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钳以及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0811阅读:4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夹钳以及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为通过内视镜进行生物体组织的出血部位的结扎、裂创的缝合以及粘膜组织切除时的标记等的内视镜用处理工具来使用的夹钳以及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内视镜用处理工具来使用的夹钳,使用于如通过内视镜结扎出血部位、或缝合裂创、或作为粘膜切除时的标记来使用等,在很多病例中被使用。在JP实开昭62-170010号公报公开的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如图35所示,由具有张开习性的夹钳801、闭合夹钳前端部的夹钳紧固用环802、可在未图示的前端安装了挂钩的操作金属丝上可装卸的连接板803构成。该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800在夹持病灶等的生物体组织时,将连接板803安装在挂钩上,并通过内视镜把夹钳801的打开的前端部分放到病灶部,通过拉紧位于操作构件内腔的操作金属丝,夹钳801以拉进到夹钳紧固用环802内的方式移动,由此开口部闭合并夹持病灶。并且,因为夹钳801用其前端侧开口部夹持病灶,所以在夹钳紧固用环802上受到了向夹钳801的基端侧方向的作用力。但是,一旦对生物体进行了结扎,通常需要维持数日到1周左右的夹持状态,如果立刻脱落,就必须再次用夹钳进行结扎。这种再次的处理对患者来说是很痛苦的。
另外,连接板803比夹钳紧固用环802突出,为防止在夹钳801没完全闭合的状态下夹钳801从挂钩脱落,在夹钳紧固用环802内填充有胶状的固定剂804,但是对较小的夹钳紧固用环802的内腔进行填充,不仅在在制作上有困难,同时在进一步夹持生物体组织时,存在填充到夹钳紧固用环802内腔的固定剂804剥落的问题。
在JP特开昭50-75797号公报中公开了经内视镜用夹钳把持体内的组织并留置该夹钳的组织夹钳装置。因为该夹钳装置直接将夹钳装载于设置在操作金属丝前端的挂钩上,所以在留置夹钳时,为了从挂钩卸下夹钳,就必须使夹钳装置前后左右移动,存在其使用方法复杂的问题。
在JP实开平2-6011号公报中,如图36所示公开了解决上述缺点的夹钳装置900。该夹钳装置900设置有在操作金属丝901的前端设置的挂钩902、一端具有与挂钩902的栓销906配合的配合孔904,并且在另一端具有与夹钳连接并通过拉长可变形的未图示的钩的连接构件903,为了使夹钳905留置在生物体组织内,当通过操作金属丝901使连接板903移动到身边侧时,连接板904的钩被拉长,从而解除夹钳905和连接板903的配合状态。
根据该夹钳装置900,改善了将夹钳从挂钩卸下的复杂的操作,但是因为夹钳留置后连接板903被配合在操作金属丝901上,所以必须在取出内视镜后拆除连接板903,存在废弃成为无用零件的连接板903的问题。另外,因为连接板903较小,所以偶尔会被内视镜的吸引口吸引,存在导致吸引不良的问题。另外,JP特开昭50-75797号公报以及JP实开平2-6011号公报所述的夹钳装置,在夹钳装置装载夹钳时,因为挂钩是单臂,所以都存在平衡性差,夹钳易从挂钩脱落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实开平1-77703号公报中公开了使用了由棘爪的卡止爪和被卡止爪构成的棘轮机构的夹钳装置。该夹钳装置是将被卡止爪的间距形成得比卡止爪更细,或者至少配置2组卡止爪和被卡止爪,在不改变爪的间距的前提下,移动一方的相位使整体的移动间距变小的装置,该装置通过拉伸固定夹钳的金属丝,使夹钳张开到最大开脚,通过进一步拉伸金属丝来关闭夹钳,最后破坏连接板从而释放夹钳。
根据该夹钳装置,操作构件的移动量能通过棘轮机构进行细微的操作,但是因为通过棘轮机构进行夹钳的安装和开脚的操作,所以为了使夹钳准确地停止在打算好的位置上,操作者必须一边看夹钳一边进行位置调整操作,存在操作复杂的问题。
另外,在JP实开平2-6011号公报中公开的夹钳装置900,因为挂钩的栓销906和连接板903的小的配合孔904的配合操作是在昏暗的内视镜室进行,所以装载夹钳905较难。另外,因为在将栓销906配合到配合孔904的状态中操作手柄,所以在操作手柄时有时会发生栓销906脱落的情况。进而,在必须用夹钳把持病灶的较多病例中进行迅速的作业是较难的。
另外,在JP特开2000-335631号公报中公开了能在基材和基材之间存放内视镜用夹钳的内视镜用夹钳包装体。通过该内视镜用包装体,预先在包装体内进行灭菌处理,可使灭菌作业变得容易。可是,从该内视镜用夹钳包装体向夹钳装置装载夹钳时,为了使手不直接接触夹钳,在内视镜用夹钳包装体半张开的状态从该包装体的上方用一只手拿着夹钳,在用另一只手拿着手柄和操作构件2个构件的状态下,将挂钩的栓销挂到连接板的小的配合孔。因此这种操作需要熟练且复杂。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内视镜用处理工具夹钳,其可以在通过内视镜进行生物体组织的出血部位的结扎、裂创的缝合、以及粘膜组织切除时的标记等中,能长时间可靠地夹持病灶。另外,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其不需要观察夹钳的打开情况,不需要进行细微的位置调整。另外,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其在夹钳的装载、卸下时不需要复杂的操作。
