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载人智能行李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04830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差旅用品或行李箱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载人智能行李箱。



背景技术:

行李箱是是箱包中的一类,现有技术中的行李箱包括有箱包体、伸缩拉杆和箱包底轮,因其使用方便而受到广泛使用。这种行李箱需要使用者拖动拉杆带动底轮转动从而起到带动行李箱移动的目的,一方面这种行李箱需要人力拖动,另一方面使用者需步行拖动行李箱,不够便捷和省力。

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4年4月9日公开了一种立嵌式可载人电动行李箱,公开号为203524047U,这种该立嵌式可载人电动行李箱包括可调节伸缩式拉杆、行李箱体、分段式三轮底盘装置和电驱动装置,箱体立嵌式的设置在分段式插板一侧。这种立嵌式可载人电动行李箱结合了行李箱和小型电动三轮车,虽然可同时实现行李箱和载人的功能,但是存在外部结构复杂不便携带且折叠操作不够简便易行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造作简便的多功能载人智能行李箱。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多功能载人智能行李箱,包括箱体(1)、滚轮组、拉杆(5);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包括顶部、底部和侧部,所述顶部面积和侧部面积大于或者等于所述侧部面积;所述滚轮组设置在所述底部。优选的,所述顶部面积和侧部面积大于所述侧部面积。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多功能载人智能行李箱,还设有一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固定在所述箱体(1)上并与所述拉杆(5)相连接。所述拉杆(5)为伸缩结构。所述滚轮组包括第一主动滚轮(4)、第二主动滚轮(4)、第一从动滚轮(3)和第二从动滚轮(3);所述第一主动滚轮(4)和第二主动滚轮(4)对称的设置在箱体(1)底部靠近所述拉杆(5)的一端;所述第一从动滚轮(3)和第二从动滚轮(3)对称的设置在箱体(1)底部远离所述拉杆(5)的一端。所述第一主动滚轮(4)和第二主动滚轮(4)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从动滚轮(3)和第二从动滚轮(3)的直径,且所述第一主动滚轮(4)和第二主动滚轮(4)均采用自驱动动力轮。所述第一主动滚轮(4)、第二主动滚轮(4)、第一从动滚轮(3)和第二从动滚轮(3)超出所述箱体(1)底部边缘的尺寸为3cm至8cm。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多功能载人智能行李箱,还包括一置物盒(2),所述箱体(1)内部形成一腔体,所述腔体在所述箱体(1)远离所述拉杆(5)一端的侧部上设有敞开部,所述置物盒(2)滑动设置在所述腔体内。所述箱体(1)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之和小于或等于115厘米;优选的,所述箱体(1)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分别为55厘米、40厘米和25厘米。所述置物盒(2)长度、宽度和深度之和小于或等于90厘米;优选的,所述置物盒(2)长度、宽度和深度之和分别为40厘米、35厘米和15厘米。所述第一主动滚轮(4)和第二主动滚轮(4)均设有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为充气轮胎或机械减震悬挂。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多功能载人智能行李箱,还包括一蓄电池,所述第一主动滚轮(4)和第二主动滚轮(4)内部设有驱动模组,所述驱动模组与所述蓄电池电路连接。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多功能载人智能行李箱,还包括一充电电路板,所述充电电路板上设有充电电路和充电插座,所述置物盒(2)的内壁上设有一通孔,所述充电插座自所述通孔伸入到所述置物盒(2)内,所述充电插座通过充电电路与所述蓄电池电路连接。所述蓄电池为聚合物锂电池。所述箱体(1)内部还设有GPS定位装置或蓝牙定位装置或3G/4G通讯装置或WIFI通讯装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多功能载人智能行李箱还包括一转向机构,所述转向机构一端与所述拉杆(5)相固定,另一端与所述滚轮组相连接。所述拉杆(5)为T字形。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多功能载人智能行李箱还包括一速度控制装置,所述速度控制装置包括电源输入端、控制电路板和控制按键,所述控制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箱体(1)内部,所述控制按键设置在所述拉杆的顶部并与所述电路板通过电缆电路连接,所述电源输入端与所述蓄电池电路连接。所述拉杆(5)为中空结构,所述电缆设置在拉杆(5)的内部。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多功能载人智能行李箱,同时具有置物、载人、充电和定位的功能,与现有技术中的电动行李箱相比较,操控性、便携性、稳定性、安全性都更强。尺寸设计合理,在可容纳足够行李的同时满足登机的尺寸要求,避免托运行李给使用者带来的不便和花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多功能载人智能行李箱不但适用于远距离的差旅行程,还为地铁站到家或地铁站到办公室的“最后1公里”的短途交通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为人们的出行提供的便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多功能载人智能行李箱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功能载人智能行李箱,包括箱体1、滚轮组、拉杆5;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包括顶部、底部和侧部,所述顶部面积和侧部面积大于或者等于所述侧部面积;所述滚轮组设置在所述底部。优选的,所述顶部面积和侧部面积大于所述侧部面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这样当所述滚轮组带动箱体1移动时,箱体1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将小于箱体1在水平方向上的尺寸,相当于所述箱体1“平躺”在地面上,这样不但便于人体站立在箱体1上还可使整个箱体1具有较低的重心,保证稳定的移动而不翻倒。

