆(573) —起转动;
[0008]一连动件(599),容置在主杆(111)的纵孔(117)中且与螺旋弹簧(579)螺接,螺旋弹簧(579)枢转造成连动件(599)沿主杆(111)的纵轴在在收合位置、展开位置之间位移;
[0009]一滑动环(297),可沿主杆(111)的纵轴滑动地与主杆(111)套接,滑动环(297)与连动件(599)结合而连动;
[0010]多个支撑杆(313),包括与滑动环(297)相对枢接的一第一端(315)以及沿支撑杆(313)的纵轴与第一端(315)隔开的一第二端(317),造成各支撑杆(313)随着滑动环(297)与连动件(599) —起位移;
[0011]一固定环(439),固设在主杆(111)的上端(113);以及
[0012]多个伞骨(451),各包括与固定环(439)枢接的一连接端(453),各支撑杆(313)的第二端(317)分别与各伞骨(451)枢接,各伞骨(451)与一伞布(475)结合;
[0013]当螺旋弹簧(579)转动造成连动件(599)由收合位置往展开位置位移时,连动件(599)带动滑动环(297)位移而撑开伞布(475),
[0014]当连动件(599)位于展开位置且螺旋弹簧(579)转动造成连动件(277)由展开位置往收合位置位移时,造连动件(599)带动滑动环(297)位移而收合伞布(475),
[0015]当连动件(277)位于展开位置而伞布(475)、各伞骨(451)或各支撑杆(313)受到外力造成滑动环(297)沿主杆(111)的纵轴产生位移时,连动件(599)挤压螺旋弹簧(579)产生弹性变形。
[001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螺杆驱动的遮阳伞,其包括:
[0017]一主杆(111),包括沿主杆(111)的纵轴隔开的一上端(113)与一下端(115),主杆(111)进一步包括一外周面(112)以及沿垂直于主杆(111)的纵轴的径向隔开的一内周面(114),主杆(111)的内周面(114)界定出一纵孔(117),主杆(111)的下端(115)与一底座(467)结合;
[0018]一支撑杆(573),枢设在主杆(111)的纵孔(117)中;
[0019]一螺旋弹簧(579),套设在支撑杆(573)的外周围,螺旋弹簧(579)包括固定在支撑杆(573)上的一第一固定端(591)与以及一第二固定端(593),螺旋弹簧(579)进一步包括形成在第二固定端(593)的一小螺距段(597)以及由小螺距段(597)延伸至第一固定端(591)的一大螺距段(595),螺旋弹簧(579)与支撑杆(573) —起转动;
[0020]一连动件(599),容置在主杆(111)的纵孔(117)中且与螺旋弹簧(579)螺接,螺旋弹簧(579)转动造成连动件(599)沿主杆(111)的纵轴在在收合位置、展开位置以及倾斜位置之间位移;
[0021]一滑动环(297),可沿主杆(111)的纵轴滑动地与主杆(111)套接,滑动环(297)与连动件(599)结合而连动;
[0022]多个支撑杆(313),包括与滑动环(297)相对枢接的一第一端(315)以及沿支撑杆(313)的纵轴与第一端(315)隔开的一第二端(317),造成各支撑杆(313)随着滑动环(297)与连动件(599) —起位移;
[0023]一固定件(363),与主杆(111)的上端(113)固接;
[0024]一枢转件(383)与固定件(363)枢接;
[0025]一固定环(439),与枢转件(383)固接,固定环(439)与枢转件(383) —起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枢转;以及
[0026]多个伞骨(451),各包括与固定环(439)枢接的一连接端(453),各支撑杆(313)的第二端(317)分别与各伞骨(451)枢接,各伞骨(451)与一伞布(475)结合;
[0027]当螺旋弹簧(579)转动造成连动件(599)由收合位置往展开位置位移时,连动件(599)受螺旋弹簧(579)的大螺距段(595)推动,连动件(599)带动滑动环(297)快速位移而撑开伞布(475),
[0028]当连动件(599)位于展开位置且螺旋弹簧(579)转动造成连动件(277)由展开位置往收合位置位移时,连动件(599)受螺旋弹簧(579)的大螺距段(595)推动,造连动件(599)带动滑动环(297)位移而快速收合伞布(475),
[0029]当连动件(599)由展开位置往倾斜位置位移时,连动件(599)受螺旋弹簧(579)的小螺距段(597)推动连动件(599)带动枢转件(383)由第一位置慢速往第二位置枢转,造成各伞布(475)相对主杆(111)倾斜,
[0030]当连动件(277)位于展开位置或倾斜位置且伞布(475)、各伞骨(451)或各支撑杆(313)受到外力造成滑动环(297)沿主杆(111)的纵轴产生位移时,连动件(599)挤压螺旋弹簧(579)产生弹性变形。
[0031]优选地,主杆(111)进一步一第一孔(137)由外周面(112)延伸至内周面(114),主杆(111)的下端(115)与底座(467)结合,支撑杆(573)包括一连接端(575)与一末端(577),螺旋弹簧(579)的第一固定端(591)固设在靠近连接端(575)处,螺旋弹簧(579)的第二固定端(593)固设在末端(577),固定件(363)包括一滑槽(375)以及一轴孔(381),枢转件(383)包括一轨道(395)与一枢孔(394),进一步包括:
[0032]一第一传动轮(151)枢接在第一孔(137)中,第一传动轮(151)包括位于主杆
(111)的纵孔(117)内的一齿部(155);
[0033]一把手(213)位于主杆(111)外侧且固定于第一传动轮(151)上,造成把手(213)与第一传动轮(151)共同绕垂直于主杆(111)的纵轴的旋转轴转动,
[0034]一支撑件(235)固设在主杆(111)的纵孔(117)内且沿主杆(111)的纵轴位于第一传动轮(151)与螺旋弹簧(579)之间;
[0035]一第二传动轮(251)容置在主杆(111)的纵孔(117)内,第二传动轮(251)包括与支撑件(235)枢接的一轴杆(255),第二传动轮(251)进一步包括与第一传动轮(151)的齿部(155)啮合的一齿部(253),且第二传动轮(251)的轴杆(255)与支撑杆(573)的连接端(575)结合,当第一传动轮(151)绕旋转轴转动时第二传动轮(251)连动支撑杆(573)以及螺旋弹簧(579) —起绕主杆(111)的纵轴转动;
[0036]一销杆(401)穿过枢转件(383)的枢孔(394)以及固定件(363)的轴孔(381),枢转件(383)绕销杆(401)所界定的枢转轴线相对固定件(363)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动,枢转件(383)的纵轴位于第一位置时与主杆(111)的纵轴形成共轴,枢转件(383)的纵轴位于第二位至时与主杆(111)的纵轴形成钝角;
[0037]一第一连动杆(403),可滑动地安装在枢转件(383)的轨道(395)以及固定件(363)的滑槽(375)内;
[0038]一连杆(471),包括与第一连动杆(403)结合的一第一连接端(472)以及一第二连接端(473);
[0039]一衔接件(405)包括与连杆(471)的第二连接端(473)枢接的一第一端(407)与一第二端(409);
