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扣件制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6070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编织扣件制品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本发明涉及用于钩形元件-线圈元件搭扣接合的接触式编织扣件制品。这些制品设有多排小钩和线圈元件,它们可松脱结合以形成闭合状态。
钩和线圈扣接常常用于与敏感物品结合的带子和织物带。例如,该扣件制品用于衣服、鞋、行李、背包和其他接触或靠在使用者皮肤上的物品以便传递大的载荷。
概述一种扣件制品,包括具有编织基体和加大边缘的主体织物,一部分整体形成的搭扣元件由该编织基体伸出,加大边缘起到分散载荷结构的作用,用于在整个相对较大面积内分布边缘力。当设置可解开的封闭承载带或其他装置时,将弹性边缘形成的管和边缘部分编织成比编织基体更厚,以使使用者感觉舒适或保护敏感物品。
一般情况下,编织扣件制品的特征在于具有一主织物体,该主织物体包括一编织基体和一系列纤维搭扣元件,这些搭扣元件固定在编织基体上并由编织基体伸出,以便结合覆盖层的配合搭扣元件。该编织基体具有在经向和纬向延伸的经纱和纬纱。扣件制品具有至少一在经纱方向延伸的整体边缘部分,其横截面相对于编织基体加大,从而可起到作为分散载荷结构的作用。
该原理的实施例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下述特征。
边缘部分是弹性的编织管结构。编织基体是单层的,管结构由该层的边缘线圈构成。编织基体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管结构由一连接第一层和第二层的边界部分构成。多股粘结纱线交织在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以将第一层和第二层连为一体,且阻止粘结纱线进入边界部分。一填充纱线延伸穿过编织管结构。
边缘部分的厚度大于编织基体的厚度。边缘部包括经纱和纬纱,该经纱的厚度大于主体的经纱厚度。
编织基体的一部分由多股活性粘结纱线构成,该粘结纱线将搭扣元件固定在编织基体上。该活性粘结纱线为热活化物质。该活性粘结纱线为溶剂活化物质。
编织基体是将搭扣元件固定在编织基体上的密织布。搭扣元件包括搭扣元件纱线,该搭扣元件纱线与编织基体的经纱交织,以便将搭扣元件固定在编织基体上。
编织基体是厚度为至少0.03英寸的织物带,该织物带在经纱方向的抗拉强度为至少每线英寸带宽300磅。
编织基体具有在经纱方向延伸的第二边缘部分,其横截面相对于编织基体加大,从而起到分散载荷结构的作用。
搭扣元件是钩形元件。搭扣元件是线圈元件。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编织编织扣件制品的方法,该扣件制品具有主织物体,主织物体包括具有各自在经向和纬向延伸的经纱和纬纱的编织基体和一系列固定在编织基体上并从编织基体伸出的搭扣元件。该方法包括相对于所述编织基体形成一扣件制品中横截面加大的边缘部分,其可起到分散载荷结构的作用。
该原理的实施例可包括一个或多个下述步骤形成加大边缘部包括形成一弹性管结构。形成加大边缘部分包括相对于编织基体的厚度增大边缘部分的厚度。
根据上述技术制造的编织扣件制品的边缘接触起来感觉很柔软,这样制造的扣件制品适于频繁使用或直接接触皮肤的应用。此外,因为涂在背侧的粘合材料涂层不需要固定搭扣元件,因此扣件制品的背面是能弯曲或柔软的织物,故可舒适抓取背面或将其靠放在皮肤上。
呈承载织物带形式的扣件制品常用于衣服、行李、背包、鞋等。通过制造具有整体搭扣元件的舒适带子,无需在独立加工过程中将非承载搭扣带固定到织物带上,便能实现承载性能。这样便消除了成本高和加工困难(如缝纫),并能改进最终产品的外观和性能。例如,避免了缝纫加工中由于织物带和扣件制品的不同收缩而常常发生的皱折。皱折会有损于外观,并且还损害成品的功能。此外,整体搭扣带保证底色均匀,且在分别形成搭扣带时,避免了任何搭扣带和织物带边缘的非直线性。
通过下述说明和实施例可以理解其它特征和优点。
图2是具有单层基体和边缘为管结构的搭扣带的横剖面图。
图3A和3B是用手对图2中的搭扣带边缘施力的示意图。