即,本发明提供一种作为内视镜用处理工具使用的夹钳,其由在前端具有夹持部且具有从基端部延伸的两腕部的自动张开性的夹钳主体和夹圈构成,该自动张开性夹钳主体分别在夹钳基端部具有第一凹部以及在该第一凹部和夹钳前端部之间具有第二凹部,该夹圈在装载到该第一凹部的同时,通过外力从第一凹部的装载位置滑动位移,并被装载在该第二凹部,从而闭合该夹钳主体前端的夹持部。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其具备外筒管,其可插入到生物体腔内;操作构件,其可进退自由地插通到上述外筒管内;操作金属丝,其可进退自由地插通到上述操作构件内;具有自动张开性的把持构件,其附设在操作金属丝的前端、并通过该操作构件的进退来进行开关。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夹钳架,其具有1个或2个以上将夹钳的前端朝向下方并在没入状态收纳的夹钳收纳槽,所述夹钳由在前端具有夹持部且具有从基端部延伸的两腕部的自动张开性的夹钳主体和装载在该基端侧的凹部且向前端方向能够自由移动的夹圈构成。


图1是本实施例的夹钳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夹钳的闭合状态的图;图3是表示图1的夹钳的使用状态的剖面图;图4是表示本例的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的前端侧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装载了夹钳的状态的图;图6是表示闭合了夹钳的状态的图;图7是表示拆下了闭合的夹钳的状态的图;图8是省略了夹钳的描述的夹钳装置的前端侧的剖面图;图9是图6的纵向剖面图;图10是表示本例的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的变形例的图;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本例的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的一部分的剖面图;图13是本例的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的分解图;图14是省略了棒状构件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图15是操作金属丝的放大图;图16是从上面看图15的操作金属丝的图;图17(A)是表示操作构件和滑动短管的接触关系的图,(B)是沿着(A)的A-A线看到的图;图18(B)是表示本例的作为夹钳装置的构成构件的手柄轴的一部分的主视图,(A)是(B)的左视图;图19(B)是表示本例的作为夹钳装置的构成构件的旋转体的主视图,(A)是(B)的左视图,(C)是(B)的右视图;图20(B)是本例的作为夹钳装置的构成构件的位置保持机构的主视图,(A)是(B)的左视图;图21(B)是本例的作为夹钳装置的构成构件的停止机构的主视图,(A)是(B)的左视图;图22是说明本例的夹钳装置的各操作工序的纵向剖面图;图23是说明旋转体的动作的图;图24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的立体图;图25是装载到本例的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的装载具的主视图;图26是夹钳保持构件的立体图;
图27是夹钳保持构件的剖面图;图28是说明本例的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的使用方法的图;图29是表示保持夹钳的状态的图;图30是表示将夹钳收纳在外筒管的状态的图;图31是表示从把持构件卸下前端闭合了的夹钳的状态的图;图32是其它夹钳保持构件的立体图;图33以及图34是说明其它夹钳保持构件的使用方法的剖面图;图35是以往的夹钳装置的一部分的剖面图;图36是以往的其它夹钳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本发明的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以下简称为“夹钳装置”)以及夹钳中,所谓的前端侧是指在使用状态的生物体组织侧,所谓的基端侧是指与生物体组织的相反侧。参照图1~图3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夹钳进行说明。如图1及图2所示,本例的夹钳10包含使细长的金属制板簧在中央部弯曲而得到的夹钳主体1和筒状的夹圈2。夹钳主体1包含,在前端夹持生物体组织的夹持部3、3和显示大致コ字状剖面的基端部4以及在从基端部4延伸出的前端具有自动张开性的两腕部11、11。为了能够进退自由地插入到后述操作构件的内腔,构成夹钳主体的金属制板簧的宽度尺寸w被限制。