[0040]一定位销(415)沿垂直于主杆(111)的纵轴的径向穿过衔接件(405),定位销(415)具有位于衔接件(405)外侧的两个末端;[0041]一弹簧(421)套设在衔接件(405)外侧,且包括抵靠在固定件(363)的套接段(365)的一第一端(423)以及抵靠在定位销(415) 二末端的一第二端(425);
[0042]当连动件(599)位于收合位置时沿纵向与第二传动轮(251)隔开的距离小于连动件(599)位于展开位置时沿纵向与第二传动轮(251)隔开的距离,
[0043]当连动件(599)位于展开位置时沿纵向与第二传动轮(251)隔开的距离小于连动件(599)位于倾斜位置时沿纵向与第二传动轮(251)隔开的距离,
[0044]当连动件(599)由展开位置位往倾斜位置位移时,连动件(599)推抵衔接件(405)沿主杆(111)的纵轴位移并造成定位销(415)压缩弹簧(421),衔接件(405)驱动连杆(471)推动第一连动杆(403)沿固定件(363)的滑槽(375)位移,第一连动杆(403)推动枢转件(383)之轨道(395)壁面,造成枢转件(383)由第一位置往第二位置枢转,固定环(439)、各伞骨(451)以及各支撑杆(313)随着枢转件(383) —起枢转,固定环(439)以及各伞骨(451)相对主杆(111)倾斜,
[0045]当连动件(599)位于倾斜位置且伞布(475)、各伞骨(451)或各支撑杆(313)受到外力造成枢转件(383)由第一位置往第二位置枢转时,连动件(599)挤压螺旋弹簧(579)产生弹性变形,
[0046]当连动件(599)由倾斜位置往展开位置位移时,弹簧(421)抵压定位销(415)造成衔接件(405)与连杆(471) —起沿主杆(111)的纵轴位移,造成第一连动杆(403)抵压枢转件(383)的轨道(395)壁面推动枢转件(383)由第二位置至第一位置,当枢转件(383)位于第一位置固定环(439)及多个伞骨(451)相对主杆(111)不倾斜。
[0047]优选地,螺旋弹簧(579)的大螺距段(595)的螺距介于7mm?12mm,小螺距段(597)介于 2mm ?4mm。
[0048]更优选地,遮阳伞(12)进一步包括结合在支撑杆(573)与第二传动轮(251)之间的一连接件(257),连接件(257)包括一第一端(259)与一第二端(273),连接件(257)进一步包括形成在第一端(259)端面的一第一孔(271)以及形成在第二端(273)端面的一第二孔(275),支撑杆(573)的连接端(575)固接在连接件(257)的第二孔(275)内,第二传动轮(251)的轴杆(255)固接在连动件(599)的第一孔(271)内,造成第二传动轮(251)、连接件(257)以及螺旋弹簧(579)无法沿主杆(111)的纵轴位移。
[0049]藉此,遮阳伞的伞布能够调整成倾斜状态,因而当连动件位于倾斜位置继续顺向转动把手,都能在连动件保持不动的状态下造成螺旋弹簧产生弹性变形,因为螺杆可以被转动而产生了缓冲的效果,如此连动销也不易因为承受过大的外力而损坏,而且螺杆的螺旋弹簧允许在螺杆不转动的状态下连动件产生沿支撑杆的纵轴的小距离位移,因而使得遮阳伞在伞布倾斜时,伞布、各支撑杆或各伞骨受到外力后产生缓冲效果,进一步造成遮阳伞损坏的机率降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50]图1为本实用新型遮阳伞收合状态时的正视图。
[0051]图2为本实用新型遮阳伞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0052]图2A为本实用新型的螺杆的立体分解图。
[0053]图3为本实用新型遮阳伞的另一局部立体分解图。[0054]图4为沿图1的4-4线所取的剖视图。
[0055]图5为沿图1的5-5线所取的剖视图。
[0056]图5A为沿图5的5A-5A线所取的剖视图。
[0057]图5B为沿图5的5B-5B线所取的剖视图。
[0058]图6为沿图1的6-6线所取的剖视图。
[0059]图7为图1的左侧视图。
[0060]图8系在图5的状态下推动滑套与滑动环后的状态图。
[0061]图9系在图7的状态下滑套与滑动环移动后的状态图。
[0062]图10为本实用新型遮阳伞展开状态时的正视图。
[0063]图11为沿图10的11-11线所取的剖视图。
[0064]图1lA为假设在图11的状态下伞布受到强风吹袭造成连动件在螺杆未转动的状态下连动螺旋弹簧产生弹性变形的状态图。
[0065]图12为本实用新型遮阳伞倾斜状态的立体组合图。
[0066]图12A为图12的局部放大视图。
[0067]图13为沿图12的13-13线所取的剖视图。
`[0068]图13A为假设在图13的状态下伞布受到强风吹袭造成连动件在螺杆未转动的状态下连动螺旋弹簧产生弹性变形的状态图。
[0069]【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0070]12遮阳伞111主杆112外周面
[0071]113上端114内周面 115下端
[0072]117纵孔119长槽131第一端
[0073]133第二端 135穿孔137第一孔
[0074]139第二孔 151第一传动轮153凸缘
[0075]155齿部157转轴159结合孔
[0076]171结合座 173枢孔175垫片
[0077]177棘轮179螺帽191插销
[0078]193卡勾195轴杆197头部
[0079]199螺接部 211卡槽213把手
[0080]215连动孔 216连动段 217容置段
[0081]219外壳231上槽孔 233下槽孔
[0082]234枢接部 235支撑件 237枢孔
[0083]239锁孔251第二传动轮253齿部
[0084]255轴杆257连接件 259第一端
[0085]271第一孔 273第二端 274第一固定销
[0086]275第二孔 276第二固定销297滑动环
[0087]300卡合件 302嵌合部 304本体
[0088]307下端311枢杆313支撑杆
[0089]315第一端 317第二端 319塞子
[0090]321凸缘323套接部 325螺孔[0091]327枢接件329第一表面331第二表面
[0092]332安装孔333大孔段335小孔段
[0093]337枢孔359固定套361扣孔
[0094]362滑槽363固定件365套接段
[0095]367枢接段368侧壁369肩部
[0096]371容槽373抵靠壁375滑槽
[0097]377第一段379第二段381轴孔
[0098]383枢转件385套接部387枢接部
[0099]388端壁389下端面391抵靠面
[0100]393容置空间394枢孔395轨道
[0101]397第一段399第二段401销杆
[0102]403第一连动杆405衔接件407第一端
[0103]409第二端411第一定位孔413第二定位孔
[0104]415定位销417抵靠件419第二连动杆
[0105]421弹簧 423第一端425第二端
[0106]427套接件429凸缘431套接部
[0107]433延伸杆435上端437下端
[0108]439固定环451伞骨453连接端
[0109]467底座471连杆472第一连接端
[0110]473第二连接端475伞布477螺接件
[0111]479头部481杆部531套接管
[0112]532顶端533内表面534底端
[0113]535外表面536凸缘537纵轴孔
