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抗凝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2354阅读:11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中药抗凝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中药抗凝药。
背景技术
中老年人群体血粘稠度常逐渐增加,血小板聚集带生血栓(如冠状动 脉、脑动脉)的可能性增大,因此需要经常服用抗凝药物。现有的抗凝药 种类繁多,但大多数是西药抗凝药且其副作用较大,使用时需反复检测血 凝状况,为的是以免引起出血,再就是使用药方式繁复,并存在着安全隐 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公开一种中药抗凝药,其用药简便,毒副作用小,无 安全隐患,可用于预防血栓,也可用于治疗血栓。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中药抗凝药,包括草药四味,用于治疗或预防血栓;其组成为 川芎8 12克;地龙6 10克 钩藤8 12克; 佐药香附3 6克。 本发明的中药抗凝药,具有良好的抗凝作用,毒付作用小,能有效起 解抗凝作用而预防和减少血栓形成。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的中药抗凝药,其组成为
1. 川芎对血小板聚集有仰制作用,使血栓的长度和重量均明显减 少。剂量9克。
2. 地龙降血压,降血脂,抗凝血及血栓形成。剂量8克。
3. 钩藤改善多发性脑栓塞眼球结膜微循环。剂量9克。
4. 佐药香附5克。
实施例
1. 病人来源均系门诊病人,总数107例,男性62例,女性45例。 设对照组12例。患者年龄自42岁至86岁,对照组随机选择。患者中62% 伴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或以上疾病同时存在。
2. 治疗方法,按以上剂量,川芎、地龙、钩藤、佐药:香附共四味 药合并水煎20分钟,每日服一剂,疗程2-3星期。并作血小板、白血球及 肝肾功能测定。
3. 观察方法患者及对照组的检测方法全部用"体外血栓形成检测法"进行。于服药前或服药后1-5天及服药1个月后均分别作出检测。
同时,在服药前,服药完毕后均作血小板、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及凝 血酶原时间测定。
4.观察结果,体外血栓检测在服药前,患者的血栓长度及湿重均为
+++ ++++,服药后99.r/^患者均转阴。根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改变不明显。患者于服药完毕后一个月复査仍未反弹。所测血
液,有关出凝血检测结果,患者于服药前均正常,服药完毕后,12名患者
的检测结果略有延长,但均在正常值范畴内。
正付作用,服药过程及服药完毕后未见异常不适、白血球、血小板及 肝肾功能未见异常。
四、结论本发明的中药抗凝药,为中医药典中非毒性的常用药物, 于服药后的疗效好,付作用小,对临床有极大的防治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 作用。
参考文献
1. 脑血栓35例体外血栓形成的检测
刘瑞清惟海医药2002年10月第20巻第5期。
2. 高血压病患者体外血栓测定的观察王阿丽、郝春香 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4年4月第13巻第4期
3. 翁维良体外血栓形成法及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J)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 (10): 630。
权利要求
1、一种中药抗凝药,用于治疗或预防血栓;其特征在于其组成为川芎8~12克;地龙6~10克钩藤8~12克;佐药香附3~6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抗凝药,其特征在于,所述组成为-川芎9克;地龙8克钩藤9克;佐药香附5克。
全文摘要
本发明一种中药抗凝药,涉及中药技术,包括草药四味,用于治疗或预防血栓;其组成为川芎8~12克;地龙6~10克;钩藤8~12克;佐药香附3~6克。本发明的中药抗凝药,具有良好的抗凝作用,毒副作用小,能有效起解抗凝作用而预防和减少血栓形成。
文档编号A61K36/74GK101327284SQ20071011902
公开日2008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18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18日
发明者徐乃江, 陈绮年 申请人:陈绮年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