夹钳主体1分别在基端部4具有第一凹部5以及在第一凹部5和夹钳前端部之间具有第二凹部6、6,夹圈2装载于第一凹部5。作为在基端部的第一凹部5的设置部位,优选位于具有把持构件8的前端能够挂在大致コ字状剖面部41上的空间、又不使处于张开状态的夹钳前端的开口变小的位置。另外,作为第二凹部6的设置位置,只要是在第一凹部5和夹钳前端部之间、并且使夹钳前端的夹持部3、3恰好接触的位置,就没有特别的限定。在本例中,通过在第二凹部6的前端侧设置板幅段差69并且通过段差69将基端侧做成凹部,在夹圈2被外力从第一凹部5的装载位置滑动位移时,能够可靠地装载在第二凹部6。虽然夹钳主体的第二凹部6的凹度与第一凹部5相比较大,但从能可靠地完成夹圈2的装载的角度来看是比较理想的。另外,夹钳前端的夹持部3、3使两腕部的前端部向内侧弯曲的同时,在其接触面设置凹凸部,这一点从能够可靠地夹持生物体组织的观点看是理想的。
夹钳10通常如图1所示,前端的夹持部3打开着,在该状态下,在基端部4的第一凹部5上装载有夹圈2。装载于第一凹部5的夹圈2,因为夹圈2的内腔部分卡在凹下的部分,所以只要没有外力作用就不会自然地前后移动,另外,只要不偏移到前端侧就不会使夹持部3的开口幅度变小。作为夹钳的材质,选用例如不锈钢、钛等。另外,夹钳的腕部的长度,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制,但是优选2.0~6.0mm,特别优选3.0~5.0mm。当长度处于上述范围时,夹钳的把持性特别优越。
下面,说明用夹钳10夹持生物体组织的方法。首先,将附设在夹钳装置的操作金属丝7前端的具有自动张开性的一对臂状的把持构件8挂在夹钳1的基端部4的大致コ字状剖面部41的内侧。接着,当拉动处于操作构件9的内腔并可前后移动的操作金属丝7时,把持构件8被拉入到操作构件9的内腔且夹圈2碰到操作构件9的前端91。进而,通过拉动操作金属丝7,夹钳主体的两腕部11从夹钳的基端部侧慢慢拉入到夹圈2的内腔,当拉入到第二凹部6的位置时,段差69和夹圈2接触,夹圈2被止住,夹钳主体1的前端的夹持部3、3接触,成为未图示的夹持生物体组织的状态(图2)。接着,当向拉入操作金属丝7的相反方向、即向前方推动时,具有自动张开性的把持构件8从夹钳的基端部4自动地脱出。另一方面,处于闭合状态的夹钳主体1,因为夹圈2可靠地固定在第二凹部6的凹下部分,夹钳主体1与应夹持的生物体组织的大小没有关系,能可靠地夹持住,所以不会立刻脱落,可长期维持夹持生物体组织的状态。
作为夹钳主体1的材质,优选在体腔内、特别在分泌消化酶的胃等中不能被腐蚀的不锈钢以及钛合金等的金属,或者ABS树脂、硬质氯乙烯树脂、聚酰胺、以及聚乙烯等的塑料。另外,从在夹持生物体组织时,从打开夹钳前端的夹持部3的状态到闭合状态,需要长时间保持其闭合状态的观点出发,优选富有弹性的材质。另外,作为夹圈2的材质,并不特别地限制,但是因为和夹钳主体1共同使用,所以可以举出和夹钳主体1相同的材质。具体来说,优选选用氟树脂、聚酰胺、硅树脂等的塑料或者不锈钢、钛合金等的金属。
根据本实施例的夹钳10,可长期可靠的夹持病灶等的生物体组织。
参照图4~图10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例所述的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20具备外筒管21,其可插入到生物体腔内;操作构件22,其可进退自由地插通到外筒管21内;操作金属丝23,其可进退自由地插通到操作构件22内;把持构件24,其附设在操作金属丝23的前端、通过该操作构件的进退来进行开关且具有自动张开性;自动张开性的夹钳10a,其通过该把持构件的开关可自由装卸地装载在把持构件24的前端并具有夹持生物体组织的夹持部。此外,操作金属丝23的基端部与未图示的手柄连接。
在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20中,操作构件22的材质,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制,但是可以举出聚醚醚酮、聚酰胺、聚酰亚胺等的热可塑性树脂以及薄壁金属线圈。热可塑性树脂从可将操作手柄的动作可靠地传递到前端侧的方面来说是理想的。薄壁金属线圈虽然通过弯曲或拉伸产生间隙,但是从弯曲性和刚性这一点来说是理想的。操作构件22的外径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制,但是优选1.7~2.7mm,特别地优选1.9~2.3mm。
操作金属丝23将把持构件24固定在前端的同时,具有比金属丝主体的直径稍大并带有段差26的连接部25。另外,从操作构件22的前端到基端侧是操作构件的冲程隔离的位置,在操作构件22的内壁附设操作金属丝主体可插通且与段差26接触的挡块27,防止操作构件22的过量突出的同时,也防止向把持构件24的操作构件22的过量进入。操作金属丝23的材质,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制,但是优选其全部或者一部分具有可挠性的材质。具体地,可以举出不锈钢、碳素钢等的金属线、聚酰胺、聚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树脂纤维。