[0114]539第一凸壁541第二凸壁543结合槽
[0115]544槽孔545扣部547滑套
[0116]549抵靠端551定位端553内壁
[0117]555内凸壁557滑孔571螺杆
[0118]573支撑杆575连接端577末端
[0119]579螺旋弹簧591第一固定端593第二固定端
[0120]595大螺距段597小螺距段599连动件
[0121]611第一表面613第二表面615外侧面
[0122]617轴孔619销孔631结合孔
【具体实施方式】
[0123]为使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0124]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0125]依据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遮阳伞12包括一圆管状的主杆111,主杆111包括沿主杆111的纵轴隔开的一上端113与一下端115,以及在上、下端113、115之间延伸的一外周面112与一内周面114,内、外周面114、112沿垂直于主杆111的纵轴的径向相互隔开,主杆111的内周面114界定出一纵孔117,主杆111的外周面112沿着主杆111的径向延伸至内周面114形成一长槽119,长槽119包括沿主杆111的纵轴隔开的一第一端131与一第二端133,长槽119的第一端131沿主杆111的纵轴位于上端113与第二端133之间,第一及第二孔137、139由外周面112延伸至内周面114且相互对齐,第一及第二孔137、139位于主杆111长槽119的第二端133与主杆111的下端115之间,第二孔139沿主杆111的径向与第一孔137隔开,主杆111更包括形成在外周面112上且位于长槽119与第一及第二孔137、139之间的四个穿孔135,各穿孔135绕主杆111的纵轴的圆周方向隔开。主杆111的下端115与一底座467可转动地结合,造成主杆111绕主杆111的纵轴相对底座467转动。
[0126]遮阳伞12包括枢设在主杆111的第一孔137内的一第一传动轮151,第一传动轮151具有一凸缘153,凸缘153的一侧面形成一齿部155,凸缘153的另一侧面形成一转轴157,转轴157包括由末端面沿第一传动轮151的轴向沿伸至齿部155表面且截面非圆形的一结合孔159。第一传动轮151的齿部155位于主杆111的纵孔117内,第一传动轮151的凸缘153贴靠在主杆111的外周面112,如此第一传动轮151的转轴157位于主杆111的外侧。
[0127]主杆111的第二孔139处设置一结合座171,结合座171包括与主杆111的第二孔139对齐的一枢孔173。结合座171以螺丝锁固在主杆111的外周面112。
[0128]截面非圆形 的一轴杆195与第一传动轮151套接,轴杆195包括一头部197以及具有外螺牙的一螺接部199,螺接部199包括沿轴杆195的轴向延伸的一卡槽211。轴杆195套设在第一传动轮151的结合孔159,轴杆195的头部197位于第一传动轮151的转轴157的外侧(如图4所示),且轴杆195的螺接部199通过主杆111的第二孔139以及通过结合座171的枢孔173而位于结合座171外侧,一垫片175及一螺帽179套设在位于结合座171外侧的螺接部199上,如此轴杆195、第一传动轮151绕垂直于主杆111的纵轴所界定的转动轴转动,一棘轮177枢设在螺接部199上且夹固在垫片175与螺帽179之间。一插销191穿通过螺帽179与轴杆195的卡槽211 (如图4所示),插销191在轴杆195转动时防止螺帽179松脱,如此轴杆195就被枢设在主杆111上且无法沿主杆111的径向脱离主杆111。此外结合座171上沿主杆111的纵轴位于棘轮177的下方枢设一^^勾193,卡勾193的一端与棘轮177齿合。
[0129]依据图所示,遮阳伞12进一步包括固设在轴杆195上的一把手213,把手213包括由一表面沿轴杆195的轴向延伸至另一表面的一连动孔215,连动孔215包括截面与轴杆195的截面相同的一连动段216,以及内径大于连动段216的一容置段217。轴杆195的头部197位于把手213的容置段217内,且轴杆195与把手213的连动孔215的连动段216结合(如图4所不),造成把手213、轴杆195以及第一传动轮151 —起转动。
[0130]主杆111位于第一及第二孔137、139处设置对称的二外壳219,各外壳219包括一上槽孔231与一下槽孔233,各外壳219进一步包括形成在上、下槽孔231、233之间的一枢接部234。各外壳219相对盖合地覆盖在主杆111外侧,各外壳219的上槽孔231及下槽孔233提供容置主杆111,造成主杆111的第一及第二孔137、139位于二外壳219内,且第一传动轮151、结合座171、垫片175、棘轮177、螺帽179及插销191都收纳在二外壳219内(如图4所示),把手213则位于二外壳219外侧,轴杆195则由二外壳219的枢接部234穿出与把手213结合。
[0131]依据图所示,遮阳伞12的主杆111的纵孔117内固设一支撑件235且包括沿主杆111的纵轴隔开的上、下端面,支撑件235包括由一上端面延伸至下端面的一枢孔237,支撑件235的外周面设置与主杆111的穿孔135对齐的多个锁孔239。以复数螺丝经由主杆111的各穿孔135锁入支撑件235的锁孔239而固定,造成支撑件235沿主杆111的纵轴位于主杆111的长槽119的第二端133与第一传动轮151之间(如图4所示)。
[0132]依据图所示,支撑件235与一第二传动轮251枢接,第二传动轮251包括与第一传动轮151的齿部155齿合的一齿部253,以及与支撑件235的枢孔237枢接的一轴杆255,且轴杆255的末端位于支撑件235的外侧。当第一传动轮151转动时,连动第二传动轮251绕主杆111的纵轴转动。
[0133]依据图所示,遮阳伞12包括与第二传动轮251固接的一连接件257,连接件257包括沿主杆111的纵轴隔开的一第一端259与一第二端273,连接件257进一步包括形成在第一端259端面的一第一孔271以及形成在第二端273端面的一第二孔275。第二传动轮251的轴杆255尾端套设在连接件257的第一孔271内(如图4所示),一第一固定销274穿过连接件257的第一端259及第二传动轮251的轴杆255,如此连接件257的第一端259与轴杆255固定,而允许连接件257与第二传动轮251 —起转动。且支撑件235沿主杆111的纵轴位于第二传动轮251与连接件257之间,造成第二传动轮251及连接件257无法沿主杆111的纵轴产生位移。
[0134]依据图所示,遮阳伞12包括一螺杆571,螺杆571包括与连接件257结合而一起转动的一支撑杆573以及套设在支撑杆573外周面圆柱形的一螺旋弹簧579,其中支撑杆573包括沿主杆111的纵轴隔开的一连接端575以及一末端577。支撑杆573的连接端575穿设在连接件257的第二孔275内,一第二固定销276穿过连接件257的第二端273以及支撑杆573的连接端575,如此第二传动轮251带动连接件257以及支撑杆573 —起转动。
[0135]螺旋弹簧579包括一第一固定端591以及一第二固定端593,螺旋弹簧579进一步包括形成在第二固定端593且内径略大于支撑杆573外周面的一小螺距段597,以及由小螺距段597末端延伸至第一固定端591且内径略大于支撑杆573外周面的一大螺距段595(如图2A所示),小螺距段597的内、外、线径相等于大螺距段595的内、外、线径,且大螺距段595的螺距介于7mm?12mm之间的任意一者,小螺距段597介于2mm?4mm之间的任意一者。
