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链拉头自动组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1260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拉链拉头自动组立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拉链部件自动组装设备,特别是一种拉链拉头自动组立装置。
拉链拉头一般系由拉头主体、拉片、止动爪及帽盖等四个零件所组成。习用拉头自动装配机系藉由数个振荡器分别将各零件整向后,再经由滑槽分别馈送至环绕于一回转盘四周之各装配站上进行装配,该回转盘被分割成N个(例如十二个)等分之拉头主体承座,藉以分别由拉头主体滑槽接收一拉头主体,回转盘间歇性转动N次恰可回转一圈,而使各拉头主体承座恰可绕经各装配站,藉批次作业方式,使各拉头主体分别在各装配站与拉头之其他零件进行组配。此种回转式拉头装配机虽较人工组装作业方式更能提升生产效率,惟其仍具有下列缺点(1)引证案之回转式拉头组立装置,系使拉头主体在回转盘暂停转动期间,分别于各装配站与各种不同之拉头零件进行组配,惟各装配站之装配速度不一,装配速度较快者在完成装配后,仍须耗费一段时间,等待装配速度较慢者,致使该回转盘之暂时停顿时间必须拉长至速度最慢之装配站完成装配为止,始能再行转动,因此,该速度最慢之装配站即成为整体装配效率之速度决定中心,导致该回转式拉头装配机之装配效率难以有效提高。
(2)一般往复运动构件系被限制于两个固定端点间作一线性往复移动,其在一次往复移动过程中所生成之误差值,在到达固定之端点位置时,即被归零,不会被累加至下一往复行程中,故其每次往复行程之误差值均可保持于一被容许范围内之固定值;至于引证案之回转式拉头组立装置,其回转盘系一无端式回转构件,该回转盘因无法避免之制造公差因素,而于每一回转所生成之误差值,无法如同往复运动构件般被归零,致其误差值均系以累加方式而被加计至下一回转中,例如引证案系将回转盘区分成十二等份,故其每次转动之正确角度应为30°,如其因制造公差因素,致其每次转动角度为30.01°(误差值仅假设为0.03%),则其回转一圈之误差值为0.12°,回转一百圈后之累加误差值即高达12°(相当于每次应转动正确角度30°之40%),此将导致待组立之拉头主体无法被正确输送至各装配站之定位上,而难以顺利完成拉头之自动组立工序,此对于生产量日以万计之拉头自动组立装置而言,引证案每日势必停机数次,以便调回偏转之回转盘,严重影响其生产效率及品质。
本创作之目的系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率且稳定之拉链拉头自动组立装置,其能有效增进整体装置之生产效率,同时降低误动率,提高组立成品之质量者。
本创作之下一目的系在于提供一种拉链拉头自动组立装置,主要系藉由一交替作纵向及横向往复运动之平移承座,以脉动方式间歇运送拉头主体进行零件装配工序,各零件装配机构之装配速度得以均一化,并在平移承座逆向运动之短暂空档期间内完成各种装配工序,避免由原装配速度最慢之装配机构形成为一生产速率决定中心,而可提升拉头组立装置之整体生产效率者。
本创作之另一目的系在于提供一种拉链拉头自动组立装置,其采用往复运动方式进行拉头之组立作业,可将每一拉头组立行程中之误差值予以归零,避免因误差值累加计算而需停机调校之次数,而可相对提升整体生产效率。
本创作之又一目的系在于提供一种拉链拉头自动组立装置,其于各装配机构均设有一配合顶压杆动作之安全微动开关,当各装配机构如有零件未到达定点、缺少零件等异常情形时,即由安全微动开关控制停机,以便操作人员排除障碍,不但可避免机器受损,同时更可大幅度降低组立成品之不良率。
本创作之再一目的系在于提供一种拉链拉头自动组立装置,其构成较习用拉头组立装置更为简单实用,而可大幅降低制造成本,使安装组合更为容易迅速,并可减少维修保养上之问题。
本发明包括由用以分别将拉头主体、拉片、止动爪、帽盖输送至预定位置的拉头主体输送滑槽、拉片输送滑槽、止动爪输送滑槽、帽盖输送滑槽及震荡整向器组成的整向输送机构;一可交替作纵向及横向往复运动而具有一矩形运动轨迹之平移承座,其固设有一用以同时运送数个拉头主体之承槽座,使数个拉头主体每隔一固定时间即被沿着一装配滑道横向运送一段距离,令每一拉头主体被依序运送至该装配滑道上数个不同装配站进行不同之装配工序;一紧邻设置于该拉片输送滑槽下方之拉片装配机构,其可自该拉片输送滑槽接收一拉片,并将之以一固定方向运送至第一装配站;一紧邻设置于该止动爪输送滑槽下方之止动爪装配机构,其可自该止动爪输送滑槽接收一止动爪,并将之以一固定方向运送至第一装配站,且使止动爪之开口端与被该拉片装配机构同步运送至第一装配站之拉片之底端相互镶合;一紧邻设置于该帽盖输送滑槽下方之帽盖装配机构,其可自该帽盖输送滑槽接收一帽盖,并将之以一固定方向运送至第二装配站;一用以对被装配于拉头主体上之帽盖进行铆压工序之铆压机构;以及一可作上、下往复运动之升降承座,其配设有数个顶压杆,并在各拉头主体未被该平移承座运送之留置空档期间向下移动,藉其各顶压杆将分别由各装配机构运送至各装配站之拉片、止动爪、帽盖等零件,顶压装配进入该拉头本体内者。
其中平移承座包括有一可作间歇性纵向往复运动之活动底座以及一被架设于该活动底座上之活动顶座,该活动顶座可相对于活动底座作一横向之间歇性往复运动。
承槽座前端开设有数个等距隔开之拉头承槽,在各拉头承槽沿纵向分别嵌入一拉头主体之尾端开口槽内时,该承槽座可同时带动数个拉头主体横向移动一段距离;在各拉头承槽沿纵向与各拉头主体之尾端开口槽脱离时,各拉头主体被留置于该装配滑道上进行装配者。