外筒管21是中空的长尺状可挠性构件。外筒管21的内径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制,但是优选1.8~2.8mm,特别优选2.0~2.4mm。当内径在上述范围内时,操作性特别优越。另外,外筒管21的长度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制,但是优选1,500~3,000mm,特别优选1,600~2,300mm。如果长度在上述范围内,在内视镜内的操作性就特别优越。外筒管21的材质,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制,但可以举出例如聚四氯乙烯(PTFE)、四氯乙烯-六氟丙烯共聚树脂(FEP)等的氟树脂。
在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20中,作为夹钳10a,虽然只要是如图4所示那样的具备具有自动张开性的两腕部11a和用于闭合两腕部11a的夹持部15的夹圈12的话,就没有特别的限制,但是优选图1以及图2所示的夹钳10。
根据上述结构,说明向上述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20装载夹钳10a的方法。例如,在图4的状态,将操作金属丝23固定在操作手柄,通过拉动操作手柄使操作构件22在操作金属丝23的轴线方向移向把持构件24侧。由此,由一对腕部构成的把持构件24一边与操作构件22的内周面接触,一边因为进入基端侧而徐徐闭合。并且,操作构件22的前端挂钩28被闭合,把持夹钳10a的基端部14来保持夹钳10a。进而,通过拉动操作手柄,夹圈12靠到操作构件22的前端,接着,夹圈12与处于夹钳10a的两腕部中间的段差13接触,夹钳的夹持部15、15闭合(图6、图9)。从该状态,通过将操作构件22返回到原来的位置,把持构件24从操作构件22突出,根据把持构件24具有的自动张开性,一对腕部成为打开的状态,从而能在闭合状态下卸下夹钳10a。
根据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20,在夹钳的装载或卸下中,不需要复杂的操作。另外,在用把持构件24保持夹钳10a时,即使操作构件22有多少移动,把持构件24也被收纳在操作构件22的内腔,并且因为前端挂钩28相互重合,夹钳10a不容易落下。另外,即使前端挂钩28间的间隙有多少打开,因为有夹钳10a的基端部4的呈コ字状剖面41的板的宽度,所以夹钳10a也不会从把持构件24落下。
在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20中,作为把持构件24的形状,并不限定在上述略V字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如图10所示的略U字形状的24a。通过使把持构件24a的腕部弯曲,随着形状变化,能分散加在连接部25的负荷,提高弹簧特性,进而,跟直线状相比,也能使前端部更早地闭合。弯曲的形状,可考虑在两腕部开关动作时,弹簧的特性采用任意的形状。
另外,作为操作构件22以及操作金属丝23的操作方法,并不限定于上述方法,例如可列举固定操作金属丝23来使操作构件22移动的方法、以及使操作金属丝23以及操作构件22共同移动的方法。
根据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20,因为在夹钳的装载、卸下等过程中不需要复杂的操作,所以作为使用于明确进行生物体组织的出血部位的结扎、切除等处理的区域用的标记等的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非常有用。
接着,针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参照图11~图23进行说明。图12省略了图11的滑动筒状体211的描述。在本例的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30中,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20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有相同的符号,并省略了其说明,主要针对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即,在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30中,与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20不同的点在于,还具有控制操作构件的手柄51、设置有使手柄51前进的同时使手柄51的前进停止的第一压入机构、暂时保持手柄51的停止位置的保持机构、使从手柄51的停止位置进一步前进的同时使手柄的前进停止的第二压入机构、手柄51自动地返回到第一压入前的位置的返回机构。即,夹钳装置30具备外筒管21;以及中空的滑动筒状体211,其和外管筒21在前端侧连接,在基端侧具有连接凸缘213;装置主体部61,其具备前端侧部与滑动筒状体211的内腔配合的主室;停止机构63,其以固定状态装载在装置主体部61的主室内,且位于前端侧;位置保持机构64,其以固定状态装载到在基端侧与停止机构63接触的主室内;手柄51,其从基端侧插入到装置主体部61内;棒状构件71,其基端侧的一端接触到旋转体65的基板651的里面,另一端从装置主体部61的前端侧突出。