[0136]螺旋弹簧579在没又受到压缩的状态下套设在支撑杆573的外侧,且螺旋弹簧579的内侧面贴靠在支撑杆573的外周面,如此螺旋弹簧579受到外力时不会扭曲,此外螺旋弹簧579的第一固定端591以诸如焊接方式固设在支撑杆573靠近连接端575处,螺旋弹簧579的第二固定端593以诸如焊接方式固设在支撑杆573的末端577,如此螺旋弹簧579与支撑杆573 —起转动且无法沿支撑杆573的纵轴脱离支撑杆573,此外在这样的状态下螺旋弹簧579的大螺距段595或小螺距段597受到沿支撑杆573的纵轴的外力大于螺旋弹簧579的弹性力时,螺旋弹簧579沿支撑杆573的纵轴产生弹性变形,造成大螺距段595及小螺距段597的螺距暂时性地扩大或缩小改变。
[0137]依据图所示,螺杆571与一连动件599螺接,连动件599包括沿主杆111的纵轴隔开的一第一表面611与一第二表面613,以及在第一及第二表面611、613之间延伸的一外侧面615,连动件599进一步包括由第一表面611延伸至第二表面613的一轴孔617,轴孔617的内径略大于螺旋弹簧579的外径,连动件599另包括形成在外侧面615且延伸至轴孔617的一销孔619,一结合孔631形成在外侧面615但与轴孔617隔开。一连动销633固设在销孔619中,且连动销633的一末端位于连动件599的轴孔617中(如图5B所示)O
[0138]螺杆571穿过连动件599的轴孔617,造成螺旋弹簧579的一部分外侧面贴靠在连动件599的轴孔617的内周面,连动销633的末端贴靠于支撑杆573表面(如图5B所示),因而连动件599透过连动销633与螺杆571形成螺接。
[0139]连动件599沿主杆111的纵轴在收合位置(如图5所示)、展开位置(如图11所示)与倾斜位置(如图13所示)之间位移,当连动件599位于收合位置(如图5所示)时沿主杆111的纵轴与第二传动轮251隔开的距离小于连动件599位于展开位置(如图11所示)时沿主杆111的纵轴与第二传动轮251隔开的距离,且连动件599位于展开位置(如图11所示)时沿主杆111的纵轴与第二传动轮251隔开的距离小于连动件599位于倾斜位置(如图11所示)时沿主杆111的纵轴与第二传动轮251隔开的距离,此外螺旋弹簧579的大螺距段595沿主杆111的纵轴的长度略大于连动件599由收合位置位移至展开位置的长度,螺旋弹簧579的小螺距段597沿主杆111的纵轴的长度略大于连动件599由展开位置位移至倾斜位置的长度。
[0140]依据图所示,主杆111上结合可沿主杆111的纵轴滑动的一套接管531,套接管531包括一顶端532与一底端534,套接管531进一步包括在顶端532与底端534之间延伸的一内表面533与一外表面535,内表面533沿径向与外表面535隔开,套接管531的内表面533界定出一纵轴孔537,套接管531进一步包括形成在外表面535且位于底端534的一第一凸壁539与一第二凸壁541,套接管531另包括形成在第一凸壁539的一结合槽543,结合槽543具有与内表面533隔开的一底壁,以及由结合槽543底壁延伸至内表面533的一槽孔544,套接管531另包括形成在第二凸壁541 —扣部545。套接管531的纵轴孔537提供容置主杆111的空间,套接管531的槽孔544与主杆111的长槽119对齐。
[0141]依据图所示,套接管531的结合槽543设置一卡合件300,卡合件300包括收纳在结合槽543中的一本体304以及由本体304延伸的一嵌合部302。卡合件300的嵌合部302通过套接管531的槽孔544以及主杆111的长槽119与连动件599的结合孔631嵌合,卡合件300的本体304容置在套接管531的结合槽543中(如图5所示),造成套接管531与连动件599 —起在收合位置、展开位置与倾斜位置之间位移,且卡合件300限制连动件599无法相对主杆111转动,造成螺旋弹簧579转动时连动件599只产生沿主杆111的纵轴的位移。
[0142]依据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遮阳伞12进一步包括结合在套接管531的底端534的一固定套359,固定套359具有一扣孔361,以及形成在内表面的二滑槽362。固定套359套设在套接管531的底端534上,套接管531的扣部545与固定套359的扣孔361扣合(如图5所示),套接管531的第一及第二凸壁539、541位于固定套359的各滑槽362内(如图5A所示),固定套359系限制卡合件300无法脱离连动件599的结合孔631。
[0143]依据图所示,套接管531外滑动地套设一滑套547,滑套547包括一抵靠端549,滑套547进一步包括沿主杆111的纵轴与抵靠端549隔开的一定位端551,滑套547另包括一内壁553,以及由内壁553区隔出的一滑孔557,滑套547更包括形成在内壁553上且位于定位端551的二内凸壁555。滑套547的滑孔557提供套接管531可滑动地套接,且滑套547的定位端551贴靠在固定套359的上端,内凸壁555沿主杆111的纵轴位于套接管531的凸缘536与固定套359之间,当滑套547被推动时在固定套359与套接管531的凸缘536之间位移。
[0144]依据图所示,遮阳伞12包括可沿主杆111的纵轴滑动地与主杆111套接的一滑动环297,滑动环297具有一下端307,且滑动环297绕主杆111的纵轴的圆周方向隔开地固设多个枢杆311。滑动环297的下端307与滑套547位于抵靠端549处的滑孔557套接,当滑套547的定位端551抵靠于固定套359上端时,滑动环297的下端307贴靠于与套接管531的顶端532,造成滑动环297与套接管531、固定套359、卡合件300以及连动件599一起在收合位置、展开位置与倾斜位置之间位移。此外当滑套547在套接管531的凸缘536与固定套359之间位移时连动滑动环297 —起位移。
[0145]依据图所示,滑动环297的各枢杆311枢设一枢接件327,各枢接件327包括一第一表面329以及与第一表面329隔开的一第二表面331,各枢接件327进一步包括由第一表面329延伸至第二表面331的一安装孔332,安装孔332包括位于第一表面329的一大孔段333以及位于第二表面331的一小孔段335,且大孔段333具有非圆形截面,各枢接件327另包括形成在外表面且垂直沿延伸通过大孔段333的一枢孔337。各枢接件327的枢孔337分别与各枢杆311枢接,造成各枢接件327绕所枢接之枢杆311所界定的枢转轴线枢转。
[0146]依据图所示,各枢接件327中安装一螺接件477,各螺接件477包括与大孔段333相同的非圆形的一头部479与具有螺牙的一杆部481。各螺接件477的头部479位于枢接件327的大孔段333内,造成各螺接件477无法相对枢接件327转动,此外各螺接件477的杆部481通过枢接件327的小孔段335位于枢接件327外侧,结合后各螺接件477沿主杆111的纵轴与所对应的枢杆311隔开。
[0147]依据图所示,各螺接件477位于枢接件327外侧的杆部481螺设一塞子319,各塞子319包括一套接部323以及形成套接部323表面的一凸缘321,各塞子319进一步包括形成在凸缘321另一侧边的一螺孔325。各螺接件477的杆部481松散啮合在塞子319的螺孔325内,允许各塞子319能绕所螺接的螺接件477界定的枢转轴线枢转,但各塞子319无法与螺接件477分离。