拉片装配机构包括有一作横向往复运动之摆臂;一被锁固于该摆臂上之弹片座;一被锁固于该弹片座前端两侧之弹性夹片,该两侧弹性夹片于通过拉片输送滑槽下方时,恰可收容并夹紧位于该拉片输送滑槽最底端之拉片,并带动该拉片横向移动;一固定撑板,其在该拉片被夹带至第一装配站之定位时,挤入该两侧弹性夹片之间,并将之微微撑开,而使拉片向下滑出于该两侧弹性夹片外者。
止动爪装配机构包括有一横向馈进机构以及一纵向馈进机构;该横向馈进机构恰可收容一个由止动爪输送滑槽输出之止动爪,并予以整向及定位,使该止动爪之开口端朝向前方,并将之馈送至该纵向馈进机构;该纵向馈进机构恰可接收由该横向馈进机构所馈入之止动爪,并将之朝向该第一装配站纵向进给,使之与由该拉片装配机构同步运送进入第一装配站之拉片相互镶合者。
横向馈进机构包括有一固定底座;一可沿着该固定底座作一横向往复运动之横向滑座,其顶面开设有一纵向贯通收容槽,该横向滑座于通过该止动爪输送滑槽之正下方时,恰可由该纵向贯通收容槽收容一掉出之止动爪,并带动该止动爪朝向该纵向馈进机构馈进;一用以驱动该横向滑座行横向往复运动之推杆;一楔形定位板,其延伸进入该横向滑座内,并抵触位于该纵向贯通收容槽内之止动爪之底缘,藉以将该止动爪推倒成开口端向前之水平状态;一随横向滑座移动且其本身可于该纵向贯通收容槽内作上、下往复运动之顶升件,其于该止动爪被横向馈进至该纵向馈进机构正前方时,向上移动并顶升该呈水平态之止动爪,使之脱离该纵向贯通收容槽,而被该纵向馈进机构所接收者。
纵向馈进机构包括有一固定底座;一可沿着该固定底座作一纵向往复运动之纵向滑座;一被锁固于该纵向滑座前端之止动爪夹持具,其恰可接收夹持由该横向馈进机构馈送至其正前方之水平态止动爪,并将之朝向该第一装配站纵向进给,使之与由该拉片装配机构同步运送进入第一装配站之拉片相互镶合者。
帽盖装配机构包括有一固定底座;一可沿着该固定底座作一纵向往复运动之纵向滑座;一被锁固于该纵向滑座前端之帽盖夹持具,其恰可接收夹持由帽盖输送滑槽输出至其正前方之帽盖,并将之朝向该第二装配站纵向进给者。
止动爪夹持具前端两侧分别设有一固定夹臂以及一弹性负荷活动夹臂,该活动夹臂承受一拉伸弹簧之弹性作用力,而具有一向该固定夹臂侧移动之弹性趋势;在该止动爪夹持具未到达该止动爪前,该活动夹臂系抵触于一固定楔形挡块之突出表面上,而被向外推开成容许止动爪进入之张开状态;在该止动爪进入呈张开状态之活动夹臂与固定夹臂间时,该活动夹臂恰脱离固定楔形挡块之突出表面,而被该拉伸弹簧向内推回,并与该固定夹臂共同夹紧止动爪者。
帽盖夹持具前端两侧分别设有一固定夹臂以及一弹性负荷活动夹臂,该活动夹臂承受一拉伸弹簧之弹性作用力,而具有一向该固定夹臂侧移动之弹性趋势;在该帽盖夹持具未到达该帽盖输送滑槽输出口前,该活动夹臂系抵触于一固定楔形挡块之突出表面上,而被向外推开成容许帽盖进入之张开状态;在该帽盖进入呈张开状态之活动夹臂与固定夹臂间时,该活动夹臂恰脱离固定楔形挡块之突出表面,而被该拉伸弹簧向内推回,并与该固定夹臂共同夹紧帽盖者。
铆压机构包括有两个可作纵向往复运动之铆压头,其在各拉头主体被留置于装配滑道之期间内,同步向已装配有帽盖之拉头主体相对接近,藉以对帽盖之两端进行铆压工序者。
升降承座上更配设有数个微动开关,各顶压杆分别藉由一弹性负荷式探针延伸连接至各微动开关之开关片上;任一顶压杆未顶压触及待装配之止动爪、帽盖等零件时,其弹性负荷式探针即与相对应之微动开关之开关片分离,进而控制该拉头组立装置自动停机者。
由于本发明包括有数个用以将组立拉链拉头所需各种零件分别以相同方向输送至各装配机构之整向输送机构;数个以批次作业方式分别进行单一装配工序之装配机构,藉由该数个装配机构将各零件组立成一完整之拉链拉头;一可作上、下往复运动之升降承座,其配设有数个顶压杆及微动开关,当各装配机构进行装配工序时,升降承座向下移动并藉由各顶压杆顶压各装配机构之待装配零件,使各零件被组配进入拉头主体内部;以及一可交替作纵向及横向往复运动之平移承座,其具有数个承槽,每一承槽恰可容置一拉链拉头,其在顶压杆顶压之装配期间,系以空载方式进行逆向之往复运动,而使各承槽移回前一装配机构,此时各装配机构之装配工序恰已完成,升降承座及顶压杆均上移,解除其对于各装配机构之半成品或成品之压制作用力,平移承座上各承槽即可接收在各装配机构内分别完成单一装配工序之半成品或成品,再以满载方式进行正向之往复运动,藉以将各半成品向前移动一个装配机构,而成品则被输出至机外者。不仅结构简单、累积误差小,而且生产效率高,从而达到本发明的目的。


图1、为待组立拉链拉头分解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2、为待组立拉链拉头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结构示意俯视图(供应拉头主体状态)。
图5、为本发明结构示意俯视图(运送拉头主体状态)。
图6、为本发明结构示意俯视图(同步装配拉片及止动爪状态)。
图7、为本发明结构示意俯视图(装配帽盖状态)。
图8、为本发明结构示意俯视图(缓冲状态)。
图9、为本发明结构示意俯视图(铆压状态)。
图10、为本发明结构示意俯视图(输出成品状态)。
图11、为图3中A部局部放大图(升降承座配合进行同步装配拉片及止动爪、装配帽盖及铆压工序状态)。
图12、为图6中B部局部放大图(拉片准备装配状态)。
图13、为图6中B部局部放大图(拉片装配状态)。