手柄51包含环状的把持部511和一端与把持部511连接、另一端具备王冠状的第一凸轮部514的手柄轴512。把持部511是手术者用手把持操作的,具有手术者的手指可插入的空间。第一凸轮部514是在圆筒构件的端面上每隔60度形成谷部的具有6个三角状突起的环状突起。第一凸轮部514与在停止机构63内以及位置保持机构64内移动的旋转体65的3个卡止叶片653配合并将手柄的前进力以及旋转力加给旋转体65。此外,附图作图上存在环状的把持部511和手柄轴512的连接部周围的形态不同的地方。
位置保持机构64是固定在装置主体部61的主室内615的圆筒构件,其在操作前的状态中决定旋转体65的收纳位置,通过第一压入操作,引导旋转体65前进的同时,将旋转体诱导至第二压入的开始位置。在内周面644沿着长度方向形成有配合旋转体65的3个板状的叶片构件653的3个配合槽641。另外,在前端侧开口的圆周边缘附设有具备6个锯齿剖面形状的缺口部645的凸轮槽642。当旋转体的叶片构件653的前端通过弹性加载接触到缺口部645的斜面时,凸轮槽642给与最大60度的旋转。缺口部645的斜面从前端侧看是在逆时针方向向下倾斜地形成的。
停止机构63是在装置主体部61的主室内接触在位置保持机构64的前端侧而被固定的圆筒构件,通过第一压入操作使进入的旋状体65停止的同时,通过第二压入操作引导旋转体65的进入。停止机构63具有在内周面从前端侧延伸到轴方向的中途(图22中,符号m的长度)的3个肋631。3个肋631以120度为间隔且一个肋条从前端侧看,形成在相对于铅直轴逆时针旋转50度的位置。此外,停止机构63在设置于装置主体部61的主室内的状态下,前端开口接触到主室的壁。因此,旋转体65并不会从停止机构63向前端方向突出。停止机构63的长度1是旋转体65的前进行程。
旋转体65与手柄轴前端的第一凸轮部514配合,使位置保持机构64以及停止机构63内前进、后退或者旋转,来对棒状构件71传递操作力。旋转体65具有缺口部654以120度为间距位于前端侧的基板651,以及在基板651上在轴方向延伸的同时在缺口部654之间以120度间距附设的板状的叶片构件653中,其基端侧的一端为尖形剖面形状的第二凸轮部654。另外,在基板651的里面中央具有配合棒状构件71的前端部731的配合孔655。
棒状构件71具备操作金属丝23,其在前端附设把持构件24、基端被固定在固定环部73;操作构件22,在其内腔插通操作金属丝23、在基板侧具有细调节部741;滑动短管75,在基端侧与细调节部741接触的筒状管外周面上形成窗部751。滑动短管75的基端部751与旋转体的基板651里面的配合孔655配合。固定环部73固定在比装置主体部61的主室稍微前端侧,不与手柄的操作连动。在滑动短管75的窗部751,可自由滑移地嵌合有操作金属丝23的固定环部73。操作构件22通过旋转体65的前进(手柄51的前进),经由滑动短管75抵抗弹簧74的弹性加载前进,当通过弹簧74的弹性加载旋转体65后退时就会与此连动而后退。另外,操作金属丝23可进退自由地插入到操作构件22内,基端侧的连接部733在滑动短管75的窗部751内滑移,所以不与手柄51的操作(操作构件22的动作)连动。
在装置主体部61的内部具有从前端侧顺次出入操作构件22的前端开口616、收纳弹簧74的室614、固定棒状构件的固定环部73的固定部617、收纳停止机构63和位置保持机构64的主室615、插入手柄轴的前端的插入口616。装置主体部61在筒状体从基端侧开始附设第一凸缘部611、第二凸缘部612来提高操作性。
滑动筒状体211是操作中空外筒管21的进退的构件,是嵌入到装置主体部61前端部的筒状物。前端侧与插入到生物体腔内的中空外筒管21连接,在基端侧具备具有与装置主体部的凹部613配合的凸部(未图示)的固定凸缘213。在固定凸缘213附设有解除滑动筒状体211与装置主体部61的配合的配合解除机构214。操作构件22插入到外筒管21。并且,装载于装置主体部61的滑动筒状体211,在解除与装置主体部61之间的配合的状态下,如果拉手柄51或者进行滑动筒状体211的压入操作,则外筒管21就相对于操作构件22前进。由此,夹钳10a的两腕部闭合,在闭合夹钳10a的状态下,可暂时性的收纳在外筒管21内。由此,在将外筒管21插入到内视镜时,因为夹钳10a被收纳在外筒管21内,所以不损伤内视镜的钳子孔。
下面,主要参照图22以及图23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夹钳装置30的操作方法进行以下说明。夹钳装置30的操作方法包含第一压入操作、保持工序、第二压入操作以及返回工序。在第一压入操作中,当压入手柄51时,手柄前端的第一凸轮部514和旋转体65的第二凸轮部654接触(图22(a)以及图23(a))。此时,第一凸轮部514和第二凸轮部654的相互的凸轮部的山状顶部稍微错位地配置着。因此,手柄前端的第一凸轮部514的山状的顶部515一边与旋转体的第二凸轮部654的山状的倾斜面接触,一边前进。并且,旋转体65从位置保持机构64向停止机构内63移动。当旋转体65进入停止机构63内时,第一凸轮部514和第二凸轮部654完全啮合,旋转体65从初始位置逆时针旋转30度(第一次旋转)。在该状态中,因为是旋转体的基板651与停止机构63的肋631接触的关系,所以旋转体65只移动行程n,碰到肋631的端面而停止(图22(b)以及图23(b))。通过第一压入操作,与旋转体65的移动连动的棒状构件71的操作构件22前进,把持构件24拉入到操作构件22内,闭合把持构件24的前端,在把持构件24保持夹钳10a(图5)。