[0148]各塞子319与一支撑杆313固接,各支撑杆313包括一第一端315与一第二端317。各支撑杆313的第一端315与塞子319的套接部323固接,造成各支撑杆313各自绕对应的枢杆311所界定的枢转轴线枢转,进一步个塞子319与所对应的支撑杆313 —起绕所对应之螺接件477所界定的枢转轴线枢转。且各支撑杆313随着滑动环297与连动件599 —起在收合位置(如图5所示)、展开位置(如图11所示)与倾斜位置(如图13所示)之间位移。
[0149]依据图所示,遮阳伞12另包括固接在主杆111上端113的一固定件363,固定件363包括截面为圆形一套接段365与截面为U形的一枢接段367,固定件363的套接段365与枢接段367交界处形成一肩部369,固定件363进一步包括由套接段365延伸至枢接段367的一容槽371,容槽371位于枢接段367具有的二侧壁368之间,各侧壁368进一步包括沿延伸至容槽371的一滑槽375,各侧壁368的滑槽375包括与主杆111的纵轴平行的一第一段377以及与第一段377夹钝角(在本实施例所示的第6图所示夹角大约150° )的一第二段379,枢接段367的各侧壁368包括位于各滑槽375与套接段365之间的一轴孔381,固定件363更包括形成在容槽371内表面且位于套接段365的多个抵靠壁373。固定件363的套接段365固设在主杆111的纵孔117中且位于上端113。
[0150]依据图所示,固定件363的枢接段367枢接一枢转件383,枢转件383包括一套接部385以及一枢接部387,枢接部387包括位于末端的一下端面389以及一抵靠面391,抵靠面391与下端面389夹钝角(在本实施例所示的第6图所示夹角大约夹159° ),枢接部387进一步包括沿垂直于枢转件383的纵轴的方向隔开的二个端壁388,一容置空间393形成在下端面389且位于二端壁388之间,各端壁388另包括沿径向延伸至容置空间393的一轨道395,各轨道395包括一第一段397以及一第二段399,各轨道395的第一段397与第二段399夹钝角(在本实施例所示的第6图所示夹角大约135° ),各端壁388进一步包括位于各轨道395与下端面389之间的一枢孔394。固定件363的枢接段367位于枢转件383的容置空间393中,造成固定件363之二侧壁368位于枢转件383的二端壁388之间,且枢转件383的枢孔394与固定件363的轴孔381对齐,枢转件383的下端面389沿主杆111的纵轴与固定件363的肩部369隔开。
[0151]枢转件383的枢孔394及固定件363的轴孔381中固设一销杆401,造成枢转件383绕销杆401所界定的枢转轴线在一枢转运动平面内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枢转,枢转运动平面垂直于销杆401所界定的枢转轴线且通过枢转件383的纵轴。当枢转件383位于第一位置(如图6所示)时,枢转件383的轨道395的第一段397与固定件363的滑槽375的第一段377平行且对齐,且枢转件383的纵轴与主杆111的纵轴形成共轴,枢转件383的抵靠面391提供枢转件383由第一位置往第二位置枢转时的活动空间,造成枢转件383由第一位置往第二位置枢转时,枢转件383的下端面389不会与固定件363的肩部369相互干涉,另一方面,当枢转件383位于第二位置时,枢转件383的抵靠面391约与固定件363的肩部369大致平行(如图13所示)。依据图所示,一延伸杆433包括一上端435以及与枢转件383的套接部385固接的一下端437。
[0152]依据图所示,遮阳伞12包括一第一连动杆403,第一连动杆403可滑动地安装在枢转件383的轨道395内以及固定件363的滑槽375内,当枢转件383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连动杆403位于枢转件383的轨道395的第一段397以及固定件363之滑槽375的第一段377内(如图6所示)。
[0153]依据图所示,遮阳伞12进一步包括一连杆471,连杆471包括与第一连动杆403结合的一第一连接端472以及一第二连接端473。且连杆471的第一连接端472位于固定件363的容槽371内,连杆471的第二连接端473位于主杆111的纵孔117内。一衔接件405包括与连杆471的第二连接端473枢接的一第一端407以及位于第一端407下方的一第二端409,衔接件405进一步包括形成在第一端407且对齐的二第一定位孔411,以及形成在第一定位孔411与第二端409之间且对齐的二第二定位孔413。一第二连动杆419穿过衔接件405的各第一定位孔411以及连杆471的第二连接端473,将衔接件405与连杆471枢接,螺旋弹簧579的第二固定端593位于衔接件405中。此外衔接件405的各第二定位孔413在垂直于主杆111的纵轴的径向穿设一定位销415,定位销415的二末端凸出衔接件405外侧。
[0154]衔接件405外套设一环形抵靠件417,抵靠件417贴靠在定位销415上。一套接件427包括卡合在衔接件405的第二端409的一套接部431,套接部431的下表面形成抵靠在衔接件405的第二端409端面的一凸缘429。衔接件405的外侧套设一弹簧421,弹簧421包括抵靠在固定件363的抵靠壁373下端面的一第一端423,以及抵靠在抵靠件417表面的一第二端425。弹簧421透过抵靠件417偏置衔接件405造成枢转件383保持在第一位置(如图6所示)。
[0155]延伸杆433的上端435固设一固定环439,造成枢转件383、延伸杆433与固定环439 一起绕销杆401所界定的枢转轴线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枢转。固定环439绕主杆111的纵轴的圆周方向枢设有八支伞骨451,各伞骨451包括与固定环439枢接的一连接端453,造成各伞骨451相对固定环439枢转(如图6所示),固定环439配合各伞骨451提供一伞布475安装。各支撑杆313的第二端317枢设在伞骨451上。
[0156]如第1、4、5、6图所示,为了方便说明,假设遮阳伞12的连动件599位于收合位置(如图5所示),此时滑套547的定位端551抵靠于固定套359的上端,因而滑动环297不会继续往远离固定环439的方向位移,且其中两个支撑杆313位于枢转件383的枢转运动平面中,其余的各支撑杆313绕主杆111的纵轴的圆周方向与枢转件383的枢转运动平面隔开,此时连动件599沿主杆111的纵轴与套接件427隔开且位于螺旋弹簧579的大螺距段595中且靠近第一固定端591,卡合件300靠近长槽119的第二端133,滑动环297的位置靠近各外壳219 (如图1所示),枢转件383的套接部385与主杆111成平行,造成延伸杆433与主杆111成平行,各支撑杆313连动各伞骨451靠拢于主杆111的外侧形成收合状态,因而各伞骨451的末端的位于把手213的枢转路径上(如所图9示),另外枢转件383被弹簧421偏置保持在第一位置(如图6所示)。