图14、为止动爪及帽盖装配机构分解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15、为止动爪装配机构中横向馈进机构横向馈送止动爪分解动作示意图。
图16、为止动爪装配机构中横向馈进机构横向馈送止动爪分解动作示意图。
图17、为止动爪装配机构中横向馈进机构横向馈送止动爪分解动作示意图。
图18、为止动爪装配机构中纵向馈进机构与帽盖装配机构分别纵向馈送止动爪与帽盖分解动作示意图。
图19、为止动爪装配机构中纵向馈进机构与帽盖装配机构分别纵向馈送止动爪与帽盖分解动作示意图。
图20、为止动爪装配机构中纵向馈进机构与帽盖装配机构分别纵向馈送止动爪与帽盖分解动作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阐述。
本发明系适用于组立如图1及图2所示具有自动止动爪之常用拉链拉头90,该拉链拉头90系由拉头主体91、拉片92、止动爪93及帽盖94等四个零件所组成,组立时系将具有弹性之止动爪93之开口端931镶入拉片92之底端921,再使该拉片92及止动爪93同时由拉头主体91顶端开口槽911嵌入,最后令内部设有弹片之帽盖94由上向下盖合于该开口槽911上方,并利用铆压机构于帽盖94两端进行铆压工序,以避免组立完成之各零件相互脱离者。
如图3所示,用以组立上述拉链拉头90的本发明包括有由用以分别将拉头主体91、拉片92、止动爪93、帽盖94输送至预定位置的拉头主体输送滑槽11、拉片输送滑槽12、止动爪输送滑槽13、帽盖输送滑槽14及震荡整向器组成的整向输送机构10。
一可交替作纵向及横向往复运动之平移承座30,其以脉动之间歇运送方式同时运送数个拉头主体91,亦即使数个拉头主体91每隔一固定时间即被沿横向运送一段距离;批次作业方式分别进行单一装配工序之拉片装配机构50、止动爪装配机构60、帽盖装配机构70及铆压机构70,藉以将拉头主体91、拉片92、止动爪93、帽盖94组立成一完整之拉链拉头90。
以及一可作上、下往复运动(三维座标中之Z轴方向)之升降承座20,其上配设有数个顶压杆21~23及微动开关24~26,该数个顶压杆21~23系用以分别配合各装配机构进行各装配工序者。
以组立如图1及图2所示拉链拉头90为例,本发明包括有四组分别将组立拉链拉头90所需拉头主体91、拉片92、止动爪93及帽盖94等四个零件,以相同方向输送至各装配机构之整向输送机构10,该整向输送机构10由震荡器、拉头主体输送滑槽11、拉片输送滑槽12、止动爪输送滑槽13及帽盖输送滑槽14组成。可使用常见之震荡器(图未示出),并配合震荡器上所设置之固定轨道,使拉头主体91、拉片92、止动爪93及帽盖94分别依一定方向进入拉头主体输送滑槽11、拉片输送滑槽12、止动爪输送滑槽13及帽盖输送滑槽14内,藉由拉头主体输送滑槽11、拉片输送滑槽12、止动爪输送滑槽13及帽盖输送滑槽14将拉头主体91、拉片92、止动爪93及帽盖9分别输送至定位,再藉由平移承座30间歇运送至各装配机构处,而由各装配机构依序进行装配。
装配机构主要包括有拉头主体供应机构40、拉片装配机构50、止动爪装配机构60、帽盖装配机构70及铆压机构80。组立步骤及各装配机构与平移承座30、升降承座20之配合实施情形如图4、图5、图6、图7所示。
如图4所示,拉头主体供应机构40主要包括有一与拉头主体输送滑槽11相互连接之弧形供应器41,以及一紧邻于弧形供应器41下方并延伸至成品输出滑道42之拉头装配滑道43;该弧形供应器41系以逐一方式将待装配之拉头主体91,由拉头主体输送滑槽11以相同之方向供应至装配滑道43之定位上(下称拉头供应站),被供应至拉头供应站上之拉头主体91,再藉由该平移承座30之运送,而在该装配滑道43上以脉动方式间歇向前移动,使之依序进入该装配滑道43上之数个定点位置进行装配,该数个可供进行装配之定点位置在下文中称之为装配站,在此一实施例中,该数个装配站被区分为用以同步装配拉片92及止动爪93之第一装配站、用以装配帽盖94之第二装配站,作为缓冲空间之第三装配站以及用以进行铆压工序之第四装配站。
以间歇运送方式运送拉头主体91依序进入各装配站之平移承座30。如图3、图4所示,该平移承座30之主要构成包括有一可作纵向往复运动(三维座标中之Y轴方向)之活动底座31、一利用鸠尾槽32而被架设于该活动底座31上之活动顶座33以及一被固设于活动顶座33前端顶面之承槽座34;其中,活动底座31系藉由一凸轮传动机构以及第一弹性元件35之弹性作用力,而可相对于装配滑道43作一纵向之间歇性往复运动,而置于活动底座31上之活动顶座33,则藉由另一凸轮传动机构以及第二弹性元件36之弹性作用力,而可相对于活动底座31作一横向(三维座标中之X轴方向)之间歇性往复运动。藉由该活动底座31与活动顶座33分别作一间歇性之纵向与横向往复运动,而使承槽座34生成一口字形(亦即矩形)之运动轨迹。该承槽座34前端开设有数个(四个)等距隔开之拉头承槽37a~37d,该等拉头承槽37a~37d具有一近似于山字形之凹入部份,使之恰可沿纵向进、出于拉头主体91之尾端开口槽912内者。