在保持工序中,第一压入操作后,当从手柄51拿开手时,利用弹簧74的反弹力旋转体65后退,旋转体65的第二凸轮部和位置保持机构的凸轮槽642配合。此时,旋转体65的第二凸轮部的前端沿着锯齿状的凸轮槽642的倾斜面从初始位置逆时针旋转60度(第二次旋转)并在凸轮槽642的谷部停止(图22(c)以及图23(c))。由此,可维持将张开的夹钳10a保持在把持构件24前端的状态。另外,因为夹钳10a的开度一定,所以不需要做由细微的手柄操作的位置调整。
在第二压入操作中,当从保持状态按手柄时,手柄轴的第一凸轮部514和旋转体的第二凸轮部配合,进而旋转体65从初始位置旋转90度(第三次旋转)。在该状态下,旋转体65的缺口部654和停止机构63的肋631处于配合的位置关系。在该状态下,压入手柄51,旋转体65前进到停止机构63的前端(图22(d)以及图23(d))。通过第二压入操作,与旋转体65的移动连动的棒状构件71的操作构件22又前进行程m,关闭夹钳10a的夹持部15(图6)。
在返回工序中,第二压入操作后,当从手柄51拿开手时,利用弹簧74的反弹作用,操作构件22返回,与此连动,解除旋转体65、叶片构件653和停止机构63的肋631的配合,旋转体65的前端碰上螺旋状的凸轮槽642,进而沿着其倾斜面,在谷部停止,从初始位置逆时针旋转120度(第四次旋转)。在该状态中,成为旋转体65的叶片构件653和位置保持机构64的槽641配合的位置。因此,旋转体65自动返回到初始的位置。通过返回工序,因为操作构件22返回到原来的位置,所以具有自动张开性的把持构件的前端张开,夹钳10a从把持构件24脱落。另一方面,夹钳10a的前端闭合,结束向生物体组织的夹钳10a的装载。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夹钳装置30中,操作方法并不限定于上述那样相对性地看固定操作金属丝23而使操作构件22移动的方法。例如通过使弹簧的位置、旋转体、停止机构、位置保持机构的方向相反,也能固定操作构件而使操作金属丝移动。另外,通过改变旋转体、停止机构、位置保持机构的形状,也能进行多阶段的停止、位置保持。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夹钳装置30,在进行经内视镜的生物体组织的出血部位的结扎或切除等时,不需要用内视镜观察夹钳张开的情况,因为不需要做通过细微的手柄操作进行位置调整,所以能谋求缩短处理时间。另外,通过在手柄标有已决定移动距离的停止位置,可使内视镜处理具的前端按规定量出入。
下面,参照图24~图31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夹钳装置进行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夹钳装置40中,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夹钳装置30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有相同的符号并省略了其说明,主要针对不同点进行说明。即,夹钳装置40与夹钳装置30的不同点是在第二凸缘612附近的装置主体部61的外周面附设了夹钳保持构件90。夹钳保持构件90是方块体91,在收纳槽92的直角方向具有3个由将夹钳10的前端向下并在没入状态收纳的夹钳收纳槽92和通过收纳槽92的中心并直行的导轨槽93构成的大致十字槽94。另外,在方块体91的里面形成有和装载工具80配合的配合槽94。通过闭合配合槽94的一端作为壁,从而容易定位。即,当装载工具的板状卡止片81完全与配合槽94配合时,使得夹钳保持构件90大致处于装置主体部61的中央。
夹钳收纳槽92的槽宽度比两腕部11的板宽幅稍大并且从最深部向表面宽度稍宽。夹钳收纳槽92的深度是在收纳夹钳10的状态下能稍稍看得见基端部的程度的深度,另外,夹钳收纳槽92的槽长度比夹钳10在自然状态张开的宽度稍小。由此,在将夹钳10收纳在收纳槽92时,因为使得两腕部稍微闭合那样地进入,所以能稳定地收纳。导轨槽93的形状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制,但是在本例中,通过做成平面视图呈箭头形状的槽,把持构件24的前端挂钩28容易引导至夹钳的基端部的大致コ字形状部41。优选导轨槽93用发光涂料着色,以便在较暗的内视镜室中也能识别导轨槽93。作为形成在结构体91的夹钳收纳槽92的数量,除了上述3个外可以是1个、2个、或者4个以上。夹钳保持构件90的材质,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制,但是当使用透明的材料时,从外部能观察夹钳10是否被收纳这一点来说是好的。透明的材料,可以选取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ABS树脂)、聚乙烯、聚苯乙烯、聚碳酸酯、丙烯树脂等的树脂材料。另外,夹钳保持构件90,在将夹钳10收纳在收纳槽92的状态,被收纳在未图示的灭菌袋,从不需要每次进行灭菌处理,操作性上好这方面来说是理想的。
装载工具80是用于在装置主体部61的筒状体安装夹钳保持构件90的适配器。装载工具80由装载于装置主体部61的环部82和具有附设在环部82上方的凸缘部82且与夹钳保持构件90的配合槽94配合的板状的卡止片81构成。