图4是具有单层基体和边缘为管结构的搭扣带的横剖面图。
图5是具有双层基体和由上层延伸的搭扣元件的横剖面图。
图6是具有双层基体和由下层延伸的搭扣元件的横剖面图。
图7是填充纱线延伸通过边缘管结构的编织扣件制品的横剖面图。
图8是具有比基体厚的边缘的编织扣件制品的横剖面图。
图9显示了凉鞋上的编织扣件制品。
最佳实施例描述参照

图1,编织扣件制品2具有沿扣件制品经纱方向侧8延伸的主织物体4和软边6。如下面更详细所述,软边6分散了作用力以允许使用者舒适地接触编织扣件制品2的边缘。主织物体4包括编织基体10,为了使相配合的搭扣元件在覆盖层(未示出)上接合以形成闭合状,密集排列的搭扣元件12从编织基体10伸出。例如,扣件中钩形元件的密度一般最好是每平方英寸200个以上,在许多情况下,每平方英寸有500个或更多钩形元件。
参照图2,编织搭扣带14具有由经纱18和纬纱20构成的基体16,并包括在边缘24上沿经纱方向延伸的编织管结构22。编织搭扣带14的厚度范围一般为0.012-0.015英寸,并适用于在载荷相对较轻的情况下使用。管结构22是由公知编织技术在边缘24形成的管形织物。在编织过程中,纬纱20以交叉加工方向走线并交织在以加工方向走线的经纱18之间。基体16包括经纱18的单层28。纬纱20在单层28中的各自相邻经纱18上下通过,以便形成单层织物。在边缘24,将经纱18编成线圈30。纬纱20绕线圈30顺时针,即由箭头32所指的方向走线,从而通过线圈中相邻经纱18的上面和下面。在线圈30端部,纬纱20再次与单层28交织。该工艺在边缘24形成与基体16连成一体的管结构22。
在图2所示的情况下,一排搭扣元件34即线圈元件由基体16伸出。采用公知技术形成搭扣元件34。例如,为了形成线圈元件,复丝与纬纱20交织并绕过一根提钩(lancette),即在基体16上方、以经纱方向延伸的金属丝。随即将该提钩抽回,留下圈形复丝。采用在编织过程中绕过提钩的单丝纱,以相同方法将钩形元件与基体16进行交织。在编织过程后,单丝纱被热定形并被切断以形成钩形搭扣元件。该扣件还可是其它形状,如蘑菇形,其可在编制中或在后加工中形成,例如通过与热丝熔融而形成头。
可以采用各种技术将搭扣元件34固定在基体16上,从而防止搭扣元件在使用中与基体分离。在一种情况下,利用辊式涂布机将溶剂或粘合材料的水基混合物,例如聚氨基甲酸酯或丙烯酸胶乳涂在基体16的背面35。溶液完全渗入基体16的组织中。蒸发处理,例如加热可蒸发混合物中的液体成分,并固化粘合材料,使搭扣元件34的底部固定在基体16上。
在某些情况下,粘合材料是溶入基体16组织中的粘结纱线的一部分。粘结纱线具有一种通过加热处理过程或溶解过程活化形成粘合层的成分。热活化粘结纱线包括低熔化温度成分,例如一种熔化温度在大约摄氏150至160度之间的聚氨基甲酸酯胶粘剂。在某些理想情况下,该低熔化温度成分可以是在一具有较高熔化温度的芯体材料上的涂层,例如熔化温度大约在摄氏230至235度之间的尼龙-6。在其他情况下,粘结纱线完全由低熔化温度组分制成。在热处理工艺中,在任一情况下,将搭扣带14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持能够熔化低熔化温度成分但不熔化经纱18、纬纱20或芯体材料的一段时间。熔化的成分流进紧密接触其他纱线以形成将搭扣元件34固定到基体16上的基质。
溶剂活化粘结纱线具有粘合材料成分,该成分易于溶解在溶剂中,例如溶解在甲苯或丁酮(MEK)中的聚氨基甲酸酯基材料。基体16完全浸透该溶剂,以软化并使粘合成分流动,从而再次形成粘合基质。蒸发该溶剂,剩下粘合材料,以使搭扣元件34的底部固定在基体16上。
也可采用编织技术本身将搭扣元件34固定在基体16上。通过采用密织布作为基体16的织物,搭扣元件34被固定在相邻经纱18之间,从而提供了足够大的力以防止使用中搭扣元件与基体16分离。密织布的特点是具有紧密配合的织物结构,这是几种因素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基体16的每单位面积上采用高密度经线18和纬纱20和/或采用大直径经线18和纬纱20。
可以采用另一种纺织技术固定搭扣元件的钩形元件,其包括通过在搭扣元件纱线和经纱18之间的交织而将搭扣元件34固定在基体16上。交织可以作为防止在使用中将搭扣元件34从基体16上抽出的固定点。编织扣件制品通常包括一至四根交织的搭扣元件纱线,这些纱线具有位于连续搭扣元件34之间的经纱18,其通常不能提供足够大固定力。例如,通过将连续搭扣元件之间的交织数量提高到10,则可以将搭扣元件34固定在基体16上。