[0157]要将遮阳伞12撑开之前,系拉动其中一伞骨451或者沿主杆111的纵轴朝靠近固定环439推动滑套547,如此在套接管531、连动件599、卡合件300保持不动的状态下造成滑动环297朝靠近固定环439位移的小段距离(如图8所示),因而各伞骨451枢转至把手213转动的路径之外(如图9所示),造成把手213得以顺利转动进一步将遮阳伞12撑开。此外当连动件599保持于收合位置且滑套547推动滑动环297位移时,套接管531的凸缘536阻挡于滑套547的内凸壁555的动作路径,造成滑套547无法沿主杆111的纵轴朝靠近固定环439的方向脱离套接管531。
[0158]在图9所示状态下要将遮阳伞12撑开时,转动把手213连动轴杆195及第一传动轮151 —起绕第一孔137所界定的旋转轴线转动,第一传动轮151的齿部155连动第二传动轮251的齿部253,造成第二传动轮251连动连接件257及螺杆571绕支撑件235的枢孔237所界定的旋转轴线转动(与主杆111的纵轴重迭),螺杆571的螺旋弹簧579的大螺距段595推动连动销633,造成连动件599由收合位置(如图5所示)沿主杆111的纵轴朝展开位置(如图11所示)位移,此时由于连动件599位于螺旋弹簧579的大螺距段595内,因而螺旋弹簧579转动时造成连动件599快速地由收合位置往展开位置位移,连动件599则以卡合件300推动套接管531带动滑动环297 —起沿主杆111的纵轴朝靠近固定环439的方向位移,造成各支撑杆313连动伞骨451快速地撑开成放射状。
[0159]当连动件599位移至展开位置(如图9所示)后,连动件599的第一表面611贴靠在套接件427的凸缘429上,且连动件599的连动销633位于螺旋弹簧579的大螺距段595与小螺距段597交界处(如图11所示),滑动环297位移至靠近固定件363的位置,且滑动环297沿主杆111的纵轴位于销杆401下方,伞布475被各伞骨451支撑展开,造成遮阳伞12形成撑开状态(如图9所示)。
[0160]在图10、11所示的遮阳伞12的伞布475撑开状态下,若伞布475、各伞骨451或各支撑杆313受到外力时(例如强风吹袭),力量传递至连动件599若大于螺旋弹簧579的弹性力时,连动件599将会在螺杆571没有旋转的状态下沿着支撑杆573的纵轴产生位移,螺旋弹簧579随着连动件599的位移产生弹性变形(如图1lA所示),也就是说,螺旋弹簧579的大螺距段595与小螺距段597的螺距将暂时改变,进一步允与滑动环297沿主杆111之纵轴产生小量的位移,且各伞骨451以及各支撑杆313产生小角度的转动,因而产生缓冲的效果。
[0161]在本实施例中于遮阳伞12撑开状态继续以同一方向转动把手213,将造成连动件599由展开位置(如图9所示)往倾斜位置(如图12所示)位移,具体地说,当连动件599位于展开位置后,螺杆571继续转动,造成螺旋弹簧579的小螺距段597推动连动销633,因而连动件599由展开位置往倾斜位置慢速位移,连动件599推动套接件427、衔接件405、第二连动杆419、定位销415以及抵靠件417沿主杆111的纵轴位移且压缩弹簧421,且造成连杆471的第一连接端472推动第一连动杆403沿着固定件363的滑槽375由第一段377朝第二段379位移,第一连动杆403推动枢转件383的轨道395的壁面,造成枢转件383在枢转运动平面内由第一位置朝第二位置枢转,并连动延伸杆433、固定环439以及各伞骨451 —起位移至延伸杆433与主杆111夹钝角的位置,各支撑杆313以及所对应的塞子319与伞骨451—起移动,且从而绕对应的枢杆311所界定的枢转轴线枢转。造成枢转件383连动固定环439、延伸杆433以及各伞骨451到达第二位置(如图12、13所示)。
[0162]当枢转件383到达第二位置,抵靠面391与固定件363的肩部369大致平行,且滑动环297沿主杆111的纵轴仍位于销杆401的下方。伞布475因而倾斜。主杆111可对应太阳的位置相对于底座467旋转,以提供所需的遮蔽效果。
[0163]针对纵轴非位于枢转运动平面的各支撑杆313,如图12A箭头所示,这些支撑杆313不是只在枢转运动平面与所对应伞骨451 —起枢转也绕自己的纵轴枢转,即这些支撑杆313以所对应的枢杆311为轴心转动并且以所对应的螺接件477为轴心转动。然而,纵轴位于枢转运动平面的支撑杆313将与所对应的伞骨451 —起只在枢转运动平面枢转,没有产生以所对应的螺接件477为枢轴的运动。第10图显示两个支撑杆313的纵轴位于枢转运动平面时的运动。假设枢转件383移动至第10图所示的位置,枢转件383的纵轴与主杆111的纵轴大约夹21。,第10图的夹角A2为第10图左边的支撑杆313的纵轴与主杆111的纵轴之间的夹角为46。再者,第10图的夹角Al为第10图右边的支撑杆313的纵轴与主杆111的纵轴之间的夹角为77。需注意的是,各第10图所示的各支撑杆313没有相对于所枢接的螺接件477枢转。
[0164]在图12、13所示的遮阳伞12的枢转件383位于第二位置造成伞布475呈现倾斜状态下,若遮阳伞12的伞布475、各伞骨451或各支撑杆313受到外力时(例如强风吹袭),可能导致枢转件383承受由第二位置往第一位置枢转的外力,在这样的状态下力量传递至连动件599若大于螺旋弹簧579弹性力时,连动件599将会在螺杆571没有旋转的状态下沿着支撑杆573的纵轴产生位移,螺旋弹簧579随着连动件599的位移产生弹性变形(如图1lA所示),也就是说,螺旋弹簧579的大螺距段595与小螺距段597的螺距将暂时改变,进一步允许枢转件383由第二位置往第一位置小角度的转动,因而产生缓冲效果。
[0165]此外,当枢转件383位于第二位置后继续同方向转动把手213造成螺杆571旋转,如此螺旋弹簧579将产生弹性变形,因而连动件599仍然保持在倾斜位置,所以连动销633不容易因为误操作承受过大的外力而损坏。
[0166]当本实用新型遮阳伞12在第10图所示的倾斜状态下逆转把手213时,连动件599被螺旋弹簧579的小螺距段597推动而慢速地沿主杆111的纵轴由倾斜位置往展开位置位移,而弹簧421抵压抵靠件417,造成定位销415、衔接件405、第二连动杆419、连杆471以及第一连动杆403 —起沿主杆111的纵轴而放松弹簧421位移,第一连动杆403推动枢转件383的轨道395的第二段399壁面,造成枢转件383由第二位置(如图13所示)复位至第一位置(如图11所示)。
[0167]在第11图所示遮阳伞12撑开状态下继续逆转把手213,造成连动件599继续由展开位置往收合位置位移,则滑动环297与各支撑杆313 —起沿主杆111的纵轴复位,造成遮阳伞12形成如图1所示的收合状态。
[0168]在图1的状态下继续逆转把手213,造成螺杆571转动,滑动环297被各支撑杆313拉住因而无法继续往靠近各外壳219的方向移动,如此连动件599也保持在收合位置,同时螺旋弹簧579产生弹性变形,所以连动销633不容易因为误操作承受过大外力而损坏。
[0169]需特别注意的是,连动件599透过卡合件300与滑动环297连结,因此滑动环297、各支撑杆313以及伞骨451自身的重量将传递至连动件599与螺旋弹簧579,螺旋弹簧579要选择足以支撑由滑动环297、各支撑杆313以及伞骨451传递而来的重量,使得转动螺杆571时,螺旋弹簧579能够带动连动件599确实地在收合位置、展开位置与倾斜位置之间位移。
[0170]本实用新型遮阳伞12利用螺杆571转动带动滑动环297位移,能够以省力的方式带动遮阳伞12撑开伞布475,而且以螺旋弹簧579带动遮阳伞12的结构强度佳不易损坏,而且螺旋弹簧579的大螺距段595可以造成连动件599快速地在展开位置与收合位置之间位移,因而能快速地撑开或收合遮阳伞12的伞布475。