下面,参照图28~图31对使用夹钳装置40来止血的方法进行说明。在图28中,滑动筒状体211的凸缘213省略描述。首先,在将夹钳10收纳在收纳槽92的状态下,从灭菌袋取出夹钳保持构件90,固定在装置主体部61。一边用手拿外筒管21的前端部分,一边将把持构件24的前端推到夹钳保持构件90的导轨槽93上。此时,因为手不能直接接触夹钳10,所以不用担心污染。
下面,当压入手柄51进行第一压入操作时,操作构件22前进,附设在操作金属丝23前端的把持构件24的前端闭合,保持夹钳10的基端部4(图28、图29)。该操作只要用一只手握住手柄51,用另一只手握住外筒管21就可以,可简单的操作。另外,通过将把持构件24的前端压入到导轨槽93这样简单的操作就可在把持构件24上安装夹钳10。此外,在操作构件22的前端侧附设与夹圈2接触的环部29。环部29的外径和夹圈2的外径几乎相同,能通过操作构件22的前进来使夹圈2前进。
在该状态下,解除装置主体部61和滑动筒状体211的配合,将手柄51拉到基端侧。由此,操作构件22相对外筒管21被拉到基端侧,夹钳10以闭合前端的状态暂时收纳在外筒管21内(图30)。在该状态,将外筒管21通过未图示的内视镜中,将内视镜整体插入到生物体内的出血部位的附近。并且,一边确认内视镜,一边从内视镜的前端使外筒管21外伸。接着,当将手柄51压入到前端侧时,因为操作构件22相对于外筒管21前进,所以夹钳10从外筒管21外伸,并且前端处于张开的状态。接着,将前端张开的夹钳10推至目的部位。并且,当进一步压入手柄51进行第二压入操作时,操作构件22前进,将夹钳的夹圈2推到前端侧。由此,夹圈2与夹钳10的第二凹部6配合,闭合前端并夹持生物体的目的部位。因为由操作构件22被推出的夹圈2与第二凹部6配合,所以能维持夹钳闭合的状态。闭合夹钳10后,当从手柄51拿开手时,通过返回机构,手柄51回到原来的位置。此时,因为操作构件22也后退,所以把持构件24打开,能将闭合的夹钳10从把持构件24卸下(图31)。并且,将夹钳10留置在体内,将把持构件24与内视镜同时从体内拿出。当用夹钳10把持的部位坏死时,夹钳10自然的脱落并从体内排出。
下面,参照图32~图34对夹钳保持构件90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夹钳保持构件90a中,与夹钳保持构件90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有相同的符号并省略了其说明,主要针对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即,在夹钳保持构件90a中,和夹钳保持构件90不同的点是做1个大致十字槽;将导轨槽93a做成通过收纳槽的中心直行并朝向中心下降倾斜,在导轨槽中心部的深度做成在收纳夹钳10的状态中处在夹圈2的上方且该把持构件搭在被收纳的该夹钳的大致コ字状的基端部的深度;还有,不是向着装置主体部61的外周面装载,而与夹钳装置做成另外的构件。作为导轨槽93的形式,除了选取在平面视图为上述箭头形状、矩形形状以外,还有扇形形状等。
接着,对取出收纳在夹钳保持构件90a的夹钳10的方法进行说明。此外,图33是图32的剖面图,图34是表示在图33中把持构件24闭合状态的图。将把持构件24的前端推到装载夹钳10的夹钳保持构件90a的导轨槽93a上。在该状态下,通过使操作构件22移向夹钳保持构件90a侧,维持由保持构件24保持夹钳10的状态(图34)。接着,将夹钳10从夹钳保持构件90a卸下,完成向夹钳10的夹钳装置的装载。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夹钳装置40,除了起到和第二实施方式的夹钳装置30同样的操作之外,用一只手握住手柄51,用另一只手握住外筒管21,用将把持构件24的前端压入到导轨槽93这种简单的操作就可将夹钳10安装到把持构件24上。因此,即使不习惯于该操作的操作者也能简单并且效率较高地进行夹钳装载操作。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的夹钳以及夹钳装置作为使用于通过内视镜进行生物体组织的出血部位的结扎、裂创的缝合以及粘膜组织切除时的标记等的处理工具非常有用。
权利要求
1.一种夹钳,其特征在于,作为内视镜用处理工具使用,所述夹钳由在前端具有夹持部并具备从基端部延伸的两腕部的自动张开性夹钳主体和夹圈构成,该自动张开性夹钳主体分别在夹钳基端部具有第一凹部,以及在该第一凹部和夹钳前端部之间具有第二凹部,该夹圈装载在该第一凹部的同时,通过外力从第一凹部的装载位置滑动位移并装载于该第二凹部,从而闭合该夹钳主体前端的夹持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钳,其特征在于,用于通过内视镜夹持生物体组织的用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钳,其特征在于,上述夹圈的材质是氟树脂、聚酰胺或者硅树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钳,其特征在于,夹圈的材质是不锈钢或者钛合金。
5.一种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外筒管,其能够插入到生物体腔内;操作构件,其能够进退自由地插通到上述外筒管内;操作金属丝,其能够进退自由地插通到上述操作构件内;具有自动张开性的把持构件,其通过附设在操作金属丝前端的该操作构件的进退来进行开关。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自动张开性的夹钳,其通过该把持构件的开关,装卸自由地装载在该把持构件的前端、并且具有夹持生物体组织的夹持部。