该承槽座34之矩形运动轨迹之分解动作,请配合参阅图4、图5、图6说明如下(1)如图4所示,平移承座30交替作纵向及横向往复运动之第一分解动作,系沿纵向前进(如箭头A所示之移动方向),令平移承座30由矩形运动轨迹之右后死点位置移向右前死点位置,而使第一至第四拉头承槽37a~37d恰可分别嵌入位于拉头供应站以及第一至第三装配站上之各拉头主体91a~91d之尾端开口槽912内,亦即使各拉头主体91a~91d分别啮合于各拉头承槽37a~37d内;(2)如图5所示,平移承座30移动之第二分解动作,系沿横向左移(如箭头B所示之移动方向),令平移承座30由矩形运动轨迹之右前死点位置移向左前死点位置,而使被分别啮合于第一至第四拉头承槽37a~37d内之各拉头主体91a~91d,同步向左移动一段距离,亦即使各拉头主体91a~91d分别由原先所在位置之拉头供应站以及第一至第三装配站左移至第一至第四装配站上,以进行下一装配工序;(3)如图6所示,平移承座30移动之第三及第四分解动作,分别为纵向后退及横向右移(如箭头C及D所示之移动方向),令平移承座30由矩形运动轨迹之左前死点位置移向左后死点位置,再移回原先之右后死点位置,而完成一次矩形运动轨迹之纵向及横向交替往复运动;在平移承座30纵向后退时,各拉头承槽37a~37d分别与各拉头主体91a~91d脱离,使各拉头主体91a~91d分别停留于第一至第四装配站上,藉以同步进行不同之装配工序(容后详述),换言之,在平移承座30沿箭头C及D方向逆向移回时,其各拉头承槽37a~37d均被空出,以便在下一矩形往复运动时,再度将位于拉头供应站及第一至第三装配站上之各拉头主体运送至第一至第四装配站上。
藉由上述平移承座30之运送方式,可将弧形供应器41供应至拉头供应站之拉头主体91,以脉动之间歇移动方式,使之沿着装配滑道43被依序运送至第一至第四装配站,分别进行不同之装配工序,而被组立成一完整拉头成品,最后由成品输出滑道42输出至机外者。
以下兹举单一拉头主体91a为例,并配合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说明本案组立拉链拉头中关于(1)供应拉头主体、(2)运送拉头主体、(3)同步装配拉片及止动爪、(4)装配帽盖、(5)缓冲、(6)铆压以及(7)输出成品之装配步骤如下(1)供应拉头主体如图4所示,拉头主体91a首先由弧形供应器41供应至装配滑道43之拉头供应站上;(2)运送拉头主体如图5所示,该拉头主体91a在平移承座30第一次矩形往复运动之横向左移时,被啮合于承槽座34之第一拉头承槽37a内,而由拉头供应站被运送至第一装配站;
(3)同步装配拉片及止动爪如图6所示,在平移承座30第一次矩形往复运动之逆向移回行程中,该拉头主体91a与第一拉头承槽37a脱离,而被留置于该第一装配站上,在此一留置期间内,拉片装配机构50(请参阅图12、图13)与止动爪装配机构60同步将拉片92与止动爪93运送至该拉头主体91a之正上方,且使拉片92之底端921镶入于止动爪93之开口端931间(请参阅图1),在此同时,如图11所示,升降承座20亦同步向下移动,并藉由随升降承座20下移之第一顶压杆21,向下顶压止动爪93及拉片92,使拉片92及止动爪93同时嵌入拉头主体91a之顶端开口槽911内,而完成拉片92及止动爪93之同步装配作业;(4)装配帽盖如图7所示,已装配有拉片92及止动爪93之拉头主体91a,在平移承座30第二次矩形往复运动时,藉由承槽座34之第二拉头承槽37b,而由第一装配站被运送并留置于第二装配站上,此时,帽盖装配机构70同步将帽盖94运送至该拉头主体91a之正上方,且升降承座20亦同步向下移动(如图11所示),并藉由随升降承座20下移之第二顶压杆22,向下顶压帽盖94,使帽盖94盖合于拉头主体91a之顶端开口槽911上,而完成帽盖94之装配作业;(5)缓冲;如图8所示,已装配有拉片92、止动爪93及帽盖94之拉头主体91a,在平移承座30第三次矩形往复运动时,藉由承槽座34之第三拉头承槽37c,而由第二装配站被运送并留置于第三装配站上,该第三装配站并不进行任何装配作业,其主要系配合各机构安装空间之需要所预留之缓冲空间;惟如空间许可安装本案各装配机构时,则该第三装配站以及承槽座34上之第三拉头承槽37c均可予以省略;(6)铆压如图9所示,已装配有拉片92、止动爪93及帽盖94之拉头主体91a,在平移承座30第四次矩形往复运动时,藉由承槽座34之第四拉头承槽37d,而由第三装配站被运送并留置于第四装配站上,此时,铆压机构80中之两个铆压头81、82同步向帽盖94相对移动,并对帽盖94之两端进行铆压工序,使帽盖94两端被分别铆入拉头主体91a顶面之两端凹壁913、914内(请参阅图1)在铆压工序进行过程中,如图11所示,同步下移之升降承座20中之第三顶压杆23,向下顶压帽盖94,使帽盖94不致于因铆压作用力而向上弹出者;另外,亦可藉由固设于后方铆压头82上之一压制板取代该第三顶压杆23,藉由该随铆压头82移动之压制板,在铆压工序进行期间内压制帽盖94,使帽盖94不致于因铆压作用力而向上弹出者;以及(7)输出成品如图10所示,该已完成所有装配及铆压工序之拉头主体91a,已被组立成为一完整之拉头成品,其在平移承座30第五次矩形往复运动之横向左移时,藉由承槽座34中位于左侧之侧面突出部38予以推动,而被由第四装配站推进至向下倾斜之成品输出滑道42处,并藉由其本身重力而滑出至机外者。
上述装配步骤虽系针对单一拉头主体91a进行说明,惟此处需陈明者,系各装配站在同一时间内,同步对不同之拉头主体分别进行不同之装配工序,亦即在平移承座30每完成一次矩形往复运动时,即可组立完成一个拉头成品。
