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成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8679阅读:6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成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成药,具体地说是一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成药。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肢体致残率很高,并可导致中、小动静脉血管闭塞的慢性非化脓性炎症,主要累及四肢中、小动脉。临床表现为患肢远端怕冷,有麻木感,足部及小腿有不定位的疼痛,继则出现间歇性跛行,足趾有持续性疼痛,夜间加剧,趾端温度降低、变白甚至呈紫暗色,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身心健康的疾病,极少数严重患者甚至需要行截肢术,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和经济负担。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疾病目前西医尚无有效药物和方法治疗,血管扩张剂胆参、血管舒缓素等,临床上已证明对缺血性肢痛无效。血管溶解剂尿激酶、链激酶等也只能对急性血栓性血管闭塞有效,对慢性闭塞无效,且毒副作用大,不能根治,治疗成本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清热解毒、理气络血、温阳祛风通络,使寒邪得以温散,热毒得以清解,气血运行通畅,且无痛苦、无毒副作用、治疗成本低,而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成药。
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基于祖国医学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机理的认识及治疗原则。参考现代药理学研究,选用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类药物配制而成,既有降低血液粘度、改善血液流变的作用,又有增加肢体血流量、改善肢体微循环、促进侧肢循环的作用,可明显改善患肢沉重、疼痛、溃破、腐烂等症状,以达到治愈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作用。
本发明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成药由纯中药配制而成,所以对人体无任何毒副作用。
本发明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成药配方及重量配比如下黄芪30-50份、白花蛇6-15份、全蝎2-6份、黄药子10-20份、红花6-12份、桃仁12-20份、川芎10-15份、赤芍10-15份、双花20-30份、紫河车15-20份、当归10-30份、川牛夕10-12份、水蛭3-6份、甘草9-12份、附子6-8份、玄参10-20份、丹参20-40份、薏苡仁20-30份、鸡血藤12-15份、土鳖虫12-15份、血竭6-9份、乳香5-9份、地丁20-40份、败酱草12-20份、应用本发明中成药的上述方剂治疗血栓闭寒性脉管炎,疗效明显,消除症状迅速,服用方便,无毒副作用,治疗成本低,有效率95%,显效率77.8%,治愈率50%。
本发明中成药中清热解毒类药物为双花、薏苡仁、地丁、黄药子、败酱草、玄参;活血类药物为红花、赤芍、桃仁、川芎、当归、川牛夕、水蛭、丹参、鸡血藤、土鳖虫、乳香;祛风活络类药物为白花蛇、全蝎;温阳类药物为附子、紫河车;生肌敛疮类药物为血竭;补气类药物为黄芪。
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本发明中成药中各种成份药物的性味、归经及有效作用如下双花性味甘、寒,归肺、胃、大肠经,清热解毒,含有环已六醇、木犀草黄素等,具有广谱抗菌作用。(①见《中医学概要》90页,俞大祥主编,1985年6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地丁性味苦、辛、寒,归心、肝经,清热解毒,含甙类、黄酮类等,有广谱抗菌作用。(同上①91-92页)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归脾、肺、肾经,健脾渗湿、清热排脓,含有薏苡仁油、薏似仁酯等。(同上①106页)