7.一种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钳;外筒管,其能够插入到生物体腔内;操作构件,其能够进退自由地插通到上述外筒管内;操作金属丝,其能够进退自由地插通到上述操作构件内;具有自动张开性的把持构件,其通过附设在该操作金属丝前端的该操作构件的进退来进行开关,并通过该把持构件来保持上述夹钳。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有控制上述操作构件的手柄,还具有使该手柄前进的同时使手柄的前进停止的第一压入机构、暂时保持该手柄的停止位置的保持机构、使该手柄从该手柄的停止位置进一步前进的同时使手柄的前进停止的第二压入机构、该手柄自动地返回到第一压入前的位置的返回机构。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手柄轴,其与上述手柄整体进退、且前端具备第一凸轮部;筒状的位置保持机构,其在内周面具有轴向延伸的配合槽的同时,在前端侧开口的圆周边缘具有凸轮槽;筒状的停止机构,其位于该位置保持机构的前端侧的同时,在内周面具有从前端侧至中途轴向延伸的肋;旋转体,其在该位置保持装置内和该停止装置内与手柄轴的第一凸轮部配合,并与手柄轴成为整体在轴向移动;弹簧,其抵抗手柄的前进并给与弹性力。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旋转体具有在圆周边缘以等间距角具有缺口部的基板,以及在该基板上轴向延伸的同时在该缺口部之间以等间距角附设的板状的叶片构件的一端为尖形剖面形状的第二凸轮部。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压入机构是装载在位置保持机构的旋转体通过由手柄操作引起的手柄轴的前进从该位置保持机构移向停止机构,通过该旋转体和该停止机构的肋端面的接触而停止的机构。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压入机构使该操作构件前进,把持构件被拉到该操作构件的内腔,从而闭合该把持构件的前端,并使该夹钳保持在该把持构件。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持机构是通过该弹簧的反弹力使旋转体后退,通过旋转体的第二凸轮部和位置保持机构的该凸轮槽的配合而停止的机构。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压入机构的该手柄轴的第一凸轮部和旋转体的第二凸轮部配合,该旋转体的缺口部和该停止机构的肋配合,从而使旋转体前进到停止机构前端。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压入机构使该操作构件进一步前进,来闭合夹钳的夹持部。
16.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返回机构是利用了上述弹簧的反弹作用的机构。
17.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把持构件,在把持构件闭合时,以把持构件的前端重合的方式闭合,从而夹持夹钳。
1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操作构件是用热可塑性树脂制作的构件。
19.一种夹钳架,其特征在于,具有1个或2个以上将夹钳的前端朝向下方并在没入状态收纳的夹钳收纳槽;所述夹钳由在前端具有夹持部并且具有从基端部延伸的两腕部的自动张开性的夹钳主体和装载在该基端侧的凹部且能够向前端方向自由移动的夹圈构成。
2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有夹钳架,该夹钳架具有1个或2个以上由将上述夹钳的前端向下方并在没入状态收纳的夹钳收纳槽和通过该收纳槽的中心直行的导轨槽构成的大致十字槽。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导轨槽通过该收纳槽的中心直行并朝向该中心下降倾斜,在该导轨槽的中心部的深度是该把持构件搭在被收纳的该夹钳的大致コ字状的基端部的深度。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夹钳架附设于装置主体。
全文摘要
本发明所述的生物体组织的夹钳装置具备可插入到生物体腔内的外筒管、可进退自由地插通在上述外筒管内的操作构件、可进退自由地插通在上述操作构件内的操作金属丝、附设在该操作金属丝前端且通过该操作构件的进退来进行开关的具有自动张开性的把持构件、通过该把持构件的开关可装卸自由地装载于该把持构件的前端并具有夹持生物体的夹持部的自动张开性的夹钳,在通过内视镜进行生物体组织的出血部位的结扎、裂创的缝合以及粘膜组织切除时的标记等过程中,能长时间可靠地夹持病灶部。
文档编号A61B17/128GK1761429SQ20048000689
公开日2006年4月19日 申请日期2004年3月16日 优先权日2003年3月17日
发明者原田新悦, 增田春彦, 西村幸, 原田明, 冈田良昭 申请人:住友电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