本实施例所述的多功能载人智能行李箱,还设有一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固定在所述箱体1上并与所述拉杆5相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通过该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带动所述拉杆5旋转从而与箱体1保持各种角度,当将所述拉杆5旋转至与箱体1呈90度至120度之间时,使用者可站立在“平躺”的箱体1上手持拉杆5保持平衡,从而使箱体1和载人都更加稳定。

所述拉杆5为伸缩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当拉杆5旋转至与所述箱体1的底部平行时,可收缩至所述箱体1内部进行收纳,从而便于将行李箱携带并存放在飞机或其他运输工具上。

所述滚轮组包括第一主动滚轮4、第二主动滚轮4、第一从动滚轮3和第二从动滚轮3;所述第一主动滚轮4和第二主动滚轮4对称的设置在箱体1底部靠近所述拉杆5的一端;所述第一从动滚轮3和第二从动滚轮3对称的设置在箱体1底部远离所述拉杆5的一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载人时拉杆5位于前方,将靠近拉杆5的滚轮设置为主动轮即将前轮设置为主动轮,更易于在箱体1移动过程中改变方向。

所述第一主动滚轮4和第二主动滚轮4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从动滚轮3和第二从动滚轮3的直径,且所述第一主动滚轮4和第二主动滚轮4均采用自驱动动力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采用自驱动动力轮的设计,不但可使本实施例所述的多功能载人智能行李箱行动更加平稳,还可有效降低驱动组件占用箱体1内部空间,从而提供更大的置物空间。

所述第一主动滚轮4、第二主动滚轮4、第一从动滚轮3和第二从动滚轮3超出所述箱体1底部边缘的尺寸为3cm至8cm。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第一主动滚轮4、第二主动滚轮4、第一从动滚轮3和第二从动滚轮3超出所述箱体1底部边缘的尺寸越大,箱体1移动期间的稳定性越差,但同时其尺寸越大对路面凹凸程度的适应型越强;反之,所述第一主动滚轮4、第二主动滚轮4、第一从动滚轮3和第二从动滚轮3超出所述箱体1底部边缘的尺寸越小,箱体1移动期间的稳定性越佳,但同时其尺寸越小对路面凹凸程度的适应型越差;申请人将该尺寸设计为3cm至8cm,可在保证行使稳定的前提下达到最好的路面适应性。

本实施例所述的多功能载人智能行李箱,还包括一置物盒2,所述箱体1内部形成一腔体,所述腔体在所述箱体1远离所述拉杆5一端的侧部上设有敞开部,所述置物盒2滑动设置在所述腔体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使用者可从侧部拉出该置物盒2,放置完毕物品后再将盒体推入到所述行李箱的腔体内部,这样设计,可避免将箱体1的顶部作为盖体翻开,可保持箱体1的整体性,从而结构更加稳固,有利于载人的承重要求。

