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香素与青蒿素衍生物配伍的抗疟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97281阅读:4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瑞香素与青蒿素衍生物配伍的抗疟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疟疾的新配方,更具体地说提供一种主要由以瑞香素和青蒿素衍生物配伍的复方抗疟组合物。
70年代初,我国学者自中草药黄花蒿中分离出抗疟药青蒿素(artemisinin)后,又陆续部分合成了蒿甲醚、青蒿琥酯和双氢青蒿素等有效衍生物。随着多药抗性疟原虫株的扩散,目前青蒿素类药已成为治疗抗性恶性疟的有效一线药物。
蒿甲醚(Artemether,Art)是治疗抗性恶性疟、凶险型疟疾和间日疟均有满意结果的青蒿素衍生物。国内外多项研究均证明,蒿甲醚对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beighei,P.berghei)抗氯喹株的抗疟效果远强于青蒿素及双氢青蒿素等;但经广泛应用之后,最近有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在海南、云南等地体外试验表明一些疟原虫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敏感性已呈下降的趋势。因此,研究开发青蒿素类复方以保护青蒿素类现有药物,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已成为当前疟疾防治工作中的紧迫任务。
瑞香素(Daphnetin)是我国东北盛产的Daphne科植物中提取的中草药单体,自80年代以来我国已广泛用于治疗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等心血管疾病,临床表明无明显毒副作用。检索显示瑞香素在国内外从未用于疟疾治疗。近年来我们的研究表明瑞香素作为一种抗氧化剂不仅具有抗溶血和抗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作用,瑞香素的抗溶血和抗膜脂质过氧化作用,中国寄生虫病杂志,1999;17(2)87-89;同时瑞香素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中草药单体,从研究表明它可作为一种抗氧化剂,可阻断自由基反应,瑞香素具有抗溶血作用和抗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的活性。
青蒿素衍生物的抗疟作用机制主要与自由基生成及广泛烷化疟原虫的蛋白质、DNA有关。而本发明对瑞香素的抗疟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它与青蒿素的作用机制有明显差别,它们的抗疟作用分子靶全然不同。作为一种温和的铁螯合剂瑞香素分子靶主要是核糖核酸还原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对疟原虫生命活动密切有关的含铁大分子。如一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新抗疟化合物去铁胺(deferoxamine,DFO),作为较温和的铁螯合剂,非但不影响青蒿素的抗疟作用,而且在小鼠体内试验中DF0还可降低青蒿素自由基反应的毒性作用。我们的研究已证明瑞香素是一种比DFO更为温和的铁螯合剂,在小鼠体内试验中并不直接影响宿主血清中或疟原虫中游离铁的含量。因此瑞香素、蒿甲醚单体复方不仅能增效,而且还有降低毒性作用。此外本发明还表明瑞香素配伍可明显减少伯氨喹抗红外期疟原虫的用量,如果再加入适当剂量的蒿甲醚等青蒿素衍生物,利用其强力清除间日疟红内期原虫的作用,更有望开发出优于常规的氯喹-伯氨喹组合的间日疟根治新方法。本发明为保护青蒿素类现有药物,延缓抗药性产生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本发明的青蒿素衍生物指蒿甲醚、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
本发明将瑞香素与青蒿素衍生物二种作用机制截然不同的天然单体设计出一种治疗疟疾的复方药物。根椐不同类型的疟疾采用不同剂型、剂量与疗程治疗。
本发明瑞香素、蒿甲醚的天然单体片剂配方如下瑞香素 50-150g青蒿素衍生物10-30g硬脂酸镁0.8-1g辅料医用淀粉适量1000片胶囊的配制瑞香素 80-120g青蒿素衍生物15-25g药用淀粉适量等量分装1000个胶囊片剂制备称取计算量的瑞香素单体和青蒿素衍生物和医用淀粉充分混匀,混匀后制成粒,干燥加入硬脂酸镁作为润滑剂,过筛,然后压片即得片剂。
胶囊的制备将一定量的瑞香素、青蒿素衍生物和医用淀粉充分混匀,然后分装。
药理试验方法蒿甲醚、瑞香素二种天然单体,二种新型截然不同的抗疟作用机制组成的复方药物对伯氏疟原虫实验治疗如下实验鼠为昆明株小鼠,雌雄各半,体重为204±2克,以伯氏鼠疟原虫感染小鼠。实验一治疗方案A 组5mg/kg蒿甲醚A/天×4天A+D组2.5mg/kg蒿甲醚/天×4天+50mg/kg瑞香素D/天×4天对照组不喂药4天抑制疗法即感染后30分钟喂药,连续灌服4天。
表1 4天抑制疗法的小鼠存活数(率%)首次服药后D5D10D15D20对照组 6 0(0%)A+D组*6 4(36%)2A组*5 1(96%)0*A+D组为蒿甲醚+瑞香素复方治疗组,*A组为单用蒿甲醚治疗组,下列各表中A+D与A组含义相同。实验二治疗方案A 组2.5mg/kg蒿甲醚/天×4天A+D组2.5mg/kg蒿甲醚/天×4天+50mg/kg瑞香素/天×4天对照组不喂药4天抑制疗法即感染后30分钟喂药,连续灌服4天。
表2 4天抑制疗法的小鼠存活数(率%)首次服药后 D5D10D15D20对照组 3(30%)0(0%)A+D组*8(80%)4(40%)2A组*4(40%)1(10%)0结论以D15存活率比较,两次实验中A+D组D15存活率都是单用A组的4倍。