可以将搭扣元件34固定到基体16上的编织技术与粘合材料结合使用,以便加强固定。在频繁处理搭扣带14的情况下,可有利于避免在背面35覆盖上水或溶剂基粘合剂,当溶剂基粘合剂固化后,使带表面变得硬挺或毛糙。这样,通过使用其他方法,如粘结纱线或上述编织技术,可以获得具有“良好”背面35的制品。
参照图3A和3B,用手40以箭头42所指方向对具有基体48的扣件制品38的每个边缘36施加力。在施力前,每个边缘36处的管结构44一般是平的且无需内部元件来限定出管形状。(图3A)管结构44的厚度46大于基体48的厚度47。施加的力以箭头42所指方向压缩管结构44,这样便增大厚度46以及管结构44接触手的面积。(图3B)被压缩管结构44的厚度46远大于基体48的厚度47。
当向边缘36施力时,手40感觉到的压强表示边缘的柔软性。(压强等于单位面积上的力。)在其上作用力的较大厚度会形成较小的压强,具有管结构46的边缘36比具有基体48的厚度47的边缘感觉更柔软。
参照图4,编织扣件织物带50包括由基体54伸出的搭扣元件52。基体54的厚度大于大约0.03英寸,并且在经纱方向的抗拉强度为至少每线英寸带宽300磅,使其适用于承载应用。
基体54是单层织物,其中的经纱56和纬纱58分别比图2中的编织搭扣带14的经纱18和纬纱20厚。例如,编织扣件织物带50的经纱56和纬纱58在1000旦范围内,而编织扣件织物带14的经纱18和纬纱20在100旦范围内。另外,经纱56和纬纱58可以是多股纱线构成的线束。
参照图5和6,编织扣件制品60包括具有在边缘68连续编接以确定管结构70的第一织物层64和第二织物层66的基体62。编织扣件制品60可以是搭扣带或扣件织物带。粘结纱线72远离边缘68交织,以将第一织物层64连接到第二织物层66并构成整个基体62。通过阻止粘结纱线72进入围绕边缘68周围的区域,形成管结构70。管结构70的大小由围绕边缘68的区域尺寸决定,该区域不包括粘结纱线72。增大管结构70的尺寸,可使边缘68产生柔软感。
参照图5,搭扣元件74由第一织物层64伸出。如上所述,将粘结纱线78编织入基体62,从而将搭扣元件74固定到基体上。由于基体62包括两层底布64、66,因此难于使涂在背面76的粘性材料涂层完全浸透基体,从而将搭扣元件固定到第一层织物64上。参照图6,在编织扣件制品60的第二实施例中,搭扣元件74从第二层66伸出。搭扣元件74在第一层织物64之间穿过。
参照图7,编织扣件制品82包括延伸穿过管结构86的填充纱线84。填充纱线84通过设置内支撑限定了管结构86的形状。当施加力以压缩管结构84时,填充纱线起到提高管结构刚度的作用。参照图8,编织扣件制品88包括基体90和边缘92。边缘厚度94大于基体厚度96。边缘92包括经纱98,或经纱束,其比基体90的经纱100厚。边缘92使力分布作用在较大面积上。如上所述,参照具有管结构(图3A和3B)的边缘,增大能返回作用力的整个区域会使人感觉该边缘比基体厚度96的边缘更柔软。
为了说明多种可能使用的一个例子,图9表示了一凉鞋102,其包括几条具有软边106和光滑背面108的编织搭扣带104。搭扣带104包括多行钩形元件110和线圈元件112。为将凉鞋102固定在脚114上,搭扣带104穿过扣环116以形成覆盖部118。覆盖部118的钩形元件和线圈元件110、112结合相应的搭扣带104上的配套钩形元件和线圈元件110、112形成闭合状。软边106和光滑背面108可使人易于抓住搭扣带104并调整凉鞋102,从而使穿着舒适。搭扣带104具有足够大强度足以承受脚114弯曲时,如跑步或跳跃时产生的一般性载荷。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一主织物体的编织扣件制品,主织物体包括具有分别在经、纬向延伸的经纱和纬纱的编织基体,而且,固定于所述编织基体并从所述编织基体伸出一系列纤维搭扣元件,用于结合一覆盖层上相匹配的搭扣元件,所述扣件制品具有至少一个在经纱方向延伸的整体边缘部分,其横截面相对于所述编织基体加大,以起到分散载荷结构的作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扣件制品,其中,所述边缘部分包括弹性编织管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编织扣件制品,其中,所述编织基体为单层,所述管结构由该层的一边缘线圈构成。