所述箱体1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之和小于或等于115厘米;优选的,所述箱体1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分别为55厘米、40厘米和25厘米,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55厘米、40厘米和25厘米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设计,可使所述箱体1的体积即可以满足携带的便捷性又可以使箱体1的置物容积达到出差2-3天甚至更长度时间的要求。所述置物盒2长度、宽度和深度之和小于或等于90厘米;优选的,所述置物盒2长度、宽度和深度之和分别为40厘米、35厘米和15厘米,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40厘米、35厘米和15厘米的长度、宽度和深度设计,即可保证有充足的空间放置差旅物品,又可给箱体1内其他部件及机构留有足够设计空间。

所述第一主动滚轮4和第二主动滚轮4均设有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可以为充气轮胎也可以为机械减震悬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这样设计,可有效减弱路面颠簸,载人时体验更好且延长滚轮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所述的多功能载人智能行李箱,还包括一蓄电池,所述第一主动滚轮4和第二主动滚轮4内部设有驱动模组,所述驱动模组与所述蓄电池电路连接,从而由蓄电池向所述第一主动滚轮4和第二主动滚轮4提供驱动电源。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蓄电池,优选续航总电量可供所述多功能载人智能行李箱以2档速度,即5千米\小时行使2小时和10千米\小时行使1小时,续航里程为10千米。

本实施例所述的多功能载人智能行李箱,还包括一充电电路板,所述充电电路板上设有充电电路和充电插座,所述置物盒2的内壁上设有一通孔,所述充电插座自所述通孔伸入到所述置物盒2内,所述充电插座通过充电电路与所述蓄电池电路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是人们出行必备的电子设备,给这些电子设备充电是出行时常常遇到的难题,本实施例通过上述结构,在行李箱内设置充电插座,这样本实施例所述的多功能载人智能行李箱就成为一个移动充电站,可利用蓄电池电量给电子设备充电,为出行充电提供了便利。

所述蓄电池为聚合物锂电池。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聚合物锂电池具有储存能量密度高、使用寿命长、等电压高便于组成电源组、自放电率很低及重量轻体积小等优势,和其他蓄电池相比较,锂电池更加适用于本实施例所述的多功能载人智能行李箱。

所述箱体(1)内部还设有GPS定位装置或蓝牙定位装置或3G/4G通讯装置或WIFI通讯装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通过蓝牙定位装置可以和手机通讯,时刻知道本实施例所述的多功能载人智能行李箱的电量,多功能载人智能行李箱是否开启,当距离大于设定好的安全范围会自动报警,也可以通过手机的App实现在室内帮助寻找行李的功能。而通过3G/4G通讯装置或WIFI通讯装置,使用者可利用手机随时掌握所述多功能载人智能行李箱的位置,不但防止行李箱的遗失,还可在机场等候行李时掌握行李的位置从而估算出等到行李所需要的时间,有效掌控整个行程。

本实施例所述的多功能载人智能行李箱还包括一转向机构,所述转向机构一端与所述拉杆5相固定,另一端与所述滚轮组相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这样可通过对拉杆5进行操作来控制滚轮组的转向,从而控制本实施例所述的多功能载人智能行李箱在移动过程中转向。

所述拉杆5为T字形。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T字形拉杆5更加便于使用者抓握拉杆5,一方面载人更加稳定,另一方面控制转向更加省力和便利。

本实施例所述的多功能载人智能行李箱还包括一速度控制装置,所述速度控制装置包括电源输入端、控制电路板和控制按键,所述控制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箱体1内部,所述控制按键设置在所述拉杆的顶部并与所述电路板通过电缆电路连接,所述电源输入端与所述蓄电池电路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使用者通过操作设置在拉板顶部的控制按键可控制所述速度控制装置调节滚轮组的滚动速度,从而使本实施例所述的多功能载人智能行李箱的移动速度与使用者的需求相适配。

所述拉杆5为中空结构,所述电缆设置在拉杆5的内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这样结构更加一体化,外观美观度更佳。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