败酱草性味辛、苦、微寒,归胃、大肠、肝经,清热解毒,消痛排脓,祛瘀止痛。(②见《中药学》61页,凌一揆主编,1983年12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玄参性味苦、成、寒,滋阴清热,解毒软坚,含有玄参甙、生物碱等,对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同上①94页)黄药子性味苦、寒,归肺、肝经,清热解毒,散结凉血。(同上②180页)红花性味辛、温,归心、肝经,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含有红花甙、红花黄色素等,有抗血凝作用。(同上①123页)赤芍性味苦、微寒,归肝经,活血祛瘀,清热凉血,含有赤芍甲素、乙素、苯甲酸等,有抗凝及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的作用。(同上①122页)桃仁性味苦、甘、平,归心、肝、大肠经,破血祛瘀,含苦杏仁甙、脂肪油等,有显著抑制血凝作用。(同上①122页)川芎性味辛、温,归肝、胆、心色经,行气活血,祛风止痛,含生物碱、挥发油等,能降低血浆比粘度,并能直接扩张周围血管。(同上①123页)丹参性味苦、微寒,归心、肝经,活血祛瘀,含丹参酮甲、乙、丙等,能扩张周围血管,有抗凝血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同上①122页)川牛夕性味苦、酸、平,活血祛瘀,含有生物碱等,有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的作用。(同上①123-124页)鸡血藤性味苦、微甘、温,归肝、肾经,补血活血,舒筋通络,含有鸡血藤醇等,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同上①124-125页)乳香性味辛、苦、温,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的作用。(同上①125页)当归性味甘、辛、温,归心、肝、脾经,补血活血,含有挥发油、生物碱等,有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的作用。(同上①132页)水蛭性味成、苦、平,归肝经,破血逐瘀,含水蛭素,有抗凝作用。(同上②162页)土鳖虫性味成、寒,归肝经,破血逐瘀,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同上②161页)白花蛇性味甘、成、温,归肝经,祛风活络,为癞癣恶疮要药。(同上②87页)全蝎性味辛、平,归肝经,解毒散结通络止痛,有穿筋透骨,逐湿除风作用。(同上②202页)附子性味辛、热,归心、肾、脾经,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有治脚气冷弱作用。(同上②108页)紫河车性味甘、成、温,归肺、肝、肾经,补精、养血、益气。(同上②228页)血竭性味甘、成、平,归心、肝经,止血生肌敛疮,活血散瘀止痛。(同上②274页)黄芪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补气升阳,托毒生肌,含有糖类、胆碱等,有抗血栓形成、改善皮肤血液循环的作用。(同上①130页)诸药合成,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生肌敛疮,起到消炎、改善血液流变、改善患者血液循环的作用,从而达到治愈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目的。
祖国医学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中五行相生相克的整体观念理论,认为五脏六腑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存在密切的关系,本脏腑病常引起其他脏腑之病,其他脏腑之病也会导致本脏腑的病变,而且脏腑与四肢九窍在病机上密切相关,各种致病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调而发生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在中医属于“脱疽”范畴,主要由于脾气不健、肝肾不足、寒湿侵袭、凝滞脉络所致。脾肾阳气不足,不能温养四肢,夏感寒湿之邪,则气血凝滞,经络阻遏,不通则痛,四肢气血不充,失于濡养,则皮肉槁枯不荣,肝肾不足,寒邪郁久化热,湿毒浸淫,脉络闭阻,肢未无血供养,而致焦黑坏死,甚则脱落。痛久耗伤气血,导致气血两虚。
本发明中成药以温阳散寒、活血通络、清热解毒为出发点。首先从温肾补阳着手,药用附子、紫河车,附子入啤肾经,能温脾肾之阳,散寒止痛,紫河车归肝肾经,能养血益气,温通濡养四肢。寒邪凝滞,气血不通,则肢体疼痛难忍,方用桃仁、红花、川芎、赤药等药物,共奏活血通络止痛之效。寒邪郁久化热蕴毒,邪毒浸淫,加用双花、败酱草、地丁,以清热解毒,消肿排脓。更佑以白花蛇、全竭搜风通络,散结消痛。肢体无血供血,而致焦黑坏死,方以血竭,生肌敛疮,散瘀止痛。病久耗气伤血,出现气血两虚之症,重补反易留邪,故用黄芪、当归,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特别是黄芪一物能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实为疮家之圣药。诸药合用,阴寒得散,气血得通,祛邪而不伤正,补气又利于排脓,标本兼治,寒热分解,诸症自会消去。
为表明本发明中成药的疗效,对本发明中成药进行了临床治疗对此试验,根据统计实验组共180例,其中男127例,女53例,年龄在22-67岁之间,平均年龄42岁,病史8个月-3年,平均1.6年,治疗方法为服用本发明中成药,每次1丸,每天3次,每15天为1疗程,平均治疗时间为14疗程;对照组共186例,其中男119例,女67例,年龄在19-62岁之间,病史6个月-1.9年,平均1.2年,治疗方法为服用西药,如爱拉苏林、散酸片等,每天3次,平均治疗时间为8个月。并制定疗效标准如下痊愈症状消失,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恢复正常,肢体位置试验转为阴性,恢复原工作,随访1-3年,无复发。