如图3、图12、13图所示,该拉片装配机构50主要包括有一摆臂51、一锁固于摆臂51上之L形弹片座52,被锁固于弹片座52前端两侧之弹性夹片53、54以及一固定撑板55。如第3图所示者,摆臂51系藉由一凸轮传动机构以及第三弹性元件56之弹性作用力,而可作一与装配滑道43平行之横向往复运动,藉以带动弹片座52及其前端之两侧弹性夹片53、54同步横向往复运动。如第12图所示者,该两侧弹性夹片53、54具有一适当之间距,该间距介于拉片92之片体厚度d1与拉片92顶端两侧凸点922、923(注该顶端两侧凸点系一般拉头既有之构造)所界定之最大厚度d2间(请参阅图1),因此,当该两侧弹性夹片53、54由右向左移动,并通过拉片输送滑槽12下方时,位于拉片输送滑槽12内最底端之拉片92随即下滑进入该两侧弹性夹片53、54之间,并藉由该顶端两侧凸点922、923制止拉片92滑出两侧弹性夹片53、54外,使得该拉片92可藉由两侧弹性夹片53、54予以夹住,并随之向左移动;当一拉片92掉入两侧弹性夹片53、54间后,两侧弹性夹片53、54随即通过拉片输送滑槽12,同时藉由无间隙之弹片座52,阻挡拉片输送滑槽12内之另一拉片掉出者。如图13所示,当两侧弹性夹片53、54夹住拉片92移动至左死点位置时,该拉片92恰位于第一装配站之正上方,此时,固定撑板55恰可挤入两侧弹性夹片53、54之间,并将之微微撑开,而使拉片92向下滑出两侧弹性夹片53、54外,并使拉片92之底端921进入拉头主体91a顶端开口槽911之正上方。在拉片装配机构50将拉片92由拉片输送滑槽12运送至第一装配站之同时,止动爪装配机构60与升降承座20亦同步作动,藉由止动爪装配机构60同步将止动爪93运送至第一装配站,且拉片92之底端921被镶入于止动爪93之开口端931间,随即由升降承座20之第一顶压杆21,向下顶压相互镶合之止动爪93及拉片92,使之同时嵌入拉头主体91a之顶端开口槽911内者。
由于止动爪93之体积较小且其形状较不规则,本创作为确保止动爪93以一固定方向馈入第一装配站,且使止动爪93之开口端931可确实与拉片92之底端921相互镶合,特别针对止动爪装配机构60予以苦心设计,使之能精确控制止动爪93之馈入方向及角度。如图14、图15、图16、图17所示,止动爪装配机构60主要包括有一横向馈进机构61以及一纵向馈进机构62,该横向馈进机构61系紧邻设置于直立式止动爪输送滑槽13正下方,其在每一横向往复运动行程中,恰可收容一个由止动爪输送滑槽13掉出之止动爪93,并予以整向及定位,使止动爪开口端931恒朝向前方,亦即使之恒朝向装配滑道43之方向;至于纵向馈进机构62则可接收由横向馈进机构61所馈入且已被整向及定位之止动爪93,并将之朝向装配滑道43之第一装配站纵向进给,使之与由拉片装配机构50所运送进入第一装配站之拉片92相互镶合者。
如图14、图17所示,该横向馈进机构61主要包括有一固定底座611、一可沿着该固定底座611作一横向往复运动之横向滑座612、一用以驱动该横向滑座612之推杆613、一延伸进入横向滑座612内之楔形定位板614、一位于横向滑座612上方之弧形定位板615、以及一随横向滑座612移动且其本身可作上、下往复运动之顶升件616。推杆613系藉由一凸轮传动机构以及第四弹性元件617之弹性作用力,而可作一与装配滑道43平行之横向往复运动,藉以驱动横向滑座612沿着固定底座611横向往复运动。而横向滑座612顶面开设有一恰可容置一止动爪93之纵向贯通收容槽618,其恰可容纳该顶升件616于槽内行上、下往复运动,该纵向收容槽618之长度恰可容置一开口端931向前而呈水平卧置状态之止动爪93;另外,横向滑座612之侧面则开设有一可供楔形定位板614伸入之横向贯通滑槽619,且该横向贯通滑槽619系与纵向收容槽618呈十字形交叉而相互连通者。
配合图15、图16、图17,对横向馈进机构61横向馈送止动爪93之分解动作说明如下(1)如图15所示,当横向滑座612位于起点位置时,该纵向贯通收容槽618恰位于止动爪输送滑槽13之正下方,使得以开口端931向上方式排列于止动爪输送滑槽13内之最底端止动爪93,以自由落体方式掉入纵向贯通收容槽618内,惟受到位于下死点位置之顶升件616之阻挡,使其仅掉至约一半长度处,且恰与止动爪输送滑槽13脱离;(2)如图16所示,横向滑座612随即携带该落入纵向贯通收容槽618内之止动爪93,向着纵向馈进机构62前进,在前进过程中,藉由横向滑座612之顶面阻挡止动爪输送滑槽13内之另一止动爪向下掉出,同时随横向滑座612前移之止动爪93,其底缘932先行接触该楔形定位板614,藉由该楔形定位板614上之斜面推使止动爪93向前倾倒,使其开口端931由朝上逐渐旋转至朝向前方(朝向装配滑道43)之方向,即使止动爪93未被楔形定位板614推倒至其开口端931朝前之完全水平状态,其后,止动爪93之侧缘933仍需接触该弧形定位板615之曲面,而可藉由弧形定位板615将止动爪93推倒成开口端931朝前之完全水平状态者;(3)如图17所示,当横向滑座612横向前进至终点位置时,该顶升件616向上移动,藉以将呈水平态之止动爪93向上推升,使之脱离纵向贯通收容槽618,此际,水平态止动爪93恰位于纵向馈进机构62之正前方,并藉由纵向馈进机构62立即夹住其脱离纵向贯通收容槽618之水平态止动爪93,并由其携带止动爪93进行纵向进给作业;在纵向馈进机构62夹住止动爪93之际,顶升件616随即向下移回,而横向滑座612亦反向移回起点位置,以便进行下一横向往复运动者。
如图14、图17所示,该纵向馈进机构62主要包括有一固定底座621、一可沿着该固定底座621作一纵向往复运动之纵向滑座622、一被锁固于该纵向滑座622前端之止动爪夹持具623以及一位于固定位置上之楔形挡块624。纵向滑座622系藉由一凸轮传动机构以及两侧第五弹性元件625之弹性作用力,而可作一垂直于装配滑道43之纵向往复运动。而止动爪夹持具623前端两侧分别设有一固定夹臂626以及一弹性负荷活动夹臂627,该活动夹臂627承受一拉伸弹簧628之弹性作用力,而具有一向该固定夹臂626侧移动之弹性趋势。
配合图18、图19、图20,对纵向馈进机构62纵向馈送止动爪93之分解动作说明如下