[0171]另外,遮阳伞12的伞布475呈现倾斜状态时可以依据太阳的位置作调整,提供用户较佳的遮阳效果,而且利用螺旋弹簧579转动推动连动件599位移除了能够以省力的方式操作遮阳伞12的伞布475倾斜之外,螺旋弹簧579的小螺距段597造成连动件599慢速移动,因而能够精确地控制枢转件383的倾斜角度,进一步轻易地控制伞布475倾斜的状态。又,枢转件383在第一位置时,枢转件383的轨道395的第一段397与主杆111平行,且固定件363的滑槽375的第一段377与主杆111也是平行的设计,造成第一连动杆403确实地将枢转件383定位在第一位置,能够在遮阳伞12撑开状态时保持枢转件383不会因为受到诸如强风吹袭伞布475而造成枢转件383由第一位置朝第二位置枢转。[0172]又,螺杆571的螺旋弹簧579允许在螺杆571不转动的状态下连动件599产生沿支撑杆573的纵轴的小距离位移,因而使得遮阳伞12在展开时或伞布倾斜时,伞布475、各支撑杆313或各伞骨451受到外力后产生缓冲效果,进一步造成遮阳伞损坏的机率降低。
[0173]且,当连动件599位于收合位置继续逆向转动把手213,或者当连动件599位于倾斜位置继续顺向转动把手213,都能在连动件599保持不动的状态下造成螺旋弹簧579产生弹性变形,因为螺杆571可以被转动而产生了缓冲的效果,如此连动销633也不易因为承受过大的外力而损坏。
[0174]此外,滑套547在套接管531、卡合件300与连动件599不动的状态下能推动滑动环297朝靠近固定环439的方向位移,造成各伞骨451的末端与把手213的旋转路径隔开,因而把手213由遮阳伞12的收合状态枢转时不会与任意一伞骨451的末端干涉,所以把手213得以顺畅地转动进一步将遮阳伞12的伞布475撑开。
[0175]再者,各支撑件313上设置藉由螺接件477螺设的枢接件327与塞子319,在遮阳伞12操作伞布475倾斜时能造成各支撑杆313产生垂直于枢接的枢杆311的转动,造成遮阳伞12能够顺畅地操作枢转件383由第一位置往第二位置枢转。
[0176]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教导已加以说明,对具有本领域通常技能的人而言,许多延伸和变化将是显而易知者。举例言之,螺杆571的螺旋弹簧579可以不包括小螺距段597,也就是说,螺旋弹簧579由第一固定端591至第二固定端593的螺距都相同,螺旋弹簧579不包括小螺距段597时,只有在操作遮阳伞12的伞布475倾斜较不精确而已,遮阳伞12能可被操作展开、收合以及展开后倾斜。
[0177]此外,螺杆571的螺旋弹簧579除了可以不包括小螺距段597,遮阳伞12进一步可以不包括延伸杆433、固定件363、枢转件383、套接件427、弹簧421、复数塞子319、复数枢接件327、复数螺接件477以及直接与这些组件结合的其它零件,在这样的状态下,固定环439固接在主杆111的上端113上,如此遮阳伞12无法被操作成伞布475倾斜的状态,但仍然可以透过螺杆571的转动操作展开或收合。
[0178]虽然本实用新型是结合以上实施例进行描述的,但本实用新型并不被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而只受所附权利要求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对其进行修改和变化,但并不离开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构思和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螺杆驱动的遮阳伞,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主杆(111),包括沿主杆(111)的纵轴隔开的一上端(113)与一下端(115),主杆(111)进一步包括一外周面(112)以及沿垂直于主杆(111)的纵轴的径向隔开的一内周面(114),主杆(111)的内周面(114)界定出一纵孔(117),主杆(111)的下端(115)与一底座(467)结合; 一支撑杆(573),枢设在主杆(111)的纵孔(117)中; 一螺旋弹簧(579),套设在支撑杆(573)的外周围,螺旋弹簧(579)包括固定在支撑杆(573)上的一第一固定端(591)与以及一第二固定端(593),造成螺旋弹簧(579)与支撑杆(573) 一起转动; 一连动件(599),容置在主杆(111)的纵孔(117)中且与螺旋弹簧(579)螺接,螺旋弹簧(579)枢转造成连动件(599)沿主杆(111)的纵轴在在收合位置、展开位置之间位移;一滑动环(297),可沿主杆(111)的纵轴滑动地与主杆(111)套接,滑动环(297)与连动件(599)结合而连动; 多个支撑杆(313),包括与滑动环(297)相对枢接的一第一端(315)以及沿支撑杆(313)的纵轴与第一端(315)隔开的一第二端(317),造成各支撑杆(313)随着滑动环(297)与连动件(599) —起位移; 一固定环(439),固设在主杆(111)的上端(113);以及 多个伞骨(451),各包括与固定环(439)枢接的一连接端(453),各支撑杆(313)的第二端(317)分别与各伞骨(451)枢接,各伞骨(451)与一伞布(475)结合; 当螺旋弹簧(579)转动造成连动件(599)由收合位置往展开位置位移时,连动件(599)带动滑动环(297)位移而撑开伞布(475), 当连动件(599)位于展开位置且螺旋弹簧(579)转动造成连动件(277)由展开位置往收合位置位移时,造连动件(599)带动滑动环(297)位移而收合伞布(475), 当连动件(277)位于展开位置而伞布(475)、各伞骨(451)或各支撑杆(313)受到外力造成滑动环(297)沿主杆(111)的纵轴产生位移时,连动件(599)挤压螺旋弹簧(579)产生弹性变形。
2.一种螺杆驱动的遮阳伞,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主杆(111),包括沿主杆(111)的纵轴隔开的一上端(113)与一下端(115),主杆(111)进一步包括一外周面(112)以及沿垂直于主杆(111)的纵轴的径向隔开的一内周面(114),主杆(111)的内周面(114)界定出一纵孔(117),主杆(111)的下端(115)与一底座(467)结合; 一支撑杆(573),枢设在主杆(111)的纵孔(117)中; 一螺旋弹簧(579),套设在支撑杆(573)的外周围,螺旋弹簧(579)包括固定在支撑杆(573)上的一第一固定端(591)与以及一第二固定端(593),螺旋弹簧(579)进一步包括形成在第二固定端(593)的一小螺距段(597)以及由小螺距段(597)延伸至第一固定端(591)的一大螺距段(595),螺旋弹簧(579)与支撑杆(573) —起转动; 一连动件(599),容置在主杆(111)的纵孔(117)中且与螺旋弹簧(579)螺接,螺旋弹簧(579)转动造成连动件(599)沿主杆(111)的纵轴在在收合位置、展开位置以及倾斜位置之间位移;一滑动环(297),可沿主杆(111)的纵轴滑动地与主杆(111)套接,滑动环(297)与连动件(599)结合而连动; 多个支撑杆(313),包括与滑动环(297)相对枢接的一第一端(315)以及沿支撑杆(313)的纵轴与第一端(315)隔开的一第二端(317),造成各支撑杆(313)随着滑动环(297)与连动件(599) —起位移; 