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联锁型的布制面搭扣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8384627阅读:来源:国知局
件的自基布面起的高度为I. 8mm。
[0103] 将如上所述地制得的双面联锁型的布制面搭扣在能够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 维染色的高压条件下染色成藏蓝色,没有染色不均,染色成具有高级感的深的藏蓝色。
[0104] 被染色的双面联锁型的布制面搭扣与以往的在背面涂布防止联锁元件拔出的树 脂(背面涂层用树脂)的一般的面搭扣相比,基布极为柔软,将该双面联锁型的布制面搭扣 浸渍于水中10分钟后从水中取出,但形态以及联锁力无任何变化,基布处于平坦的状态, 而且,钩状联锁元件和圈状联锁元件在恒定方向上对齐,且联锁元件的表面无异物附着,外 观品位极为优良。
[0105] 接着,求出了所制得的面搭扣的联锁力。将其结果示于表1。此外,联锁力是在 80mm宽的面搭扣的剪断方向和剥离方向这两个方向上测量。而且,对该面搭扣彼此反复进 行了联锁剥离2000次,观察了之后的圈状联锁元件从基布拔出的情况以及圈纤维的断开 情况。将该结果记载于表1。
[0106] 从表1可知,本实施例的钩和圈一体型面搭扣的联锁力高,观察了反复联锁剥离 2000次后的面搭扣,联锁元件的拔出只有一点,几乎没有观察到圈纤维的断开,并没有损及 外观和联锁力。
[0107] 实施例2~4
[0108] 除了减少上述实施例1中构成圈状联锁元件列区域的圈状联锁元件的圈的形成 而将圈状联锁元件密度变更为40个/cm 2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面搭扣(实施例 2) 〇
[0109] 此外,除了变更上述实施例1中构成钩状联锁元件列区域的钩状联锁元件用纱的 根数,并将钩状联锁元件密度变更为60个/cm 2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面搭扣(实 施例3)。
[0110]另外,除了增加上述实施例1中构成圈状联锁元件列区域的圈状联锁元件用纱的 根数,并增加圈状联锁元件的圈的数量而将圈状联锁元件密度变更为100个/cm2以外,与 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面搭扣(实施例4)。
[0111] 然后,与实施例1同样地观察了制得的染色后的面搭扣的外观品位、联锁力、以及 反复联锁剥离2000次后的圈状联锁元件的拔出情况以及圈纤维的断开情况。将该结果示 于表1。
[0112] 如表1所记载,实施例2~4的面搭扣的联锁力均比实施例1差,但是,联锁元件 的拔出情况却比实施例1好一点。此外,在实施例2~4的面搭扣中,几乎观察不到圈纤维 的断开。关于外观品位,实施例2~4的面搭扣极为优良,完全观察不到染色不均而优良。
[0113] 尤其在实施例2中,推测圈状联锁元件密度比实施例1小,因此,一个钩状联锁元 件联锁于圈状联锁元件的机会减少,其结果,钩挂于圈状联锁元件的钩状联锁元件的整体 数量减少,而联锁力下降。
[0114] 此外,在实施例3中,认为由于钩状联锁元件密度增加,所以钩挂于圈状联锁元 件的钩状联锁元件的整体数量增加,但是观察联锁面,发现钩状联锁元件的顶部和圈状联 锁元件的顶部只是接触而已,钩状联锁元件和圈状联锁元件未进入彼此的元件之间的部分 多。推测这是因为钩状联锁元件以及圈状联锁元件的元件密度过高。
[0115] 此外,在实施例4中,认为由于圈状联锁元件密度增加,所以与钩状联锁元件钩挂 的圈状联锁元件的数量增加,但是观察联锁面,发现与实施例3同样,钩状联锁元件的顶部 和圈状联锁元件的顶部只是接触而已,钩状联锁元件和圈状联锁元件未进入彼此的元件之 间的部分多。推测这是因为圈状联锁元件的元件密度过高而圈状联锁元件未能充分散开, 联锁的钩状联锁元件的数量减少。
[0116] 即,在上述实施例2~4中,推测由于几乎没有联锁元件之间的间隙,钩状联锁元 件以及圈状联锁元件难以进入长度方向的联锁元件的间隙,其结果,联锁的元件的整体数 量减少,联锁力降低。
[0117] 此外,关于反复联锁剥离2000次后的联锁元件的拔出情况,确认到实施例1的面 搭扣与实施例2~4相比略有圈状联锁元件用纱的纤维拔出的情况,但从初期的联锁力推 测,这是由于实施例1的面搭扣中钩状联锁元件所钩挂的圈状联锁元件的数量多,相应地 拔出的圈状联锁元件的数量也变多。
[0118] 实施例5
[0119] 除了将上述实施例1中的钩状联锁元件置换为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形成的单 丝(熔点:260°C、纤度 :298dtex、直径0. 17mm)、将圈状联锁元件置换为由聚对苯二甲酸乙 二酯形成的复丝(熔点:260°C、纤度:265dtex、丝根数7根)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 了面搭扣。
[0120] 然后,与实施例1同样地观察了制得的面搭扣的联锁力、反复联锁剥离2000次后 的圈状联锁元件的拔出情况以及有无圈纤维的断开情况,而且也进行了外观品位的观察。 将该结果示于表1。
[0121] 另外,由于实施例5的钩状联锁元件用纱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单丝纱,考虑 到变得刚直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制纤维的特征,将纤度设定为比实施例1细。