(1)如图18所示,当纵向滑座622位于起点位置或在其初始纵向前进之际,位于止动爪夹持具623前端之活动夹臂627抵触于固定楔形挡块624之突出表面,藉由该楔形挡块624之突出表面推使活动夹臂627向外张开,而成为一容许止动爪93进入活动夹臂627与固定夹臂626间之张开状态;(2)如图19所示,在纵向滑座622继续纵向前进致使活动夹臂627脱离楔形挡块624之突出表面时,拉伸弹簧628立即释出其弹性应变能,推使活动夹臂627向着固定夹臂626侧移动,而能与固定夹臂626共同夹紧位于其正前方之水平态止动爪93,并夹持该水平态止动爪93继续纵向馈进者;(3)如图20所示,当纵向滑座622纵向前进至终点位置时,该水平态止动爪93恰被夹持馈进至装配滑道43上第一装配站之正上方,亦即位于拉头主体91a顶端开口槽911之正上方,此际,拉片装配机构50亦同步将拉片92运送至第一装配站正上方,而使水平态止动爪93之开口端931与拉片92之底端921相互镶合;如上所述者,升降承座20同步下移,并藉由其第一顶压杆21向下顶压相互镶合之止动爪93及拉片92,此时纵向滑座622反向移动,止动爪93因被顶压而与止动爪夹持具623脱离,致使止动爪93及拉片92同时被嵌入于拉头主体91a之顶端开口槽911内,而纵向滑座622则可单独反向移回起点位置者。
帽盖装配机构70亦系以纵向馈送方式,将帽盖94运送至被留置于第二装配站上之拉头主体91a之正上方,并由升降承座20之第二顶压杆22完成帽盖94之装配工序,因此帽盖装配机构70之主要构造及作动原理与止动爪装配机构60中之纵向馈进机构62大致相同,且由于帽盖装配机构70与止动爪装配机构60系以同步方式进行不同之装配工序,故其亦共用相同之部份纵向往复构件。如第14及第17图所示者,帽盖装配机构70包括有一与纵向馈进机构62共用之固定底座621以及一可沿着该固定底座621作一纵向往复运动之纵向滑座622;另外,帽盖装配机构70亦具有一被锁固于该纵向滑座622前端之帽盖夹持具71以及一位于固定位置上之楔形挡块72。如上所述者,纵向滑座622系藉由一凸轮传动机构以及两侧第五弹性元件625之弹性作用力,而可作一垂直于装配滑道43之纵向往复运动。而帽盖夹持具71系被紧邻设置于帽盖输送滑槽14之正下后方,且其前端两侧分别设有一固定夹臂73以及一弹性负荷活动夹臂74,该活动夹臂74承受一拉伸弹簧75之弹性作用力,而具有一向该固定夹臂73侧移动之弹性趋势。
配合图18、图19、图20,对帽盖装配机构70纵向馈送帽盖94之分解动作说明如下如图18所示,当纵向滑座622位于起点位置或在其初始纵向前进之际,位于帽盖夹持具71前端之活动夹臂74抵触于固定楔形挡块72之突出表面,藉由该楔形挡块72之突出表面推使活动夹臂74向外张开,且帽盖输送滑槽14内最底端之帽盖94,亦同步以自由落体方式掉至该呈张开状态之活动夹臂74与固定夹臂73之正前方;如图19所示,当纵向滑座622继续纵向前进致使活动夹臂74脱离楔形挡块72之突出表面时,拉伸弹簧75立即释出其弹性应变能,推使活动夹臂74向着固定夹臂73侧移动,而能与固定夹臂73共同夹紧位于其正前方之帽盖94,并夹持该帽盖94继续纵向馈进至如第20图所示之装配滑道43上第二装配站正上方之位置处,此时,升降承座20同步下移,并藉由其第二顶压杆22向下帽盖94,使帽盖94盖合于拉头主体91a之顶端开口槽911上,当纵向滑座622反向移动,帽盖94因被顶压而与帽盖夹持具71脱离,而纵向滑座622则可单独反向移回起点位置者。
另外,如图3所示,配设于升降承座20上之第一至第三顶压杆21~23,除可配合各装配机构进行各装配工序之外,其亦分别藉由第一至第三弹性负荷式探针27~29连接至第一至第三微动开关24~26之开关片上,而分别与该等微动开关24~26形成电连接关系。当任一顶压杆21~23未顶压触及待装配之止动爪93或帽盖94等零件时,则其弹性负荷式探针27~29即与相对应之微动开关24~26之开关片分离,而形成该相对应微动开关24、25或26之断路状态,进而控制该拉头组立装置自动停机,等待操作人员排除障碍。又,由于拉片92在进行装配时,系被镶入止动爪93之开口端931内,故第一顶针21实质上仅顶压触及止动爪93而已,使其难以侦测拉片92之装配进程;因此,本案在拉片输送滑槽12之近尾端处上方另外配设有第四微动开关95,以及自该第四微动开关95之开关片,延伸进入拉片输送滑槽12内之第四弹性负荷式探针96;当第四弹性负荷式探针96未触及通过拉片输送滑槽12内之拉片92时,其即与第四微动开关95之开关片分离,进而使该拉头组立装置自动停机者。另外,亦可于第三顶压杆23前方另外配设第五弹性负荷式探针97,该第五弹性负荷式探针97之顶端系延伸至第三微动开关26之开关片,而其底端则可在升降承座20下移时触及位于第四装配站上拉头主体之拉片,当其侦知第四装配站上拉头主体缺少拉片之零件时,亦可经由第三微动开关26控制停机者。
在组立过程中,被装配于拉头主体91上之拉片92,将因本身重力以及拉头主体91顶面之止挡,而向下悬垂成水平状态,其可能对后续之帽盖装配工序以及铆压工序造成若干影响;为此,如图3所示,本案另于装配滑道43前侧上方悬空设置有一固定斜板45,使拉片92在进入第二装配站前至由成品输出滑道42输出止,均被该固定斜板45所止挡,而呈向上倾斜状态,以避免拉片92对后续之帽盖装配工序以及铆压工序造成影响者。而前述拉片装配机构50中之固定撑板55即系被锁固于该固定斜板45之前端者。