表3 4天抑制疗法的小鼠原虫感染率实验一 实验二对照组A+D组A组 对照组A+D组 A组D435.0(%) 1.2(%) 1.5(%)33.6(%) 0(%) 0(%)结论经A+D组或A组治疗后小鼠原虫感染率比对照组都有明显下降,接近或等于0%,而两治疗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实验三治疗方案A 组5mg/kg蒿甲醚/天×4天A+D组2.5mg/kg蒿甲醚/天×4天+50mg/kg瑞香素/天×4天对照组不喂药感染率达20~30%时喂药表4 小鼠感染高峰(感染率达20-30%)时治疗的小鼠存活数(率%)首次服药后 D5D10对照组 0A+D组*12 2A组* 12 1结论对照组小鼠于D5全部死亡,而A+D组或A组治疗后无一死亡。A+D组或A组治疗后小鼠存活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延长约1倍。实验三治疗方案A 组5mg/kg蒿甲醚/天×4天A+D组2.5mg/kg蒿甲醚/天×4天+50mg/kg瑞香素/天×4天对照组不喂药感染率达20~30%时喂药表5 小鼠感染高峰时治疗的小鼠原虫感染率对照组A+D组 A组治疗前冶疗后治疗前冶疗后治疗前冶疗后28.8(%) 27.6(%) 29.3(%) 21.8(%) 28.3(%) 26.9(%)A+D组减虫率(%)=29.3-21.8/29.3×100%=25.6%A组减虫率(%)=28.3-26.9/28.3×100%=4.6%结论于感染高峰时给药治疗,A+D组的减虫率达A组减虫率的5.6倍,A+D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A组。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1、采用瑞香素抗疟的新作用机制避免了疟原虫对现在抗疟药产生的抗药性,以致使本配方具有更好的抗疟效果。
2、本组合物经药理试验证明毒性更低。
3、本组合物的原料容易获得,组份比较简单,只需采用常规方法即能制备,适合大规模生产。
实施例1称取蒿甲醚10克、瑞香素100克、医用淀粉适量,将上述三种原、辅料充分混匀,然后加入淀粉浆制粒,制粒后干燥,加入0.8克的硬脂酸镁作润滑剂,过筛,然后压1000片,即得片剂。
或用前述胶囊配方将原、辅料充分混匀(制胶囊时硬酯酸镁不需要)后即等量分装胶囊。
实施例2称取蒿甲醚20克、瑞香素120克、药用淀粉适量,将上述三种原、辅料充分混匀,然后加入淀粉浆制粒,制粒后干燥,加入0.9克硬脂酸镁作润滑剂,过筛,然后压1000片,即得片剂。
或用上述胶囊配方将原、辅料充分混匀后,即可等量分装胶囊。
实施例3称蒿甲醚30克、瑞香素150克、药用淀粉适量、硬脂酸镁1克,操作方法同实施例1,同样可制作胶囊,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4称取双氢青蒿素10克、瑞香素100克、医用淀粉适量,将上述三种原料、辅料充分混匀,然后加入淀粉浆制粒,制粒后干燥,加入0.8克硬酯酸镁作润滑剂,过筛,然后压1000片即得片剂或用上述胶囊配方将原、辅料充分混匀后即等量分装胶囊。
实施例5称取双氢青蒿素20或30克、瑞香素分别为120或150克,其他全部同实施例4,即可得1000片剂;同样可制胶囊,方法同实施例1。
权利要求
1.一种由瑞香素单体和青蒿素衍生物组成的抗疟组合物其特征在于配方为瑞香素 50-150克青蒿素衍生物10-30克药用淀粉适量硬脂酸镁适量制成100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由瑞香素单体和青蒿素衍生物组成的抗疟组合物其特征在于配方为瑞香素 50-150克蒿甲醚 10-30克药用淀粉适量硬脂酸镁适量制成1000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由瑞香素单体和青蒿素衍生物组成的抗疟组合物其特征在于配方为瑞香素 50-150克双氢青蒿素 10-30克药用淀粉 适量硬脂酸镁 适量制成 1000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由瑞香素单体和青蒿素衍生物组成的抗疟组合物其特征在于配方为瑞香素 50-150克青蒿琥酯 10-30克药用淀粉 适量硬脂酸镁 适量制成 1000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由瑞香素单体和青蒿素衍生物组成的抗疟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胶囊配方为瑞香素 50-150克蒿甲醚 10-30克药用淀粉 适量等量分装 1000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由瑞香素单体和青蒿素衍生物组成的抗疟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胶囊配方为瑞香素 50-150克双氢青蒿素 10-30克药用淀粉 适量等量分装 1000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由瑞香素单体和青蒿素衍生物组成的抗疟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胶囊配方为瑞香素 50-150克青蒿琥酯 10-30克药用淀粉 适量等量分装 1000份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疟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配方在治疗疟疾中应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瑞香素和青蒿素衍生物配伍的复方抗疟药,本发明中青蒿素衍生物指蒿甲醚、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本发明提供的配方制成的片剂或胶囊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抗疟药,经药理试验证明对目前产生抗药性的疟原虫有更效果,毒性降低。
文档编号A61P33/06GK1448133SQ0211123
公开日2003年10月15日 申请日期2002年4月2日 优先权日2002年4月2日
发明者倪奕昌, 王琴美 申请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