一固定件(363),与主杆(111)的上端(113)固接; 一枢转件(383)与固定件(363)枢接; 一固定环(439),与枢转件(383)固接,固定环(439)与枢转件(383) —起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枢转;以及 多个伞骨(451),各包括与固定环(439)枢接的一连接端(453),各支撑杆(313)的第二端(317)分别与各伞骨(451)枢接,各伞骨(451)与一伞布(475)结合; 当螺旋弹簧(579)转动造成连动件(599)由收合位置往展开位置位移时,连动件(599)受螺旋弹簧(579)的大螺距段(595)推动,连动件(599)带动滑动环(297)快速位移而撑开伞布(475), 当连动件(599)位于展开位置且螺旋弹簧(579)转动造成连动件(277)由展开位置往收合位置位移时,连动件(599)受螺旋弹簧(579)的大螺距段(595)推动,造连动件(599)带动滑动环(297)位移而快速收合伞布(475), 当连动件(599)由展开位置往倾斜位置位移时,连动件(599)受螺旋弹簧(579)的小螺距段(597)推动连动件(599)带动枢转件(383)由第一位置慢速往第二位置枢转,造成各伞布(475)相对主杆(111)倾斜, 当连动件(277)位于展开位置或倾斜位置且伞布(475)、各伞骨(451)或各支撑杆(313)受到外力造成滑动环(297)沿主杆(111)的纵轴产生位移时,连动件(599)挤压螺旋弹簧(579)产生弹性变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杆驱动的遮阳伞,其特征在于,主杆(111)进一步一第一孔(137)由外周面(112)延伸至内周面(114),主杆(111)的下端(115)与底座(467)结合,支撑杆(573)包括一连接端(575)与一末端(577),螺旋弹簧(579)的第一固定端(591)固设在靠近连接端(575)处,螺旋弹簧(579)的第二固定端(593)固设在末端(577),固定件(363)包括一滑槽(375)以及一轴孔(381),枢转件(383)包括一轨道(395)与一枢孔(394),进一步包括: 一第一传动轮(151)枢接在第一孔(137)中,第一传动轮(151)包括位于主杆(111)的纵孔(117)内的一齿部(155); 一把手(213)位于主杆(111)外侧且固定于第一传动轮(151)上,造成把手(213)与第一传动轮(151)共同绕垂直于主杆(111)的纵轴的旋转轴转动, 一支撑件(235)固设在主杆(111)的纵孔(117)内且沿主杆(111)的纵轴位于第一传动轮(151)与螺旋弹簧(579)之间; 一第二传动轮(251)容置在主杆(111)的纵孔(117)内,第二传动轮(251)包括与支撑件(235)枢接的一轴杆(255),第二传动轮(251)进一步包括与第一传动轮(151)的齿部(155)啮合的一齿部(253),且第二传动轮(251)的轴杆(255)与支撑杆(573)的连接端(575)结合,当第一传动轮(151)绕旋转轴转动时第二传动轮(251)连动支撑杆(573)以及螺旋弹簧(579) —起绕主杆(111)的纵轴转动; 一销杆(401)穿过枢转件(383)的枢孔(394)以及固定件(363)的轴孔(381),枢转件(383)绕销杆(401)所界定的枢转轴线相对固定件(363)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动,枢转件(383)的纵轴位于第一位置时与主杆(111)的纵轴形成共轴,枢转件(383)的纵轴位于第二位至时与主杆(111)的纵轴形成钝角; 一第一连动杆(403),可滑动地安装在枢转件(383)的轨道(395)以及固定件(363)的滑槽(375)内; 一连杆(471),包括与第一连动杆(403)结合的一第一连接端(472)以及一第二连接端(473); 一衔接件(405)包括与连杆(471)的第二连接端(473)枢接的一第一端(407)与一第二端(409); 一定位销(415)沿垂直于主杆(111)的纵轴的径向穿过衔接件(405),定位销(415)具有位于衔接件(405)外侧的两个末端; 一弹簧(421)套设在衔接件(405)外侧,且包括抵靠在固定件(363)的套接段(365)的一第一端(423)以及抵靠在定位销(415) 二末端的一第二端(425); 当连动件(599)位于收合位置时沿纵向与第二传动轮(251)隔开的距离小于连动件(599)位于展开位置时 沿纵向与第二传动轮(251)隔开的距离, 当连动件(599)位于展开位置时沿纵向与第二传动轮(251)隔开的距离小于连动件(599)位于倾斜位置时沿纵向与第二传动轮(251)隔开的距离, 当连动件(599)由展开位置位往倾斜位置位移时,连动件(599)推抵衔接件(405)沿主杆(111)的纵轴位移并造成定位销(415)压缩弹簧(421),衔接件(405)驱动连杆(471)推动第一连动杆(403)沿固定件(363)的滑槽(375)位移,第一连动杆(403)推动枢转件(383)之轨道(395)壁面,造成枢转件(383)由第一位置往第二位置枢转,固定环(439)、各伞骨(451)以及各支撑杆(313)随着枢转件(383) —起枢转,固定环(439)以及各伞骨(451)相对主杆(111)倾斜, 当连动件(599)位于倾斜位置且伞布(475)、各伞骨(451)或各支撑杆(313)受到外力造成枢转件(383)由第一位置往第二位置枢转时,连动件(599)挤压螺旋弹簧(579)产生弹性变形, 当连动件(599)由倾斜位置往展开位置位移时,弹簧(421)抵压定位销(415)造成衔接件(405)与连杆(471) —起沿主杆(111)的纵轴位移,造成第一连动杆(403)抵压枢转件(383)的轨道(395)壁面推动枢转件(383)由第二位置至第一位置,当枢转件(383)位于第一位置固定环(439)及多个伞骨(451)相对主杆(111)不倾斜。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杆驱动的遮阳伞,其特征在于,螺旋弹簧(579)的大螺距段(595)的螺距介于7_~12mm,小螺距段(597)介于2_~4mm。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螺杆驱动的遮阳伞,其特征在于,遮阳伞(12)进一步包括结合在支撑杆(573)与第二传动轮(251)之间的一连接件(257),连接件(257)包括一第一端(259)与一第二端(273),连接件(257)进一步包括形成在第一端(259)端面的一第一孔(271)以及形成在第二端(273)端面的一第二孔(275),支撑杆(573)的连接端(575)固接在连接件(257)的第二孔(275)内,第二传动轮(251)的轴杆(255)固接在连动件(599)的第一孔(271)内,造成第二传动轮(251)、连接件(257)以及螺旋弹簧(579)无法沿主杆(111 )的纵轴位移。
【文档编号】A45B25/14GK203523998SQ201320471241
【公开日】2014年4月9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日
【发明者】董博隆 申请人:董博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