[0122] 由表1的结果可知,获得了初期联锁力虽然低于实施例1的面搭扣,但是不逊色于 实施例2~4的面搭扣的结果。而且,剥离2000次后的联锁元件的拔出程度与实施例1的 面搭扣大致同等。此外,几乎没有观察到圈纤维的断开。
[0123] 与实施例1的面搭扣相比联锁剥离力低,由于观察到构成圈状联锁元件的复丝纱 没能分散为各个丝而保持集束状态,因此推测这使得联锁力成为低值。此外,关于外观品 位,与上述实施例1~3相比无差距而优良,具有高级感,在湿润的情况下该评价也没变。
[0124] 表 1
[0125]
【主权项】
1. 一种布制面搭扣,是具有基布、在该基布的表面存在的钩状联锁元件以及在该基布 的背面存在的圈状联锁元件的双面联锁型的布制面搭扣,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基布的底经纱和底炜纱、以及所述钩状联锁元件和所述圈状联锁元件是均由 聚酯系树脂形成的纱,且所述底炜纱包含皮芯型的热熔接性聚酯系纤维,并且,所述钩状联 锁元件和所述圈状联锁元件均被构成所述基布的该热熔接性纤维固定于基布。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制面搭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钩状联锁元件与所述圈状联锁元件的元件密度之比为钩状联锁元件:圈状联锁 元件=1:1. 3~1:4的范围。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布制面搭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圈状联锁元件的密度以复丝单位计处于40~100个/cm2的范围。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布制面搭扣,其特征在于: 钩状联锁元件用纱和圈状联锁元件用纱平行于底经纱并沿底炜纱方向交替地织入于 基布。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布制面搭扣,其特征在于: 钩状联锁元件用纱和圈状联锁元件用纱以相对于底经纱4根为1根的比例织入于基 布,所述钩状联锁元件用纱和所述圈状联锁元件用纱在所述基布内不交叉或不接触。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布制面搭扣,其特征在于: 在钩状联锁元件用纱跨3根底经纱的部位形成有所述钩状联锁元件,在圈状联锁元件 用纱跨1根底经纱的部位形成有所述圈状联锁元件。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布制面搭扣,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织入结构: 所述钩状联锁元件用纱在形成钩状联锁元件后,下沉到下一个底炜纱之下,并浮出于 再下一个底炜纱之上,然后进一步下沉到又下一个底炜纱之下,并在该又下一个底炜纱和 更下一个底炜纱之间浮出基布面而在跨相邻的3根底经纱的部位形成钩状联锁元件,另一 方面,所述圈状联锁元件用纱在形成圈状联锁元件后,下沉到下一个底炜纱之下,并在该下 一个底炜纱和再下一个底炜纱之间浮出基布面而在跨相邻的1根底经纱的部位形成圈状 联锁元件。
8.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布制面搭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钩状联锁元件用纱为单丝纱,所述圈状联锁元件用纱为复丝纱,所述钩状联锁元 件用纱和所述圈状联锁元件用纱均为由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系树脂形成的纱。
9.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布制面搭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钩状联锁元件用纱是直径为〇. 15~0. 30mm的单丝纱,且所述圈状联锁元件用纱 是由5~9根丝构成的、总分特为150~350分特的复丝纱。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面联锁型的布制面搭扣,在具有基布、在该基布的表面存在的钩状联锁元件以及在该基布的背面存在的圈状联锁元件的布制面搭扣中,构成该基布的底经纱和底纬纱、以及钩状联锁元件和圈状联锁元件是均由聚酯系树脂形成的纱,且该底纬纱包含皮芯型的热熔接性聚酯系纤维,并且,钩状联锁元件和圈状联锁元件均被构成该基布的该热熔接性纤维固定于基布。
【IPC分类】A44B18-00
【公开号】CN104703498
【申请号】CN201380050653
【发明人】开高敬义, 山下正美, 前田和也
【申请人】可乐丽粘贴扣带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5年6月10日
【申请日】2013年8月16日
【公告号】US20150196100, WO2014049940A1
当前第4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