综上所述,本案主要系藉由可交替作纵向及横向往复运动之平移承座,将待装配之各个拉头主体,以脉动方式间歇向前移送,使之依序进入装配滑道上之各个装配站施以不同之装配工序;在第一装配站上,系由拉片装配机构与止动爪装配机构,以拉片底端与止动爪开口端相互镶合之固定方向,同步将拉片与止动爪运送至拉头主体正上方,并藉由升降承座之第一顶压杆向下顶压,使拉片及止动爪同时嵌入拉头主体之顶端开口槽内;在第二装配站上,则由帽盖装配机构将帽盖运送至拉头主体正上方,并藉由升降承座之第二顶压杆向下顶压,使帽盖盖合于拉头主体之顶端开口槽上;最后,则在第四装配站上,藉由升降承座之第三顶压杆向下顶压帽盖,而铆压机构则同步对帽盖之两端进行铆压工序,将帽盖铆固于拉头主体顶面,进而完成拉头之组立作业者。
本创作所提供之拉链拉头自动组立装置,与前述引证案及其他习用技术相互比较时,更具有下列之优点;(1)有效增进整体装置之生产效率,同时降低误动率,提高组立成品之质量者。
(2)各零件装配机构之装配速度均一化,并在平移承座逆向运动之短暂空档期间内完成各种装配工序,避免由原装配速度最慢之装配机构形成为一生产速率决定中心,而可提升拉头组立装置之整体生产效率者。
(3)采用往复运动方式进行拉头之组立作业,可将每一拉头组立行程中之误差值予以归零,避免因误差值累加计算而需停机调校之次数,而可相对提升整体生产效率。
(4)各装配机构均设有一配合顶压杆动作之安全微动开关,当各装配机构如有零件未到达定点、缺少零件等异常情形时,即由安全微动开关控制停机,以便操作人员排除障碍,不但可避免机器受损,同时更可大幅度降低组立成品之不良率。
(5)整体构成较习用拉头组立装置更为简单实用,而可大幅降低制造成本,使安装组合更为容易迅速,并可减少维修保养上之问题。
上列详细说明系针对本创作之一可行实施例之具体说明,惟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创作技艺精神所为之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案之专利范围中。
综上所述,本案不但在空间型态上确属创新,并能较习用物品增进上述多项功效,应已充分符合新颖性及进步性之法定新型专利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请,恳请贵局核准本件新型专利案,以励创作,至感德便。
权利要求
1.一种拉链拉头自动组立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由用以分别将拉头主体、拉片、止动爪、帽盖输送至预定位置的拉头主体输送滑槽、拉片输送滑槽、止动爪输送滑槽、帽盖输送滑槽及震荡整向器组成的整向输送机构;一可交替作纵向及横向往复运动而具有一矩形运动轨迹之平移承座,其固设有一用以同时运送数个拉头主体之承槽座,使数个拉头主体每隔一固定时间即被沿着一装配滑道横向运送一段距离,令每一拉头主体被依序运送至该装配滑道上数个不同装配站进行不同之装配工序;一紧邻设置于该拉片输送滑槽下方之拉片装配机构,其可自该拉片输送滑槽接收一拉片,并将之以一固定方向运送至第一装配站;一紧邻设置于该止动爪输送滑槽下方之止动爪装配机构,其可自该止动爪输送滑槽接收一止动爪,并将之以一固定方向运送至第一装配站,且使止动爪之开口端与被该拉片装配机构同步运送至第一装配站之拉片之底端相互镶合;一紧邻设置于该帽盖输送滑槽下方之帽盖装配机构,其可自该帽盖输送滑槽接收一帽盖,并将之以一固定方向运送至第二装配站;一用以对被装配于拉头主体上之帽盖进行铆压工序之铆压机构;以及一可作上、下往复运动之升降承座,其配设有数个顶压杆,并在各拉头主体未被该平移承座运送之留置空档期间向下移动,藉其各顶压杆将分别由各装配机构运送至各装配站之拉片、止动爪、帽盖等零件,顶压装配进入该拉头本体内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拉链拉头自动组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平移承座包括有一可作间歇性纵向往复运动之活动底座以及一被架设于该活动底座上之活动顶座,该活动顶座可相对于活动底座作一横向之间歇性往复运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拉链拉头自动组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承槽座前端开设有数个等距隔开之拉头承槽,在各拉头承槽沿纵向分别嵌入一拉头主体之尾端开口槽内时,该承槽座可同时带动数个拉头主体横向移动一段距离;在各拉头承槽沿纵向与各拉头主体之尾端开口槽脱离时,各拉头主体被留置于该装配滑道上进行装配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拉链拉头自动组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拉片装配机构包括有一作横向往复运动之摆臂;一被锁固于该摆臂上之弹片座;一被锁固于该弹片座前端两侧之弹性夹片,该两侧弹性夹片于通过拉片输送滑槽下方时,恰可收容并夹紧位于该拉片输送滑槽最底端之拉片,并带动该拉片横向移动;一固定撑板,其在该拉片被夹带至第一装配站之定位时,挤入该两侧弹性夹片之间,并将之微微撑开,而使拉片向下滑出于该两侧弹性夹片外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拉链拉头自动组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止动爪装配机构包括有一横向馈进机构以及一纵向馈进机构该横向馈进机构恰可