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编织扣件制品,其中,所述编织基体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所述管结构由连接第一层和第二层的边界部分构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编织扣件制品,其中,将多股粘结纱线交织在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以将第一层和第二层连成一体,阻止所述粘结纱线进入所述边界部分中。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编织扣件制品,其中,一填充纱线延伸穿过所述编织管结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扣件制品,其中,所述边缘部分的厚度大于编织基体的厚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编织扣件制品,其中,所述边缘部分包括经纱和纬纱,所述经纱的厚度大于所述编织基体中经纱的厚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扣件制品,其中,所述编织基体部分由多股活性粘结纱线构成,所述粘结纱线将搭扣元件固定在编织基体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编织扣件制品,其中,所述活性粘结纱线包括热活化物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编织扣件制品,其中,所述活性粘结纱线包括溶剂活化物质。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扣件制品,其中,所述编织基体包括将所述搭扣元件固定在所述编织基体上的密织布。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扣件制品,其中,所述搭扣元件包括搭扣元件纱线,所述搭扣元件纱线与所述编织基体的经纱交织,以便将所述搭扣元件固定在所述编织基体上。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扣件制品,其中,所述编织基体是厚度为至少0.03英寸的织物带,所述织物带经纱方向的抗拉强度为至少每线英寸带宽300磅。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扣件制品,其中,所述编织基体具有一在经纱方向延伸的第二边缘部分,其横截面相对于编织基体加大,从而起到分散载荷结构的作用。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扣件制品,其中,所述搭扣元件是钩形元件。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扣件制品,其中,所述搭扣元件是线圈元件。
18.一种编织具有主织物体的编织扣件制品的方法,所述编织扣件制品包括具有各自在经纱方向和纬纱方向延伸的经纱和纬纱的编织基体和一系列固定在所述编织基体上并从所述编织基体伸出的搭扣元件,该方法包括步骤相对于所述编织基体,形成扣件制品中横截面加大的边缘部分,其能起到分散载荷结构的作用。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所述加大边缘部分包括形成弹性管结构。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加大边缘部分包括相对于编织基体的厚度增大边缘部分厚度。
全文摘要
一种编织的弯钩-线圈扣件制品(2),包括一基体织物(10)和沿经纱方向侧(8)延伸的至少一个边缘(6)。边缘(6)是一分散载荷的结构,且可以是弹性管结构(22)或比基体织物(90)厚的织物(92)。
文档编号A44C5/00GK1312689SQ99804740
公开日2001年9月12日 申请日期1999年3月30日 优先权日1998年3月30日
发明者王德熙 申请人:维尔克鲁工业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