显效临床症状显著减轻,静息痛及间歇性跛行消失,患肢皮色及温度较前明显好转,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较前明显改善,能从事轻工作。
好转疼痛减轻,但仍有轻度静息痛,足痛及胫后动脉搏动有改善。
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者。
经立档留查和追踪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对比,统计结果如下表1、试验组疗效情况 表2、对照组疗效情况 从上述临床治疗对比试验中,随机选取2例,以进一步表明本发明中成药的治疗效果。
吴修伦,男49岁,河南省台前县马楼乡吴楼村人,2001年初诊为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一年有余,经多方治疗无效,于2001年7月来本发明人处求医,患侧小腿部肌肉萎缩,足背部皮肤呈褐黑色,足背部动脉搏动消失,大拇趾有2×2厘米凹陷溃疡,创面有较多脓性分泌物,疼痛剧增,扶拐而行,每行路50米左右,疼痛牵行腿部,夜间疼痛加剧,服用本发明中成药,早、中、晚各服1丸,15天为1疗程,经5个疗程服药,疼痛减轻,创面呈露鲜红肉芽,创面四周及中央呈点状愈合。继续服本发明中成药共16个疗程,疼痛完全消失,溃疡全部愈合,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谷广祥,男,47岁,阳谷县大布乡中学教师,患侧足背部皮肤呈青紫色,小腿部肌肉明显萎缩,足背部动脉搏动消失。右侧足背部及五趾疼痛如割8个月有余,夜不能眠,常彻夜弯腰抱膝而坐,行路负重,疼痛加剧。被某医学院院附属医院确诊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住院治疗,并做动脉搭桥术,无效。1999年8月,口服本发明药物,每日3次,每次1丸,每15天为1疗程,服药4个疗程,疼痛减轻,足背部皮肤颜色有明显改善,按原方继续服12个疗程,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下面结合最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中成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取黄芪30g、白花蛇10g、全蝎6g、黄药子12g、红花12g、桃仁15g、川芎12g、赤芍12g、双花20g、紫河车20g、当归20g、川牛夕12g、水蛭6g、甘草12g、附子6g、玄参15g、丹参20g、薏苡仁20g、鸡血藤12g、土鳖虫12g、血竭6g、乳香9g、地丁20g、败酱草20g,将上述药物混合均匀,研磨成细末,细箩筛滤,制成蜜丸,每丸9g,每次1丸,每日3次,15天为1个疗程,病情重者连服16-23个疗程,可有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成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各种成份的中药原料配制而成的中成药黄芪30-50份、白花蛇6-15份、全蝎2-6份、黄药子10-20份、红花6-12份、桃仁12-20份、川芎10-15份、赤芍10-15份、双花20-30份、紫河车15-20份、当归10-30份、川牛夕10-12份、水蛭3-6份、甘草9-12份、附子6-8份、玄参10-20份、丹参20-40份、薏苡仁20-30份、鸡血藤12-15份、土鳖虫12-15份、血竭6-9份、乳香5-9份、地丁20-40份、败酱草12-20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成药,其特征在于各种成份的中药原药的最佳重量配比是黄芪30g、白花蛇10g、全蝎6g、黄药子12g、红花12g、桃仁15g、川芎12g、赤芍12g、双花20g、紫河车20g、当归20g、川牛夕12g、水蛭6g、甘草12g、附子6g、玄参15g、丹参20g、薏苡仁20g、鸡血藤12g、土鳖虫12g、血竭6g、乳香9g、地丁20g、败酱草20g。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成药,它是由黄芪、白花蛇、全蝎、黄药子、红花、桃仁、川芎、赤芍、双花、紫河车、当归、川牛膝、水蛭、甘草、附子、玄参、丹参、薏苡仁、鸡血藤、土鳖虫、血竭、乳香、地丁、败酱草等各种成份的中药原料按一定重量配比配制而成,能清热解毒、理气络血、温阳祛风通络,使寒邪得以温散,热毒得以清解,气血运行通畅,具有疗效明显、消除症状迅速、服用方便、无毒副作用、治疗成本低等特点,有效率95%,显效率77.8%,治愈率50%。
文档编号A61K35/58GK1413722SQ02135739
公开日2003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02年10月25日 优先权日2002年10月25日
发明者岳喜杰 申请人:岳喜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