收容一个由止动爪输送滑槽输出之止动爪,并予以整向及定位,使该止动爪之开口端朝向前方,并将之馈送至该纵向馈进机构;该纵向馈进机构恰可接收由该横向馈进机构所馈入之止动爪,并将之朝向该第一装配站纵向进给,使之与由该拉片装配机构同步运送进入第一装配站之拉片相互镶合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之拉链拉头自动组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横向馈进机构包括有一固定底座;一可沿着该固定底座作一横向往复运动之横向滑座,其顶面开设有一纵向贯通收容槽,该横向滑座于通过该止动爪输送滑槽之正下方时,恰可由该纵向贯通收容槽收容一掉出之止动爪,并带动该止动爪朝向该纵向馈进机构馈进;一用以驱动该横向滑座行横向往复运动之推杆;一楔形定位板,其延伸进入该横向滑座内,并抵触位于该纵向贯通收容槽内之止动爪之底缘,藉以将该止动爪推倒成开口端向前之水平状态;以及一随横向滑座移动且其本身可于该纵向贯通收容槽内作上、下往复运动之顶升件,其于该止动爪被横向馈进至该纵向馈进机构正前方时,向上移动并顶升该呈水平态之止动爪,使之脱离该纵向贯通收容槽,而被该纵向馈进机构所接收者。
7.如权利要求5所述之拉链拉头自动组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纵向馈进机构包括有一固定底座;一可沿着该固定底座作一纵向往复运动之纵向滑座;一被锁固于该纵向滑座前端之止动爪夹持具,其恰可接收夹持由该横向馈进机构馈送至其正前方之水平态止动爪,并将之朝向该第一装配站纵向进给,使之与由该拉片装配机构同步运送进入第一装配站之拉片相互镶合者。
8.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拉链拉头自动组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帽盖装配机构包括有一固定底座;一可沿着该固定底座作一纵向往复运动之纵向滑座;一被锁固于该纵向滑座前端之帽盖夹持具,其恰可接收夹持由帽盖输送滑槽输出至其正前方之帽盖,并将之朝向该第二装配站纵向进给者。
9.如权利要求7所述之拉链拉头自动组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止动爪夹持具前端两侧分别设有一固定夹臂以及一弹性负荷活动夹臂,该活动夹臂承受一拉伸弹簧之弹性作用力,而具有一向该固定夹臂侧移动之弹性趋势;在该止动爪夹持具未到达该止动爪前,该活动夹臂系抵触于一固定楔形挡块之突出表面上,而被向外推开成容许止动爪进入之张开状态;在该止动爪进入呈张开状态之活动夹臂与固定夹臂间时,该活动夹臂恰脱离固定楔形挡块之突出表面,而被该拉伸弹簧向内推回,并与该固定夹臂共同夹紧止动爪者。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之拉链拉头自动组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帽盖夹持具前端两侧分别设有一固定夹臂以及一弹性负荷活动夹臂,该活动夹臂承受一拉伸弹簧之弹性作用力,而具有一向该固定夹臂侧移动之弹性趋势;在该帽盖夹持具未到达该帽盖输送滑槽输出口前,该活动夹臂系抵触于一固定楔形挡块之突出表面上,而被向外推开成容许帽盖进入之张开状态;在该帽盖进入呈张开状态之活动夹臂与固定夹臂间时,该活动夹臂恰脱离固定楔形挡块之突出表面,而被该拉伸弹簧向内推回,并与该固定夹臂共同夹紧帽盖者。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拉链拉头自动组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铆压机构包括有两个可作纵向往复运动之铆压头,其在各拉头主体被留置于装配滑道之期间内,同步向已装配有帽盖之拉头主体相对接近,藉以对帽盖之两端进行铆压工序者。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拉链拉头自动组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升降承座上更配设有数个微动开关,各顶压杆分别藉由一弹性负荷式探针延伸连接至各微动开关之开关片上;任一顶压杆未顶压触及待装配之止动爪、帽盖等零件时,其弹性负荷式探针即与相对应之微动开关之开关片分离,进而控制该拉头组立装置自动停机者。
全文摘要
一种拉链拉头自动组立装置。为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累积误差小、生产效率高的拉链拉头自动组立装置,提出本发明,它由整向输送机构、间歇平移承座、拉片装配机构、止动爪装配机构、帽盖装配机构、铆压机构及升降承座组成,平移承座沿矩形运动轨迹交替作纵横向往复运动,将待装配之各个拉头主体,以脉动方式间歇向前移送,使之依序进入装配滑道上之各个装配站,并藉由各零件装配机构与可作上、下往复运动之升降承座间之相互配合作动,而在各装配站上分别对数个拉头主体同步进行装配拉片、止动爪、帽盖、以及铆压等工序。
文档编号A44B19/24GK1219380SQ9712187
公开日1999年6月16日 申请日期1997年12月10日 优先权日1997年12月10日
发明者邱庆云 申请人:劦联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